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通执法改革

交通执法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通执法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交通执法改革

交通执法改革范文第1篇

摘 要 交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的要求,同时也是交通行业本身不断发展建设的需要,目前交通行政执法体制存在诸多影响行业发展的问题,迫切需要改革破除壁垒

关键词 交通 执法体制 改革

行政执法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对维护社会秩序、惩治各类违法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受历史遗留等客观因素影响,我国的行政执法体制在职能配置、权责划分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提出了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执法力量,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等要求。交通行业是服务社会的重要基础性产业,行政管理面广、执法门类较多,必将是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单位。为此,深化交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对全面提升行业执法水平,促进交通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交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背景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各行各业全面深化改革,比较成型的的主要集中在城市管理、文化市场管理领域。城市管理将原来分属于城建、环保、规划、环卫、工商等部门执法职能和机构整合,组建相对独立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文化市场管理将法律法规赋予文化、出版管理、版权保护、文物、广播电视等部门的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到一个部门。城市管理改革最早、涉及面最广、暴露问题最多。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出台规范性文件最多、要求比较明确、贯彻比较彻底。这些行业改革为交通行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就交通行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而言,事实上,从2002年开始,交通运输部就将广东省、重庆市等地作为全国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试点,至今已14年。通过改革,理顺了体制、调整了职能、规范了队伍,为执法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为规范执法树立了形象。当然,改革过程中也存在弊端,暴露问题。近几年,交通运输部不断加快全国交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步伐,多省采取总结经验教训、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办法逐步探索前进。

二、正确认识交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体制不顺、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长期以来,这些交通行业执法存在的问题一直被社会所诟病,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同一层级内行政执法权配置过于分散,导致执法主体过多。具体到公路路政执法队伍,目前未经改革的现状是大部分基层路政执法队伍都有两只。一支队伍负责一级(含一级)以上的高等级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另一支经法律法规授权负责国省县乡的路政管理。两支队伍职能重叠,造成社会群众无法区分,也是执法资源的巨大浪费。另外还有交通运政部门和乡镇交管所也在公路上的从事行政执法工作。陆上有路政、运政、交管三支队伍,水上也海事、港口监督、航道等执法部门,这些都所属交通执法队伍,却各行其政,所执行法律法规也存在交叉管理的问题,对交通执法形象造成了混乱、多头管理、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局面。

除此之外,正是这样的权利配置,从外表看行业队伍虽庞大,但实质力量分散。基层单位在一线执法过程中遇到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往往以单一部门之力根本难以完成,需要多头汇报、多方协调、引他山之石借助突击式联合整治来达到目的。但这种运动式执法耗时耗力,负面效应不断,联合整治一过问题又出现,难以根除,缺乏长效。

2.不同层级行政机关执法边界不清,导致行业与行业之间职能交叉,协调不顺。对同一违法行为,不同层级执法机关都可以行驶职权,容易造成相互推诿或者画地为牢。“有利抢着干、无利没人干”,管理弱化、以罚代管等不利问题就逐渐凸显。比如说公路路政部门与公安交警部门,从《公路法》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法条来看,其中职能交叉最为明显的就是治超方面,两部法律中对车辆超载、超宽、超高、超长分别做出了不同的规定,但消除违法行为,超出部分的货物采取卸驳载的要求是一致的,两部门都具有对上述违法行为的管理与处罚权。但在实际处罚过程中,只有路政部门在严格执行这一规定。两只队伍因执行的处罚标准不同,工作流程不同,冲突和矛盾也时有发生,所以导致有时工作上协调困难,相互不配合,给执法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

交通是社会公益性基础产业,服务面广、层次深,问题的存在不仅是执法队伍不硬、人心不齐,不稳定的因素,更使行业对外形象大打折扣。交通行政管理更科学、更规范,交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将是必由之路,只有体制改革才能促进交通工作全面快速健康发展,使交通行业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三、交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剑指何方

1.精简执法机构、整合执法职能。在理清职责权限的基础上,打破固有区域、部门限制,先行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通过再造执法组织架构,优化配置执法力量,实现执法效能最大化。此举除了提高执法效率外,还能避免多部门管理推诿扯皮,执法标准、执法尺度的统一也能促进执法公平。

具体到公路部门而言,可以在总结城市管理、文化市场管理领域执法经验基础上,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将目前分散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公路管理、农村公路管理、道路运输管理以及省高速公路管理等部门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监督检查等职能予以整合,交由各级新组建的综合交通行政执法机构承担。新组建的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对外一支队伍,统一机构名称,规范机构设置,明确职责任务,并且充分结合各区域特点,做好权利“收放”,分而治之。省级主要负责政策、标准的制定和业务指导、监督及需统筹推动、区域联动等任务的协调。市级明确部门间协作,做好执法人员培训管理工作,将骨干力量充实到基层,将执法重心下移到基层,将经费保障下倾到基层。原执法部门以外的基层公路养护部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继续承担公路建造、养护、保畅等服务工作,不再承担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执法工作。

2.完善执法程序,创新执法方式。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除了在机构设置方面,还要切实解决执法程序中存在的问题。省级机构应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覆盖所有行政行为、构建完备的行政程序法律体系,使得所有的执法流程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法治意识逐渐提高的新情况,改变过去一度依赖强制手段的执法方式,广泛推行行政指导等柔性执法方式,多运用说服教育、调节疏导等非强制手段,多提供政策指导、法律援助等技术支持,真正做到执法与服务结合、惩罚与教育并济、打击与保护并重,提高全社会对公路行政执法工作的认可度与满意度。

3.从严队伍管理,完善财政保障机制。目前我们认为,人员身份划转障碍是影响改革进程,决定改革是否彻底的重要因素。行政执法最终由执法人员落实,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执法质量,影响行政执法水平,进而影响执法体制改革的成效。

改革后执法队伍可按照机构、人员编制不突破的原则,实行分级管理,市、县级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机构的人员编制分别由市、县级机构编制部门在省机构编制部门下达的总量内,根据定编标准核定。对原执交通运输部统一编发的行政执法证件的的路政、运政执法人员,依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考试考核的办法,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并在后期实行岗位绩效管理,只有解决了人员身份和待遇问题,队伍内部公平公正,才能推进执法工作的公平公正;对未聘人员,要本着以人为本、和谐稳定的原则妥善安置。对未经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办理正式手续的人员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拓展服务网络、推进体制创新等方式多渠道转岗安置或清退,避免社会矛盾。

交通执法改革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普通高职;教育改革;既有资源;潜在空间

2006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由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至今,已经遴选了100所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建设。几年来,示范建设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独招生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然而,对于其他千余所由各级政府举办、民办及行业企业举办的普通高职院校来讲,同样面临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他们的改革应该如何进行也是高职教育的一项课题,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一、普通高职院校改革的基础

1.与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共同点

(1)与示范性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相同。同为高职院校,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等特点;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应用能力及从业资格的培养,学生具有明显的职业特色和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高职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以上是对所有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共同要求。

(2)与示范性高职院校师资结构相差不大。2010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已拥有37.7万名高职教育的专任教师,外聘教师数量达到11.4万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之比达到30.2%,“生师比”为17.27∶1。就专兼职教师比例、副高级职称所占比例、硕士以上学位所占比例、“双师型”比例、“生师”比例,对国家示范性、普通高职院校抽样调查34所院校,对比结果如图1所示,各方面虽不尽相同,但差异不大。

(3)与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基本相同。除少量单独招生,各高职院校所招收学生均来源于历届高考,学生学习基础及理解能力基本相同,学生所学的专业类别与示范性院校通常是相对应的,学生就业层次和工作岗位也基本相同。

(4)与示范性高职院校改革的基本理念是相同的。如前所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已在“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独招生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探索并成效显著。作为普通院校,在能力允许范围内,在示范性院校的引领下,参照这一路径实行改革无疑是可行的。

2.与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差异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一个以创新为基础、以规范为要求、以示范为目的的系统工程。示范性高职院校具有学校领导能力领先、办学综合水平领先、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专业建设领先等优势,同时在政策、资源投入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力支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针对职业教育进行大规模投入的专项建设。这些必然是普通高职院校无法比拟的,因此,普通高职院校的改革必然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是对示范性院校的照抄照搬。

二、普通高职院校改革方向

1.示范性高职院校部分成果沿袭

由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带头作用,各地普通高职院校都已迈出教育教学改革的脚步,不同程度进行了“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等教育模式的沿袭,虽已初见成效,但由于专业限制、地域差异、社会认可度低等各方面影响,受益学生为数还甚少。

2.示范性高职院校成果借鉴

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普通高职院校不可能完全照抄示范性高职院校成果:譬如,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的国内外职业教育调研、全面的专业建设改革、小班次实践教学等都是普通高职院校无法做到的。但是教育理念、专业建设思想、实践教学方式等都是可以借鉴的。

三、在既有资源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各高职院校虽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但高职教育不可能完全依托于企业,教育重心在学校内完成是无可置疑的。因此,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示范性高职院校示范专业建设的一般操作过程见图2。当然,在此过程中,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实训实习场地开发、设备机具的购入、师资的培养等在大量资金的注入下也随之而行。

各普通高职院校可能暂无条件进行有计划的全面专业建设改革,改革的幅度、范围需逐步展开,因此,在既有资源条件下,由专业主干课程改革逐渐向全面专业建设推进是可选的一条改革之路,而这条道路上,拥有着巨大的潜在开发空间,开发这些潜在空间应是普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之根基。

1.课程开发的潜在空间

一个专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专业,是因为它有特殊的技术知识系统,即在知识的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以及理论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在传统教学中,这一技术知识系统是通过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由教师的授课传递给学生的。可是经常会有毕业生说在校什么也没学到,而用人单位也说学生什么也不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教与学的不对等?通常会将此归结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可是毕竟不能将教学的过程全部拿到职场去完成,这一问题必然要学生在校期间,由教师来解决。

我们来分析一下传统教学过程:教师在各课程或课程章节授课时,传递给学生的理论知识通常处于一种碎片状态,随着每门课程教学的完成,就会有大量的知识碎片堆积在学生的脑海中,对于这些知识碎片,学生在学的时候不知为何而学,学生没有能力将脑海中的知识碎片整合成一个技术知识系统,面对实际工作时,也就无从下手。

而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

因此,如何将专业与职业的工作过程对应?如何将课程与职业的工作过程对应?以及如何将知识碎片与职业的工作过程对应?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根本,如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课程的项目开发也就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的工作重心之一。

2.课程教学方法开发的潜在空间

针对课程项目的开发,课程教学方法也选择多样化,如何将传统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现场情景角色扮演法、团队分组讨论法、沙盘实战操作法等等教学方法融入不同教学内容、教学阶段中,共同完成整个教学任务,达到以下教学目的是高职院校教学又一个工作重心:

(1)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课程所开发的项目任务,将是大多数学生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以后要做,现在就要会”,这就是他们要有的职业能力,目的明确才能真正学以致用。学生面临的工作是不一样的,而课程就是把学生的态度和职业性融为一体,及早树立职业观,在今后工作之时能尽快上岗,从而缩短适应期。

(2)让课程教学集寓教于乐为一体,转变高职专业课程枯燥无味的传统观念。不同课程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内容新颖、教学形式变换多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学习,从而接受新知识、新技能。

(3)让学生不只用“脑子”学习,更多的是在用“心”学习。传统教学多是教师在“给予”,将知识填鸭式灌入学生脑子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课程开发中,注重学生学习中全心地去“寻求”去“索取”,达到主动学习,这样学习的目的转变了,学习的结果也就明显了。

(4)让学生有竞争意识,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教学中,不只让学生有知识,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的设计,可使学生不是单兵作战,孤立无援,团队成员互助协作、斗志风发,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会感染每一个学生,这种精神也将让他们在今后工作中无往而不利。而这种团队的意识不只是几个人的合作,更是让学生学会与不同的团队合作,这样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加了,相应地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提高。

(5)让学生和教师“双赢”。学生在所设计的教学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他们就业、从业的能力;而教师在设计这样的学习氛围过程中也必将不断得到鼓舞、激励,必将不断成长,其教学水平也相应在提高,达到教学相长。

3.师资队伍的潜在开发空间

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是新时期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高职院校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首要任务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普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与示范性高职院校相差不大,拥有良好基础。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条件等专业建设都以教师为主体,提高师资队伍素质,调动和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这是教学改革最活跃、最有创造性的因素,是师资队伍开发的潜在空间,也是搞好内涵建设的关键。

四、结语

高职教育在教育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在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一举措,对普通高职院校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普通高职院校指明了改革和发展方向,又给他们以巨大震动和冲击。

作为普通高职院校决不可翘首企盼,要在既有资源下,开发潜在空间,沿袭或借鉴示范性院校已有成果,提升内涵建设,走出一条适于自身发展的改革之路。

交通执法改革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1.增强课前教育三个角色的教育质量

1.1增强家庭教育的质量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都比较落后,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把小孩留在家里只有老人看管,这样就导致了小孩得不到应有的父母的教育以及关心,基本上所有的中学生的数学基础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政府应该多点支持和发展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从而能够让年轻夫妇回家发展自身的产业,这样的话不仅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收入而让青壮年都乐于回家,而且还能够让父母一边发展产业提高家庭的收入,一边也能把小孩的教育兼顾上。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应该要多点关心学生,适当地访问基础较差的学生家庭,让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监督家长把家庭教育的工作做好。

1.2增强形象和直观的教学方式

数学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多以贴近学生实际的实物作为教学的例子,它能够更加形象和具体地展示讲解的内容,让学生在形象、直观中记忆和理解知识。

2.课前的准备工作

2.1课前做好熟悉学生的工作

熟悉学生包括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囊括了学生的方方面面,比如每一个学生的社会环境,数学基础以及家庭情况等等,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而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了解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组织班干会,座谈会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状况,除此之外问卷调查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通过这些形式来熟悉学生的性格、特长,家庭状况等,教师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再依照当地的生产休息习惯来做好备课工作。

2.2课前掌握课程标准

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认真研究本学期所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包括教学目的、任务、目标。然后有序地依照课程标准、民族地区学生实际展开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2.3课前掌握教材内容

教师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前都应该全面了解本学期要教的教材内容,反复阅读并理解。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并做到无疏漏,很熟悉。还要努力了解当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时常都会碰到的问题来重点分析,从而制定出符合当地初中生特点的教学方案。针对民族地区初中生之间知识相差较大的情况,教师尽量就也要熟悉小学以及高中的教学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差生补充小学的基础知识,也有利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接触高中的数学知识,从而增进全班同学的数学能力,改善教学质量。

3.课堂教学的特点和技巧

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是最核心的节点,前面说到民族地区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初中生的数学基础不好,汉语能力比较差,根据这一状况需要有与其它地区不同的教学技巧。

3.1慢慢进入课堂

每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的影响因素在于课堂引入,要是能够成功进入课堂,就能在一开始就取得学生的关注,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就看到成功的希望了。因为民族地区学生的基础较差,进入课堂的速度应该更加缓慢,有需要的时候要连结当地的事物和文化习俗。适当地联系实际事物来提出一些问题,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要特别注意把速度放慢,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2放慢课堂教学的语速

由于民族地区学生的汉语水平较低,所以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以及表达也比较差,但是知识就是靠语言来传授的,要是语言都无法理解,其它知识的学习就不用说了。因此,一方面要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的汉语能力,简化课堂的语言,另一方面学生也应该努力学习汉语知识,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协调,让学生能够完全理解老师的授课内容,积极用汉语进行交流,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时候也要使用汉语而不是使用当地的语言来回答。这样不仅能增强数学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汉语能力。

3.3仔细认真总结课堂内容

无论什么事情,都要进行总结才能够把好的继续发扬下去,把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学习上更加体现了总结的重要性,课堂总结是增强教学的质量的一种手段,教学内容在每一节课都会发生改变,要是不对前一个知识内容进行总结掌握的话,新的教学内容开始就会忘记之前的教学内容,所以知识点能否真正掌握,课堂总结是很关键的一步。因为民族地区的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差,不能很好地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所以老师在总结课堂的时候要仔细认真并放慢速度,跟上学生的节奏,多点与学生通过问题的学生来互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先让学生总结课堂的内容,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做相应的补充,从而改善教学质量。

4.做好课后的复习和反馈工作

4.1要及时并反复地进行复习

知识需要不断反复温习,才能够做到不会忘记,数学知识更是如此,因此在课堂结束后都应该及时复习,从而形成一次记忆,但一次记忆在一段时间后就会忘记,所以知识要进行回忆即二次记忆,但二次记忆还是会被新的知识给淹没,所以每一堂课的知识,每一个知识点都应该进行反复记忆,每一次记忆的方法都应该不一样,一次要比一次全面,从而能够真正掌握到知识点。

4.2及时进行课后的反馈工作

只有在课后做到了及时反馈,才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难以掌握的知识点,防止出现前面的知识没有掌握而牵连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比如作业要在下一堂课之前修改完毕然后在新的知识点开始之前进行讲解,每个单元的测验和阶段性的测验结果也应该尽量在第二天就能出来,以免打乱教学计划,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在比较忙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老师批改和学生批改同时进行,相互辅助的方法,即老师修改一部分作业,然后剩下的就由学生进行批改,在学生批改后老师再收上去重新检查修改,这样不仅能节约时间也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印象,从而能够进一步地发现问题的所在,掌握到应有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修改成功后的喜悦,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新贵;如何提高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学质量[A];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36期

[2]许月云,林芹芳;新时期大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角色期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交通执法改革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9-0090-02

MIS课程特点

1.理论性

MIS课程涉及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仿真学、计算机学等相关课程的内容,交叉面广,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边缘学科,理论知识的阐述比较广泛且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具有相对扎实的理论基础。

2.实践性

MIS课程的学习不仅在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开发中小型实用的MIS。

3.交叉性

MIS作为一门新学科,其理论体系还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构成了MIS的理论基础,使其成为一门有鲜明特点的边缘学科。

4.综合性

从广义上说,MIS是一个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MIS综合的意义在于产生更高层次的管理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

MIS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

MIS课程是一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MIS课程基础理论中涉及的技术方法相对落后,那些随着科技发展已失去原有价值的内容,仍然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篇幅,而那些MIS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却没有被纳入到教学中。

2.教学目标不明确

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性质不同、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对信息系统的认识角度、掌握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而目前的MIS课程教学中存在不同专业使用相同教材、分配相同授课时间、教学目标定位不当等问题。

3.缺乏典型的MIS开发案例

在实际的MIS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比较少,即使有一些训练,那也只是在简单假设下所开发的非常简单的系统模型。同时,缺乏开发工具和成功的案例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践环节没能跟上,使得理论不能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和实践机会,课程内容与工作环境联系不紧密,导致学生对MIS课程的学习感到比较抽象、空洞,提不起兴趣。

对MIS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

1.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

当前,MIS方面的教科书的内容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MIS课程的教学中,要有效地将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多向学生推荐有关MIS的参考书和杂志,让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例如,在讲解MIS开发方法时,除了重点强调结构化开发方法外,还应加大对原型法、面向对象法、CASE方法的讲授力度,使学生深入了解各种开发方法的原理和适用场合,并能结合实际应用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法。MIS教学内容应引入当前计算机软硬件、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知识,分析不同的MIS应选择怎样的系统体系结构、软硬件环境、开发方法和开发工具等。MIS管理、战略规划方面的内容也要深入讲授,在教学时,可设计一些案例,与日常工作、生活及社会环境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同时适当加大对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DSS)、办公自动化系统(OA)、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等内容的讲授篇幅。

2.提高教学对象的专业针对性

MIS的教学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传统的区分方法是将学生分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和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两类,分别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要求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以一个信息系统设计者的角度来学习,不仅要了解MIS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而且必须熟知MIS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并付诸应用;而对于非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则是以一个信息系统用户的角度来学习,一般只要求学生掌握MIS的基本理论、了解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和方法、熟练应用某个行业的MIS等方面的内容。针对这两类学生,教师一般是准备两套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案例进行教学。但是经过近年的课程教学,教师感觉到这样的区分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同样是非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知识背景等的不同,其对不同行业案例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加以区分,分析讲解同样的案例,则不仅使学生学习起来存在困难,而且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3.MIS软件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MIS的设计开发始终应与企业管理的实际应用紧密相关。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应用企业的各类MIS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案例教学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信息系统的真实开发环境,让学生参与系统的设计开发,学生在实现案例的过程中可亲身体验、理解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教师在案例教学模式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辨、分析应用理论知识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不仅是一个给学生传递知识、信息的过程,更是让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思考的过程。

结语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位教师努力的方向。相信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加上我们的不懈努力与进取,我们能够不断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改善教学效果,为信息化社会培育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靳士兰.高校工程类设计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尝试[J].教育探索,2006(03):85-86.

[3]何晓兰.《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探究[J].内江科技,2007(02):140-141.

交通执法改革范文第5篇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介绍说,截止到2016年年底,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24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超过2.2万公里,公路运营里程达到近47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万公里。

不过,李小鹏也坦言,中国的交通运输发展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在基础设施、物流业发展、交通服务等方面还存在题。所以,要推动交通运输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他提出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降低成本。要畅通物流大通道,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多式联运,提升物流效率。第二,补基础设施的短板。我们还要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力争到2019年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第三,补服务的短板。此外,还要抓紧细化完善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互联网+交通运输”、通运航空、邮轮游艇、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等项目,为大家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交通运输新领域、新业态的发展。

针对外界高度关注的网约车,李小鹏表示,网约车是“互联网+出租车+交通”的一种新的模式,受到各方面关注。他表示,国家已从顶层设计方面出台了相关意见,各地政府应结合当地 人口规模、城市发展、道路交通状况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66个城市出台了细化措施,还有127个城市 正就网约车管理条例 公开征求社会各方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