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施行政检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指导思想
行政效能监察是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行政、履行职责及其效率、效果的监督检查以及对违法失职渎职行为的查处。开展行政效能监察是转变政府职能,推动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转变机关作风的有效手段;是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促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重要治本措施;是纪检监察机关服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行政机关执政能力,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廉洁、高效、勤政、务实的法治、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这项工作以人民群众认可和满意为最高标准,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主要依据,确保政令畅通,确保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畅通,顺应民意,取信于民。通过规范行政行为、完善政务公开、加强考核评定,严格责任追究,着力解决行政机关存在的管理松懈、推诿扯皮、办事拖拉、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为政不公、对群众漠不关心及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等突出问题,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构建行政效能建设与效能监察长效机制,以优良的政风打造优良的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二、监察对象
具有行政审批(包括审批、核准、审核、备案事项)、行政执法、费用收取、检测检验、证照审验发放职能的行政执法单位,与企业设立、项目建设、公益事项密切相关的单位(含所属下级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第一批监察的部门和单位:县交通局、公安局、司法局、发展和改革局、旅游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卫生局、建设局、水务局、林业局、教育局、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文体广电局、农牧业局、商务局、科技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经济局、气象局、人防办、公安消防大队、交警大队、人民银行、国税局、地税局、物价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局等30个单位及其工作人员。
三、主要内容
(一)加强效能建设,提高行政效能。一是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制定和完善落实《行政许可法》的相关制度。二是立足机制创新,规范审批行为,明确审批内容、程序、权限,减少办事环节,简化办事手续。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党发[2003]14号),推行行政首长问责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失误差错追究制等规章制度,积极探索审批与服务、监督与管理并重,权力与责任挂钩的工作模式。三是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公开服务承诺,建立限期办结制、超时默认制和公示、听证制度。严格公开办事条件、办事依据、办事规则、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事结果和办事纪律,增加权力运行和工作的透明度,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促进政府部门工作廉洁优质高效,为投资者提供热情、及时、全面、专业的服务。
(二)规范执法行为,坚持公正执法。一是规范执法检查行为。在行政执法检查中,行政执法人员要挂牌上岗,亮证执法,坚持以人为本,以理服人,以法服人,礼貌待人;执法行为必须与执法主体资格相称,不得超越职责范围、管辖区域进行执法查处,不得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生产经营者财产,不得违法违规实施强制执行措施。二是规范裁决行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行政裁决,做到公平、公正,不得违法违规裁决。三是规范行政处罚。在执行行政处罚时,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条文必须准确,程序必须合法。要以帮助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坚持就轻、合理、适度的原则,禁止下达和变相下达罚没收入指标。
(三)讲求诚实守信,坚决兑现承诺。各单位要严格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政府的决定、命令以及有关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定,严禁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确保政令畅通。要着力解决对法律法规和县委、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执行不力或消极抵触,搞部门利益至上等问题。切实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全面、准确、真实地公布信息,不得随意撤消、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
(四)规范工作纪律,制止不良风气。各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认真抓好各项制度的执行,严肃工作纪律,杜绝公款旅游、超标准接待等现象发生。规范公款参观、考察、学习审批程序。严格查处统计数据虚报浮夸、弄虚作假行为,尤其要对弄虚作假骗取财政资金或捞取政绩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四、工作措施
(一)抓好制度建设。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合法合理、精简效能、权责统一、系统完整、公开透明、监督制衡的原则,按照从严治政、执政为民的要求,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工作职能和业务实际,建立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窗口集中办理制、联合办理制、限时办理制、办事公开制、服务承诺制、效能告诫制、绩效考核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和失误差错追究制等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二)建立投诉机制。根据《××伦贝尔市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党办发[2003]19号),进一步完善行政效能举报投诉机制,设立行政效能投诉中心,由该中心和县纪委室、优化办负责行政效能投诉的受理、登记与摘录工作。投诉中心通过受理和办理效能投诉工作,采取下达《监察通知书》、《监察建议书》、《监察决定书》等形式,对各部门、各单位开展效能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部门、各单位要设立行政效能投诉站,根据分级管理和归口办理的原则,受理对本部门、本单位行政效能问题的投诉。县监察局负责对政府各部门的行政效能投诉进行查处。
(三)加强监督检查。一是开展专项检查。围绕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率这个重点,认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监察建议,督促有关单位进行整改。二是进行现场监督。各部门、各单位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基层、农村、企业,现场听取群众和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群众和企业的现场评议监督。三是建立执法监督制度。对重大执法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督员或新闻记者参与,增加工作透明度,加强执法过程重点环节的监督。四是强化评议制度。效能监察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监察对象进行科学有效的评议。要与已经开展的行风测评、廉政测评有机结合,与组织部门年度实绩考核结合起来,加大评议范围,扩大“民评官”的范围。每年要组织行政相对人、社区居民、农村百姓、个体工商户、企业法人召开座谈会,填写测评票,对有关行政机关的效能情况进行测评。五是运用好测评结果,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对测评结果优秀的予以奖励,对结果排后的部门、单位当年不能评为实绩突出班子,连续两年排后的班子成员要进行组织调整。
(四)严格责任追究。各部门、各单位对行政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检查、行政处罚和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履行行政复议职责以及处理行政内部事务时出现不作为行为和行政过错行为,及时进行处理。
五、方法与步骤
2005年的行政效能建设和监察工作从2005年8月初开始到2005年12月底结束。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教育,大力动员(2005年8月初至9月中旬)。
县政府将召开动员大会,政府主要领导作动员讲话。组建效能建设和监察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新闻媒体要开设效能建设和监察工作专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知晓面,增强社会影响力。各单位要召开全体干部动员大会,举办行政效能建设培训班。各部门、各单位要在群众易见的位置张贴一幅行政效能建设和监察工作宣传标语。要广泛向社会各界征集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意见。各部门、各单位要通过在中央街设立征集意见咨询台及其他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宣传活动的开展情况要留存证明资料备查。县行政效能建设和监察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各部门、各单位宣传活动进行随机督查。
被监察的部门、单位要根据县政府的方案要求,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方案,组建机构,分步实施。被监察的部门、单位要抓紧健全和规范规章制度,包括岗位目标责任、政务公示、服务承诺、首问责任、办事时限、效能告诫、绩效考核、行政失误和过错责任追究等方面内容的规范性管理制度,并张榜公布。同时,组织干部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制定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增强干部的行政效能建设意识。版权所有
第二阶段,执行制度,规范行为(2005年9月中旬至10月末)。一是开展自查自纠活动。要组织力量对照行政效能监察的主要内容,对所属单位、重点岗位和本单位的行政相对人以及与本单位有工作业务联系的部门、企业、个体工商户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工作的意见,认真查找本单位在落实兑现政策、优质服务、依法行政、效能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自查活动,具体包括:机关内部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行风建设、行政效能建设各项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执行和落实是否到位,对违反有关制度纪律的人员是否已依照规定进行了处理;管辖范围内工作人员是否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和法定形式、法定范围、法定程序管理职责;是否按照政务公开要求,做到公开内容全面、公开形式多样、公开程序规范、公开范围广泛、公开时间统一、公开效果明显;在工作中是否存在办事少、办事速度慢、办事效率差、办事成本高的“少慢差费”现象;在执法过程中是否存在不按程序执法、不公正执法、不文明执法等问题;是否存在审批不按法律法规文件的规定,在手续齐备情况下不是由工作人员直接办理,而擅自增加领导审批签字环节的现象。要对照工作职责,召开干部座谈会,开展自我查摆。各部门、各单位要通过到各执法对象、服务对象、工作对象中进行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发放问卷调查测评表,组织召开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各界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义务监督员代表座谈会,设立意见箱、公布受理电话等形式,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帮助查摆存在的问题;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要深入管辖的各个工作岗位开展经常性检查。以上工作开展情况各部门、各单位要留存材料备查。要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对自查自纠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宣传,宣传材料留存备查。县行政效能建设和监察工作领导小组,将进行随时抽查,确保自查工作切实取得成效。各部门、各单位针对查摆出的各类问题,要实行整改工作责任制,明确各环节、各岗位人员的整改责任,要重点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进行边查边改,边整边改。整改结果要通过电视、报纸、会、座谈会等形式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自查自纠活动结束后,各单位要进行认真、全面的总结,总结结果以书面形式报县行政效能建设和监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行政效能建设和监察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若干调查小组,深入到被监察单位及其重点岗位,采取召开小型座谈会、个别走访、书面征求意见等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被监察单位在行政效能建设和制度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行政监察的有关要求,逐个提出监察建议。被监察单位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监察建议,制定整改方案。9月份定为县直行政执法机关“优质服务月”,由单位主要负责人带队,深入企业和基层现场办公,到个体经营户中听取意见,帮助企业和基层群众解决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9月底举行座谈会。“优质服务月”结束后,各单位工作开展情况报县行政效能建设和监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三阶段,接受群众监督,开展效能评议(2005年11月初至12月初)。由县行政效能建设和监察工作领导小组牵头,邀请和组织部分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察员及社会各界代表,对各单位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测评,并提出整改意见。
第四阶段,检查评比,总结表彰(2005年12月初至年末)。根据测评的结果,对列入第一批的效能建设和监察工作的部门开展效能建设工作进行检查评比,对工作开展好、群众满意、测评结果好的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开展差、群众不满意、测评排后的予以通报,按本方案要求对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班子不能评为实绩突出班子;对连续2年效能建设问题反映突出的部门领导,有关部门要对其进行组织处理。
(一)深入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紧紧围绕区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牢牢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重点内容,继续对管理通胀预期有关工作、水利改革发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投资项目、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及配套经费管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对经济结构调整、做好“三农”工作、安全生产等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积极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蓝天工程”监督监察,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继续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效能监察,着力解决建设、分配、运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切实加强对推进科学发展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紧扣建设“四个”推进“五项工程”的工作部署,加大对“612”工程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跟进,主动督查。重点加强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工作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严重问题和典型案件选择适当时机予以曝光,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完善联合督查机制,会同相关部门适时召开工作推进会、情况汇报会,加大督查力度。对那些工作不力、行动迟缓的地方和部门,强化行政问责,严肃追究责任。
二、秉公执纪为民,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三)坚决纠正违法违规强制征地拆迁问题。开展“公廉拆迁”工作,督促各街道、区各有关部门严格执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对征地拆迁行为的监管,严格执法程序,纠正非法拆迁,杜绝暴力拆迁行为,实现和谐拆迁、阳光拆迁、廉洁拆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四)坚决纠正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突出问题。加大对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力度,督促有关部门进一步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严肃追究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责任。会同相关部门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严肃查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中的失职渎职、吃拿卡要等行为。
(五)坚决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处理少数基层干部侵占挪用惠民资金、擅自处置集体资产、侵吞集体收益等问题。继续加强对农民负担监管,坚决纠正面向农民和村级组织的乱收费和集资摊派行为,严肃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
(六)坚决纠正教育、医疗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会同文教、财政、物价等部门,进一步规范教育领域的收费行为,坚决查处以劳务费、延时费、刊物、资料辅导费等巧立名目,变相收费的行为,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设立“小金库”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会同卫生等部门加大对药品集中采购全程监督力度,继续推动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切实规范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纠正和查处诊疗服务中收受“红包”、开单提成等行为。
(七)坚决纠正其他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对社保基金、扶贫和救灾救济资金、政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认真纠正和查处违法违纪行为,确保资金安全和效益。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建立健全纠风预警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快速处置、主动防范,努力把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遏制在萌芽状态。
三、深化治理成果,扎实推进专项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八)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继续深化国土、交通、水利等重点领域以及资质资格审批、项目决策、招标投标、土地出让、规划管理、建设实施、资金管理等重点环节治理,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以《招投标法实施条例》颁布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工程建设专项治理成果,全面推进网上招投标工作,切实提高网上招投标工作效果,向政府采购、交通运输、水利工程等领域不断拓展。继续抓好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加快健全面向社会开放的综合信息检索平台,及时、准确、规范地信息。支持和配合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建筑市场信用管理,积极推进价格因素、技术因素、信用因素“三合一”招投标综合评估法,实现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精心组织开展好“廉洁示范工程”的创建活动,确保“工程优质、干部优秀”。
(九)严格规范举办庆典、研讨会、论坛、博览会等活动。严格审批程序和经费管理,加强对举办节庆活动、公祭类纪念活动、党政机关主管的社会组织举办的研讨会、论坛活动的监管,将规范博览会、体育运动会举办活动纳入工作范围。坚决制止和取消增加基层负担、形式重于内容的活动。严肃查处违规使用财政资金举办活动的行为,坚决纠正向企业和个人摊派费用或拉赞助,以及利用举办庆典、论坛、研讨会、博览会为单位或个人谋取私利等问题。严格邀请领导干部出席上述活动的报批程序,严格控制经批准举办活动的规模,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研究制定规范节庆活动管理办法,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十)深化公款出国(境)旅游、“小金库”、公务用车等问题专项治理成果。严格执行《党政机关违规公务用车处理办法》,继续深化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工作,扎实做好违规车辆的纠正处理,巩固公车治理成果,建立管理长效机制。认真开展村级事务用车清理工作。积极对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规范津贴补贴等专项工作,抓紧建章立制,强化监管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促进规范管理。巩固治理“小金库”成果,对中办、国办《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印发后再设立或者变换方式继续设立小金库的,严肃查处有关人员责任。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处置收入、会议费、培训费和劳务费等管理。
四、强化廉政监察,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和制度建设
(十一)实施“惩防体系深化工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5+1”文件精神,健全完善五大机制的配套制度,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以“惩防体系深化工程”为抓手,开展“科学发展护航、廉洁文化润德、权力监督防控、从严治腐惩戒、治本抓源预防、廉政实事惠民、基层基础强化、工作创新引领”等行动,精心打造具有特色的惩防体系品牌。整合已经制定出台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严肃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注重调查研究,坚持系统构建,认真谋划好下一个五年惩防体系建设的思路举措。围绕反腐倡廉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提升行政监察理论水平。(十二)深入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进一步提升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的实际功效,力求实现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与行政服务中心审批业务办理、与部门核心业务、与政府绩效管理“三个融合”。完善“三合一”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对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的监管,坚决杜绝关键数据不报送或延时报送、事后补录、双轨运行等逃避监察的违规行为。加强网上权力运行数据的统计、汇总、研判工作,充分发挥电子监察平台的决策辅助功能。
(十三)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民主评议、监督及对科级党政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监督等制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电子廉政档案,设立廉情查询功能,整合资源,动态监管。积极探索建立“三色监督卡”预警监督制度,着眼于事前防范。发挥舆论监督和党风联络员、特邀监察员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强化村级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发挥好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组织开展对全区村级财务的检查工作,加强村党支部书记经济责任审计。
五、提升服务效能,积极推进行政机关管理创新
(十四)创新监督模式,加强行政机关效能建设。整合四网平台(12349平台、远程监控系统、清风网、村居廉线)资源,探索建立“数字效能”监督模式,将监督体系向基层扎根、向事中延伸。继续开展“双十佳”评选暨机关效能建设“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创新评议手段,建立健全民意调查和征求群众意见制度,开展动态性评议和关键点评议,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健全服务承诺、限时办结、失职追究等制度,努力倡导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继续加大明查暗访的力度,坚决纠正推诿扯皮、吃拿卡要等行为,进一步转变作风,提升服务效能。健全行政效能投诉受理机制,深入治理庸懒散问题,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科学考评,建立完善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体系。
(十五)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进政风行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有关精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执行执法依据公开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规范自由裁量权,切实解决和纠正执法中态度粗暴、方法简单、、办事不公、假公济私等问题。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工作,加大对发现问题的督促整改力度,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深入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完善机关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机制,继续开展创建人民满意基层站所、服务窗口示范点活动,争创一批省市级示范点。组织开展民主评议体系规范化专题研究,深入开展对公共服务行业的重点评议工作。
(十六)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积极配合做好“政风热线”工作,根据“上线”安排,主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发挥监察职能,督促职能部门落实群众诉求事项,进一步改善党群、政群关系。进一步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拓展“12349”政府公共服务热线监察功能,健全群众诉求事项办理督查制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强化政府门户网站、电话投诉、网上咨询投诉办理平台等服务功能,提高群众反映问题的办理时效和质量。完善举报快速处理和反馈机制。及时回应、处理网络等媒体反映的国家公职人员的问题。充分发挥区、街道、村(社区)三级行政(便民)服务中心的作用,整合资源,推进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公共服务事项和公共资源交易纳入服务范围,真正实现政务服务功能的全覆盖。
六、坚持从严治政,坚决惩处违纪违法行为
(十七)认真解决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廉政准则》,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和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等制度。继续整治领导干部收受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商业预付卡问题。严禁参加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或用公款支付的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落实领导干部离职或退休后从业有关规定。
(十八)切实加强社会领域防治腐败工作。认真落实《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继续抓好村(社区)惩防体系信息化“555”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村居廉线”进万家活动,深入开展村干部“勤廉指数”双向综评工作,督促社区干部廉洁履行职责、热忱为民服务。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公益类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积极探索非公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反腐倡廉建设。
(十九)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重点查办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的案件,严肃查办发生在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和土地管理等重点领域的案件。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既严厉惩处受贿行为,又加大对行贿行为的惩处力度。严肃查处、失职渎职造成重特大事故和瞒报、谎报事故的行为以及事故背后隐藏的腐败问题。严厉查办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案件。建立和完善重大典型案件剖析制度,通过查办案件发现体制机制制度中的漏洞和行政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强化管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和警示作用。
一、工作目标
通过全方位深入细致地开展执法监督检查和相关败诉案件分析,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责任体制。
二、检点
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行政执法委托、行政败诉、采取行政强制、行政执法(含许可、收费)案卷、行政执法相关制度制定情况。
三、具体内容
(一)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落实情况。
(二)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和学法记录情况。
(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行政执法证件使用和管理、适用法律、执法程序、执法文书、罚没票据使用、行政执法着装、行政执法车辆标识等情况。
(四)对违法行为的查处情况;重大行政处罚案件的审查、备案情况。
(五)各部门(含省直和市直部门)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交叉执法问题。
(六)未经市政府授权和部门委托,违法执法问题。
四、检查方法
(一)在各单位自查的基础上,听取行政执法部门对有关情况的汇报。
(二)调阅处罚案卷、许可案卷、征收案卷等有关资料,审查行政执法的合法性。
(三)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征求各部门对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四)对公众举报的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现场检查和暗访。
(五)市政府法制机构组织年终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
五、工作要求
(一)开展对行政执法单位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是加强和规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有效途径,是政府法制部门监督行政执法活动的经常性和基础性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应提高认识,从加强法治文明建设、促进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强化内部监督的高度来对待本年度检查,组织和配合好行政执法监督检查。
(二)各有关部门要制定自查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自查结束后,本年度11月中旬前向市政府法制办报送自查报告。
一、民事行政检察建议运用中理论与实践的碰撞
(一)民事行政检察建议存在现状
人民检察院开展民事行政检察业务以来,在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监督检察工作实践中,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在抗诉渠道不畅的情况下,注意摸索经验,讲求监督效果,探索出一种与法律赋予的抗诉职能相并行的监督方式——对于一审生效判决或裁定认定事实证据充足、适用法律不当或存在漏判等问题的申诉案件,采用检察建议的方式建议法院再审或另案审理,对同级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职能予以纠正和弥补,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
对于民事行政检察职能来说,民事行政检察建议包涵着法律监督的内容,具有法律监督的性质,却不具有法定的法律监督形式。它是以非法律监督的形式从事监督的内容,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背离。现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审判进行法律监督的唯一手段,是依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然而在民事审判中出现的诸如程序方面的轻微违法等一般问题;在执行程序中出现的诸如对判决或裁定的执行极可能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等问题并不能通过这种单一的手段得到解决。
(二)民事行政检察建议实践中存在问题之原因探讨
1、现行立法的保守与粗略是民事行政检察建议业务难以开展的法律障碍。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在这一方面则显得过本文由收集整理于谨慎、甚至保守,关于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使得采用和开展民事检察建议工作困难重重。
2、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权力失衡是民事检察工作难以开展的体制障碍。民事检察监督权如何设置,直接关系到民事检察工作的实际效果,关系到具体的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的具体运作。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抗诉权是民事检察监督权最主要的表现方式,但在实践中只不过是引起再审的一个条件,更不要说民事行政检察建议权了。且审判机关对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检察建议是否采纳以及何时答复,法律未作明文规定。民事行政检察建议作为一种法律含义“暧昧”监督方式,法院当然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这种监督意见由被监督者决定的权力设置,不仅严重挫伤了监督者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达不到监督权设置的预期目的。因此在体制上保证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权力均衡并使之得到立法确认是民事行政检察建议业务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
3、检法两家的认识分歧是民事行政检察建议业务难以开展的观念障碍。从法院方面来看,长期以来形成的在民事诉讼中的独家办案、强调内部监督制约为主的格局,使之难以接受民事检察监督这一外部监督形式,甚至规避正面监督。在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抽象的情况下,发展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的工作阻力重重。
二、检察建议在司法监督的作用
依据检察建议在民事行政检察现阶段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将检察建议分为三种类型:
1、纠错型检察建议。是指对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以及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发出检察建议,指出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建议人民法院自行纠正的民事行政检察法律文书。
2、督办型检察建议。是指在办理民事行政检察具体案件过程中,对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建议该机关予以改正的民事行政检察法律文书。
3、服务型检察建议。是指在办理民事行政检察具体案件过程中,对法人、其他组织在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存在的具体问题,建议该单位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予以回复的民事行政检察法律文书。
三、完善民行检察建议监督的必要性
民行检察建议监督作为检察机关强化公正执法的补充和拓展法律监督的新方式,有利于民行检察工作的发展和强化,它能弥补立法的缺陷,有效利用司法资源减少抗诉案件、解决审级矛盾,更有利于加强审判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因此,应赋予民行检察建议监督民行检察建议监督相应的法律地位。但目前民行检察建议监督在立法上还未得到应有的法律地位,所以它的法律效力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民行检察建议监督还不是一种有效力的法律监督。再者民行检察建议监督还未形成一整套法律监督机制,反而需要审判机关的支持、配合甚至认可,使民行检察建议监督难以发挥有效力的法律监督作用。针对规范、完善运用检察建议启动再审程序的制度提几点如下建议。
1、将检察建议纳入法律规范,确立相应的法律地位。为了使检察建议在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中有效地运用,充分发挥其启动法院再审和纠错、节约司法资源、减少诉讼成本的重要作用,建议立法机关应当以法律形式确认检察建议这一监督方式。在相应的诉讼法中,予以明文规定。同时,要制定具
体的操作规范,做到名正言顺,才能使其具有法律效力。我们注意到,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部分地方开展民事执行活动法律监督试点工作的通知》第三条“人民检察院对符合本通知第二条规定情形的民事执行活动,应
当经检察委员会决定并通过提出书面检察建议的方式对同级或者下级人民法院的民事执行活动实施法律监督。”“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检察建议后一个月内作出处理并将处理情况书面回复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对民事审判活动与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若干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第七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符合本意见第五条、第六条规定情形的判决、裁定、调解,经检察委员会决定,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人民法院收到再审检察建议后,应当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回复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通知当事人。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不予再审的决定不当的,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法检两家进一步规范检察建议对审判的法律监督,促进法检两家对检察建议实施的共同认识。
2、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检察建议执行情况的监督。通过实践证明,运用检察建议启动法院的再审改判和纠错,是对人民法院的民事行政审判活动进行监督的有效方式。这一作法可以减少诉讼环节和成本,节约了司法资源,应当给予肯定。目前,由于这一作法未有明确的法律规范,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应当极力探索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督机制,加强对检察建议执行情况的监督。在法律未作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意见》第六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民事执行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应当依法履行,不得滥用监督权力;检察人员违法行使职权,应当追究责任人员的纪律和法律责任。”,第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发现检察监督行为违法法律或者检察纪律的,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书面建议。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书面建议后一个月内作出处理并将处理情况书面回复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对于人民检察院的回复有异议的,可以通过上一级人民法院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出。上一级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建议正确的,应当要求下级人民检察院及时纠正。”《意见》加强对检察建议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落实作了进一步的规范。
3、检察建议自身应规范、严谨。作为一种法律文书,首先格式必须规范,内容必须详实,语句必须严谨,适用方法要得当,决不能粗制滥用。检察建议的直接对象必须是原判决裁定的法院。内容上必须详实、客观地叙述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或采用的证据或适用的法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依照法律应当怎么判决裁定,有鲜明的观点和意见。同时语句表述要准确,逻辑结构要严谨。
4、适用条件和范围要准确。运用检察建议的条件和范围,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办理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中作了明确规定,主要靠在办案中认真的掌握、灵活运用。特别是运用检察建议启动再审察件的条件掌握,对于“五类重点案件”不宜用检察建议启动再审。我们认为,检察建议目前在法律未作出明确规定、操作尚不规范、监督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只能作为一种尝试。只适用于诉讼标的不大,法律关系明确,经与原审法院协商,法院对再审和事实依法都认可一致的案件。尽管诉讼标的不大、法律关系明确,但与原审法院意见形不成共识的,不宜适用检察建议。对于原判决裁定确有错误,但依法不能启动再审程序的,或者对于原判决、裁定确有错误,但未影响实体处理的可以提出检察建议予以纠正。
论文关键词 民事行政检察监督 价值及现实意义 制约因素
我国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探索已经历了十几个春秋,已逐渐发展成为检察工作的新亮点。由于传统观念、立法层面及现实因素的制约与束缚,使得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自身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逐渐凸现出来,时常出现了检察院和法院两家认识不一、纷争不断的现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为了维护国家法制的权威与法律正确统一的实施,确保司法公正。笔者认为,立法机关应当以此次民事诉讼法的全面修改为契机,加强和完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使这项制度更具有实效性、可操作性,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监督职能作用。
一、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价值及现实意义
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是针对法院行使审判权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权力不正当行使的司法现实所设定的一种诉讼监督制度,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司法救济制度。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是一项诉讼监督制度,符合一般的诉讼法规范所应具有的公正与效率的价值追求。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存在的目的在于监督民事行政诉讼活动符合法定程序,防止和纠正不正当行使司法权所引发的司法不公问题。但是,有些学者认为,检察机关抗诉监督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确实令人怀疑,提出了“废除民事行政抗诉权”的观点;也有学者认为,在现阶段检察机关的抗诉监督职能,既不能取消、也不能弱化,而应当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笔者认为,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一种监督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法进行全面修改之际,应当进一步强化对法院民事行政审判工作的监督,为早日实现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提供坚强的制度性保障。
二、制约我国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工作的主要因素
(一)传统观念层面上的因素
民事检察监督制度是一种法定制度,它的构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一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与西方一些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的文化传统存在着严重的“重刑轻民”色彩。长期以来,我国的立法者、司法者和广大群众都习惯于用解决刑事案件的思路来处理民事诉讼的问题。我国在1991年制定《民事诉讼法》中,只规定了一种民事检察监督的方式,即抗诉。在实际上,这就是受到了刑事案件审判中抗诉程序的影响。然而在今天,社会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努力采取多元监督方式,加大对民事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力度,才能适用检察监督工作的新需要。
(二)立法层面上的因素
1.两大诉讼法对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限定过于狭窄,过于原则化。从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来看,对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权均规定在总则部分,但在分则中又对这种监督权进行了限制。具体表现为只能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且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以抗诉方式进行监督,这样一种事后监督方式。对于在民事诉讼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监督没有明确的规定。例如:财产保全、证据保全、先予执行等。还有一些地方法院,自行制定具有司法性质的规范性文件排除检察机关对民事案件调解、执行等问题的监督。
2.现行法律对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权顺利行使的保障手段非常有限。由于检察机关行使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权的法律保障手段十分有限,导致在工作实践中时常会出现“三难”问题。一是“调阅卷宗难”。检察机关在决定对案件进行抗诉之前,调阅原审卷宗材料,了解原审案件的审理情况及诉讼过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人民法院作为被监督的机关,对检察机关要求调取卷宗材料往往是一种不支持的态度,甚至存在一定的抵触,这造成了检察机关调阅卷宗材料困难的局面。我国当前立法没有明确赋予检察机关向原审法院调取卷宗的权利,有些地方法院对此设置了重重障碍:有的法院规定调阅原审卷宗材料必须经过该法院院长同意签字后,方可调阅;有的法院规定只允许检察机关查阅、复印原审卷宗材料,不允许调取卷宗材料原件等;二是“调查取证难”。办理申诉案件时,检察机关不仅要调阅原审案件的卷宗材料,有必要时还需要对案件当事人、诉讼参与人、相关证人等来调查取证,以便于全面了解案情。但是被申诉人往往是原审程序中的胜诉方,如果检察机关提起抗诉,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其既得利益,这使得被申诉人在检察机关对其调查取证时,会采取不积极、回避的态度,或是拒绝对其调查取证,甚至提供虚假的证言或者证据。最后是“证据认证难”。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所收集证据的效力,导致检察机关所收集的证据,时常不会被法院认定为新证据,以至于不能在法庭上进行示证、质证和认证,从而使其效力得不到法院的认可。另外,检察人员在调查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因没有可供操作的程序性规定,致使检察机关无法向相关人员调查取证,很难了解和掌握案件的真实情况,使案件的正常办理受到阻碍。
3.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和支持起诉的权利。近些年来,一些地方的检察机关对提起公益诉讼工作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但仍然处于探索的初期阶段。现行立法中,只是在《民事诉讼法》的第十五条对这项权利进行了一个总则性规定,且权利主体表述为“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没有明确检察机关在开展公益诉讼和支持起诉中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在相关立法中明确检察机关有开展公益诉讼、支持起诉的权利。
(三)当前面临的现实因素
1.检察干警的监督能力和水平有待于提高。笔者所在市的中级法院,去年共审结一审民事案件75857件、二审程序14642件,共计90499件;该市检察院受理的民事申诉案件中,向中院提出抗诉和再审检察建议的合计87件,然而,经法院再审结后采纳检察抗诉意见的案件仅有9件。这些数字固然受到法院审判质量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民事行政检察职能不够了解等因素的影响,也说明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检察职能宣传不到位、检察干警的办案水平、监督能力有限等问题,导致抗诉案件成功率较低的现实状况。
2.检察干警的监督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强化。主要表现为:一是重视实体问题而轻视程序监督。实践中,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在对申诉案件进行审查时,注重对原审案件实体判决的审查,而对法院在审判程序中存在的瑕疵和错误不够重视。普遍性认为只要案件实体处理结果正确,就会草率结案。二是重视大案而轻视小案监督。有的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在工作中,总是会重视一些社会影响力大、标的数额大、涉案人数众多的案件;而对于一些没有多大社会影响力、标的数额较小的案件,往往只是轻意进行息诉处理。
3.检、法两家“重配合、轻制约”的关系影响了监督效果。在工作实践中,检、法两家的关系是重配合、轻制约。抗诉权系程序性权力,检察机关有权对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向法院提出抗诉,但抗诉的结果只是启动再审程序,无权从实体上直接纠正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特别是一些地区在进行业务水平考核时,对检察院和法院均提出了抗诉案件改判率这一指标,造成法、检两家在进行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时,都尽量避免受到抗诉案件改判率的考核影响,这使得检察机关进行法律的监督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和弱化。
三、完善我国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工作的思考
(一)完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相关立法
1.完善民事行政检察抗诉权的立法建议。一是在立法层面上,细化抗诉权监督程序,扩大监督范围。在程序上应当细化启动抗诉再审的操作程序,如检察机关是否有权调阅法院的审判卷宗,法院审查抗诉案件的期限,检察机关出庭再审的程序、职责等。对于监督范围,应在修订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时,明确将在案件诉讼过程中存在的财产保全、先予执行、管辖权异议及执行程序中的裁定、决定和民事调解结案的案件纳入检察机关的监督范畴。
二是完善抗诉的层级制度,明确上下级检察院的职能。虽然《民事诉讼法》规定了由上级检察机关向同级人民法院提起抗诉,但在司法实践中,一些法院在接收到检察院的抗诉后,都会将案件发回原审法院重审,这导致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出现一系列问题:从检、法两家的对等关系的来看,这种做法显然与这种对等关系相违背的,具体应由哪一级检察院派员出庭,在理论界和实务界有不同的认识和见解。更为需要指出的是,抗诉案件如果由原审法院再审,事实中有些案件在原审程序中就是经过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判决结果;而当原审法院再审时,这些案件仍然会由该院审判委员会来讨论决定判决结果,这导致了原审判决结果即使是错误的,也是很难得到纠正的,严重地违反了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回避制度的规定。可见,如果改由提起抗诉的检察机关的同级法院来再审,既符合了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84条规定,也规范了抗诉案件的审级,保证了再审的公正性。
2.明确赋予检察机关民事行政起诉权和参与诉讼权。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立法中,都规定了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拥有起诉权和参与诉讼权,但很少单独规定有审判监督抗诉权的。法国在这方面最具有典型性,规定了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途径:一是法院对法定种类案件向检察院通报;二是检察院认为应当参加诉讼的案件;三是法官可以依照职权自行决定向检察院通报的案件。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抗诉这一种监督方式,没有规定检察机关的起诉权和参与诉讼权。故笔者建议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对公益案件的起诉权和参与诉讼权。
3.明确将再审检察建议作为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主要方式。法律对民事行政抗诉程序规定过于原则,其不足和弊端日趋明显。漫长的抗诉、再审程序耗费了大量的司法资源,使得我们的民行检察监督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得到充分实现。再审检察建议虽然对于案件是否重新审理的监督力度要稍逊于抗诉,但它能使当事人早日从诉累中解脱出来,还可以有效的减轻上级检察院、法院监督工作的压力,尽可能地减少司法对抗与摩擦,有利于提高再审的改判率。
(二)强化监督意识,提升监督能力
加强对民行检察人员的培训,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活动,要经常组织民行干警参加业务培训。加强上、下级院之间的业务指导和业务交流,及时总结、推广办案经验和办案技巧,促使检察机关不断提高抗诉案件改判的成功率。特别是对媒体宣传报道的社会矛盾激烈、影响较大、标的数额大的案件,检察机关应及时、主动介入,对庭审全程、实体判决结果进行全方位监督。不断强化主动监督的意识,透过现象来发现本质性问题,培养和提高检察干警发现司法不公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