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培养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8-0035-02
1 建立培养制度的必要性
21世纪是以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为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能力必定是支配和操纵社会的杠杆。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向社会各领域渗透,随之带来社会各方面游戏规则变化,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因此,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当今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信息化发展变革之快:由“单一能力作用”向“多元化能力作用”转变,由“个体能力作用”向“群体能力作用”转变,由学校教学中形成能力向社区网络扩散,由“直接能力发挥”向“间接能力作用”转变,由“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向“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转变[1],乃至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一体化向多元化推进。
职业学院是传播知识与技能的基地,承担着培养实用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职责。要造就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需求的创新人才,首先必须有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教师。知识经济时代不但要求大学教师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更要求培养的人才也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并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2]。知识经济时代同时也是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必将给人类生存、生活及学习方式带来影响。职业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职业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是信息化时代教师核心能力和素养的标志。因此,职业学院教师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8年1月的《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指出了一条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途径:新技术需要新的教师职责、新的教学法和新的教师培训办法[3]。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教育技术培训是“新世纪教改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偏远地区职业学院教师信息化素养(淡、低、差、慢)现状和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影响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教师因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因素)的实际,笔者在吸取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制度的制定提出几点见解。
2 培训制度要体现相对稳定性和实效性
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制度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不能一蹴而就,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的要求是永无止境的,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是动态的、变化的,但也是有指向的[4]。因此,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制度是必要的。比如,教师上岗前都必须通过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在岗教师必须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合格证;教师培训的固定时间可以安排在寒暑假;每个学期要举行教师信息化课件比赛和信息化教学比武;每年度或者每学期需邀请信息化教学专家来校进行信息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专题讲座;每年度或者每个学期都有不同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师赴外地、外校求学取经;每月按学科群举行若干次信息化教学整合研讨;等等。尤其考虑到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汉语水平较低的特点,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特殊的规则。总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应当采用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灵活机动,优势互补[5],摸索出适合该地区该校实际情况的、相对稳定的制度细则。制度的活力在于执行。
分层培训 按年龄段、技术能力等级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制定相应的措施,因材施教。对于那些年龄偏大、信息化教学知识薄弱、信息技术能力较低的教师,可以编入初级班,使他们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基本能力;对于那些有信息化教学基础、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教师,可编入中层班,进行开放性训练,使他们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并给他们构建多媒体教学的舞台,使之拥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对于那些已具有中级水平并能如实进行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师,应编入高层次的研修班,以便开发其资质潜能,使他们按照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迁移能力、融合能力、交往能力、评价能力、协作能力、监控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动手与课程开发设计能力)分类研发,或按项目专题(如最佳课件设计、多媒体教学优质课、单一学科及其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模式、多学科及其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模式、跨学科及其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学模式、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课题项目研究等)分期探究,使其生发出独到别致的、合理完善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
培训内容要及时更新 笔者考察了近年来的培训情况并访问了一些曾经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发现培训注重于理论讲授,偏废了实践动手;有些培训课题内容重复;有些培训内容缺乏前沿思想、操作性较差。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与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必然会给信息化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因为学科教学法与信息技术知识的融合产生的是一种新的、特殊的、动态式的教学法,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知识要求与教师核心能力素养的标志。因此,教师培训的内容要以学科及其教学法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前提,以信息化教学前沿理论和最新信息技术为依据,不断地更新培训内容。
3 培训制度要引进激励性和竞争性
建立切实可行的、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 本着激励的原则,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热情和探索的科学态度。在适度照顾少数民族教师和年龄偏大教师的前提下,把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培训作为教师鼓励、奖励的指标之一,把取得信息化教育技术培训合格证作为教师入职、进职、晋级的必要条件;常规管理要把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实绩与教师的日常考核联系起来。对教师的教学特别是信息技术能力进行动态考核,对优秀的学习者和研究者给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并与教学效果综合考虑[6]。具体操作起来,不妨从某一学科入手,鼓励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探索网络课程、构建教学网页,从而建立合理的考核方式,逐步完善评价体系。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成人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并且对可以立即应用的知识感兴趣,他们的学习动机大都与他们的工作发展、学习提高、生活改善、自身完善和社会服务等联系在一起[7]。参加培训的职业学院教师往往很注重实用性和时效性,因此要极力开展探究式、研讨式学习活动,促使教师把所学得的教育技术有机地融入教学实践,采取传、帮、带的办法或点面结合的途径,或按学科群体分类,使教师投入信息化教学课题项目研究中,以奖励为原则,使教师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 培训制度要有可靠性和可信性
建立专家制度保障机制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培训不仅需要制度完善,而且需要培训专家到位。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专家应该是既有专业素养又有理论素养,还有实践经验。此培训专家一般可从外校和本土信息化教学的“领头羊”中产生,“领头羊”是在长期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以及系统的教师考评中锻炼成长的。这就是说,要让具有教学实践经验、精通各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以及通透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师充当信息化教学培训的专家。只有这样的专家能心领神会地理解教师在教学中懂得什么、缺少什么,课件应该怎样设计;同时,这样的专家懂得进行教师培训时应站在哪个角度,用何种思维方式、何种思想方法及何种教学方法讲课。
设立保证机构 学科内容和多媒体技术的整合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往复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必定会遇到技术方面的应用困难,仅仅依靠在培训时得到专家的指点、引导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系列的外部条件支持。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所有外部条件中,学校是最直接的促进因素,主要包括校长的支持、资源的准备、培训的参与、教学的交流等方面[8]。比如,学校必须成立信息化教学指导中心和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为教师的日常信息化教学排忧解难。
完善信息化网络设备 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必备条件是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整合,这为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了环境保障。当前,信息技术已经不同程度应用于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各高校的教学,应软硬件齐抓,尤其注重相关教学资源的收集、整合,逐步建立资源库。这就要求组织各科教师通过下载、制作、收集、网上订购等途径,建立分门别类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开展各种信息化教学活动,提高教师教学科研及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条件。目前,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正拟建设“网上学科在线”,构建自主学习资源库,以此协助教师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学生信息化能力发展,力求构成师生喜闻乐见的网上互动交流学习栏目,如资源共享平台、网上课堂、网络教室、在线测评、互动辅导、教学参考、手脑并用、网上实验室。
参考文献
[1]王文君,王卫军.国际视野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趋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2(6):112-116.
[2]李天龙.大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途径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106-109.
[3]赵健,郭绍青.设计专题学习网站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J].电化教育研究,2011(1):85-89.
[4]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5):103-109.
[5]王涛,吴昊.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青年作家,2011(6):90-92.
[6]李友彪,程同舟,宋瑞,等.提高偏远地区高职学院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初探[J].科技信息,2006(12).
关键词: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对策
作者简介:朱爱莹(1960—),女,江西赣州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民法学;谢元海(1987—),男,江西赣州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法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8-0064-04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教师资的水平,而职教师资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独立设置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以下简称独立设置职技高师)是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这类院校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各校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反思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中存在问题,思考完善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的对策,以期对促进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在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当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院校只有八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院校,分别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近几十年来,独立设置职技高师积极探索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积累了丰富的职教师资培养经验,为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居于主体性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示范性的作用。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融师范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培训以及经营管理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的教育。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既要有较为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 又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 还要有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教学能力, 并且必须具有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准备和强烈愿望,所以要有专门的院校来培养。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是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院校,集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于一体,是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主体。同时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的成立为我国职业教师师资的培养提供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平台;八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均设立了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办有职业教育研究类的学术期刊,如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职教论坛》、天津技术师范大学的《职业教育研究》等;在办学过程实践中,积累了一系列有益经验,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职教师资。这些都是职教师资培养的明显优势,为其他职教师资培养机构提供了经验,具有示范性的作用。
二、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职教师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独立设置职技高师是国家专门设立的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高等院校,为职业教育培养培训师资是时代赋予这类学校的根本,是这类学校的职责所在。然而由于缺乏国家政策支持,加之社会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了解不够,这类院校在招生就业中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在发展中步履维艰,不断的被边缘化,所以在办学过程中,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为扩展生存空间,独立设置职技高师纷纷更名取消“职业”这一职教特色的标识,不断的减少师范专业比例,“去师范化”的趋势非常严重。由此导致部分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将人才培养模式等同于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从事职业教育的不多。
(二)培养层次规格定位低
我国职业教育近年来在迅速扩大发展规模的基础上,办学层次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要求我们改革传统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积极的培养适应高层次职业教育需求的职教师资。但是当前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本科层次的职教师资来制定的,研究生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起步较晚,发展较慢。
同时职业教育是与生产紧密联系的,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成为沟通教育与生产的纽带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与科技推广能力。目前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的规格普遍较低,仅仅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职教师资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仅仅围绕“双师型”的标准展开已远远不够。
(三)课程结构设置不科学
职教师资培养是一种集学术、技术、师范教育于一身的“双专业”教育,与普通教师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教师教育需突出“职业性”和“技术性”等,所以必须合理的设置课程和实行弹性的灵活的学制。然而当前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培养中一方面是课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缺乏“职业性”特色,学术性的专业课程比重偏高,职业教育学科课程比重较低,教育专业见习、实习落实力度不够,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更新缓慢等等。另一方面是实践教学没有体现出职教师资培养的特殊性。和普通师范教育一样,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在师资培养中一般也是前三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最后一年进行实习,即实践教学集中在第四年,没有突出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实践性”和“技术性”等特点。
三、职教师资培养改革发展的新趋势
(一)培养渠道的多元化
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渠道采用了前苏联的设立专门的师范院校培养的模式,当前有八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专门培养职教师资。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为满足职业教育对师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职教师资的培养渠道开始多元化。除了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培养职教师资外,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设立了教育学院培养职教师资。从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分析,将来还会有大型企业等机构参与到职业教师师资的培养中来,形成多元化的职教师资培养渠道。多元化的职教师资培养渠道既可以满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对师资数量的需求,又可以提高职教师资培养的质量,更好的服务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培养层次的高移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的素质、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不断的高移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专科、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培养体系。所以对职教师资的学历层次、素质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始积极探索研究生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目前全国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有七所已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见表1)。职技高师院校开始培养研究生层次人才, 标志着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职教师资培养层次开始高移化。
(三)培养内容的多样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内容将会不断的扩展,所以职教师资培养的内容也会相应的扩展。具体表现为:一是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要不断的改革,因为职业教育与经济紧密联系,不断的与经济发展相对接,所以开设不同的职业教育科类,而不同的职业教育科类需要不同专业的师资,职教师资的培养要不断改革课程,提供所培养的职教师资的适应能力,使之能迅速地更新知识适应新生的行业和职业变更的要求。二是创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将会是职教师资培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趋势为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职业教育不仅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而且开始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必须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相应的职教师资培养中也要进行职业指导教育,为职业教育中职业指导教学培养师资。
四、完善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制度,建立职业标准体系
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在职教师资培养中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的目标,即培养出怎样的学生才算是合格的职教师资。这就需要有个评价的标准体系,而这个标准体系得由国家从宏观层面来制定。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这就意味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素质和从事普通教育的教师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参照的是普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的办法。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格认定与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认定的条件基本相似,只是对实习指导教师作了关于实践技能的专门要求,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的认定属于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的类别,这使得职教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国家应尽快实行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接受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同时,职业学校有很多的科类,光获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是不可能从事任何科类的职业教育的,还必须具有某一职业的专业技能,这就需要国家制定职业标准体系和职业资格制度。只有实行专门的职教教师资格制度和完善职业标准体系,职教师资的培养才有章可循。
“教育的法律应该是我们最先接受的法律”[1],要完善独立设置职技高师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关键是要制定独立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和建立职业标准体系,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国家层面的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助于独立设置职技高师确定其培养目标和制度培养计划,对完善其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二)加强政策支持,创新招生录取机制
生源是培养的基础,但是受传统的“重学轻术”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一直不被普通百姓认可,而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也同样不被大众认可,缺乏吸引力。生源的质量问题一直是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面临的一大难题。要培养合格的职教师资,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就必须把好“入口关”,提升生源的质量,而这就需要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早在2007年,国家为了鼓励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并建立相应的制度。而我国职业教育占据了我国中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急需大量的职教师资。国家更应该鼓励优秀学生接受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投身到职业教育事业中。
所以我们建议建立职教师范生录取机制。首先实行职教师范生免费教育,提高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吸引力,吸引优秀学生接受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而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更应该实行免费制度。第二,实行招生改革,扩大生源范围,如对口招收高等职业学校的优秀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即“3+2”模式),因为这类学生接受过职业教育,有一定的职业技能,接受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后,提高了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招收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接受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让他们接受理论学习和师范教育后在职业教育中发挥其实践动手能力;探索“4+2”模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等等。第三,在录取时对考生加试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完善职教师范生的录取机制。
(三)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培养培训层次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我国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师资队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没有上。为满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对师资的需求,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应该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我们建议国家支持建立一批示范性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目前八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中有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先后升格为大学,“大学”更具综合性,学科体系更加完整,更具办学规模,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吸引力。[2]
而随着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提高,急需大量高学历高素质的职教师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高学历趋势已初见端倪。所以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应该提升其职教师资培养层次,积极探索研究生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特别是开展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国家应该鼓励支持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层次,为职业教育提供高层次高素质的师资。
(四)优化课程结构,更新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是独立设置职技高师教师教育的核心,是其职教师资培养的载体。2011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出台的《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中提出要开发100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内涵建设[3],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应该担此重任。推动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以服务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以及顺利实施提供高素质的师资条件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首先,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应该加强职教师范教育理论课程、职教技能培养课程和职教师范教育实践课程三层次课程体系的构建[4]。第二,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确定各类课程的结构以及所占的比重,如本科层次的师资培养主要是面向中等职业教育,所以要加强“技术性”和“师范性”的培养,相应的课程课时要增加;研究生层次的师资培养主要是面向高等职业教育,所以要体现“学术性”,相应的课程课时要增加。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与生产活动联系紧密,所以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技推广能力,这就要求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加强实践教学,建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观念是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有“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所以要培育高素质的职教师资,就必须摒弃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第二,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独立设置职技高师一方面应该大力引进“双师型”教师,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利用假期到企业公司实践学习,另一方面是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如在研究生层次的师资培养中实行“双导师”制度,配备实践教育指导老师;第三,创新培养形式,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应该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职教师资制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等。
参考文献:
[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9.
[2]张祺午.中国职教有了第一所“师范大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0(18).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
一、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体育教育一切活动的宗旨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科学完整的培养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应当以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为依据,这既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归宿。根据我校体育教育多年办学的成功经验,明确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修订的指导思想,按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因此,在培养目标方面,应适应经济时代的要求,进行“高素质、广适应、能力强、重创新”的人才培养。
二、转变观念,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类即将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之际,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归纳起来就是要实现两大转变。首先从单纯重知识的传授向同时加强能力转变。教学过程中,以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为先导,从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的思想转变为重视素质、创新、敬业、合作和开拓能力的培养;摒除单一知识领域的局限,重视学科交叉、渗透和整合,形成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二,从单纯的“教学”向“全面的教育”转变。根据体育教学发展规律,努力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知识、素质与能力的三维空间中,综合考虑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进一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真正实现科教兴国。
三、调整课程设置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当前,我校体育系的课程设置从内容上首先多为强调知识技能掌握方面的内容,而忽视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方面内容的设置,忽视人才的个性特征的培养。其次过多强调学生从事学校体育教育的工作能力,忽视了其它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教育。要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以一种充分发挥学校在全面教育人、培养人方面的优势,全方位造就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观念。在课程结构构建上体现提倡宽口径、厚基础,开设系列选修课程“注重基础,重视知识、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突出个性、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在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以“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学生发展”为三大支柱建立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妥善处理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教育学等方面的关系,精心设计适应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增设教育类课程和社会人文课程,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整体优化,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强化人文类基础课程,突出师范性,适度增加职业道德、个性人格以及创新能力等的培养,把掌握知识与技能、发展能力、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品质陶冶等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拓宽学生就业空间。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综合素质教育
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实践环节,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寻找理论与实践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使学生参与性教育活动正规化、系列化。教育实习应以课程教学为主,并担任一定的课余运动训练和班主任工作。目前,放任自流的教育实习严重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此,要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放手让学生实践,如组织各种体育运动俱乐部、体育教学小组、心理咨询工作室、各种兴趣小组等。突出学生未来岗位教学能力的培养,并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实践管理与评价体系,作为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普通高校来说,在非教学或跨教学方面的培养形式除参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实习等常规措施外,我们应该创造条件建立教学、训练、教育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的训练、竞赛组织管理、裁判、社区体育指导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全面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较成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及适应现代化职业岗位的各种综合素质。
五、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制度
针对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学方法过死,教学实践形式单一,学生难以参加教学和社会活动,课堂信息量太小,考核评价形式单一等问题。在术科课堂中,教师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理论课教学中,力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运用一些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考核评价方式上,体育院校转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开始从内容、标准、方式上对原有考试模式有计划地进行改革,使之从主要反映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方面转移到综合体现知识水平、能力强弱、素质高低的轨道上来。同时,还对选拔优秀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奖学金等制度进行改革,使之更加符合培育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总之,构建新的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评价内容,坚持推行对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考核,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使之更加符合培育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汉升.面向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7,(3):69-72
[2]季可异.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甲大学与在编教师李正签订《协议书》,约定甲大学送李正就读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李正保证学成后在甲大学服务至少8年,服务期间不得调离或辞职等,否则,李正应按每年2万元的标准向甲大学赔偿尚差服务年限的补偿费,同时退回住房补贴。甲大学按约定支付李正学习培养费3.36万元,发放购房补贴8万元。2006年7月,李正博士毕业回校工作。2009年4月,李正提出辞职。2009年5月,李正转至外省乙大学从事教师工作至今。
[案例评析:]
(一)甲大学与李正是否同时存在劳动关系和人事关系
甲大学认为李正属于在编人员,但也签订了《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应同时存在人事和劳动双重关系,认为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规范解决争议。目前我国企业与职工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存在人事关系,两种法律关系适用的法律原则、法律规范、适用对象、管理程序等均存在差别,作为一个劳动者与同一用人单位之间只能建立一种法律关系。国家规定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实行“编制部门核准编制、人事部门核定人员和工资、财政核拨经费、银行发放到人、及时足额到位”的原则,李正经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纳入甲大学事业编制,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纳入财政统发工资范围人员和工资,并由财政部门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准应发工资额进行资金审核、通过工资银行拨付工资。即李正属于列入事业单位编制、由财政性资金支付工资人员,李正依法应当与甲大学建立人事关系。甲大学提出与李正同时存在人事和劳动关系的主张,缺乏事实根据和法规政策依据,混淆了人事关系和劳动关系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甲大学关于与李正建立劳动关系的主张不能成立。
(二)甲大学能否按《协议书》约定收取10万元补偿费
李正按《协议书》约定,从2006年7月起要在甲大学服务到2014年6月满8年,但李正于2009年5月单方提出辞职,违反了《协议书》约定的服务期8年的约定,构成违约,应按《协议书》约定向甲大学支付违约金。根据《人事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有关问题的解释〉的通知》(国人部发〔2003〕61号)第五条“解聘辞聘”第17款规定,在聘用合同中有约定的,按约定收取培训费,但不得超过培训的实际支出,并按培训结束后每服务1年递减20%执行。《协议书》中约定,未履行服务期每年补偿2万元,李正未履行服务期为5年,共计赔偿费为10万元,已超出培训的实际支出3.36万元,该约定因为违反政策规定而部分无效。李正学习结束后在甲大学工作期间为2006年7月至2009年5月,服务期共2年11个月。培训费3.36万元按每服务1年递减20%计算,则每服务1年应扣除费用为3.36万元×20%=0.672万元;即每服务1月应扣除费用为0.672万元÷12=0.056万元。按李正服务期共2年11个月分别计算扣除金额为:2年×0.672万元=1.344万元;11个月×0.056万元=0.616万元;合计为1.344万元+0.616万元=1.96万元。甲大学10万元补偿费的主张高于政策规定,李正应按甲大学实际支付培训费3.36万元扣除1.96万元后向甲大学支付违反服务期协议的培训费1.4万元。
(三)甲大学是否有权主张8万元购房补贴
甲大学已按《协议书》约定向李正一次性发放购房补贴8万元,因李正违反了《协议书》中服务期8年的约定,构成违约。李正关于要求比照培训费计算方式,按服务期扣减购房补贴的主张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应按《协议书》约定向甲大学退还购房补贴8万元。
(四)乙大学是否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一、“E时代”的时代特征及其给教育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当今时代,有人称之为“后工业时代”,也有人称之为“知识经济时代”,也有人称之为“E时代”,每一种称呼都有其依据,本文权且称当今时代为“E时代”。
笔者之所以称当今时代为“E时代”,是因为“E时代”描述了当今时代的一个最大特征——网络技术的崛起。网络技术将人类从工业文明送进了网络文明。当今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网络文明的冲击,都必须面对网络文明带来的挑战,都必须去适应网络文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师也不例外,如何做一个“E时代”的合格教师,是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网络技术带来的网络文明将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留死角。但它首先改变的将是我们的教育。在网络文明的背景下,它改变了人们接受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改变了当今教育的内容,还将知识平民化、大众化,从而淡化知识的神秘感和神圣性。
二、“E时代”的精神职业特性分析
网络文明给社会生活带来方方面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也会影响着教师职业特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网络文明将会冲击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从“职业”这一角度看社会,我们可以把整个社会分解为若干种职业空间,每一个“职业空间”又可分解为“可作为空间”和“唯作为空间”。“唯作为空间”是指每种职业中只有从事该种职业的人才能有所作为,而业外人士则无法进行作为的那部分“空间”,这种空间通常称之为“专业性”;而“可作为空间”则是指每种职业中的业内、业外人士都可以有所作为的那部分空间。
显然,一种职业中的“唯作为空间”越大,其专业性就越强,反之,其专业性就越差。当一种职业的“唯作为空间”全部转化为“可作为空间”时,那么这种职业就将面临消亡的危险。
由于网络文明提高了社会人群的文化程度以及其带来的知识转播途径的多样化,极大地挤占了教师职业的“唯作为空间”,教师的很多工作都可以由家长来代替,都可以由各种媒体来替代,在这种情形之下,教师职业的“唯作为空间”在急剧缩小,教师的专业性受到了网络文明的强烈冲击。
(2)网络文明淡化了教师职业的神秘感。在传统社会里,知识被知识阶层所垄断。知识阶层中的部分人走出来传播知识,做了教师,从事教师职业。教师在非知识阶层的人看来就是知识的化身。知识的神秘性,为教师带来了神圣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里,学生跟教师学习,会有朝圣般的感觉。网络文明带来了知识的普及,带来了知识的爆炸,知识已经走向平民化,知识阶层与非知识阶层的界限开始模糊,甚至消亡。知识不再神秘,师道的尊严被淡化。
(3)网络文明给教师职业增加了难度。网络文明普遍提高了家长的知识水平,家长知识水平的提高带来了高水平的学生,学生水平的提高也提高了教师专业的难度。
网络文明带来了媒体的多样性,媒体的多样性带来了学生学习的多渠道性,多种学习渠道的出现,让学生的视野开阔,知识面宽广,水平普遍提高,从而也增加了教师职业的难度。
网络技术本身也增加了教师职业的难度。很显然,如今的教师只凭一份教材、一本教案和一根粉笔,想站稳讲台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想站稳讲台,教师还必须掌握网络带来的各种技术,这本身就增加了教师职业的难度。
(4)网络文明给教师职业带来了种种困惑。网络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几乎是颠覆性的,对社会的改变几乎是全方位的,而首先接受这种改变的是我们的青少年一代。他们是按照网络文明时代的特征要求来施行自己的行为的,而大多数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则是在网络文明到来之前就已经形成了的,于是,当教师用自己的前网络文明行为准则去要求网络文明时代的青少年的行为时,就会发生激烈的冲撞,在这种冲撞中,教师会感到如今的学生离经叛道、不听安排。而且面对这些学生,我们常常又显得那么无能为力,于是“种种困惑”便在教师职业中应用而生了。
三、研究“E时代”教师职业特点对当今教师的意义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教育和教师常常成为社会的焦点,但正面的东西少,负面的东西多,或者更明确地说,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教育和教师常常成为社会指责的对象,教师职业在社会的认同度几乎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这其中的原因相当复杂,但无论如何也难以排除教师队伍自身出了问题这一内在原因。教师队伍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多数教师对自己职业所持有的观念已经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改变教育和教师目前所处的尴尬境地,除了社会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之外,教师自身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并通过改造自身来适应网络技术带来的网络文明对教师职业的要求。
(1)教师应按照网络文明的要求加强自己的专业性。在网络文明的时代里,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已经超越了知识和技能的范畴,因为这些知识和技能,非教师职业的人也具备,它已不属教师职业的“唯作为空间”。在网络文明的时代里,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更多的是指在拥有了知识和技能后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智慧。教育策略和教育智慧,通俗一步讲就是用专业化的水准将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用专业化的方式或方法去教育学生,从而让学生觉得从教师那里学习知识要远比从其他渠道学习知识速度快得多,心情愉悦得多。这其中暗含的东西,就是带有鲜明教师职业特性的、专业性很强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智慧。因此,网络文明下的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更强调教育策略和教育智慧。
(2)网络文明改变着教师职业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在网络文明时代里,人的才华更强调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每个人都拥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知识量的情形下,人与人相比的则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因此,教师的任务不再侧重让学生拥有知识,而是侧重拥有知识后,如何运用知识形成能力、创造出自己的东西(创新能力)上。这就是网络文明背景下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3)网络文明使教师走下神坛。在网络文明的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知识也不被奉为神圣,知识走向了平民化,教师一不小心,自己知识的拥有量就覆盖不住学生的知识面。在这一背景里,教师由神变为人,走下神坛,成为普通的人。所以,今天当我们不再被他人顶礼膜拜时,不要失落,不要愤怒,这是时代使然,也是网络技术使然,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