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教育培训报告

职业教育培训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培训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教育培训报告

职业教育培训报告范文第1篇

由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领导小组主办的“全国职工基本职业素质培训”近日启动。该项培训工作以实地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依托现有的800个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和100个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为各类职工提供“量身定做”的培训服务,特别是适应青年职工、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充分运用中工网等网络教育平台,努力打造集职工基本职业素质培训、上岗资格培训、职业证书培训、职工学历提升教育相结合的网络教育培训“大学校”。

根据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的安排,“全国职工基本职业素质培训”将在2012年完成200万职工的培训任务,并争取用2至3年时间,实现对广大企业职工培训的全覆盖。

《光明日报》

新疆:建立职业教育专家库

为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决定建立自治区职业教育专家库。

为此,自治区面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科研部门和高、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部门和单位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征集专家库专家。根据规定,入选专家需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管理、教学、教(科)研等专业研究,敏锐把握本领域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在本职工作领域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性,掌握国内外职业教育相关前沿理论与研究成果;在同行专家中有较高的威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对职业教育宏观管理提供专业水平、客观公平、详实公正的判断和评价;了解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熟悉自治区职业教育基本情况,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鲜明的管理、教育教学风格;对本领域的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性;能够为自治区职业教育提供决策咨询和研究指导。

据悉,自治区职业教育专家库专家的工作职能,是在自治区教育厅指导下,参与自治区职业教育重大决策咨询、项目评审、项目设计等活动;参与起草制定自治区级职业教育重要制度建设;参与自治区教育厅制定社会职业人才需求信息、预测人才需求变化趋势;参与开发和编制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参与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其他活动;参与对自治区职业教育领域的综合与专项重点工作的调查研究,开展服务职教中心工作的各项科研工作。

(中国教育新闻网)

天津:率先建立政府购买培训机制

天津在全国率先实行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得到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充分肯定并将在全国推广。

为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加速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天津市自2009年起在全国率先按照“需求对应补贴、等级决定标准”原则,建立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培训愿望的天津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在职职工、高校毕业学年的学生和农村劳动力,按规定参加职业培训人员,按照市场需求程度,分别给予50%至100%的培训费和鉴定费补贴。

据天津人力社保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天津实施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以促进和稳定就业为目的,具有六大特点,即:职业培训补贴按市场机制运行、体现政府导向、强化监督检查、建立目录随调机制、根据市场需求程度和经济建设需求确定补贴标准、鼓励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新华网)

上海:中职学生发展报告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报告近日。

上海学校德育决策咨询课题“2010-2011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报告”历时两年完成,由上海市教委委托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上海教育》杂志社具体承担。该课题调查了上海73所中等职业学校33858名学生,覆盖中职所有年级,是上海各类学生发展调研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首次以中职学生为对象进行的发展状况研究。

调查显示,中职生的整体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爱国情感,更看重亲情、健康和友情。作为“90后”的中职生自主意识强,果断,敢做敢为,有自己的想法,在个人取得成功的主要途径方面,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自我奋斗、过硬的技能、丰富的知识,看重专业技能的比例达到71.4%。

调查同时显示,中职生对所在学校及其就读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不高,缺乏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有五分之一的学生是因为符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就读中职的。中职生理想呈现个性化特点,经济收入、福利待遇、上升空间成为他们择业首先考虑的因素。中职生因中考失利导致自卑受挫,经常觉得自己被忽视的占到70.07%,有强烈的被社会认同的需求。在网络应用方面,每天都上网的中职生比例高达51.99%,但利用网络查资料、做功课的仅排名第四,列前三位的依次为聊天、交友,看电子书、电影、视频,网络游戏。(中国教育新闻网)

浙江衢州:健全退役士兵职教机制

近年来,浙江省衢州市不断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按照“政府主导、免费培训、社会参与、充分就业”的要求,坚持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中等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主体,以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为补充,本着退役士兵“自愿参加、自选专业、免费培训”的原则,加强军地配合、部门协作,创新培训模式,完善就业服务,落实优惠政策,不断健全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机制,促进退役士兵充分就业。近两年该市共培训退役士兵1502人,参训率达66%,就业率达91%。

为将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衢州市政府专门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县两级成立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民政牵头、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退役士兵充分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即通过征兵时提前宣传发动、退役士兵报到时宣传发动、借助媒体宣传发动、组织基层宣传发动、承训学校宣传发动,进一步提升培训的知晓率、参训率。

职业教育培训报告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基地化培训模式;虚拟培训组织;职业化农民;非盈利性组织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已初具规模,政府上下联动促进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格局初步形成,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多元化和民营化不断发展,不同类型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分工与协作关系正在形成,竞争与择优机制不断加强,农民职业教育重点日益突出,其效果也逐步显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模式日趋多样化,培训体系和能力建设逐渐得到重视。但是,我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存在着多家参与、多条途径进行的现状,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培训效率低、效果差,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快速集成供给的能力和协调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的机制。农民职业教育供不应求与供求脱节的矛盾、教育培训形式相对单一、重复浪费现象在总体上仍然比较严重,培训单位很少关注培训效果及后期跟踪服务等等。另外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管理体制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仍比较滞后,没有独立的市场化、产业化的教育培训管理机构,也就无法推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必须在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现有观点梳理的基础上,在农民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二、杨凌示范区教育资源分析

杨凌示范区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区内拥有一所农业高等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一个职教中心、多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5000多名农业科教专家。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成为发展涉农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杨凌示范区省部共建的体制优势和示范带动功能定位等都为发展涉农职业教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在杨凌,现在已经形成了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等示范新区,并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推广模式,在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新建了一批科技示范推广基地。2011年8月,全国现代农业科技创业孵化联盟在杨凌成立,这是首个全国性农业领域企业孵化的非营利性自主联盟,联盟发起单位42家,包括各类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专利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

目前,在杨凌示范区内初步形成了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纵向上建立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横向上各教育机构充分发挥其特点和优势,举办各类涉农专业的特色教育,初步形成了高校、高职、中职、技校、职教中心相互支持配合的“五位一体”多元化办学结构。不同类型与层次的农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同,培训内容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如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村官培训工程”和“农业新科技推广工程”,依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等。而杨凌示范区职教中心有近30年的办学历史,拥有现代化的解剖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组织培养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电教室等。既能开展学历教育,又能开展开展短期培训。从教师来源结构来看,示范区内农民职业教育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三部分构成:高校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分别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农民职业教育需求。从农民职业教育的投入分担结构来看则由政府、学校和农民三部分来承担。

虽然杨凌示范区内职业教育资源丰富,有开展大规模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潜力,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农民职业教育体制不顺,条块分割,教育资源分散,各自为政,以营利为目的,管理松散,利益为先,协调乏力,培训与市场缺乏关联,投入不足,培训管理不完善等等问题依然或多或少的存在,培训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杨凌素有中国的“农业硅谷”之称,但是多年来传统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和落后的科技推广体系却造成了许多新技术、新成果成了专家学者实验室里的展品、论文上高深的专有名词。新技术、新成果“灯下黑”、“走不出杨凌”的现象,一度成为“农业硅谷”杨凌的尴尬。因此亟需进一步整合示范区内各类教育资源,使之发挥集约优势,并在农民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三、构建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的含义

所谓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即依托杨凌示范区内的资源优势,通过区域资源分析评价,并对示范区内各类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整合,使其发挥资源的聚集效应和集约效应,在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政府、学校、企业以及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等全面参与,以促进农民提升致富本领、促进农业经济繁荣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的区域内集约化、多样化、规模化,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形态、新阵地和新课堂。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是包括教育培训主体对象、教育培训质量监控系统、教学体系、保障体系、反馈体系等方面等一系列资源和活动在内的总称。

该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能够克服地方政府划地为牢、分割式的农民职业培训的弊端,能够体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与职业教育规律的融合,能够满足陕西及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型农民培育的多层次、多类型的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既为政府提供了农民培训的新路径,能够解决农民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常见的供需脱节的矛盾,还为我国当前时期培养新型农民和职业化农民,促进农民就业与农民增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范式。通过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在向把杨凌示范区建设成为国家级农业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农业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并最终成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一面旗帜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二)构建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的指导思想

1.教育社区化的思想。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1年首先使用“社区”这一名词(一般译为“共同体”、“团体”“集体”、“公社”等),当时是指“由具有共同的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社会团体或共同体”。一个社区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于80年代初期,它是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总结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域的实际出发,通过试点逐步发展起来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社区教育正在不断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一方面,社区居民逐渐认识到社区教育的价值,产生了一定的参与要求。另一方面,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不断膨胀的城市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人口老化日益严重等等。对此仅仅依赖以协调管理为特性的社区组织形式以及学校教育来解决上述社会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国际国内社区教育实践经验已清楚地表明,只有实施面向社区成员,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原则的各种各样的社区教育,才能满足和解决人们各种各样的教育需求和社会问题。从社区教育内部看,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发生、发展,尤能说明教育社区化的必然性。可以说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途径之一,能够满足基本的学习需要。社区教育在教育连续性、社会适应性、教育手段多样性,以及教育与社会各部门的合作方面都较好地适应了这些原则要求,能够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充分共享,人人享受社会教育资源,因此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现代社区与社区教育——教育社区化的思想,这正是构建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的理论基础。

2.虚拟培训组织理论。虚拟培训组织(Virtual Training Organization,VTO)是针对企业员工培训提出来的,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为虚拟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的学习型组织,它将接受培训的员工视为内部顾客,侧重于学习和培训的有效性,通过远程网络、信息共享等技术支持,根据企业目标和内部顾客需求来提供培训,旨在提高虚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此为借鉴,建立虚拟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平台,借鉴虚拟培训组织的理念和做法,面向区域内外所有农民,将一定区域内的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运用战略联盟原理进行整合,通过远程网络、信息共享等技术,为该地区农民提供培训服务,使他们学习到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改善其生产经营效果,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其文化素养,成为新型农民和职业化、专业化的农民。

3.成立民间农民职业教育非盈利性组织的思想。目前来看我国农民培训模式不外有三种类型:政府主导型、主导型、非盈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简称NPO)主导型。各地的实践探索,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缺乏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规律性研究,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共性的问题:如大多数实践模式仅仅局限在经验和案例层面,缺乏推广性和普适性。对政府的依赖程度高,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团体、学校,尤其是农民本人的积极性。尤其是在建立非盈利组织主导型的农民培训模式方面涉足较少,未能产生满足农民意愿需要的、体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规律的模式和方法。

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的建立,即是以非盈利组织主导型培训模式为切入点,成立民间农民职业教育NPO组织。民间农民职业教育NPO组织建立董事会制度,拥有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公司制管理,并且建立一整套评价与反馈机制,起到综合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民间农民职业教育NPO组织能够统筹优化区域内教育资源,能够服务农民利益,按农民需求培训,负责把政府的钱和农民的钱用好。民间农民职业教育NPO组织通过统筹各类资源、对教育资源公开招标、研究农民需求和市场需求信息,有针对性的为农民服务,为行业提供指导。通过为企业、政府、行业提供指导服务,收取一定服务费、咨询费,通过申请项目课题和收取一定会费来维持自身的运行,使自身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获得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

四、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构建与实施

(一)建设目标

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的构建需整合当地众多教育资源,以防止各行业、各部门教育培训机构条块分割、分散重复培训造成资源浪费以及培训供需脱节的现象,形成职业化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合力。依托杨凌优质教育资源,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组建杨凌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基地(集团),创新农民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一代新型农民,造就拥有一技和多技之长的专业型农民和职业化农民,形成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贯通,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上下衔接,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培训的能力。使杨凌成为百万新型农民培训基地、涉农职业院校专业实训基地和师资培训基地。

(二)建设任务

1.大力整合现有资源,组建杨凌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杨凌示范区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要按照立足杨凌示范区,辐射整个西部地区,面向全国的思路,将区域内教育资源实现实质性整合。通过联合区域内的高等学校、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组织等,组建杨凌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职业教育服务网络体系。通过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纵向上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相衔接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横向上各教育机构充分发挥其特点和优势举办特色教育,最终实现聚集效应。将培训从单一的农业科技培训扩展到生产、生活、生态等更广阔的领域,帮助农民培养创业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从而能够大力开展职业化农民、创业型农民等新型农民的教育与培训。

2.构建职业化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师资队伍。构建职业化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专家团队、组织培训团队和运营团队。专家团队一般由三部分人群组成:(1)通过战略联盟,以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为契机,优化配置杨凌示范区乃至全省、全国的知名专家资源,通过一定程序安排进培训专家系统;

(2)高校教师或企业和生产一线技术人员;(3)充分发挥本土科技能人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的优势。专家团队通过集中教学、网络教育或生产现场面授等形式,解决生产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培训团队可由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教育学会或农业学会等NPO组织组成,也根据需要负责安排培训课程、检查培训效果和提供培训后跟踪服务。运营团队则依据市场经济规则,本着双赢、多赢的原则,面向社会聘请具有经营意识、市场策划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人员组成。

3.搭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平台。借助现在网络技术手段搭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平台,开辟专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网站。网站包括国家政策信息系统、农民教育培训系统、专家咨询系统、科技推广系统、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创业项目系统、投融资信息系统、法律咨询服务系统以及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等等。其中每个系统下面又可以划分子系统。如农民教育培训系统就可以包括专家子系统、培训专业子系统、培训课程子系统以及培训质量监督与考评检测系统等等。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平台要有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并及时更新信息。信息资源经过整合、处理后到网站,以缓解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孤岛状态,满足农民对各种信息的需求,为农民决策提供全方位参考和依据。

(三)组织实施

1.创新管理体制。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组织实施方面,首先成立示范区“农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联席会”作为示范区内统筹管理各类教育资源的决策机构,联席会负责协调教育、财政、人事、社保以及相关行业部门,解决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教育资源分散、供需脱节等矛盾,从管理体制上确保各类教育资源充分调动、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其次建立相应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民职业教育工作办公室,主要负责区域内农民职业教育重大项目安排和重点项目建设,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等等。在联席会体制下,通过建立相应的发展工作委员会、建设委员会、评议咨询委员会等分权化实施投入、建设和管理等职能,以有计划、分层次、注重系统性、全面性和有效性的教育培训替代号召性、群众性、应急性的培训,以整体提高职业化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替代应急的、临时的、随机的和零散的农民技术培训。

职业教育培训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民;职业培训模式;途径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208-2

0 前言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非常艰巨。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影响非农产业和城镇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就,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较低的客观问题广泛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民工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影响了其收人水平的提高和农民自身在城市经济发展作用。

由此可见,加强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职业培训势在必行。通过建立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和素质,使之更好的融入城市经济建设。本文通过介绍韩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对农民职业培训模式方法和经验,以借鉴有助于我国目前经济转型、建设新农村过程中 “三农”问题的解决。

1 国外农民职业培训模式研究

1.1 韩国农民职业培训模式

韩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经过5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完善培训机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培训机构,形成以“农业协会为组织载体,农协大学为龙头,培养专业农民为核心”的农民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模式。

1.1.1 韩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制 韩国的“农业协作合同组织”(简称农协),成立于1961年8月,在政府与农民间起到桥梁与纽带,是遍布韩国的分级网络型经济组织,主要从事流通事业(农产品产地中心、集货场、冷藏库、包装、销售)、加工事业、农业资料事业(肥料、农药、农机、农耕用品)、生活物资事业、金融事业(银行)、医疗保险事业(意外保险、农村医疗)和指导事业(培训农民、普及推广农业技术,供应良种、为农民提供各种资料和培训教材、传播农业信息、开展国际交流)。

农业协作合同组织中指导事业有较大比重是对农民进行培训,通常包括培训农民、农协工作人员以及各级农协的领导,还包括对农民值得专业技术培训;培训周期有长有短,包括3-5天的短期培训和3-5年的正规学历教育;有不脱产、半脱产培训,也有全脱产培训。农民培训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提高了韩国农民职业和技能素质,促进了韩国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

1.1.2 韩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特色 韩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龙头――农协大学,韩国农协大学成立于1962年,设有学部、经营学院与产学教育院、农业开发研究所。整个学院环境优美,教学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管理规范严格。培训对象以中高级农业经营者为主。培训时间约一年,培训费一般由农业经营者-委托单位共同承担;培训课程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农业和园艺栽培技术、畜牧产业、农业经营设计与投资分析、农业情报、农机修理、汽车故障简易诊断、金融、税务、子女教育和论文指导。授课形式多种多样:一般讲座、专题讲座、教学实习。

农民经营者经过职业技能培训,高级经营者能成为适应国际化、开放化时代需要、带动本国农业发展专的门农业人才;培训能使农民经营者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农务农思想,能够提高经营者科学地灵活运用农业经营所需的良种、种苗、机械设施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能力;使经营者在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提高自己的资源利用率和充分发挥本身的技能和具有统计、分析、管理自身的经营状况,把研究报告、专业杂志、英特网信息应用到经营中去的能力。

1.1.3 农民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专业农民 韩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农业后备力量的培养,一方面对农业后备力量提供学习机会,让他们到农业院校加强理论学习,同时又让他们到农村基层技术服务站实习培训;另一方面对农业后备力量提供经营用地与资金扶持,对经营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农业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成为专业农民(专业户),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领导力量和农业经营管理的核心。

1.2 日本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1.2.1 日本农业劳动者队伍现状及职业培训特点 日本农业劳动者队伍与我国相比较有明显的特点。一是日本农业劳动者队伍不断减少。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在全国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很小,而且还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据统计,日本战后初期,农业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60%,而目前只有300万农业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3-4%。二是日本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现象严重。日本经济腾飞后,大批具有高学历的农村青年纷纷弃农到二三产业就业,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三是日本注重农业后后备力量人才的培养,农民科技文化与职业技能素质较高。

日本农业劳动力逐渐减少并且农业劳动力年龄老龄化严重阻碍了日本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困难;特别是日本面对世界经济全一体化过程中,日本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失去了竞争力,给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人民生活及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威胁。日本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教育、资金、法律、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以职业教育入手,从长远计策来看,培养和扶持一批年轻有为的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人才,支撑和促进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1.2.2 建立日本青年农民教育体系 日本政府重视农民经营者职业技能教育和发展农业教育,对农民教育培训形成了五个层次,形成理论研究教育理论实践培训教育技术培训教育短期培训于一体的各类农业人才立体式培训教育模式。

五层次即大学本科教育、农业大学校教育、农业高等学校教育、就农预备学校教育和农业指导师教育。大学本科教育通过综合大学的农学部和高等农业院校来完成,培养主要是农业高科技人才,毕业生一般都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农业大学校教育相当于我国农业高职,学校的培训对象是即将就农者。农业高等学校教育相当于我国的农业中专和职高教育,培训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培养方向是应用型农业人才,这是青年农民培训的重要渠道之一。就农预备学校教育是对城市在职人员或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进行的短期农业技术知识转岗教育。

1.3 法国农民职业培训教育模式

1.3.1 法国农民培训教育的现状 法国的农民职业教育由来已久,早已进入制度化阶段。形成制度有保障,机构齐全,培训内容完整,方式多样的农民职业培训体系。

在政策制度上,政府规定:凡18岁以上的农民,每人需参加为期一年(可累计)的农业知识培训。对18岁以下者要求更为严格,须先培训三个月,再到农场实习三年,期满后经过考核,合格者颁发“绿色”教育证书。只有凭此证书,才能向政府申请低息或无息贷款,买地建房、购置机械,从事农业生产。

在农民培训教育机构上建立了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农业成人培训中心-农业职业教育中心一体化的农民的培训机构。加强对农业科研和农会组织的建设(农研机构主要是在农村或农业集中地进行农业科学知识普及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利用利用农闲对农民进行分批进行技术培训)。

在农民培训内容上,注重实效性。培训内容主要围绕着农业生产如何适应市场、如何适应农民的需要来安排。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内容涉广,主要包括农业基础知识的普及、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普及和推广、农场的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良种培育技术等等。

在法国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有在校集中学习的,有商会或农会安排技术人员深入到农场的田间地头和企业的车间进行现场指导培训。培训时间根据实际进行具体安排,主要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培训时间在120个小时以上为长期培训,短期培训一般只有20-120个小时。农民培训方式的特点是教学比较灵活,可以在一年或几年内完成规定的学时,既不影响工作,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1.3.2 法国农民职业培训的特点 法国农民职业培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国家支持、教学的内容广泛实用性及培训模式灵活多样性。

法国政府高度重视包括农民培训在内的农业教育,投入大量资金大力扶植,使农民享受免费的职业技术教育。法国根据1960年颁布的《农业教育指导法案》,建立了完整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以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学校为基地,从事农业人才的培养。另外法国政府还确立了公立、私立共同办农业教育的体系,实现了农业职业教育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在教学形式方面,农业学校向农业生产经营者敞开大门,随时去资料室查找所需要的材料。

培训时间长短期并存、授课方式灵活、培训机构多样的特色。

培训内容是经过实际调查研究和科学预测制定的,既符合实际所需又具有前瞻性。

2 国外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对我国农民职业培训的启示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比较重;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所处的国际竞争环境,要求我们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工培训事业;以现有教育培训机构为主渠道,发挥多种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充分调动行业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职业培训;研究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要求,建立以是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大学教育-高职院校教育与培训-农校和农业技能推广中心为一体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

2.1 建立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制,转变农民职业教育观念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培训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国家应该建立相应政策鼓励农民参加不同形式的职业技能教育,必要时可以出台相应的强制措施(如法国)。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宣传职业教育,尤其是在农村,转变“重普教、轻职教,重升学、就业,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倾向,确立职业教育是终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职业教育是目前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小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2.2 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构建职业教育新体系

原有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基础上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对原有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创新和拓展,建立以是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大学教育-高职院校教育与培训-农校和农业技能推广中心为一体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时展的和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

2.3 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培训课程体系,保证培训内容实时性

现代产业生产更注重专业性,越是专业性的产业越具有封闭性。在对农民职业培训课程设计上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农民良好就业和致富为目标,建立完善的实时性强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注重培训与就业、致富相结合,通过培训是农民具备良好的适应行业和国际竞争能力。

2.4 建立合理的教育培训形式,提高农民的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我国农民职业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层次的差异决定要进行有效的农民职业培训必须?建立合理的教育培训形式,并通过各种鼓励(发补贴或表彰等)形成对农民职业培训的激励机制。农民是接受职业培训的主体,在进行职业培训时要尊重农民的选择,加强农民培训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程度。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就要建立形式多样性、多层次、多元化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苏成荣.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2]向安强,贾兵强,林楠,许喜文.国外农民教育及其对“科教兴村”的启示[J].古今农业,2005,(3).

[3]高翠玲,王德海.韩国农民培训的经验及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职业教育培训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民培训;农村职业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在新的背景下,把做好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推动农村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农村职业教育现状

1、东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整体情况优于中西部地区,见表1:

由表1分析,在东、中、西三地区所收集到的405个样本中,样本人口总数为1509人,其中各地有科技宣传的比重分别为55.71 %、32.41%、35.79%,农民接受过技能培训的相应比重分别为17.54%、13.89%、12.13%。相比而言,东部地区农民的整体素质要比中西部高,农村开展职教培训和科技宣传的整体情况相对较好,中西部地区相对而言处于劣势。从总体来看,接受过职教培训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3.59%,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培训和科技宣传工作较为落后。

2、各地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内容较为单一,见表2:

由表知,各地农民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果树栽培等几个方面,与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和外出务工所需技术相联系的内容较少,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较为单一。西部地区在果树栽培上培训内容比例较大,为34.74%,相对东、中部的12.2%、20.8%而言要高的多。

3、农民收入水平与平均文化程度成反比,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见表3:

上表中,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文盲半文盲比例*1+小学比例*5+初中比例*8+高中比例*10+中专比例*11+大专比例*13.5

(1)由不同收入组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看,随着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呈现递减趋势,即农民收入水平与农民的文化程度呈反比,年人均纯收入最低组农户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对其他组要高,可能的原因为:

a、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后外出务工的职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即行业分布集中在传统产业阶段,农民所学知识不能通过生产实践转化为较高的生产力,导致收益不高。如表4统计农民外出务工行业分布:

b、由于人力资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可能是一种滞后影响,即当期的收入可能与几年前的人力资本状况有关,而样本选取的有些家庭人均纯收入与人力资本数据是同一期的,由此其相关性不是很显著。

(2)从总体上看,所有收入组农户的文化程度相差不大,平均程度集中在初中,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都不高。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依靠经验的比重仍然较大,而且这个比重在不同收入组之间都相差不大,农民在农业生产现代化和科技化程度上仍然较低;

(3)在样本中,4000元以上收入组样本数在总体中所占比重较大,对比2007年国家公布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达4140元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农民整体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中低收入农户占总体农户的比重也较高。

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单一,转移就业方向较窄,见图1:

从农民外出务工获得信息的渠道看,通过好友介绍及个人努力找到工作者在外出务工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而通过招聘会、职业中介等获得就业信息的人较少,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渠道单一。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

(一)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有多种原因,一是政府资金不到位,从建设服务点到培训的安排实施都需要资金支持,资金的不到位就会使这种服务功能缺失;二是部门间合作性不强,有些教育科技资源不能共享,导致资源浪费和培训成本增加,职业教育发展缺乏较为强劲有效的实施机制;

(二)政府的保障及服务职能缺位

在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中,政府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在进行科技宣传和技能培训中,一些地区的工作并未落实到实处,具体的种植技术等内容完全由农民自己获得,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没有相应的技术保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政府及相关中介组织所发挥的作用较小,对农民外出务工就业信息提供较差,组织程度低,提供的就业指导不足,导致农民外出务工渠道单一,就业方向狭窄,未能在劳动力转移中发挥实效;

(三)现有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端

1、供需不对接,职业教育培训内容较为单一,与农民整体需求差异较大。从样本资料看,大部分地区的培训内容集中在大棚蔬菜种植、果树栽培等方面,在非农技术上内容安排较少,因此对从事多种生产经营需要多种技术指导、外出务工需要掌握专门技术的农民来说,参加培训并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

2、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成本较大。对多数农民而言,参加培训意味着放弃一部分从事生产和外出务工可能带来的收益,而这部分收益在农民家庭收入中的地位也比较重要,从此角度考虑,一部分农民选择放弃培训而去从事生产;而且对需要农民缴费的培训来说,其在近期的投入收益差距也会促使农民选择不接受培训;

(四)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从整体上看,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集中在初中、小学及以下,接受过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劳动力仅占总数的29.88%,这不仅导致农民对现有职业教育培训的总体评价不高,也使其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劳动者并未认识到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五)社会机制的配套服务功能未得到充分体现

农民真正掌握技术、顺利实现转移就业需要强有力的后续保障,社会机制在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如小额信贷、科技推广服务站的指导和就业中介的信息服务等都会对其发展产生影响,而这部分力量的缺失使得农民缺乏相应的指导服务,农民接受培训的效益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对策建议

根据发现的问题,结合在实际调研中得到的一些信息,农村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建立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1、要发挥政府的投资主体作用,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各项资金能够及时到位,确保开展农民培训所需要的各项投入;同时重视发挥政府在引导农民转移就业中的作用,为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提供保障。

2、农民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参与主体,要重视提高农民参与职教培训的积极性:

(1)努力提高农民的基础文化水平。通过开办夜校、专家讲座等形式提高现有劳动者的素质,重视农村基础教育,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开展,重视后继农民基本文化素质的提升;

(2)提高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投资收益比率。加强对农民从事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技术指导和信息科技支持,为农民把科技知识转化为收益提供保障,通过提高受培训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职业教育对增加收入的促进作用;

(3)要提高对接受职教培训农民的社会认可度。对接收职业教育培训的劳动力颁发专门的培训证书,实施"绿色证书"制度 ,提高社会的认可度,使农民在具体的工作中能够从中直接受益并感受到其重要性,这也是间接促进农民接受职教培训的一个动力;

(4)要完善培训内容。从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农民更倾向于接受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培训,因此政府及中介组织应根据农民的不同需要和接受能力安排相应的培训内容;而且,进行农民培训只是农民提高自己、掌握先进技术的一个平台,职业教育的目的还应该是培养农民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使其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身能力,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这也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更高要求;

(5)对接受职教培训的农民给予相应的补贴。农民是否选择接受培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接受培训机会成本的大小,适当地对其进行补助减少其机会成本,农民考虑接受培训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3、充分发挥中介者的作用。从分析看,农村培训工作的开展与实际指导之间还存在断节,各种中介者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要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发挥中介组织在进行培训、引导农民外出就业及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导向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才能真正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帮助。

(二)改革行政区划体制

在农村职业教育工作开展上建立只有省、县的二级区划体制。结合已有研究资料并结合笔者自身的认识,从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认为应当建立专门针对农村职业教育设立的省、县的二级区划模式,减少职业教育开展的中间环节,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使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及时渗透到县一级 ;

(三)实现"校村结合",发挥大学生及村干部在推动引导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农村职业教育的一个支持力量就是农林院校及相关的科研单位。发挥农林院校在农业生产上所拥有的技术、资金及人才优势,发挥其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实施对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加强信息体系建设,使农村远程教育的开展有很好的实施载体。远程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仍然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应建立相应的实施机制,使体系建设真正地为农民发展谋福利 。

综合来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结合具体问题采取具体对策,做好农村职业教育的系统工作,农村职业教育才能有一个更为美好的前景。

【 参考文献】

[1]白菊红.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民收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4

[2]窦鹏辉.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Thinking triggered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u Zheng-huaWang Li-li

职业教育培训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达芬奇计划;职业教育;欧盟;培训

作者简介:沈佳乐(1981―),女,教育学硕士,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教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9-0052-04

一、欧盟职业教育培训的改革背景

欧盟职业教育培训计划的改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深刻的政治、文化和时代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对就业结构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进程启动于20世纪70年代初,它的特点是超越了以经济行为为主要标志的国家疆界,着眼于全球化视野并朝向促进统一市场及统一标准体系的构建。欧盟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推动欧洲区域内全球化发展的职能,步入21世纪,这种责任变得越来越迫切。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欧盟各国的就业结构普遍进入了深度调整期,面临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见表一),尤其是青年失业问题,欧盟的职业教育培训政策调整已迫在眉睫。欧盟研究发现,青年失业率是整体失业率的2倍,而缺少技能的青年的平均失业率是同年龄层失业率的4倍。目前,欧盟各国大约有500万16至25岁的青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或不具有专业素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部分人最容易被社会边缘化和处于长期失业状态。

数据来源:欧盟统计局,2003年11月数据

欧盟在1997年签署的《阿姆斯特丹条约》中,首次将就业问题作为独立内容加以强调。2000年3月欧盟国家首脑在里斯本召开会议,通过了《里斯本战略》,认为教育、培训和就业是欧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会议同时提出欧洲的教育和培训系统“要大幅增加人力资源的人均投资”。

(二)欧洲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需要。在欧共体时期,欧洲一体化进程尚处于单纯的经济一体化阶段,人们关注的焦点基本集中在经济和国防领域,但是这种狭隘的视野阻碍欧洲国家间的进一步合作。直至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的签署,突破了以经济活动架构格局为限的羁绊,也使各项社会文化事业走向全面合作。共同的社会政策促进了教育与职业培训方面的完善。《欧洲联盟条约》尤其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予以特别关注,甚至单列“教育、职业教育与青年”这一章节,专门阐述如何在充分尊重成员国教育差异的基础上,开展彼此间合作;进行语言、信息、经验交流,鼓励青年、学生、教师在成员国间流动;增加职业培训的适应性、连续性、开放性等问题,使欧盟的教育、培训和就业有了更为明晰的行动指针,也为今后合作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政策基础。

(三)教育体系终身化的世界趋势。从1965年郎格朗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后,职业教育思潮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意味着教育的对象、功能、手段、目标都突破了原有的局限性,走向更广泛的范畴。职业教育与培训受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最深。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的制订与实施上日益关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1995年欧盟发表了《教与学:迈向学习社会》的白皮书,倡导提升全民教育的水准,以便积极推动终身教育的实现和学习化社会的建构。1996年被欧盟定为欧洲终身教育年,欧盟相继展开了与终身教育关联的广泛宣传和立项活动。1999年,《波罗格那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开始启动欧洲教育一体化进程,其目的旨在构建既不失个性化,又能兼包并容的欧洲教育一体化框架。由此可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己成为欧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2002年3月,欧盟委员会重申要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改革及合作。{2}2007年,欧盟正式启动了终身学习计划(Life long learning Programme),这个计划将持续到2013年。

二、达芬奇计划的基本情况

1995年,欧盟在上述背景下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职业教育培训计划,里奥纳多・达芬奇计划(LeonardoDaVinciProgramme,以下简称达芬奇计划,LdV)。

LdV是对欧盟《里斯本战略》和《歌本哈根议程》精神的贯彻。它和欧盟其他的交流计划一样,希望通过相互合作的形式促进欧盟的统一化进程,减少成员国之间的排外情绪,以达到增进文化交流、实现欧盟经济腾飞和社会全面一体化的目标。LdV第一阶段的计划持续了4年,即1995年至1999年。鉴于第一阶段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欧盟在2000年启动了达芬奇计划2,第二阶段的活动开展了6年的时间。从2007年开始,LdV被正式融入欧盟新的“终身学习”计划,不再单独执行。在1995年至2006年的10年时间里,LdV计划是欧盟职业教育培训改革的一个里程碑。尽管现今它已经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它对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影响以及对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仍是深远的。它通过促进欧盟地区职业培训的合作关系,以提供跨国培训机会和资助职业与继续教育的改革项目为主要形式,以青少年就业者和失业者为主要对象,包括继续教育学习中的学生和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入职培训,以此达到提高欧洲青年劳动力素质和欧盟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目标。本文将着重介绍达芬奇计划第二阶段的实施情况。

如前所述,达芬奇计划主要涵盖两个方面的活动内容,一是促进成员国之间的交流培训,二是资助职业教育改革项目。在LdV的第二个实施阶段(2000―2006),共计约有371,000名参与者进行了跨国的职业培训,他们来自于欧盟的各个国家;另一方面,约有2000个关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改革项目受到了LdV的资助。在2000至2006年的6年间,不论是参与人数、资助项目数和投入资金数都基本呈现了逐年上涨的态势(见表二)。LdV对于交流培训和职业教育改革的资助约计13.2亿欧元。这是十分庞大的财政支持。

(一)达芬奇计划的实施目标

LdV依循欧盟的职业教育培训政策,主要包括三个目标:

其一,通过职业教育入职培训,改善公民,尤其是青年公民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顺利进入或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

其二,为了加强和发展公民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巩固技术和组织变革,必须提高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质量,帮助学习者获得终身学习的技能和能力。

其三,为了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必须加大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

从这三个目标的表述中,欧盟对职业培训的期望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希望通过有创新性的研究项目和培训计划,提升青年公民的职业技能和其他素养,最终完成终身学习的使命。但欧盟也强调在执行第三个目标时,特别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培训的对象要考虑劳动力市场的弱势群体,应该包括残疾人。二是在培训对象的遴选中,要克服歧视,给予男女同等的机会。在这个善意的“提醒”中,昭示欧盟充分意识到了劳动力市场的“木桶效应”,即只有提升劳动力市场中最底层劳动者的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

(二)达芬奇计划的实施对象

LdV计划向31个欧洲国家开放,其中25个欧盟国成员、3个欧洲经济区成员(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以及三个保留成员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土耳其)。凡是有关培训是职业教育范畴的议题都可以被纳入计划中,任何个人和团体都可以申请参与,包括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商业团体、工程和制造业、地区性组织、非盈利性组织、志愿型组织和非政府型组织,鼓励各组织间相互合作以及跨国和跨区域的合作。但必须指出的是,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或者是尚未接受过入职培训的成年人)虽然可以从达芬奇计划中获得财政资助,但无法以个人名义承担职业教育的改革项目。换而言之,达芬奇计划中的跨区域培训项目主要是面向个人的,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改革项目主要是面向机构的。达芬奇计划第二阶段已经资助了31万人和2000多个改革项目。欧盟有意进一步扩大这一数字,以使更多的人群受益。

(三)达芬奇计划的措施

LdV计划包括5个方面的措施,他们分别是跨国培训、先驱计划(包括专项研究)、语言能力、网络通信和研究资料建设。

1.跨国培训

这项措施主要是帮助欧盟国家的公民,特别是还未受过职业训练的青年人和失业人员获得赴其他成员国参与职业培训的机会,以培训的人群来分,主要有三种类型:

(1)跨国就业项目:即帮助部分参与者在母国以外的成员国接受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这种培训不是全脱产的,而是学徒性质的职业培训。这类项目主要针对职业培训机构和公司的初级培训人员,包括公司学员、青年劳动者和刚刚毕业的学生。

(2)跨国交换项目:即在母国以外的成员国接受专门的技能训练,这类项目与上一类项目相比,不是学徒性质的,而是专门的职业培训,帮助参与者提高现有的职业技能。主要针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专业人士,包括人力资源经理、教练员以及语言训练导师等。

(3)学习访问项目:这类项目主要针对各类学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师和学生,以学术研究为主。具体事物由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Cedefop)组织管理。

2.先驱计划

先驱计划旨在资助具有创新性的职业教育改革项目。达芬奇计划的纲要中指出,凡是有助于促进职业培训的改革和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培训质量的项目,包括与培训有关的信息技术应用项目,都可以受到资助。但这些项目必须由团队承担,并且先驱项目必须针对现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某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并进行革新性的实验,以此来解决传统职业教育方法无法解决的教学难题。改革的内容包括职业教育框架、模式、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先驱计划要求改革后的成功经验要具有推广性,但考虑到各国职业教育的差异性,一些特定团体中的特定职业教育问题(专项研究)也会被考虑在计划内。

3.语言能力

由于达芬奇计划具有跨国性,因此语言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另一层面,语言的发展也是促进欧盟走向文化一体化的关键障碍。因此,有关促进语言和文化学习的职业培训是达芬奇计划的一个重要资助意向,除支持英语、德语、法语等大语种学习外,LdV也支持小语种的教学项目。

4.网络通讯

达芬奇计划支持建立有关欧洲职业教育专业信息技术的跨区域网络项目,这些项目还需负责有关信息的维护。网络系统需要承担三个方面的主要职能:一是收集、分析和建设欧盟职业教育专业信息和革新方式的数据;二是通过数据对欧盟职业技能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三是在欧盟合适的范围内对成功的案例进行宣传和推广。

5.研究资料建设

达芬奇计划还将资助有关于职业教育专业技能的数据库建设。他们鼓励对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相关的调研和分析,要建立和更新有关的参照数据,对成功的项目进行整理归类,以便帮助成员国之间进行数据交流工作,从而相互借鉴彼此的有益经验,共同促进欧盟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达芬奇计划的实施效果――WSF报告

达芬奇计划在欧盟实施了近10年的时间,主要关注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学和训练项目。因此,它通过帮助欧盟公民在母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获得新的技能、知识和职业证书,从而提高欧洲劳动者的素质。欧盟官员曾表示,达芬奇计划是欧盟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一个旗舰性项目,是终身学习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盟负责教育培训和青年文化发展的官员认为:达芬奇计划非常成功。它为学员提供了获得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跨国交流显得更为重要。他希望在今后的时间里,能进一步扩大参与的人数和资金支持的力度,进一步扩大达芬奇项目的实施范围。

2007年初,WSF经济与社会研究所受欧盟委托,进行了关于达芬奇计划实施成效的调查,并主要就跨国交流措施的影响形成了调研报告。这个研究用大量的数据证实了达芬奇计划的有效性。

(一)LdV计划受到了一致认同

调查采用网上问卷的形式,8000多个接受调查的参与者对达芬奇计划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见表三)

从表三可以看出,超过90%的受调查人员认为达芬奇计划是一项成功的职业培训计划,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表示在此计划中有很大的收获。正如WSF报告所言,对一个培训项目来说,这个数据是令人赞叹的。它代表着达芬奇计划已深入人心。

(二)促进了参与者的个体发展

很多达芬奇计划的参与者都表示他们在该计划中获益良多。从他们自身对计划的评价来看,很多人给达芬奇计划打出了高分,认为达芬奇计划在帮助他们自我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受调查者的数据中发现,自信心的提高较其他能力的发展更显著,约有70%的人表达了这种感受。排在第二位的是语言能力的提升(66%),紧接着是执行力(65%)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65%)。自我表达能力的提高尽管较其他的能力发展较弱,但也有59%的人表示有显著的进步。所以,总体而言,参与者普遍认为达芬奇计划使他们获得了很大的个人收益,只有少数人表示变化不够明显(均低于20%)。

(三)工作技能有所改善

达芬奇职业培训计划产生的积极作用不仅在于参与者个体社会能力的发展,具体还表现在对职业能力的提升上。调查用四个因素(计算机通信应用、团体协作能力、工作规划能力、对职业的了解)来衡量工作技能的发展。调查发现,工作技能的几个方面除“计算机通信应用”一项外,均有超过50%的人表示他们的团体协作、工作规划和职业了解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与自我能力提升相比,职业能力提升的效果略显欠缺。研究发现,职业能力的培训效果与培训时间有很大的相关性。培训的时间越长,职业技能提升的效果就越明显。但在达芬奇计划中培训时间超过6个月项目并不多,这也许是职业技能提升相较社会能力提升逊色的原因。

(四)提高就业率和工作机会

随着参与者工作技能的提高,就业率和工作机会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WSF的调查发现,达芬奇计划确实起到了很好的职业训练作用,因为很多参与者表示该计划对于他们的职业发展产生了明显的积极作用。首先,失业者中有58%的人通过培训后找到了工作或是自我创业,而原本职场中的人也通过培训获得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有27%的人表示他们找到了更好的工作,24%的人得到了乔迁,21%的人增加了薪金,还有34%的人在工作上承担了更多职责。这些数据都表明了达芬奇计划在促进个体职业发展上是颇具效率的。

注释:

{1}李力.欧盟:强化职业教育与培训[J].教育双周刊,2006(8).

{2}辛文,吕可红.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变革取向管窥[J].职业教育研究,2006(1).

参考文献:

[1]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LEONARDO DA VINCI Mobility Measures on Young Trainees,Employees and the Inflounce of Socio―economic Factors,WSF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Kerpen,May,2007.

[2]European Commission Education,Audiovisual & Culture Executive Agency Leonardo davinci Second phase[DB/OL],eacea.ec.europa.eu/Static/en/overview/Leonardo overview.htm#objectives 2008-2-25.

[3]Information for ongoing Leonardo da VinciⅡprojects[DB/OL],ec.europa.eu/education/programmes/llp/leonar-do/index en html.2007-7-12/2008-2-25.

[4]Leonardo da Vinci programme strengthens employa-bility,knowledge and self-confidence[DB/OL],europa.eu/rapid show Information.do pageName=recent Prese Releases&gui Languge=en2008-1-31/2008-2-25.

[5]leonardo da Vinci Community Vocational Training Action Programme Second Phase:2000-2006 Guide for Promoters Mobliity Version 2005-2006,European Commission,Educationand Culture.

[6]Leonardo da vinci Community Vocational Trainning Action Programme Second Phase:2000-2006 Pilot Projects Guide For Promoters.European Commission,Education and Culture.

[7]Leonardo da Vinci community VocationalTrainning Action Programme Second Phase:2000-2006 Reference Material Guide for Promoters,European Commission,Education andCulture.

[8]LeonardodaVinciComununityVocationalTrainningAction ProgrammeSecondPhase:2000-2006TransnationalNetwork GuideforPromotersMobility Version2005-2006,European Commission,Education and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