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年级毕业总结

一年级毕业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年级毕业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年级毕业总结

一年级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类;高职院校;师生结对;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29-02

近年来,农类高职院校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一直是有关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的内容。我院在借鉴总结各兄弟院校教育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农类高职院校师生结对教育模式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农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农爱农,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及创业能力等“五个能力”,符合现代农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岗位需要的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农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难点

学生存在“学农不爱农”思想 农业既是基础产业,也是弱势行业,从事农业的人社会地位不高,这是现阶段我国的国情。农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由于从事农业比较辛苦,许多学生学农不爱农,在就业选择上,也希望与农业完全脱离。所以,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须解决的前提。这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不仅包括对社会责任感、事业成就感的引导,同时,也包括对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分析,通过分析引导,使学生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对现代农业有正确的认识――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脸朝黄土背朝天”已经完全不同,需要大量具备现代农业知识、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学生的观念转变与对农业的正确认识,离不开学校、教师(包括校外的教师)的引导。同时,教师的爱岗敬业、以身作则可以产生榜样的作用。

农业知识技能学习掌握容易但应用难 农业是一个复杂的行业,不仅涉及多种多样的作物种类、生产方式,而且与光、温、水、气、土、肥、生物等环境因子构成一个复合系统,使得农业生产情况千变万化。虽然涉农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学习相对比较容易,但包括产品销售、质量安全在内的农业生产情况的多变和知识技能的灵活掌握与实际应用则是农类高职人才培养的难点。这一难题的破解,仅仅靠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具备相当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实际(实地)指导和长期培训、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践中。

农类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当今社会一个毋庸置疑、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进入农类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弱。如何将这些“差生”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农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关键问题。毫无疑问,要解决这一问题,学校、教师将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涉农专业的高职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要能够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生产中,需要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能够指导生产者,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这种表达能力的提高,需要经过师生互动,在这种互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及表达技巧。

综上所述,如何克服高素质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困境,是农类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需要探索符合农类专业特色及高职学生特点的培养模式,在这方面,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套用。

农类高职院校师生结对教学模式

师生结对是一种建立在导师制基础上的师生关系更紧密、更多互动的一种培养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实习、就业过程当中。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更注重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学生参与导师日常科研与教学工作,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可在具体实践中深入体会书本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可在工作环境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导师则应尽可能地为学生的成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根据学生的能力与性格特点布置适当的任务,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评价与鼓励,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积极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师生结对的核心是寓教于学、寓学于做、教学互动,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能力素质为基础,以培养社会适用人才为目的。

师生结对教育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师生结对 教师与学生实行双向选择。师生各自进行自我介绍,对于学生而言,这种自我介绍本身就是一个能力培养的过程。学校职能部门(教务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将收集的学生志愿反馈给各位导师;再由导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综合情况选择确定学生名单,反馈给学生所在系。学生所在系将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后的名单上报学校,学校经进一步资格审查后,公布师生结对名单。每一年级的校内外教师可与3~4位学生结对。师生结对中的教师是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的组合体,也就是由校内外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校内外教师的组合不仅可以进行彼此间的交流,达到相互提高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师生结对中,可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校内外教师的职责与分工要明确。校内教师主要引导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其爱岗敬业的精神,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对其职业进行规划,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校外教师主要指学生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开拓学生视野,对其就业前景及现实情况给予指导分析。

师生结对实施的时期和内容 师生结对贯穿于整个教学、实习、就业过程中,开始于认知实习教育。在第一学年主要是基础课程的教学,其间师生结对主要是培养学生知农、学农、爱农的思想。要组织学生进行认知学习,如带领学生参观现代农业种植园、农业高新技术品种示范园,近距离与农业企业成名人物交流等,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农业知识的浓厚兴趣,转变对传统农业的观点。在第二学年主要是专业课程的教学,在专业课程方面需要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并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通过实训总结发言、课堂试讲、讨论交流等方式实现。第三学年主要是毕业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除了全程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外,还需要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操作、深入市场了解产品营销等。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在农药营销、种子经营、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部门进行顶岗实习,同时,鼓励毕业班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

教师与学生实行滚动式结对 每对校内外教师每年可增加数量相对固定的学生与之结对。如校内外教师组在第一年结对3名一年级学生;进入第二年后,可再增加3名一年级学生,而原来3名一年级学生成为二年级学生;进入第三年后再增加3名一年级学生,原来二年级、一年级的学生分别成为三年级和二年级学生;进入第四年后再增加3名一年级学生,原来的三年级、二年级和一年级学生分别为已毕业的学生、三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即师生结对连续进行3年,相当于完成一个滚动周期,在每个滚动周期中,每对校内外教师都有一、二、三年级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可以经常交流(朋辈沟通,由于年龄相仿容易交流),高年级学生既能够起到辅导低年级学生的作用,也能起到榜样的作用,包括对专业的认识、就业前景、学习体会、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锻炼等方面。另外,已经毕业的“同门师兄(姐)”对其师弟师妹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农类高职院校实施师生结对教育模式的体会

学生对知识和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及毕业生顶岗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的实际评价是衡量师生结对教育效果的唯一标准。我院涉农专业实施师生结对教育模式已有三年,从所了解的情况看,实施结对教育模式的效果非常显著,学生、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在实践中,笔者对师生结对教育模式有如下几点体会。

校内外结对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条件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作为师生结对一方的教师,其素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结对教育的成败。学校对师生结对中的教师应该提出一定的要求,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具备教书育人的基本条件,具有历史使命感,具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境界;另一方面,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不仅能够将专业知识、应用技巧、应变能力传授给学生,而且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要调动校内外教师的积极性 要保障师生结对的成功,除了教师应具备必要的条件外,学校也应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管理部门要有为教师教学服务的意识和行动。管理者要尽可能为一线教师提供方便,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条件,满足教师提出的合理要求。同时,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爱教师,赏识教师,尊重教师情感,让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此外,还需要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不仅对优秀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更应将师生结对培养的效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参考条件。

因材施教和灵活的方式方法是提高师生结对效果的重要保障 农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知识不一定必须在教室里才能学得到,教学不一定必须是教师讲、学生听,也可以反过来进行。因此,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学校需要转变观念,多听取专业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及学生的意见;同时,灵活不等于随便,专业教师必须对采用的方式方法、教学技巧深思熟虑,并不断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群祥.引进国外先进教育模式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基于中英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8,(6):112-117.

[2]李艳娥.构建职业资格制度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良性互动机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9,3(4):4-7.

[3]吴翠荣,吴翠玲.建设开放式实验室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5):124-127.

[4]赵永红.以分段式教学为切入点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4):28-30.

[5]何军.走“工学结合”之路,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8(3):80-85.

[6]赵玉如.美国校长如何调动教师积极性[J].天津教育,2004,(1):29-30.

[7]苏叶兰.学校管理中如何调动教师积极性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4,23(4):55-56.

作者简介:

一年级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和谐;承诺;反思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A

每年学校大队部都会在一年级开展“入队前承诺”活动,通过自我承诺、自我约束、自我评价的三自教育,让刚刚踏入小学校门的孩子们通过这项活动养成好习惯。包括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卫生习惯等等。当然在教育的开始,还是要以他律为主要手段,老师要教孩子怎样做,让孩子在脑海中初步形成一个标准,下一步将是引导孩子为这个目标努力,虽然知道了但不等于能做到,按要求让学生不断提高,要有层次地展开教育。

自评依靠他评为手段,到了学生入队的时候,学生才会在不同程度上有飞跃,这才是圆满的总结,才是一项活动的结束。

这里的结束代表的是一项活动的结束,教育不能通过一件事、一个活动、一个层面而达到教育目标,一个教育目标要通过很多层面,例如像刚刚提到的承诺过程可以分为班级承诺、学年承诺、学校承诺;而学校的每项活动都有联系,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从教育活动到教学活动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不断的实践。

论语中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的道德意志不是在一个阶段形成的,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阅历,有不同的认识,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形成的过程,说明教育时时刻刻在进行,就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养分,学生的第一个课堂是家庭,家庭使学生形成了基本的道德品质,学校是专业的教育场所,而定型则在于社会,只有每个阶段连续、不断的给力,才能最终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一年级的小学生用自己饱满的精神面貌加入其中,他们承诺要用自己最好的表现为红领巾增添光彩,争取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他们坚信:我承诺,我能行!大队部通过上队课,讲解队的知识,使小朋友们对少先队这个陌生而又向往的名称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通过爬格子的评价形式使学生通过一学期的自我约束基本具备了成为一名少先队员的条件,大队部在期末班级表彰中为突出的学生颁发了预备少先队员的证书。这与四月份的六年级“毕业前承诺”活动的教育目标是有些相似的,都是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教育策略。不同的是六年级的“毕业前承诺”活动是为了管理即将因为毕业而有些散漫的大孩子。为的就是让刚入学的孩子和即将走出小学大门的孩子能够自己树立标杆,通过这种自我约束使其养成好习惯。

这样反复了几个春秋的养成教育活动,慢慢的突然萌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通过一年级“入队前承诺”这种教育方式使学生已经形成了优秀品格,而通过五年的学习生活,在六年级毕业前还要以承诺的形式来约束这些孩子的坏习惯呢?为什么学生已经养成的好习惯会变质呢?一段时间的反思让笔者感悟到问题可能就出在两个“承诺”中间这段时间,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不可能是永久的,因为学生不仅有学校一个“课堂”,“家庭”“社会”都是孩子们的课堂。

就是因为学生有三个“课堂”,才会使学生知道在每个“课堂”应该怎样表现,孩子会考虑在家中的这个“课堂”我该怎样成为一个乖孩子;在学校这个“课堂”我该怎样讨老师的喜欢;在社会这个“课堂”要怎样展现自己的个性,追求时髦。渐渐地,学生就形成了双重人格。而“双重人格”的形成也非朝夕。

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学生在自己的书桌上发现了一个陌生的文具盒,交给了老师,老师随意地问了句“谁丢了文具盒”,一个声音“我靠!谁给我扔那了”!老师大跌眼镜,满脸涨红,在全班同学和一位科任教师面前批评了这个学生,并让这个学生和捡到文具盒的学生重新“演”这一段,孩子在强迫中说“文具盒是我的,谢谢你”“不客气”。

一年级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集中-分散;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1 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趋加剧,计算机行业对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外,一流的IT企业更希望在校园招聘中招到“来之能战”的“高手”,这样的学生应该具有很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从近些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尽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进入行业顶尖企业的学生凤毛麟角。这主要是因为绝大多数毕业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特长不突出,动手能力欠缺。这类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需要较长的培训周期,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毫无疑问,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

2 存在的问题

1)实践内容前后割裂,没有形成体系。

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3个夏季小学期都安排了实践环节,但实践内容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无过渡,很难形成体系,每个实践期间都在训练新的内容,但是没有一项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运用自如。

春季授课的教师很少考虑如何设置课堂实验内容为夏季小学期实践环节做铺垫;而那些在夏季小学期的实践中学有余力的学生,秋季学期的相关课程中又没有安排实践内容的延伸。这样的集中式教学模式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沉淀知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2)实践环节任务简单,内容与实际问题脱节。

由于夏季小学期实践时间受限,学生要在2~3周的时间内学习知识、工具、相关技术,还要检查作业,完成报告,真正留给学生完成实践任务的时间有限,导致在实践内容设置上受到限制,实践题目、内容及涉及的技术大多源于课后习题和实验指导书,内容简单僵化,与实际问题脱节。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的知识不足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缺乏沉淀,学习不深、掌握不牢。

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沉淀,而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往往在几天内将实践中用到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然后做一个较综合的课题。但这样填鸭式的教学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往往死记硬背一个套路,理解不深,记忆不牢,随学随忘,不会灵活运用,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高。一成不变的实践内容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尤其是自己查阅资料、需求分析、设计方案的能力得不到深入的培养。

目前的实践教学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近些年的毕业生反馈信息来看,企业不仅仅看重学生的未来发展潜力,更希望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参与企业项目。因此,这种集中在三个年级夏季小学期进行的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 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1)构建跨年级贯通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知识的获取需要时间来沉淀,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实践的内容前后毫无关系,将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浅尝辄止。因此,我们从宏观、全局、四年贯通的角度设计了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实习实践内容。

根据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设置,我们将整个实践环节分为软件开发、硬件设计、移动互联等几个方向,每个方向细分为调研、选题、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实现等环节。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将大一的夏季小学期实践内容打通,统一完成专业认知实习和电信业务程序设计实践任务。大学二年级夏季小学期前两周,学生统一学习硬件软件相关实践内容,等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对某个方向产生了兴趣,再在二年级夏季小学期后半段选择软件提高和硬件提高两个方向。一旦方向选定,则一直延续到大学三年级的夏季小学期,如图1所示。

这种前后关联、层层深入的实践教学前后衔接各环节的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时间,把握适当的深度和难度,既注重最终整体能力的提高,又注意每个实践环节结束后的阶段性成果体现,整个实践环节形成贯通式的实践内容,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2)集中―分散式教学模式。

为了保持知识的延续性,应建立重点课程与实践内容的串联协同模式。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设定不同的实践内容,内容设计与前后夏季小学期实践内容相关联、层层深入,保证基础较差同学能够顺利完成基本任务,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设计与实际项目内容接近的任务,以提高这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团队完成较综合的题目,注意团队合作中的分工与协作,避免分工不明确和工作量不均匀的情况,使学生通过实践将已掌握的知识与新学习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提高学生对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

大学一年级的夏季小学期集中式实践结合春秋季学期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内容;大学二年级的夏季小学期集中式实践结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数据结构、数字电路等课程的学习内容;大学三年级的夏季小学期集中式实践则结合嵌入式和软件工程系列课程,设计同步的内容和任务,并将实际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不断深入分散到各个学期的实践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兴趣点,设置不同的实践题目,基础好的低年级学生可以选择高年级的题目,跟随高年级一起完成实践。

如图2所示,以软件开发方向为例,大学一年级主要结合春季学期的C++课程的进度,同步安排一个周的实践,主要是分配任务、查阅资料、需求分析,学生从一个实际的问题入手学习程序设计的整体思维和方法,一方面为大一夏季小学期的实践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带着问题思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C++等课程的积极性。

大学二年级春季学期安排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Java,期间安排2周左右的实践当量,实践任务在大学一年级C++内容的基础上加大任务难度,鼓励学生使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前期的实践经验,对软件感兴趣的学生动手能力会大幅提高。在大学二年级夏季小学期中,我们将为该类学生设计实际工程项目中的一部分作为实践内容,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

大学三年级学生将先后学习计算机网络、组成原理、系统结构等课程,学生知识体系进一步完善,实践内容将向网络互联应用领域深入。这个学期的实践设计可以在前两年实践内容的基础上融入网络方面的程序设计,如将单机版的系统改成网络版的系统。实践任务侧重与行业接轨的综合项目的开发流程和技巧。在大学三年级的夏季小学期中,可以让热衷于软件方向的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调研、需求分析及部分模块设计中。

3)集中分散相结合的一体化考核与协同评价机制。

实践环节的考核工作往往不易把握,尤其是上述方案将部分实践分散在春秋季学期的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考核方式既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督,也是对学生完成实践任务的肯定,是保证实践环节成功的关键。

针对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考核机制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集中-分散相结合的一体化考核与协同评价机制,通过分段评分、综合评价的方式督促和激励学生完成实践任务,最终成果演示将结合答辩直观地评鉴总体情况。对于分散实践的完成情况则重点采用阶段性汇报的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实施方案如图3所示,将实践环节细分为调研报告、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系统实现、成果演示、答辩、实习报告、文献检索、实践总结、内容扩展等几个模块,其中前3项分散到春季学期进行,分别占实践总分的5%、5%和10%。系统实现、实习报告等模块集中在夏季小学期进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不同难度的题目,这部分占总成绩的70%。秋季学期除了完成相关文献检索和实践总结以外,教授与夏季小学期实践内容相关课程的教师引导学生延伸实践内容,将新学的知识运用到已完成的实践任务中去,通过10%的加分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与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该机制不单单考核实践结果,而且考核实践过程。考核的重点不是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而是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段评分、综合评价的方式督促和激励学生完成实践任务,探索分散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习 学风建设 大学一年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大学生的来源也呈现出多元化。学生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尽相同,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对环境的适应程度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大学生教育体系应朝着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人性化等方向发展。一年级大学生可塑性最强,因此一年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其内涵,内容,形式均应进一步丰富和多样化。

1、大学一年级新生同学特点

1.1 想象与现实的落差引起的失落感

在许多新生看来,大学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知识殿堂,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上大学之前,他们或多或少地从电视、电影及文学作品中看到一些有关大学生活的描述,留下的往往是绚丽多彩的印象:没有升学的压力,也没有没完没了的考试和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更没有老师和家长的“唠叨”。在他们眼里,大学生活是轻松愉快、自由自在的。当新生发现现实与自己想象间的差距时,容易产生某种失落感,带来思想情绪的波动。

1.2“优越”和“自卑”的情感交织

新生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以后,往日的紧张、担忧顿时消失,一种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经过一段大学生活,紧张的学习和激烈的竞争又使其发现四周“高手如林,群英荟萃”,有的又很快产生自卑感和挫折感。意志不坚者则可能放弃努力,随波逐流。

1.3 成才目标的抽象性引起的无所适从

刚入校的大学新生普遍思想活跃、关心社会,有立大志、成大才的愿望,有报效祖国、献身现代化建设的雄心壮志,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但是他们的成才目标一般都不明确、不具体。换句话说,就是只有成才的设想,没有成才的“蓝图”,主观上极想有所作为,客观上却不知从何做起。

1.4 不适应新环境而产生的畏难情绪

从中学到大学,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大学新生对新的学习环境既感到新鲜、好奇,又有许多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在不同学生身上表现有所不同,有的表现强,有的表现弱。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较快地克服自身的不适应;但也有少数思想幼稚、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会长时间被种种不适应困扰,陷入忧郁和焦虑之中,无法集中精力搞好学习。

2、树立大学一年级良好学风的建议

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是有一定普遍性的,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我们应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的环境。

2.1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伟大的力量来自伟大的目标。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是培养和树立良好的学习品质的根本,是推动学习的有效力量。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建设祖国、强盛祖国的重任,应该树立起“为中华之富强而学习”的目标和理想。要利用大学一年级新生刚入学,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新鲜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有积极向上的要求这一最佳教育时机,积极地从正面引导,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教育。如,请本校优秀毕业生或对社会有贡献的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做报告,开座谈会等。尽量多地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参观、社会实践、调查等让大学生触摸时代的脉搏,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自觉的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人民大众的命运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增强习力。

2.2掌握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处于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阶段,而他们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理论与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全凭自己的经验摸索着学习,急需从旧的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过渡。要及时向他们介绍本专业课程的内容及特点,介绍大学教师的授课特点,介绍大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在“如何学习”方面提供切实服务,使他们在这一阶段少走弯路,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好的学习方法有许多,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各自的学习方法也不同。但应掌握几个主要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就像盖房子,要从基础学起。预习是基础,听课是关键,复习是归纳和总结,作业是掌握和应用;理解运用原则。学习知识要重视理解,不能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要领会实质,灵活运用;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课后还要进行整理;要提高自学能力。大学生校内的自学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要有一个过程的,自学贵在坚持,并要讲求方法。

2.3 加强班风舍风建设

良好的班风和舍风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不可能完全自发地产生,需要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一年级班级建设的任务尤其繁重。但班风学风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巨大的作用。正如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了很大的教育力量”。应抓住新生入学后的有利教育时机,采取多种措施,使学生尽快在心理上、生活上、人际关系上、业余活动上,尤其是在学习上适应大学的环境。努力做好大学新生从中学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在学习上进行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教育,在生活上进行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团结奉献的教育。积极组织第二和第三课堂活动,将学生不知如何度过的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开展各类有益的活动。注重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调适。加强学习纪律,对于一年级出现的上课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要抓住苗头及时处理,逐步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

总之,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年,在各方面尤其是学习方面的适应则直接影响着大学学习生活的质量,对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一年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这种适应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将适应过程减少到最短时间,走好大学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一年级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采用学分制

美国高中为四年制,有9-12年级,每年9月开课,至次年6月上旬结束,为期约36周,共分两个学期。美国高中跟大学类似,也是采取学分制,各个州的高中学生毕业的最低学分由州教育部门规定,各校进一步制定本校学科、学分要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各州中学自定学分计算方式,所以每个州的中学毕业要求是有区别的,但毕业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即必修课各学科学分比例及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比例,各州大体相当。

不同课程对应不同学分,一般来讲必修课一个科目一个学分,选修课多为0.5或者0.25个学分,大部分学校的毕业要求是学生至少修读22―24个学分才能毕业,也就是说在就读的四年高中当中学生要修读20多门课,一般每学期至少选5―6门课。完成上一年级学分,方可进入下一年级。如学生提前修满学分,可提前毕业,申请进入大学或在校选修大学课程。

AP(Advanced Placement)课程是大学先修课,即在高中修读大学一年级课程。AP考试是由大学理事会主办的全国统一考试。包括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在内,已有22个国家3000多所大学承认AP课程。学生在入读这些大学时,可以将通过考试的AP课程折抵大学学分,免修相关大学课程,从而达到缩短学时、节省学费等目的。 AP采取的是5分制,从1分到5分,3分以上的成绩为大多数的大学所接受,可以在以后上大学折抵学分。少数顶尖大学要求4分或5分才能折抵大学学分。

必修课vs选修课

和中国高中不同,美国高中不分文理科,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很多课程还分普通课程和荣誉课程,有些学校还有AP(Advanced Placement)课程。

每个学校会有不同的课程要求,但基本上分为必修课、选修课、AP课程、IB课程和荣誉课程。必修课通常包括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选修课涵盖了经济、法律、建筑、外语、艺术、水利、商业等领域。而且每门课程都有不同的难度和级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课。有的课程只有一学期,有的会持续一个学年甚至更久。

因为每个学生选择的课程都不一样,每个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和同学,老师在固定的教室等待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来上课,学生课间五分钟要从一个教室换到另一个教室,这一点也是和大学十分类似。

对于国际学生,很多私立高中是提供ESL课程,而且很多事安排在课外时间。所以国际留学生可以同时兼顾主修课程和语言课程。有很多ESL课程甚至涵盖了SAT和TOEFL课程,是美国高中为了国际学生的美国大学申请而做的安排。

独立制定选用教材

美国的高中一般课程会被分成5类,分别是数学、科学、英语、第二外语和历史。美国高中教材是以启发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而制定的,在美国境内,每所高中所使用的教材都是不一样的。各州政府有权利制定适合本州的教材。美国的每个地区,对于高中毕业的学生,应该有何种的科学修养,大多是有硬性规定的。比如麻省(Massachusetts),每年对特定几个年级的学生有统考,这个统考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数学,数学不过关的,高中是不允许毕业的。所以基本上每间正规高中,也都对数学水平有最基本的要求才准毕业。但对应的标准相比国内来说确实不算高,而且很多人还都是勉强混过去的――美国的高中课真的很轻松。

美国高中数学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整体来说,教材虽浅,但涉及的面宽。教材内容有:数和运算;模式、函数和代数;几何与空间观念;测量;数据分析、统计和概率;问题解决;推理和证明;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

美国高中语文(英语)则可以看出美国早就抛弃按照知识能力的逻辑结构组合教材,现在美国所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来整合的。这种以人格主线整合的教材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这种以人格主线整合的教材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

美国高中化学教材是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应用知识能力,形成问题解决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如何编制高质量的习题是教材编制的重要方面。美国教育书籍出版集团McGraw-Hill的Glencoe公司于2005 年出版的新教材《CHEMISTR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化学:概念和应用》)中的习题设计很有特色。

《物理:原理与问题》是美国McGraw-Hill出版的一本美国高中物理教材,供9-12年级学生选学一年。该书主编保罗・齐策维茨(P.W. ewitz)博士是密歇根-迪尔伯恩大学(University of chigan Dearbom)的物理学教授,在原子物理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

美国人对科普知识了解的程度相当高。就拿《星际穿越》来说,此片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一部原创科幻冒险电影,基于知名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的黑洞理论经过合理演化之后,加入人物和相关情节改编而成。据有关媒体报道本片全球总票房达到5.423亿美元,而本片在美的票房却不是最好的,美国很多人都了解影片所应用的物理理论。

对于一些条件较好的学生,有些学校会提供AP课程。以数学为例,高中最高级的AP课程包括微积分等。AP的教材也不是统一的,AP的任课老师可根据自己喜好选择教材,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AP课修够一整年后,就可以报考全国的AP考试了。老师也会另外推荐一些课外读物。

忙碌的校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