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科学职业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专业核心课程;数据库系统概论;引导创新
作者简介:张敬伟(1977-),男,山东烟台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赵岭忠(1977-),男,河南南阳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广西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基于探究式方法的软件类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JGA02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61-0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世纪经历了50年代末期的初创阶段,70年代末期的发展阶段和90年代中期至今的高速发展阶段,学校设置专业点数在不断增加,招生人数也一直维持较大规模,到2003年,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校数目就已达到505所。[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育虽然一直保持旺盛的势头,但就业形式不容乐观。据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大学生就业报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列为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前10名,其主要表现特征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和薪资较低。[2]这是继2009年该机构发表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第3次被列为红牌警告专业。但另一方面,国内计算机相关人才仍处于紧缺阶段,例如软件人才需求存在较大缺口,我国在“十五”计划信息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就已经是“各级各类信息化人才五年共增加2000万人,其中软件人员增加300万人”。[3]
上述状况存在的主要原因一部分可以归结为市场环境,例如从2007年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但从学校角度考虑,主要因素则是因为培养的学生数目多,但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过于大众化,从而导致了学生能力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产生脱节。本文主要从专业核心课程的作用认知角度进行考虑,分析如何充分发挥专业核心课程的作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一、当前现状与主要问题
鉴于计算机的普及性和网络提供的信息便捷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可实践性,但这种可实践性极大地掩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例如,很多学生在学校里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计算机技巧,但毕业后却长期局限在软件开发和代码编写上,职业规划上得不到有效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在学校里过于倾向于“键盘练习”,没有注重理论基础和创新驱动力,从而造成了毕业后更上一层楼的困难。如何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融合学科基础、进行有效实践、引导学生创新,为学生建立职业规划提供指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培养的计算机人才可谓众多,但并不十分符合市场需求,很大一部分毕业生长期聚集在软件开发领域,尤其是与相近专业比较,例如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等没有特征优势。总结起来,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矛盾在于以下三方面:可实践性强,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一般;培养人数众多,但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可区别性特征不明显。
二、解决方案与建议
鉴于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和教学现状,以及该专业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本文试图结合笔者多年在计算机领域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从数据库系统课程角度,结合基础知识的夯实、实践环节的巧妙设计和创新理念的引导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探讨,并结合经验来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建议。
1.夯实基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课程安排是相对丰富的,课程体系也是很完整的,但关键问题是不能够通过学习将它们有效串联起来,从而导致课程之间不太能够相互辅助。另外课程安排上的一个问题就是存在重复,例如安排一门理论课程后,又跟随一门对应的实践课程,由于理论课程更抽象,但实践课程比较具体,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倾向于实践课程,忽略了理论基础。上述问题需要处于上层的专业核心课程能够担任知识整合和系统化的责任,同时必须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核心地位,不能被实践性课程喧宾夺主。从专业核心课程的角度,应该注重以下几点改进:
(1)专业核心课程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验证基础,启发思维的作用。所谓承上指其内容承载了以前基础课程的内容,例如数据库系统课程的关系代数和关系规范化理论是需要具有离散数学基础的,索引和文件组织需要具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这个时候需要引导学生与以前掌握的知识进行对比,例如是否存在差异?是否跟自己所理解的是一致的?所谓启下指一个学生在接收和理解了这门课程的相关领域知识后,能够进行拓展,产生新的思路和问题,例如关系模型数据库是使用二维表进行组织的,他就必须考虑是否存在不能使用二维表进行组织的数据,如果存在,应该怎样?
(2)注重知识系统化和层次化,避免内容的重叠性。我国的基础教学缺少系统性,过于强调点的传授,而不是系统知识框架的建立。例如对科学型本科教育,数据库系统课程往往以数据库系统概论为必修课程,加以XML数据库等选修课程,对应用型本科甚至还会开一门Oracle、DB2相关的课程。但作为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来讲,一门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就足够了,更多的事情需要抛给学生去思考。而且XML数据库课程往往偏重于讲解语法结构,没有与关系模型关联和对比,实际上知识传授在这个地方就产生断节了。至于Oracle、DB2的相关课程,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摸索和扩展,必须让学习内容层次化,哪些内容是需要教师进行讲解的,哪些是需要进行引导的,哪些需要他们自己实践和摸索的,这些内容需要分清楚。
(3)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环节,实践环节辅助进行理论内容的理解。学生很容易被误导,他们更倾向于可实践证明的东西,而实际上这不是教学最终目标。例如在讲解SQL语言的时候,很多学生止步于使用SQL来查询数据,但很少有学生会问SQL与C、Java语言的区别在什么地方,SQL后面的执行原理是什么,SQL语句执行的效率受哪些因素影响。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理论环节,这样才能和以前的知识前后呼应,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4)教师要注重授课内容由浅入深。教师经过多年的历练,对知识的理解很深,对知识的抽象度也很高,但往往忽视了自己面对的学生每年都是同样的基础。尽管现在网络很普及,学生可以方便的获取知识,但到了专业核心课程这个环节,大部分学生还是一个初始入门阶段,因此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前期,需要老师细致地指导,而后期则需要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去思考,老师起一些指导性的作用。
2.设计新意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相关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方面取决于计算机的普及性,另一方面是知识的容易获取。但实践往往太过于刻板,缺少吸引力,设计的实践环节需要学生按部就班的来进行,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做出新颖的东西来。例如数据库系统课程存在一个课程设计环节,教师总使用一个常规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作为题目来让学生完成,需要经历需求描述、ER图设计、信息系统开发等固定的模式和环节,当然这个过程能部分锻炼学生的工程能力,但没有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有刻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很容易将学生固化在一个框架下。今天互联网应用的不断衍生和普及,实际上更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实践环节需要进行详细地设计,即使是同样的信息系统开发类型,也刻意在其中植入若干小问题,看看哪些组和学生能更细心,给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例如如果要设计一张二维表,如果这个二维表存储的记录数是1亿条,应该怎么处理这张表才能保证查询速度?很多学生在这个地方给出的答案是索引,但即使建了索引,对某些查询仍然很慢,几乎没有学生会给出记录合并和散列分表存储的方法。常规的实践环节完成后基本上就得到一个结果,大家做的东西都差不多。老师需要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打破他们已经养成的固定思维模式,从而激发他们对实践环节的兴趣和热情。
另外实践不一定需要最后一个完整可行的软件或者系统,如果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研究和文献查阅,并通过实验过程,验证出某些内容和性能是不可达到的,也应该视为一个成功的实践过程。
3.引导创新
创新一直是高等教育的前进目标,但这个目标仅仅通过授课很难完成,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多给学生启发。专业核心课程必须在创新环节起到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接触专业核心课程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学科基础,能够做一些尝试性地有价值的工作。但长期在课程的熏陶下,可能没有主动创新思维的习惯,因此需要在专业核心课程上进行引导和启发。
针对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它的一个主讲内容是使用索引提升查询效率。很多学生只是被动粗略地接收了这一结论,但对索引的副作用却没有进一步探讨,在什么样的情况建什么类型的索引?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评价索引的优势和弊端?这一类的问题需要经常抛给学生,引导其进行思索,找到问题的答案或者部分解,这样就会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核心课程在授课的过程需要注意以下两点:要让学生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需要始终引导他们思考有什么问题是课程内容不能够解决的;要经常性地给学生一些有挑战性的作业,通过完成有挑战性的任务来让他们获取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性。
实际上,教师在讲授一门课程的时候,更多时候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接收课程的内容,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理解,找出课本上不能够解决的问题,然后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这样才能开启创新思维的大门。同时老师必须保持视野的开阔性,对学科前沿知识进行充分的引导。
三、结论
基于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地位和功能认知,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以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为例,探讨了如何充分发挥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从如何充分利用已有基础知识来让知识体系系统化、如何设计实践环节来加深课程理解和兴趣、如何引入问题来引导学生创新等方面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方法。笔者的实践证明,这样的课程模式很受学生欢迎,并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 就业竞争力 对策
一、影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原因浅析
1.从专业的发展的现状来看
信息与计算科学是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和运筹学与控制科学等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新的专业。迄今为止,全国已有近500所高校开设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但相当多的院校存在着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匮乏,以及办学条件、教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首先,专业定位不明确。由于该专业是由老的计算数学或应用数学专业改造而成,因而存在照搬旧专业培养模式的现象,很多学校要么是以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为发展方向,要么是以计算机科学作为发展方向,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及就业市场的需求。
其次,课程体系混乱。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因而造成了课程体系混乱,有的是开的计算数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有的则完全按照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课程体系开设,更有的是开设一部分数学,一部分计算机,一部分管理课程,造成该专业看似是“什么行业都能胜任”的万金油,实则是“蜻蜓点水”,影响学生的就业。
再者,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比较薄弱,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
(1)理论多,实践少。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则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论证环节和补充而被摆在了次要地位。造成学生抱怨所学课程过于枯燥,没有实际应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只有书本的知识,没有实际的应用经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当前如“ 雨后春笋”般呈现的各种IT技能培训班,能在几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从而实现顺利就业,靠的就是强化的实践,这很值得高校的思考与借鉴。
(2)没有建立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供学生完成课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环节,只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分散到一些企业去实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实践活动的质量和综合能力培养。
2.从毕业生自身来看
首先,缺少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大学生迈入社会的第一个规划,职业指导专家施华锋说,职业规划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应做的关键工作。没有职业规划,人生没有方向,做好这个规划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清晰定位。如果不做好职业规划,人生就会没有方向。大学生在求职时,应该尽量客观地审视自己,充分分析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特长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
再者,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两个部分。专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以及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而市场能力取决于他们向雇主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特别是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在专业能力方面,以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代表的态度型资产是大学生专业能力中的关键,以解决问题能力为代表的知识技能型资产是专业能力的基石。在市场能力方面,为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大学生必须要了解现在整个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大学生的劳动力市场的总体供求数量信息和结构信息,要了解职位具体的职责要求,要了解自己个人就业能力的水平,同时还必须改进自己的展示能力。所谓展示的能力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如何把自身的各种资本、能力的信息传递给市场,让市场明白自己的价值。如何把自己所拥有的专业能力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者测试的方式表达给市场。
3.从社会来看
首先,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和速度始终是就业市场兴旺发达的生命线。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学生会对照用人单位的标准,不断完善自己。相反,学生会陷入无目标的迷茫状态。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社会普通认可程度不高。甚至不少用人单位把“信息与计算科学”等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从各类招聘会以及网上招聘会对专业需求的数据来看,指定要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单位微乎其微。甚至报考国家公务员几乎通不过专业审查。这些社会现象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越是工作找不到,越是不愿意学习;越是不好好学习,工作越是找不到。长此以往,必然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4.从学校来看
首先,学校在某一领域内学术研究水平集中体现了该领域学生的专业竞争力。企业在挑选人才的时候,往往会优先考虑在本领域社会影响力大的学校。譬如:浙江理工大学的服装、纺织这两个专业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专业积淀、广泛的校企联合。因而,这些毕业生供不应求。相反,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新兴学科,处于发展期。教师在该领域的研究尚且刚刚起步,更别提成果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择业的困惑,影响了就业竞争力。
其次,高校的就业指导质量高低同样也影响就业竞争力。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工作成效等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很大。就业指导人员坚持“就业指导四年一贯制”的原则,促使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准确定位,有效规划,就能使学生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反之亦然。
二、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1.“宽口径、有侧重”,着力构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长效机制
信息与计算科学涵盖面很广,灵活度大。但是在专业方向选择和课程的开设上应有侧重点,不能“面面俱到”。
首先,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人才培养应该遵循“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的办学指导思想。“强基础”指深厚的数学基础不能削弱,这是与计算机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和信息与管理专业的最大区别。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模型实现的能力。关于这一点,可以通过参加国家的数学建模大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宽口径”指基于本科教育的特点,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尤其是与管理类、计算机类的交叉。“重实际”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次,根据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毕业生供职的行业来看今后该专业可以朝三个方向发展:侧重于信息科学方向、侧重于计算科学方向、侧重于经济管理方向。至于侧重于哪个方向,完全由高校的软、硬件条件决定。
再者,现代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的更新是日新月异,课程的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可适当的开设一些与社会接轨的课程。
2.增强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实践环节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身的实践性极强。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以及教学环节当中都应当紧密联系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实际,特别是学科最新发展与高新技术的实际,加强学生的数学建模、数学软件应用、计算机编程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环节可由数学实验、课程设计环节构成。
首先,数学类实验。数学类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离散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数值分析、运筹学、数据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运筹学、数据分析都可以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其目的:一是通过实验课, 掌握常用的数学软件( 如Matlab、SAS 等) 的使用, 加深对相关数学概念的理解。二是训练学生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以相应的数学问题为背景,要求学生自己编写程序,训练学生的算法设计与编程能力。
其次,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可开设数据库开发与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分析课程设计、图形图像处理课程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库开发与设计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生的数据库设计和开发能力。数据分析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图形图像处理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生的图形图像处理综合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处理方向开设,主要训练学生的开发和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选择不同的课程设计,为以后的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走校企联合之路
走校企联合办学的道路,能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利用学校与产业科研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它突破了我国现行近乎完全在校内进行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
鉴于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社会认可程度低的状态,高校可以开辟实习基地,积极与企业联手,实行“订单式办学”。所谓“订单式办学”是指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培养、输送什么样的人才。一方面,安排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对锻炼他们的思维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很有好处。一旦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完成任务。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就会觉得相关的理论知识不再深奥难懂。同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的作用,使学生逐渐养成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这些企业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开拓就业市场。同时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能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培养目标。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4.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有效提高就业率
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该重点做好以下三点。
(1)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上好就业指导课。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充实案例,不断补充教案,重点解决三个问题。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择业指导,敬业指导,创业指导。②让学生做一个有准备的应聘者,要学生了解企业,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用工。学会自我介绍,自我推荐,掌握面试的一般常规技巧,实施应聘摸拟训练。③以让学生顺利渡过试用期为目标,把实习试用期可能出现的情况讲透。强化服从意识,纪律意识,安全意识,强调遵纪守法,提倡吃苦耐劳,干就干好的职业意识。坚定学好技术,要靠一技之长谋生、发展的信心。可以在大一刚入校的时候就开设相关课程,从一点一滴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做好就业市场调查,坚持跑出去,多跑劳务市场,收集信息。多跑企业,了解企业的景气度,摸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注意发展势头快的新兴行业,新兴企业,摸准就业趋向拓宽就业渠道,以宽促活。与企业保持信息往来,及时把学生专业情况介绍给企业,把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推荐给企业。同时也把企业的情况介绍给学生,使企业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具体起来,让学生心目中有2-3个目标企业,在就业时以备自主选择。
(3)除了上好就业指导课程和提供信息以外,职业指导办公室还应该提供一对一的学生职业规划的咨询,帮助毕业生修改简历,以及进行面试技巧的培训等。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面试技巧,职业指导办公室还可以请一些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进行模拟面试的表演,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更清晰地了解不同行业面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5.确立职业目标,规划职业生涯
职业目标在上大学时就应该考虑,第一,有职业目标作为学习指引的人,有着明确的努力方向,因而在学习的方方面面表现都是积极的、突出的,无论是学习的态度、面对困难的钻研、拼搏精神,还是承受压力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等各方面,表现都更积极,与没有目标的人完全不一样。除了在学习中,有职业目标的人,在生活中也会有更积极的心态,能够主动地从生活中汲取职业发展的动力与资源。第二,有了职业目标,就有了价值判断的标尺,符合目标的事情,有困难也要克服去完成;不符合目标的事情,再有诱惑力,也一定不去做。这样,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就很清楚了,做事不会患得患失。职业目标明确的人则不会沉迷在消极的情绪与事件中无法自拔。第三,有了职业目标,在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中就可以有目标的朝目标职业迈进。信息产业是一个充满高薪机遇的行业。为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开发自己的“软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在学好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可以通过相关的认证考试,提高自己“专业化”水平,争取做“又红又专”的专业化人才。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需要考取三类证书:第一类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因为这是很多企业的敲门砖;第二类就是本专业的相关证书,与信息相关的认证主要有:网络认证、数据库相关的认证、开发技术相关认证、经济管理相关的认证等等;最后一类就是考一到两个本专业以外,但是自己又较感兴趣的专业的证书。
参考文献:
[1]高胜哲,董宇峰.加强实践环节研究促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J].大学数学, 2007,23(1):13-15.
[2]李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浅析.科技资讯[J],2009,(32):153-154.
关键词:服务外包;英语教学;人才需求;人才培养;就业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2-0111-03
1 研究背景
软件服务外包是近些年来较为热门的一个话题,所谓软件服务外包即将软件开发过程中一部分非核心的开发项目通过对外发包的方式交给其他公司负责开发完成,在此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区人力资源成本不同,从而可降低软件开发中的人力资源成本。众所周知,在软件开发的成本中,人力资源成本占比达70%以上,所以软件服务外包能有效地降低软件公司的开发成本。
我国的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仍在快速的发展中,美、欧、港、日为国际服务的主要发包市场,因此,从事软件服务外包方面工作的人员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目前我国的一些软件企业在承接来自欧美的外包项目时显得力不从心,便是因为其员工的英语语言沟通能力不够理想。
目前许多高校中仅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外语能力仅要求其能够获得大学英语能力四级或六级证书,而不是将专业知识与英语沟通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通过分析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生的需求,结合企业的需求探究影响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及英语与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学生其职业生涯的关联,为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2 对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的探究
为了解影响软件外包专业学生英语技能学习的因素,我们向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1、2012级学生发放调研问卷83份,收回调研问卷78份,回收率为93.97%,其中有效问卷75份,占发放问卷的90.36%。
2.1 影响英语技能学习的学生因素
1)性别分布
在75份有效问卷中,男性61人,占总人数的81.33%,女性14人,占总人数的18.64%。
2)年级分布
在75份有效问卷中,20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班39人,20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班36人。
3)四、六级通过情况
在75份有效问卷中,仅通过四级的学生32人,占总人数的42.66%,通过6级的学生10人,占总人数的13.34%,未通过四级的学生33人,占总人数的44.00%。
4)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
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为“将来求职需要”,占总人数的77.33%,其次是“交流、了解英语文化”与“应付考试”分别占总人数的32%与30.67%,“学校要求”占总人数的24%。而“为出国准备”占比最少,占总人数10.67%。
5)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从图2中可以看出学生更加重视“与人交流”(50.67%)与“课外阅读”(49.33%)而不是“背单词、学课文、做练习”(45.33%)与“课后听力、写作训练”(34.67%)。这说明学生对现在课堂教学感到不满足,除了书本知识外,还需要扩展阅读与实际运用。
6)是否有计划的学习英语
在问及学生是否有计划地学习英语时,表示“没有计划”(46.67%)的人数最多,其次是“有短期计划”(42.67%),而“有长期计划”(9.33%)的人数较少,仅有1人“有长期计划并分解为短期计划”(1.33%)。
2.2 影响大学生英语技能学习的教学因素
1)学生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侧重哪方面
从图4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学生希望教学中能侧重对“听说、读写技巧”(48%)的教学,而不是“词汇、语法”(34.67%)、“英语文化背景”(10.67%)和“四、六级考试相关内容”(6.67%)。
2)学生认为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中,多数学生表示教学质量“一般”(58.67%),仅有少数学生表示“很好”(9.33%),表示“较满意”与不满意的分别占总人数的18.67%与13.33%。
3)英语课中什么时候注意力最为集中
从图6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在“教师与学生互动时”(54.67%)注意力最为集中,在“听力练习时”(25.33%)较少,而“讲授考试知识时”(14.67%)与“传授课本知识时”(5.33%)时注意力最集中的学生人数,远少于前两者。
4)为了更好的就业,学校在英语教学时应该注重哪方面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为了更好就业,学生希望多学习“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46.67%)与“阅读、写作、听力、口语等实用技能”(44%)而不是“基础知识储备”(9.33%)。
2.3 学生对入职后英语技能要求的自我认识
1)英语对今后的工作是否会有帮助
从图8中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对今后工作“有一定帮助”(62.67%),但认为有“有很大帮助”(29.33%)较少,也有极少数学生认为“没有帮助”(8%)。
2)学生对目前计算机行业市场上“计算机与英语双优”的复合型人才状况的认识
上图表明,半数的学生认为复合型人才属于“供不应求,紧缺”(50.67%),少数学生表示“不清楚”(24%),认为“供需关系平衡”与“供过于求”分别占总人数的13.33%与12%。
3)学生最希望在入职时接受英语技能培训的分布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最希望接受“计算机专业英语”(40%)培训的学生最多,其次是“听说能力”(26.67%)、“阅读能力”(22.67%)、“英文写作”(10.67%)。
3 对影响大学英语学习的因素的分析
3.1 学生因素
从整体情况上来看,合肥学院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学生中取得四、六级证书的比例并不高,仅为56%,通过对比取得四、六级证书的男、女生人数,发现女生的取得证书的比例要高于男生。
从“影响英语技能学习的学生因素”中可以发现,44.27%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将来求职做准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侧重点。对于英语学习,仅8%的学生表示能持之以恒,而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46.67%的学生表示没有制订学习计划。
通过分析,不难得出结论,英语并没有被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学生重视。学生虽然有较为明确的学习目的,但并未对英语学习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这也是导致取得四、六级证书人数占比不高的主要原因。
3.2 教学因素
据调查显示,48%的学生希望教师在教学时能侧重“听说、读写技巧”,同时58.67%的学生表示现有的英语教学质量“一般”,仅有9.33%的学生表示“很好”。当问及该怎样提升教学质量时,认为应将课堂教学中心由老师转为学生 (32%)和使教学内容重视实用性(37.33%)为主流的意见。
学生对目前的教学状况感到不满足,但也无法明确给出改善建议。在关于“教学课时”的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教学课时不充足。
85.33%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需要特定的氛围,54.67%的学生认为教师与学生互动时学生的注意力最为集中。不愿参加课堂口语训练的学生中,70.18%表示是因为自己口语差、不敢说。71.67%的学生认为考试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更好地就业,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重视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希望教师着重教导阅读、写作、听力、口语等实用技能及计算机专业英语知识。
综上所述,学生不满足于现有的教学质量,希望通过与教师沟通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但学生对自己的需求并不明确。提升教学质量,需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需要教师了解企业的需求,有计划地将学生需求与企业需求相融合,引导学生掌握能为职业生涯提供助力的英语技能。
3.3 求职因素
多数在校学生的职业规划模糊,对就业前景无准确的认识。92%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今后工作能产生帮助。50.67%的学生认为“计算机与英语双优”的复合型人才属于紧缺人才。50.67%的学生认为企业看中员工的英文阅读能力。40%的学生希望在入职时,接受计算机专业英语培训。70.67%的学生认为精通英语“可以更好的掌握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通过自己阅读原著),使自己能完成更困难的工作”,但大多数学生并不认为自己以后需要经常使用英语与人交流。
通过对以上情况进行分析,大多数学生认为英语对职业生涯的帮助局限于通过阅读专业文献提升自己的编程水平,英语的口语及书面语交际能力并不被重视。
4 对大学英语学习与职业生涯关系的思考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偏重于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在“阅读、写作、听力、口语”等实用技能中,学生更加重视“阅读”。为了探究英语对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是否有影响,调查人员咨询了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的大区招聘经理,希望能了解到这家世界一流的IT咨询、解决方案和外包服务公司内部对英语的真实要求。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在软件外包企业中,特别是在一家有着外资背景的企业中,英语被普遍的使用。因为发包商多为欧美、东南亚诸国公司的原因,外包企业文化偏向于外企文化,日常的工作文档、邮件大多数为英文书写。如果员工的英语基础扎实,且计算机水平足够,将有机会被公司外派出国。软件外包公司对英语及计算机双优型人才需求较大,其普通员工也需要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等英语表达能力,是否通过四、六级会成为员工入职时英语水平的参考依据之一。
通过与往届毕业生交流,上述的情况得以验证。并且,在他们工作的诸多公司中,部分公司明确表示取得大学英语水平四级证书是录用的最低标准,且公司内部对英语交流能力的要求高于阅读。
英语水平的优秀与否,将能左右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学好英语已成为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学生必须达成的目标,这关乎其职业生涯道路的宽广与否。
参考文献:
[1] 孙国凤.基于需求分析的服务外包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为例[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2] 武燕燕.浅析软件外包英语人才需求形势及教学对策[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3] 沈红霞.关于昆山花桥服务外包人才外语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J].职业教育,2014(10).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知识,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手段,深入研究并解决各类社会系统中的信息管理问题。
尽管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文中简称“信管”)的解释如此简单明了,但是在我国多年来的教学和实践中,许多社会人士、学生、甚至一部分老师都还是对这个专业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该设在哪个学院?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其后各财经院校以及具有经济管理优势的综合大学,都陆续设立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与此同时,部分具有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优势的理工科院校也从80年代初陆续创办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1998年教育部调整学科专业目录,把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图书情报检索、信息学及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管理门类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
以此来看,实际中这个专业有的设在管理学相关学院,有的设在计算机科学相关学院。但该学科本质上是用各种科学技术手段来解决信息管理问题,是属于管理学范畴的。设在管理学相关学院应该更为合理一些。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一样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1)所属学科不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属于管理学;计算机专业属于学。
(2)所学内容不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课程中有一部分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交叉。但该专业只是要学习通过计算机来搜集信息、管理信息,所以主要学习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等。计算机专业所学的课程涉及计算机的原理、技术、应用等方方面面,而且计算机专业不学习管理学方面的知识。
(3)人才培养方向不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有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培养的是“既懂经济管理知识,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高层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就业问题分析
1.“信管就业难”之怪现象的出现
现代社会正是信息化社会,大量纷繁的信息如何管理,并且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正是信息管理的研究重点。与计算机结合,使计算机作为工具,信息管理系统使得信息管理更加高效易行。这是一个适应面相当广的专业,就业机会应该非常多。然而很多学生却没有找到工作,甚至找不到设给该专业的岗位。
2.“信管就业难”之怪现象的成因分析
(1)学生方面。多数学生不了解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区分度不高。2007年6月,广州工业大学的何斌教授等以该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三和大四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以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为目的,围绕教学管理和专业建设等内容,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通过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了解,对课程设置是否满意,对教师授课及课程考核方式有何意见等问题的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获得了相关资料。
在“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专业”这一主观题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会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专业定位的不明确,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2)教学方面。教师在教授课程时,未能将各个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区别开来。同样的课程对于不同的专业的学生应当重点掌握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不同学生学了同样的课程之后能力提升的方面也应是不一样的。然而教师在认真讲授课程的同时,对学生的专业引导比较少。
同样一个老师既教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原理与引用》,也教信管专业的《数据库原理》,但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学习数据库原理、技术、应用、工程等各方面,而信管专业只要透彻掌握如何使用数据库来存储、修改、查询数据即可。就这一门课来说,信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使用同样的课本是不合理的,教师讲授同样的内容、采用同样的考核办法也是不合理的。
(3)社会方面。社会其他人士对信管专业的认识更是不够的。很多工作岗位其实是需要信息管理专业,但招聘者往往认为凡是与计算机有关的都是计算机专业,其实不然。
其实绝大多数普通组织、企业、机关需要的所谓计算机专业人才,无非做这样一些工作:一部分工作来维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网络,这些工作是属于计算机专业;而更多的工作是来使用、维护、开发管理信息系统。
经过培训之后的人员都能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但维护、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是需要专业的信管人员来进行的。
计算机专业人员是否可以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呢?当然可以。计算机专业人员学习和研究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各方面内容,当然也学习过《软件工程》之类的课程。但对于他们来说,这种学习非常笼统。
而信管对信息系统的学习更为细致,相关课程是《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否符合组织的需要,是否能够为组织带来效益,是由前期的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决定的,而绝不是编程这样一项工作。
编程只是系统实施阶段的一个很小的工作。另外这项工作是可以外包给专业的编程人员来做的。有了前期的信管人员所做的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系统需求、数据流程、系统功能模块、数据库、人机界面、输入输出、代码分别如何设计,以及详细的程序设计说明都已经记录在《系统分析报告》和《系统设计说明书》中,编程工作到此时已经成为一个相当程式化的工作。
这些组织可能不明白自己所需的工作人员应当是信管专业的,而误以为是计算机专业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是不好改变的,需要漫长的时间。
综上所述,“信管就业难”的原因是这门学科尽管已经发展了五十多年,但各行各人对它还是不甚了解。
3.信管专业的就业市场调查
(1)中华英才网将职位分成了34大类,900多个小类,大类中未有“信息管理”或“信息系统”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类,但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大类中有“系统分析员”、“ERP技术应用顾问、ERP实施工程师”、“系统管理专员”等小类职位是适合信管专业学生就业的。
在“搜索职位”一栏输入关键字“信息管理”(2009年4月27日9:00)查到全国范围内职位3821个,属于关键字“信息系统”查到全国范围内职位2699个。
(2)智联招聘将职位分成了38类,未有“信息管理”或“信息系统”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类。
在“搜索职位”一栏输入关键字“信息管理”(2009年4月27日9:10)查到全国范围内职位2085个,属于关键字“信息系统”查到全国范围内职位2576个。
前程无忧没有将职位分类。
在“搜索职位”一栏输入关键字“信息管理”(2009年4月27日9:15)查到全国范围内近两月职位2422个,属于关键字“信息系统”查到全国范围内近两月职位4402个。
通过对2007年、2008年、2009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目录》中可以查到要求专业为“信息管理”或“信息系统”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职位数量如表1所示。
三、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加强对新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视。不仅仅是教师参与其中,更应该让社会人士,如企业负责人、毕业生等等参与其中,让新生有就业意识,有危机意识,及早制定方向,规划好大学生活。
2.尝试“本科导师制”。信管专业本科生的导师可以没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等限制,本质上就是每名教师经常与几个学生在学业方面交流一下,让每个学生都能走到比较正确的学习的道路上,不走弯路,少走弯路。
3.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尝试“任务式”教学。无论什么课程,都要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对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就业的影响,让学生能够有重点地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不要以笔试为成绩评定的最重要的方式,增加课程设计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课程结束之时让学生感到真的有收获。
4.让学生走出课堂,合理利用假期时间认识社会。大学生应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专业实习,找到自己在专业方面及其它方面的不足,学习期间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下一个假期实习时必定可以有所提高。四年时间,如此循环往复两三次,必然会有益于信管专业的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张彤.浅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科学教育论坛,2006,(4).
[2]陈国青,陈禹.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38.
[3]何斌,安娜.关于“信管”和“电商”专业教学管理和专业建设的问卷调查与分析.大学教育科学,2008,(5).
1 跟踪信息技术最新变化,及时引入教学体系
无可否认,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图书情报学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德雷塞尔大学iSchool的愿景是“通过创新的教育和研究,将人、技术和知识联结起来,推动社会发展”izii。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变化,及时将其纳入教学体系是该学院信息科学教育的显著特征,正如前院长大卫·芬斯克指出的,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都是“技术驱动的图书馆学院”(Tech-drivenLihramSchool)izzi
早在1963年,德雷塞尔大学图书馆学院就创设了情报学专业。情报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技术化,如在1965年就开设了计算机编程技术课程。如果进行横向比较,美国高校中第一个计算机系于1962年10月在普渡大学(PurdueL丁niversitv)成立,与之相比,可见德雷塞尔大学图书馆学院对信息技术的采纳有很强的敏感性。1970年,德雷塞尔大学将图书馆学专业和情报学专业进行了合并,以“图书情报学”为专业名称进行统一培养,信息技术类课程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表4的统计数据直观地反映了这种现状。学院名称先后变为信息研究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也体现了这种趋势。与计算机科学系的合并也为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开设创造了便利条件。
从当前的职业需求来看,对于图书情报学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在掌握信息管理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过硬的计算机技术会更容易得到就业单位的青睐。因此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在改革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讲授,不断改进教学效果。
2 掌握信息职业最新需求,拓展专业内容,适时创办新专业
图书情报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为信息职业提供人才保障。面对信息职业的快速变化,图书情报学教育需要及时作出回应。美国图书馆职业环境的变化推动了专业教育的变革。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美国图书馆界普遍面临着财政压力,在人员聘用方面受到了很大限制,能够提供给图书情报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比较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高校图书情报学教育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更宽广的信息职业是必然选择。
在发展过程中,德雷塞尔大学iSchool一方面将信息职业的最新动态引入教育体系,增设新课程、新专业方向,使学生能够胜任新的职业需求,如图书情报学硕士“数字监护”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在各类型机构环境下,能够规划和实施数字资源的创建、选择、维护、保存、提供访问和增值项目的信息专家。另一方面在条件具备时,创设满足信息职业新需求的专业,包括健康信息学(2011)、数据科学(2016)等。
我国图书情报教育机构也需要对信息职业的变化做出积极回应,丰富图书情报学教育内涵,拓展专业外延,在条件成熟时创办信息职业所需的新专业,进而提升专业教育的可视度和影响力,为专业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空间。
3 以信息、人、技术的融合为切入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虽然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信息科学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但技术并非唯一的关注点。正如iSchool章程中提到,iSchool关注的是信息、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泰夫克·萨拉塞维克(TefkoSaracevic)提出,信息科学(InformationScience)从木质上看是跨学科的,而且其与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在技术维度外,情报学也有很强的社会与人文维度。信息科学,尤其在图书情报学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信息特性和人的需求,关注技术之外领域的发展和影响。
德雷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专业发展的一个指导理念是:学生需要理解信息用户和信息技术两方面的内容,了解和预测用户的信息需求,利用最新的技术满足用户需求’‘8,。学院在课程设置上,除信息技术类课程,还开设有数量众多的信息管理、信息服务、信息政策类课程,使学生能够具备更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样的课程体系也体现出了信息科学教育自身的特性,以便能与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等技术类专业进行区分,增强自身的可识别性。
4 坚守为图书馆职业培养人才的目标
虽然图书馆职业面临着各种挑战,但作为来源于图书馆学专业的iSchool,德雷塞尔大学在适应信息环境变化,进行专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并没有放弃对图书馆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坚持。在与计算机科学系合并组成新学院时,图书情报学专业课程并没有被取消,图书情报教育规模也不会缩减。其开设的“图书情报学”硕士专业中,设立的“图书馆与信息服务”、“青少年服务”、“档案研究”等专业方向,主要为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信息管理机构培养专业人才。与国内相比,专业方向划分更具体,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如“青少年服务”方向在我国图书情报教育机构中还非常欠缺。
为实现培养图书馆职业所需人才的目标,需要密切关注业界的变化革新,将新出现的业务类型和流程及时反映到教育内容中,这需要图书情报教育界和业界之间开展良好互动。正如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图书情报学硕士教育项目主管约瑟夫·简斯(JosephJanes)提出,图书情报教育机构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多地倾听、并认真对待来自业界的观点’zo,使图书情报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业界的实际需要。
5 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跨学科人才
图书情报学学生的知识背景存在很大差异,对米来的职业规划也有所不同。德雷塞尔大学iSchool提供了较多的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通过模块化的培养方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
肖希明教授指出,我国现阶段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研究生越来越多地来自不同的木科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木学科的核心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学科背景和就业意向,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选择,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
跨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iSchool、教学的显著特征。德雷塞尔大学iSchool前院长大卫·芬斯克提出,对跨学科合作的关注不仅可以使图书情报学毕业生能够应对急剧变化的图书馆职业环境,而且可以使其在其他职业领域更好地发挥其才能。学院在信息科学教学中,不仅设置了多学科的课程内容,而且开设了多个跨学科的专业项目。多学科的师资储备、与相关学院的合作保障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顺利开展。
我国图书情报学院系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考虑根据木学校和学科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跨学科课程。知识点的选择和内容的深浅程度要适合信息职业的实际需要,为了更大程度地满足教学效果需要,在由木院教师开课的同时,也可以选择相关学科、学院教师担任课程的主讲教师。
6 图书情报学教育机构需要打造自身品牌
约瑟夫·简斯提出,美国的图书情报教育机构差异巨大,学生数从40到1800人,全职教师从5人到超过50人,有隶属于小型的文理学院,也有隶属于主要的研究型大学,更不用说每个院系的专业方向和关注领域都各不相同,因此没有适合所有教育机构的培养方案。在发展过程中,就要求图书情报学教育机构找准自己的合适定位,拓展特色教育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