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金融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促进经济全球化的稳步实现。从世界经济这一角度而言,国际资本流动利用数额巨大的资金流强有力地冲击世界各国的经济市场壁垒,与此同时结合贸易商品流通、大宗资源流通以及文化观念融合,逐步推动国际金融、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稳步促进经济全球化。①促进银行业不断提高信用水平,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各个国家的银行业务考虑到外汇业务、风险规避以及利润获取的需要,往往持续进行套汇套利、短期拆放等国际金融活动,大量在世界货币市场、世界金融衍生物市场从事经济行为。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家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国际性的金融监管单位都会逐步健全组织管理措施、提高国际间信用水平、逐步优化国际金融行业。②投机性的国际资本流动也会促进国际金融的一体化。国际性的资本流动归根结底就是追求金融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由市场所决定的“利益至上”观念势必使得大量国际资本聚集于具有极高利润、同时具有极高风险的市场投资领域。从这个角度而言,国际资本流动恰恰契合了金融资金配置的内在动力要求,促使大量资金的国际间合理再分配,客观地发挥着繁荣、优化国际金融市场、世界经济的良性作用。
(2)维持暂时性的国际收支均衡。从调节国际性收支的角度而言,当某国家在国际收支领域出现暂时性的收支逆差,该国家的整体货币汇率往往下跌。一旦国际资本卖家认定货币汇率下跌为暂时性情况时,往往大量买入该国家流通货币,以期望汇率上升后的倒卖利润,这种投机性的国际资本流动能够产生短期的国际资本内流现象,与此同时减少乃至彻底扭转一个国家的贸易收支逆差现象。这样一来,国际资本流动有助于各个国家更为方便地调节贸易收支平衡。具体而言,有关政府机关能够向国际性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用于弥补这种贸易收支不平衡;国家中央银行能够相应调高货币利率、逐步公开金融市场业务,已达到吸引国际金融资本的目的。面对国际贸易收支的暂时性顺差,相关部门则可以选择与前面所述相反的宏观调节手段,政策性鼓励个人以及本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争取实现国际贸易收支的平衡稳定。
(3)减弱经济、金融领域的周期性波动。国际资本流动并不单单局限于国际资本输出、输入国家的基本经济领域,也绝不单单是微调、被动的资本运作,它在优化资本输出、输入国家金融、经济领域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国际资本流动一方面允许资本的输出国输送大量的过剩资本,另一方面使得资本输入国利用有限的金融成本进口大量资金,给予输入国走出经济衰败的资金保障,进一步避免了时间范围内的经济衰退;与此同时,满足输出国向外输出扩张金融资本的要求,进一步巩固了输出国的经济,从两方面弱化了国际经济的周期化波动。
2.国际资本流动对于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的消极影响
(1)冲击世界货币体系。伴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日趋壮大、迅猛发展,国际间惯用的浮动汇率体制受到了不良影响。一方面而言,国际资本流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国际性汇率的短期浮动,加强了国际货币汇率体系的不稳因素;另一方面而言,各个国家的金融管理部门会针对本国实际调节、干预现行的浮动汇率货币体制,而国际流动资本往往会针对政府宏观调控产生极大的削弱作用。
(2)破坏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的稳定。国际资本的世界性流动逆转,极有可能造成世界范围的经济动荡以及国际金融波动。众所周知,戴蒙德、戴维格的金融恐慌模型以及其他经典的经济危机模型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实践方法探讨了国际性的资本流动对于经济、金融市场的不利影响。这些经典理论直接表明国际资本流动产生突发逆转的深层次原因;更加重要的是,这些模型都突出强调了国际资本流动一旦面临突发逆转,就会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危机以及不可估量的损害。
(3)打破国际持久性贸易收支的平衡。上文已经说到国际资本流动可以减弱甚至消除贸易收支的暂时性不均衡情况,但是一旦某国经历持久性的贸易逆差现象(具体特征就是本国的货币汇率持续快速下跌),国际性的投机资本家预测该国的货币必将贬值,由利益驱动便会迅速撤回资金,更有甚者将手中持有的该国货币全部兑换以保证自身利益,这样一来势必造成大量国际资本外流,加剧该国的贸易收支逆差状况。与此同时,国际资本巨头的投机行为也会伴随各国货币利率的变化而时有发生,这种纯粹投机性质的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中频繁流动,逐步扩大了国家贸易收支的不平衡情况。此外,国际流动资本会在部分地区局势动荡时进行规模化的输入输出,也给国际贸易收支平衡造成的不良影响。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际贸易顺差国家往往采用提高货币利率、缩小通货膨胀等手段减少货币发行,但伴随着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在保障货币平价汇率稳定的条件下,某个国家的利率提高往往吸纳大量国际资本,使得该国外汇储备激增,并且伴随着国内货币的流通量增加等迫使货币利率下降的状况,也完全抵消了该国政府实行的货币紧缩政策。同理可知,国际贸易逆差国家的种种货币宽松政策也会被愈加流通的国家资本市场所抵消殆尽。综合而言,独立国家的货币宏观政策针对贸易收支项目的作用往往相反于国际资本流通的作用方向,也就不可避免地减弱甚至抵消政府宏观调控针对贸易平衡的调节作用。
二、我国针对国际资本流动消极作用的必要措施
1.有序放松市场以及解绑资本管制我国现有外汇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保障以人民币为币种的国际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性,但是也要明确我国的相关资本项目采取循序渐进,有序管理的开放政策,也就是说资本开放的过程必须提前预测、优先控制。大量经验告诉我们,必须首先保障合理有序的政府宏观政策、稳健可行的银行体系以及切实有效的部门监管,才能实现资本项目的成功开放。
2.扩展货币政策的应用范围以及政策工具的灵活性现有的外汇管理制度往往无法有效控制管理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入,使得央行投放市场货币时必须被动考虑资本流入的不良影响。针对这一问题,中央银行务必灵活采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施行针对资本流入的冲销办法,减弱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的不利影响。这种冲销行为可以利用再贷款业务、调整相应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部分市场业务等办法实现。具体而言,公开市场这一主动举措能够实现更好的冲销效果。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公开市场买卖一定限额的有价证券,以此来明确调整政府的净债权,自由调控大量基础货币。最终实现基础货币总供应量的有效控制。针对货币宽松政策,央行可以尝试买进有偿债券,加大基础货币的投放力度;针对货币紧缩政策,也可以任意自如的施行返销举措。
3.提升针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力度我国务必施行有效政策扩大针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政府监管,预测、评估、控制资本流动所带来的重大风险,努力保障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具体而言,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建立健全国际资本流动控制的监管体制,使得监管工作有效、明确、直接、规范。
三、结论
关键词:离岸金融市场;经济影响;意义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6-0039-03
离岸金融市场最早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伦敦,初期曾称欧洲美元市场,后来称欧洲货币市场、境外金融市场,是指非居民之间以离岸货币进行各种金融交易的国际金融市场。离岸货币是指在货币发行国国境之外的该国货币。离岸金融市场使国际金融活动在时空上提高了自由度,极大促进了全球范围内低成本、高速度资金流动体系的形成,一经产生便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
一、离岸金融市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一)离岸金融市场对国际经济的积极作用
随着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它在国际经济与国际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促进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优化资金资源配置。离岸金融市场打破了过去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相互隔绝的封闭状态,消除了地方和部门对金融资本的垄断,使各国金融中心相互联系起来,国际融资渠道更加畅通,促进了国际资金流动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又促进了全球信息的对称性和一致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和公平,为各国之间充分利用闲置资金和筹集经济发展所需资金提供了有效场所和条件,优化了世界范围内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
2、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离岸金融市场的存在使国际银行业可以24小时连续营业,缩小了时空距离,形成了国际借贷资金高速运转的全球流动体系;离岸金融市场的低税或免税等优惠措施以及批量交易,降低了全球资金交易成本;跨国银行的不断对外扩张有助于加强全球金融市场的竞争。国际资本在竞争状态下以低成本、高速度流动,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3、缓和国际收支失衡。世界各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中有很大比例是通过离岸金融市场筹资来解决的。例如,在数次世界石油价格暴涨过程中,离岸金融市场都很好地扮演了产油国及其他顺差国盈余资金向非产油国融通的角色,成为石油进口国经常项目逆差赤字弥补的重要资金来源,缓和了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调。
4、推动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资金成本低、快捷方便、提供的资金量大,自然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重要融资场所。而跨国公司规模大、实力雄厚、信誉较高、贷款风险相对小等优势使得离岸金融市场愿意对它们放款。离岸金融市场提供的大量资金为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收购和兼并创造了有利条件。还有一些跨国公司也有意利用避税港型的离岸市场避税,以攫取更高的利润。
5、培育金融创新。由于离岸金融市场管制松、竞争激烈、风险大,为金融业的持续创新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同时又刺激了大量国际清算和风险防范创新工具的产生,如货币互换、远期利率协定、浮动利率债券等。
(二)离岸金融市场对国际经济的消极作用
1、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脆弱性。离岸金融市场由于管制松弛,自由度高,资金调拨容易,对国际政治经济动态反应异常敏感,在当今普遍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汇价波动频繁,汇率起伏较大,引起巨额国际游资到处流窜,迂回在汇市、股市、房市间,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影响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另外,离岸金融市场借贷业务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存款一般是短期而贷款趋向长期,存在着存贷资金期限结构上的不合理。这个市场不设存款准备金,缺乏最后贷款人作为最后融资的支持者,加上其内在的信用扩张能力,一旦出现较为集中的客户提款,就可能造成银行资金不足而出现银行倒闭的危险,严重的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国际性金融风波。对离岸金融监管的不力,也可能导致离岸金融市场成为非法资金逃税、犯罪分子洗钱、筹集活动资金的场所。
2、影响各国推行货币政策的效果。
二、离岸金融市场对市场所在国或地区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提高本地金融业的经营水平。
2、促进本地金融业融入国际市场。
3、东道国可以通过离岸金融市场直接吸引境外资金来弥补本国外汇资金的不足,还可以从税收和本国离岸银行业利润以及其他费用收入中获得相当的外汇收入。
4、有利于本国政府加强对本币的掌控。
5、促进本地生产和就业,树立形象与声誉。
(二)负面影响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和货币政策的效果。
2、加大了金融管理当局的监管难度。
三、我国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战略意义
1、有助于积极合理地引进和利用外资。
2、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加强对境外人民币的掌控。
3、为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资金提供出路。
4、有利于形成我国合理的经济全面发展的战略布局。
5,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经营水平。创立离岸金融市场有利于缩小我国金融市场与发达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距离,是一条较好的实现我国金融业国际化的过渡性发展途径。离岸金融市场要求开办地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以及较高水平的从业人员,这有利于提升当地金融生态环境及金融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离岸业务的开展将使东道国与国际市场接轨,中资金融机构可以在家门口学习和借鉴外资金融机构的先进管理经验,培养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的专门人才;通过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可以锻炼队伍,转变机制,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有助于本地银行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提高我国金融业的整体经营水平。
一、危机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目前的中国无疑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从经济总量上看,国内生产总值高达300670 亿元人民币,按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08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683.46折算,合计43992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德国的不到4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约14万亿美元和日本的约5万亿美元。从国际贸易影响上看,2008年达到2561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其中出口额达到14285亿美元,超过了德国的14029美元,第一次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从国际金融的角度看,虽然中国的国际金融影响力,比之欧盟、美国、日本还相去甚远,但由于手握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近2万亿美元,也说得上举足轻重。从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影响力上看,2006年,中国的SCI、EI和ISTP论文总数达到了17.2万篇,占到世界论文总数的8.4%,跃居世界第2位。从具体生产情况看,中国在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机械设备、电子通讯设备制造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及各种消费品等工业主要领域,已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能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有210种工业产品达到了世界第一;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也大多位居世界第一。另外,从人口和国土面积等其他影响更为深远的要素看,中国也无愧为大国的称谓。
但是,中国这个经济大国无疑又是有明显缺陷的经济体。第一,中国的人均水平低,截至2008年底中国人口为13.28 亿,人均GDP也就3312 美元,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民还不富裕,或者说即使想做点什么也没有多少余钱。第二,中国的人均拥有资源量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支持。然而,在危机爆发之前,却一方面已经到了中国人到哪里买东西,哪里的东西就涨价的程度, 中国需求成了涨价的一个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中国生产的产品却因为产量巨大、劳动力价格低廉涨不上来。中国的贸易条件呈恶化趋势。第三,国际经济环境并不好。在一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尽管中国努力表现自己的内敛和温和,但仍然经常被指责。而且随着中国对全球化惊人的适应能力而使自己长期保持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这种指责不断向深度(例如批评汇率制度这类国家自己的事务)和广度(例如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大国也用各种甚至称得上不讲理的办法给中国经济发展找麻烦)发展。第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科技引进遭遇困难。虽然中国的自主创新有所进步, 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引进仍然是重要的,但随着中国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所需已是发达国家大力限制输出的那些东西了。通过引进来降低发展成本的路正在变窄。
因此,如果没有金融危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定位理所当然的是发展中大国。而且是那种充满希望,但仍需倍加努力的国家。一方面,中国无论是GDP 更上层楼还是人均GDP 赶上发达国家(甚至是除印度外的其他发展中大国),都似乎还路途遥远。另一方面,成功应对世界经济和全球化的风风雨雨,实现了高速发展之后,发展成本正在迅速成长。
二、危机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一)国际货币区域格局调整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急剧下降,人民币成为国际性货币的步伐加快。人民币跨境流动的数量逐步扩大,国际地位相应提高。目前,香港已有41家银行可开办个人人民币业务,2008年以来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已达240亿元;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正在试点,试点城市包括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我国与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进行本币互换已达6500亿元。当然,由于人民币还没有实现资本项下可兑换,以及受其他因素制约,要真正成为国际性货币还需要经历相当长时间,但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已不可阻挡。
(二)世界大银行格局调整
20年前,世界十大银行中有9家是日本的银行;10年前世界十大金融机构中有6家来自美国,把持头两名的是花旗银行和美国银行,而今天只有3家美国银行进入前十。自2006年中国建设银行进入前十,列第九位之后,2008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位列世界十大银行前三名。2009年三家银行继续雄踞在全球市值最大排行榜的前三,2009年3月25日市值分别为1844亿美元、1451亿美元和1282亿美元,三家总市值占全球十大银行总市值的51%。
中国银行国际地位的上升,不仅出乎一般人的预料,而且超出国际权威人士的乐观估计。比如,2005年11月,看好中国金融业前景的麦肯锡咨询公司亚太区董事长鲍达民(Dominic Barton)预测,十年后按照市值或者价值计算,世界十大银行中应该有三、四家是中国的银行。显然,中国银行国际地位超出预期的上升,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深化直接相关。
(三)国际直接投资格局调整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年度投资报告指出:“全球FDI(对外直接投资)流动受到经济及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危机经济改变FDI格局。据联合国统计,2008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锐减21%,预计2009年将继续下降30%左右。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众多国家收缩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势而上。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59.1亿美元,首次突破50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有关方面预计,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有望首次超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额,达到1500亿美元。中国将从“产品生产国”向“资本输出国”转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促使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发生变化。
(四)中国的国际地位加速上升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格局重大调整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中国和美国战略关系的调整。美国已无力继续依靠强权统治世界,中国的战略地位随之上升。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上的致辞中说:“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将塑造21世纪”。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和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对话前在《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指出:“极少有全球问题能由美国或中国单独解决,也极少能在美中不携手合作的情况下得到解决”。这些话,尽管不无“忽悠”中国的成分,但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国际战略格局变化的现实和趋势。
在亚洲,日本的地位将加速下滑,中国将成为最有影响力国家,逐步确立亚洲领导者的地位。这一趋势,在上世纪90年代已逐步显现,国际金融危机则为趋势的强化起了加速作用。日本的有识之士实际上已经看到了这种趋势。从近期看,中国经济总量将很快超过日本。如果今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经济总量排世界第二位的日本经济已确定为负增长,中国今年经济总量有望超过日本列世界第二。从长期看,中、日的力量对比将进一步发生变化。
(五)中国快速发展面临更严峻的国际挑战。
关键词:金融市场规模;金融市场结构;经济增长;债券市场;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4-0015-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4.03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历来为理论与实务界所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后,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警示我们,发达国家金融行业过剩并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导致金融业本身的泡沫积累并破裂,从而引发危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层次变化,劳动力供应已迈过刘易斯拐点、企业技术进步模式从跟随模仿走向自主创新、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等,如何采取合适的金融发展战略来促经济增长,使金融发展规模和结构与实体经济相协调,避免金融规模过剩或金融结构不合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文献综述
现代金融体系对经济促进作用的研究,近几十年来,学者们采用相关的数理模型对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Shaw(1973)[1]认为,金融抑制可以导致金融体系存量规模下降,阻止或者妨碍经济体系的正常发展,解除金融抑制,实施金融自由化,加快金融深化的进程,对经济增长非常重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在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中也得到了支持,King(1993)[2]使用1960—1989年80个国家横截面和混合面板数据研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指标与经济增长、实物资本积累增长率、资本配置效率强正相关,金融发展指标甚至可以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预测指标。Levine和Zervos(1998)[3]使用1976—1993年47个国家的样本,研究了股票市场发展、银行发展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股市和银行业发展与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增长率都呈强正相关。Demirguc-Kunt等(2011)[4]更进一步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比率下降,金融体系更加以金融市场为主导。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金融业从单一的存款货币创造部门发展成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化金融体系,深刻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探索,并得到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谈儒勇(1999)[5]运用OLS进行线性回归后认为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但仅是基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简单线性关系,并没有明确给出其中的因果关系。梁琪、滕建州(2006)[6]对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总量的时间序列是具有单位根的非平稳还是分段趋势平稳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人均实际GDP、就业、实际银行信贷、实际储蓄负债和实际固定投资等总量的时间序列是围绕着结构断点的分段趋势平稳,这对以往线性框架下的结论提出了挑战。在金融发展的结构方面,王勋、赵珍(2011)[7]利用中国省区1999—2004年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金融规模、银行集中度、直接融资比例及其他相关控制变量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目前金融规模扩张不利于经济增长,而改善金融结构、降低银行集中度会增加银行业竞争、促进经济增长。以往的研究成果已经很丰富,但鲜有涉及对金融结构合理性的判断,本文的研究力求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探索。
二、典型事实分析
在考察各国经济事实之前,首先要明晰金融结构的内涵。金融结构是指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是两者的综合。金融结构既包括金融与实质经济的配比关系,又包括各类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在金融资产中的比例关系。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不同类型国家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结构均发生了或者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各国基本上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速度向多层次金融市场结构转变(见图1)。德国是银行主导型金融机构的典型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Finanzplatz Deutschland提出的改革法案得到了德国政府、联邦银行和银行团体的支持,该方案认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已经成为制约当时德国经济的最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德国展开了一系列旨在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到改革措施,例如颁布实施股票交易许可法(1987)、建立金融期货市场(1989)等。20世纪90年代,德国的资本市场取得了巨大发展①,上市公司数量、交易额和市场价值大增,债券市场也得到了稳步发展。日本在“广场协议”之后,泡沫破裂,金融市场和秩序遭遇了巨大的打击。1996年,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开始放宽对金融业限制,扩大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经营范围,推动资本交易自由化,扭转了东京金融市场持续萎缩的状况,同时大力培育债券市场。
美国一直是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信贷额占GDP比重一直比较稳定,股票市值占GDP比重一直处于高位。1999年美国宣布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出台了新的金融服务法案,标志着美国新的金融业务模式和新的监管体系框架的产生。《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规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从事金融服务的其他企业可以相互构建关联企业,美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壁垒打破,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持续的货币和金融改革使得金融体系逐渐走向多元化,逐渐形成了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直到20世纪90年代,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中国的股票市场有了长足发展,股票总市值爆发式增长。截至2010年末,股票市场总市值超过30万亿,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得以提升,金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三、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
关键词:金融危机;结算方式;风险买断
中图分类号:F830.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6-0023-04
一、几种国际结算方式的风险比较
现代国际贸易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传统常规的国际结算方式体系。其中四种基本的结算方式为汇付(Remittance)、托收(Colleetion)、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国际保理(Faetoring)。其汇付是最简单的国际结算方式,是指由付款人通过银行或其他途径将款项汇交收款人。在国际贸易中汇付有电汇(T/T)、信汇(M/T)、票汇(D/D)三种形式,而其中使用最广泛的电汇按其付款先后又有前T/T和后T/T之分。还有一种中长期国际贸易的融资业务叫福费廷,是指包买商从出口商那里无追索地购买已经承兑的、并通常由进口商所在地银行担保的远期汇票或本票的业务。
这几种不同的结算方式对进出口商而言存在着不同的风险。(1)汇付的主要风险是对于预付货款的买方及货到付款的卖方来说,一担付了款或发了货就失去了约束对方的条件,它们能否收到货物或货款,完全取决于对方的信用,如果对方信用不良,很可能钱货两空。(2)托收是以商业信用为基础,代收行和托收行均不承担付款责任,对出口商来讲风险较大,如果进口方清偿能力不足、在市场价格下跌、进口国进行外汇管制、政局不稳或其他管制等情况下进口商都将面临各种收汇风险。在托收支付方式中,进口方承担的风险较小,但是也要承担出口方不按时、按质、按量发货的风险;行情下跌所导致的交易损失风险等。(3)对信用证而言,它借助银行的信用,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托收的各种风险。但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进出口双方仍然面临一定的风险,对出口商来说,例如:进口商不按时开证给出口商带来的风险;开证行倒闭给出口方、付款行带来的风险;因单证不符遭拒付和迟付的风险。对进口商而言,其面临的风险有:虽单据符合要求,但实际货物品质不符合同要求给进口方带来的风险;出口商制造假单据进行欺诈使进口商面临的风险。(4)国际保理是对赊销和托收支付方式收汇风险的一种消除手段,有效地减少了出口方的风险,但出口商必须严格履行合同条款,如遇进口商对货物质量等提出异议,均被认为是发生了贸易纠纷,保理商将自动解除其担保责任,因此出口方仍然面临赊销及托收项下所面临的风险。进口商是先收到货,后付款,既不占压资金,而且又有充足的时间检验货物以保证货物质量,进口商的利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同时消除了进口商在D/A、D/P和L/C方式下的各种风险。
图1对前T/T、L/C、D/A、D/P、后T/T等几种结算方式对进出口商的风险情况进行了对比。
由图1可知,对于出口商而言,赊销这种方式是最有竞争力的,但是风险也最大。预付款这种结算方式风险最小,但是竞争力最小。也就是说,对出口商而言。采取的收款方式的风险与竞争力是正向关系。对进口商而
言,赊销风险最小,对其最有吸引力,而预付款对其风险最大,当然吸引力也最小。进口商对出口商的付款方式的风险性与吸引力成反向的关系。
实际上,上述所列的几种结算方式,风险只是在进出口之间相互转移,不管进出口商承担的风险孰大孰小,其风险并没有从进出口商中转移出去。如果把一项进出口业务进行分解,将其分为单纯的商品交易和风险交易,那么商品交易是进出口商的主体行为,交易双方分别是进口商和出口商;而风险交易是伴生行为,交易的双方一方是进出口商的贸易主体,而另外一方是把风险作为“商品”购进的一方。上述的结算方式是进出口商的单纯商品交易,风险并没有被“买走”,风险这种商品在进出口商之间进行了分摊,只不过获得这种“商品”份额所支付的费用和主体贸易相反:分摊的越多,付出越少,反之,则付出越多。图2对不同结算方式中风险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对比。
在图2中可以看到,使用汇付或托收结算方式时。进出口商之间利用的是商业信用,进行的是单纯商品交易,风险在进出口商之间分摊,即使有银行参与,银行也只是收付款的角色,不对贸易双方进行任何信誉担保。
使用信用证的结算方式,利用了银行信用,但是银行并没有购进风险这种“产品”,出口商要承担进口商不按时开证带来的风险或因单证不符遭拒付和迟付的风险等;对进口商而言也要出口商制造假单据进行欺诈或虽单据符合要求但实际货物品质不符合同要求等等风险。银行只负责核对单据的表面相符,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其本身卓越信誉,使进出口商减少因双方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隐性成本。使用信用证结算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之所以高于汇付和托收。就是因为减少了进出口商的隐性成本索取的费用。实际的贸易过程的风险还是在进出口商之间进行分摊。
在国际保理的结算方式中,商品贸易分解为两部分:以商品或者服务为中心单纯的贸易和基于贸易本身产生的贸易双方的风险与保理商之间的“风险贸易”。在国际保理中所谓的风险贸易就是贸易双方以支付一定的对价为基础把风险转移给保理商的方式。这种风险转移是以出口商的债权转移为基础的。而出口商所支付的对价,即为其所转让的债权和与之相应的权利。出口商把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给保理商,相应风险也部分转移给保理商,但是风险的转移并不是全部的,最终的风险在进出口商和保理商三者间分摊。只不过进口商分摊的风险最小,当然从实质上看进口商仍要支付高于其他结算方式的费用,虽然表面上保理费用由出口商支付。因为保理商购买了进出口商的部分风险,从实质上减少了进出口商的风险,因此保理的费用要高于信用证这种方式。在我国保理费用达交易金额的2%-6%,有时候甚至是信用证方式的十倍,这也是我国目前保理业务极为不发达的原因。
而对于福费廷,叙做包买票据业务后,出口商放弃对所出售债权凭证的一切权益,将收取债款的权利转让给包买商,同时风险和责任也转嫁给包买商,包买商也必须放弃对出口商的追索权。出口商在背书转让债权凭证的票据时均加注“无追索权”字样,收取债款的权利、风险和责任全部转嫁给了包买商。从图2中看到风险承担者即为包买商,当然这种方式的费用也是最高。
由图2的比较,结算方式为汇付、托收时风险在进出口商间分摊;为信用证时银行减小隐性成本,风险还是在进出口商间分摊;为国际保理时风险在保理商和进出口商三者间分摊,为福费廷时风险完全转移给了包买商。随着进出口商的风险逐渐被分离
和“交易”,所对风险最终承受者付出的费用也逐步增加。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结算方式的创新
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贸易深受重创。国内生产的萎缩导致出口产品减少,而国外经济的疲软导致出口需求急剧下降。从进口来看,流动性的不足导致了消费低迷。在这种环境下,汇付和托收这两种利用商业信用的结算方式已经不宜采用:对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由于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国外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问题,个别国家或地区进出口商恶意逃债或违反合同的现象明显增多,加剧了外贸企业的风险,对信用证这种结算方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而对于国际保理,对保理商经济实力和资信调查能力有很高要求,金融危机大环境下,担当保理商的机构或银行本身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并且由于商业环境的剧变对企业的资信资料已经不能依靠之前的档案,要重新对企业资信进行全新的调查非一时之事。对福费廷这种融资方式,需要银行对票据的担保,并且一般只用于中长期较大金额的贸易,而且费用较高,对于大部分贸易并不实用。
是否可以有一种结合各种结算方式优点的结算方式呢?即:出口商可以如前T/T结算方式得到款项,进口商可以如后T/T结算方式得到赊销,同时有如I/C结算方式一样有值得普遍信赖的一方为贸易双方提供信用担保,并且有如保理和福费廷一样的一方能对商品交易伴生的风险进行买断呢?如果存在这种方式,进出口商得到最大实惠,关键点是谁可以承担风险买断者的角色,而谁有那么强大的实力对被买断的风险给予信用担保?对于风险买断者而言,贸易被担保即相当于风险被分散。图3比较了风险买断者承担的风险与风险分散欲望的关系。
在图3中,x表示风险买断者的风险系数,Y表示风险买断者对风险分散的欲望。当xX2时,Y=0。表示风险非常大,即使对风险进行分散后依然不能达到风险买断商能接受的范围。
我国结算的现状是主要接受XX1的业务,由于风险买断商面临的风险过大,超过其能承受的范围,导致无法接受。对风险处于X1
这种创新方式的模式是:商业信用一银行信用一国家信用,如图4。在图4中,进出口商间进行单纯的商品交易,出口商得到预付款,进口商得到赊销货物,进出口商风险转移给了风险买断商。在此种结算方式下,要利用到银行信用,因此风险买断商最佳人选是银行,因为在全球范围内,银行最广泛最全面地参加了全球化的贸易,有最畅通的资金流通渠道和普遍接受的信誉度。但是在现在金融危机的情况的下,各银行都紧缩银根。银行买断风险实质上是对进出口商的融资。现实中这是行不通的。这时候就要政府起作用了,各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广泛的措施,既有直接对金融机构的救助,对实体生产和贸易的扶持更不容忽视。政府在银行设立贸易资金扶持账户,对符合规定的企业给予资金担保,分散作为风险买断商的银行的风险,同时直接给予资金扶持。这样,图4中商业信用一银行信用一国家信用的结算模式就能建立起来。
三、风险买断结算方式的创新措施
1、政府国家信用的体现。
(1)贸易资金扶持账户
作为金融危机环境下的一种特殊结算方式,政府的作用是分担作为风险买断商的银行的风险,实质是对进出口的资金融通。政府作为宏观管理者不能直接从具体环节对贸易进行干预,只能在银行设立贸易资金扶持账户,对于符合规定的行业和企业,如果从事出口贸易则在商品发出前由企业凭有关证明向银行申请一定比例的预付款,如果从事进口贸易则凭借有关证明向银行申请由政府在银行设立的扶持资金账户代为支付以赎取单据取得货物。
(2)企业权限的管理
并不是所有行业和所有企业都能利用国家信用。只有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方向、无不良记录或其他必须条件的企业才能向当地政府提出申请,政府组织专门机构对其进行考察,对于符合要求的企业由国家统一汇总建立电子档案再把相关名录和资料传送给充当风险买断者的银行。
(3)严格法规的制定
特殊的结算方式只为在特殊环境下应对危机而用,但不能保证有某些图谋不轨者利用其牟利。政府除了在进行权限管理时严格考察,更应该建立严格的处罚制度,如有利用政策进行犯罪活动者处之以最严厉的惩罚。如果是进出口商本身过错导致的贸易纠纷应由过错方承担责任。
2、风险买断者银行信用的体现。
以银行作为风险买断者,目的是利用银行的信用帮助建立关系。当符合规定的企业向银行提出风险买断申请时,银行先对政府提供的名录和企业进行核对。并可以要求企业再次提供证明,然后对相关贸易考核。看其是否满足本次贸易的生产条件交货时限品质要求等。如果符合要求即提供风险买断业务。银行提供本业务的费用怎么收取呢?一部分由进出口商支付一定的比例,一部分由贸易扶持资金账户来支付。
3、进出口商商业信用的体现。
作为国际结算手段,针对的是世界范围的贸易主体,作为特殊的国际结算方式,目的是为了在金融危机时期促进国际贸易。因此,各国在政府名录中享有风险买断结算方式权限的企业应以显著的方式让其他国家的进出口商知晓。由于是出口商先得款再结货和进口商先得货再结款,因此在贸易谈判时应该比其他任何结算方式都更详细更严格,以免出现与实际意愿不符的情况。
4、风险买断结算方式的操作流程。
进出口商谈判好用风险买断结算方式后,进出口商分别在国内作为风险买断者的银行进行申请,审核通过后,进出口地的风险买断者互相签订协议审核对方资信,出口地风险买断者预付款给出口商组织生产,出口商生产发货后给本国的风险买断商提供发货证明,出口地风险买断商凭以向进口地风险买断商索款。待进口商收货并提供收货证明后,进口地的风险买断商代为向出口地风险买断商付款。然后向进口商提示付款证明,在合理期限内进口商向进口地风险买断商偿付款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