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经济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国有银行;会计分层培训;合作教育;员工个人发展;ISO10015培训管理体系
在当今我国商业银行中,对会计人员的“道德人”假设依然浓重。这种假设思潮之下,银行组织尤其是培训组织者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技能的储备与提高更多地寄希望于会计人员的自觉学习和自我约束。就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看,会计培训处于被边缘化的低效状态,会计培训的产出效应远没有得到发挥。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道德水准、执业技能跟不上公司上市、应对金融国际化及电子化的需要。倍受关注的2005年1—3月间发生的四大国有银行金融案件,涉案金额超14亿,有些是因基层会计人员内外勾结诈骗、盗窃和造假虚报造成的,这反映了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严峻现实。国家出台的金融法规以及各家银行自身建设的会计内控制度构成了比较健全的监管规范体系,但其约束与导向作用远未发挥。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法规制度没有通过有效的培训而深入人心。现实中,银行财会人员素质的提高大多仰仗于会计从业者自身的自觉学习。而有限的会计培训由于培训理念、内容设计、方式选择以及管理体制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而使培训收效式微。面对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认为,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围绕培训理念、管理、内容以及方式角度进行会计培训创新应成为当前银行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一、培训内容创新
培训内容与学员需求错位是导致会计培训成效式微的重要原因。如今,培训内容的随意性确定已是培训事业主要症结所在。由于培训内容缺乏对具体需求与培训对象的关照,忽略员工个体特点(性格、智力、兴趣、经验和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和岗位因素,只是提供一些大众化、普及性的知识培训,使学员学无趣味、学无所得。以致浪费培训资源,培训效益几为负值。
对培训内容的创新安排是培训创值的根本。客观地讲,现今银行会计整体素质还远远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会计的理论价值没有得到真正发挥。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措施是致力于培训内容上的精心创设。
(一)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素质培训
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会计培训需求可分为二个层面:一是保健层(基本素质与技能),如记账、算账、报账、责任心、保密意识、纪律性、诚信意识等。这些因素通过培训习得后,具备了基本的工作技能,强化了自我约束,但不能因此获得激励。只是降低了被淘汰的风险,减低了违规的可能性。二是激励层(高级素质与技能),如创新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等。获得这些能力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因此可获得晋升、提拔和奖励。因此,在进行会计培训设计时,既要保证保健层素质的学习,又要重视激励层面的素质培养。
需要强调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素质培训,应尤其注重能力与情感的培训。
能力培训是我们以往忽视的一大问题。作为操作性很强的银行会计必须重视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创造性工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与客户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等。作为培训组织者应致力于创设各种能力学习环境,使学员在体验、模拟和演练中真正习得技能。
很显然,过去这样的知识结构是为计划经济服务的,企业的资金全由国家供给,无须过问金融问题。
1 工商管理培训中金融课程设置的方法
1.总体的构想。原来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被一分为二。单独设置《现代金融知识》这门课的必要性在于:第一,增加了国内金融知识的丰富内容,可以使受培训者深入了解我国金融领域所进行的改革及其对企业的关联作用与影响;熟悉各种现代的金融知识和业务,开阔企业管理层的视野。第二,把企业领导者必须掌握的各种国内、国际金融知识放在一门课和一本教材中,会使它更加完整和实用化,不会出现知识体系的分割。第三,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专业化。《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原本是两门专业跨度比较大的课程,由于被当做一门课,使用一本教材,所以通常是由一个教师来任课。如果从教学质量方面来讲,国际贸易和金融类课程分别由不同的专业课教师来完成教学工作,效果应该会更好。将金融类课程单独开设,正好符合这一要求。
2.开设金融课程的目标。《现代金融知识》这门课程总的要求是使接受培训的企业领导干部增强“三个理解”:一是增强理解近年来我国在金融领域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以及这些改革对企业的关联作用与影响;二是增强理解我国党和政府根据改革开放的要求及国民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而采取的各种金融调控的政策、措施,把握好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关系,开阔视野;三是增强理解现代金融市场的运作原理,特别是理解我国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的运作原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为企业进入国内金融市场,进一步走向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创造知识准备的条件。
3.提高“三个能力”:一是提高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的能力。企业在不断地改革,银行也同样在不断进行着改革,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和银行之间能够做到长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并非易事。如今的银企关系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企业领导干部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了解银行的改革,才能够做到处理好与银行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的问题。这其中不仅有银行信贷的问题,还包括企业结算、债务等多方面比较复杂的业务问题。二是提高企业参与金融市场运作的业务能力。这主要包括企业债券、股票的发行业务;人民币结售汇业务;外汇业务以及证券交易、外汇交易的基本操作技能等。这些业务对于提高企业的筹资能力,实现股份制改造和发展外向型经济都是必不可少的。三是防范金融风险与金融诈骗的能力。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的企业敲响了警钟,我国的金融业同时也面临着金融风险的问题。学会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预见与规避风险的能力,必须具有较为丰富的金融知识。而防范金融诈骗的能力则更需要较多的金融业务能力、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4.《现代金融知识》的基本内容。
(1)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的业务往来。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我国商业银行正在进行着的改革,以及工商企业在与商业银行打交道的过程中必须了解的情况。其中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商业银行本身的运作机制。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基本管理方法和主要业务等。二是商业银行的信贷与结算服务业务。如信贷方式的选择;信贷管理的程序;信贷质量的分析与评估;银行帐户管理和银行结算服务业务等。
(2)我国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范围很广,但工商管理培训的重点主要放在企业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投资基金方面。主要介绍证券和基金的发行、上市、监管的业务程序和在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对于基础好、有需要的单位,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如二级市场的技术分析等。
(3)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融资业务。主要内容包括: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融资渠道;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及风险测算;出口信贷业务;外汇贷款业务;欧元业务及对我国的影响等。此外,结合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介绍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也是令人关注并有浓厚兴趣的话题。
2 几点建议
一是由于金融形势和金融知识的发展变化速度很快,教学内容不可能系统周到。因此,该培训课程主要注重培养学员对金融知识融汇贯通的能力和应变的能力,养成及时关注金融形势的习惯。二是和其它许多课程一样,金融课程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效果会非常好,建议配合主要教材的修订、调整,组织编写包括现代金融知识在内的多门课程的系列“案例教学指导书”。三是在经济法方面的课程中,加强金融法方面知识的普及和培训也是必要的。
在现代企业领导者的综合素质中,金融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引起各界的关注,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融知识更成为培训中的一个热点。但目前在工商企业管理培训计划的十几门课程中,金融类课程可谓是比较薄弱的一个部分。从内容上来看,只是在国际金融部分才被涉及到,而企业普遍关心的银行信贷、证券知识、金融调控和金融风险的内容没有被涵盖在内。具有现代化管理综合素质的企业家,必须熟悉、了解我国的金融大环境,必须学会掌握和运用好现代的金融知识,我们在这方面的培训工作必须得到加强。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农村经济管理的目的是保证生产人员、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等各要素协调发展,为广大农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提升农户销售和种植及生产等工作的积极性,有效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使新农村建设呈现新景象[1]。农业经济管理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发展程度相差较大。作为农业大国,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成为平衡各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路径。(2)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发展农业经济时需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3)加强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农村经济正常、稳定运行,减少经济损失,使农业呈现新业态。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管理意识不足
我国是农业大国,虽然政府在近几年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意见,但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社会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工业或者其他商业组织。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逐步从农业劳作倾向进城务工,农村经济主体是老年人和妇女[2]。基层管理人员对农业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管理制度不规范,管理流于形式,管理理念较为落后,农业政策执行滞后,使农业的整体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短缺和农村金融服务落后,这些问题进一步限制了农业和各项农业经济活动的发展。现阶段,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农业经济从资本密集化向技术密集化转变,但受农业种植者管理意识不足的影响,农产品在销售时经常出现滞销的问题,农民的经济利益受到威胁,农业经济难以得到快速发展。
2.2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难以满足农户贷款需求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有效供给不足,金融服务能力相对薄弱。首先,中国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对于“三农”的基本金融功能严重缺乏。截至2019年,农村地区共撤销了31000多个县级以下的营业网点,农村金融资产供给不足问题愈发严重。其次,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发挥受阻。由于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规模相对较小,提高对小微企业的放贷门槛,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再次,农村贷款担保制度缺失。为了降低自身的贷款风险,金融部门通常会要求贷款者抵押房产或者实物等,但是农民缺少有效的抵押资产,担保机构给予的服务相对较少,贷款担保难以落实,农户发展农业经济的难度加大。
2.3信息化管理水平难以提升
农村经济主要采用传统管理方式,即实体店销售模式[3]。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将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这样才能推动农业转型和升级。但是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再加上农村地区信息设备和人员缺乏,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同时,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没有做好相应的规划,没有重点对当前社会的热点和“三农”问题引起重视,导致农产品安全和加工问题越来越严重,难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经济发展愈加困难。
2.4专业的人才管理队伍缺失
现阶段,人才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新农村建设工作涉及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需要引进更加专业的人才队伍,才能进一步强化农业经济管理。目前,农业高校中的学生很少选择农学专业,这就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同时,高校很少根据农业生产的需求研发相关技术,且研发出的技术并没有受到广大农民的喜爱,实际的利用率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农户知识掌握不足,相关人员不愿意学习新的知识。如果研发出的设备或者技术等无法获取较高的收益,并且资金回笼时间较长,专业人才将会受到其影响而不愿从事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意识
首先,逐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对农村土地承包制度进行评估和考量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而使该制度能够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需求,例如逐步完善土地流转体系后,农民获取的收益将越来越高,能够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其次,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制度。该制度明确提出了用地流转情况,通过完善细节问题,能够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积极性,带动经济发展。建立相关制度时,需要结合当地发展情况和政策落实情况等,遵循因地制宜的理念,全方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再次,加大高层领导和基层管理者的重视程度,通过集中培训提升基层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普及工作,通过培训,将现代化农业管理理念融入经济管理中,在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同时改变农民的传统认知,使其掌握更多先进理念。最后,为了形成科学的管理意识,转变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基层管理人员应该掌握更多先进管理知识,例如基层政府通过大力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开展有效管控,从而提升农民的主动意识,使其在农业生产中有所作为。
3.2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给予农户更多资金支持
为了能够让更多农户发展经济,我国政府需要加强重视,为农户发展经济提供资金支持。首先,设置金融网点,增加农村金融网点的数量,以便开展农村金融活动;在国家的支持下,增加乡镇小型金融机构,给予农户更多贷款服务,保障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其次,金融机构应该根据当前农业发展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改善农户贷款难、融资难等情况,给予农户更多金融服务。再次,丰富当前的担保方式,例如担保范围可以拓宽到宅基地的使用权和土地流转权方面,通过担保为自身发展投入更多资金。还要完善涉农贷款亏损财政补贴体系,从而提升相关农业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最后,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等,在农村地区提供定向的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并在贷款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商业化改革,通过与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合作,给予农业产业化更多支持,例如政府相关部门给予政策优惠后,下放审批权限,方便农户借贷,给予农户更大的资金支持。
3.3实现信息化创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制定和实施农村经济管理方法时,需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情况或者当地特色举办经济管理活动,刺激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4]。对农业经济进行全面剖析后,遵循国家政策要求,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保障机制和经营管理方法,例如针对当地的文化特色和销售及地域优势等,扩大销售规模,加大销售力度,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全面提升当地农产品的竞争优势,为农业发展提供推动作用。农村需要建立完善的销售体系和销售链、物流链、产品监督链等,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全面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创新信息技术,实现管理方法的创新,在销售农产品的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解决部分农业地区销售难的问题,即通过线上和线下交流,创新当前的模式,提高销售业绩,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发展,例如许多农村地区可以借助直播平台或者电商平台等,以直播带货的方式逐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的全面提高。
3.4通过培训和引进人才,构建专业人才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主要依靠农业管理人员开展,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有直接关系[5]。因此,各个地区应该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培养,使农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一方面,采用培训的方式,定期对农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还需要应用完善的考核制度,通过实施奖惩措施,全面提升管理人员对工作的重视程度。选择培训方案时,需要明确培训内容等,避免时间冲突,使培训效果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招聘专业的农业管理人员,对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或者专业背景进行审核,以便引进更多高质量人才。同时,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资金投入,鼓励更多人才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进而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人民银行*分行关于金融支持湖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政办发〔20*〕3号)精神,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支持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十乡百村万户”创建活动为载体,开拓信贷支农的新途径、新渠道、新方式。针对农村金融市场萎缩、配置机制失调的现状和问题,促进建立信贷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正向激励的新机制,抓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优化农村信贷资源配置,创新信贷产品,加大支农信贷的有效投入,尽力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继续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时调整农业信贷结构,全力支持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根据我州农业资源分布状况及其发展态势,合理调整农业信贷结构,积极支持富硒茶、魔芋、特色蔬菜、地道药材和特色干鲜果等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促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模式的发展,培植一批专业乡镇、专业村组,优化农村信贷资源配置,大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二)以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增强农村金融信贷支农的辐射能力。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倾斜性支持“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起来的企业,在保证自身的生存与盈利能力的前提下,以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强对国家级、省级、州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动态管理和信贷支持,扎实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与“三农”一道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金融机构要通过有效的金融服务,引导、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大力支持发展订单农业,扶持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政策性银行要以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农业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为己任,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探索以商业性贷款运作模式,大力开展政策性信用贷款业务,加大对全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与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机构密切合作,尽快落实上级行与州政府签订的有关贷款意向性协议,落实有关担保贷款放大的政策,力争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上一个新台阶。
(三)积极拓展信贷业务,开发、创新信贷产品,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各金融机构要深入到“三农”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开发、创新信贷产品,解决信贷产品单一的问题。要完善扶贫贴息贷款运作模式,扩大扶贫贷款到户规模,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果;在继续搞好“小额农贷”的发放与管理、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基础上,做好“订单质押”、“林权抵押”等创新业务的试点与推广工作,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在辖区内推广。
(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继续支持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以沼气池建设为中心的农村清洁循环能源建设、以“五改三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等方面的信贷支持。
(五)把信贷支持与农业机械化有机结合起来。农户联保贷款、大额农贷发放,重点向农民购置农机具倾斜,用先进的科技、技术促进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农村进步。
(六)支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应注意和政府密切配合,加强信息沟通,与政府有关部门联合组成信息网络,定期或专题传递供需、价格及市场走向等信息,指导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立和信息服务体系的完善。
(七)发挥信贷政策的积极作用,扩大农民工就业市场的容量。对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企事业单位符合信贷原则的贷款需求,应按照政策规定积极提供信贷支持。进一步拓宽信贷服务领域,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担保机制,改进服务方式,探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支持有实力的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进一步加大对符合信贷条件的乡镇企业、县域经济、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发挥其辐射拉动作用,扩大农民工就业市场容量,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二、构建“金融服务绿色通道”,为社会弱势群体做好特色金融服务
(一)加强宣传和引导,促进全州就业再就业工作
1.深入开展《湖北省就业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办法》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开办社区示范活动点、培训班、编发宣传单等形式加强对社区居民、基层工作者的政策宣传和培训。督促金融机构根据社保基金的存入情况按照一定的比例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将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作为全州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有效突破口,加快推动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担保基金、财政贴息资金、创业培训与小额贷款、创建信用社区等基础性工作。
2.继续推进就业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业务。探索建立“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培训+信用社区建设”的长效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在小额担保贷款中的作用;要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同时,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业务;要积极扩大业务覆盖范围,力求惠及更多下岗失业及无业人员,努力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走上自主创业、自求发展的道路。要按照*政发[2006]1号文件规定的小额担保贷款微利项目范围,协调有关部门落实贴息资金,完善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机制。
(二)大力推进助学贷款和职业教育贷款业务发展
1.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的管理,积极扩大湖北民院、*职业技术学院助学贷款扶助对象,支持学校完善“奖、贷、减、免”资助体系建设。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财政、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做好生源地助学贷款财政贴息及风险补偿金的协调工作,支持农村信用社加大生源地助学贷款扩面、增量力度。继续做好助学贷款和学生诚信教育的宣传工作,积极支持“个人诚信系统”建设。
2.积极探索支持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措施,支持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培训特点的贷款管理办法,对农民工和农村适龄青年在就业有保障、国家认证的教育培训机构接受一年以上职业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可探索采取由教育培训机构统一“承贷承还”的办法,向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工或农村适龄青年提供商业性助学贷款服务。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和农村适龄青年参加正规职业教育的,可以发放助学贷款。要大力支持面向农民工和农村适龄青年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机构改善办学条件和扩大农村招生规模,发展订单式培训,提高职业教育培训能力,为更多的农民工和农村适龄青年接受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就业。
(三)加强银行账户管理,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各金融机构要按照《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3〕5号)的规定,加强银行账户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相关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银行农民工工资的业务管理。对劳动保障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指定设立工资保证金专户或要求在指定账户中预留工资保证金的,要积极予以配合。
(四)完善支付结算服务,为农民工工资支付和及时汇兑提供技术保障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银发〔2006〕272号)的精神,推进农村信用社支付清算系统加快发展,畅通农村支付清算渠道,提高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效率。加快在全州范围内组织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积极探索开发和推广适合农村实际、农民喜欢的支付结算服务品种,方便农民工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付。完善支付结算业务制,畅通农村金融机构的汇路,增强支付清算系统为农民服务的功能。
三、要继续拓展城乡消费信贷领域,积极支持消费信贷需求
继续支持和推进住房信贷、汽车消费信贷和其他消费品信贷业务。支持经济适用房和低价廉租房建设,促进住房供应结构的调整,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认真落实《湖北省金融支持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切实发挥金融在支持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力拓展农村消费信贷领域,探索性地发放以支持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卫生、文化等改善为目的的贷款,改变农村消费贷款停滞不前的局面。
四、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大力扶持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尤其是服务行业,是我州吸纳就业人员的经济主体。各金融机构应把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作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业务,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拓展力度。一是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扶优扶强,优先支持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二是制定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措施,让诚实守信、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得到便捷的信贷支持;三是开发适合中小企业需要的信贷产品,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四是建立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营销机制,着力培植一批黄金客户,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五是要运用资金定价手段,探索政策性担保和商业性担保相配合的有效机制,分散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根据我州中小企业发展的状况,在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上,应突出以下重点:
(一)积极支持发展传统服务业。以宜万铁路、沪蓉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的大量人流、物流为契机,大力支持商贸、饮食、运输、宾馆等服务业的发展,支持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水平。
(二)主动支持发展新兴服务业。重点是支持各类专业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用信贷杠杆引导和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逐步形成发育健全的消费资料市场、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技术文化市场、信息服务市场和劳务市场。
(三)支持担保体系建设。各金融机构要加强与现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其增加担保基金规模、扩大担保业务范围、稳定业务收入;要积极支持社会其他资金参与到担保体系的建设中来,丰富和发展本地担保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有利环境。
五、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和期限,降低融资成本
(一)农村信用社和其他涉农金融机构,要从服务“三农”、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高度出发,建立、健全和完善贷款风险定价机制,结合农业成本、农民生活水平、农民负担等多种因素,合理确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
(二)合理调整贷款期限。根据农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改变春放秋收的简单模式,对于一些养殖业和农副产品收购加工业要根据其生产周期适当延长贷款期限。不断拓展农村信贷业务领域,满足农民多元化的信贷需求。
六、优化机构网点布局,适度放宽信贷管理权限
(一)各金融机构要着眼于社会效益最大化,在结合保本点测算的基础上,调整充实分支机构和网点布局,以适应城乡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合理设置机构、业务、岗位和人员,以满足所在地居民生产生活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
(二)上级金融机构要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在确保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贷款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逐步改变贷款规模管理办法,根据地方经济合理的贷款需求来安排和发放贷款。要对一部分效益较好、信誉较高的客户增加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内的贷款发放要简化手续。同时要积极探索信用贷款的可行性,金融机构可根据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等级、经营发展状况等,在贷款发放形式上加以区别对待,对信誉特别好、确有还款能力的优质企业和个人可考虑发放信用贷款。要根据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确定评级授信的标准,努力拓展信贷市场。
(三)要完善贷款责任约束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信贷工作人员的贷款营销积极性,增强基层行服务经济的活力。涉农金融机构要结合当地农村金融环境,制定符合“三农”信贷投入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适度放宽收贷率、收息率等考核指标。建立“三农”信贷风险责任评估机制,对充分履责、程序合规、手续完备的贷款,若产生风险,可适度免除贷款责任人的个人责任;因市场因素、价格波动、自然灾害等人力不可抗逆形成的贷款风险应对个人免责。
七、以促进建立信贷投入正向激励机制为核心,探索金融业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一、研究背景
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准确来说它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概念,而是被用来乐观估计金融危机最危急的时刻已经过去,世界金融现在处于恢复时期的时代。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复苏,但由于其经济环境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其会对全球经济的复苏过程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对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环境所发生的主要变化而展开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欧洲各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也即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不确定性”。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影响,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形势都受到了巨大影响,虽然随着金融危机时代的离去,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相继到来,各国的经济发展都面临着全面复苏的机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发展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仍然继续存在着。例如,美国陷入“格林斯潘困境”的可能性很大,即为解决时下的问题,而埋下未来引发更多更大的问题的隐患,而这些隐患很有可能是全球性的。另外经济虚热实冷,虚拟经济不断加温,实体经济却持续变冷,然而很多政府的经济缓解政策却是首先针对虚拟经济的,所以由于实体经济受到重创却没有率先得到缓解,其发展形势愈发严峻。当然,这些不确定的因素还有很多,它们都一同影响着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欧洲各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自然也受到相当的冲击。
近年来,欧洲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都为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出了很大的力量。但是,由于这次经济危机的冲击,大量工作人员相继失业,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难以与社会相应的行业接轨,大批职校毕业生都“漂浮”于社会之中,这样就直接导致职业教育吸引力减弱,发展受到制约。同时,另一方面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也大大缩水,职教的正常运行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所以,在当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的确是处于一个“难上易下”的局面,其发展的滞后是必然的。而职业教育的发展滞后却又必然会加重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使经济的发展缺乏相应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同时社会的闲散人员必然会急速增多,试想这种局面如果长期存在其必定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还会威胁到社会的安宁与稳定。正是认识到了这种危险性,欧洲国家纷纷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期能够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早登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点。
二、欧洲主要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
经济的发展除了需要资金技术条件外,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无论是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技术手段的更新,还是国家经济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实现,这些成败的关键都在于职业教育。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经济的起飞和高速增长都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现在这个关键时期,欧洲国家还是十分重视对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的探索,并积极调整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以促进职业教育的继续良好发展。
1.丹麦。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国家,经济危机给丹麦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丹麦教育部职教司司长索伦•汉森介绍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从企业中减少了20万个职位,更多的学徒失去了到企业学习的机会。为此,丹麦政府及时采取了针对企业的激励机制,给每个接收学徒学习的企业提供了1万欧元奖金,并采取了灵活的培训途径,通过增强在学校的培训,作为企业培训的补充。如今,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丹麦学徒的数量上升了20%,更多年轻人接受了相关技能培训。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吸纳更多的青年人员接受职业教育,并最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2.英国。作为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英国所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是相当深刻的。金融危机使英国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预算缩减了25%,当然这就会直接阻碍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由于师资和学校技术设备都会直接受到影响,所以,进一步就会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降低职业学校的吸引力。面对这种局面,英国公布了政府开支审查报告,叫停“培训获利”项目,重新把资金投向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的学习,同时还大力改革了学分和资格框架。目前,英国保证了职业资格反映用工单位不断变化的需要,实习学员增加到7.5万个。这样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得到了增强,更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也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3.瑞典。在瑞典这个高工资、高税收和高福利制度的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瑞典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建立了适合于本国需要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的新体制,成为北欧的典范,后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其职业教育也一直在改革和发展。但是,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其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受到了严重制约。面对这样的形势,瑞典政府继续坚持其典型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即用人单位和政府共同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用人单位要能够影响教学内容,比如开设课程前明确用工需求,参与设计课程;授课过程中,承担学生在工厂实践学习的有关费用,参与修订课程设置,并发挥影响力,如加入课程管理小组等。这样权责分明,各自承担,有利于职业教育的高效发展。
4.德国。金融危机对德国产生了短期冲击和长期影响,而其中就业岗位的降低就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难以就业直接使得学生的积极性降低,减弱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同时德国的实体经济也受到了严重冲击,这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面对这样的状况,德国继续鼓励职业学校推行“资格认证标准”的办学特色,强化职业学校的教学要求和标准,增强其办学质量,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强化了企业的用人标准,进一步深化了企业和职业学校的联系,有利于企业和职业学校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这样职业学校就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强力的人力资源,进而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总结与启示
纵观欧洲各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举措,可以发现欧洲各国都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点,因为在这经济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如何发展好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本文所谈到的欧洲各国都采取了实质性的政策措施来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主客观条件,同时各国政府都还积极鼓励各个行业团体来与学校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使职业教育高效而稳定地持续发展。在对欧洲各国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新的举措进行总结思考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并对其发展概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欧洲国家相同的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世界性范围内经济形势的深刻影响,虽然目前这次危机似乎已经离去,但是它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却仍然存在着,而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的职业教育。例如,随着出口的大规模缩减,许多行业的劳动力也不得不大规模流失,大量劳动力的失业使得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机会更加渺小,“上学不上学都失业”的观念在当前的许多职业学校或校外人员中都相当普遍,因此,离开了企业的支持与合作,职业教育就失去了支撑,即少了学生实习和工作的机会,同时也少了来自企业的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此外还有许多方面的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仍在继续影响着我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所以,对于同样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我国来说,是很有必要像欧洲国家所采取的职业教育的新举措学习和借鉴的,充分吸收其合理因素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利用,开拓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适宜经济转型升级新常态的职业教育发展新道路,这样才能够更好更快地帮助我们的职业教育和经济走出困境。
(一)政府鼓励企业承担责任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仅只是职业学校的事情,更多地它还和企业密切相关。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都缩减了生产规模,这样也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到企业学习的机会和学生参与直接培训的机会。当然这种局面就会直接妨碍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合作,企业和学校都只能孤立地从事自己的生产和学习。这样学校得不到企业的实习岗位和资金技术支持,企业也不能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去,其用人理念自然不能得到灌输,其所需的各种人才也难以得到满足,这种局面一旦循环便只会产生严重的恶果并直接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像欧洲各国学习,政府应采取相关的激励措施,去鼓励企业接收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给他们提供实习机会的同时,企业的专业人员还应给予学生科学的职业指导和技术指导,以弥补学生在校学习的不足。例如,丹麦的政府给每个接收学徒学习的企业提供了1万欧元奖金,并采取了灵活的培训途径,通过增强在学校的培训,作为企业培训的补充。只有实践才能够真正使职业学校的学生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同时,政府还有职责鼓励企业与学校签订长期的用人与合作合同,这样才能使得双方都有明确的责任,企业的资金、技术、实习岗位支撑职业学校的发展,而职业学校的教学体现企业用人要求,培养企业所需的技术人才,最后在这种权责分明的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有根本的保障。当然政府的鼓励措施可以是多方面的,给企业提供资金补偿、适当减少企业的税收、必要的强制措施等都是被欢迎的,前提是只要能适合双方的共同发展的措施政府都应坚决地执行。
(二)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各个行业企业的繁荣与消逝变化无常,企业的用工要求也不断变化。要使职业教育跟上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强技能培训,使学生的就业有保障。在这样的形势下,怎样使职业资格能更好地反应并体现企业的用人要求则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所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在新的就业形势下,传统的职业资格认证已经不能完全科学地反应出企业的用人标准了,这样职业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就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岗位。一旦这种不一致长期存在下去,企业则会失去劳动力来源,而学校培养的人才也只能被白白浪费,所以,国家理应加强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增强职业教育的灵活性,以此来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人才所提出的新的要求。职业学校还需进一步加强“可证融通”的教学方式,将课程教学与整证书考试有机结合,同时还将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这样就能实现取证与课程教学的良性对接。
(三)鼓励创新加强合作职业教育的发展深受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在当今这个经济发展变化莫测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应紧跟经济发展的趋势,这样才能培养出对口的专业人才,最终保障学生的就业。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个特殊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敢于打破常规,积极创新。首先是创新教学计划,必须保证创新性教学计划的内容符合新的经济发展领域的人才需求,符合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只有在这样的教学计划的指导下,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才能够得到前提保证。其次是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这里创新的要求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是否符合现代生产技术的要求,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是否能够带来企业主所期待的人才培养方面的变化。最后就是创新性的教学管理体系,职业教育向来就和企业的发展关系密切,所以,企业理应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来,企业主应计划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对学校毕业生的最后考核,参与对学校教学工作人员的考核。在这样的合作下,企业和学校才能获得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