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讨论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讨论法运用的广泛性
1.运用讨论,引路入题。如二年级下册《让我想想》一课,教科书中呈现了一组情境案例:荣荣在鞋柜前,售货员劝他买一双名牌球鞋;在文具店,售货员劝他买一个不实用的文具盒;在蛋糕店,同伴劝他买一个双层蛋糕,但他经过思考后回答:“我只买我需要的。”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荣荣为什么这样做?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处理?”学生从荣荣善于动脑,自己做主购物,不乱花费的正确做法中,明白了衡量对错的标准。这时,教师再总结课文,进行说理,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可见,讨论有助于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自己的判断,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讨论,初步明理。在主题教育时,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中心问题,引导讨论。如我在教学《规则在哪里》(三年级上册)时,组织学生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前,先问学生做游戏时有哪些要求,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了游戏规则。游戏后,我再让学生讨论: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规则?通过讨论,学生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规则,规则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规则。
3.运用讨论,深化道德认识。例如,教学《诚信是金》(五年级上册)一课,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先让学生理解诚实守信的意义,感受社会生活中的不诚信行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讨论使学生的道德认识更深刻、更全面,进而懂得了诚信是人立足社会的根本,体会到了“人无信不立”的含义。
4.运用讨论,解决疑难。教材中常有理论的说理,这是教学的难点。如教学《社会生活中的民主》(五年级上册)一课,学生对有关社会民主生活的常识了解得不多,教师可让学生从最接近、最常见的事情入手,如通过班队干部的选举、班集体的事谁说了算等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初步明白民主生活的意义,增强社会民主意识,从而解决教材中疑难、抽象的问题。
5.运用讨论,激发道德情感。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不屈的中国人》时,讲到过去面对外国列强的践踏,中华民族蒙受了许多屈辱,但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了不沦为亡国奴,为了祖国的强大,一百多年来,中华儿女不怕牺牲,英勇反抗外来侵略者。讲述故事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体会中华民族顽强的抗争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6.运用讨论,明确道德行为。如设计一个问题:“周一升旗时,还没有加入少先队的一年级学生,看见大哥哥大姐姐向国旗行队礼也跟着做了。”以此让学生讨论。教师就可透过学生的认识层次,抓到他们的行为难点,适时教学生向国旗行注目礼的方法,使正确行为得到传递,迁移正确的道德行为。
二、成功运用讨论法的条件
1.教学前,要组织学生弄清教学要点,预习课文,搜取有关的资料,教师要设计好讨论题,以便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这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设计讨论题时,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层次,议题应具体而不空泛,应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思考价值,要让学生爱议、可议、能议。
2.多样的讨论形式。根据讨论的主题和内容,可以是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有时,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阐述、争论,并适时指导,渗透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3.抓住讨论的时机。如五年级上册《我们都是中华儿女》中的第一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如果教师在教学前布置学生了解有关我国多民族的知识,比如有关民族形成的传说、人口、信仰、语言文字等历史与文化知识,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再进行针对教学目标的指导,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学生在讨论中就会生成丰富的内容,在讨论中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4.创造讨论的气氛。如果课堂过于严肃,或过于散漫,都难以开展讨论。课堂讨论的理想气氛是既民主又热烈,能让学生围绕主题,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各抒己见。
5.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在班级中要充分讲民主,让全班的学生都有发言的习惯,有讨论的欲望。教师可从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判断的议题入手,循循善诱。如四年级下册中的《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的教学,因为我们的家乡天柱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教师在课前就可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及家乡名人等等。这样,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学生讨论起来就会内容丰富,感情热烈。如此长期训练,讨论就能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品德与社会》课必须走出目前尴尬境地。这就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模式,加强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运用。我多年的实践证明,讨论式教学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想兴趣,培养知、情、意、行的能力,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重要性
讨论法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相互学习,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取向。
1、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灵活运用。小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的局限,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最初往往是以机械记忆的形式进行的,这种学习获得的认识是片面的、肤浅的和外显的。如果教师也只以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就很难解决学生思想中的许多疑难,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只能束手无策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有没有兴趣。有没有认同感进而自觉地去学习,关键在于他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能不能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生活的世界是充满矛盾的世界,他接触到的社会现象五花八门、良莠混合。由于立场、思维方式、知识构成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所持的态度可能完全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学生,他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个人经验也可能与书本上的说法大相径庭。这些知识学习上的矛盾、实践过程中的矛盾、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解决,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有时就会对书本知识产生怀疑。从根本上说,这些矛盾的解决要靠学生自己。
2、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品德与社会》课要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比较、批判、评价、表达等7种能力。能力是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讨论式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它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第一,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提高比较、鉴别、分析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讨论是个学习互动的过程,通过对自我认识的反省与对他人认识的评价,提高学生进行批判和评价的能力。
第三,参与讨论的关键是学生能清楚明白地向其他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要做到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就要提高文字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对时事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要求学生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思维力,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讨论式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上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学生提高智力、整体发展。思品与社会课堂教学除了要授以学生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思想素质。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学只会培养出“以自我为中心、孤芳自赏、人格不健全”的学生。
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是群体活动,它会使学生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进而帮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摆脱自我中心,增强集体意识;讨论教学法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相互论辩组织教学,它要求学生树立团体协作意识、增强竞争意识,培养自信、自强精神,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还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所有这些都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知识学习的效果。
二、实施讨论式教学法的策略
讨论式教学法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营造讨论教学氛围。要能有效地实施讨论法,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讨论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传统式的模式客观上形成了教师居于主导中心地位,而学生居于被动地位的教学状况,师生难以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难以相互交流。而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室把教师放在主持人的位置,担当指导员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学生。
2、选择讨论教学内容。一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二是要符合社会实际,选择的内容要尽可能联系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热点。三是要反映政治教学的德育功能,选择的讨论题要能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如“雷锋精神过时了吗?”、 “”、“伊拉克战争”、“上海市博会”等问题就是很值得学生讨论的题材。
3、设计讨论教学过程。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及讨论的具体要求,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准备好发言稿。讨论中,要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注意引导他们围绕中心问题并联系实际进行讨论,要努力做到全员参加,机会均等,避免冷落儿的问题,鼓励学生之间积极开展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的争论,发扬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又不固执己见的学风。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进行小结,也可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研究。
一、运用生活实际进行字母教学。
字母教学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音基础的重要一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让学生反复认读,反复 书写,气氛往往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如果采用形象趣味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STUV这几个字母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你们知道上海电视台的英文缩写是什么吗?”学生会 答:“是STV。”那么中央电视台的英文缩写呢?"CCTV"。学生由于平时观看电视,对这些英文字母早已熟悉, 现在教师利用日常生活中他们所熟知的知识引出字母,既生动又有吸引力,学生很感兴趣,甚至还会饶有兴趣 地说出他们知道的其他一些缩写形式,如美国缩写是U.S.A等等。这样,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既活跃了课堂气 氛,又巩固运用了他们已学的知识。
字母新授结束后,教师还可以采用拟人化的手段赋于字母以生命,像人一样互相打招呼:-Hello,I'm"s". -Hi,"s".I'm"T".-Nice tosee you.-Nice to see you,too.看着手中的字母卡片“开口说话”,学生们个个兴 趣盎然,激起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通过直观、动作进行单词教学。
小学阶段所学的单词是英语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词汇,而且大多数是表示具体事物的词汇,这些词最适宜 用直观教具进行讲解,比如:pen,book等文具用品的单词,apple,orange等水果的单词都可以出示实物进行教 学。而car,bus等交通工具的单词,则可出示模型、玩具;在缺少实物和模型的情况下,则可以用图片、幻灯来 演示。像这样用直观手段解释词义,可以使英语单词直接与实物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思维的能力。
把词放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具体的动作、表情来描绘词义,同样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如在教学driv er,teacher等职业的单词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些职业的特性来设计,让学生边开口说边摆造型做动作,使 设置的情景与词义相吻合,学生也学得意犹未尽。
三、利用课堂实景进行句型教学。
句型教学在小学阶段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句型的反复操练,使学生牢固掌握语音、词汇、句子,并能在 日常口语中交际运用。
机械性操练虽说是句型教学的第一步,但句型如果脱离了生活实际,那么学生学的只是一些孤立的没有联 系的句子。所以,教师在教句型的时候,要尽量设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的经历,可以直接利用课堂实 景,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情景中理解句子的意思。比如:在教学This is×××,my friend/deskmate的 句型中,教师就可以指着班级中的同学一一介绍:This is×××,my friend.学生在大量听此句型的基础上, 自然而然地接触并领会了其涵义,并可以马上学着老师的样子,用This is×××的句型来介绍自己的同桌和朋 友,这样,教师就不必花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讲解了。又比如:在教学What's this?和What's that?句型时,教 师可先指手中的实物自问自答:"What's this?It's…",然后再指着远处墙上的地图自问自答:"What's that ?It'sa map."接着教师又指着手中的实物说this,指着远处的东西说that,通过反复对比,使学生理解this和 that的区别。还有如:在教学There be句型时,教师从教室实景出发,讲一连串的句子让学生理解therebe的句 子意思。教师可以讲:This is our classroom.There are manydesks and chairs in it.Look!This is the teachers'desk.What'sthere on the desk?There's a book.What's there on the pencil-box?And there's a rubber on the pencil-box.教师边讲边把一件件东西添上去,构成情景,使学生觉得亲切自然。在巩固和活 用句型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创设情景,并在此情景中用There be的句型来加以描述,把学习和运用有机地结 合起来。
四、创设、模拟情景进行对话教学。
对话是在一定情景下的连贯性语言。脱离了情景,对话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 来呈现对话内容,既真实又生动,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也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在教学问候语(Greetings)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用Hello、Hi、Nice to see you、How are you等问候 语与学生互相打招呼,进行日常对话。又比如在教学Oh,it's you.×××的对话时,教师可让一个学生到讲台 前,背对大家,然后让下面的同学用所学的招呼语与之打招呼,让台前学生用Oh,it's you!×××,来猜猜是 谁?像这样,把日常生活中的对话搬进课堂,让学生在实际交往中表情达意是孩子们所喜闻乐学的。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对话是很难利用教室实景来创设情景的。这样就要求教师善于在教室里 模拟情景,这些模拟情景有些是生活中或简化的生活片断,有些是想象的情景。
比如在学习同学间的互相介绍(Introduction)时,教师可让班级中的一位学生扮演从外地转学来的新同学 ,让其他同学和她(他)介绍、问好,并问一些有关于他(她)的问题:如What's your name?What's your f ather?What's your mother?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What do you like?等,让这位“新”同学 一一加以回答。
又比如在介绍家庭(My father and my mother)时,教师可让学生把家中“全家福”的照片带来,在课堂里 拿着自己家庭的照片生动形象地一一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也可以在班级中进行一个评选“五好家庭”,并由 “记者”现场采访提问,如:What's your name?What's yourfather?What's your mother?等等。
又如:在学习“祝贺生日”时,教师可在教室里模拟一个“我十岁了”集体生日会的情景,在“祝你生日 快乐”的悠扬的乐曲声中,让学生学会祝贺生日(Happy birthday to you),赠送礼物(Here's agift for you .Oh!How nice.Thank you.),吃生日蛋糕或喝咖啡、牛奶(Let's have some birthday cake/coffee/milk)等对 话。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简单短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对话不但易于上口 ,还大大激发了他们内在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只有在交际活动中才能最有效地掌握。交际,既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教 学的主要手段,同时又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主要尺度。在教学中只有创设优化的英语语言交际的课堂环境,让学 生在真实的交际过程中使用语言,学以致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思品课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开展原则
1.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传统教学论虽然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它却否定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将教学活动过于简单化了。这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使得学生过于拘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等表现较为严重。
1.2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课堂讨论式教学,同以往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相比较,讨论式教学更能激发、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有助于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好习惯。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师生共同创新,共同发展。
1.3形成知识的互补性。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能紧紧把教师和学生连在一起,学生和老师都能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疑问,但同时又都在倾听别人对某一问题的阐述。这样一来老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并用自己的言行把讨论引向,同时也是在对课堂讨论进行协调。老师和学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师生之间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形成知识的互补。
2思晶课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开展方法
2.1合理安排活动场所,营造民主的讨论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的讨论氛围。
我在尝试课堂讨论式教学之初,曾发现这样的问题,每次学生的讨论都不是很积极,气氛也不够热烈,有些只是在应付形式。起初以为是学生不行,基础不好,不会配合。然而,看到别的老师上课时,讨论却是很积极的。于是,我就开始反思,是不是我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同时,课后我也找来学生了解情况,有的说“我跟我们小组的同学不太熟,讨论不起来”,有的说“我们前面的同学,讨论时要转到后面,挺不方便的”,还有的女同学说“和不熟悉的男同学在一起讨论挺别扭的”……综合学生反映的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一个对策:在我的课堂中,我对班级学生座位进行重新编排,让他们3、5人自愿组合,我再进行一些微调,把座位按方形排好,并且每节课都按这个顺序坐。没想到这一小小的调整,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在课堂上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大增,因为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是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所以讨论起来比较融洽,学生的心情也为之改变,充满了激情,解决疑难问题快了,发现问题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2.2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激发学生讨论兴趣。
讨论的题目不同于一般的问答题,它需要我们在研究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生活水平,研究教学的需要和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讨论题目不仅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孩子有话可说。讨论题难易要适度,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和新颖性。如:在教学《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时,由于我们的学生都属于未成年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课堂上我首先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结合你们的生活实际,你们觉得,我们未成年人都应享有哪些合法权益?”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父母应该要把我们养大成人”,有的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隐私,父母、老师不应该私自扣留和拆看我们的信件”,有的说“我每年的压岁钱都被父母没收,我觉得这是不对的,这些钱是亲朋给我的,就应该属于我自己”学生们兴趣盎然,有的还有点愤愤不平,虽然他们的语言不够精练,表达不够准确,但是他们却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说出自己对“自己应享有的权益”的最深刻理解,这样,既拓宽了思路,又深化了他们的认识。这要比老师笼统地讲,学生机械地听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得多。
3思晶课课堂开展讨论式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通过对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我总结了上述经验,但同时也发现了,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3.1讨论式教学法,应该象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所谓“放”,就是老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让学生在平和的氛围中学有所得。
3.2教师作为讨论课题的组织者,要采用“抛砖引玉”等方法,尽快使学生进入讨论课题的角色。
3.3在讨论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并不是说教师就不起作用,听之任之。相反,教师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要起到一个・暗线引领”的作用,合理调控讨论过程,一堂讨论课的成功,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法 容量分析 酸碱滴定法 沉淀滴定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63-02
容量分析又称滴定分析,内容包括在四大平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1]。领会和掌握其原理和方法,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与滴定分析概论相比,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原理、方法和关系要复杂的多,对于国内多数高校的大一学生而言,不宜以全讨论的形式展开教学。为此,我们确定了以讲授法为主、讨论式教学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知识体系和教学大纲要求,甄选出一部分内容展开讨论,以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选择和确定讨论内容时,我们主要强调以下三项原则:
一、讨论内容应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
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认知目标,讨论式教学应该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设计,以利于学生对目标的认识和掌握。以分布分数为例,它是容量分析最为重要的参数之一,是开启溶液中各型体平衡浓度问题的一把钥匙。为了促进学生对该参数的理解和应用,我们在介绍了其定义、作用和计算关系之后,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两个思考题:①碱性物质的分布分数该怎样处理?②分别将含有相同物质的量的醋酸、醋酸钠溶液的体积和pH值调至相同,二溶液中醋酸根离子的数量是否相同?若不同,谁多谁少?对问题①,一般资料都只介绍了弱酸及各解离型体分布分数的处理方法,碱性物质则未提及;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了解到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一是按解离平衡通过[OH-]和Kb处理,二是将碱性物质视为酸解离出的型体仍按酸性物质的方法处理。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分布分数的处理方法更加熟悉,增加处理方法的选择性,还可拓展思维,对酸碱性物质的转化关系及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问题②,由于学生初步接触分布分数,尚不习惯按其方法处理这类实际问题,从讨论情况看,多数同学还是按照一般化学平衡关系或电荷平衡的方法去分析,容易掉入“谁多谁少”的陷进。其实,该问题用电荷平衡去处理是行不通的,因为它没有指明用什么物质及多少量去调节溶液的pH值,无法建立电荷平衡关系。而如果采用分布分数,通过分布分数与平衡浓度的关系去分析,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问题②的讨论,可以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分布分数在处理浓度关系时的巨大作用,为后继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讨论内容应有利于各知识体系之间的融会贯通
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各知识板块相互交联和渗透,共同推动学科的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入学者不仅要掌握各板块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基础知识跨板块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即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沉淀滴定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陆续提出了以下4个思考题:①为什么莫尔法的适宜酸度以pH=6.50~10.50为宜?依据何在?②为什么AgI、AgSCN要强烈吸附I-和SCN-,而AgCl、AgBr、AgCN对Cl-、Br-、CN-的吸附作用则要弱得多?③能否用莫尔法直接测定Ag+?④莫尔法不能测SCN-,缘于滴定产物AgSCN对SCN-有强烈的吸附作用。而佛尔哈德法的滴定产物同样是AgSCN,为什么却可以用来测定SCN-?在问题①中,既要涉及到AgOH的沉淀平衡,又要考虑到CrO42-和Cr2O72-的转化问题,且有些数据需要查阅各种资料,同时还要参考颜色的干扰等综合性的因素,对于大一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较强的分析思考价值。对问题②,需要将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尤其是色散力考虑进去,因此,对一价负离子来讲,离子半径及变形性是吸附作用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学生通过分析和查阅资料,不难找到正确答案。而问题④与问题②是类似的,但需要学生明确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溶液环境不同,吸附的对象也就不同(莫尔法中沉淀的吸附对象是SCN-,佛尔哈德法中沉淀的吸附对象是Ag+);二是正离子的变形性比负离子要小。以上分析和讨论,需要学生将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与分析化学的实践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能巩固旧有知识,又能学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三、讨论内容应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和应用
当今教育非常强调对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代表一个人的创造能力[2]。大一的学生,刚从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这方面的能力较为欠缺,因此,利用讨论式教学的机会,有意识的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以学科或实践要求为依据,拟定了一些开放性或颠覆性的问题给学生思考,以拓展其思维。
例如,在酸碱滴定的教学中,讲到两性物质[H+]的计算时,我们以质子平衡为基础,推导出了一个能用于各类两性物质的计算通式(忽略二级及以下解离)
H■=■
在介绍了该关系式的应用之后,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该关系式有什么特点和重要意义?从特点看,某些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该关系式的分子对应的是弱酸[H+]的计算关系,分母对应的是弱碱[OH-]的计算关系,整个关系式其实是将弱酸和弱碱的处理方法融为一体了。关于它的重要意义,同学们一般难以考虑周全,对此可以适当提示:该关系式除了能够用于各类两性物质[H+]的计算以外,还有没有其它作用?能不能计算其它酸碱性物质的[H+]?经过分析和思考,多数同学能够发现该关系式可以用来计算弱酸和弱碱的[H+],也有少数思路开阔的同学能够发现该关系式可以用来计算强酸和强碱的[H+],这就意味着该关系式是所有酸碱性物质在不考虑二级及以下解离的条件下[H+]的计算通式!讨论到这里,如果同学们没有更深入的认识或发现,教师可以进一步提示:在两性物质的溶液中,如果增加一种强酸,计算关系又怎样?增加弱酸呢?增加强碱呢?增加弱碱呢?学生根据质子平衡关系,可以发现在两性物质的溶液中,增加一种强酸,溶液[H+]的计算只需要在该通式的分子中增加一项{[H+]c酸}即可;而增加一种弱酸,只需要在该通式的分子中增加一项{Ka[弱酸]}即可。反过来,如果增加的是一种强碱,则只需在通式的分母中增加一项{[OH-]c碱}即可;若增加一种弱碱,只需在该通式的分母中增加一项{Kb[弱碱]}即可。这样一来,就使一些复杂的酸碱体系[H+]的计算问题变得比较有规律和简单了。
又如,在氧化还原滴定中,我们向学生介绍了对称性氧化还原滴定φsp的计算关系以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不对称性氧化还原滴定φsp又该怎样处理?以拓展他们的思维。为了便于检验同学们的讨论结果,我们将滴定反应的形式作了统一规定
aO1+bR2 = cR1+dO2
并且要求结果内只应含有一种物质即R1的浓度cR1。在本题的分析中,容易出错的是电极反应的书写,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同学们应按实际的滴定反应方向和关系配置和处理系数。由于本题对大一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我们给予他们思考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分值也相对较大,以激发他们讨论的积极性。再如沉淀滴定中,按照相应原理,莫尔法是不能用来直接滴定未知Ag+溶液的,但我们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能否用莫尔法直接测定Ag+?”(见沉淀滴定思考题③)这里我们将“直接滴定”改为了“直接测定”,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后者所包含的操作条件和方式却更为灵活。同学们如果不仔细琢磨,容易掉入否定的陷阱。实际上,操作时只要倒过来,将NaCl标准溶液置于锥形瓶中,将未知的Ag+溶液装在滴定管内,即可直接测定[Ag+]。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这种相对于一般教材而言具有一定颠覆性的结论。
经过上述分析讨论,学生们逐渐打开了思维的禁锢,审视事物的角度和视野均得到了较大的张扬,学习氛围也日趋活跃,在学术上不时冒出一些新的观点和想法。比如在沉淀滴定中,就有一些学生经分析后指出:用佛尔哈德法测SCN-时,根本不用返滴定法,只需将未知的SCN-溶液装在滴定管中,标准的Ag+溶液置于锥形瓶内,直接滴定即可。这种情况,在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时期是不可想象的。
至于讨论式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成绩的评定及学生的反馈意见,已在有关文献中作了详细介绍[3],这里不再繁述。
总之,在容量分析的教学中,根据知识体系和教学大纲要求,精选出一部分内容展开讨论式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应知识,还可以拓展学生思维,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华中师大,陕西师大,东北师大,等.分析化学:上册[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