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创园规划方案

科创园规划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创园规划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创园规划方案

科创园规划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城市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81-0204-03

自1982年我国建立第一处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来,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业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至2012年我国已建立各级森林公园2 583处,年接待旅游人数近4亿人次,创社会综合产值达2 000亿元。加快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既可以满足人们了解自然、愉悦身心、缓解压力等需求,又能够实现兴林与富民、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目前城市森林公园已经成为人们旅游度假、休闲观光、游憩娱乐、科普教育的综合性公园。近年来,城市森林公园因其极高的旅游价值逐渐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旅游人数呈现出持续攀升的良好态势,因此深入探讨城市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问题显得相当迫切。

1 城市森林公园主要特征

1)城市森林公园都是在城市附近,交通较方便,人流也多。由于城市森林公园都是在城市附近,外部交通均以城市的公共交通为主,出入较为便利,使得游客的心理感知距离有效的缩短,并且游客的出游机会也随之增加了。

2)主要的客源都是当地的居民,且规模较稳定。在平时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呈现人流高峰期。

3)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受到人为破坏的因素较大。城市森林公园主要以人工林和经济林为主,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度水平较低。

4)不以盈利为目的。城市森林公园主要注重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基本上都是由政府直接投资,大多数都是为民众免费开放。

2 城市森林公园的规划原则

2.1 生态性原则

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的主要意义即是保持生态环境,让人们在繁华的现代都市中找到自然生态环境的感觉。“生态为纲、绿化优先”是本次规划的核心和基本原则。应该把保护水源、净化空气、维持碳氧平衡、调节小城市气候等生态功能放在城市森林公园规划首位。

2.2 总体性原则

城市森林公园应该统筹城市周边环境与城市功能区。站在区域生态规划格局的高度,整合资源、突出优势、凸显特色,打造出一个统一协调的生态整体。

2.3 功能性原则

城市森林公园紧抓城市绿色空间这一立足点,突出生态功能;森林公园同时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功能原则。

2.4 地方性原则

以现有地貌和地形格局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传承场地地域文化、生态文化和郊野文化,挖掘地域特色,打造极富地方特色的城市森林公园。

2.5 创新性原则

开拓视野,突出创新,建设极富时代感的新型城市森林公园。

3 城市森林公园规划的理论基础

3.1 景观生态理论

景观生态学的重点就是研究生态系统以及格局与过程的相互关系,把“缀块、廊道、基质”作为分析任何一种景观的模式。

3.2 森林美学理论

森林美是森林公园自然景观发挥美育作用的主体,对旅游者有着强烈的感召力。森林美学对森林公园的水土保持、美化环境、净化大气、吸收噪声、进行自然教育和环境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规划森林资源景观与环境协调等方面给予美学指导,同时也从美学角度研究与生态保护密切相关的问题。

3.3 中国古典园林理论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独树一帜的造园理论和艺术风格,是景观人文美与山川自然美的有机结合,虽为人作,宛如天成。森林公园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在规划中要以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指导,使各种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使景点及各类设施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还要注重人文景观的建设,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使人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

3.4 环境规划理论

环境规划学是研究人类协调环境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的一门学科。森林公园设计,是对公园整个大环境进行全面的设计,应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在符合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充分发挥资金的作用。

4 山西省晋中市白草坡城市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4.1 自然地理概况

4.1.1 地理位置

白草坡城市森林公园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主城区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7°41′55″-37°42′42″,东经112°46′14″-112°47′60″。东与白草坡村相接,西与晋中市主城区相邻,北与山西新能源汽车装备机械制造工业园区接壤,南与石太铁路毗邻,规划总面积约441公顷,南北约2.5公里,东西约2.7公里。

4.1.2 地质地貌

白草坡城市森林公园位于市主城区东部猫儿岭以北,最高海拔901米,最低海拔790米。相对高差111米,冲沟纵横地势起伏,地形破碎地层主要为黄土组成,多数场地属Ⅱ-Ⅲ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4.1.3 土壤

白草坡城市森林公园位于山西太原盆地广大褐土带,各种成土条件均一,过渡不十分明显。

4.1.4 气候与水文

白草坡城市森林公园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全年太阳日照时数平均为2662小时;辐射总量为545-581千焦/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9.8℃,降雨量418 mm-483 mm,年平均无霜期158天。

科创园规划方案范文第2篇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桂林中学实际,实现桂林市教育局XX年“教育工作的总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作用。

二. 工作目标

总目标:

加快发展,扩大发展,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探索新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为创建广西一流学校、全国示范校打下坚实的基础。 

1.队伍建设目标

(1)提高行政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改进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

(2)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思想水平和管理水平。班级管理水平要超过XX年。

(3)要继续增强全校的凝聚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业务水平。

(4)提高职员工人的业务水平和为一线服务的意识。

2.教育教学质量目标 

(1)学生操行合格率达99%,优良率达96%,后进生转化率达70%以上,犯罪和吸毒率为零。

(2)“两考”成绩。会考合格率100%,优秀率平均达到60%以上。高考的上线率、平均分、尖子生超过XX年水平。

(3)学生的体育达标率在94%以上,优秀率在18%以上,体育成绩合格率在98%以上。近视率不上升。

(4)学科竞赛和体育竞赛,保持前三年平均水平。

(5)艺术教育成绩合格率98%以上。

3.科研工作目标

(1) 保持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全区的领先地位。建立桂林中学的教学料信息库、学科题库、完善教学管理网络。

(2) 加强科研课题和论文撰写的组织指导工作,确保科研课题完成,争取得成果。

(3) 在现有基础上将电教设备和图书资料的使用率提高50%。

4.校园规划和建设

(1) 抓好校园改造二期工程,保证质量,保证工期。

(2) 作好新校区扩展的可行性研究和前期工作。

5. 成立桂林中学百年校庆筹备组,作好百年校庆筹备工作。

6.综合治理

   (1)完善以校长为组长,党政工团参加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综合治理意识到位,目标责任书落实到科室、教研组、签订责任要求,层层抓落实。做到综合治理工作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

(2)抓好学校的安全工作,做到领导重视、组织落实、措施到位、不留隐患。

(3)  抵制封建迷信思想的侵蚀,开展“校园拒绝”活动,营造校园遵纪守法、秩序稳定、崇尚科学、求知上进的良好氛围。

(4) 要配合桂林市城市改造和城市管理的要求,教育全体师生员工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

(5) 做好学生告别社会网吧的工作,管理好学校的电子阅览室,引导学生健康的上网。

(6) 杜绝乱收费现象。

三. 主要措施

1.加强学习培训

通过校内组织、外请专家的形式,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教育的政策及法规,加强师德建设,了解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动态,提高教职工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明确改革方向,提高教育质量。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三个一切”为宗旨,对所有学生和学生的各方面负责。

(1) 严格教学常规。执行市教委的《学科管理条例》。严格教学课程和课时的管理,严格学籍管理、班级管理。防止学生辍学,杜绝体罚学生现象,非毕业班年级不安排整体性补课等。

(2)继续加强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加强“体、美、劳”学科教学,巩固XX年取得的成绩,特别是抓好日常体育教学工作和高中艺术欣赏课。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审美情趣。

(3)在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培养更多的特长生、尖子生。

(4)深入研究广西XX年高考改革方案,分析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将高三复习备考工作方面抓紧抓实,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取得高考好成绩。

(6)继续办好在12县招收学生的实验班,总结经验,找到不足,为学校的生源质量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拓宽德育渠道,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的主动性、实效性。以人为本,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以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为基础和重点。

(1) 构建德育网络。借助社区和家长的力量,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办好家长学校。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通过学习、观摩、交流、讲座、评比等,在思想上培养班主任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事业心;在业务上,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3)加强班级常规管理。落实五项行为规范的创优活动。

(4)注重社会实践。组织军训、夏令营、假期社会实践等,保持传统,总结经验,形成特色,保持长效。

4.加强队伍建设

(1)提高师德水平。严格《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正行风、修师德、树师表”。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学校行政干部要做到:想桂中的事情,靠桂中的教师,为桂中的学生,谋桂中的发展。继续民主评议制度,加强考核监督。搞好XX年学校中层干部的换届聘任工作。

(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落实班主任培训工作,实施《优秀班主任评比表彰条例》。

(4)努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实施《桂林中学教研组评估方案》和《桂林中学教师评估方案》。为XX年实行新的教师职称聘任作好准备。共2页,当前第1页1

(5)抓好学校学术委员会的工作,发挥其作用。抓好市校两极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的队伍。评选第二批桂林中学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

(6)提高职员工人的业务水平,民主评议与日常考核相结合。

(7)表彰一批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干部、优秀职员。

5.加大教育科研的力度

(1)增强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坚持“面上抓常规,点上抓课题”的方法,全面推进“科研兴教”工作。为各个课题组提供条件,保证必要的经费。帮助和指导教师撰写论文。

(2)行政领导和教研组长要以身作则,钻研教育教学,注重调查研究,注重经验总结,营造科研气氛,要争取成为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

(3)进一步深入开展电教课的研究,继续组织电教课和教学软件制作的比赛和评奖,提高电教设备和图书设备的利用率。

(4)继续出版《桂中教育教学信息》、《桂中教研》。组织编写《桂林中学管理条例汇编》。

(5)加强高考信息的收集和研究。

(6)开展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

6.后勤保障工作

(1)严格财经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大宗物品的购买必须集体讨论决定,严格审批手续。

(2)继续搞好学校的创收工作,拓宽合法渠道,增加计划外收入。做到民主理财,收支平衡,留有余地。

(3)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对学校基本建设的财力支持。做好贷款建设的准备工作。

(4)严格校产管理,搞好

财产登记和保管,使用合理,维修及时。

(5)关心教职工和离退休教职工的生活,不断提高福利待遇。

                                                

桂林中学  

       

              XX年2月1日

科创园规划方案范文第3篇

一、产业发展现状

2013年,大方县茶园面积9.41万亩,投产茶园面积1.2万亩,幼龄茶园8.21万亩。茶叶产量80吨,产值800万元。其中,名优茶叶产量15吨,产值240万元。茶树良种繁育基地3个,基地面积1000亩,可繁育良种茶苗20000万株。

目前,大方县茶叶产品主要以绿茶为主,生产的茶品牌有“九洞天仙茗”牌毛尖、“九洞天仙茗”翠片、“海马宫牌”毛尖、“海马宫”牌翠片、“海马宫”牌竹叶青、大方县香螺、“彝家女”牌绿茶、大定绿府茗绿茶系列名优茶,外形美观、回味悠长、栗香浓郁、耐冲泡,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在茶树品种上,除少部分茶区种植的茶树品种是地方群体品种,绝大部分茶区种植的都是福鼎大白茶、大白毫等优良品种。

大方县现有茶叶企业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4家企业取得了QS认证,两家企业获得了有机茶产地、产品认证,全县共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4个。

二、产业发展的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

大方地处黔中高原向黔中山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享有“天然空调”之美誉。地势较高处周年云雾缭绕,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年平均气温11.8℃,年日照时数1335.5小时,是全国少有的寡日照地区。天然的气候资源优势条件造就了茶树生长缓慢、新梢持嫩性强、茶叶有机成分相对含量较高,具有香高味醇、清心怡神、经久耐泡的独特品质。由于县内工矿企业少,环境污染少,空气清新,水质条件好,生态环境优良。

2.区位优势

大方县“于滇为咽喉,于蜀为门户”,县境内321国道、326国道纵横交错,毕节飞雄机场、杭瑞高速公路(遵义―毕节段)已开通运行,贵毕公路、大方至纳溪高等级公路是西南出海和北上长江的辅大通道;建设中的黔大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规划即将建设的成贵快速铁路、隆百铁路、昭吉铁路和毕水兴铁路在县境内交汇,将使大方成为川滇黔交界的结合部,彰显“大进大出、畅通无阻”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

3.品牌优势

大方县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造就了独具一格的茶叶品质和风格,是历史上生产朝廷贡茶的地方。近几年来,大方生产的“九洞天牌”毛尖、“九洞天牌”翠片、“海马宫牌”毛尖、“海马宫牌”翠片、“海马宫牌”竹叶青、大方香螺、“彝家女”牌绿茶、大定绿府茗绿茶系列名优茶,外形美观、回味悠久、粟香浓郁、耐冲泡。其得高山原始生态之灵气,品之神韵十足,为大方绿茶之精品。“九洞天牌”毛尖、“九洞天牌”翠片在2009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分别获金奖、银奖,在2009年第八届和2011年第九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双获一等奖;“海马宫牌”毛尖、“海马宫牌”翠片、“海马宫牌”竹叶青、“彝家女”牌绿茶系列名优茶在国内、国际茶叶博览会和其他展销会、农展会上得到了专家和业内人士的好评。2013年,大方县猫场镇又被贵州省第二届“最美茶乡”组委会评选为贵州“最美茶乡”。

4.茶文化底蕴厚重优势

大方县产茶历史悠久,明代贵州著名彝族政治家、女土司奢香夫人以海马宫茶上贡,明太祖朱元璋品之,甚喜,厚赏之。夫人建就黔中驿道,海马宫茶绪为贡品,载入《中国茶经》。该茶具有茸毛显露、叶底匀整、汤色翠竹、栗香溢人、回味甘甜、耐冲泡等特点。逐步形成的奢香茶文化体现的核心和实质是民族团结文化、民族进步文化,且随着电视剧《奢香夫人》的热播而进入社会各界的视野,这为进一步宣传和推介大方县茶叶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技术优势

一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毕节市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长期为毕节市各县市区培养茶叶技术专业骨干人才。二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是大方县的院地合作项目单位,经常为大方县培训茶叶技术人才,为大方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大方县茶叶技术干部在省、市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狠抓《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技术运用与推广》、《无公害及有机茶生产技术普及推广》、《良种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运用》等茶叶课题的组织实施,在荣获两个贵州省农业丰收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茶叶生产实践经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茶园规模小,基础较差,建园标准不高,多为山地种植,水土流失严重,未按照生态茶园高标准建园,有机肥施入不足,缺乏灌溉设施。二是技术力量缺乏,社会化服务环节薄弱。缺少提供茶叶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的中介组织,茶叶产销信息闭塞。三是组织化程度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茶农产品分散销售,存在恶性竞争。茶叶销售价格低,销路不畅。产品未统一品牌,市场竞争力弱。四是茶叶品牌多,产量少,市场占有率低。五是茶叶加工设备及技术落后,难以满足全县茶叶生产加工的需要。相当部分茶叶仍沿用手工加工,全程技术无规程,生产加工无标准。茶叶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品质较差。六是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没有以短养长、管护费用,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

四、市场分析

1.国际茶叶市场分析

世界产茶国家(地区)多在亚洲,其产量在近40多年(1970~2013年)长期保持80%~90%,其次为非洲,同期保持10%~15%。长期以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尼西亚保持世界五大产茶国地位,从2008年起,土耳其、越南超过了印度尼西亚。

2012年,世界茶叶产量462.5万吨,出口177万吨,进口162万吨。2013年,除印度尼西亚与坦桑尼亚产量比2012年略低外,其余茶叶主产国的产量均有所上升,总体增产比例在10%左右,2013年世界茶叶总产量预计大于500万吨。进出口总量分别逼近200万吨。

纵观近几年世界茶叶市场的主要特点:一是茶叶市场消费保持稳中有升,价格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大起大落现象。世界人均年消费茶叶达500克,英国人均年消费2460克,日本1005克,爱尔兰3170克,中国330克,香港特别行政区1370克。可看出发展茶产业具有广阔前景。二是更趋向消费名特优新茶叶。从“物质”转向“感觉”的消费变化已逐渐显现。茶叶消费依据不同地区的饮用习惯而不同,但主要趋向消费名特优新茶。目前消费市场中,低档茶滞销,大宗粗茶积压,而价格昂贵的名优茶、名牌茶走俏,高档茶畅销不衰。名优茶的价格起码要高于一般茶叶50%以上。三是更加注重茶叶的安全。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以及进口国各种重金属及农药残留标准的不断提高,“绿色壁垒”高筑,茶叶生产今后必须更加重视无公害生产,建立优良的茶叶生产生态环境和严格的无污染加工流程,超标茶叶今后在市场将无立足之地。四是更加注重产品的包装。茶文化将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优质的茶叶包装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2.国内茶叶市场分析

2013年,我国茶园面积258万公顷,采摘面积194.5万公顷,总产量189万吨,比上年增长7.57%;其中红毛茶19.8万吨、绿毛茶124.9万吨、乌龙茶22.9万吨、紧压茶原料19.7万吨、其他茶1.7万吨。茶业产值1106.2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名优茶84.9万吨,产值791亿元,同比增长12.5%;出口金额12.47亿美元,同比增长19.67%。2013年,随着茶叶消费朝着品牌化、安全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国内茶叶市场的多元化趋势明显。

2013年国内茶叶市场的主要特点:一是茶叶品牌经营发展迅速,在市场的引导下,消费者的茶叶品牌意识逐步增强;二是红茶市场不再火爆,市场趋于理性化,价格较稳定;三是随着消费者对喝茶安全的重视,无公害茶、有机茶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

目前,我国的茶叶市场已进入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时代,开始由创名优茶发展到创名牌茶。如今的消费者不仅看重茶叶的质量,也注重茶叶的品牌、包装、对名牌茶的质量、历史、美感也越来越挑剔。从各茶类来看,绿茶依然会保持增长的势头,随着品牌建设的加强,名优茶的开发与生产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茶叶总产的快速上升;普洱茶已回归理性价格,产量有了一定幅度下降;红茶产量减少,花茶产量会有所回升,乌龙茶产量持续增加,紧压茶基本稳定。

在生产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出口茶叶的种植基地必须经检验检疫机构备案,国家质检总局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所有出口茶叶的原料必须直接来自于检验检疫机构备案的种植基地,非备案基地的茶叶原料一律不得用于出口。二是加大生态茶园的建设力度,降低农药残留,提高茶叶品质。2007国际茶业大会暨博览会上发表的《全球茶产业宣言》中指出,全球茶产业高度重视食品安全、质量保证、茶与健康、环境保护与茶业可持续发展等四大问题。三是培育知名茶叶品牌,提高我国茶叶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大方县茶叶产品开发方案与市场定位

(1)产品开发方案。大方县茶叶开发将以名优绿茶为主,适当开发其他茶类;以开发绿色食品,有机茶为主,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在开发中,围绕“九洞天”、“海马宫”品牌,重点是提高毛尖、翠片、竹叶青、大定府绿茗系列名优茶的品质,开发相应配套茶叶产品,形成品牌系列茶叶,通过品牌茶占领市场。

(2)产品的市场定位。大方县茶叶的开发应注重品牌茶叶的开发,在档次上以高中档茶叶开发为主;一是满足大方县旅游开发的需要;二是满足礼品市场;三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市场定位,立足本地,以国内市场为主,短期以贵州、广东市场为主,长期以开拓北方市场为主,同时努力开拓有机茶国际市场。

五、大方县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的发展趋势

1.规模化、园区化

随着现代化农业进程的加快,一家一户的小面积,小作坊形式的茶叶加工产业将逐步淘汰,而规模化、园区化的农场型生态有机茶叶产业园区的建设才是大方县乃至中国茶叶产业将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园区建设后的集中连片种植不仅使茶园便于管理、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科学规划种植、降低生产投入、提高机械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有了科学的规划布局和相应的管理技术支持,更能够提高单位面积的使用效率,增加产量、提高茶叶品质、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在如今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茶叶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园区化不仅是使农民增收、企业创收、政府丰收的利民需要,更是解决土地资源不足,利用率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单位面积产值能力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迫切需求。

2.订单化、信息化

大方县如今的订单农业雏形已基本形成,以贵州海马宫茶业有限公司和贵州省大方县九洞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茶叶分公司为代表的大型加工企业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茶叶生产基地,制定茶叶的最低保障价格。这样的订单化农业不仅能保障农户的种植利益,将茶叶种植者的风险降到最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更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量在生产之前进行规划布局,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不必要投入,减少甚至消除产能过剩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在全球市场化的今天,市场信息获取能力更是衡量一个产业发展是否失衡的重要标志之一。完善的信息及网络系统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实时监控市场信息,掌握行业脉搏。在必要时更能够成为国家工具进行宏观市场调控。

3.科技化、知识化

随着产业的发展,生产的集中,规模的增大,过去粗放式的种植管理终将会被更加系统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取代。少量但知识水平较高的管理人员将替代大量粗放式管理人员;如今简陋的,科技水平含量较低的农用生产加工工具也将会被越来越多科技含量更高,更节省人力提高效率的新型农用机械所替代,而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又能投入到其他行业或生产环节知识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环节创造更多地价值。

4.产业化、系列化

茶叶的发展要与其配套的产业体系融合关联发展。从产业链来看,单一的茶叶种植,或者茶叶初加工不仅种植加工利润低,销售渠道和方式单一,更由于未形成产业化体系资源浪费严重。茶叶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产业体系的制约,产业体系的完善需要茶叶发展过程中联结生产、管理、收获、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集农、科、工、贸于一体,形成完整的全产业链发展。如今茶叶市场越来越趋于理性化、品牌化、安全化、多元化。单一品牌的茶叶销售或单一的茶叶产品销售将不再是主流。茶叶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品牌,更加专一而细致的分类,除了传统的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外多元化的茶制品,包括饮料、保健品、药品、食品、工业用品的开发利用更容易提高产品知名度创立民族特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效益,还使茶叶产业更加成熟。

5.绿色化、有机化

科创园规划方案范文第4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城市长效管理工作会议,目的是共商长效之举,共谋长效之策,固化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下面我就城市长效管理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迎接挑战,开拓城市管理的新思维

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实现了城市面貌的直线提升,城市管理的跨越发展,同时,如何在更高的平台上继续推动城管工作,使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挑战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回潮必然论。从现实看,创建文明城市的阶段性成果是不计成本、不计代价、突击整治出来的,城市管理中的摊点、渣土、户外广告、违法建设等难点顽症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回潮的威胁时刻存在;从历史上讲,我们也曾开展过许多专项整治工作,城市面貌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但整治一结束,很快出现回潮,许多城市管理问题依然存在。

二是长效难说论。创建文明城市迎查工作刚结束,群众就向我们提出了长效管理的问题,但社会的道德水准不匹配和公民素质不适应,长效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行政决策不确定和执行效能不高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长效管理工作,确实使人怀疑能否保持现在的效果。

各级政府致力于城市长效管理工作,但能否做到长效、常态,着力点应是不断突破城市管理的瓶颈。

一是将执行长效管理机制放在更为突出的地位。许多人把城市管理的起伏不定,怪罪于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缺失,其实不然,我区制定的城市长效综合管理实施意见、机关部门路段包干责任制、市容环卫责任制管理是城市长效管理的基本制度,问题出在这些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保证这些制度的落实到位更为迫切。

二是将落实问责机制放在更为突出的地位。南京市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掀起的问责风暴,处理了一批干部,尽管咎由自取,但也有一些偶然因素,但将问责风暴转变为问责机制尤为重要,只有坚持追究不作为、不履责行为,才能全面调动各级干部的责任心。

三是将长效管理的投入放在更为突出的地位。要比较突击整治与与长效管理的投入与产出,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财力搞突击整治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易反复回潮,投入产出比显然很低,加大对长效管理的投入显然更为明智、更见效果。

四是将文明行为引导放在更为突出的地位。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素质的提高需要宣传,但宣传必需有针对性,实践已经证明,确有许多人的文明行为更需要强制引导,强制性引导比说教更有用、更见效。

二、抓住机遇,实现城市容貌的新提升

留住创建成果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通过创建迎查后一个多月的长效管理实践,我们在改善城市容貌和环境卫生状况、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群众满意度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城市建设速度持续加快。加快实施园东路地下通道、新城大道、葛中路南延等葛塘新城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实施经九路、经七路、纬五路五期、纬二路三期二标段、葛塘公交站和长途客运站搬迁改造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大厂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选址调整工作,已完成方案设计,年内完成招投标并开工建设。

二是生态环境建设持续推进。着力推进江北大道景观建设。按照“一线六点”的建设目标,完成“交通之门”绿化广场建设和草芳段、阿尔卡迪亚段景观带建设,确定了10万平方米的葛塘广场景观方案;着力推动生态防护林建设,组织实施马汊河沿岸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推进太子山公园扩容改造一期工程,全面完成拆迁工作,项目年内开工建设。

三是“双拆”工作持续推进。启动了南化周边姜桥地区、化工园横海片区、中山科技园长城片区、葛塘新城江北大道沿线、南热扩建项目以及南钢周边厂外组拆迁工作。完成拆迁55万平方米。

四是城市整洁程度持续好转。主次干道、街巷、社区保洁员全员在岗,按照全地域覆盖不留死角,全时段覆盖不留空档的要求,满负荷实施二班半制,做到三清扫全天保,尤其是全面实施夜间保洁,区、街保洁员一直工作到夜间12点,确保路面干净整洁。

五是市容整治强度持续加大。在进一步加强白天巡查的基础上,突出夜查工作,区街两级组织夜查队伍,山潘、葛塘、长芦等街道高标准落实夜查工作,强化人员、任务、措施三到位,坚持每晚由一名街道领导带队,全地域巡查,做到了夜间管理长效、常态。自9月29日至今,全区共纠正夜市大排档486起,实施行政处罚36起,纠正沿街店家乱扔垃圾394起,现场处罚38起,查处车辆装载不规范沿途抛撒滴漏89起,车轮带泥污染路面12起。

六是突破难点力度持续深化。全面推进农贸市场及其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各街道均有较大动作,加大了投入,改造了硬件设施。卸甲甸街道对刘家湖市场和晓山市场实行早六点至晚七点死看硬守,有效控制了车辆乱停、市场溢摊的反弹。葛塘街道、区城管执法大队对欣乐农贸市场实行24小时管理,占道卖菜、人流堵塞交通的现象彻底消失。长芦街道投入150万元对长芦农贸市场改造出新,新建了各类大棚4000平方米,配备保洁人员,使秩序卫生焕然一新。

尽管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城市长效管理措施,但长效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市容环卫责任区管理力度还不够,市容环卫责任书虽已签定但履约率低;二是环卫保洁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部分道路、街巷清扫保洁垃不到位、垃圾清运不及时;三是夜查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脱岗、窝岗、提前退岗、街道领导干部不带班上路时有发生。

三、巩固成果,开创长效管理的新途径

当前正处于创建迎查后长效管理的巩固阶段,我们将完善长效机制,落实长效责任,创新管理手段,不断提升城市形象。

一是以城市规划为引领,推动葛塘新城建设。加快完成三个规划,即葛塘新城二期西部片区规划,马汊河、团结河、杆子河、葛塘河四条景观带规划和新桥湿地公园规划;加快三条条路建设,即新城大道、园东路地下通道、葛中路南延,初步形成葛塘新城基础路网;加快推进葛塘广场10万平方米改造,建设“新城之光”一期工程。

二是以城市建设为先导,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围绕“经十纬八”的城市道路框架,重点解决断头路和卡脖路,完成纬二路三期二标段、纬五路六期、经七路南延和经十路建设;推动葛塘中山农贸市场搬迁改造,建成中心批发市场;加快太子山公园扩容一期工程建设,实施大厂污水处理厂及市政污水收集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完成江北大道福基段景观带工程、常家营“企业之风”景观广场工程和新城意象景观带出新工程,推动马汊河上游景观带一期建设工程。

三是以落实机制为重点,强化城市长效管理。坚持执行机关部门路段包干责任制、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责任制、市容环卫责任区管理三个长效管理规范性文件,切实动员机关各部门、街道各科室、驻区各企业按划分的责任路段参与城市管理,履行城市管理义务;发挥街道城市管理主战场作用,督促沿街商家、经营户自觉履行市容环卫责任区责任,形成维护城市环境的习惯,最终构建城管执法队员、环卫保洁员、市容协管员、街道城管干部、各相关部门、沿街企事业单位“六位一体”城市管理运行模式。

四是以市容整治为核心,提升城市容貌标杆。大力开展户外广告、店牌店招的提档升级。坚决拆除违规户外广告,对店牌店招进行整体规划建设,提升城区视觉效果;继续打造农贸市场及其周边环境。市场内划行归市,规范有序,市容外无溢摊,车辆停放整齐,保持畅通有序;进一步加强渣土管理力度。实行渣土运输资质审查、市场准入、渣土运输保证金管理,对渣土运输实行设卡检查,管好施工工地、弃置场地、运输线路“二地一线”;进一步加强摊点管理力度。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制作、建成一批高档次、高品位、高水平的疏导摊点群;进一步加强垃圾上门收运工作。主干道店家垃圾一律实行垃圾清运车上门收运,次干道、街巷的店家垃圾由保洁员上门收运,严防垃圾乱扔乱抛,所有道路、街巷夜间保洁到24点,果壳箱、垃圾车、保洁车等环卫设施、设备定时清洗,公厕免费开放。

科创园规划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学;工科大学;互联网+

“互联网+”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社会新形态。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的互联网+时代已悄然走进人类生活。设计学作为艺术学的五个一级学科之一,主要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等多个专业。互联网+时代,设计学学科专业将对中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国际分工合作产生更加独特的作用。将教育生态学原理方法应用于现代工科大学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探索培养体系生态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落脚于教育教学环境生态创新、功能价值生态创新和方法与手段生态创新,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设计学人才培养环境与评估体系更新完善,实现典型设计学学科专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式的实验示范与推广。

一、互联网+时代,设计学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环境的生态学分析

教育生态学是以人才培养的教育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生态结构、生态功能、生态原理、生态规律、行为生态、教育生态的演替。设计学学科专业教育生态环境是以设计创意人才培养为中心,对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对其生态环境的分析研究始终离不开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离不开教育对象内在的生理和心理环境。[1]互联网+时代,设计学学科专业教育生态环境系统可以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来分析。

(一)世界性 “工业4.0”的智能环境

“工业4.0”的本质是工业互联网。它是机器、数据和人的融合,机器、数据和人共同构成工业互联网的生态系统;是实现数据价值的技术集成,是实现数据价值的重要工具。传统行业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实现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两大主题,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感知、移动的应用、云端的资源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各类制造要素和资源的信息交换和数据集成,释放数据价值。“工业4.0”最终使产品需求个性化,突出用户至上,产品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进行生产,成为自动化、个性化的单件制造。“工业4.0”使生产平台实现标准化,使各种终端设备、应用软件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识别、处理、维护等都基于一套标准化的体系,执行单一的共同标准,实现模块化和自由更换设备模块,推动产品设计的标准化和模块化。[2]

“工业4.0”的智能环境使创意设计成为世界性战略资源。仅以工业设计为例,美国工业设计联合会调研显示,工业设计每投入1美元,销售收入将增加1500美元。工业设计的现代制造业灵魂作用,成为科学技术成果商品化的重要环节,是连接工程技术、客户及市场的重要桥梁。

(二)《中国制造2025》的强国战略

为了应对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加快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2015年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战略。它预示着中国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成为必然趋势,中国将全面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攻克信息化设计、过程集成设计、复杂过程和系统设计等共性技术,建设完善创新设计生态系统。通过培育设计创意企业、发展创新设计教育、设立国家设计创意奖励等措施,迎来文化创意定制化、个性化、服务化的历史新时期。[3]同时,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建设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规范服务标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生态设计,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广泛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开展绿色评价。积极加大绿色制造、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研发、生产、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设计创意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全面超越,最大程度发挥设计创意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引领拉动作用,使之成为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设计学学科专业人才面临的时代挑战

设计学专业人才是设计创意产业的主要智力支撑,面对 “工业4.0” 的世界性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人才培养体系面临巨大挑战。

(一)设计学学科专业性质范围变化对人才培养体系的挑战

2012年,艺术学成为中国第十三个学科门类。设计学作为艺术学的一级学科,实际上包含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属性,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特征。专业领域不仅包括交通工具、设备仪器、生活用品、家具、电子产品、家电、玩具等产品设计,还包括服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甚至城市规划和新材料、新技术开发,以及与人居环境有关的新产品、新环境、新生态等都将列入设计学范畴。设计创意不仅要满足审美需求,还要成为科技生产力,最大限度发挥产品的物质功能作用,使创意产品实用性、艺术性、科技性如鱼水般融为一体。就像IT企业非物质的数字化产品服务设计(服务设计、软件信息架构、用户界面等)一样,使设计对象范畴转变扩大。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众创、众筹、众包、众享模式的不断拓展更新,设计创新空间和创新潜力将极大提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更是不可预估,创客运动不断兴起成长,设计创意技术、方向等不断增加,对设计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挑战程度可想而知。[4]

(二)设计创意新理念新方法创新对人才素质能力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设计创意是用生态可持续理念、生态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实现设计创意产品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能量平衡,如绿色设计、生态设计、环境意识设计、绿色制造、持久发展的工业、绿色工厂、创意生态系统等。绿色设计的环保概念,以更低的环境冲击,对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原料、产制、运销、使用、弃置过程形成绿生生命周期。应用生态学物种共存、物质循环、转化和再生原理,设计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和分级别利用的绿色工艺设计,使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能兼顾经济与环境的同步繁荣。传统艺术设计产业管理理念已被推倒,企业内部框架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固有思维必将突破,更加推崇现代管理意识、良好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及和谐的工作环境,人性化、“极客(Geek)”型、个性化人才文化更受推崇。创意产品要求设计人才创新意识更强、视野更加开阔、资源配置能力更高,具有牢牢把握创新方向、踏准创造节奏的综合素质。

当今世界移动互联网用户将近20亿,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购物、娱乐、协同商务、云计算储存和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物联网,其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成为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智能家居、智能消费、交通物流、公共安全、工业及个人健康监测等非物质的移动互联网设计,既为客户提供持续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也促使设计学科专业教育与设计创意、创新生产形成利益共同体,使高等院校、创意企业、科研院所的联系更加紧密。[5]互联网+时代要求设计创意人才成长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技术研究训练、设计创造能力培养,经过现代化创意设计、创意企业的生产施工、工程设计实践、设计组织管理的实际磨炼,具有一定的设计学术研究水平和满足设计市场动态需求的专业能力。

(三)设计创意产业新常态对人才人才培养知识结构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全球化、老龄化、用户体验、个性化定制等设计创意产业将呈现常态化。

设计创意文化全球化趋势使世界各国、各民族、各群体的不同价值、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风俗习惯界限逐渐打破,某些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价值观,使流行文创产品和流行日用产品的使用方式迅速自由地传播,地球空间隔离障碍逐渐弱化,“地球村”范围的全球化不期而至。针对高龄年龄群体的人性化成为新宠,围绕老年人视力、听力减弱,记忆、意志力下降,活动能力降低等特性,进行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通用化、无障碍、情感化、临终关怀等创意设计的产业所占比重会不断扩大,特别是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老龄人口总量大,产业份额比例高,需要大量的创意设计人才。

体验性创意设计从人们的生活情境出发,塑造用户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是提高品牌认知度,开发创意产品生存价值与空间的新方法。用户体验设计的创意产品是有形的,服务却是无形的,体验方式更是让使用者难忘。用户体验的互动性创意设计人才,将具备各种混合技能,通过以用户为核心的方法来设计实体部件或基于计算机的部件,促使设计创意与人文、科学技术的边界彻底被打破。个性化定制设计是用户参与式的创意产品设计,是满足个体特性需求所提供的设计服务,如各种专业演员、特定场景、动漫制作等服装、道具定制;手机、桌游、影视等人机界面定制与包装设计;创意产品3D打印组装等等。要在产业新常态中,最大程度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设计创意产品必须是多领域、多行业、多环节的综合交融,明显需要高端机械、电子和计算机工程技术,因此就会要求设计人才充分掌握跨度更宽的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储备,具备更高的认知水准、专业等级、应用技能以及研究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6]

三、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生态构建

工科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为社会输送数以万计的设计学类专业毕业生,形成了与文科大学、艺术院校并行的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设计学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人才培养体系的生态构建,是针对设计学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应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国内外设计创意产业行业环境状况,培育优化形成具有生态环境理念、身心和谐发展、知识能力动态发展、系内生循环更新的人才成长环境与动力系统,是互联网+时代的历史使命。

(一)人才培养体系整体环境生态构建

整体生态环境包括设计学人才培养的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及教育对象内在的生理和心理环境等多个方面。

互联网+时代,工科大学设计学人才培养的自然环境生态创建,就是完善育人场所的校园规划设计,突出地形地貌、生物植被、水体景观自然景观优势,建设具有学科特色的校史馆、图书馆、展览馆、艺术馆等文化建筑设施,统筹校园建筑与公共文化景观,从表现艺术风格、材料与科技水平方面体现出工科大学延续的文化内涵、科技含量、生态理念,产生校园景观环境“以文化人”的文化凝聚效应。更为大胆的举动将是去除大学校园的围墙阻隔,通过用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记忆来替代,与城市自然、社区及社会生活有效对接,方便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互动,营造人才成长良性生境,形成具有时代特色校园环境的文化学术氛围。

社会环境生态建设,对照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关于设计学多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加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和学科建设,与科研机构、设计单位、生产企业开展基础性、通用性、前瞻性设计创意研究。建立创意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办学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建立学校、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等输入与输出的平衡点,使人才培养社会环境生态系统内部稳定,而各子系统又相互开放流通。用人才培养生态体系的原动力和影响力,推进实现设计学人才培养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设计学人才培养的规范环境包括哲学伦理、道德风尚、社会习俗、、民族文化、科学艺术、语言文字等环境。这是从生态控制角度规范人才培养活动的“事理”和人才行为的“情理”,强调规范环境的可行性,即合理、合法、合情、合意。只有切实重视人文教育,进行全人和高素质公民教育,才能使培养出的设计学人才不是极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理想和洞察力,更完美、更成功的人。积极建设学生敢于质疑老师、课本,敢于向固有理论挑战的软环境,培养独立思辨能力、独立心智人格,使学生成为具有批判精神的精英设计人才。

(二)人才培养体系理念与功能价值生态构建

人才培养系统生态理念是从根本上揭示人才培养问题的实质,对推进人才个性化发展,促进教育生态平衡,克服培养效果滞后性具有决定作用。通过教育的生态平衡原理及科学检测方法,能动地调节人才培养周期,让教育教学生态理念渗入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提供人的终身学习条件和个性化学习服务,成为人们获取知识、智力乃至启迪智慧、获得幸福生活的永久“加油站”。设计学人才培育系统要在全球化生态整合中,成为一个超级智库,以凝聚人类智慧去克服同质竞争关系,使人才培养修学时间长短不受限制,学科理性阈限得以突破,成为智信合一的人类精神熔炉和人类文明的伴随者。人才培养系统生态平衡理念,还表现为在设计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学习和交流活动基于人的便捷和高效,随人的需求而发生,不因人因地而受限,不因课程预设和教学进程而错失,是从手段到目的,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回归。信息化成为设计学教育教学的生态名片,主动进行多种多样的跨界混搭、定制、多重任务、数据挖掘和合作。[7]设计学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内在功能毫无疑问是人才培养,外在功能主要表现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功能,协助个人社会化并建立共同的价值观等等。人才培养系统功能价值实现离不开竞争机制与协同进化,用竞争机制促进工科大学设计艺术与人文、科学、技术、工程等学科、院系之间及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协作,实现相互竞争的协同创新。

系统科学的设计学人才培养方案是生态理念与功能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要把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创新素质培养作为核心要求,注重智商、情商、逆商的全面培养,增强服务社会的设计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要以学生承载力为前提,关注学生自身具有的有限性及自我调节能力;要以增强培养体系抵抗力为关键,它是抵抗外来负面干扰并维持方案系统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之一;要以保证方案系统循环的连续性为重点,通过实施后方便优化更新,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在不同年级、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旨在提高设计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问题。[8]

一是课程设置方案计划面向专业实践、面向跨学科、面向尖端科技、面向全球问题,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结合、科学与技术结合、技术与管理结合、知识能力与道德伦理结合,把握设计产业创新中的产业链、价值链和技术链,瞄准高端技术,建立跨产业、跨领域、跨系科合作的课程群。方案课程计划可为学生拓展知识面和加深专业能力提供不同选择,提升专业课程设计的智能化、国际化程度。二是加强课外拓展,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方便各种层次学生的参与提高;实践课程设置紧跟实训、生产性、项目性实习环节;加强实践交流沟通能力训练和团队工作能力协调训练。[9]三是打造科研、教学和富有设计产业创新经验的师资队伍。重视教师产业经验和工程背景聘用考核,建立访问工程师制度,优化理论研究、设计实践和教学创新的专职和兼职教师的结构。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公司兼职实习,用一流教师队伍保障培养方案落地生根。

(三)人才知识结构培养路径与评价系统生态构建

互联网+时代,人才知识结构培养体系生态构建与课程教学等微观系统休戚相关。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人才培养而展开,是教育方式方法产生有效性的直接动因,学生主动性潜能激发是方法手段实施的重要目标。低年级阶段用大量图片、案例、资料及专题片进行教学,注重学生体验积累、思维方式、学习兴趣的培养。中高年级则以参观调研、交流讨论、设计指导、专题实践为主要授课形式,上课地点可以是商场、工厂、设计创意园区,形成以设计为主线、以阶段专题任务为目标的生态模式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手段。加大多媒体资源、MOOC及微课程建设,形式上体现联网+时代的科技、新媒体特色。从数据网络、空间地理及可视化技术范畴开展团队教学研究,学生学会生产应用“数据挖掘”、“情感挖掘”、“语义挖掘”,透析大数据背后隐在的工业设计趋势和相关性。[10]

实践教学则围绕专业技能,增强实践项目的综合性设计,强化创意项目设计、开发和技能实训,强化科学、技术实践能力训练;开展校企协同教学,实施创意设计全程工程化、艺术性训练。引入机械及装备制造业;轻工食品外包装、家具、体育用品、现代家电产品开发以及形象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展示设计、装饰设计甚至传统手工艺设计等行业资源,开展特色化实习实训平台建设,形成真实有效的校内特色实训环境。把行业性、前瞻性作为设计实践课程建的主要特色,鼓励学生毕业设计在生产企业、设计公司内进行,按照社会需要完成相关设计流程并进行动态更新。建设产学合作的互动平台、教育网络,推进名企高校产学合作教育,实施校企联盟战略,联合知名企业建设一批校外大学生创新工场、工程创新训练中心、设计创意孵化中心、设计创新见习基地,推行实习生制度。建立产学合作教育专项经费资助制度,定期聘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重大科技领域专题讲座,重点介绍国际设计创意产业预研、设计、研发、组织及实施等环节的经验教训,开展特色教材建设。以设计学相关学科竞赛、展览为着眼点,把竞赛、参展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组建学生创新工作室。学科竞赛、展览与学分、课程、课时挂钩,形成关联学科竞赛、专业展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设计学人才培养系统的评价体系。创新学生课程成绩考核方式,增加团队学习成果考核内容,实行互动评价,不唯结果论,实施对过程和结果的双重评价,扩大过程性成绩比重,增加实践环节考量,一些实践课程成绩可以是实习或成果应用单位评定算数。可借鉴香港理工大学的评价与考核标准,以感受力、创造力、表达力、推理与设计能力、美学判断力、分析与筛选信息的能力、多学科学习和应用的能力、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力等为主要指标,开展课程学分的互动评价。在设计学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中吸收创意产业界评价意见,学习借鉴欧洲国家工程师学会联合会、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等相关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估体系。制定设计学人才培养的中国标准,如除艺术创意水平外有效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有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了解;懂得设计创意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具有有关当今时代问题的知识等等,加强互联网+时代设计学专业人才需求动态预测,完善人才信息库,构建设计创意人才信息平台,探索建立国际化培训基地。

参考文献:

[1]Cremin Lawrence.教育生态学[M].吴鼎福,诸文蔚,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39-70.

[2]乌尔里希・森德勒.工业4.0[M].邓敏,李现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46-81.

[3]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EB/OL].[2015-05-19].http://fortune.

[4]王晓红,于炜,张立群. 2014中国工业设计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3-10.

[5]章丽萍,姚威,陈子辰.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程科技人才培育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25-29.

[6]苑清敏,赖瑾慕,杨蕊.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4):165-166.

[7]黄宗模.全球化视野下的未来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5(9):18-24.

[8]文祯中.生态学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50-177.

相关期刊更多

自动化博览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生物安全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烧伤创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