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短视频运营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这便是酷6网在世界杯期间打造的中国互联网史上第一款真人秀活动。通过网友报名,酷6网选取了八男八女入住一栋布满摄像头并进行实时监控的别墅,在30天(720个小时)内过封闭式生活,编组PK,最终获胜者将赢得10万元大奖。这档节目一推出,便博得网友和业界好评,迅速吸引了大量眼球。C.R.尼尔森24小时全流量统计数据显示:世界杯揭幕战当天,酷6网的流量达到创纪录的3.87亿,成为视频网站中的播放冠军。在32支强队角逐大力神杯的炎炎夏日,酷6网以其创新性的世界杯营销,成功地捧起了视频网站的“大力神杯”。
据酷6网高级副总裁郝志中透露,截至6月12日,已经有40余家一线品牌与酷6网进行世界杯营销合作,投入了大量资金。“无论从客户的接受程度还是从售卖金额来讲,酷6网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郝志中说。
媒体化运作:公信力、权威性、影响力
纵观近两年酷6网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其所呈现的是一个逐步媒体化的过程。上市、购买版权、引导中国视频行业正版化运作,酷6网逐步摆脱了视频网站创办之初的“版权原罪”,修身正本,成为中国视频网站正版化运作的领军网站。与此同时,酷6网采取的这些举措也为其提升品牌价值、打造媒体化平台奠定了基础。
2009年11月27日,华友世纪和酷6网进行股权合并,酷6网成为华友控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并继续保留其品牌。此次合并使酷6网实现了曲线上市,为其后来大批购买版权影视剧实现正版化运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2009年12月15日,酷6网创始人、 CEO李善友公布了“三个1个亿”计划―酷6网将投入3亿元资金用以提升网站的内容质量,包括购买正版影视剧、内容整合和增购优质带宽等。
2009年12月22日,酷6网宣布与搜狐合作,双方各出资500万美元设立国际影视版权联合采购基金,此项基金将用于采购国际正版内容。2010年1月22日,酷6网在北京召开新闻会,宣布正式清理国产影视剧内容,并表示在2010年将不惜任何代价全面实现正版化运营。同时,酷6网宣布优酷网盗播其40余部独家版权影视剧。
郝志中认为,从2009年开始,中国的视频网站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随着视频网站正版化运营的逐步深入,对于内容资源的竞争将愈加激烈。“以前的竞争主要围绕着资金和带宽,进入2009年,竞争的焦点转移到版权方面,内容不能是免费的,也不能是盗版的,只能通过购买和合作的方式获得,所以酷六网2010年第一季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垄断版权,截至目前,酷6网垄断了我国82%的影视剧版权。”2010年3月11日,酷6网在北京举办“酷6剧场”启动会,正式将我国四大名著网络独播权揽到手中。目前,酷6网是中国拥有正版影视内容最多的网站。
正版化运营,其实是一个厘清并对内容资源进行分类的过程。“酷6剧场”(省略)专门播放电影、电视剧等长视频,将版权资源从内容库中抽离出来独自呈现。对于酷6网来说,长短视频分开呈现,将使组织形态变得更加清晰,也更适合用户的观看体验。郝志中认为,长短视频的分类,也会让客户的广告投放更加有的放矢。“对于广告主来说,长视频的核心优势在于覆盖,补充性更强。从短视频特有的媒体属性来说,它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其中,大事件报道等对于社会的影响更大,对于老百姓关注度的影响更强,因此,短视频相对于广告主,可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品牌影响力,提高他们的品牌价值。”郝志中说。
目前,酷6网以影视内容为主,将长视频打造为在线视频播放平台,同时建设以网友自行创作、上传为主的短视频媒体平台,其强大的内容编辑团队在策划和制作大事件专题时,以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影响力的媒体为标准。事实上,酷6网制作的春节晚会、两会、玉树地震、世界杯等专题,都达到了中国视频行业前所未有的报道力度和水准。酷6网逐渐从一个社区网站转型为主流媒体网站。其中,以正在进行的南非世界杯报道和世界杯营销为例,酷6网的媒体化努力已经得到了大量网民和众多一线品牌广告主的认可。
酷六网“疯狂”的世界杯营销
国际足联的数据显示,2002年韩日世界杯,全世界观看比赛的人次为288亿。而2006年德国世界杯刷新了这个数字,全世界电视、视频观看比赛的人次超过了300亿。针对2010年南非世界杯,C.R.尼尔森在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对消费者进行了在线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接近七成(65%)的中国受访者表示将观看南非世界杯。C.R.尼尔森中国区总经理柯瑞斯评论说:“全球各个年龄层的消费者,从各种零售商、电视机制造企业到啤酒与饮料生产商,南非世界杯正在启动一个大型的欢乐派对。”
在这场为期一个月的全球盛大Party中,感到兴奋的绝不仅仅是球迷,数不胜数的企业闻风而动,参与到这场非比寻常的“眼球大赛”中。然而,关于世界杯营销,如何选择适合企业、品牌发展阶段和传播需要的媒介、媒体,则是它们共同面对的难题。
2010年4月23日,酷6网与CNTV(央视网)在北京召开“新格局・大梦想”酷6网与CNTV世界杯合作新闻会。在南非世界杯比赛期间,酷6网与央视网在世界杯播出相关事宜方面建立整体合作关系。与央视网进行深度合作,酷6网可以在第一时间比赛结果,第一时间更新相关资讯。
在南非世界杯期间,酷6网将全方位整合资源,专门成立南非世界杯专题报道组;对南非世界杯专题页面不断进行改版、优化升级,以流畅、高清晰的视频,向上亿网民传递最快、最权威、最准确的南非世界杯资讯。同时,酷6网将融合视频、图片、文字、声音等多媒体传播资源,整合线上、线下专业的报道手段和优势,通过竞猜、评论等在线互动方式,满足网友全方位、多层次参与南非世界杯的需求,并针对广告主的品牌价值和产品诉求,为其提供世界杯营销传播解决方案。
2010年6月4日,酷6网世界杯原创节目正式启动,中国第一车模翟凌,著名音乐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伍洲彤,前国脚、著名足球评论员商毅签约酷6网,担任世界杯期间原创节目主持人。除了明星主持人的加入,酷6网还强力打造了多档与球迷网友互动的节目,涵盖赛事、报道、评论、访谈、脱口秀等节目内容和形式,以最大化地提高广告主的品牌传播力度和曝光度。而备受业内和网民关注的“疯狂球迷真人秀”,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档互动节目。
除了广告主参与的全新的互动形式外,酷6网还有传统的贴片广告、通栏广告、UGA广告、背景广告等多种广告形式,加上央视网的独家新媒体转播资源,将有助于广告主把品牌传播覆盖面和渗透度有效地统一起来。
“首先,酷6网拿到的世界杯权益都是独家的;其次,在世界杯的内容报道方面,酷6网除了直播报道、点播赛事报道,还有一些大型的互动活动;最后,在世界杯合作推广方面,酷6网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与搜索引擎、其他图文和社区网站等合作,整合盛大的资源,通过网络游戏渠道、网吧渠道等进行传播,相当于我们垄断了网民的上网入口。” 郝志中说。
盛大线上资源的全面配合,线下户外、平面媒体对于酷6网的高曝光率,使得酷6网借力世界杯迅速提升了品牌形象,为其实现“第一影响力视频网站”的目标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距离品牌化媒体平台的理想又近了一步。
品牌化媒体:最大化提升客户价值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报告指出,截至2009年年底,网络视频用户的规模为2.4亿,其中近七成用户观看电视的时间明显减少;有近4000万用户只在网上看视频,成为网络视频的独占用户。由于视频网站的广告形式与电视广告的形式更加接近,互动性和可检测性更强,样式新颖,而且价格比电视广告低得多,因此得到了广告主的认可。
日前,科技讯网与《南方都市报・创富志》联合4月20日至5月20日的《视频网站月度研究报告》,分别从视频网站的基本情况、新媒体属性、用户和广告价值等方面对视频网站一个月的发展进行描述,并对行业现状予以总结。
《视频网站月度研究报告》关于视频网站的技术调查数据为:优酷网、酷6网、我乐网和奇艺网的访问速度相当,土豆网和激动网稍稍逊色。酷6网以及旗下独立的长视频网站“酷6剧场”的视频加载速度明显快于其他视频网站。垂直网站中酷6网的视频清晰度最高,门户网站视频频道中新浪大片频道的视频清晰度最高。视频网站中除了酷6网、新浪大片以及奇艺网超高清达到了真正的高清标准,其他视频网站提供的所谓的高清视频都是伪高清视频,并没有达到业内的高清标准。
针对原创能力及媒体采编团队策划、采访和制作能力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大事件报道中,酷6网的原创视频最多,其次为土豆网和优酷网,而激动网的原创数量则为零。酷6网相关视频在所有视频网站中的评论和跟帖数量明显多于其他视频网站,其次为优酷网、我乐网和激动网。
针对广告价值的调查数据显示,75%的受访者认为新浪视频频道和酷6网是最有广告投放价值的视频网站。此次调查表明,由于推出了主打正版高清的长视频网站“酷6剧场”,酷6网为广告主们一致看好。
对此,郝志中表示:“酷6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牌价值,只有品牌价值提高了,才能让广告主的品牌通过酷6网平台增值,这是一个商业逻辑问题。只有走媒体化道路,把酷6网建设成为一个更有公信力、更有权威性、更有影响力的媒体,才能实现客户品牌价值的再提升。”
酷6网的必然选择
《新营销》:请问你是否认为媒体化运营是视频网站未来唯一的走向和出路?酷6网为什么选择了媒体化运营作为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
郝志中:媒体化运营不一定是唯一的走向,但这是酷6网的选择。之所以这么选择有两个原因,一是网民的需求在变,环境也在变,互联网永远受两个驱动力影响,一个是网民需求,一个是技术创新的驱动力。任何决策都要牢牢把握这两点。从网民需求来讲,网民需要真实的视频新闻,因此决定了酷6网必须提供媒体化的内容;第二个原因是商业模式,目前视频网站的主体商业模式是广告,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提高酷6网的品牌价值,只有酷6网的品牌价值提高了,才能让广告主的品牌通过酷6网平台增值,这是一个商业逻辑问题。只有走媒体化运营的道路,把酷6网建设成为一个更有公信力、更有权威性、更有影响力的媒体,才能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传播平台。
《新营销》:相对于其他视频网站,酷6网媒体化运营有什么优势?
郝志中:酷6网主要有两个优势,最核心的优势是酷6网拥有媒体化运营的基因,因为酷6网大部分中高层管理人员来自网络媒体公司,对于媒体运作和经营都很熟悉,是非常有新闻理想的一批人,这是最重要的。其次,做视频媒体必须有很多硬件方面的条件,从内容投入或者新闻采编来讲,酷6网很有优势。
《新营销》:酷6网于去年提出正版化发展战略,以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删除了所有的盗版内容,购买了大批合法版权,是在为以后的媒体化运营做准备吗?
郝志中:正版化是媒体化的基础,只有正版化问题解决并且规范了,视频网站的商业逻辑和运营产业链才能建立起来。在正版化的基础上,我们正在努力探索的是:酷6网如何扮演媒体的角色,满足网民对于新闻、娱乐资讯和活动的需求。这方面的尝试和突破对于视频网站来讲,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
《新营销》:酷6网的大事件营销一向做得比较好,此次南非世界杯的广告销售情况如何?
郝志中:酷6网世界杯的广告销售情况特别好,从客户投入的数量看,已经超过40家,都是一线大品牌客户。无论从客户的接受程度还是从售卖金额来讲都是很好的。销售情况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整个市场对于视频网站商业价值的认可程度大大提高了;另外一方面也是酷6网的平台相对越来越大,更加具有广告投放价值。南非世界杯之后,我们会马上进行亚运会营销。对于大事件,酷6网肯定会主动地以报道的心态全程参与。
在信息化、国际化高速发展的当今,MOOC这一文化在全世界都非常盛行,MOOC译成中文即为“慕课”,其服务宗旨是“即使是地球上最偏僻最遥远的地方,也能够把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送到”。伴随着创新教学理念、先进网络技术和社会现实需求的推动作用,慕课教育就像一股巨浪迅速席卷全球,从而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1 慕课的本质和现状
慕课是MOOC的中文译解,其中,字母M是Massive(大规模)的简写,意思是来注册课程的人数非常多,就一门传统课程而言,一般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上课,而与之截然不同的是一门MOOC课程动不动就达到了上万人来上课;在MOOC这个词汇中,第一个字母O是Open(开放)的简写,意思是不论国家和种族,凡是有兴趣、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只要注册一个邮箱,就可以参与进来;第二个字母O是Online(在线)的简写,指的是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上即可全部完成;字母C是Course的简写,即为课程,简单地说,慕课就是一种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
2010年,慕课在美国崭露新角,到2012年出现了迅猛增长,2012年在线学习运营平台Udacity、Coursera和edx陆陆续续被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和哈佛学院创办,Udacity、Coursera和edx是目前慕课教育的三驾马车,同时,《纽约时报》称2012年为“慕课元年”;2013年7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十几所著名高校也争先恐后地加入到了慕课的阵营中来。
慕课兼具大规模、开放式、网络性特征,其本身既不像传统课程那样面对面,也不是由一个或几个人的几门课程,将互联网与教育融于一体的慕课新形式也许是颠覆传统教育方式的新契机,网络教学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但慕课的“新”体现在其规模和革命性的发展潜力上,这源于极具国际教育影响力的世界顶尖大学的独特魅力,源于学习者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它提倡: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共享与充分利用。故而,只要有一台笔记本和网络连接,在任何时候、任何时间、任何人都可以接受到想要的教育,与传统的大学课程完全一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高级人才,同时,课程的范围覆盖面较广,既包括像数学、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这类的科技学科,也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一般情况下,课程对学习者会设置定期的问题研讨、小测验、期中期末检测等以监督评价学习成果,除此之外没有特殊要求。
2 以慕课促进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毫无疑问,慕课这一崭新的理念对我国高校教师、课程与教学等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作为上海交通大学一校之长的张杰认为“慕课的运作模式已经从根本上触动了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这最终将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当前摆在我国高等教育面前的四大问题:一是资源共享;二是课程设置;三是教师素质;四是平台和网络服务。现如今,我们能够通过慕课的平台,学习慕课先进理念,将全球优质的课程资源导入,最终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并在此基础上来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而把高等教育质量提上来,最终达到高等教育从认识到实践的完美跨越。
2.1 微课程资源精品化、实现共享
就目前主流慕课平台而言,核心课程资源立足于短小的视频课程,大部分是一流学校的名师担任这些微课程的主讲教师,时下,名师效应成为微课风靡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小测验还内嵌于许多课程视频中,这些小测验帮助学习者即时评估学习效果,对于这些短视频,学生还可以控制步调,进行暂停、回倒等操作,这大大方便了学习和重新利用。一般学习者注意力保持在10 min左右,因此,慕课中5~15 min的短视频还符合学生保持最佳注意力的时长要求。通过良好的短小视频,能够较好地突出重难点,减小认知负荷,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假如把习题测验、仿真实验操作等互动检测穿插在短视频中,还将为学习者提供检索式学习的机会,在短时记忆中通过频繁回忆和加工信息,以致达到大大增强学习的效果。除此之外,内嵌的这些测验还可以调用自动评分系统,及时呈现反馈信息,平台中有社交网络、在线论坛、视频会议,还有专家、导师、学伴,这使每一位学习者被深深地吸引着并参与其中,最终实现目标感、归属感和成就感。
2.2 课程设置系统化
对于课程设置,我们将慕课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导入,建立名为“资源共享课程”的课程系统,课程资源不仅可以通过慕课平台把世界名师名家的引入,还可以将国内众多高校及本校教师的优秀课堂教学情境融入进来,“资源共享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资源平台,通过陆续吸收国际优质资源,补充自身精品成果从而促进其更新和完善。因此,从横向考虑,它与传统课程是并列关系;从纵向考虑,它囊括了传统课程的内容。此外,对于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就要多设置一些。综上所述,资源共享课程与传统课程二者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统一的国际化课程体系,诚然,假如我们把资源共享课程纳入常规的课程体系中来,就必须给其赋予相应的学分,还特别补充的是:共享课程中的任意一门独立课程从最初到最终都必须有定期的讨论互动环节,过关检测和评价反馈等诸如此类的完整环节,方能实现课程内容框架的系统性和课程实施过程的完整性。同时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对共享课程的网络设置进行鼎力支持与配合研制。
2.3 教师观念要转变,教师素质要提高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改变着教学流程,更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翻转课堂”的风靡,很快就吸引了多方的关注。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重新开发课堂内容,这富有极大的挑战性。教师首先必须巩固强化知识;其次就要系统梳理知识,因为微视频是把课程内容分成了若干个零散的知识点,即使有知识链接图,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看清楚知识的脉络关系。因而,教师要做的就是把知识串联起来,系统化;再次进一步拓展深化;最后是探索和创新,直接在课堂里实现研究性学习。能够引起变革的是翻转后的课堂,真正能引起革新的是教师在课堂中的发挥与创造。当然,目前慕课发展方兴未艾,接下来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转型发展,我们还会进一步搭建面向教师教育的慕课平台。
伴随着慕课的飞速发展,对于广大的人民教师,机遇、问题和挑战并存,为了积极应对挑战,我认为教师应主动实施三个转变。
(1)由“讲授者”向“开发者”转变。
教师的天然使命“传道、授业、解惑也”,这自然使课堂教学的中心集中于教师的身上。然而慕课的出现,不但将从根本上颠覆这样的现状,还使教师不得不主动开发课程,诸如成立慕课开发小组,整合学生自主学习资料,录制课程视频和操作视频等,进行自主互动学习的评价等。这些变化不仅需要教师主动积极地转变观念,还需要提升和加强信息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
(2)由“管理者”向“组织者”转变。
并非慕课的实施,要放弃传统的课堂教学,相反,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成为真正的“组织者”,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广泛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通过教师组织实施丰富的活动,学生完成知识、提升能力和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3)“本位者”向“引领者”转变。
慕课的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这一点与传统的教师以学科、知识、教师为本位而截然不同,同时,重心放在如何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上来。教师是“引领者”,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游荡。教师是学习的首席,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只有比学生更善于学习,他才可能会“教”,因而才可能是“师”。在慕课资源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比如知识,方法和智慧。只有具备这样的意识,才能不断开拓学习的新篇章。
2.4 建设稳定的平台,优质持续的网络服务
国外慕课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持续性的在线学习服务,提供幕课的Udacity、Coursera和edx等不再仅仅是视频授课,学生注册ID后,每周必须按时上课,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互相批改作业,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和考核,这样方能取得成绩。学生注册、课表安排、随堂测验、期中期末考试以及课程成绩评定等教学管理,让慕课更加向真实环境里的教学模式靠近。
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数量众多并且面向大众免费开放,为自主学习者带来了方便,但与国外慕课相比,差距还非常大。因此,高校必须总结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的优劣之处,学习国外慕课成功的经验,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转型升级为中国式慕课,用于支持本校的日常教学和校际间的资源共享,为学习者创建稳定的平台,提供优质持续的网络教学服务。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免费开放与共享,但使用课程资源的人数相对较少,其主要原因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忽视在线教学服务,仅仅强调课程资源免费开放,虽然学习者可以在网上免费浏览众多教学资料如课件、教案、习题库、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教学视频等,但很多学习者却不能坚持下来,若想让学习持续下来,除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学习自觉性之外,还需要良好的在线教学服务作支撑。国外慕课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就是良好的在线教学服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团队、在线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之间实现持续性的信息交互,及时解决在线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遇到的问题;二是将学习进程进行合理的安排,把视频课程拆分成10 min,甚至更短小的微课,贯穿其中的有很多小问题,既在学生最佳注意力时长内,又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设计问题和答案,从而大大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三是平台及时反馈学习效果,辅以在线测评,以在线测试结果为依据选择后续学习内容,学生唯有答对过关之后才能进行后续的课程学习。此外,精品课程资源不能满足学习需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人说共享课程资源是教材的电子版,特别吸引学习者的内容不太多,对学习没有较大的帮助。因此,提升课程平台的建设,实现从免费开放到在线教学服务的转变,摸索维持在线学习的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提供持续性在线教学服务,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走向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只要有微信,我就还和世界有联系,肯定活得下去。这是实验开始前我信誓旦旦对周围人说的一句话。
不过实验真正开始的时候,我还是有了担心:万一呢?但实验还是如期进行。
实验准备工作我先是把腾讯系 app 全部载到了手机里,给自己设下规定,实验期间只用这些 app,其他一律不闻不问不动。相应地,如果在电脑上使用腾讯以外的服务,则不算在此次实验当中。
就只有这些 app 能用了
其实在 App Store 稍加了解就知道,整个腾讯系的 app 大致分为几部分,分别由腾讯在深圳、北京和上海三个研究所推出的应用,加上腾讯游戏(Tencent Mobile Games)推出的游戏方阵和微信事业部的微信构成,而这也是我此次实验中所接触到的所有 app。
App Store 里腾讯系 app 多到截图放不下 注:Android 阵营当然与此大致无异,只是我此次使用的是 iPhone。
使用初体验:有庆幸但没有侥幸在对着这一屏的应用时,第一反应是,还是有不少 app 可以用,这几天过得不会太艰难,第二反应是,赶紧打开微信刷刷圈,和平时经常联系的朋友知会一声:我只用腾讯的 app 了,这几天可能有点不方便。
随即,我在电脑上打开了腾讯文档,建立一份新的文档,敲下了前面这段文字。而为了方便我随时记录下实验中的感受,我在手机里也安装了 TIM,这样一来,即时我在搭地铁在吃饭,也可以通过手机里的 TIM 继续码字。
由于停止使用腾讯以外的应用,我开始不断提醒自己,检查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以防对我的工作和生活造成麻烦。
于是,我顺手在 TIM 里写下了当天的待办事项,而 TIM 也会在我设置好的时间里提醒我。
考虑到团队工作的沟通工具主要是微信,因此工作上完全没有受阻。
为了充分发挥腾讯系 app 的功能,我还会用到《腾讯叮当》,因为和腾讯系 app 打通了,因此它比苹果自带的 Siri 好用,我可以通过它设定闹钟和播报新闻、播放音乐。
图自:腾讯
比较方便的是,可以通过《腾讯叮当》直接购买电影票,既免去了我无法在线买票的担忧,又在手机里省下了一个购票 app 的位置。
不过为此,我破了个例。因为购票的功能事实上是《猫眼电影》提供的,而腾讯的「娱票儿(目前该 app 已无法下载和使用)已经归在它的旗下。也就是说,如果我要买票,就只能动用第三方服务,也就是《猫眼电影》。
如果不使用这个功能,我依然无法在线买票看电影。
为了保证这次实验的准确性——杜绝使用一切第三方服务,我将无法在线购买电影票,那我只好选择浏览资讯解解闷啦。
腾讯旗下的《腾讯新闻》、《天天快报》、《腾讯体育》等都可以暂时满足我对信息的需求,《腾讯微博》暂时替补《新浪微博》,用《微视》、《下饭视频》等可以看看小视频。
腾讯系短视频 app,同类型 app 在腾讯系比较常见
下班回家后,想要释放一天的疲惫,打开《全民 K 歌》,听完好友的更新后可能还要自己挑几首最近流行的歌曲满足一下对自我声线的认同。「小小娱乐一下第二天工作会更有效率。我告诉自己。
腾讯系 App 能支撑我的日常生活吗?对事物的戒除都有一个适应期,第一天也许比较好过,但如果是一周,中间就可能会出现很多坎坷。
比如,到了周末,不想在广州炎热的夏天做一个行走的高温体感志愿者,就想待在家里点点外卖吹吹空调过个佛系的周末,可偏偏打开手机没有一款应用可以让我点外卖,尴尬就不约而至了。
厨房太热,买菜也要下楼,还不如直接出去吃,于是宅家玩手机的周末就破碎了。
图片来自:Pixabay
在家门口吃完饭,用微信支付买完单,自然而然和朋友出去玩,用着《腾讯地图》找好活动场地,于是就在外度过了一天。
苹果原生相机没有美颜功能,打开《天天 P 图》,就可以制作一张「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美化过的照片。而且我惊喜地发现《天天 P 图》还有很多小功能:贴纸有组合套餐,星光镜正是 ins 上超级火的做法,修图的基本功能如马赛克、边框、虚化、夜景增强、抠图等也都不可缺一地收纳在这一个应用中,一遍尝试下来,玩得不亦乐乎。
晚上回到家,问题又来了,如何度过夜晚时光?《微信读书》、《腾讯视频》(拿下了《创造 101》的独播)、《QQ 音乐》、《腾讯动漫》、《企鹅 FM》,还有《博物馆》都在等着我,实在无聊,还可以玩一把吃鸡手游或《王者荣耀》,当然《糖果传奇》和《QQ 游戏》也是可以的。
App Store 里 Tencent Mobile 开发的部分游戏
播放着周董的新歌,我选择看看书。时间过得很快,看着屏幕上方的进度提示,「前路虽长,尤可期许,突然觉得外面的浮躁和喧哗通通和今晚无关。
这时看到《腾讯手机管家》里的通知,今天喝水目标达成。
非常神奇的是,腾讯似乎在很多 app 中都很注重待办清单功能,《腾讯手机管家》中也内置了此项功能,只不过因为它有进度提示,所以我可以设置一天喝 5 杯水,并逐杯标记。
除此之外,就手机清理工具而言,如果觉得《腾讯手机管家》功能太冗杂,Android 用户可以使用它的轻量版《手机管家》,基础功能都有,大小 9.9MB,用来清理微信占用的手机存储空间又快又干净,之前在这篇文章已经介绍过。
如果问腾讯 app 是否能满足我的日常生活,经过这几天的实验,我可以放心的说也不是不可以,基础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都具备,生活还是蛮精彩的。
总结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只用腾讯系 app 并未给我造成多大的影响。
如果真的要说有,唯独是在点外卖、在线买电影票这样的事上。但吃饭可以出去吃,电影票可以现场买,价格和方便程度在每个人的现实情况中可能都不同。
在使用中我也发现,腾讯系 app 中还有这些比较好用的工具:比较有实用价值的《小 Q 画笔》(可以帮你做各类型的图注 )、《腾讯翻译君》;QQ 生态中持续扶持的带有 IP 的应用,如 DOV(日迹工具)。
图片来自:QQfamily
也有已经在腾讯生态中式微的《企鹅看看》(上次更新是在 1 年前)、《腾讯直播》、《闪咖》(上次更新是在 1 年前,10 秒视频制作工具)、《可立拍》等,还有很多看起来胎死腹中或没能继续运营下去的 app,原因可能是同类应用太多和竞争激烈,或者没能和 QQ、微信等腾讯系的主流应用挂钩,在此就不一一提及。
同时我也发现,腾讯对第三方服务的接入无处不在。就拿微信举例来说,小程序中几乎已经涵盖市面上大部分的应用功能,「我的钱包里也能发现不少和吃喝玩乐和出行相关的服务。
(青岛农业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9)
【摘要】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对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点.作者以在线教育平台Coursera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课程“Chemicals and Health”(《化学品与健康》)为例,介绍了MOOC课程与大学传统课堂相结合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实施与经验。
关键词 MOOC;网络教学;翻转课堂;大学教学
MOOC(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是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网络教育资源.作为普通高校教师,如何有计划、有组织的利用MOOC优质资源,将MOOC课程和传统的大学教育结合,发挥两者的优势?是当前的重要问题。Coursera平台创始人Andrew Ng提出“翻转课堂”的教学概念,即学生自行在家或者任何地方通过网络上课学习,然后在教室(或发展成熟的广义平台)集中互动。实现传统教育“以教师授课为主”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观念转变。纵览当前国内教育杂志,多数文章对MOOC做了在概念、运营模式及对国内教育的影响上做了形式化的介绍[1]。少数以学习者的身份对MOOC进行体验学习,作者借助大学公共选修课平台,将MOOC课程引入大学课堂,进行了翻转课堂实践性教学研究。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作者开设了《MOOC翻转课堂——化学品与健康课程》全校公选课程(编号B1700156)。采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Dr. Latshaw与Dr. Resnick两位教师在Coursera平台开设的“Chemicals and Health”课程为教学内容。课程持续六周,学习内容由多个10~20分钟的短视频构成,每周学习视频总长在60~90分钟之间。教学过程中采用课下学习、课上讨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程要求学生在Coursera平台注册选课, 课下按时完成学习, 课堂上由老师梳理课程知识要点,讨论学生课下学习碰到的专业问题。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课堂讨论与知识的归纳总结。
2翻转课堂教学课程考核
翻转课堂教学采取MOOC平台上的考核方式, 课程共六次作业, 要求当周完成并提交答案。课程采用全新同辈评分(Peer grading)模式, 即借助平台的新功能, 让学习者之间相互评分, 取均值为总成绩。课程结束后,成绩者合格将得到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颁发的结业证书,成绩优异者会得到杰出结业证书。
3教学效果与课堂调查
六周课程结束后,在选修本课程的170名学生中,有38人成绩合格获得结业证书,其中4人因成绩出色而获得杰出结业证书。据科技网站Recode报道,全球学习者MOOC平均结课率为5%。对于大部分首次接触MOOC课程的学生,“Chemicals and Health”课程的结课率提高到至22%,显示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巨大优势。在课堂上,我们还进行一系列问题调查,调查选修本课程的170名同学,着重调查学生们的学习条件、学习动力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对比差异,回收145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85%。结果如图1所示。
图1中结果如下:(A)仅有5%的同学在接触本课程前对MOOC有了解;(B)有61%同学认为自己英语水平不足是学习英文MOOC课程的主要障碍。因此,在英语水平有所提升后,作者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带领下MOOC课程的结课率将有更大的提升空间;(C)有95%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大于1小时,甚至35%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大部分时用于网上社交与视频观看. 表明在部分学生有充实的课余时间;(D)34%的同学愿意每周抽出超过2小时的时间学习MOOC课程;(E)而有52%的同学表示每周可以花费1~2个小时学习MOOC. 能平时的上网娱乐时间转化为MOOC学习,表明翻转课堂下的MOOC课程已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F)本课程结束后,92%的同学表示会继续学习其它课程;(G)68%的同学已经将MOOC课程推荐给自己的同学与好友;(H)93%的同学认为通过MOOC课程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知识,并在就业过程中提供优势。大部分学生认为MOOC平台的课程在授课方式多样化、内容充实方面都优于传统课堂教学。
总体来讲,本次翻转课堂教学取得在大部分同学的认可,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4MOOC应用的讨论
近年来,多所大学都积极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包括国家级精品课程共享服务信息平台等[2],截止2015年3月,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汇集课程教学视频多达14000多门。然而,如此多的精品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远小于刚刚兴起的MOOC。究其原因,国内网络教育平台课程的理念与设计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忽略了学生相互学习与讨论的必要性,忽视了学习者之间交流平台的建设。精品课程没有提供明确的学习预期与目标,没有正式的考核, 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多数情况下教师只负责上传课程视频平平台. 同MOOC课程相比, 精品课程单次视频时间多数超过40分钟,知识点间没有明确界限,易造成学生惰学。MOOC与国内精品网络课程另外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全新的考核方式——同辈评分。同辈评分减轻教师考核学生成绩的负担,同时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与比较的机会[3]。同辈评分不仅解决了大规模学习者的评分问题, 同时帮助学生从其他学习者的角度看待问题,对学习者提供了真实的反馈意见及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方式,这是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方式所不能提供的[3]。
社交媒体时代, 学生往往关注的MOOC平台中知名的大学的课程。很明显,一些地方性高校如何应对此轮教育信息化、规模化、社交化的浪潮带来的冲击,在传统教育与扮演何种角色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4]。在不增加办学经费情况下,翻转教学模式将名校的优秀教育资源与大学传统课堂相结合,为普通高校学生(如一些农林院校)提供了接触世界名校教育资源的窗口,同时也提高高校教师的知识与教学水平,有一举多得的效果。作者选择了公共选修课作为的翻转课堂教学的尝试,若引入MOOC平台上优质课程进入专业基础课教育,将对普通高校现有教学质量的改进,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5结束语
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优势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演绎推断能力和接受能力,以教师授课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MOOC课程的交互式练习与同辈评分机制,让学习者摆脱了传统在线教育模式中单向提供学习材料和灌输学习的局限,鼓励学习者相互辅导。翻转课堂教学将两者优点结合,充分利用MOOC线上与线下共同学习的课程组织方式,围绕着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教师和外界环境都为学生服务,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学习。对于普通高校的教学水平提高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利用好MOOC平台资源,对与处于弱势地位的高等院校的自身发展与学生素质提高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张牧,杨成.翻转课堂学习评价的研究综述[J].科技视界,2015:27-28.
[2]段玉玺,江红霞,李竹林,刘文奎,左树强.高等农业院校本科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11:55-57.
[3]Kulkarni C., Wei K. P., Le H., Chia D., Papadopoulos K., Cheng J., Koller D., Klemmer S. R.. Peer and Self Assessment in Massive Online Classes[J]. ACM Trans. Comput. Interact,2013,20.
在引导了短暂的辉煌之后,
任何曾经伟大的企业都会遭遇创新的天花板。
扎克伯格要如何做,
才能使Facebook保持不败?
社交前夜
小众社交网站连客创业失败后,创始人Denny总结教训,认为自己犯的一个重大错误是――创业初期,当被人问起连客究竟做什么时,他会回答:“抱歉,我们签了保密协议。”如此讳莫如深,让连客错失了很多潜在的合作伙伴。
对创意进行本能保护,也许是因为商业竞争中存在着无法回避的山寨和抄袭作风。一旦自己的Idea遭致“剽窃”,饮恨败走就会成为唯一下场。不过,最起码可以从侧面佐证你的创意值得效仿,虽然代价有点沉重。
描述Facebook创业故事的电影《社交网络》里,哈佛的高富帅双胞胎Winklevoss兄弟将Facebook的创意告诉了马克・扎克伯格,结果白白把Facebook这台“印钞机”拱手让给了后者。后来经过漫长的4年诉讼,2008年,双方终于达成和解,Winklevoss兄弟获得了6500万美元的赔偿。
“我几乎花了两个星期来应对诉讼,感觉很糟糕。”与这段“丑事”相比,扎克伯格更愿意重温Facebook迅速崛起的传奇。《社交网络》把扎克伯格创办Facebook的动机定性为“为了追求女孩”,但扎克伯格显然不同意这种江湖观点:“他们完全没有考虑我女朋友的实际情况,在创办Facebook之前我就已经开始和她约会了。”
2012年5月19日,扎克伯格和他的亚裔女友普里西拉・陈结婚了。结婚的前一天,Facebook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而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数据,2010年时扎克伯格的资产已经高达69亿美元,排在全美富豪榜的第35名。这不禁让普里西拉・陈成为搜索焦点,嫉妒的网友直称其为“世界上最幸运的女人”。
在Facebook上市半年后,扎克伯格就把价值近5亿美元的股份捐向一家慈善机构。扎克伯格表示:“一些人等到事业晚期才回馈社会。可现在就有那么多事情需要做,为何要等待?”
这位1984年出生的年轻富豪日前还被美国企业员工评论网站评为“全美最受员工拥护的CEO”,而排在35名、“垫底”的正是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继任比尔・盖茨的鲍尔默站在了巨人肩头,高处不胜寒,与被称为“比尔・盖茨第二”的扎克伯格相比,后者显然更受爱戴。
“我为什么要成为比尔・盖茨呢?”扎克伯格认为把自己称为“盖茨第二”实在太过愚蠢,虽然他们都痴迷电脑,都在19岁创业,都就读过哈佛大学并且选择了辍学,但扎克伯格表示,“成功有时只是一个意外,我只是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你不可能成为任何人,我也是一样,只希望成为我自己。”
他确实也是这么做的。满头卷发,服饰怪异,经常穿一件有小猴图案的灰色连帽衫,上面印有“编程猴”,扎克伯格在哈佛上学时极力想把自己打扮成极客形象。“他就像个机器人,他已被过度程序化了。”这就是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就连普里西拉・陈在私人派对上第一次见到扎克伯格时也觉得他是个“书呆子”,因为他的水杯上还写着一行代码。
扎克伯格从小就被称为“神童”,他的父亲是一位牙医,母亲是精神病医师。中学时期,扎克伯格在电脑方面的天才就开始显露。他与朋友一起为一款MP3播放器设计了插件,可以识别用户的收听习惯,自动创建符合用户口味的播放列表。这款软件很快得到了传播,并引起了大型IT企业的注意,AOL和微软购买了这项技术,并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但是扎克伯格拒绝了年薪95万美元的工作机会,而选择去哈佛大学上学。
天赋让扎克伯格变得傲慢无礼,常常满口脏话,很难得到女孩子们的亲睐。扎克伯格发泄这种挫败感的方式就是编写代码。大学二年级的一天晚上,扎克伯格利用黑客技术获取了哈佛的学生电脑档案,然后制作了一个叫做Facemesh的网站,粘贴上了所有女生的照片,然后让访客投票决定谁长得更“火辣”。没想到仅仅4小时,就有450名访客造访这个网站,2.2万张照片被阅览。
一部分人对他的行为表示抗议,学校也对他的黑客行径给以惩罚――留校察看。扎克伯格不得不向同学们道歉,但也由此交上好运。“一举成名”后,双胞胎Winklevoss兄弟上门请他负责一个校内社交网站的技术工作。事实上,这样的网站当时在美国很多高校已经出现。扎克伯格答应了Winklevoss兄弟的要求。后面的故事众人皆知,他看过Winklevoss兄弟的代码后,就以各种理由不再与其合作,而决定自己单干。
2004年7月4日,扎克伯格创建的社交网站Facebook正式启动,在两周的时间里,一半的哈佛学生注册成为用户。5个月后,共有30所美国高校加入,注册人数突破100万。这个网站很快引起了风险投资商的关注,这让扎克伯格开始认真思考社交网站的价值和未来经营的问题。为了能专心开发Facebook,他听从比尔・盖茨的建议,选择了辍学创业。
接近十年后的今天,Facebook拥有超过10亿用户,如果把Facebook视为一个国家,它将成为继中国与印度之后的第三大国。市值也高居1000亿美元之上,在互联网公司里面仅次于苹果、谷歌和微软。
不过,成功的道路并不顺畅。2004年,Facebook的第一台服务器是花85美元租来的,他们量入为出,过得十分艰难。最初的对手也不是MySpace或Friendster,而是美国各大高校里的社交网络。在Facebook获得极大关注之后,也有人对这位“孩子CEO”运营一家公司的能力表示怀疑,但他用事实告诉大家:扎克伯格是个天才。
乔布斯传记作者沃尔特・伊萨克森在接受采访时说,乔布斯生前曾表示,硅谷里他最欣赏的人是马克・扎克伯格,因为扎克伯格不仅创造了好的产品,还创造了能够持续创造好的产品的企业。
创新天花板
华为任正非在探讨科技创新时说:“个人的力量很重要,比如某个人提出的战略性观点或理论突破……但由理论突破引发的后面排山倒海般的冲锋,爆炸式的知识增长,光是读这些东西都读不过来。当前人类社会知识的发展程度,远远超越了任何一个过往的时代。”
乔布斯创造了苹果、比尔・盖茨建立了微软、扎克伯格定义了Facebook,但历史的车轮一次又一次印证,在引导了短暂的辉煌之后,任何曾经伟大的企业都会遭遇创新的天花板。有的企业选择商业博弈,固步自封,无视科技的大潮,比如柯达、诺基亚;有的企业选择顺从趋势,并购或模仿新兴对手,这种事实上扼杀创新的行为,却总能延续自己的生命。
一定程度上,基业长青对商业公司来说是一个遥远的梦。由职业经理人操控或者缺乏卓越领导者的企业,往往容易掉进眼前利益的泥淖。所以,柳传志推崇“家族式企业”,贝佐斯认为电商是长跑而非冲刺,马云、任正非拒绝空降CEO……
Facebook同样需要扎克伯格。但当Facebook在纳斯达克敲锣上市之后,扎克伯格激动人心的故事就已经收尾了,他以后要做的,就像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的继任者正在做的一样,努力使Facebook走的更远。随机应变、灵活转身对于这些庞大的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外部环境总在不断变迁,傲慢的代价并不是每个领导者都敢尝试。
就像所有成功故事所讲述的一样,人们的印象中Facebook轻而易举的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青睐,除了几个尚未允许其进入的市场。但事实并非如此轻描淡写。最初,Facebook在社交媒体行业的主导地位仅限于英语国家。在非英语国家,这一地位则被当地的同类网站所取代。在上市之前,Facebook为了打破语言障碍,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全球化道路。
2011年,Facebook在欧洲攻城略地,相继击溃了荷兰的Hyves、德国的VZ Netzwerke。其中,Hyves首席执行官马克・德弗里斯表示:“使用我的平台无法与其他国家的朋友联系。在全球的网络世界里,我的网站只是个小公司,永远不能与国际化公司相竞争。”
失意者的唏嘘为扎克伯格的大事业做了很好的反衬,《名利场》杂志把扎克伯格称为“新凯撒”,意为他用Facebook接管了一个时代。根据Facebook公布的财报,其在2013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分别完成净利润3.33亿美元和4.25亿美元。其中,广告营收是Facebook的主要盈利部分,第三季度这一数字为18.0亿美元,移动广告带来的营收约占49%。另外,付费业务和其他服务费营收为2.18亿美元。
受盈利财报影响,Facebook股价大涨。扎克伯格对此很满意,他说:“快十年了,Facebook致力于连接世界……本季度(第三季度)公司业绩强劲,下一阶段发展已经做好准备。未来,我们会把另外50亿人连接起来。”
不过,在连接全世界之前,Facebook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创新困境。
今年夏天,《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来到中国时,有人问他:互联网公司如何摆脱发展困境?凯文・凯利回答:“你不能期待一个答案解决所有公司的问题。”他随后说到Facebook,认为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盈利模式面临挑战,“如果Facebook不去做更多探索,五年后是否存在都很难说。”
“哈佛辍学学生改变世界”的硅谷传奇还在继续,但剧情恐怕有点让人失望。虽然Facebook的用户数量一直在高速增长,开放平台吸引了众多第三方开发商和广告主,业绩上也已经扭亏为盈,但Facebook近来的做法却越来越像一个巨无霸公司的行为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Facebook Poke。在“阅后即焚”图片分享服务公司Snapchat走红后,扎克伯格表示自己很尊重创新公司,他向Snapchat抛出橄榄枝。“郑重地欢迎Facebook,”Snapchat创始人在一份声明中说。这有点像苹果曾经在报纸上说“郑重的欢迎IBM”的论调。据称,扎克伯格开出的报价超过Facebook收购图片应用Instagram时的筹码――10亿美元,但却遭到Snapchat CEO斯皮格尔及联合创始人鲍比・墨菲的拒绝,理由是Snapchat不需要这样的快速支付、对此收购不感兴趣。
故事还没完,扎克伯格亲自带队,用了12天时间迅速复制出了名为Poke的同类型应用。讽刺的是,凭借Facebook的影响力和“人口红利”,Poke最初确实很快就登顶了iOS热门应用,这也让扎克伯格开始忘乎所以的炫耀自己团队的执行力和“黑客精神”。但好景不长,由于并没有像Snapchat那样掌握“如何在人们的分享欲与隐私之间找到平衡”,所以这次不得要领的抄袭最后惨淡收场。
与此类似,Twitter推出短视频社交应用Vine之后,马克・扎克伯格也决定在被自己收购的拥有1亿5千万用户的Instagram中添加短视频应用Instagram Video。结果证明,把视频和图片放在一块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收购和模仿的商业逻辑并不见得行不通,对扎克伯格来说,难题在于如何让这家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公司摆脱创新困境、并且保持活力继续增长。
Facebook的明天
去年,有一位名为Eric Jackson的评论家认为,Google和Facebook将在5到8年内不再风光甚至彻底消失。Google和Facebook分别属于Web 1.0和Web 2.0的产物。就像Google费劲脑汁都难以在社交上超越Facebook一样,Facebook也将很难应对未来的对手。
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扎克伯格会坐以待毙吗?
早在2008年,Facebook就推出了自己的iPhone应用,不久后又推出了Android应用。Facebook在向第三方开发商和广告商开放了自己的API接口之后,越来越多各种类型的第三方应用可供用户使用,在收入最高的IOS应用中,很多都与Facebook进行了整合。
视频分享应用Viddy和SocialCam在与Facebook的时间轴整合后,活跃用户量迅速上升,跻身到了免费应用的排行榜前列。这只是Facebook移动流量效应的一角。那么绑定第三方应用对扎克伯格来说有什么好处?首先,用户账号的Facebook时间轴上会显示来自绑定应用的新鲜事,从而带动网站的流量,提升广告收益;其次,Facebook会搜集这些用户的信息来完善自己的数据库,增加广告推送的针对性。当然,零成本俘获了如此数量多的用户后,对于推广自家的应用来说自然也十分有利。
2011年,Facebook的CTO Bret Taylor信誓旦旦地说:“Facebook无意推出自己的应用商店。”但仅仅过了8个月后,Facebook就迫不及待地了自己的应用中心――“App Center”。众所周知,Facebook超过80%的收入都来自广告。为了改善单一的收入渠道,利用数亿用户群搭上移动互联网的便车看起来是个好主意。在此基础,Facebook还瞄准了移动支付业务。
在Facebook的应用中心,可以查找或安装所有的社交应用。和苹果 App Store 一样,Facebook 应用也有分类、介绍页面、推荐系统、评论等,但其社交性质更强。所有应用开发者都可以接入应用中心,审核方式会比苹果更加合理,用户数低或质量差的应用不会被批准进入应用中心。开发者还要创建一个应用介绍页面,在应用中心共用户查看、评价其应用。开发者的的应用可以选择付费、免费或应用内购买等多种付费方式。
2012年才开展自己的移动业务,很多人质疑“是不是晚了”。但对于拥有超过10亿用户的Facebook来说,似乎做什么都不晚。如今,Facebook的移动产品已经初见成效,并且在继续加大推广移动业务的力度。
Facebook目前单月活跃用户数量约为11.9亿,其中约8.74亿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访问Facebook网站。Facebook亚太地区业务副总裁丹・尼尔瑞表示,Facebook移动用户数量每年增幅约为51%,这也突出了移动业务对Facebook的重要性。
“我们(在移动业务领域中)才刚刚起步而已。”去年年底扎克伯格这么说。他认为,Facebook的移动用户人数最终将会超过桌面用户,来自于移动用户的收入也将最终超过桌面用户。正因如此,扎克伯格才不惜斥巨资,花费10亿美元收购了移动照片分享应用 Instagram,而且还在对别的新兴对手虎视眈眈。
今年,互联网公司做手机的热情彻底消退了下去。一度传言将会推出自己手机的Facebook,在4月份了第一款Facebook定制手机。Facebook为Andorid手机提供新的体验是通过Facebook Home程序实现的。也就是说,Facebook做的其实不是手机,也不是操作系统,而是一款与安卓系统深度融合的UI。Facebook Home的理念就是将内容优先展示给用户,它放在手机主屏上,用户再也不必点击程序才能查看。Facebook Home启用后,来自Facebook动态消息(News Feed)的图片会覆盖到整个屏幕。
看起来,Facebook Home的目标受众是那些不太在乎线上生活是否丰富完整,但仍喜欢 Facebook的人。对很多人来说,一定程度上,Facebook就代表着互联网,而这些人通过Facebook Home可以省去繁琐流程,很方便地同家人和朋友建立起联系。
正如扎克伯格所言,Facebook Home的重点是人,而非应用。扎克伯格接下来会做的是,跟用户签订两年合同,然后把预装Facebook Home的Android设备免费提供给用户。没错,Facebook Home的运作模式上有kindle的影子,甚至比kindle免费得更为彻底。那扎克伯格为什么不干脆自己做一款手机呢?
他解释说:“我一直清晰地认识到,做手机对 Facebook来说并不是一个明智的策略。我们是一个数十亿用户的社区,而最畅销的手机(除了iPhone)也不过是几千万。所以,如果我们做一款手机,那么最多也就覆盖1-2%的用户,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任何好处。相反地,我们希望能够把尽量多的手机变成‘Facebook Phone’,而这也是Facebook Home诞生的原因。”
当然,扎克伯格认为Facebook Home迎合安卓系统只是因为自己与老对手Google共同拥有开放的合作理念,“很多人喜欢iPhone――我也喜欢,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Facebook Home带到iPhone上。”但很明显,封闭的iPhone体系不会接受扎克伯格的提议。
Facebook现在把自己称为“移动先行,移动最佳”的公司。扎克伯格在分析社交领域下一个大的趋势时说:“在小群体内进行分享的产品将会流行”。故事回到社交产品连客的失败上,或许连客并非模式有问题,而是赶错了时机,这和曾经做电子商务的8848遭遇如出一辙。
“这不是钱的问题,它是我的孩子,我想将它一手带大。”当年扎克伯格回绝雅虎前首席执行官塞梅尔的收购报价时曾这样表示。移动化成为了Facebook的青春期烦恼。未来能不能延续传奇,一向中庸的Facebook如何在风起云涌的移动互联时代保持地位,扎克伯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社交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