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研活动建议

教研活动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研活动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研活动建议

教研活动建议范文第1篇

P键词: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指教师在对所从事专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是指教师在专业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情感和意志力,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关于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我国学者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上,对教师专业情意发展的关注和研究严重缺失。

所以,我们以“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专业情意”为主题,以区域内承担中学综合实践课程活动课程的专任或兼任教师为对象,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法和部分教师访谈法进行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90份,其中有效问卷80份。

一、调查状况的分析

1.综合实践指导教师的工作状况总体良好

从调查中发现,有50%的教师对从事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感到“满意”,仅有8%的教师表示“不满意”。说明大部分教师还是热爱综合实践课程的,具有较好职业素养和从业态度。此外,有7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动力来自“自己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和“自己的事业心、责任感”,75%的教师会“经常思考如何改善工作方法和提高效率”。由此可见,该课程指导教师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良好,为该课程的发展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2.综合实践指导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1)工作有着较大的压力。在问卷中,有50%的教师认为该课程压力很大,且有90%的教师认为造成工作压力大的原因是得不到学校的肯定。同时,认为导致该课程满意度不高的最主要因素是“工作压力大、绩效待遇不高”的教师占55%。由此表明,被调查教师的压力,大都来自外部环境,该课程的教育教学缺乏科学的评估和评价机制。

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但是,如果付出却不能得相应的肯定,会降低教师成就感和幸福感,从而引起焦虑、急躁,甚至演变成职业疲倦。

(2)综合实践指导教师工作热情有待提高。在调查“对综合实践课程的总体评价”时,我们发现,只有6位教师选择“热情高”,选择“初期工作热情很高,但现热情不太高”或“一般”占大多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课程教师工作热情持久性不足。在教研活动方面,大多教师表示参加教研活动是完成上级要求任务,而非期待专业成长。据此推测,部分教师对综合实践新课改的思想认识和行为缺乏主动性。

(3)综合实践指导教师情感需求需要加强引导。在专业自我方面,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工作未得到学校的理解和尊重,甚至有个别教师认为是学校管理者不认可其教学能力才被安排任教综合实践课。他们在工作中很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特别是得到学校领导的理解与尊重,自我评价效能相对较低。所以综合实践指导教师情感需求不容忽视,需要加强引导。

(4)综合实践指导教师管理体制需要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着力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体验、感受,能充分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但受应试思维的影响,特别在升学任务面前,很多学校没有意识到此学科设置和教学的重要性,对该课程教学和教师的管理还相对滞后。

二、综合实践指导教师情意的引导与建议

1.尊重综合实践指导教师情感需求,加强情感引导

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中学教师是有着强烈自尊心的高文化层次个体,非常渴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学校的理解与尊重。因此,学校和管理者都必须了解教师的真正需求,尽可能予以正确引导和适当的满足。对于那些因各方面条件限制而暂时难以满足的需要,应认真、细致的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尊重和引导好他们的情感需求,对学校、对学生、对综合实践课程学科教学和教师都是共生共赢的系统效益。

2.更新观念,加强综合实践课程的学科管理

综合实践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必修课程。它是新课程的重要板块,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高度综合且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的、独立的课程,它与其它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要本质区分传统学科和综合实践课程,加强教师队伍理论指导,重视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

3.建立科学激励机制,激发综合实践指导教师工作内驱力

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的管理体制中缺乏完善的综合实践学科教师激励机制。该课程教师在评优评先、绩效待遇方面常让路与其他学科,甚至有个别学校把该课程教师归于后勤人员内进行管理。所以,学校要建立综合实践课程的科学激励机制、搭建平台,充分发掘综合实践指导教师的潜能,激发综合实践指导教师工作内驱力。

三、课题调研后的几点感悟

1.新的课程需要新的关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区域内综合实践指导教师专业情意的调查研究,了解了其状况和需求,对该学科指导教师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为该学科发展和学校改善教学管理提供了有益信息资源。

2.新的学科需要新的研究。综合实践课程是新课改浪潮实施的一个亮点,探索实施才刚刚开始,需要着力研究。学校和教师都应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自己学校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其目的就是解决问题,促进发展。基于这种朴素的理解,我们对该课程的实施发展,对该课程教师的各方面研究也应应时而进。面对该课程指导教师的处境和需求,遇有亮点要总结推广,遇有问题不回避,着力研究解决,善于反思,积极开拓,在解决问题中求得新的发展。

3.新的群体需要新的追求。综合实践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全新亮点,综合实践指导教师应该把握机遇,勇于担当,在时代浪潮中确立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作为第一线的老师,面对全新的领域,可以大展身手,积极开拓探讨,在发展中创造自己的事业辉煌,成就自己的职业梦想。

参考文献:

教研活动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观课议课;高中生物;教研活动;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02-02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很好的研修活动。以教研组内的教师做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观课议课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教师学习、行动与研究的共同体。

1.制定明确的观课与议课的要求和内容

1.1确立观课议课的课型。一般有诊断型(帮助上课人发现问题)、指导型(帮助上课人改进)、观摩型(观课者与上课人互相学习)三种类型的观课议课活动,其中诊断型和指导型观课议课深受青年教师的喜爱,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中一定有许多的困惑,想通过观课议课活动找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获得解决问题的帮助。

1.2制定观课的要求。一节课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教师讲了多少;更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所以观课应从单一听教师的"讲"变为同时看学生的"学",做到既听又看,听看结合,注重观察。因此,就要求组内教师要注意"五"听和"二"看。

"五"听包括如下:(1)听教师怎么讲的,是不是讲到点子上了,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2)听教师课讲的是否清楚明白,学生能否听懂,教学语言如何;(3)听教师启发是否得当;(4)听学生的讨论和答题;(5)听课后学生的反馈。

"二"看包括如下:

(1)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亲切,看教师板书是否合理,看教师运用教具是否熟练,看教法的选择是否得当,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看教师实验的安排及操作,看教师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处理是否能巧妙处理

(2)看学生,看整个课堂气氛,是静坐呆听,死记硬背,还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看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看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

1.3制定议课的内容。议课者对一节课从整体上要做出全面、系统的评价,通常做法应该是先分析后综合,因此,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对课进行分析,具体包括如下:

1.3.从教学目标上分析。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观是否全面、具体、适切。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确定;具体指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目标都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体现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观,要观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观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

1.3.2从处理教材上分析。议课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观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观授课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观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1.3.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观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因此,议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①观教学思路设计。议课者评教学思路,一是观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观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观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观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②议课堂结构安排。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顺序。③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切分(注意5个时间计算)。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观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观有无前松后紧(前面时间安排多,内容松散,后面时间少,内容密度大)或前紧后松现象(前面时间少,教学密度大,后面时间多,内容松散),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占用时间多少,观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

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切分。观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现象。

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观优、中、差生活动时间切分是否合理。有无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差等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

计算非教学时间,观教师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的、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的现象。

1.3.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议课的又一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①观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②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议课既观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观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③ 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议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议常规,还要议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既要观常规,更要观改革和创新。要观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观主体活动的发挥,要观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观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④看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呼唤现代化手段。"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看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还要看教师适时、适当用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1.3.5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议课还要观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①观板书。好的板书,首先是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其次要言简意赅,有艺术性;再次是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②观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③观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④观教法。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熟练程度。

1.3.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观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①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②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③是有效利用45分钟(或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2.组织观课议课活动

在制定明确的观课与议课的要求与内容后,教研组在2011学年的二次年级部范围内的公开课中,按照先前制定的要求与内容进行了观课与议课的活动,由于组内教师的人数有限,而且也是初次尝试,在这二次观课与议课的活动中,只要求组内教师按照先前制定的要求与内容中的几个部分作为观课与议课的点,让观课者带着自己所要观的点和议的点去参加这两次研修活动。对于这两次的研修活动,做了如下一些安排:

(1)要求开设公开课的教师在开课前一天将教学方案交给教研组长,由教研组长发给观课的教师。

(2)教研组长做好观课教师的组内分工,并要求观课教师根据所要观课议课的点做好相应的记录。

(3)要求观课教师在观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的把自己融入到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体会学习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感受。

(4)教研组长带领观课教师进入微格教室去观课。

(5)观课结束后,教研组长先安排授课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和组织进行叙述,然后组织所有观课者对自己观课中所观的点进行一个一一的叙述。

(后附一个具体观课议课的例子)

总之,观课议课可以促进全组老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全组老师的实践能力,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深信观课议课会在不久的将来踏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理想的境界,但愿通过"观课议课"为载体的教研组活动,能引领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化训练,使教研组真正成为教师起飞的平台。

以下为一次观课议课活动的具体例子:

授课者:肖老师(教龄三年,性格稍显内向,语言感染力较欠缺,专业知识扎实,处于教学适应期)

观课议课的课型:指导型

授课主题:特异性免疫

第一环节 课前安排 (5月6日下午第一节课)

在正式开课的前一天,组织了观课教师的会议,一方面是将肖老师的教学设计发给每一位观课教师,另一方面,依据肖老师自身的特点和提供的教学设计将本节公开课的课型定为指导型。

要求所有观课教师要观这节课的2个方面:

(1)听教师怎么讲的,是不是讲到点子上了,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

(2)听教师课讲的是否清楚明白,学生能否听懂,教学语言如何。

将本节课的议的点确定为四个并分配给了四位老师: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由杜老师负责)。

(2)从处理教材上分析(由沈老师负责)。

(3)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由黄老师负责)。

(4)从观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由葛老师负责)。

在确定好了以上这些安排后,要求一定要在明天正式观课议课前再认真学习一下自己所观与议的点的要求和内容。

第二环节 观课活动(5月19日上午第三节课)

我们所有组内教师都在正式课前10分如约的到了科技馆五楼的微格教室,带着自己所要观的和议的点进入了正式的观课活动中,大家认真的思考、认真的记录,忙忙碌碌一节课……

第三环节 议课活动(5月19日上午第四节课)

在观课活动结束后,大家都感觉很辛苦,我安排了十分钟的休息,然后大家做下来开始议课活动。首先由肖老师对本节课的设计做一个叙述。(以下的叙述,是我在每一位老师的叙述后的一个整理)

肖老师说:"我想说两点:1、我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必修三第三章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免疫的概念及非特异性免疫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使学生对免疫类型和原理有更加完整的了解。这部分内容涉及的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生继续学习"体液免疫"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的理论基础。2、我的困惑:本节课知识点比较散,概念也比较多,在备课过程中,我只知道有哪些知识是要求学生掌握的,能够罗列出来,但是感觉特别困难的是,怎样把这些知识点串起来,形成一条主线?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一块有问题,上课气氛较沉,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还感觉自己讲话总是重复,可能比较啰嗦,这些问题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想请组内老师给予一定的指点。"

葛老师说:"学生在前面学习了非特异性免疫的内容,为本课时的学习打好了一定的基础。

但由于免疫部分与教材的其它章节联系很少,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基础,加上本课时内容概念多、知识抽象,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不容易深入理解,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比较困难,这的确是每一位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时的一个困惑,所以肖老师不必紧张,本节课也是我们每一个老师的困惑,接下来还是让我们听听每一位老师对于本节课所议的点的叙述吧,我看请杜老师先来。"

杜老师说:"在肖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①说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②说出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辨别各种类型的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③简述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过程。④概述细胞免疫的过程。我觉得这样的目标设定缺少了达成目标的途径,比如说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那么是要求学生说出哪些区别呢?希望学生通过怎样的途径来说出区别呢?希望有多少学生能说出区别呢?你是如何确定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说出区别呢?我想起来了,上次葛老师发给我们关于学习如何规范叙述教学目标的资料,我觉得我们可以根据资料中的要求去思考去描述,另外,我觉得没什么了。"

沈老师说:"我觉得本节课在教材处理上好像没什么问题吧,不过我觉得要是把免疫应答的过程叙述的再仔细点可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和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就感觉肖老师好像对于这个将的太笼统了点,其实将这个应答过程讲的再清楚点,可能更好,另外好像也没什么。"

黄老师说:"我觉得这节课可能是肖老师讲的太多了,虽然有很多的细胞名称要记住、有很多的概念要知道,其实这样一味的讲效果未必好的,一下子让学生接受这么多的名词和概念,估计学生吃不消,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让学生来画概念图,因为很多的题目都会涉及到图的问题,以前很多学生就是图看不懂,这样的题目就解决不了,我自己前几天试过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思维过程自主设计概念图,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评价,使学生在画概念图的过程中完成所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就是感觉上课问的问题不够明确,比较散,比较随意,如果能设计出一连串的问题更好,具体怎样设计我好像还没仔细想过。"

葛老师说:"我感觉肖老师的课就其教师本身的基本功还是很好的,如果有些地方能够改进可能会更好一点,例如声音大一点,抑扬顿挫一点,可能会使语言更富有艺术性,如果板书再设计的严谨一点,字写的再大一点,可能会更好一点,我记得我以前的一位老师,因为板书的字写的漂亮,他的课就有很多学生喜欢,这个问题似乎是现在我们很多老师的问题,板书的字写的越来越小了,板书设计的越来越不规范了,我觉得要非常值得我们注意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本以为这节吃饭课很多老师希望早点结束草草收场,现在看来很多的问题激起了大家的共鸣,这不仅仅是一个老师出现的问题,也是很多老师共同出现的问题,大家之所以讨论的这么激烈,不肯结束,也许就是大家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把自己平时遇到的类似问题在这一刻得到解决,在这节课上很多老师找到了自己的一些缩影,产生了一些反应,这也许就是这次活动的意义所在吧。

教研活动建议范文第3篇

根据特长搭建艺术表演组

首先需设计制作一份《音乐教师发展性业务档案》(下称《档案》),用它来记录教师学习、教学、培训、成果及参加艺术实践活动等情况。《档案》的意义还在于能个性化地关注教师的成长过程,使教师在体验成功、享受进步中得到激励,也为组织者策划艺术实践活动或业务培训提供参考数据。 组别设置从教师特长爱好及相近片组两方面考虑,教师即演员,组成声乐组、器乐组、舞蹈组及戏曲组等艺术组,教研员和各组组长再组成导演组。之后,大家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开展声乐、器乐、舞蹈及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实践活动。 《档案》由九项内容组成。表中“艺术组,职务”栏指该教师所属艺术组和组内所担任的职务;“每届成绩”栏主要填写参加艺术实践后所获得的奖项与级别,栏次根据需要可增添;“艺术特长”栏主要记录该教师最初的专业强项和经培训后的情况。表中的每项内容可视实际情况需要和变化做增与删、重与轻的选择。

由于“艺术特长”栏记录了该教师的专业强项,这对艺术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人员选择、人员搭配和艺术形式安排带来极大的方便。此《档案》全体音乐教师人手一份,以作为临时性节目替补队员的备用。《档案》既可用来记录每位教师参加艺术实践活动的情况,又可作为组织者对教师业务培训与再提高的参考;既可作为艺术实践活动的考核管理办法,又可作为向有关部门提供该教师提薪升职时的参考依据。

因地制宜制订学期节目单

根据教师特长及全体教师的专业起点,结合本地区音乐教学实际水平和目前所能承担的经费开支,制订__一份既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又适合舞台表现的节目单,是此项活动成败的关键,也是音乐教研员必须进行的首要任务。

节目内容可以现行部编中小学音乐教科书为主,辅以其他。可重点针对某一册,也可按需将各册内容灵活重组。节目编排的原则是通过教师的舞台实践和学生的现场观赏,使现行音乐教材综合价值最大化,同时完成教师的业务培训计划,达成音乐教研的目的。如先安排口琴齐奏曲《剪羊毛》,目的旨在通过排练来增强培训活动的娱乐性和实效性,又通过舞台实践,激发学生对口琴的学习欲望。再次安排口琴合奏曲《剪羊毛》,旨在让教师在齐奏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型乐队的编配技法,进一步掌握高、中、低音口琴的配器方法,是一种纵深的业务培训。作为学期或学年教研和培训计划,节目单须在开学前由“导演组”精心制订,并在第一次教研活动时向全体教师公布,再按实际情况做微调,形成最终的演出《节目单》。《节目单》的内容除目录外,还可配以排练照、教师简介等,起到榜样作用。节目单分发对象为各级领导、各校教师。

节目单的制订过程,是“编导”(教研员)对教材深入细致再研究的过程,也是了解音乐教师现有业务水平,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设计培训计划的过程。教师情景式的艺术实践活动,既拉近了教师与教材的距离,又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既发挥了自己的一技之长,又激发了同伴的学习欲望,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通过实践,教师们以音乐教材为基础,同唱一首歌、同奏一首曲、同编一支舞,将歌唱、器乐、视唱练耳、音乐欣赏、舞蹈创编及专业知识与现行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会弹、会唱、会编配、会编舞,进一步梳理教材、熟悉教材。

试想,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能为学生唱上一首优美的歌,弹上一首动人的曲,跳上一支扣人心弦的舞,说上一段幽默的小品……那将会让学生回味无穷、终身难忘。

一份丰富多彩的节目单,其实就是一份严密的学期教研计划和培训计划。

开展灵活多样的排练活动

由于大组教研受活动次数约束,容易影响教学(节目)计划的完成。为使艺术实践活动既能保质保量完成,又不影响其他教研计划的实施;既能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又不增加教师过重的压力,我们采取以下活动形式:

大组形式:以大组教研的形式开展排练活动,包括合唱、合奏、舞蹈及各片组已成品的节目等。有条件时还可邀请行家或当地专业乐团著名演员进行艺术辅导,以进一步提高节目质量和教师的艺术水平。

片组形式:以片组或家庭式的形式展开排练活动,包括器乐独奏、独唱、小组唱奏及小品等小型节目。有条件的可结合本校学生或教师,进行对既定节目内容改编性的排练。活动时间可由相关人员自行协商解决。

边培训边排练:以培训的形式开展排练活动,包括口琴、竖笛、口风琴等进课堂乐器,小型乐队的编配,京剧唱腔培训,集体舞培训等在较短时间容易掌握的内容。笔者十分提倡此类形式,因为它能促使培训深入持久,增强培训活动的实效性,提高培训形式的娱乐性。

送“戏”下校,汇报演出

经过―定的艺术处理,将平时教师们排练的节目以音乐会的形式,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向基层学校巡回汇报演出。送“戏”下校,让台下十年功不限台上一分钟,让艺术成果不以比赛获奖为最终目的,并充分发挥基层学校现成的舞台、现成的观众和现成的劳务人员优势。

每学期应事危制定汇报演出计划,该校音乐教师负责落实演出所需器材、场地布置等,以确保艺术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导演组”根据该校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将音乐会的观摩与音乐的普及教学结合起来,组织节目内容与相关音乐常识、知识的抢答,演员与观众形成现场互动,以增加音乐会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

作为对教师基本功考核的一项制度,此活动规定每学年举行一次。同时,应力邀各级领导参加,以形成一种强大的感召力,激励和鞭策音乐教师的信心与热情,以保证此项活动的落实。另外,对艺术实践中的节目单和演出录像,应及时整理归档,及时上传下达、反馈信息、总结分析,为制订下学年节目内容提供参考依据。

教研活动建议范文第4篇

面对新世纪,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不能忽视,因为人是在交流中成长的。今天我们处于信息时代,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交流,但是在幼儿园里,幼儿语言能力较差。具体表现在:幼儿不善于主动地发起与人交谈,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态度;幼儿不善于根据不同情景运用恰当的词、句向对方作出应答,解决矛盾。

怎样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满足幼儿终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发现 :艺术活动是一种认识周围世界的有趣的方法,这种方法形式比较自由,而且有许多操作性活动。

二、设计研究

(一)概念界定

什么是全语言教育?简单地说,全语言教育提倡的是开放式的语言教学,它将传统的“师传生受”的语言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师和儿童合作学习的过程,从而对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原则作了新的探讨。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品为媒介和主要手段进行的教育。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近年来,也把语言艺术――儿童文学教育列入其中。

(二)研究原理

1.新版的《幼儿教育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建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2.皮亚杰指出 :幼儿期要发展智慧,关键是让幼儿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从娱乐中学、从玩耍中学。其教育过程是:“兴趣――游戏――引导――游戏”这一模式很适合幼儿园的艺术教育。

(三)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儿童的语言学习是整体性的学习。

2.行为性原则:儿童的语言学习是自然而然的学习。

3.有效性原则:儿童的语言学习是有效的和有用的学习。

4.整合性原则:儿童的语言学习是整合的学习。

(四)研究目标:探索以全语言教育理论为指导,在艺术活动中提高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五)被试的选择

对象:本实验以小三班为实验班,小四班为对照班。经检验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语言能力无明显差异。见下表:

三、操作措施

(一)全语言教育思想渗透在区域活动中

1.利用美工区发展幼儿的语言:让幼儿把自己的实践活动用语言讲述出来。幼儿爱讲什么,就讲什么;玩后可让幼儿一个个说,也可让幼儿七嘴八舌的一起玩,能说的尽量说,说不好的帮助他说。

2.利用表演区发展幼儿的语言:我们可鼓励幼儿自编、自排、自演,大胆地运用绘画、语言等多种形式表现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利用墙饰发展幼儿的语言: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实现的。通过丰富和变化墙饰内容,激发幼儿创造性的讲述愿望。

(二)全语言教育思想渗透美术活动

1.听画:听是训练幼儿思维的方法。让幼儿从理解语言开始,将抽象思维转换成形象描叙,力图使幼儿能学会从成人的语言中听出画面的存在,这种语言包括我们日常的生活用语、儿歌、小诗、故事等等。

2.说画:说话训练主要从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角度来考虑。鼓励幼儿在艺术表现之前和之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画“狮子”可引导幼儿说一说“狮子为什么是大王?它住在什么地方?”等。

3.看、想:是听和说的原动力。为幼儿提供“看”的对象和内容,引导他们一步步有目的、有步骤地“看”,如命题画“鸡”活动之前,我们组织幼儿观看了有关的录像,让幼儿看了以后说一说“母鸡与小鸡有什么不同?”等。让幼儿看了以后用恰当的语言加以描述。

(三)全语言教育思想渗透音乐活动中

1.匹配方式。方法是提供给幼儿熟悉的音乐材料,启发幼儿为之匹配相应的语言,在音乐伴奏下讲述与音乐相符的短句、短诗或小故事。

2.联想方式。方法是提供音乐材料,鼓励幼儿表达由音乐引起的联想和想象,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它可以是由音乐引起语言的联想,也可以是语言引起音乐的联想。

3.创造方式。歌唱活动中的创造方式是为熟悉的歌曲创编歌词,使幼儿在代替歌词的过程中更好地熟悉旋律,提高想象力、思维能力,同时帮助幼儿体验创造的乐趣。

四、结果与分析

我们的实验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吗?为此我们又进行了后测,结果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班,这说明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我们的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倾听活动

《纲要》要求我们: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倾听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就幼儿语言学习和语言发展而言,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

2.我们的艺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词汇

我们所提供的诗歌、故事、歌曲、图画书都是优秀的儿童作品。它们形象生动、通俗上口、节奏鲜明、语言精练。幼儿在学习与欣赏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对作品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且积累了大量的语汇。

3.我们的艺术教育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语言运用情境

《纲要》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这说明我们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幼儿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在交往中逐步学习理解和表达意图倾向。

4.我们的艺术活动为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

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在艺术活动中,能让幼儿学习在不同的语言情境里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

五、讨论

1.通过一年的实践操作发现:以全语言教育思想为指导,在艺术活动中培养幼儿语言的能力的方法是有效的。

2.由于只有一年的时间进行研究,所以我们所研究是在美术、音乐、文学三个相对独立的艺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如何把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综合艺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需今后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

【2】学前教育文荟

教研活动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资本流动;异质空间;LSTVAR模型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业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却存在一系列的结构扭曲现象,其中区域结构的非均衡发展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表现。统计数据显示{1},1978年,广东省与贵州省的GDP之比为3.99,到2012年,该比值已经上升为8.39,区域差距扩大态势明显。如果无法有效处理和解决这一问题,区域发展过度失衡势必会阻碍中国经济的持久、协调、高效发展,并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深入研究经济增长中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的现象和作用机理,并找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是我国理论工作者亟待研究的重要理论与现实课题。

解释区域发展差距的理论较多,但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是重要的理论视角之一。这是因为货币政策不仅是宏观经济总量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熨平经济周期,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于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由于存在各区域自然条件、历史背景、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和金融结构等方面的异质性,统一的货币政策会产生不同的区域效应,并可能扩大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关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自Scott(1955){2}首开先河之后,众多学者探讨了这一问题。首先,从研究方法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向量自回归(VAR),该方法由于不需要先验的理论分析和可避免“卢卡斯批判”而被广泛应用于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研究。Fielding 和 Shield(2006){3}、刘玄和王剑(2006){4}、丘斌和邓佑甜(2009){5}等。二是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SVAR模型基于VAR系统参数附加结构性的约束条件,并考虑了当期的影响,得出的研究结论也就更加可靠。如Giacinto(2002){6}、曹永琴(2007){7}、Georgopoulos(2009){8}、Todd Potts(2010){9}等。三是其他方法,如Clausen 和 Hayo(2002){10}采用半结构动态模型;刘金全、郑挺国(2006){11}应用 Markov 模型;赵书杨和康宇虹(2011){12}采用CRS和VRS方法等。虽然上述文献大多数都证明货币政策对不同区域的影响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文献所采用的VAR、SVAR等方法都是基于线性假设,未曾考虑复杂经济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其次,从区域效应形成的原因研究来看,基于VAR与SVAR模型的研究,事实上是将货币政策的传导系统看成一个“黑箱”来对待的,很难打开“黑箱”分析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形成机理,即使将某些因素引入模型,也只能形成零碎的个因分析,难形成系统的解释框架。如宋旺和钟正生(2006)、曹永琴(2007)等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差异的角度来解释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成因;Montagnoli(2007)、周孟亮和李明贤(2009){13}等研究认为金融结构的空间差异是产生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重要原因;而Arnold和Vrugt(2002)、Georgopoulos(2009)等证明经济结构的区域非均衡是导致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根本原因。

最后,从对我国的区域划分来看,主要有三分法、四分法和八分法三种。三分法为东部、中部、西部;四分法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八分法为东北、北部、东部、南部、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大西南、大西北。这些划分虽然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道理,但在研究之前先入为主,事先圈定一个货币政策效应区域,似乎有违研究的逻辑性。

本文区别于国内同类研究,主要有三点不同之处:(1)在研究方法选择上,基于省级行政的相对独立性和复杂经济综合体,对VAR模型进行了必要的非线性检验,对于存在非线性关系的数据,采用LSTVAR模型进行分析,从而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14};(2)在区域划分上,先就省级经济对统一货币政策的广义脉冲结果进行分析,然后归类进行区域划分,使区域结构更加科学和更具有现实意义;(3)基于不同区域的空间异质性(包括自然结构和经济结构),从资本流动角度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形成机理进行科学、合理的理论解释,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异质空间与资本流动的理论分析

一般来说,如果系统或系统属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那么这样的空间称之为异质空间。系统属性可以是空间所涉及的任何变量,复杂性涉及系统属性的定性或类型描述。我国区域辽阔,各区域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差异显著,不同区域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异质性显著。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Qi=AiKiαLiβμi,i=1,2,3,…,n(1)

(1)式中Qi表示产出,Ai表示综合技术水平,Li表示投入的总劳动,Ki表示投入的总资本,α、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μi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μ≤1,i表示不同的区域。(1)式不仅表明不同区域的产出是不同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函数,而且在异质空间的假定条件下,不同空间还存在着不同的生产函数。由于本文立足于分析货币政策,从而主要考察资本要素,或在资本劳动比率(工资)存在差异的条件下,将劳动看成是被资本动员或随资本流动的要素。

资本流动受多种因素影响{15},在异质空间概念下,本文将这些因素划分为自然结构与经济结构两个方面。自然结构主要是指与人类生活要求密切相关的自然条件,在投资者追求生活幸福指数的驱动下,即使不同区域的投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即边际资本收益率相等甚至略有降低的条件下,资本也会从自然结构差的区域流往自然结构好的区域。经济结构主要是指产业结构、金融结构、制度结构等经济条件,正是由于这些条件的不同,使不同区域存在不同的投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从而导致资本从边际收益率低的区域流往边际收益率高的区域。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当自然结构差的区域存在某种投资机会使资本边际收益率高于投资者追求生活幸福指数的心理界限时,资本会从自然结构好的区域流往自然结构差的区域。这种逆自然结构的资本流动将使该区域的资本净流量减少甚至趋向于零,从而出现“资本净流动粘性”。

虽然影响资本收益的因素较多,但最主要的是利率,而且为考察投资机会成本的变化,本文以实际利率为分析的主要指标。李志(2002){16}曾构建了企业的生产函数如下:

■(I,p)=A(I-■)α0,,(2)

其中I表示用于生产的资本,■为进行生产所必须的最低资本投入,A>0,?琢∈(0,1),p为项目成功的概率。本文将该模型进行了改进和扩充,于是得到了企业收益函数:

Wi=A(I-■(ri))α-I(1+Rj)(3)

其中,Wi为企业的总收益,此时■仍为在i地区进行生产的最低资本投入,它包括厂房、设备、劳动力工资等。由于通货膨胀率高的地区,这些费用比较高。所以,■可以看作通货膨胀率?仔i的增函数,又由于实际利率计算公式为名义利率(R)减去通货膨胀率:r=R-?仔。所以投资成本为实际利率ri的减函数,即d■/dri

在(3)式中,Wi对rj求偏导可得:

■=-A?琢(I-■(ri))α-1■>0(4)

这说明企业收益率Wj是关于ri的增函数。因此,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如果ri>rj(i,j代表两个不同地区),则Wi>Wj,资本会从j地区流往i地区,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2)式中,Wj对I求偏导可得:

Wi=■=-A?琢(I-■(ri))α-1-Rj(5)

Wi就是企业收益率,只有当Wi>0时,企业才会进行生产。并且Wi的值越大,企业进行生产的积极性越高。因此,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如果Wi>Wj(i,j代表两个不同地区),资本会从j地区流往i地区,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本文可以得出如下两个假设:

假设1:在统一货币政策的持续冲击下,由于存在空间异质性,资本将从实际利率低的地区流往实际利率高的地区,从而使实际利率高的地区实现较快增长,产生货币政策的区域非对称性。

假设2:在统一货币政策的持续冲击下,由于存在空间异质性,资本将从资本收益率低的地区流往资本收益率高的地区,从而使资本收益率高的地区实现较快增长,产生货币政策的区域非对称性。

三、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实证分析

1. 研究设计

本文实证分析的基础方法主要是VAR模型,但为了处理异质空间的复杂性而导致的不同区域中可能存在的非线性问题,考虑引入Weise在1999年提出的逻辑函数平滑转移向量自回归模型(Logistic Smooth Transition Vector Autoregression)模型,简称 LSTVAR 模型{17}。LSTVAR模型是多方程非线性模型,并且以逻辑函数为转移函数。LSTVAR模型以VAR模型为基础,因此首先定义一个VAR模型:

Xt=A0+A1Xt-1+…+ApXt-p+?着t,?着t~IID(0,?赘)(6)

根据Weise(1999)原假设(1)的备择假设,LSTVAR模型为:

Xt=A0+A1Xt-1+…+ApXt-p+(B0+B1Xt-1+…+BpXt-p)F(zt)+?着t(7)

F(zt)=(1+exp{-?酌(zt-c)/?啄t})-1-1/2(8)

其中,Xt=(Xit…Xkp),逻辑函数F(zt)介于0到1之间。zt表示经济状态的转移变量,参数c是门限值,?酌>0是平滑参数。如果?酌接近0,那么F(zt)收敛到一个常数,模型变为线性的。如果?酌趋向无穷大,则模型动态离散性跳跃变化依赖转移变量zt是否大于门限值的门限自回归模型。参数?啄z是转移变量zt的标准差,通过除以?啄z使zt对门限值的偏离标准化,以利于平滑参数的解释。

在(8)式中,当?酌∞时,门槛变量是两种线性方程相交替时的转折点;当?酌0 时,LSTVAR 模型均成为一个线性模型。因此,判断模型线性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为:H0:γ=0,H1:γ>0。

其次,通过LM检验考察模型的非线性特征。步骤如下:对方程(4)进行逐步回归,根据回归结果获得残差拟合值?着it,并计算每个方程的残差平方和SSRi1=∑?着it2;对每一个?着it关于Xit-1,…,Xit-p,ztXit-1,…,Xit-p,进行回归获得残差拟合值?滋it,并计算残差平方和SSRi2=∑?滋it2;对每个i计算LM统计量LMi=T(SSRi1-SSRi2)/SSRi1,其中T是样本观测值个数。在原假设下LMi服从?字2(pk)分布。在小样本中,等价的F统计量是:F=[(SSRi1-SSRi2)/pk]/[(T-(2pk+1))]。通过F统计量或者?字2统计量的观察值与临界值判断是否拒绝原假设,考察模型的非线性特征。

最后,利用T-O-O网格点搜索法(Grid Search)选出最优的转移函数,采用非线性OLS法估计LSTVAR模型的各项参数。

2.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根据凯恩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择30个省份(除外)的实际产出增长率(y)、货币供应增长率(m)、投资增长率(i)、信贷增长率(l)和实际利率(r)5个变量。由于各地区没有公布GDP的月度数据,从而实际产出增长率(y)选用月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来衡量;货币供应量增长率(m)以M2月度同比增长率来衡量;投资增长率(i)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月度同比增长率来衡量;信贷增长率(l)以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月度同比增长率来衡量;实际利率(r)等于基准利率与月度CPI同比增长率的差值,而基准利率按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计算。样本区间为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以上这些原始数据,M2月度同比增长率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CPI同比增长率、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月度同比增长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月度同比增长率均来自万得数据库;工业增加值月度同比增速数据来自中经网数据库{18}。

3. 单位根检验以及滞后期的确定

为保证各数据序列的平稳性,本文分别对30个省份的实际产出增长率、货币供应增长率、投资增长率、信贷增长率和实际利率5个变量进行了ADF单位根检验和PP检验,部分难以通过ADF检验的序列,可以通过PP检验(见表1)。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各省份增长率指标的5个变量均为平稳序列。因而可以根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别对每一个省份构建5变量的VAR模型,并根据AIC和SC准则确定VAR模型的滞后期。通过Eviews6.0软件测试,确定这30个省份均为VAR(1)模型{19}。

4. 模型的非线性检验

为确定模型是具有非线性特征,本文对每一个省份的VAR模型分别进行LM检验。由于每一个省份都有一个对应的(7)式模型,而转移变量zt有pk种选择。根据LM检验步骤,将每一个转移变量进行LM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安徽、广西、河北、辽宁、内蒙古、上海、浙江和重庆存在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5. LSTVAR模型估计

借鉴Terasvirta & Anderson(1992)的判断标准,即用拒绝线性假设且具有最大F值的转移变量作为LSTVAR模型的转移变量。根据LM检验结果,对安徽、广西、河北、辽宁、内蒙古、浙江和重庆7省市区,将rt-1作为转移变量带入LSTVAR模型;对于上海,将it-1作为转移变量带入LSTVAR模型,然后利用T-O-O网格点搜索法,便得到它们各自的转移函数(见表2)。然后,将转移函数带入LSTVAR模型,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便可得到这8个省份的LSTVAR模型各项参数。

6. 脉冲响应分析

对安徽、广西、河北、辽宁、内蒙古、上海、浙江和重庆8个省份,采用Koop,Pesaran,and Potter (1996)提出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的计算方法,定义如下:

GIX(n,vt,wt-1)=E[Xt+n|vt,wt-1]-E[Xt+n|Wt-1],n=0,1,2…(9)

其中GIX为变量X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n为预测期限,vt是产生响应的冲击,wt-1是“历史”或模型中变量的初始值。E[・]是期望算子。对于其他20个省份,则利用一般VAR模型计算其脉冲响应函数。从而得到30个省份的产出增长率y对于一个标准差货币供应量增长率m冲击的广义脉冲响应图。通过脉冲响应图可以发现,这些省份可以大致分为3种不同的类型:

类型I共包括20省:安徽、北京、福建、广东、广西、河北、 河南、黑龙江、湖北 、湖南、吉林、江西、辽宁、内蒙古、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重庆。对货币供应增长率施加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之后,类型I各省的产出增长率y的响应均存在一个月的滞后期且基本上是在第二个月达到最大值(广西在第8个月达到最大),之后开始下降,最后趋近于0。该类型各省的产出增长率对m的响应最大值均为正值且数值较大,按脉冲响应最大值进行排名后,前三位省份为:山西(1.351 257)、山东(1.296 415)和四川(0.996 418),排名倒数三位为福建(0.284 505)、湖南(0.279 438)和河北(0.240 071)。总的来说,该类型各省产出增长率y对于货币供应增长率m的正向冲击响应强烈,m的正向冲击可以促进该类省份的经济增长,为货币政策操作的正效应区。

类型II共包括5个省份:甘肃、新疆、青海和宁夏。该类型中各省的产出增长率对于货币供应增长率m的冲击响应较弱。当对m施加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之后,该类型中的各省虽然也存在一定的正向响应,或一定时滞后有一定的负向效应,但响应值都很低。响应最强的省份为甘肃(最大响应值0.177 575),最弱的为宁夏(最大响应值0.065 369)。与类型I相比,m的正向冲击基本上对该类省份的经济增长起不到多大的促进作用,为货币政策操作的平效应区。

类型III共包括5个省份:贵州、云南、海南、天津、江苏和浙江。该类型中的各省对m施加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之后,均存在一个月的滞后期且均在第二个月达到最小值,之后开始上升,最后趋近于0。该类型中的各省,在前5个月产出增长率y对于m的响应均为负值,其中,贵州省的最小响应值为-0.516 32,浙江最小响应值仅为-1.081 79。表明该类型各省m的正向冲击并没有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为货币政策操作的负效应区{20}。

为了进一步考察货币政策对这三个不同类型省份以及全国产生的不同效应,本文又构建了这三个类型以及全国的VAR模型。并做出相应的产出增长率对一个标准差的脉冲响应图(图4)。类型Ⅰ,全国和类型Ⅱ的脉冲图均为正效应,并且最大脉冲值以次递减。类型Ⅲ为负效应。这与本文之前单独分析各个省份的结果一致。这说明本文对于各个省份进行新的区域划分是完全合理的、可信的。

四、异质空间资本流动机制的检验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统一的货币政策下,不同的省份存在不同的产出增长效应,并可根据这种效应的不同划分为正效应区、平效应区、负效应区三种不同的类型。那么,这三种不同的类型是不是由于空间异质性而产生的资本流动所导致的呢?在此,可以对资本流动机制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

1. 对假设1的检验

本文分别计算了样本区间内类型I、类型II、类型III和全国的平均实际利率(ri)(见表3)。结果发现,类型I的省份平均实际利率(-0.508 7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51 9),类型II(-1.321 53)和类型III(-0.717 42)的省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类型I省份在样本期m的正向冲击下吸收了外部资本而使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为正,类型Ⅱ、III省份在样本期m的正向冲击下输出了内部资本而使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为负。值得注意的是类型Ⅱ省份的实际利率很低,甚至低于类型III省份,且从自然结构来看,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省的自然条件差,理应流出更多的资本,但样本期却维持了货币政策正向冲击的平效应,说明该类型省份可能由于自身的资本量不多,可流出的资本量更少,与货币政策正向冲击增加的资本量产生冲销效应,即存在资本净流动粘性。以上分析证明假设1在中国是成立的。

2. 对假设2 的检验

本文利用地区生产总值除以固定资产投资表示资产收益率(记为Si)来大致折算各省份的资本收益率。计算结果表3表明,类型I省份的资本收益率分别高于类型Ⅱ省份和类型III省份;类型Ⅱ省份的资本收益率与全国水平十分接近(仅仅相差0.003 771),这说明类型Ⅱ省份有一定的资本流动粘性,类型III为资本净流出省份。

另外,由于资本收益率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具有明显的同步趋势,因此本文还利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度量区域间的资本流动情况。通过计算样本期内类型I、类型Ⅱ、类型III和全国的平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Ki)(见表3)可以发现,类型I、类型Ⅱ、类型III的Ki值依次递减,分别为31.514 92、27.795 55、26.955 07,类型I的Ki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981 8,表明类型I为资本净流入省份,类型II省份存在一定的资本净流动粘性,类型III为资本净流出省份。以上分析表明假设2在中国是成立的。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经过以上分析,本文可得到如下三个结论:(1)包含自然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异质空间,是造成资本在区域间流动的深层原因,而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将使统一货币政策产生区域非对称性效应。(2)货币政策的区域非对称性效应并非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东中西部三部分,即使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可能存在资本净流出而使货币政策正向冲击效应为负,广大中西部地区也可能改变制度环境而存在资本净流入,使货币政策的正向冲击效应为正,当然也可能出现在自然结构与经济结构相互作用下,陷入资本净流入粘性而使货币政策的正向冲击效应不明显。(3)实际利率和资本收益率是资本在不同空间流动的导向标,只有提高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实际利率和资本收益率,促进资本向经济欠发达省份流入,才可能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正因为如此,作为中央银行来说,降低欠发达地区的通货膨胀率,提高实际利率;采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再贴现率、差别央票等工具,降低欠发达地区银行信贷资金成本,提高企业资本收益率,促进金融机构资本和社会资本向欠发达地区配给和流动,从而拉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来说,应扩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和重点项目投资,改善投资制度环境和人居自然环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金融结构,促进市场化资本自由流动机制的形成,从而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最后实现全国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均衡稳定发展。

注 释:

①该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局网站。

{2}Scott I O:“The regional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5,(69).

{3}Fielding,Shields:“Regional asymmetries in monetary transmission:The case of South Africa”,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6,28.

{4}刘玄、王剑:《货币政策传导地区差别:实证检验及政策含义》,《财经研究》2006年第5期。

{5}丘斌、邓佑甜:《基于VAR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研究》,《南方金融》2009年第2期。

{6}Giacinto V:“Differential Regional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A Geographical SVAR Approach”,Bancad’Italia Working Paper,2002(5).

{7}曹永琴:《中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8}Georgo Poulos:“Measuring Regional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in Canada”,University of Toronto Working Paper,2001.

{9}Todd Potts,David Yerger:“Variations across Canadian Regions in the Sensitivity to US Monetary Policy”,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2010,38(4).

{10}Clausen,Hayo:“Asymmetric Monetary policy effects in EMU”,Working Paper,2002.

{11}刘金全、郑挺国:《我国货币政策冲击对实际产出周期波动的非对称影响分析》,《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10期。

{12}赵书扬、康宇虹:《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13期。

{13}周孟亮、李明贤:《中国金融机构布局区域差异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金融与经济》 2009年第20期。

{14}在已有文献中,王立勇、张代强、刘(2010)利用LSTVAR模型研究了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证明了LSTVAR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要比VAR、SVAR模型好。

{15}彭小林、龚仰树:《货币流动性对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16}李志:《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17}Charles L Weise:“The Asymmetric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A Nonlinear Vector Auto regression Approach”,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92,31(1).

{18}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发现,2005年12月份新疆自治区和2008年2月至5月份海南省的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数据存在缺失,本文通过查询新疆统计局网站和海南统计局网站进行了补充;2005年2月至12月份湖南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数据存在错误,本文通过查询湖南省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进行了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