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养融合概念

医养融合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养融合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养融合概念

医养融合概念范文第1篇

“医养结合”由“医”和“养”组成。但在当前,我国的医疗和养护资源仍分散在不同的服务领域。因此,在具体的实施中,“医养结合”必将是基于来自民政、卫生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碎片化服务的整合之上的,这也是推进“医养结合”的核心问题所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主要选取运用“整合的社会服务”(integrated social service)理论,以回应服务分离的问题,为推进我国“医养结合”模式提供理论思考。

一、国内外关于服务整合的探索

在我国,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服务体系还处在探索阶段,但也有不少学者在这一领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有学者归纳,中国“整合的社会服务”可采取的形式包括:合并、协调配合、分工合作/联合工作、伙伴关系――这一模式将为结束传统社会服务的碎片化、改革社会服务运行机制提供有效的手段与途径。另有学者归纳,社会服务整合主要强调地方政府或社区层面的服务连接,呼吁从社区层面的组织网络化合作出发,整合地方资源,以解决服务对象的多方面问题,满足其多样化需求。而在欧美国家,面临社会资源碎片化的困境,其在推动社会服务整合方面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如芬兰在行政机构上统一筹建负责社会福利的社会服务局,英国社会服务法对政策法规整合的尝试,加拿大社会组织在资金整合(省级政府投资+民间集资)等方面的尝试,都为我国的社会服务整合提供了借鉴蓝本。

综上,在服务碎片化的背景下,中国与欧美国家等都对服务整合的问题展开了探讨,中国对此问题的讨论处在尝试阶段,欧美国家已产生许多有益的理论成果。“整合的社会服务”这一概念也源自欧盟与美国等国家。如英国学者芒迪(Munday)曾对“整合的社会服务”下过一个定义,即“运用一系列的方式和方法,如合作、建立伙伴关系等,促进各种相关社会服务之间更好的协调,使服务对象获得更有效的和高质量的服务,提高服务对象和供给者的满意度”。结合中国学者的探索,有助于运用“整合的社会服务”理论对“医养结合”模式作简要的实用性分析。

二、“整合的社会服务”理论视角

根据目前中国学者结合中国社会服务的情况所探索提出的“整合的社会服务”理论,推进“医养结合”应该遵循以下流程与框架: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整合社会服务的基础阶段,要求明晰整合要素、找出整合障碍、确立整合目标、构建整合框架。唯有在这一阶段将卫生和社会服务部门有效地整合起来,才能将“医养结合”纳入到社会服务的整体协调中。

(二)整合阶段

1.行政机构的整合:将社会服务业务整合在一起集中管理,或是进行多部门合作分工的部门间协调。就整合方向而言,其可分为垂直整合与水平整合。应用在“医养结合”中,各相关部门需要既明确职责,又相互配合。政策的纵向传达与信息的横向交流是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的重点。

2.政策法规的整合:制定统一的社会服务政策法规,以及社会服务政策法规与相关政策法规的协调配合。在“医养结合”中进行相关政策法规的相互衔接,在政策层面上为“医”和“养”服务的融合创造条件。例如,以民政部门牵头的“以养促医”的政策应与人社部门“以医促养”的政策积极融合。

3.管理功能的整合:以合并、协调等形式,实现监督评估机制和质量管理的整合,以及与中央财政预算的整合。在“医养结合”中将宽松的准入制度与严格的事后监督相结合,构建严格高效的监督评估机制。

4.服务功能的整合:整合和重新规划服务对象、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在“医养结合”中,为给服务对象(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服务对象要细化,服务设施与项目要多样化、灵活化。总之,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医”服务和“养”服务的质量,并提高其利用效率。

5.系统内外的整合:在政府和非政府之间、公共服务部门与非公共服务之间建立伙伴关系,包括形成社会服务与卫生、社会服务与社会住房、社会服务与就业、社会服务与社会保险等的分工负责和联合工作机制,在“医养结合”中注重系统性地提供联动服务。区别于行政机构的整合,系统内外的整合更多侧重的是在分工和联合层面上。

6.资金的整合:将不同来源、不同数额、目标相近的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所以,除了整合中央财政预算,也要在“医养结合”中扩大社会服务的资金来源,吸纳多方资本,合理统筹规划资金利用。

(三)评价阶段

这一阶段必须严格遵循既定的程序和指标,以是否完成整合目的、提升社会服务体验、构建完整的社会服务框架、推动相关政策机构改革等指标,作为社会服务整合的标杆与蓝本。当然,“普遍”的整合办法是不存在的,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至关重要。“医养结合”涉及“养中设医”、“医中设养”与“医”、“养”就近合作等类型,对“医养结合”全面的评估也要分类型、分指标。

医养融合概念范文第2篇

1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医学的渊源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过五千多年的雕琢,使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愈加炫耀夺目,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中医文化则犹如皇冠上灿烂的宝石,彰显着古老文明的厚度与张力。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医学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并在同一文化区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所以,复杂、庞大、系统的中医学理论不可能不对中国传统体育的理论以及技术等产生影响。从养生来说,方法来调通经络、流畅气血、协调阴阳,来提高机体健康水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在我国的医学典籍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预防医学观点。《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行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静虚,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养生这个宽泛的概念中,也包括有传统体育的成分,指导着国人体育保健的活动。如果抛开养生的成分来看技击与我国医学的联系,从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发生、发展来看,远古时期的技法简单实用,几乎都是要命的招法,其目的就是制敌,比如插眼、锁喉、顶裆等。可以看出对这些部位的选择是离不开当时人们对人体的认识。而到后期武术发展中,人们去解释为什么用这些招法时,我们就可以想象到武术一定离不开医学知识,也就是拳谚所说的“拳起于易,理成于医”。

2中医学在中国传统体育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体育在漫长的发展中借鉴和吸纳了中医学的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以及中医伤科的应用。其一,武术拳理中基本上是运用中医的阴阳理论,通过“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如太极拳的名称和拳理中强调的动静、内外、快慢、开合等,这些都是阴阳法则在不同角度和方法上的运用,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理论是完全一致的。而形意拳中的五行拳则是根据五行学说的原理创编的。其二,传统体育与中医经络学说是长期相互融合的,经络学说指导传统体育的发展。如武术中的点穴法,八卦掌的“行桩”练习,少林功法中的目功、面功、鼻功、口功、舌功、齿功、身功以及擒拿术等就是以中医人体经络学和针灸学的穴位理论为技击指导的。其三,中国传统体育之武术理论将中医学的精、气、神学说完整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之中,认为精是本源,气是动力,神是主宰。如拳谚:“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拳意内经·神运经》则强调“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形意拳也注重内外“三合”等。其四,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医伤科更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尤其是武术。在古代战争频繁,人体损伤严重,不断发展的伤科医学保障了人员的战斗力,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中医伤科在武术中的应用也更为频繁。

3中医学视角下中国传统体育的特征

    3.1整体性

整体观是中医学对人体疾病诊断、施治的出发点。中医学的整体观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把人体的五脏六腑看作是—个相互联系、制约、作用、影响并相互包含、相互映射的有机系统;二是把人体病变诊治与地理环境、气候、四时变化等自然因素联系起来进行考虑,中医学的整体观贯穿中医理论的始终。中国传统体育受中医整体观的影响,也表现出整体性特征。第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灵枢》中就有“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受着天地间众多因素的影响,如季节、气候、 时间等都影响着人的生命过程,都与健康和疾病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并且表现出一定的规律。中国传统体育从中医“人与天地相参”的观念中得出养生和预防应当“顺应自然”的实践原则。“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仇”等武术理论都是受中医学的影响而逐步完善的。第二,身心合一。中医从唯物的心身一元观中提出了“形神合一”、“形之神用”的辩证思想观点。认为人的生命过程是形与神两方面的相互协调、和谐,“形神合则生人,形神离则死人”,正因为形神合一,才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形神合一的理论,揭示了形与神之间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共养,做到养形调神,守神全形,使得形体健壮而精神充沛。这一观点影响着中国传统体育对人体心身的认识,形成了中国传统体育“神形兼备,内外合一”的习武观。中华武术健身术以“壮内强外”为目的,这种整体健身观与中医学摄生的整体观是一致的。

3.2融合性

中国传统体育的融合性指的是养、医、击三者的融合。养与医在中国传统体育甚至中医理论中认为没有明确的界限,是一种互渗互补的关系。中国传统体育中有很多项目都具有“有病治病,无病养生”的功效,形成了“以养为主,养医结合”的鲜明特点,也就是说中国传统体育不仅有养生的功能,而且具有医疗的功能。这其中尤以太极拳为代表。太极拳是我国武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和中医中辩证施治的整体观、阴阳平衡论、经络学说极其一致,具有调身养血脉、调息养气、调心养神的功效。在马虹著的《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中就论证了太极拳对人体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的调节功能。《黄帝内经》中也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巳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受此影响,传统体育理论对人体的认识划分为两类,从生理层次上来说,练习传统体育能够促使经脉通,精气流畅,从而使人气健神旺,健康长寿。从心理层次来说,能使人神清气爽,精神和调。八段锦歌诀“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向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很好地凸显了我国传统体育“以养为主,养医结合”的特点。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从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医学的联系以及对中医学的应用可以看出,中国传统体育神韵的凸显是离不开深厚而庞大的中医学背景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传统体育彰显着迷人的个性、古老的神韵、现代的气息,同时也表现出与西方体育有别的个性特征:整体性、融合性。

4.2建议

医养融合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 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的科学精神和技术作用被无限放大,其人文精神渐有式微之势,其后果是医学的纯技术化和机械化,人文关怀缺失,医患矛盾频现。为此我们呼吁医学人文精神复兴,关注医德医风的清正廉明,医者人文精神培养,以及“便民、惠民、利民”等具有人文关怀的管理举措。

1.释义:医学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1.1医学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在人文精神的视野中,人的尊严高于一切,人性至上、生命至重、人格至尊。医学不只是对人体器官组织的疾病治疗,更是追求真善美的整体过程。医学人文是一种姿态:关注人,注重、思考人的价值;一种立场:基于一份学术与良知的平衡;一种理性与情感的张力:通过历史宗教的反思,文学艺术的滋润,实现医学目的不断廓清,医学价值的永恒追问。医学人文是医学技术中凝结的对人类生命关爱与尊重的精神,是以行善为目的医疗服务宗旨,是医学的灵魂。概括地说,医学的人文精神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医学人文关怀,体现在医学实践过程中除了为病人提供诊治和康复,还要提供精神、文化和情感上的服务。二是在整个医学领域倡导的关爱生命、以人为本且关注人和人性的普世价值,包括医院的人文管理、医学教育的人文情怀和从业者的人文素养。

1.2医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

科学精神是实证精神、理性精神、逻辑精神,其本质就是符合逻辑和规律,具有可控制性。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种极端存在方式,他们对人类文化的创造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人文与科学具有某种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关系。相互补充,是因为它们各有长短、各有不同,它们任何一方都不是万能的;相互制约,是因为它们各自朝不同的方向、甚至是相反的方向发展,艺术天生具有反科学倾向,而科学也具有反艺术倾向。

2.流变:科学技术和人文关怀的博弈

2.1医学滥觞于人文

古代的医学充溢着人文精神的光辉,人们认为医学目的就是解除病人痛苦,医疗活动以疾病为中心,把病人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受损伤的机器。早在荷马时期就有关于语言有益于病人的应用,如祈祷上帝干预病痛;以魔咒驱赶恶魔等。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医院”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兴办的“普通医院”,都以照顾和医治贫困病人为己任,充溢着人道主义的关爱之情。我国传统医学也以人文精神为主导,提出“望闻问切”的方法,将“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悬壶济世。古代医学经典《灵枢・师传》对语言的治疗作用有精辟的论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远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2.2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失落

现代医学科技在征服疾病的同时,更关注人体组织或器官复原的思维局限以及医疗的市场与效益,现代化医院装备了各种仪器设备,如X射线、心电图、内窥镜、CT扫描、核磁共振成像(MRI)等等,能准确、动态、自动地诊断、分析疾病原因和机体的功能变化。肾透析机、心肺机、人工脏器等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学药物、器官移植、生殖技术、介入性治疗等提供了多种治疗手段。不断涌现的现代化诊断、治疗技术将医生的注意力从关注病人吸引到寻找致病原因、分析偏离正常值的数据、发现细胞或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上。新技术对医生的行为和医患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医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很少有精力和觉悟来关注患者首先作为“人”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

3.医医:现代医学呼唤人文精神

所谓医医,是指医治医学发展中非人性化的诟病,医治从医者有违医德医道的不良行径。

3.1人文精神的回归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医学发展到今天已不只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技术体系,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服务体系。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不仅意味着对病人个体的关照,而且还蕴含着对群体的关照。在技术社会中,人们强调科学的定量资料,回避模糊性和多元化,对生命的价值和疾病的意义等哲学问题感到窘迫。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关注医学伦理问题,开始担心稀有卫生资源分配的公正问题,开始关注试管婴儿、脑死亡标准产生的负面效应,开始对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发展的不良后果出现恐惧,对医疗保健非人格化倾向表达不满,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物机械论的局限性和人的整体的有机联系。医学界涌动着回归社会、回归人文的思潮,强调医学目的是以人为本,医学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cure),而且更是对病人的关怀和照料(care)。

3.2人文精神的重塑是当代医者的共同责任

作为医生,首先应该是人道主义者,是具有悲悯情怀的善良人,还应该是具有深厚人文索养对人与生命有着丰富哲学思考的哲学家,这才是从医的最高境界。当代医务工作者要把重建医学人文精神作为己任,更好地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现代医学教育必须促进人文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不仅要培养学生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人文索养;医院管理者应具有人文情怀,尊重关怀员工,倡导并营造充满人文氛围的医院管理环境,努力培育和规范廉洁行医、勤政为民的人文思想,以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和高水平的人文服务为患者解除生理、心理病痛,引领医患关系走向理性和谐。

参考文献:

1.张大庆.论医学的人文精神[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26( 4): 20―24.

2.张金钟.关于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J].医学与哲学,2003.24(12): 14―17.

3.韩启德.医学必须回归人文[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4.林海.医院的人文管理与医者的人文情怀[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 10(2)106―109.

作者简介:

医养融合概念范文第4篇

北大国际医院,这家将于今年12月5日正式营业的医院顶着中国最大的社会资本投资的非营利性医院的光环,由于媒体的聚焦而不断进入我们的视野。自2004年筹建开始,北大国际医院就带给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同时也激起人们的好奇心:方正集团投入45亿元,花了10年时间建设的医院到底是怎样一家医院呢?它既然是社会资本投资,为何又定位自己是非营利性医院呢?它的运营模式是怎样的?还有,这家医院宣称要“以患者为中心”,那它为此又做了些什么呢?

探路医疗改革,社会资本办医开创新模式

今年8月,国务院总理指出,围绕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尽可能让人民群众少花钱、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另一方面要增加优质医疗资源和公共产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药卫生领域,更好适应患者需求。

可以看出,政府对于社会资本办医是非常鼓励的,但社会办医总体上看仍较薄弱,远未形成与公立医疗机构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健康发展的格局,这和医疗服务属于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领域,对人力资本要求高,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较大有很大的关系,但早在筹建之初,北大国际医院就开始摸索社会资本办医的新路。

北大国际医院依托北京大学的医疗资源,在人才建设方面的优势可谓得天独厚。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思维方式的束缚、人员编制的限制等,医院的人才和学科建设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作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附属医院,北大国际医院不单单依靠北大医学部的教学资源,更是集合了北大系统的优质医疗资源,如此豪华的人才和学科团队,让北大国际医院在人才建设方面有了坚实的后盾。

有别于一般社会办医在规划管理和技术设备方面的短板,北大国际医院从建院伊始就将医教研一体化的思路深深植入医院发展的血脉中。北大医学部的教学资源对于医疗和科研的辐射带动作用,让北大国际医院从一开始就走出了单纯医疗的直线发展路径,在医教研的相互促进中为社会资本办医树立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

同时,随着转化医学的不断发展,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不断深入,转化医学在未来医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韩启德教授领衔完成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中,已经将转化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化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北大国际医院斥巨资打造的医疗和科研平台,也将成为促进临床和科研相互转化的加速器,推动我国转化医学的发展。

医院建设的高起点,同时赋予了北大国际医院探路医改的重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大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表示,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探索医疗体制的发展是北京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北大国际医院此番试水的多元办医模式,本身没有样板可以参考,只有通过自身实践,去摸索出一套多赢的模式,对于突破公立医院改革坚冰大有裨益。

联手国内外顶尖医疗机构,构建“学科共建”新模式

今年5月、6月和8月,北大国际医院分别和北大医学部附属的6家医院签署了合作协议。据主管运营的副院长徐旭介绍,这一合作基于“学科共建”的理念,主要解决北大国际医院骨干专家来源的问题,具体形式是共建的医院向北大国际医院派出优势学科的专家。现在已签的顶尖学科有30个,包括三家综合医院和三家专科医院。最顶尖的一批学科有北医三院的生殖医学、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人民医院的血液、眼科和肝病研究,北大医院的妇儿医学;专科方面则有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院)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北大医学部这些最顶尖的专科和这些学科带头人都将在北大国际医院落户,对于一家新建医院来说,它就轻松逾越了其他新建医院最难逾越的一点,即专家和团队建设的周期。要累积医院的品牌和病患需要一个过程,而北大国际医院在这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这些大夫过来后会带来大量的病患,这样就使得北大国际医院在北京更有号召力。同时,医院所处的位置是来京就诊的咽喉要道,G6(京藏高速)和G7(京新高速)通过其西部和北部,因此从西北部过来的病人到达的第一家最大的医院就是北大国际医院。

除了北大医学部的顶尖学科入驻外,北大国际医院同时也引进了非北医系统的创新学科,比如神经外科团队和心血管团队,都是从外部引进的顶尖团队。目前,在国际医疗这部分,北大国际医院不仅服务于来自国际的病患,还努力打造国际医疗的团队。据悉,现在北大国际医院和香港养和医院的一个团队正在进行深度洽谈,未来他们会在北大国际医院落地;另外一种模式是跟国际知名的医疗机构合作,建立联合品牌诊所。以前可能亚太地区的病人要飞到欧美去看病,现在他们可以直接到北大国际医院接受治疗。

以患者为中心,建立最高效的医院信息化系统

除服务理念和建设思路先进之外,北大国际医院在信息系统的规划和部署方面也走在了医疗行业的前列。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信息技术部总经理李黎介绍说,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将是方正集团发展医疗业务的龙头医院,因此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上,集团领导极度重视。在该项目一开始,时任人民医院院长王杉就提出了要在一个实际的环境中进行国际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以确保国际医院系统是经过验证的成熟稳定而且先进的系统,这得到了方正集团领导的支持。

基于以上的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正式确定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管理先进性闻名的人民医院信息化系统作为模板,在人民医院的系统环境下,进行全面的规划、升级,经过验证实施的系统,平移到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以及北大医信公司组成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助理、信息中心主任刘帆担纲人民医院和国际医院项目总负责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本来就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加上方正集团的信息技术支持,使得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IT建设更加专业,与传统医院相比显得更为全面和先进。

项目于2011年1月5日正式启动,项目首先引入了埃森哲进行IT建设规划,继而又引入普华永道对医院内控与运营管理进行了规划,对医院管理进行了全面业务梳理。“我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前期的全面规划上,力争做到规划先进、全面,可落地。从2011年1月直到8月,规划工作历时8个月。” 李黎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项目团队按照医院信息化系统运行情况,并结合医院的医疗运营经验来做现状分析,基于此规划了5大领域、40个系统和180个子系统。其中,五大领域包括集成平台、临床医疗、运营管理、区域医疗和基础架构,而以基础架构为基础,整套方案在应用层面以集成平台为核心,把各个系统连接在一起。

“我们做的很多东西都引领了新概念、新潮流。”比如集成平台、CDR(临床数据中心)等都是业内热点,而这些“先锋”的东西都已经在人民医院实实在在地运行了。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还根据实际需要对前期规划不断进行修正,所以最终做出了204个子系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院信息化解决方案,这在国内目前称得上首屈一指。

“方正在IT技术方面有优势,而医院强在对医疗运营流程的理解,强强联合成就了好的效果。”李黎说,经过改造后,人民医院成为国内第一家真正用上了虚拟化技术的医院,人民医院最核心的系统HIS、电子病历、ERP、OA、CDR、BI等都被放到了虚拟化平台上,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

“让医院不像医院”:非营利医院的“野心”

秉承“建设国际一流医院,领跑医疗体制改革”的使命,北大国际医院院长王杉在医院正式开业之前的忙碌可想而知。整个夏天,他都在为整合一所全新的国际高端医疗机构而奔波:

・8月1日,参加北大医学部携北大国际医院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签署了学科共建合作协议;

・7月9日,出席北大国际医院与北大口腔医院、北大肿瘤医院、北大六院等签署的学科共建协议签约仪式;

・6月9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停机坪通过整体验收,王杉在验收现场,观看北京市公安局警航总队的直升机分队进行了首降试飞。由此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成为北京市唯一在屋顶停机坪成功起降直升机的综合医院。

其余的时间,王杉都在为医院管理运营、投资方沟通、与国际各大医院的院长谈合作,为搭建一个崭新的国际医院做努力。

“从立项到筹建,北大国际医院历经国家两轮医疗体制改革,在国家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政策红利推动下,走出了一条社会资本创办非营利医院的不寻常之路。”王杉从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一职之初就接手对国际医院的调研和布局。他坦承,开始真有一种找不到庙门的感觉。

随着国务院58号文件以及北京市出台“京18条”政策鼓励支持民营资本办医院,那扇“玻璃门”被打开,使企业投资医院成为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北大国际医院70%的投资来自北大方正,而医疗资源则来自北大医学部的诸多附属医院。

国际医院以基础医疗服务为主,是非营利性医院,也是真正和国际接轨的医院,这是王杉给国际医院的明确定位,但是,如何使其体现出“国际一流”呢?王杉认为服务是根本,而人才则是其中的关键。

王杉说,北大人民医院就是国际医院的大试验场,他把许多北大国际医院即将运行的理念提前植入人民医院,包括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国际领先的HIMMS7级认证以及医联体等探索,希望借此取得运营经验。

“北大国际医院首先是一家医疗、教学、科研、运营管理与国际接轨的大学医院,以提供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为宗旨,将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探索示范基地。”王杉认为,新近出台的医生多点执业的相关规定将为国际医院带来更多的高端医疗资源,扩大服务的空间和广泛性。

北大国际医院位于昌平区中关村生命源的北大医疗城内,王杉希望国际医院能够成为医疗城的旗舰,虽然医院不以营利为目标,但通过对医院运行模式的打造,将医药企业、物流公司、健康管理和保健公司等上下游产业连接起来,构建出一个崭新的健康医疗服务体系,这将成为投资者的盈利目标。

医养融合概念范文第5篇

4.2 韩医“四象医学”临床诊疗特征:①四象人的发病特点。认为由于四象人的体质、天禀脏理不同(即太阳人肺大肝小,太阴人肝大肺小,少阳人脾大肾小,少阴人肾大脾小)及四情(喜、怒、哀、乐)顺逆动的生理病理原理,同象的异病发病机理相同,异象的同病发病机理完全不同,因而形成了四象人的局限病、易感病和常见病。以太阳人为例,局限病及易感病为外感病的腰脊病(解亦病),内触病的小肠病(噎膈、反胃);常见病为大恶寒,发热,身体疼痛证,肠痛,肠鸣,泄泻,痢疾等和八九日大便不通。②创立“异象同病异治,同象异病同治”的治疗方法。在治疗上以辨象施治为核心,具体治法上以脏象学的原理“大者泻之,小者补之”的治疗原则为主。根据同象的异病发病机理相同,临床上用“四象方”荆防地黄汤治疗少阳人癫狂、热淋、痿证、头痛、心悸、心痛、腹痛、经前眼痛、痛经均收到良好疗效[10-11];另据异象的同病发病机理完全不同之原理, 用“四象方”治疗太阴人和少阴人的水肿病亦获效[12]。③提出“药乃局限于人”的药性观。治病要治人,治人要按象用药,提出了“药物归象,按象用药,辨象施治,随证加减,不可混用,防止药物异象反应”的独特用药规律。并对药物进行了四象分类,根据每一象要药构成基本组成,形成了独特的四象方剂。

在养生保健上,《东医寿世保元》根据四象人的精神心理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太阴人察于外而恒宁静怯心,少阳人察于内而恒宁静惧心,太阳人退一步而恒宁静急迫之心,少阴人进一步而恒宁静不安定之心,如此则必无不寿”,“太阳人恒戒怒心,少阳人恒戒哀心怒心,太阴人恒戒乐心喜心,少阴人恒戒喜心乐心,如此则必无不寿”等养生之道。

从以上来看,中、韩双方对体质在临床应用方面有所异同,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了体质对疾病治疗的指导作用,不同的体质其处方用药即不同;注重根据体质差异进行养生保健。不同点在于:在体质与治疗的关系上,韩医是按象用药,不可混用,而中医则既强调体质理论的指导作用,但不拘泥某体即某方的方体对应,临床应用范围也比较宽广,在用药上强调活法活用,用药定方视体质、病情而异。

5 基础研究

中国学者在上述基础上开展了综合性研究,内容涉及如下方面:①文献信息学。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体质研究工作,通过对108种传统文献及168种现代文献的梳理,对中医体质的理论渊源及形成发展进行了系统整理,为体质分类、体质命名和体质特征表述等提供了依据。近年来,通过对文献数据的计算机检索和统计分析,再次进行体质分类与特征表述研究。古代文献按照命名、体质特征、发病倾向、形成因素四个方面,现代文献从体质分类及特征表述的统计分析,对408个特征表述数据,总数12471例所得出的结果进行归纳和统计分析。提出了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中医9种基本体质类型的概念,并从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5个方面进行了体质特征表述[13]。②生理生化研究。通过测定肥胖人痰湿体质与非痰湿体质的血脂、血糖、胰岛素、红细胞Na+-K+-ATP酶活性、血浆过氧化脂质、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甲皱微循环等,探讨痰湿体质的病理机制。结果显示:痰湿体质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痰湿体质组(P

韩医学界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四象体质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20-22]。①辨象诊断学。有学者将体质人类学的人体测量方法应用于“四象医学”的辨象诊断学,对延边朝鲜族成年人300例(男149例、女151例)进行头面部27个项目的活体测量,计算了太阴人、少阳人和少阴人不同测量项目的平均值、象间差异及6项主要指数;进行体部38个项目的活体测量,计算太阴人、少阳人、少阴人不同测量项目的平均值、象间差异及9项指数。结果表明:太阴人头面形态较大;男性少阴人面部形态较窄长;女性少阳人唇较厚;太阴人肩胸臀手足宽度较大;男性太阴人胸前后径和手足长度较大;女性太阴人身高及上下肢长度、坐位高度明显大于少阴人,上肢长度明显大于少阳人。这与“四象医学”中论述的太阴人、少阴人、少阳人的头部和体部特征非常相近。 ②体质心理学研究。如“四象体质与性格要因相关研究”等。③生理生化研究。有学者进行了“太阴人血中儿茶酚胺、胆碱酯酶含量测量”、“太阴人男学生血液变化的研究”。④形态学。如“四象人形态学的图式化研究”等。⑤病理学。如“从皮肤导电水平探讨体质的病理状态”等。⑥诊断与药物治疗体系研究。目前,韩国将通过生物学研究,对四象医学的体质诊断集、体质健康诊断指数、诊断芯片及药物开发,进行为期9年的研究。细分为:关于体质信息的综合分析体系及相应的药物开发;通过对韩国人种的分析,探明四象体质及相关形质的遗传特性;从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探寻四象体质的遗传标志物,从而开发体质诊断技术;建立生物学的体质信息收集体系,以使体质诊断更加科学化[23]。

6 结语

回顾韩国医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李济马先生的《东医寿世保元》是第一部以中医《内经》体质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以四象人学说为特色的、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一个完整体系,是一部有着明显韩国医学特色的民族医药学专著。后世医家又不断进行了演绎与发展。

在国际医学界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的21世纪里,我们不仅应当看到中医体质学对四象医学体质学说的影响,更应该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四象医学”在自身的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与发展,并走向传统与现代研究方法相结合的道路,今后中韩双方应加强学术交流,互相借鉴,共同进步。

7 参考文献

[1]王琦,盛增秀.中医体质学说[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2]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

[3]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李济马.东医寿世保元[M].平壤:医学出版社,1964.

[5]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上)[J].中医杂志,2006,47(4):250-252.

[6]金香淑,金松春,赵贤俊.浅谈朝医四象医学中的阴阳论[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9,8(2):83-84.

[7]金香淑,赵贤俊,韩福仁.中医体质学说与朝医四象人学说浅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9,5(1):34.

[8]靳琦,王琦.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中医体质理论的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9]王琦.论辨体论治的科学意义及其应用(一)[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2):130-133.

[10]黄鹤松.朝医(四象方)荆防地黄汤临床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1992(2):22-23.

[11]金京玉,黄鹤松.朝医(四象方)荆防地黄汤临床应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7,3(1):21-22.

[12]朴明玉,李贞玉.朝医用四象方法治疗水肿病[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5,4(3):27-28.

[13]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14]王琦,叶加农.肥胖人痰湿型体质的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1):52-54.

[15]苏庆民,王琦.肥胖人痰湿型体质血脂、血糖、胰岛素及红细胞Na+-K+-ATP酶活性的检测及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2):39-41.

[16]骆斌,黄山.肥胖人痰湿体质与人类白细胞抗原关联研究[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6(5):8-10.

[17]王琦,龚海洋,高京宏.肥胖人痰湿体质外周血基因表达谱特征研究[J].中医杂志,2006,47(11):851-853.

[18]王琦,朱燕波,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2-14.

[19]朱燕波,王琦,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性能的初步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5-17.

[20]金东洙.四象医学与延边朝鲜族成人活体测量性体质特征的关系研究Ⅰ:头面部[J].延边医学院学报,1991(1):16-24.

[21]金东洙.四象医学与延边朝鲜族成人活体测量性体质特征的关系研究Ⅱ:体部[J].延边医学院学报,1991(2):79-88.

[22]匡调元,张文宣.韩医四象医学研究动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9):557-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