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教学反思

音乐教育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音乐教育教学反思

音乐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处境比我们

更为艰难但应对措施得力

这些年本人一直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自然对国外的音乐教育也比较关注。赴美访学之前,我从国内出版的著作和论文中大致了解到,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处境是很好的。然而,道听途说不足为凭,百闻不如一见,事实上,目前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地位并不乐观,处境艰难。比较而言,对于音乐教育,可以说我们是国家重视有政策,但学校基于种种无奈而无法予以落实;而美国是学校本来很热衷,但国家的教育法律导致了学校不得不忍痛割爱。

在我国,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艺术教育法规文件《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并印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2007年和2008年又分别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2012年又将颁布《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这些法规和文件的制订颁布,表明国家对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中小学艺术教育是重视的,如果说目前我们的音乐教育处境不尽如人意,那最根本的原因可能还是学校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应试的层面。

再看美国,同样是在2002年,联邦政府颁布了被认为是1956年以来最重要的一部教育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正是这样一部法案,让中小学音乐教育正在掉队。该法案要求:每个州必须对所有公立学校三到八年级学生的阅读和数学进行测试,同时,对九到十二年级学生也至少要测试一次。没有满足上述规定的州将失去联邦政府的教育财政支持。为了获取联邦政府的这笔教育经费,各州各学校不得不在阅读和数学两门课程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以应付测试,而这直接导致了音乐以及其他不需要测试的科目陷入了困境,因为阅读和数学所增加的课时都是从其他的非测试科目那里挤占来的,而音乐课常常是被最先掠取的对象,音乐教师也随时都有被解雇的危险。美国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用于音乐和其他艺术的教学时间已经削减了22%。而在纽约,市教育局要求阅读和数学两科每周至少要保证18节课,这个数字超过每周总课时34节课的一半以上。据纽约市的最新统计,全市只有31%的七年级学生和25%的八年级学生接受了音乐教学。

面对音乐教育的这一窘境,美国的音乐教育同行们采取了诸多强有力的应对措施。拥有百年历史和13万会员的全美音乐教育协会,为了让所有学生享受到音乐教育的权利,这些年一直在奔走呼吁;专业音乐学院与专业团体积极开展面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支教活动,如朱莉亚音乐学院、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与卡内基音乐厅等就组织了音乐家和音乐专业学生送教进中小学课堂;音乐教育理论工作者则发表有关音乐教育对数学和阅读的促进作用的研究成果,宣传音乐课程的益智作用;中小学音乐教师也主动应对这一现实,尽可能在音乐课堂中渗透数学和阅读的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并非一味迎合联邦政府的规定,他们针对音乐教育正在掉队的现实,在管理上采取了许多补救措施。如纽约市教育局就正在实施着一项名为“艺术至关重要”的艺术教育振兴工程,这项工程包括编制学校年度艺术报告、编写校长指南、制订艺术教育校长问责制等等。

应该说,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实处境是不容乐观的,但是他们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得力而富有创意的。反观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我们有国家的政策支持,但教育现实又无法使音乐教育的地位和处境得到根本性改观。然而,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自身,我们是被动接受这样的现实,还是主动应对挑战而有所作为,恐怕需要在美国同行那里获得一些启示。因为,音乐教育的现实处境,不只关系到音乐学科的地位和我们音乐教师自身的地位,更是关系到学生享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和享受音乐审美愉悦和幸福感的权利。

二、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工作比我们

更辛苦但很敬业很享受

正是因为目前在我国音乐学科的地位相对较低,因此许多的音乐老师深感委屈,认为音乐教师的工作量大但回报小、生存状态差。而这样的一种心态,往往又使得我们在爱岗敬业上打折扣且不会享受工作带给我们的快乐。但如果和美国音乐教育处境相比较,特别是和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量比较,我们真的应该感到很幸运。

在我所认识的纽约中小学音乐教师中,高中学校音乐教师每天的工作量不少于5节课,小学教师更是多达7节。而且由于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学位要求很高,这些老师大多还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在职攻读音乐教育博士学位,晚上的时间则要用于繁重的学位课程的研习。我曾联系去听纽约某所小学音乐教师的课,这位老师事先给我发来了他的课表供我选择,只见课表排列密密麻麻,周一至周四每天7节课,周五因放学早而只有6节,我选择去听了周五全天的6节课。这所学校从学前班到五年级大约有五百多个学生,34个教学班,每个班每周一节音乐课,共34节,全校只配备了一名音乐教师。因此,这位音乐教师从周一的第一节课开始一直到周五的最后一节课,不间断地上着音乐课。小学每节课是35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可这位音乐教师却没有一分钟的休息。因为,所有的音乐课都是在音乐教室里上的,前一个班还没下课走出教室,后一个班便早早就在教室外面排队等候着了,如此迎来送往,老师课间无法休息。为此,我和这位老师进行过交流,问他为什么不休息?他说:孩子们每周只有一节音乐课,而且他们非常期待和喜爱上音乐课,我没有理由不满足孩子们的这份期待。虽然自己累点,但看到孩子们开心地唱着歌,快乐地做着音乐游戏,我很满足,也很开心。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这位老师对我说,他需要去买杯咖啡喝,否则就要睡着了。我问他,周五只有六节课,不是最轻松的一天吗?他解释说:这一天有三个班是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混合班,教学难度更大一些。我明白了,在美国,特殊儿童是和正常儿童一起上课的,这既有利于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培养正常儿童的爱心。

其实,在美国中小学,不只是音乐教师的工作量大,其他学科同样如此。只不过由于音乐教师职位的削减,工作量自然会更加饱和。他们之所以很敬业,一方面是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是评价机制使然,如果你的课学生不喜欢,家长不满意,那么你随时都有可能被校长解聘。但我认为,热爱音乐教育这份工作,与学生分享着音乐带来的快乐,是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如此敬业的最重要原因。记得在我快要回国前和一位高中音乐教师告别时,她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六周的暑假终于结束了,我就要回到学校去了,真开心!我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和学生在一起让我很充实,他们很有趣,我们能够彼此分享音乐带给我们的愉悦体验。

不可否认,在我国音乐学科是弱势学科,音乐教师也是弱势群体。然而,与其让这份委屈消磨着我们的意志,不如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升学科和自身的价值,因为我们拥有一份得天独厚的优势――孩子们天生就喜爱音乐。可“学生喜爱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这一尴尬局面直到现在也并没有彻底扭转,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在于我们自身。当学生真正喜欢和期待上音乐课了,当我们学会享受音乐教学了,当音乐教学质量真正提高了,我想,音乐学科的地位和音乐教师的处境就得到根本性改观了。

三、美国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比我们

更多样但技能课程突出

在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上,中美差别明显。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音乐课程为普通音乐课,高中阶段在新课改之后将音乐课程设置为六个模块,其中“音乐鉴赏”为核心模块。而在美国,小学音乐课程主要分为三类,即“合唱队”(或声乐课)、“乐队”(或器乐课)、“普通音乐课”,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除这三类课程外,还增设了专为有音乐兴趣和专长的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音乐技能培训系列课程”。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合唱队、乐队,以及技能培训系列课程,均属于课堂教学的范畴,而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课外活动,它们面向全体学生,零门槛选修。尤其是高中阶段实施学分制,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合唱队和乐队课程,而普通音乐课则主要是为了满足那些不愿意或无条件选修合唱队和乐队课程的学生获取足够学分而设立的。

美国这样的音乐课程设置对我们来说的确是很新鲜的,而且也是令我们困惑的。因为,无论是合唱队还是乐队,在我们看来都是面向极少数具有音乐天资的学生的专业技能课程,很明显,美国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突出的是技能课程和技能教学。可是,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知识技能教学却始终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新课改之前,知识技能教学一直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于是,人们把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的责任归结为是过分强调了知识技能,也因此,新课改提出了“淡化知识技能”的理念。然而,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它是依托于音乐创作、表现、鉴赏等音乐实践活动技能而存在的。以往我们孤立地传授知识技能,并且以专业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学生的音乐学习成绩,这使得丰富而完整的音乐艺术变成了被肢解的、机械而枯燥的技艺训练,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便理所当然了。但是,针对这个问题,如果我们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而放弃知识技能教学,那么,音乐教学又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变得空洞无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音乐教师在落实“淡化知识技能”理念的时候深感无所适从的原因。应该说,知识技能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不仅不能淡化,而且应该加强,应该更多地思考和探索如何改进知识技能教学。因为,经过12年的音乐学习,学生到头来既不能唱也不能弹还不能跳,这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我们的音乐教育是成功的。

那么,知识技能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改进呢?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首先,在他们看来,音乐教学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尤其是演唱演奏技能,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也是音乐教育的头等大事,根本就不存在需要“淡化”的问题,于是,他们在课程设计方面就专门设置了合唱和乐队等技能课程;其次,就我实地考察的教学情形看,学生对这两门课程的兴趣最浓,教学中教师并非一味地训练他们的技能技巧,而是让学生在演唱演奏活动中结合着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并尽可能地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应该说,美国中小学生的音乐表演水平是令人羡慕的,小学低年级的孩子都能够优美地演唱二声部歌曲,当我听了他们小学的音乐课之后,我对此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孩子们的歌唱水平就是在音乐课堂上“唱”出来的。

其实,美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并不注重教学设计,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的是给予学生表现、创作、享受音乐的机会,他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技能首先是为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所进行的音乐实践活动服务的,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他们以学生的喜爱为最高标准。他们的音乐课堂就是学生快乐的卡拉OK厅,是孩子们的“美国偶像”舞台,他们的音乐课堂给我留下的最深切感受是:轻松、自由、愉悦。

四、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比我们

更丰富但流行音乐受宠

对比中美音乐教育,差别最大的应该是教学内容或教材。在美国,没有统一的音乐教科书,教学内容完全由音乐教师自主组织,这使得每个学校的音乐教学内容都不一样,呈百花齐放的态势。他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主要考虑这样一些因素:学生喜欢什么、想学什么?教师自身的优势是什么?学校条件和特色是什么?学生的基础怎么样?州制订的课程标准又提出了哪些要求?等等。当老师充分了解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内容,学生就不可能不喜欢他们的音乐课了。其实,在美国,出版商也是编写了教材供音乐教师选用的,当我问音乐教师为什么不选用出版社提供的教材时,他们的回答是:因为学生不喜欢。

教材问题,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瓶颈。如果说依然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那么学生对教材的不满意,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应该说,新课改之后,我们的教材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不可否认,离我们学生的期待还有一定的距离。反思我们的音乐教材编写模式,我认为,我们所遵循的一直是一条自上而下的编写思维,即教材编写专家认为重要的内容和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便编入教材,而到底学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考虑太少。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教材编写思维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我们应该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应该多听听基层教师的建议。学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期待什么,学生自己最清楚,基层教师最清楚。另一方面,对于如何使用教材,我们的音乐教师还没有从观念上真正得以转变,许多教师依然固守着“课本上的内容就是教学的任务和目标”这样一种观念,只知“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不能或不敢“变通教材”和“变活教材”,不能把贴近学生音乐生活的最新音乐成果及时并灵活地引进课堂,这也是学生不喜欢音乐教材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学美国的放弃统编教材呢?我认为不可以。这里面有教育管理体制的原因,也有教育教学理念的原因,更有教师素养的原因。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师之所以可以自组教材,除了教育体制的差异之外,特别要归功于美国“学以致用”的音乐教师教育。高校毕业生在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之前,已经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方法、教育实习等方面都具备了很好的积累,打下了坚实的教学基础。

由于自组教材,可以想象,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就必然在美国中小学音乐课堂里回响。流行音乐该不该进课堂?多少年来都是我国音乐教育界争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一度有人还把流行音乐视为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洪水猛兽。虽然目前流行音乐已经被编入了教科书,我们的音乐课堂之门已经朝流行音乐打开了,但客观地说,这扇门依然开得很小,教材上的流行音乐往往被人们戏称为是“古典的流行音乐”。而在美国,与“超女”“快男”同类的节目“美国偶像”这一青少年流行歌曲的演唱盛典,不仅没有受到音乐教师们的抵制,反而以此作为激励学生学习音乐的典范,作为一条音乐鉴赏教学之新途。而流行音乐作品,不仅在合唱课还是在乐队课上,都被广泛采用。甚至小学低年级的唱歌课,演唱的也基本上就是流行歌曲,儿歌往往只是作为音乐游戏活动而存在。这样的场景,若不亲眼所见,真的很难相信。

其实,我们许多音乐教师都深有体会:当我们的课堂上响起流行音乐的时候,当我们在其他教学内容中注入流行音乐元素的时候,当我们的学生用流行音乐的表达形式来表演与创造的时候,当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流行音乐的时候,我们的音乐课堂总是最活跃的,我们的学生总是最投入的和最快乐的。为此,我们应该给予优秀的流行音乐以更多的宽容,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大门应该朝优秀流行音乐开得更宽一些。

音乐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师范 音乐教育专业 钢琴基础课

钢琴基础课是师范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师范技能,它对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艺术素养、全面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以师范类本科四年制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基础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材改革五个方面探讨目前高师钢琴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目前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基础教学课程开展的现状

师范类学生的钢琴基础课教学目标主要集中体现在师范素质方面,通过钢琴课程的学习,可以在学习期间掌握钢琴这门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能够弹奏中等程度的乐曲和伴奏曲,具备中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歌曲伴奏的专业能力,掌握钢琴演奏的技术技巧并学会运用。培养钢琴作品及其演奏风格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能够准确且完整地表现钢琴音乐作品。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一般情况下,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钢琴课采用两种教学形式:一种是以集体课教学为主的钢琴必修课程形式,另一种是一对一的单独授课形式。前者集体课形式的授课对象主要针对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钢琴弹奏方法和弹奏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加强了钢琴基本能力的训练,强化了手指的基本演奏方法练习;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采用练习曲和乐曲配合的形式,并综合弹唱练习和四手联弹的小作品,促使学生能够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独立演奏小型的乐曲并能够自弹自唱。一对一的授课形式主要体现在师范选修课程上,在必修钢琴课程的基础之上,为了培养出专业层次更高的学生,师范类学生可以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选择钢琴作为专业技能主科,完成程度更深的作品;针对选择钢琴作为主科的学生,师范院校则会向钢琴表演专业的课程倾斜,加强学生钢琴课程专业化特点,教学内容多集中在较有深度的技术技巧训练方面,试图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进行钢琴表演的音乐教师。目前,师范类院校所采用的教材各不相同,没有全国统一,也没有省份和区域的统一。考核方式采用教学与考试分离的方式,教研室集体评估学生考试成绩。大多数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依靠一次考试的弹奏表现打分。

笔者通过课堂教学总结了几点钢琴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宽泛不精确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等高等师范学校、综合大学艺术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以及从事音乐教育各个层次的工作者。这样的培养目标造成了音乐教育钢琴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范围较宽泛,造成学生不能够有选择地学习钢琴课。目前,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多数都将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岗位上去就业,如果培养目标是这样,将会和国内重点音乐学院及211重点大学的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混淆,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很难承担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任务。如,目前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技巧课多数还停留在注重纯技术类练习的阶段,学生在学习期间多数是按照作品的演奏技法分析、作品风格的体会、教学内容的难易度来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更多地是接触到题材广泛的钢琴作品,有古典主义时期作品、浪漫主义时期作品、近现代钢琴作品、中国作品等,而这些作品又很少在未来的音乐课堂中得到实践和运用,无非是在这样的学习中积累钢琴演奏的技术技巧,扩大钢琴演奏视野,这对师范类学生的钢琴专业素养的提升是有益的,但对于走进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来说却越发显得专业难度过强了。

2.教学内容单调,没有统一的教材,师范性不强

钢琴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钢琴表演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差无几,在教学参考书目中就有明显的体现。目前,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系学生的钢琴课没有运用统一的教材授课,大多院校都运用校本教材或广泛地借用社会上通用的钢琴专业教材进行教学,造成教学内容单调、教学师范性不强的现象发生。目前普遍适用的教材集中在钢琴技术性练习方面,如《哈农》《什密特》《音阶琶音和弦》等;练习曲类教材包括车尔尼系列教材599、849、636、718、299、740等;莫什科夫斯基练习曲15首、克拉莫练习曲、肖邦练习曲等,还有乐曲类教材,包括巴赫复调作品系列《小步舞曲》《二部创意》《三部创意》《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德国组曲》《赋格》等;乐曲教材的选择包括《贝多芬奏鸣曲集》《克列门第小奏鸣曲集》《钢琴名曲大全》《柴可夫斯基作品集》《舒曼作品集》《中国作品集》等数十本。在大学仅有的学时内,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要面对大容量的学习内容是不切实际的。虽然在教师的选择下学习,但多数学生都将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为不能完成这么高难度的教学任务而选择放弃。

3.教学评价的形式单一,不能客观地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目前的考试制度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多数还依靠考试进行全方位评价,例如钢琴教研室依据考试制度每个学期制定期中与期末两次考试,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整个学年学习成绩的30%,考试表现占整个学年学习成绩的70%,也就是说,只要在考试的时候发挥出色,就能一劳永逸地获得一个满意的分数,这对那些入学前就有很好基础的学生无疑是锦上添花。这样的制度和举措不能完全公正地评定学生的学习表现,没能体现教育公平、公正的原则,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也并无益处。

二、对钢琴基础课教学的建议

鉴于上述问题,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教学方面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培养目标明确细化,可以让学生选择几种学习方式,提高钢琴教学效率

在学生入学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几种钢琴学习计划供他们选择。例如在钢琴学习的目标定位方面,可以有以下几种:⑴定位在师范技能目标时,学习钢琴技术技巧的同时,学习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歌曲的弹唱曲目,每学期不低于整体演奏曲目总数的50%,钢琴技能的学习比例与弹唱比例各占一半。⑵定位在钢琴技能教师目标时,可以每学年弹奏专业课程曲目总数占总曲目的90%,弹唱只占10%。这仅是一个设想,如果能够为学生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目标,不搞一刀切,学生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将会有所提升,钢琴教学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2.材,突出师范特点,教学形式也应该有所突破

在教材选择方面,应该选择当下大学生喜欢的钢琴音乐教材进行教学,在运用传统的教材授课后,学生的弹奏欲望不强,如果运用类似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钢琴教程》(张慧、梁梅、张薇、李萌主编)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并在运用教材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新编钢琴教材的优势,此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新的音乐题材,例如爵士风格、流行音乐风格的作品,如《钢琴布鲁斯》《让世界充满爱》等多种形式的作品深受大学生喜欢;并在教材中融合了部分中国本民族的钢琴曲目,如《小白菜》《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中国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运用适合学生的教材授课是一方面,还要在教学形式上寻求变化,刺激学生喜爱钢琴、爱弹钢琴、爱练钢琴。可以在每个学期举办小范围、各个级别、层次的钢琴音乐沙龙,如程度低的学生可选四首联弹进行表演,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场所进行展示,如音乐课堂教学歌曲弹唱大赛等形式,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进步得到展示,更重要的是可以活跃教学形式,让钢琴学习不再乏味。

3.严格制定考试制度,增加过程性评价的比例

制定严格的考试制度是学生学期成绩得到公正评价的途径。应该增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在211大学和国家重点大学其他学科的考试制度中,经常会出现三科成绩不合格就勒令退学的规定,在音乐学科这样的硬性规定还不多见,但这样的规范也最值得借鉴。如果能够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学生每个学期的考试曲目,将会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弹奏水平。如,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系键盘教研室在每个学期都会规定一定数量的练习曲目和乐曲进行考试,相比不指定的演奏这样的考试制度立竿见影,卓有成效地优化了钢琴教学。在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中,增加学生平时成绩的比例,不单靠一次考试评定成绩,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总而言之,通过日常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点这些心得,希望对推进我国钢琴教育事业走向更辉煌的阶段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有效性 激发

知识是从众多的“问”中得来的。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的设计课堂问题,并以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释疑,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的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们、塑造他们。下面笔者就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提问教学设计误区及其有效性进行了尝试性探讨,意在努力提高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质量和效率!

一、音乐课堂提问教学中的失误分析

1.教师的问题设计没有深度

音乐课上,经常能够听到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那种很热闹的课堂场景。虽然学生的回答常常在课堂里响起,但如果你去仔细听课后就会发现,其实老师在课堂提出的很多问题都过于简单,根本不需要学生去思考就能回答。例如:“同学们,这首歌曲好听吗?大家想学吗?我们一起再来唱一遍,好不好”等。不管有没有思考价值,有没有提问的必要,个别老师在音乐课堂中总会时常问学生类似的无关紧要的“浅问题”。这些缺少思想碰撞,思维交锋,也没有精神交流的提问,仅仅是停留在形式上的问与答和理解上的浅表层,没有一定的教学深度,是毫无价值的浅对话,其实根本就没有提的必要。

2.问题设计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从以前的“满堂灌”到师生的互动问答是教学的一大进步,从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只将提问当作组织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抛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思维转动,表面上看是师生互问互答,课堂气氛还算不错,实质上还是教师在主宰课堂。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音乐教师让学生用身边的材料来模拟春风、春雨、春雷的声音,课前让学生准备了塑料袋、报纸、装着沙子的矿泉水瓶等。老师问道:“用什么来表现春风的声音呢?”学生们回答:“吹塑料袋。”老师微笑地说:“很好!”又问:“用什么来表现春雨的声音呢?”学生答道:“装着沙子的矿泉水瓶。”老师同样微笑地说:“很好。”继续问:“那用什么来表现春雷的声音呢?”学生回答:“扯塑料袋。”老师稍稍皱了一下眉,说:“好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另外一个学生回答:“拍打报纸的声音。”教师有些着急地问道:“还有更合适的吗?”看着学生疑惑的眼神,老师提示道:“大家坐着是什么呀?”“哦!”聪明的孩子们心领神会,立马回答道:“可以拍凳子来表现春雷的声音。”“对了!”老师如释重负地说,终于说出了她所期待的答案了。这是个典型的“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教师虽然从形式上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但是整个过程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师预设的框框中,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荡然无存。

3.问题设计欠缺学生广泛的课堂问答参与度

在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常规听课中,我们经常能看到音乐课堂上师生互相问答的热闹场面,但其实涉及的都是些少数的音乐特长生甚至是个别的尖子生。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学生几乎垄断了音乐课堂的话语权和表达权。他们经常能上台表演,发言也非常积极,跟老师配合又如此默契,所以常受到老师的赞赏。但其他学生却很少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少数“差生”更是与问题无缘。由于教师设计问题没有照顾到班级绝大部分学生,问题过冷过偏,导致大部分学生发言和表演的机会严重失衡。那些被教师漠视的学生越发心灵封闭,自卑脆弱。音乐教师不能漠视差生,对教学的问题设计应该考虑到课堂里的每一位学生,赋予每一位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与权利,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改善音乐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

1.调控提问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聆听音乐时,可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启发性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要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并能环环紧扣地将问题引向深入。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是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关键。教师要注重问题设计的启发性与新颖性。所提问题应该难易适中,是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太难,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产生逃避心理;问题太简单,学生则无须动脑,会产生轻视及厌倦心理。富有经验的教师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全体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适度增加问题的难度。这些教师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处布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转变为“已知区”。

音乐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也迈入全新的大发展、大改革时期。在2001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国家基础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成功研制,都为新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学校、家长以及学生对于学习音乐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意识已深入人心。

在此基础上,各中小学对于音乐教师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从原来的要求专科及以上到现在的要求本科及以上,从原来的要求只需会教音乐课到现在的要求音乐全能型人才。同时,由于音乐课程的“副课”性质,中小学对于音乐教师的招聘数量不会较大增加。所以,想从事教师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怎样的音乐人才才能符合社会需求,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如何针对此问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这些都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修养

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事业发展迅速,努力为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音乐教师人才,在此基础上,需要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修养进行分析,为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奠定目标基础。

1.拥有较强的专业基本功及综合艺术素养

优秀音乐教师的基础在于拥有较强的专业基本功,这是能够进行良好音乐教学的基础修养。首先,演唱基本功扎实。演唱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最能接受也是最普遍的教学方式,老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唱,使学生能够生动地了解歌曲的艺术形象、意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音准、节奏、艺术表现力等基础技能方面掌握扎实。其次,音乐理论基本功扎实。音乐理论包括基础乐理知识、中外音乐史以及视唱练耳技能。这些理论知识是始终贯穿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也是全面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基础。最后,拥有扎实的钢琴即兴伴奏基本功。即兴伴奏是音乐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即兴伴奏进行教师范唱,学生跟唱,还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演唱情况进行转调,使学生能够在适合的伴奏中学会歌曲,体会生动形象的音乐主题。

在拥有较强的专业基本功基础上,综合艺术素养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仅只限于演唱教学,还需要将歌曲所映射的音乐拓展知识、社会热点、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课堂,使学生通过音乐教学,提升音乐审美能力,提升爱国热情,体会音乐所展现的深层次意义。同时,音乐教师也需要对于民族乐器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将民族的瑰宝充分地展现给学生,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保护意识。

2.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

通过大学的学习,从事音乐教学的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是,“高分低能”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具体来说,一节音乐课堂时间如何合理安排,课前律动怎样进行,主题音乐采用怎样的形式进行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进行互动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音乐教师在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上不断地实践、虚心学习,总结教学经验,为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奠定基础。

3.调动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至关重要,音乐教师应具备此项能力。首先,音乐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学习特征,把握中小学学生爱动的行为特征,在课前律动环节让学生伴随欢快的节奏活动起来,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学习节奏。其次,音乐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表现,在表扬中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小乐器的演奏活动中,在歌曲的演唱学习中,以学生的表现为主题,老师起到引导、鼓励的作用,使教与学突破原有模式。最后,音乐教师应良好把握课堂,使音乐课堂在活动中区别于其他学科。音乐具有活跃性、能动性等特点,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音乐课堂不应沉浸于课本和跟唱学习中,加入一些肢体动作表达节奏,加入一些肢体表演展现歌曲的内容等等,都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因材施教的能力

中小学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普遍存在乐感及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高低不等等情况,如何使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以自身条件为基础,良好地学习音乐、接受音乐,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具备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首先,对于所教授学生有较深了解,他们的基本音域所处位置,每个年龄段有哪些特点,哪些学生有学习演唱及乐器的基础,有多少学生来自农村没有接触过音乐。其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及教学方式,既为有基础的学生提供表现机会,又激发没有基础学生的学习热情。既为广大学生讲授音乐的知识,又使没有基础的学生能够跟上音乐教学的步伐。通过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5.以活动为载体,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音乐类活动是音乐表现的良好载体,如: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小合唱、文艺会演等等,通过音乐活动,不仅使学生的音乐基础有所提高,更要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有所加强。而在此过程中,音乐教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如何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适合他们的合唱,如何组织一场有特色的文艺演出,如何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指导,这些都在考验一名合格音乐教师的组织能力。

三、当今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

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发展、大改革的背景下,基于以上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修养,并结合高校音乐教学特点,总结出当今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措施如下:

1.以专业技能为基础,培养全能型音乐教师

扎实的专业技能是对音乐教师的最基础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还包括一定的声乐演唱、音乐理论、钢琴即兴伴奏等技能,使其能够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到音乐教学实践中。而这些技能的培养,需要在高校教育中全面提升。同时,增加教学实践课程,培养音乐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使其拥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进行音乐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同时,对于音乐教师的培养不能仅限于音乐专业的知识,应向全能型人才发展。例如:粉笔字基本功、写作能力、创作能力等,同时,还应该扩大音乐教师的知识范围,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

2.增加实践环节,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高分低能”的大环境下,普遍师范类音乐学生拥有较高的专业及理论基础,但在教学实践中却难以施展,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实践及教学经验,在毕业后很难马上进行音乐教学工作。所以,高校应加大教学改革,增加学生实践环节,在实践中提高教学能力。首先,改革课程设置,增加教学实践型课程,使学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较早树立教学理念,增加实践经验。其次,加强实习力度,例如:“国培计划”等实习环节还需扩大涉及面,使大部分师范类音乐教师都能参与。

3.增加先进教学方法的培养

教学方法的好坏对于音乐课堂至关重要,优秀的音乐教学法对于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在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过程中,应加大教学方法的培养力度。首先,奥尔夫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起源于德国,是近几年中小学较常用的教学形式,它突破了一般课堂的“教与学”,使学生围坐在一起,在音乐、节奏中学习,体会音乐,此方法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玩乐中、律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柯尔文手势教学,柯尔文手势将“do re mi fa sol la si ”七个基本音级形象地用手势表现出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生动、形象地体会了音级及音阶的高低关系。在中小学音乐教师拥有良好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教学活动一定会事半功倍。

4.培养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音乐教师

在高校音乐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培养教师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教学理念。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广泛推广与实施之际,高校应积极组织师范类音乐学生进行培训,使其能够充分了解新课标精神,并通过自身深入学习,将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融入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使自身教学水平能够符合一线教学的新要求。这就需要高校教育中突出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顺应时代、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切实、积极地了解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基本精神和思路,改变只注重技能技巧的传统思想。

同时,应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不能只依靠已有的专业基础进行教学,忽略继续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穆塞尔,格连合,著.中小学音乐教学法[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张向荣.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新模式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12(8).

[3]邢彦琴.国外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4).

音乐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教学 教学理念 国培计划 2013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教学理念正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教学理念有操作层面、学科层面和理论层面之分,在狭义上可与授课内容与方法、学科定位与认知、未来发展与趋势等方面相互对应。因此,正确明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所制定并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将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纳入紧缺薄弱培训项目之中,体现了国家对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极大重视,也成为加强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和举措。这一项目的实施,旨在促进小学音乐教师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提升并改进教学理念、有效提高教学行为。2013年11月,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舞蹈专业获批举办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2013示范性项目(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对全国29个省、市的151名小学音乐骨干教师、音乐教研员进行了包括教学理念在内的多维度、多层面的培训。在培训实施之前,江南大学国培项目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参加培训的音乐骨干教师、教研员的培训需求与目标进行调研,以获取的数据资料为依据设计培训重点和培训内容。调研结果显示,参加本次“国培计划”的音乐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偏向年轻化,他们虽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课堂教学水平,但更渴望更新教学理念、提高音乐教育素养。因此,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的双提升成为此次“国培”(小学音乐班)的培训目标(参见教师培训示意图)。相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参加培训的教研员们大都具备较强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能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评价并提出良好的建议。但他们还不能精准地把握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脉搏和未来趋势。因此,引导他们反思目前存在的音乐教学理念、提升他们培训音乐教师的能力以及掌握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方向成为此次教研员培训的根本目的(参见教研员培训示意图)。

近年来,教育部相关专家提出以“问题引领”作为培训的基本方式,因此,针对小学音乐教师、教研员的“国培计划”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工作困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成人培训、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再学习。它的主要宗旨是有效解决当下音乐教学过程中所凸显的问题,使一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利用逐渐建立的先进理念反思自身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惯习,树立正确的教学思维,明确教学方向。下文中将针对当前音乐教学中最为突出的教学内容审视、学科属性认知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三个问题进行分别讨论。

一、课标解读下的教学内容审视

对于大多数小学音乐教师来说,“识谱”是音乐课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甚至很多老师在未借助其他任何教学方式的情况下,“专心致志”地教学生识谱)。随着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推进,关于“识谱”是否应该成为音乐教育中重要内容的讨论也一直处于一线音乐教师的热议范围。讨论的关键点聚焦于如下几个问题:识谱究竟是学习音乐的关键问题还是教学中的关键内容?识谱在小学生所应该具备的音乐能力中究竟应该占据多大的比重?如果不识谱,是不是意味着不能学习音乐?

针对上述问题,教育部国培专家、人民音乐出版社前总编吴斌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郑莉教授都做了较为深入的解析与探讨。吴斌先生认为,对绝大多数公民来说,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基本不以乐谱为依据来欣赏、感受音乐。他随后指出,《2013年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音乐基础知识的要求为: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其中,与识谱关联最为密切的“旋律”被放在了第五位,可以看出小学音乐课程中强调的是“力度、速度、音色”等利于人们感知音乐的因素。因此,识谱教学可以作为音乐课的内容,但是在音乐活动中顺带着进行的,不应该把它作为教学目的本身。换言之,乐谱只是记录音乐的工具,乐谱本身并不等于音乐。与吴斌先生不同,郑莉教授援引铃木教学法的基本理念,以脉搏均匀律动与音乐节奏的关联和新生儿第一声啼哭的音高来说明音乐与生命的关系,强调音乐能力是人类出生后增长的第一个能力。所以,人类对音乐的感知绝不是从识谱这样的理性认识开始,而是从听觉和情绪体验这样的感性认知获取的。“新课标”中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由此说来,小学音乐教学应该是在强烈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为了使学员更好地理解感性认知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郑莉以节奏训练为例,引导学员亲自上台进行实践教授演练、当场观察教学效果,让她们充分领悟到音乐是通过人的注意力、记忆等体验活动自觉形成的信息,它并不是“摆在那里”也不是“在脑子里”,而是存在于感知音乐各要素的互动过程之中。其实,在“新课标”的表述中已经可以观察到,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建议条目中,都没有将“识谱”内容放入首要或着重强调的位置。但这绝不意味着放弃识谱的教学,这一教学活动应该在学生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在音乐活动的实践中进行。

讨论至此,我们已经能够较为明确地解答笔者在最初论述该问题时所提出的三个问题,那就是:识谱并不能成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它在小学生的音乐能力中不具有决定性地位,不识谱同样可以学习音乐,学习识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

二、文化视域中的音乐教育学科认知

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杨燕迪教授曾发表过两篇为“音乐学是人文学科”进行辩护的文章,倡导音乐学科研究的人文特色。音乐教育学作为音乐学的子学科,同样无法脱离人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德国音乐教育家罗赫夫(Eckart Rohlfs)在1994年就明确指出:“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如下两方面的能力――积极而又有意识地进行音乐活动,积极而又有意识地参与到文化生活之中”。这再一次将音乐教育与社会文化密切结合起来。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时至今日,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在文化中研究音乐,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普遍接受的一种重要学科观念。我国音乐教育学者管建华教授是较早提出“音乐教师的文化自觉”观点的学者,他同时认为“文化的概念很大,对小学生并不需要讲很多文化的概念,重要的是老师在教学中需要有这样的总体考虑”。国培专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黄美华以“引导儿童关注音乐中的文化”为视角所进行的“文化语境中的音乐教育”,便是上述学科观念的具体实践,这也体现了当代中小学音乐教师群体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对“新课标”精神的深入领会与不断思索。

其实,安安静静地“听”音乐是一种欣赏,热热闹闹地“参与”音乐也是一种欣赏。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更喜欢热热闹闹地“参与”。需要强调地是,学生的参与要符合音乐作品本身的特点,活动的设计要有“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在“热闹”的氛围中感知音乐的文化、体味音乐的美。

三、路径探索中的音乐教育实践

管建华教授曾在《音乐教育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文中指出“当今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无论从文化体系和教学及研究方面来讲,还很大地局限于单一音乐体系和单一学科方法”,以此积极呼吁音乐教育继续探求多维度、多视角的教学体系和研究思路。同时,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谢嘉幸教授也提出,具有音乐学与教育学双重品格的音乐教育学研究,应该把握学科的研究对象,突出“音乐教育实践”这一学科特殊性,融合其他姊妹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

在上述理念指导下,谢嘉幸于本次国培中进行了题目为《民族音乐与文化多样性》的讲座。这个表面上似乎与音乐教育毫无关联的题目,让在座的许多学员们感到诧异。但如果仔细阅读“新课标”中基本理念的表述,我们就会发现,在包含“以审美为核心”在内的五个基本维度中,第四个便是“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由此看来,这一题目不仅符合小学音乐课标中的基本内容与根本理念,而且还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师们的知识体系。讲座中,谢嘉幸指出音乐的多样性源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它“从来都被各民族视为自身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一个民族的音乐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正是源于这样的思考,谢嘉幸以他本人主持的“教学生唱自己家乡的歌”音乐教育实践项目为例,讲述了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所进行的实践性研究与探索。该项目以重新恢复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孩子对自己民族地方音乐的深入了解为出发点,以“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为目的,引领学生理解音乐作为人类智慧、民族财富、精神宝藏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意义。同时,将民族情感融合于音乐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审美教育的规律,而且具有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价值取向”。因此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让每个民族的孩子唱好本民族的歌曲成为民族性的首要体现。

谢嘉幸以他的理论研究为基础,从音乐教育学研究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出发,运用人类学特有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把人类学和音乐教育学进行有效融合,力图挖掘社会文化、音乐事件与体验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实现课堂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目的,而这一切都是基于音乐教育应该关注“音乐实践”的思考,这也将成为音乐教育学科的重要关注点与发展方向。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重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的成败。当今社会中,对于教师的培训早已不是传统人们心目中专家高高在上的“训导”,而是在思路、人格、素养等各个方面的引领、塑造与提升,它不仅仅是教学实践及理论视野的开阔,更是理念的转变与重组。文中所提到的各位国培专家更是身体力行地对小学音乐教育进行着深入的思考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作为担负学生情感培养、审美价值观念形成的音乐教师,更应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学习与培训,去有效地、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挑战。随着“国培计划”对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的深入开展,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思维方式将会逐渐发生转变并付诸于实践。正如“新课标”中所要求的那样,音乐课堂应“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准则,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13]

――――――――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齐雪 等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3] 君特・克莱南等.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金经言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4] 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中国音乐,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