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心理信息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者简介]牟艳娟,桂林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7―0175―03
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以期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促使学校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以便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根据整群抽样的原则,我们选取了广西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10份,有效率为82.00%,总计男生266人,女生144人。调查时间为2007年10月。
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自编《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的家庭基本状况、生活消费状况、消费行为以及对消费的态度等主要内容,力图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状况,以便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打下基础。
二、研究内容
1.调查样本的家庭背景资料。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农村大学生占53.40%。因此,农村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重视。在“你的家庭经济状况”的选项中,贫困大学生所占比例达到32.60%,而家庭优越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仅有4.50%。但是,在相应的“您认为您上学的开支对家庭造成的负担”的选项中,60.50%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是家庭的一大开销,属于“高消费”,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不会对家庭造成任何的经济压力。由此说明,大学生的经济活动、消费行为对家庭以及社会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生活消费行为调查。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消费项目中,排名前几位的分别是伙食费、通讯费、学习费用、娱乐消费以及日用品消费。在伙食费方面:19.80%的同学伙食消费每月在200元以下;58.50%的同学在200~500元之间;16.30%的同学在500~800元之间;5.40%的同学在800元以上。而且绝大多数的同学使用饭卡消费。在通讯费用方面:51.20%的同学每月的通讯费用在50元以下;32.40%的同学在50~100元之间;11.50%的同学在100~200元之间;也有4.90%的同学每月花费在通讯方面的费用超过了200元。在学习方面:58.30%的同学每月花费为20元以下;30.50%的同学在20~50元之间;7.30%的同学在50~80元之间;3.90%的同学在80元以上。在娱乐消费方面(包括看电影、唱KTV等):有52.90%的同学每月花费在20元以下;27.60%的同学在20~50元之间;11.70%的同学在50~100元之间;7.80%的同学在100元以上。
在日用品方面:有45.90%的同学每月花费在20元以下;35.40%的同学在20~60元之间;12.70%的同学在60~100元之间;7.00%的同学在100元以上。
3.关于消费心理及消费态度的调查。在“您心中合理的消费状况?”的选项中,30.20%的同学选择“超前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50.20%的同学选择“每个月有剩余,可供支配”;19.60%的同学选择“每个月刚刚够用”。在“购买东西时,您首先考虑的是什么?”的选择中,有18.00%的同学选择了“名牌,不考虑价格”;45.40%的同学选择了“非名牌,价格中等”;21.50%的同学选择了“价格便宜”;15.10%的同学选择了“其他”。在“你的金钱观”的选项中,有12.40%的同学选择“金钱至上”;41.00%的同学选择“够用就行”;6.80%的同学选择“视金钱如粪土”;39.80%的同学选择“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选择“花钱时,你首先想到的是”的调查选项中,45.10%的同学选择了“钱来之不易,能省则省”;28.30%的同学选择了“人是最重要的,钱该花就花”;6.10%的同学选择了“钱是身外之物,不花白不花”;20.50%的同学在花钱之前没有任何的考虑。在“大学生对自己现在的消费状况是否满意”的选项中,15.60%的同学选择了“很满意”;19.30%的同学选择“没考虑过,无所谓”;45.10%的同学选择了“一般,过得去”;20.00%的同学觉得“不满意,花钱没计划”。
三、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通过调查,我们获得了大学生消费方面的基本资料,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分析和讨论,我们总结了大学生的消费有如下特点。
1.理性消费占主导。调查表明:讲究实用和理性消费仍是被调查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质量好,价格合理,性价比高”是多数大学生在消费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而且多数的大学生月消费都控制在300~700元之间,每个月的消费数额比较稳定。在问及“生活费来源”时,75.90%的同学选择“来自父母”。13.90%的同学选择“勤工俭学”,5.80%的同学选择“贷款”,4.40%的同学选择“奖学金和助学金”。为了实现消费的“最大价值化”,他们往往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尝试或者选择在校内校外兼职打小零工,来满足大学的生活消费,这部分同学达到了13.90%。而且政府开设的“贷款绿色通道”以及“奖学金助学金”也给10.20%的贫困生解决了上大学的困难。当调查“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通过勤工助学、打工挣点钱,养活自己时?”,有83.90%的同学愿意或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赚钱从而减轻家庭的负担,在这部分同学中已经有近两成的同学实现了“自己赚钱,养活自己”的目标。
2.消费的不平衡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理区域和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而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生活水平的不相同,都直接导致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而且在大学四年的不同阶段,大学生心理以及行为的发展所呈现出的特点,最终表现出大学生消费行为习惯和消费心理的极大差异性。如在对“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通过勤工
助学、打工挣点钱养活自己?”这一选项中,选择“不愿意”的有67.00%为“大一”的学生。
3.消费观念的多样化。一是消费项目多样化。总体来说,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支出”占据每月消费的大部分,但是,越来越多的消费项目(娱乐消费、交际消费、情感消费、旅游消费)占据每月消费的比例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消费项目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如在“您个人拥有的物品(多选项)”一栏中,24.30%的同学拥有电脑,14.90%的同学拥有数码照相机,拥有手机、MP3的同学分别达到53.70%和34.10%,还有23.70%的同学选择了“其他”,而且这些数据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二是消费方式多样化。全球经济市场化和日益完善的信息网络技术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消费方式。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持卡消费、分期消费、网络电子消费。这些消费方式不仅给他们带来了便捷,同时也节约了消费成本。
四、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不仅仅与大学生群体自身有关,而且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大众媒介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否充分发挥这些方面的作用,对于处理和解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正确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和保持健康的消费心理,特提出以下一些对策与建议。
1.大学生自身应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1)消费适度。大学生作为一个经济上未能完全独立的消费群体,在消费上应该确定合理的消费期望,应根据生活、学习和文化娱乐的实际情况明确消费标准,关键要把握一个“度”,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脱离家庭收入状况和父母的经济承受力。
(2)消费有计划。大学生应当制定一个近期、中期、长期的消费计划,这些计划都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要细化消费的项目,做到“消费有数,消费有目”。与此同时,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避免出现奢华消费和过度消费。
(3)消费健康积极。大学生消费应该倡导文明消费、节约消费以及健康消费。应以智力投资和学习消费为主导,生活消费为基本保障,文化娱乐以及其他的消费作为生活的一种补充,不应该本末倒置。生活消费过大会形成奢侈消费,文化娱乐消费过大会形成丧志。大学生应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观和消费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家长应教育和引导子女合理、节约型消费。家长应该培养子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让子女知道金钱是父母辛勤劳动的报酬,来之不易,子女的不良消费就是对父母劳动的不尊重,进而对父母的不尊重,从而培养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正确对待子女的物质索求,不能千依百顺,家长不应用“金钱奖励法”作为对子女教育的手段,这种做法容易使大学生养成每做一件事就讲条件要报酬的不良习惯,更严重的是淡化了子女的责任感。适当合理的精神和物质奖励相结合更能对子女起到触动作用。父母应该作好模范带头的作用,从自身做起,做到健康节约消费,引导子女养成合理消费的习惯,不要向他们灌输“金钱论”和“权利论”,从而误导子女。
3.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实到工作中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前途。因而培养大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消费生活方式,对社会发展进步具有向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重视和加强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观的正确引导,根据大学生消费状况的新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做好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引导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价值观,从思想意识上提高科学的消费意识和观念。
关键词:心理 不健康 原因
一、引言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一下子就产生了、形成了,而是经由一定的时间积累而形成的。心理问题有少部分是由于天生遗传的影响,但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程度更深一些。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早期信任感和安全感的缺乏,容易产生心理异常。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父母离异,父母其中一方去世,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等等,不少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由同辈人比如姑姑叔叔等抚养的较少。隔代家长文化素质低,教育方法简单,缺乏亲情,缺少家庭教育,而且隔代人的沟通也存在问题,孩子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没有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无法满足心理需求,再加上长期生活在一个缺乏家庭教育、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就会出现固执、孤僻,为人处世不合群,多疑、敏感,人际关系紧张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导致一定的行为安全问题。
应试教育使学生片面追求高分数、名学校,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教育。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家长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只注重孩子的学习,一切都以学习为中心,中考时挤破脑袋也要进重点高中,高考无论如何也要进一本学校,孩子不努力学习的家长看着学,学习稍差的马上找家教。没有家长看着,有的学生学习上就出现了困难,有的出现厌学心理,有的睡眠出现障碍(一直持续高中时的作息时间),入学一年多也调整不过来,还有的终于没有人看着学习了,反而上网成瘾,等等。
单亲家庭结构的影响。由于父母离婚造成的单亲家庭的学生数量正呈上升趋势。不可否认,在大学的很多班级里都有单亲的孩子。部分单亲家庭由于家庭成员残缺,在子女教育上也存在着问题。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因部分经济、体力、心理、情绪等方面的原因,在家庭教育方面容易走极端。要么将自己的痛苦转嫁给孩子,简单、粗暴对待孩子;要么对孩子懒得管理,很少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要么就把全部情感倾注于孩子,对孩子溺爱,在教育方法上走向了极端。所有这些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导致学生行为品德方面出现问题。
三、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其二教师劳动的复杂度、繁重度、紧张度比一般职业劳动者大,但教师的待遇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尤其是一些农村、山区学校更是如此。又例如教师的社会地位依然较低。社会对教师的看法与教师的神圣职责是不成比例的,尽管《教师法》颁布、实施已有数年,但教师被侮辱、被殴打事件仍不断发生,时有耳闻[6]。凡此种种,都有可能成为教师心理压力的来源。
职业因素的影响。其一,教师劳动的特殊性造成的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过度负荷,这是很多教师感到压力和紧张的根源。据调查和研究,教师的角色冲突还有以下几种类型;1)社会对教师职责的高要求、教师对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光荣感与现实社会中教师的经济地位、职业声望等的矛盾造成的角色冲突;2)教师所承担许多拉杂的非教学任务(如维持纪律;管理学生值日 卫生、上操等)与教师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之间的冲突,3)学生、家长和学校对教师角色的不同期望以及教师自己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4)教师的边缘地位造成的冲突。如学校中的副科教师常常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这与教师的职业自豪感相冲突, 5)教师的社会角色规定与其真实人格及真实情绪体验之间的冲突。其二,与其他劳动者相比,教师属于一个比较孤立、比较封闭的群体,与社会的联系较少,参与种种决策的机会也很少。大部分教师生活在一个儿童的世界里,教师90%的工作时间是专门与儿童在一起的,他们进行反思和与亲朋好友交流的时间很少。因此,教师的合群需要和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国外有些研究曾发现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缺乏社会支持的知觉有很高的相关。
[关键词] 大学生竞争心理 不良竞争 调适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在深入研究物种的进化过程后得出了如此经典的结论。从古到今,人类和动植物一样,总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竞争之中,激烈的竞争就是现代社会的主旋律。随着竞争压力的日趋沉重,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病态的“不良竞争”心理和行为,伤害了他们自身,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就读地方高校的大学生相对重点大学的学生来说,在竞争方面有着更微妙的处境,因此,探讨他们的不良竞争心理,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竞争意识,愈显必要。
一、不良竞争心理的主要表现
2010年9月―2010年11月,对上饶师范学院、上饶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等3所高校本、专科学生共计5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剔除回答不完整、重要信息不全等无效问卷后,获有效样本486例。其中男290份、女196份。问卷采用我国学者岑延远《大学生竞争心理量表》并作一定调整,测量被试者的竞争心理,该量表由竞争倾向、竞争动机、竞争策略和竞争内容四部分组成。调查表明,大学生在竞争心理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一)在竞争倾向上不思进取,嫉贤妒能。
竞争倾向是指个体对竞争过程总的认识、态度体验及情绪倾向。有的大学生认知上发生偏差,不思进取、意志消沉、好逸恶劳,怕吃苦、图享乐、不敢冒险,安于现状,追求守成稳健、与世无争的所谓“世外桃园”式生活。调查显示,有12.8%的大学生把追求平稳安逸当作自己的处世准则;有20.5%的大学生不喜欢有挑战性的事情,喜欢参加轻松、无关胜负的活动;还有的大学生情绪倾向狭隘,嫉贤妒能,看到别人超过自己,心中就焦虑、不快;有的学生嫉妒他人,伤害自己,为人偏狭,放弃自我追求,而去用仇视的目光贬低他人的成功。
(二)在竞争动机上,个人至上、自私趋利。
竞争动机是个体参与竞争的根本动力,调查中,大学生参与竞争的动机76.9%是为了获得利益和自我展示,明显地倾向个人获得好处,在择业观上表现更甚。当问及“你参与竞争的目的”时,选择“我参与竞争,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只要对我本人有利,我愿意参与各种竞争”答案的学生分别为72.6%、68.5%,有81.5%同学认为“这是人吃人的世道,你不吃掉别人,别人就会吃掉你”,72.6%同学选择工作标准是把“工作条件好、待遇高”排在第一位。这些都清楚地反映出大学生在竞争动机上的个人至上、自私趋利的功利心理。
(三)在竞争策略上,投机取巧、不择手段。
竞争策略是指个体在竞争中倾向于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有的大学生为了在竞争中占得先机,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调查反映,30.5%的大学生容忍和理解考试作弊,2.5%的大学生甚至有过考试舞弊的经历;有4.6%的大学生认为无论什么手段,能达到目标就行;有的女生甚至有了做“待嫁族”的心理,她们一边读书,一边找老公,以便毕业后获得较高的生活起点;也有少数男学生认可“傍富婆”现象;采用走后门、托关系等手段参与竞争,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已被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四)在竞争内容上,漠视学习竞争,攀比生活享受。
大学生的竞争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学习应该是大学生活竞技场的主要内容,但遗憾的是,问卷中“学习成绩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这一选项只有21.6%的学生选择;“对待爱情,我的观点是努力争取”这一选项得分反倒高达87.2%。有的学生不比学习比爱情,不比劳动比享受,不顾家庭和个人的财力,追求档次,崇尚名牌,手机常换,衣服常新,聚会交友,大讲排场;在一些学生中,赶潮消费、爱情消费、攀比消费、媚俗消费、“面子”消费等不正常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这些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感情,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增加了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不利学生健康发展。
二、不良竞争心理形成的原因
大学生的不良竞争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条件。
从主观上看,一是理想缺失。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大部分是由其自身主观原因所致,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个人理想信念的缺失与弱化。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可时下有的大学生受社会的不良风气和世俗偏见的消极影响,进取意识弱化、理想信念动摇,斤斤计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扭曲,以致自卑、妒忌、投机等不良竞争心理情绪随之而至。二是认识有限。不少大学生缺乏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对心理问题刻意回避、讳疾忌医,更不会积极进行心理自救或寻求专业人士的救助;有的即使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在现实生活中忍耐、克制,纵容自己的不良竞争心理和行为蔓延恶化,自身心理疏导技能和纠偏能力缺乏。
从客观上看,一是社会负面影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社会思潮、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这些都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变化,给每个人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心理压力。社会上掺假制假、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丑恶现象,对大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导致损人利己、不讲信用、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等有悖竞争道德的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二是家庭教育失范。地方高校大学生特别是专科生多数来自农村,农民的工作条件差,辛苦而劳累,经济收入低且不稳定,他们自身常遭受较大的挫折和威胁,生活紧张,容易暴躁,对待子女更多地使用惩罚与拒绝方式;同时繁重的劳动负担,也使许多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精力较少,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在教养方式上简单粗暴,易使子女产生自卑、焦虑、恐怖等不良症状,面对激烈的学习和工作竞争,以及将要到来的生存竞争时容易产生无助感;还有些父母则相反,采取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对子女一味溺爱放纵,导致子女依赖性强、自制力差、竞争能力弱。
三、消除大学生不良竞争心理的策略
1.自我调适。富兰克林说:“保持健康,这是对自己的义务,甚至也是对社会的义务。”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时刻注重自我心理调适,始终保持积极向上、自然平和的竞争心理,不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一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沉稳平和的心理状态,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观念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为。大学生只有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起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坦然地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冷静地应对各种挑战,理性地对待个人苦乐得失,从而自觉地克服和消除悲观消极、焦灼浮躁、妒忌攀比等不健康心态。二要注意掌握必备的调适技巧。目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矛盾日益凸现,必须不断注意掌握实用的心理调控方法和必要的心理调适技巧,不断提高在各种压力、困难和考验面前自我调适的能力。首先是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适。人生在世,挫折难免。在面对挫折时,既不会被挫折所累,又不会被挫折所困。恰恰相反,一定会在全面认识挫折本质的基础上,从中吸取教训,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参与新的竞争,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其次是处理压力时的心理调适。在现实生活中,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如何科学应对并及时调适好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正确的态度和办法是:在主动接受压力的同时,全面认识压力、分析压力,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应对压力,并变压力为动力。再次是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心理调适。学会以谦逊、诚恳、宽容、赞赏的方式对待同学,尊重他们的意见,容忍他们的缺点,使之乐于与己交往,切忌嫉妒、多疑,确保自己始终在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轻松工作,快乐生活。
这次学术盛会结束后,本刊记者就我国西部地区心血管疾病相关的诸多热点问题,对黄德嘉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学术盛会,让西部地区青年医师获益
据记者了解,自2006年起,中国中西部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已先后在成都、西安、重庆举办了五届,并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已经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因此,采访一开始,黄德嘉教授首先向记者简要介绍了在成都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中西部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的盛况。
黄德嘉教授教授说:“第六届中西部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在全国同道的大力支持和关注下,于今年7月5日在成都开幕。国内著名专家高润霖、胡大一、霍勇、Yean-Leng Lim(林延龄)、王方正、张澍担任名誉主席。朱国英教授、霍勇教授、张澍教授、林延龄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而在会前培训中,除传统的电生理和冠心病介入培训课程外,我们在今年还增加了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培训课程。大家都知道,心血管专科医师培训考试、资格认证和准入是卫生部医政司领导下的一个重要项目。通过提高专科医师医疗技术水平,严格准入而达到提高心血管疾病防治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目的,这也是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措施。负责心内科专科医师培训项目的两位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和北京阜外医院张澍教授都出席并指导了这一培训课程。中西部地区心血管内科的青年医师们在会后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反映,他们从这一培训课程中获益匪浅。”
黄德嘉教授继续介绍说:“在会议首日备注瞩目的中心发言中,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就‘探索中国心脏康复/二级预防模式——修复破碎的医学服务链’,霍勇教授围绕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张澍教授就中国心律失常年度报告,林延龄教授就‘冠心病介入治疗热点和新概念’,葛均波院士就‘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历史、现状与展望’等核心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他们在亲力亲为的践行中,分别就心血管疾病的规范发展建言献策。”
黄德嘉教授进一步介绍说:“会议开幕后的第二天,也就是7月6日上午举行的的高峰论坛上,国内外最著名的专家,包括胡大一、霍勇、林延龄、张澍、张运、葛均波、黄从新、吕树铮、杨跃进、马长生等多名教授,就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研究重点和进展做了精彩的讲演;接下来的2天半会议中,按照计划分为临床热点、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与心衰及TAVI论坛有序地进行着。这些论坛邀请了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到会讲演。因而,多场次的病例讨论也是本次会议的亮点之一。在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和高血压论坛分别安排了各自领域内结合不同专题的临床和介入病例讨论;在TAVI论坛安排了病例录播和讨论;在临床热点论坛安排了针对普通内科医生和非介入心内科医生的临床病例讨论,并邀请临床经验丰富、仍在临床一线工作的著名专家作点评。病例讨论这一形式为同道和专家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以展示自己临床决策、处理方法的高超水平和风采;同时,这一形式也是同道们交流、切磋、互相学习的好机会。”
黄德嘉教授认为:“本次大会将继续秉承以往五届会议‘面向基层、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服务患者’的宗旨,以基础培训、专家讲座、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就心血管内科的各种临床诊疗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突出了‘形式多样、内容新颖、临床实用、覆盖广泛’的特色,会议内容涉及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生动。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下,办成了一场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的学术盛宴!”
而据记者此前了解,黄德嘉教授在会上就曾经对这次会议做出了一席客观准确的总结,他当时说:“通过本次会议,我们不仅希望将心血管疾病最新研究诊断和治疗的理念介绍给与会者,更重要的是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做好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决策,心血管病人的长期管理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等重要问题,相信在国内外专家和同道们的共同努力下,本次会议将对中西部地区心血管学科建设,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和提升作用。”
聚焦热点问题,修复破碎的医学服务水平
谈及这次学术盛会的具体情况,黄德嘉介绍说:“在会议期间,教授胡大一教授在发言中指出,2011年我国的介入手术达到33万多例,但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体系基本是空白。这一方面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同时又存在着巨大的浪费。由于存在‘只治不防不管’问题,大量医疗资源用于疾病终末期的高成本救治,患者反复住院,再支架,再手术,出现心力衰竭后,使用极高成本的双心室同步化起搏、埋藏式自动除颤装置和心脏移植。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越来越大,而病情却每况愈下,这也是产生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的医疗模式是对患者‘大修’,而不是对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预防。平时,我们买汽车的同时要付费买保修,对人的保健还不如对汽车的保养。而要有效遏制这一趋势,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体系是关键策略之一。”
黄德嘉教授继续介绍说:“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也成为了大家十分关注的项目。针对这个问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霍勇教授说,早期积极开通心脏梗死相关动脉,恢复有效的心肌再灌注是降低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再灌注治疗的疗效取决于患者症状发作至血管开通的时间,时间越短,效果越好,患者的远期预后越佳。STEMI患者有4种就诊途径,包括院外发病自行就诊、急救车从发病地点转运、急救车从外院转运、院内发病。我国STEMI患者以更加依赖院内绿色通道与院前急救体系密切衔接的前2种就诊方式居多,因此建立24小时开放的‘胸痛中心’接诊STEMI患者极其必要。”
“同时,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分会主任委员张澍教授在心律失常年度报告的最后,还给大家构建了心律学科未来的宏伟蓝图。”黄德嘉教授继续介绍说,“在阐述心律学科的未来蓝图时,张澍教授认为,2011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接下来我国心律失常学科的战略目标主要有以下五方面:一是加强心律失常疾病的防治;二是继续保持繁荣的学术氛围,实施并认真完成国家‘十二五’支撑项目;三是充分发挥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培训基地的作用,培训出更多合格的心律失常介入医师,培养新一代研究型学术人才和团队;四是完成多个国内指南和共识,延续国际学术精神,让更多的代表性专家走向国际舞台,中国的心律失常学科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五是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鼓励更多中国医师走上国际舞台, 发表更多高质量的SCI文章。”
接着,黄德嘉教授又陆续介绍了其他几位专家、学者在这次会议上的核心论点。他介绍说,作为国际上广为尊敬和推崇的著名心血管疾病专家,林延龄教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对患者更有益,因为潜在的致命或非致命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和NSTEMI)的影响远远大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比起采取溶栓治疗或药物保守治疗,STEMI患者(药物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仅为12小时)采取直接PCI恢复冠脉血流,将提高患者短期或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林延龄教授强调,对STEMI患者的直接血管成形术治疗需要规范化,现如今有效的机械性再灌注是治疗STEMI的最好方法。但是,对这一最具代表性的冠心病,还需要持续不断地改进理论、技术、策略、器械和抗栓药物,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而上海的葛均波院士在发言时呼吁,我们与世界的距离不要落的太远了。葛院士认为,长期以来,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一直是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由于传统的外科手术创伤大、需要体外循环、手术风险高,大量患者因高龄、左心室功能差、存在严重的合并症、恐惧外科手术而放弃外科治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VAI)为这类患者带来希望。
介绍完这次会议的基本情况后,黄德嘉教授再次强调说:“通过本次会议,我们不仅希望将心血管疾病最新研究诊断和治疗的理念介绍给与会者,更重要的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做好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决策,如何解决心血管病人的长期管理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等重要问题。
引领西部学科发展,
无愧全球“单点规模最大”
据了解,近些年来,在中西部广大医师的努力下,心血管领域的科研和临床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而华西医院是当今全世界单点规模最大的医院,也是中国西部疑难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在这样的语境下,黄德嘉教授剖析了西部地区的心血管诊疗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想比之下的优势和不足,并结合他本人的研究方向,详细介绍了未来一个时期,西部地区在心血管领域最迫切需要提高和加强的问题。
涉及这个话题时,黄德嘉教授首先谦逊地说:“近年来,西部地区各级医院的心内科在学科建设和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这与多年来东部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一大批专家一如既往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和支持是分不开的。与东部地区相比,我们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东部地区,与医疗相关的经济社会环境明显差于东部,在边远地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较低,县以下医院医生缺乏继续教育、更新的知识机会。心血管急诊、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有待提高,适合于西部地区现状的慢性疾病如:心衰、高血压、房颤等的规范管理模式有待建立。”
谈及自己所供职的医院,黄德嘉教授继续说:“华西医院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之一,因而,提高区域内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改进心血管疾病治疗、管理模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根据这一宗旨,我们在2012年开展了以下几个项目——一是四川地区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救网络建设和基层医疗培训。我科现已与四川地区40多家县级或县以下社区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我科负责培训基层医院医生,以提高他们诊断处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能力;并通过互联网对他们处理的实际病例进行实时或事后指导和处理建议反馈。经过一年的多次培训和实际病例处理指导,希望提高整个区域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疗水平,特别对远离城市不能接受介入治疗的病人,能在第一时间内获得规范的治疗,包括抗凝、抗血小板及溶栓治疗,以达到降低死亡率的目的。目前这一项目已开展,而且进展顺利。二是高血压、慢性心衰病人社区管理模式的探索。通过培训社区医生,健康教育、定期到社区举办讲座,查房、辅导等方式,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病人管理模式,真正达到社区医院与三级医院双向转诊,减少社区病人到大医院就诊的人数和频次。目前我科已与成都市2个社区建立了固定联系。三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新技术开展,目前我科已完成3例,获得了显著的疗效。这三个项目也是我科2011年申报卫生部重点专科建设的项目。这个项目预期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完成。”
基于如上情况,黄德嘉教授分析道:“对西部地区而言,在未来一个时期,心血管领域迫切需要提高和加强的有两个方面:其一,对县以下基层医生的培训,他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远离城市,提高基层医生心血管急诊的救治水平,包括心肺复苏的操作、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处理以及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衰、房颤的长期管理等,这对提升整个西部地区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至关重要,大医院和教学医院应当承担起培训的责任。其二,对已经掌握现代心血管疾病诊治技术的大城市医院来说,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服务领域的拓展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应建立和完善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决策和服务规范。临床数据库的合作建设对区域学术水平的提高也非常重要。”
领衔“十二五”支撑项目,
全国六十余医院参与
目前,由黄德嘉教授牵头负责的“十二五”支撑项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正在开展中。因此,记者在采访中希望黄德嘉教授介绍一下此次“十二五”课题的临床意义及目前的进展情况。
对此问题,黄德嘉教授首先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植入性器械治疗(ICD或CRTD——记者注)是目前经临床试验证实最有效的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治疗方式。但我国目前在ICD/CRTD植入适应证还缺乏大样本的调查研究。基于此方面的国家科技部‘十二五’支撑项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计划于2015年完成。这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部508万的研究经费支持,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注册研究,全国有60多家医院参加。西方国家大量研究资料证明,慢性心衰患者如果左室射血分数低于35%,猝死风险高,植入ICD为Ⅰ类适应证。但日本小样本回顾性研究发现,日本心衰病人猝死风险低;而香港的一个小样本研究结果却与此相反,此研究发现香港心衰病人猝死风险与欧美国家相似,应植入ICD。我们这个项目的主要目的用于评估中国心衰患者猝死的风险。对今后制定我国心衰治疗指南,合理使用器械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德嘉教授接着说,“这个项目从今年5月开始入组病例,目前进展顺利,入组病例速度达到了预期要求。”
据记者了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创建于1954年,原为四川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心血管组。在上世纪60年代,即确定了心内科在西南地区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中心地位。心内科现有工作人员97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职称9人,博士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5人。90%的医生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85%的护士具有大学本科或大专学历。自改革开改以来,该科已有22名医生先后赴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修学习一到五年。目前,每年有12名至15名医生出国参加国际心脏病学术会议及短期培训,及时将国际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带回来为病人服务。华西医院心内科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多家大学医院心脏科建立了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高素质、高学历、保持了华西近百年优良传统的医护队伍,使心内科的医疗、护理质量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因此,在简要介绍了上述由黄德嘉教授牵头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相关情况后,黄德嘉教授谈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的学科建设情况,他介绍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西南地区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中处于中心地位,为西部地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科室目前是卫生部认定的四川省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2011年我科完成的心脏起搏器植入和经导管射频消融病例数均位于全国前五位,冠心病和先心病介入治疗较2010年分别增长41%和23%。2011年全年发表SCI论文20篇,影响因子合计88.483,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3项,总经费600多万元。今年我科开展了经导管植入主动脉瓣的新技术,并获得成了成功……”
采访到最后,作为一位科室负责人及学科带头人,黄德嘉教授坦率地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认真学习兄弟医院学科建设的先进经验,为我科在‘十二五’期间的持续发展继续努力,为能给患者提供更优质、周到的医疗服务而继续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 网络购物
一、本研究的思路及调查方式
1.本研究的思路
大学生群体作为富有创新性、接受能力强、年轻、学历高的网上购物消费群体,具有很强的研究代表性。而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大学生购物的影响也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选择西宁地区的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三所高校的部分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运用EXCEL、SPASS软件对其网络购物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
2.抽样调查方式及问卷回收情况
从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中各随机抽取80名有网购经历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3.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回收问卷234份,回收率约为97.5%。其中有效问卷232分,有效率为96.67%。
二、西部大学生网购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特征
1.网购消费资金来源单一,消费有度,呈一定的保守性,并趋向成熟。
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东部、中部地区相比较为落后,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月可支配金额不多,主要集中在401元至500元之间;网络购物的频率不高,半年一次或者一年一次网购的比例为74.62%,而“中国调查网”的同项调查结果为24.7%;消费金额也不大,一年内每次购物平均消费金额不多于200元的比例为76.38%,而“中国调查网” 的同项调查结果为65.3%。可见,他们大多养成了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在网购消费频率和消费金额上落后于全国水平。同时,由于经济、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网购支付方式上很少选择分期付款或信用卡透支支付,采用过这两种方式付款的仅占33.66%,基本上仍是先积累后消费,消费习惯上呈现显著的保守性和低风险性。可见,绝大多数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财意识,消费意识开始趋向成熟。
2.追求个性时尚,突出自我
处于青春活跃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追求个性的形象,力求在消费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的与众不同,希望成为同龄人的焦点。因此十分渴望拥有个性化的商品,这也成为大学生网购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鉴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限制,商品丰富程度低,更新换代的速度慢,个性创意化产品稀缺的现实,西部大学生对个性、新颖、有创意的产品的渴望程度更强,消费需求更为迫切。表6就反映出西部大学生网购的商品主要集中在服装、数码、礼品饰品这些与时尚、个性、创意相关程度较高的商品种类上。表七反映出个性时尚是驱动他们网络购物的主要商品因素之一。
3.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
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对未来充满希望并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是青年人典型的心理特征。即使是身处欠发达地区的西部,大学生也表现出了这一心理特质,他们对任何新事物、新知识都会感到新奇、渴望并大胆追求。面对网络购物,这一非传统的新颖的消费方式,他们敢于体验,敢于尝试。虽然西部大学生网络购物的人数比例还没有占到绝大多数,仅占38.92%,远远低于“中国调查网”对全国大学生网购的调查结果64.0%,网购的消费金额还没达到较为可观的数量,但是基于青年人的心理特质,西部大学生网购的消费规模无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4.情绪化消费,从众消费明显
一方面,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思想倾向、志趣爱好、人生追求等方面还不完全稳定,消费行为易受情绪及情感的支配。另一方面,由于西部地区信息传播水平、教育资源数量、教育方法等方面的限制,大学生很难了解到权威真实的最新产品信息,接触到新产品的样品;学校也很少开设理财、消费方面的课程,大学生很难对产品是否具有适合价值作出准确的判断。由于这两方面原因的存在,相当一部分西部大学生在网购消费时,一方面以自己的个人喜好、好奇、莫名的感觉等因素作为购物驱动因素,另一方面以周围的人的消费行为和广告作为驱动因素,别人网购自己也跟着网购,广告作的越多越想买,盲目参与。表9反映出喜欢和好奇是驱动西部大学生网络购物的重要情绪因素。表十反映出朋友同学的推荐和网络购物广告是驱动西部大学生网络购物的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
西部大学生在购买商品时受同龄人的影响较大,比较在意同龄人对自己所购商品的评价和看法,这就使自己的购买需求要去迎合他人的眼光,但是这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一致性。
5.追求性价比,初步产生了理性消费的意识
表7还反映出西部大学生网购时价格是其最为关心的因素,然后在考虑个性和质量因素。
表11反映出产品对比快速是西部大学生网购时挑选商品较为重视的功能。
由于经济因素的存在,西部大学生在网购时首先关注价格,然后是质量和个性因素,他们既要物美价廉的商品,又要个性时尚的心理满足。因此,他们十分喜爱购物网站提供的产品搜索和对比功能,在综合价格、质量、个性化程度等因素后,作出购买决定。这些行为使他们在选择与购买商品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和理性。
6.有一定的风险感知能力,并自觉规避风险。
西部大学生可支配的消费金额少,每一笔消费在其眼中都很重要,更加注重消费安全,这使他们具有较强的风险感知能力,特别是对经济风险、产品风险、服务风险的防范意识最为强烈。在网购中,他们绝大多数都采用现今最为安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商品的对价支付,而且具有更大的维权决心,更坚定的维权立场。
本文中的经济风险主要是指网上交易的资金是否安全;产品风险主要是指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服务风险主要是指购物网站的功能是否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客户服务特别是售后服务是否及时有效;隐私风险主要是指个人的信息在网络传输中是否安全;心理风险主要是指个人是否会出现网购成瘾、上网成瘾等相关心理问题。
7.追求方便、快捷的消费心理
我国大多数的工业商品产地都集中在东部地区,特别是以数码产品、流行服饰、个性创意产品、高科技产品等为代表。处于西部地区的大学生,缺乏等待新商品进入西部市场的耐心,要想快速的购买和接触这些产品,成本最低,最为方便、快捷的方式就是网购。网购与传统的购物方式相比,可以更快的接触最新产品,降低物流成本,时间成本,导购成本,大大节约了消费者的金钱和时间。表11就反映出西部大学生把送货上门视为最重要的效率因素。
8.追求自由、轻松、独立的购物乐趣
大学生消费者文化水平高,在生活中重视精神的愉悦、自我的实现、情感的满足等高层次的需求和满足,希望在购物中随便看、随便选、保持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最大程度得到内心的满足。但是传统的购物方式中,消费者往往受到商家销售服务的干扰或妨碍,影响消费者独立选购的乐趣。身处西部的大学生平时在商场超市接触的商品种类有限,个性时尚的商品少,当他们在网络中浏览、挑选丰富个性的商品时,更想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更渴望体验购物的乐趣。
三、西部大学生网购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特征的经济启示
1.针对西部大学生的经济现状和追求时尚的心理特征,企业应注重开发低价、个性、时尚的产品
西部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不高,但是对个性和时尚有着强烈的追求。企业应当在其所属消费层次的范围内开发各类时尚、个性、富有创意的产品,适应其消费需求和心理特征。虽然西部大学生较难接受较高的价位,但是再适合其经济状况的前提下,可以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销售量的增长同样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对西部大学生这一细分市场的放弃,必定会是企业的一大损失。
2.商家和物流企业应当增加西部地区物流投入,建立高效的西部物流网络
大多数商家和物流企业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对西部物流的投入并不积极,认为西部地区市场小,经济发达程度不高,对物流的需求不大。其实,正是由于物流水平较低的发展层次才限制了西部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消费需求的扩大,西部物流网络不完善才使商品的流通不便,消费者难以买到自己想买的产品,限制了消费市场的扩大。西部大学生在网购过程中要等待更长的送货时间,特别是青海、、新建三个地区要等待更长的时间,这样就会给其带来不便和时间成本,打击其网购的积极性。因此,西部物流网络的完善必然会成为西部大学生网购消费和西部消费快速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3.企业应尽量采用体验式营销,关注西部大学生的消费体验
由于西部大学生的经济状况较差,很难承受不必要的消费损失,更加关注消费风险,在购物和消费时往往谨慎小心,注重消费安全。商家采用体验式营销,会使他们更近更好的接触和了解产品,使其对产品有更清楚更全面的了解,放心购买。因此,商家应该将实体体验店和网络销售相结合,并开展试用推广活动,让西部大学生了解产品的优势和特质,安心购买。
4.企业应注重口碑营销,扩大群体效应
好产品和好口碑是相联系、相互促进的两者,不可偏废。好的口碑对产品的销售有时会起到关键作用。一方面由于西部地区信息传播水平和物流水平的限制,西部大学生对很多新兴产品难以做到快速准确的了解,而他们对广告又并不完全信任;另一方面,他们又很在乎同龄人的意见和看法。因此,企业应注重口碑营销,在西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赢取好口碑,这样便能在他们心中形成忠诚度,牢牢抓住这一细分市场。
5.企业应在网络销售中大量推广个性定制营销,针对西部大学生的需求销售产品。
西部大学生的多数时间花费在学习上,并且西部各高校的网络设施比不完善,上网不便是普遍现象,因此他们没有大量的时间和较好的条件去经常关注所需商品的行情。这就使得个性化营销的存在有了很大的必要性。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将自己所关注的产品种类、型号、价格、产地等信息进行设定,当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出现或行情变化时,商家就通过电子邮件或其它通信方式通知消费者。这种个性定制营销打破了传统的被动营销的模式,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内容,通过高效快速的信息整合方式,向消费者推销他所需要的产品。个性定制营销作为新颖的营销方式,更易被西部大学生这样的年轻群体所接受,更易在网购中发挥巨大作用。
6.企业应做好售后服务,真诚的与消费者沟通
西部大学生的可支配消费金额较少,每次消费都对他们有着他人无法理解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对所购产品的合理要求应当得到尊重和满足,所购不合格产品应及时得到更换。良好的售后服务和真诚的沟通方式是一个企业重要的软实力。西部大学生面对不合格的产品和敷衍的售后服务往往更为反感和厌恶,他们坚定的维权立场,往往会对企业的声誉带来巨大的打击。因此,做好售后服务,客户服务,既是对消费者的尊重,也是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保障。
7.企业应当根据西部大学生这一细分市场,建立和推广特定品牌
品牌的建立和推广对维持消费者的忠实度有着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没有适合西部大学生的品牌定位,所以他们在网购过程中不那么考虑品牌因素。他们最为看重的是商品的物美价廉,以此为首要标准对大量的商品进行比较选择,最终确定购买对象。如果有适合品牌的存在,他们在网购时就可以直接选购这一品牌,方便快捷,这样就逐渐培养出了品牌忠实度,产生了较为固定的消费群体。因此,企业根据西部大学生这一细分市场,建立和推广适合品牌,是占有这一市场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闫 缨: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研究述评 [J].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综合版),2005,(1) .
[2]杨云峰:网络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