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改革论文

医疗改革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改革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疗改革论文

医疗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该事件曝光以后,社会各界的评论铺天盖地,之后更是带出了诸如深圳天价医疗案之类的一系列案件,中国的医疗业顿时成了众矢之的,医患矛盾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在激烈争论的同时,人们几乎同时想到了一个问题,“天价医疗案”为何会屡屡出现,这就是中国20多年来医疗改革的结果吗?人们的思考重点又落到了医疗体制改革上。我国进行了20多年的医疗体制改革,但改革的结果却不能令全国人民满意,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比之以前更为突出,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其报告中所说的那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

    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历程

    20世纪80年代,为配合改革开放的大局,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开始了打破“大锅饭”的体制改革,目标是为了解决全国人民看病难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到了90年代,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医院的产权改革成了改革的重点,产权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以公办医院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医院共存的医疗市场。随着产权改革的深入,私营医院、民营医院开始大量涌现,原有的国营公立医院也在坚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积极实行市场化的运作,与此同时政府对医疗卫生行业的财政投入也持续减少,“以药养医”的医院生存机制形成并迅速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模式。从80年代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开始,到1999年《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出台,再到2000年《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的公布,一直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公布之前,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看病难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据卫生部2004年12月公布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由于经济原因,我国有48.9%的居民生了病不去医院,在去医院看病的患者中,有29.6%的该住院的不住院,造成这种局面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医药费太贵,远远超出了我国大多数居民的承受能力。有记者在郑州市统计局城调队得到这样一组数据:2004年,郑州市人均年医疗保健费用支出为618元,而1984年,郑州市人均医疗用品和药品费用支出为2.52元,在这20年里,郑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4倍,人均消费支出增长了11倍,但人均年医疗费用却增长了244倍。"

医疗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疾病保险问题对策

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统称为职工医疗保险,它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保险的重要项目之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远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因此,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因其关系到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便成为社会保障制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拟通过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简要介绍和分析,提出如何改革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路。

一、医疗保险制度的概念和产生

关于医疗保险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论,对医疗保险的提法、表述及内容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从医疗保险的范围大小来看,可以分为广义的医疗保险和狭义的医疗保险。我国以往和现行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表面上看只支付医疗费用,但实际上通过其他制度也补偿了由疾病引起的误工费用,即是一种广义的医疗保险。我国计划要建设的医疗保险制度,应该是向着“健康保险”的方向;但由于我国的现实国情,短期内的医疗保险只能是努力完善医疗费用的保险或补偿。所以,本文所指医疗保险,其实质即是狭义的医疗保险。在此,有必要区分医疗保险和疾病保险。

西方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大多是从医疗保险起步的。医疗保险始于1883年德国颁布的《劳工疾病保险法》,其中规定某些行业中工资少于限额的工人应强制加入医疗保险基金会,基金会强制性征收工人和雇主应缴纳的基金。这一法令标志着医疗保险作为一种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特别是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后,医疗保险立法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立法,不仅规定了医疗保险的对象、范围、待遇项目,而且对与医疗保险相关的医疗服务也进行了立法规范。目前,所有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医疗保险制度。

二、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按照医疗保险费用来源的不同,可以将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国家医疗保险时期,二是社会医疗保险时期。

1.国家医疗保险时期。我国国家医疗保险时期的保险,按不同的对象,又可以分为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保险制度。公费医疗制度是我国对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学生实行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我国公费医疗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仅在部分地区以及某些疾病流行区的范围内重点实行。1952年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全国人民政府、党派、团体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措施》的规定,自此,便在全国实行了公费医疗制度。随着享受公费医疗的人数不断增加,公费医疗费用呈现较大幅度增长的趋势。1965年10月颁布《关于改进公费医疗管理问题的通知》中,进一步规定“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人员治病的门诊挂号费和出诊费改由个人缴纳,不得在公费医疗经费中报销。”1966年以来又相继出台一系列对药品的限制。1960年规定的不予报销的药品为6种,1966年时达到102种,1975年达175种,1982年又进一步规定凡标有“健”字的药品一律不予报销。总之,公费医疗制度使每个职工不论职位高低、收入多少,凡患疾病者均能享受免费医疗,解除了职工对疾病的忧虑,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的健康。

2.社会医疗保险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如医疗费国家和企业包得太多,超出国家生产力水平;缺乏有效的医疗费用控制机制,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医疗保险覆盖面窄,仅能覆盖全国20%~25%的人口;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程度低;企业负担不均;劳动力流动不畅;医疗服务追求高成本,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重复建设等等。自1984年起,在政府的指导下,各地试行了一些小幅度的改革。1998年12月14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由此,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社会医疗保险时期。1999年1月14日,国务院实施《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暂行条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有关部委就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具体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操作规则,加上各种地方的地方政策法规以及试点经验,已经构成中国医疗保险立法的基本原则和框架。

三、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目前我国处于医疗保险的转型时期,因此,医疗保险制度在医保范围、医疗保险金的筹集方式和渠道、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医疗保险机构的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突出问题主要有:

1.保险范围窄,社会化程度低。现行的医疗保险,由于制度不统一,使得我国公民有的有医疗保障,有的则得不到保障,造成了社会不公平现象。全国医保不平衡,启动城市多,覆盖人口少;中等城市参保多,大城市参保少;机关事业单位参保多,困难企业参保少。这与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一规定相悖。由于缺乏统一的调剂机制,医疗保险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极为低下,既影响企业市场经济中的平等竞争,阻碍劳动力合理流动,也不利于多种经济形式长期并存和发展。

2.缺乏合理的医疗经费筹措机制和稳定的医疗费用来源。由于享受人数的增加,老年职工的增多,疾病的变化,医疗技术的发展,药品和各项医疗费用的调整,各种高技术医疗设备的引进,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职工对医疗需求的变化,使医疗费用开支不断增加。同时医疗费提取比例低于实际开支,使得个人实际支付医疗费用比例过高,负担过重。

3.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医疗服务机构或定点医疗保险药店的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出现了为了各自经济效益各自为政的局面。对于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由于管理不善,部分人员乱开医疗费用或用医疗保险中的个人账户购买生活用品。这些现象造成了新的医疗保险腐败和医疗保险基金的减少。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对策加以解决:

1.实行“部分统筹与单位自管相结合”。即住院和大病实行统筹,同时个人也要承担部分费用,以利于从利益机制上促使单位、个人关心节约医疗费用;而一般的门诊、急诊就医由单位管理,各个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管理办法,不强求统一。这个办法有几个明显优点:首先筹资比例低,统筹资金容易到位。其次有利于用好管好统筹资金。由于统筹只管易于界定的病种,操作比较简单,监管成本低,控制方便。再次在一定阶段内承认并允许不同单位的职工在保证基本医疗的前提下,所享受的医疗保障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单位和职工易于接受。此外有利于各单位自管的医疗机构发挥作用,提高监管效率。

2.保费的收取可以尝试“成本倒推”,即从医院方面的医疗收入倒推算出各个单位应缴纳的保费。这样做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简单易行,操作方便。二是体现了公平的原则。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是投保额与给付额相一致,即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关系。三是有利于扩大医保覆盖面,创造“多赢”格局。

3.同时设立两种形式的个人账户。(1)实际储存制的个人账户,让职工在年轻时为年老时的健康储备一定的资金。(2)现存现付制的个人账户,以鼓励职工节约统筹以外的医疗费用。此账户由各个单位自行管理,具体形式、管理办法、自付比例等都可由单位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以上两种账户国家均付给不低于银行同期存款的利率,且都可以结转和继承。总之,既要通过调节个人自付比例来制约不合理的医疗消费,又要使节约医疗费的职工在个人账户上得到适当的利益。

4.采取按标准病种定额付费(DGR)的办法,即不管患者看了几次门诊、急诊,也不管住院几天,一律按患病的种类定额付费。国际上德国搞了100多年的医疗保险,从1996年开始改为按标准病种定额付费,美国是从1983年开始的。采用此法可以避免按单元服务定额付费的大部分弊端,有利于疑难杂症的诊治;有利于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发挥各级医院的作用,有效地改变患者在大医院看病“三长一短”现象;有利于加强医院间的竞争,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有利于管理部门对医疗行为和费用进行监管。当然,实行按标准病种付费的测算工作是比较复杂的,但我国几十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病案资料,又有国际上很成熟的经验可做参考,借助现代化的计算机等工具进行统计计算,是完全有条件将各个病种的标准费用测算出来的。

参考文献:

1.覃有土,樊启荣。社会保障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王先林,李坤刚。劳动和社会保障仲裁与诉讼。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曾宪树。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险争议处理实务。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

医疗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 本文针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确立合理的医疗卫生的基本目标、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发挥市场作用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医疗卫生服务实行不同的保障和组织方式等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了诸如医疗卫生的公平性下降,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必然会降低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力图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作一梳理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若干建议,以期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其改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和市场化。经过20多年的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

1.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医疗服务公平性的下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卫生费用不平衡。占全国人口2/3的农村居民只拥有不到1/4的卫生费用,而占人口1/3的城镇居民享有3/4以上的卫生费用,而且农村居民占卫生费用的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东部地区的人均卫生费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二是医疗保障的可及性低。近八成农村人口和近五成城市人口——亦即全国近3/4的人口尚未参加各类医疗保险,在遭遇疾病风险的时候无法得到政府的扶助。(张冉燃:《权威报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总体上不成功》,载《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5年第14期)

2.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严重。医疗体制改革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医疗服务价格的增长和卫生费用的增长极为迅速,大大超过了GDP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据统计,从1989年到2001年,按当年价格计算,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39.3%,而在同一时期,平均每一门诊诊疗费和日均住院费则分别增长了96.5%和99.8%(葛延风:《中国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反思》,载《中国卫生产业》2005年第9期)。

3.医疗卫生服务和卫生投入的绩效低下。有关卫生统计表明,虽然中国人口还在增长,但医疗机构的门诊量却在下降。2003年全国医院和卫生院门诊总量为20.96亿人次,比1993年减少了1.09亿人次。但同期城乡居民的两周患病率却从140.1%提高到143.0%。(张冉燃:《权威报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总体上不成功》,载《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5年第14期)另据统计,2002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增至5.24%,2003年超过5.4%(葛延风:《反思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载《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6月6日)。但尽管如此,居民综合健康状况却没有明显的改善,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一些卫生、健康指标甚至恶化。

4.卫生资源的布局与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与短缺现象并存。我国的卫生资源约80%集中在城市,其中2/3又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一些高精尖医疗设备的占有率已经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明显过剩。而医疗机构为了收回投资成本和追求高收益,随意对患者使用大型医疗设备,乱检查、重复检查的现象时有发生,加重了患者的负担。与此同时,市县以下公共卫生机构特别是一些农村的医疗卫生机构却缺乏一些基本的医疗设备和条件。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以商业化、市场化为走向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将市场经济的原则移植到具有公益性质的医疗卫生事业中来。二是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责任缺失:如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卫生资源的配置极不合理,对医疗卫生机构缺乏有效地监管等。

要解决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中的问题,既不能继续沿着完全市场化的方向继续走下去,也不能走回头路,退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卫生体制。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在总结以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制。

一是要明确医疗卫生的基本目标定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所能提供的医疗卫生资源是有限的,但社会成员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几乎是无止境的,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确立合理的医疗卫生的基本目标。要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目标定位,坚持这一目标定位,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在医疗体制改革中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一般来说,在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坚持了公平,就会影响效率;讲究效率,就会有失公平。但两者不是绝对矛盾的,也有相统一的一面。如果经济活动的规则公平,制度完善,管理科学,是能够同时实现公平与效率的。计划经济时期,在我国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国用占GDP3%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绩效十分显著。因此,在我国未来的卫生体制改革中,应理直气壮地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医疗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医疗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7(a)-181-02

由于卫生部对医疗信息化的大力提倡与要求,信息技术便成为衡量医疗体系是否符合科学的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医疗改革的逐步深入,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概念已渗透到医院各个方面,医院的管理模式也逐渐实现由人为管理、经验管理向信息管理、科学管理的转变[1]。以笔者所在医院为例,对医院信息系统优胜性分析如下:

1医疗信息系统

1.1 病历医嘱信息系统

医嘱信息的管理目前在医疗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比较成熟,尤其是电子病历的应用。由于高性能微机、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计算机知识的广泛普及,为实现电子病历系统创造了优越的技术条件[2]。电子病历具有传送及时、速度快、存贮量大、成本低、易查询修改等优点。电子病历系统在一次性投资建成后不需再度投资,可减少患者费用和医院开支。

医务人员根据需要,可随时通过计算机网络存取患者病历。在急诊时,医生可以通过HIS系统及时快速地查出患者的电子病历,为尽快制订医疗方案提供依据。电子病历系统基于服务器,因此数据库的存贮容量是相当巨大,可以存贮患者的一切有用的医疗诊断信息。

电子病历已成为目前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是每所医院都希望建成的。有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信息系统,医疗工作的过程将会有很大的变化。如果一个急诊患者突然来到医院,医师可以将患者身上所带的就诊卡插入计算机,这样计算机就会立刻显示出患者的有关信息,此时医师就能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开出需要的检查项目单。完成检查后,主治医师能够立刻得到检查结果,并做出诊治处理意见。

1.2护理记录信息系统

护理记录信息系统目前在医院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因为与传统的手工护理工作相比,减少了护理工作者的大量重复性劳动。以前护理工作者要把每个住院患者的各种信息在不同的医疗文书上重复抄写几十次,而采用护理记录信息系统后,护士只要将患者的信息一次记录在护理电子病历中,就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通过电脑完成查询、转抄、打印等工作。它大大地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减少手工抄写所造成的人为错误。护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是现代化医院发展的必须趋势,它对进一步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改革和护理教学、科研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3]。

1.3医技信息系统

主要包括临床检查影像信息系统、临床检验信息系统。

临床检查影像信息系统(PACS),是将各辅助检查仪器直接连入医院信息系统,医生或护士可以直接在自己的电脑运用HIS系统提取患者的检查结果,如医学图像信息(X-光片、B超、CT、磁共振、心电图、脑电图等)。这些信息为医疗工作者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学术研究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PACS与以往的医院检查系统相比,不但能处理数据信息和文字信息,还因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计算机设备性能的提高,可以进行静态或动态的医学图像信息的管理。

临床检验信息系统(LIS),是将各种检验设备连入医院信息系统,并实现与HIS系统的实时连接,HIS系统中的患者信息可以直接载入LIS系统,按所申请的项目(患者姓名、性别、ID号、住院号或门诊号、科室、年龄、检验结果等)进行提交,医生可以直接从HIS系统中提取患者的检验报告。LIS系统还提供患者的申请、预约、登记,报告、检索、统计等功能。

2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2.1医务管理系统

是对医院所发出的“指令性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登记和查询。记录医院医学相关的信息及查询以往所记录的内容,如:医疗鉴定、医疗纠纷、医院会诊、医院员工进修、医疗人员下乡、质量控制、感染率等医疗相关活动的情况进行登记并可以查询。

2.2院长查询信息系统

院长可以通过该系统对门诊人次、住院患者数、用药总量前十位等进行实时查询;可以对各个部门的工作量进行随时查询;可以通过各种统计汇总图表了解医院的最近发展动态,并通过系统提供的各种数据、报表、对比图等对医院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出适当决策。

2.3 医疗科学教育管理系统

主要对科研方面如新技术项目登记、科研项目登记、学术论文登记、进修学历登记、学分登记等方面进行记录并可查询。

2.4 物资管理

信息系统的物资管理就是对药品、消耗品、卫生材料、器械设备、后勤物资、办公材料的管理,主要是让管理人员随时掌握这些物资的采购、库存、去向、作用和损耗情况。一个医院使用的这些物资种类多达几千种,仅靠人工卡片、账册是不易管理的,因此计算机管理系统将辅助管理人员完成日常的工作,并将工作中记录的数据加工成高一级管理所需的信息。

2.5人事管理系统

人事管理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性。人事管理系统可以记录医院所有人员的一切详细情况,如姓名、年龄、性别、工作年限、家庭情况、健康情况、获奖或处罚情况、工作考勤等等。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做好人事信息管理,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更能减少管理人员决策的盲目性[4]。

3 医学知识平台信息系统

医学知识平台信息系统包括医疗信息咨询系统、医学文献检索系统等。医院通过建立镜像站点的方式建立医学文献检索系统、医疗信息咨询系统。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各种医学文献资料,了解各种医疗信息,对于提高医疗工作者的知识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我们医院通过对HIS、LIS、PACS、医院管理、知识搜索平台等信息系统的应用,加快了医疗现代化的建设,规范了医疗行为,更加符合了卫生部的相关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疗信息系统的运用有着优胜性、必然性、普及性,医院中将越来越多地使用计算机来辅助医务人员的工作,那时将使医学决策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大大提高医院的医疗和管理水平[5]。

[参考文献]

[1]徐所凤.浅谈医院信息系统建设[J].中国医疗杂志,2007,6(11):12-15.

[2]徐进.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的新思维和新方法[J].中国科技论文,2005,4(14):11-16.

[3]赵霞,李小华. 重症监护病房临床信息系统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0):1492-1493.

[4]刘平.医疗系统的人事资源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2(11):12.

医疗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建设;移动医疗;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F0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287-01

在现代社会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中,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人们在文化信息时代,其信息传递的方式也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局面。医院传统的设备以及系统已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局面。而与此同时,我国老龄化的加剧,也大大的加重了突发性疾病的发病率。在解决这些医疗问题的过程中,移动医疗手段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现有的临床局面。其使用的便捷性、有效性,都极大的促进了现代医疗信息技术的改革,使医疗工作的流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促进了我国现阶段的医疗改革发展。下面针对信息化建设中的移动医疗使用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一、移动医疗的含义

移动医疗是针对于传统医疗的一种新型医疗结构,通过无线通信装置将医疗服务进行了联系,并形成了全新的医疗服务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以方便患者的就诊途径为主要的目的,并为患者提供更加随时随地的就诊服务体系。在进行移动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能够更加快捷的了解到患者的病历信息,并通过最快捷的分析来确定最佳的治疗办法,从而将医疗服务推广到了原本在病床上才能进行的范围之外。其意义可谓是一场浩荡的变革。

二、移动医疗的结构框架

无线网络的构架:在移动医疗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拥有足够的无线局域网络,这是保证移动医疗实施的前提环境,因此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下,保证移动医疗的实施,也就成为了可能。在此基础上,医疗机构,可以通过ID与登录密码来实现服务内部的信息提取,并通过无线网的认证机构来形成网内安全系统操作。在这样的前提下使用,能够更有效的保护患者的隐私,并避免与其他无线信息的混淆。在进行构架的过程中,其使用的ID信号,应当建立在无线网络以外的医疗设备,并以此来提升对医疗设备的控制局势。

医疗设备的移动构建: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移动医疗上,推行了iPad客户端的使用办法,在得到远方的允许后,可在查房车的客户终端上进行有效的观察,根据病患的临床情况,决定有效的管理措施。但是这些客户端的建设,消耗的资金力度较大,不适合进行全面推广。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一项较为常见的形式,已经基本上达到了人手一部的形式。所以构架网络手机APP形式的医疗设备建设,能够更进一步的提升其运行的资本,并提高对病房的看护力度,这样在给患者了一定的选择后,也能更好的贯彻移动终端的使用。这一形式,也能应用于患者的实际使用,对移动医疗的形式构建,都能更好的促进其全面的设施建设。

移动医疗软件系统的编程:手持终端是依靠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的一项重要基础软件建设,依存于手持客户端的研发。所以建设此类系统的过程中,软件编程则成为了构建这样一个框架的基本措施。培养更符合现代医疗机构需求的相关人才,成为培养现有信息终端的根本所在。电子病历会直接的影响到软件系统的服务体系,一定的数据存储量,就显得更加至关重要。

三、移动医疗体系在医疗中的具体使用

在现代的临床医疗机构中,应用新型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为了保障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便捷性,同时也是为了服务于更多的广大就诊患者的治疗,所有在进行建设中,医院既要做到在周边信息时代飞速发展中的有力竞争力,同时也要保证信息系统构建的完整性。在进行构架的过程中,其主要的应用应当包括如下表1中所示的以下几点。

(一)针对医护工作者的服务应用

在医护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中,以往的病例信息,通常要通过患者的口述或者翻阅病例来进行同类疾病信息的调研。在进行信息的管理过程中,其反复复杂的操作流程极大的阻碍了治疗的便捷进行。同时对一些急性疾病的处理上,也容易延误病情。通过移动医疗服务,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更有效的缩减治疗时间,同时也能更加精准的减少患者病例信息的提取,这样就大大的缩短了信息了解的时间。同时对于医护人员的自身影响问题来看,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用药的满足已经很难符合个人的需求。而通过移动医疗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也能够极大的提升这样的获取途径,能够更便捷的促使医疗人员设计合理的治疗方法。同样在管理的过程中,通过便捷的移动医疗体系,能够为患者提供更精细化的治疗办法,同时为其移动的医疗系统辅助形式,提供用药的情况标准。

(二)对病患的服务应用

在对病患的病情查询上,能够一幕了然的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理情况,同时对于用药标准以及费用标准等,都能根据具体的使用情况展开有效的治疗,为患者的治疗节省不必要的复杂检测时间。针对于慢性病的观察上,能够有效的实现远程观察,并做出相应的护理指导,这样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等,都能够极大的促进其自身的医疗关注度,真正的做到足不出户就能有效的完成此类疾病的医治。

在无线定位上,医疗机构通过移动设备定位患者的位置,这样对于疾病的诊治情况,也能更进一步的促进患者的临床病情控制,做到提前预约挂号,在接诊期间,就能够及早的进行有效的移动输液服务,对于患者的病情控制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结语

在针对医疗机构的无线信息服务建设中,通过移动医疗的理念来实现全面的信息服务提供,并根据医院的信息建设,有效的完成全面信息的服务提供。是现代医疗事业发展中的新目标,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便利的社会体验,在减少相应医疗事故的前提下,为医院的统一化管理,提供竞争力。对于现阶段的医疗质量提升等,都能够更好的促进其统一化的管理调整。

参考文献

[1] 许志勤,黄洁.移动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5,(4):11-12.

[2] 邱飞.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移动医疗应用和实践探讨[J].医学信息,2015,28(7):1.

[3] 宋青山,钟军,刘东亮等.移动医疗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探讨[J].中外医疗,2013,32(31):127-128.

[4] 文珊.移动与无线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C].//2014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论文集.2014:1-4.

[5] 宋雪君.移动医疗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与研究[J].福建电脑,2014,30(1):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