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经济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三根黄瓜”成就了中国“蔬菜之乡”
在潍坊的第一堂课上,农学博士刁家连在讲到潍坊市如何发展农业产业化时,给我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说,全国人都知道,中国的蔬菜在山东,山东的蔬菜在潍坊,潍坊的蔬菜在寿光,这些都应该感谢一个人,山东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1978年春节,王乐义的表弟从辽宁大连打工回家带回了三根新鲜黄瓜,也许换成我们就是感觉黄瓜新鲜、好吃,最多会问一问这黄瓜是怎么来的,但王乐义第三天就到辽宁大连瓦房店找到种植大棚黄瓜的韩永山。在经历了一番曲折后,王乐义终于用真诚打动了韩永山,并邀请韩永山到寿光给农民讲解大棚种植技术,但当时没有一个农民愿意试种。于是王乐义召集全村十多名党员开会,商量决定由党员干部先试种。当年,这十几名党员每亩大棚黄瓜收入达到2.4万元。第二年,全村人都种上了大棚黄瓜,如今,整个寿光都在种植大棚蔬菜。20__年,寿光市蔬菜面积达到80万亩,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蔬菜市场,蔬菜成为全市最具竞争力的特色产业。试想,如果王乐义当初畏难而退,会有今天的蔬菜之乡吗?虽然种大棚蔬菜的人很多,但未必人人都能干成,王乐义却干成了,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发展意识,靠的是敢想、敢干、会想、会干、能干事、干成事的精神。
二、没有人文古迹和自然景观的旅游名城
山东旅游业发展的非常好,但令我触动最深的不是拥有中岳泰山的泰安,也不是依山傍海的青岛,而是一马平川的潍坊。
潍坊市没有像济南、泰安那样的人文古迹、自然风光,更没有像青岛、威海、蓬莱等地依山傍海的人间仙境。但是,潍坊市却提出了要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在当时,可能大家都在想,人家济南有大明湖、趵突泉,泰安有泰山、岱庙,青岛有崂山、大海,潍坊凭什么建成旅游城市。但潍坊人却并不这么想,他们本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另辟蹊径,开发出贴近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回归自然感受、科技示范功能的农业观光旅游模式,同时借助国际蔬菜博览会、世界风筝博览会两个平台,硬是建成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每年吸引着几百万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三、敢于率先发展,敢于争创第一的典范
目前,潍坊有很多个中国第一,甚至亚洲、世界第一。这些都是潍坊人敢提高目标,敢谋大思路,敢干大事业的成功典范。潍坊市是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80年代,潍坊还是以种植粮食为主,全市几乎都种粮食,自1979年至20__年。先后进行了五次产业结构调整,每次结构调整都紧跟国家政策,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1995年,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如今已形成了以诸城为代表的贸工农一体化模式,以寿光为代表的市场拉动模式,以安丘为代表的品牌产品出口带动模式,以寒亭为代表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模式,以高密为代表的种养加模式,以奎文为代表的城市旅游观光模式,以昌邑为代表的农科教模式,以昌乐为代表的肉羊模式和农业高科技走廊模式。潍坊市把蔬菜做成全国第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蔬菜市场,每年的国际蔬菜博览会吸引了上百万人;把小小的风筝做成世界第一,建成了世界风筝都;潍坊市委党校做为地级党校,建成了中央党校三个科研基地之一和清华大学农业产业化培训基地。潍坊人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表明,谋事在人,成事更在人,人是决定性因素。
四、几点思考
通过考察学习,我深深感受到我们__同山东的差距,这些差距是全方位的、多层面的。有些是有形的差距,有些是无形的差距,有形的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的思想意识、工作作风的差距。我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思路一旦确定,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习他们的思想观念、发展思路、工作作风、干事方法,为干好本职工作,促进__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转变观念,勇于发展。去年8月,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用三年时间提前完成“十一五”奋斗目标,到20__年再翻一番,把__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和谐、在全疆有较强影响力的工业城市。有一部分人就认为,这个目标太高,任务太重,很难实现,畏难情绪很重。但我们想一想,我们__欠发达地区,和这次去的地方比,差距至少在十年以上。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其他城市比,我们也处于落后地位。如果我们再畏手畏脚,按部就班的发展,我们如何追上别人,甚至赶超别人。我们面对现实,必须承认自己落后,但只有暂时的落后,没有永远的落后。市委提出的奋斗目标并不是不切实际的,而是通过深入客观的调查研究、深思熟虑确定的,虽然目标有些高,但是只要我们直面困难,抢抓机遇,咬定青山不放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可以实现各项目标任务。坦率地讲,全面完成市委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多。但是压力就是动力,我们要把挑战困难作为前进的动力,把谋发展的重点聚焦到破解难题上,越是困难越向前,唯有这样才能引领__跃上更高的发展平台。机遇总是和困难同在,抓住一次机遇就能成就一番事业,错失一次机遇就会落伍一个时代。
二是转变作风,勤于发展。目前,我们__市按照“突出特色抓产业,围绕市场调结构,依靠科技创品牌,改善设施促增收”的思路,提出了“四区一线”发展战略,非常切合我市实际。但思路确定之后,我们的工作只是做了一半,还有更重要的一半就是靠我们干部狠抓落实。英国大文学家狄更斯说过一句话,我们面前什么都有,我们面前什么也都没有,如果我们努力,付出比别人多的心血和汗水,就什么都有,反之,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我们要带着感情去干工作,千万不要再“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就骂娘”。一味的怨天尤人,一味的按部就班,一味的畏首畏尾,那样,只会使自己处于落后地位。特别是我们干部尽职尽责的问题,要通过全方位的深入考核和考核成果的全面运用,从组织上、纪律上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对不正确履行岗位责任,部门工作平庸,管理涣散,干部队伍精神不振,在促进部门工作和加快__发展的实践中没有建树的干部,必须采取组织措施。今年以来,我市狠抓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召开专题会议并下发党政机关工作作风建设的相关制度,对干部作风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 ,成立4个督查组对全市干部作风进行督查,并形成了干部督查长效机制,在督查过程中,对违反暂行规定的干部进行了严肃处理。通过一段时间的整顿,我市干部作风有了明显好转。
关键词:经济转型; 职业教育; 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131-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份纲要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要求,即职业教育要向终身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将实现经济体制的更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提升,支柱产业的替换等。归根到底,就是将我国当前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甚至淘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资源高耗型、环境污染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从一个制造大国转变为一个制造强国、创新大国,从而实现中国梦。
经济转型,将为职业教育注入新的动力,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转型的初期就是要淘汰大量的劳动密集的、能源消耗高产业,这对我们当前的以培养生产一线工人的职业教育来讲,是一个较大打击。那么,如何实现经济转型下,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是我们职业教育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1.职业教育的现状
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在方方面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也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基础,然而,职业教育仍然摆脱不了贡献与问题并存的局面。
1.1职业教育很难深入人心
职业教育,从字面来理解应该就是和一个人的职业有关,为人将来的职业打下扎实基础,而人要想在社会上生存,离不开谋生的手段,也就是人需要职业,所以职业教育应该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应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然而,现实并非如此,职业教育尤其是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只是成为那些初中或者高中毕业,没有高中上,没有大学上的孩子,在家长的无奈举措下,才不得已接受的教育。致使整个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出现参差不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以及自身的素养普遍不高、职业学校面临着管理压力大等客观情况;在某种程度上看,职业教育嫣然成为了一个小小的”落难收容所”。
1.2职业教育特色不强
职业教育发展改革至今,除了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生产工人、服务行业人员以外,很难有其他的、较为突出的贡献,全国大大小小职业教育院校数以万计,但是专业大同小异,培养模式并无太大差异。虽然职业教育院校也有国家重点、省市重点等等,但其吸引力无法和国家重点普通高校、重点高中相提并论。主要是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还是生产环节最底层的工人,尽管有一些高薪的工种,但是由于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吸引力也不是很强。当然,工作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关键在于职业教育如何能改变目前现状,加强特色建设,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真正有一席之地。
1.3职业教育在政府层面影响力不高
虽然国家目前投入职业教育的力度很大,但职业教育在政府层面影响力还是不如普通高等教育,这一点从不同层面的政府智库里面的专家学者就能看出来,大到国家,小到地方政府的智库中,很多都是普通高校的专家学者,职业院校的专家学者的比例相对少得多,所以职业教育在政府层面的影响力是不够的,当然,这种影响力也是与职业教育对关键经济作用,人才培养的力度有关的。
2.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为经济转型做出贡献
2.1以经济转型为导向,加速专业结构调整
职业教育的优势之一是以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以往的职业教育发展缺乏统筹,不少职业院校盲目地迎合社会紧俏人才的需要,没有做好市场评估和人才预测,一哄而上开设“热门”专业,刚开始就业形势看似一片大好,可几年办下来之后,却发现问题越来越多,从而引发此类专业点过剩,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和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其中计算机、会计等专业就是典型的例子。还有些职业院校为了节省办学成本或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大多开设一些经济、管理、商务和文法等专业,这些专业都“华而不实”,使得学生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上,很难找到一份自己当初所设想的工作,从而降低了学生、学生父母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期望。因此,职业教育要以本次的经济转型为导向,加速专业结构调整。
2.1.1广泛调研,了解经济转型市场人才需求,提高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
2.1.2控制供过于求专业的招生规模,使专业招生规模与经济转型相适应。
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因而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必须与时俱进。在专业招生规模上,那些曾经的“热门”专业,如今大多已经呈现出饱和状态,因此,对于这些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使得招生规模与经济转型期的市场需求相一致。
2.2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实用人才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区域经济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它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各种物质基础、环境基础,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当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帮助学校教学设备的更新和教学条件的改善等,并能为其学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进而推动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当经济发展状况不佳时,势必会影响其对职业教育的投人,进而导致学校在专业建设、教学日常开支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经费的短缺,就业机会也相对减少,这些问题会影响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好的在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有着不可磨没的贡献。
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职业教育所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其经济发展重要保障。由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所培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最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要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实现原先的培养熟悉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模式向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中高级人才模式转变。
2.3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提高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社会经济转型一部分,就是将原有的劳动密集的代工企业型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变。要想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除了要培养人的职业技能外,更要加强培养人的创业、创新能力。
创业型经济下的职业教育不能被认为仅仅是技术教育,更不能认为是传授单一定向化的、以工作为本的培训。职业教育要考虑为所有的社会职业人的创新、创业做准备,注重学生创业能力与职业技能双重能力。而创业、创新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它对激发个人在各种工作领域的创造力和革新性至关重要。当代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高级技能或技术的人才、促进人与产业匹配的职业教育。而随着知识经济、创业型经济的到来,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出与产业升级、产业调整相适应,具有创新能力和高质量专业技能或技术的可再持续发展的职业人。
2.4政府积极引导,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政府是主办体,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地区职业教育搞得好不好,与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专业的设置,发展方向都需要当地政府部分引导和支持。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承担起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相应的责任。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现状,确立在职业教育中需要重点扶持的关键专业与特殊专业,在国家给予的各项政策之外,制定地方特殊政策,加大对职业教育资金、人才引进的扶持力度;可借鉴目前如火如荼的大学毕业生想进军的策略,从而提升早毕业院校毕业生就业。
职业教育必须依据市场的需要、行业发展、岗位群人才配置要求,根据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要求,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培养途径、教学模式等,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健.地方政府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职教论坛》,2013年第4期
[2]邓佐明.珠海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吻合度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2期
[3]高荣.苏州经济转型升级中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难点与建议《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年第34期
【关键词】系统学 复合因子测算法 协调性
一、引言
本文要使用合理的定量方法构建出描述金水区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度的评价模型,进一步给出了金水区在过去三到五年的协调度数值,并且分别给出金水区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性的发展趋势,并通过对社会、经济子系统的结果得分析,得出这些系统的不合理的地方。希望通过分析金水区的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结构和效用等,得出金水区经济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运行机制,以及影响复合系统协调水平的序参量,使金水区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能够更好地发挥整体涌现性,使它作为郑州市复合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能够和其他子系统协同乃至有序,为郑州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研究方法及思路
这篇文章使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金水区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性问题。
定性分析主要应用于金水区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内部结构的关系分析,另外在构建评价金水区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指标体系时也要采取定性分析。
定量方法主要应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构建金水区经济社会协调度评价模型,在这分别利用哈肯协同学役使原理、效益和平衡理论构建这个评价模型[1];然后是应用系统学里面的经济混沌预测原理短期预测金水区复合系统的协调性。由以上分析可得,此文主要用到的研究方法即系统学中哈肯协同学以及混沌学还有熵理论,显然了还要用到一些构建指标体系的理论知识。
三、计算结果及分析
依据复合因子测算模型计算得到金水区及郑州市各子系统及复合系统的有序度。
(一)金水区经济子系统结果分析
经济总量在反映经济总量的三个序参量中,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总值的有序度水平都有着稳定的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这一序参量的有序度水平变化较剧烈,这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是政府可控性较高的变量,经济结构金水区作为郑州的传统城区,第三产业对其经济社会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几年,金水区配合郑州市整体规划[5],结合自身特点,突出强化了商贸服务、体育休闲在国民生产中的地位。
(二)金水区科教子系统结果分析
科技情况本文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作为衡量金水区科技子系统有序度水平的序参量。这个序参量在整体上是朝着有序度改进的方向发展的。这种特征也是由金水的特定科研状况所决定的,金水区区域狭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少,所以R&D经费支出容易受个别企业行为影响。教育情况结合现有指标口径的问题,选取教育经费支出作为衡量教育系统对系统整体有序贡献的序参量。这个序参量的有序度水平在逐年提高,特别是近三年的提高幅度较大,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6],科教兴国的策略在金水区得到了更加有力的实施。
(三)金水区能源环境子系统结果分析
能源情况,在选取的三个指标中,人均土地面积、万元GDP能耗及绿地覆盖率这三个序参量呈现同一趋势,并且向有利方向发展。其中人均土地面积主要由于拆迁改造工程使得部分人口迁出老城区,使得人均土地面积有显著增长。万元GDP能耗也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及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而逐渐较低。最后,金水区加大城市绿地建设,使得金水区的绿地覆盖率逐年稳步提升。环境情况环境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特别是区县级行政单位,易受周围区县环境的影响,所以金水区的环境对系统有序的贡献会有较强的波动,但所选取的这两个指标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环境的这两个方面受同样因素影响,比如汽车尾气,风力等因素。这最终也会影响整个能源环境子系统的有序度变化趋势。
(四)金水区复合系统的协调度
金水区四个子系统的有序度综合各个子系统序参量的有序度贡献,根据计算得到各子系统的有序度,这四个子系统的有序度整体变化趋势一致[7],其中经济子系统和科教子系统有序度增长较快,并且趋势相同。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子系统和科教子系统所涉及的序参量有序度贡献基本都是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序参量的有序度贡献水平未出现大的波动,这说明金水区的经济子系统和科教子系统发展健康良好。社会子系统的有序度呈现平稳较慢的增长特征。平稳是因为社会子系统中所涉及的五个序参量中有四个呈现平稳增长特征,而另外一个序参量在岗职工率完全负向的变化趋势影响了整个社会子系统有序度的增长速度。而能源环境子系统的有序度变化则出现相对较大波动,这主要是由于前三个子系统的各个序参量的有序贡献程度较平稳,未出现较大波动,而能源环境子系统则由于可吸入颗粒物和降尘量两个序参量对有序度贡献的波动较大,使得其有序度的变化体现出较大变动的特征。
四、结论
本文依据系统协同学理论研究了金水区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水平,从定性及定量两个方面面对金水区复合系统的特征进行了描述、计算及分析。
第一,对金水区复合系统进行了定性分析,从基本要素,系统结构,系统功能等角度展开。复合系统包括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科教及能源环境子系统,并且介绍了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复合系统的结构可分为三个圈层:人的价值观,复合系统,及系统的外部环境。另外,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三个功能保证了复合系统的合理运行。复合系统在三个协调运行机制:耗散结构机制,协同机制,混沌机制的作用下,实现了系统的协调运行。
第二,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研究了金水区复合系统的协调度。选取复合因子测算法对金水区区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四个子系统的有序度整体变化趋势一致,其中经济子系统和科教子系统有序度增长较快,并且趋势相同。社会子系统的有序度呈现平稳较慢的增长特征。而能源环境子系统的有序度变化则出现相对较大增幅。
最后,结合金水区特点以及上述分析,给出了一些建议,主要有两点,一是要发展适合金水区特点的产业,主要是体育产业,商贸服务产业以,以解决就业问题;二是加强建设节约型城区,以解决环境问题,使得金水区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度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上海城市建设的经济社会条件协调发展指标研究[J],上海统计,1996(1).
[2]汤兵勇,张文渊.协调发展指数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6,5(3):18-22.
[3]孟庆松,韩文秀,金锐.科技-经济系统协调模型研究[J].天津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18(4):8-12.
[4]孟庆松,韩文秀.复合系统整体协调模型研究[J].河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2):177-179.
[5]苗红,郭捷,慕静.“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协调性评价与预测模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8(5):131-139.
[关键词]社会组织 社区参与 困境 出路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30-01
一、社区参与和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社会生活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第一,随着城市的单位体制改革,从单位抽离出来的社会职能以及由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开始需要城市社区来承担;第二,由于企业改革的深入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使大量失业人员、个体劳动者与单位的联系不断减弱,同时也使其从单位的家属楼住进商品房,人与人之间的地缘关系也随之加强;第三,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职业日趋多元化,城市居民的自由空间愈来愈大,空闲时间愈来愈多。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地位日益凸显,其价值、功能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而在以社区为单位的社会治理模式中,社区参与对改善社区环境、推动社区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组织是一种处于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的非营利组织,是联系组织成员与广大的社区居民参与、支持社区建设的社会团体,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组织载体。其基本宗旨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会服务与管理。20世纪80年代末,社会组织在北京、上海等地出现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入到21世纪以来,愈来愈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事务中,在社区服务、文化教育、社区救助等方面广泛地开展活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社会组织已成为有效沟通政府和社区居民的桥梁,同时,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二、社会组织在社区参与中的困境
(一)社会组织独立性较弱
当前,我国社区中的社会组织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原有国企某些职能转化而来的或者是直接由政府机构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其运行过程中往往出现过分依赖政府的问题。诸如此类的社会组织常常是挂靠在政府的某些职能部门,导致其活动的执行力与活动的范围受到政府方面的制约甚至是干扰,丧失了其应有的独立性。这样一来,不但给政府的某些职能部门增添了工作上的负担,也挫伤了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组织在社区居民中的影响力。
(二)社区居民对社会组织缺乏认识
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如遇到困难,多数都向所在的社区反映。他们认为社区是政府公共职能部门的延伸,是政府的合法代表,继而产生依赖心理,而对社会组织的合法性则是不置可否。再者,在当前这个经济社会中,社区居民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希望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通常会减少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和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组织的发展。
(三)社会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实行的是登记机关(民政部门)与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管理体制。正基于此,社会组织的设立受限,其取得合法身份的准入门槛过高,使得部分社会组织在法律上没有得到认可,使其社区活动无法开展,社会经费也无处可寻。也正是在这种缺乏应有的法律保护的环境下,使社区居民对社会组织不够信任,影响了社会组织在社区居民中的公信力。
三、促进社会组织在社区参与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合理定位政府的职责,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支持
政府与社会组织应该是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社会组织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政府要廓清行政事务与社区自治事务的界限。另外,政府应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以提高其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与能力。社会组织作为社区参与的实际运作者,承担着一定的政府管理职能,便于政府对社会进行宏观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成本。
(二)强化城市居民的社区意识
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事务的过程中,要树立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培育共同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强化其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一系列宣传,使社区居民对社会组织能够有更好的了解,以提升社会组织的形象,并促进了社区居民参与到社会组织的活动中来,同时也能增强社区居民对社会组织的信任。
(三)健全社会组织的法律体系
首先,逐步废止双重管理体制,降低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简化其登记注册手续及流程。其次,制定一部与社会组织配套的法律法规,在法律上明确社会组织的性质、作用、组织形式、权利义务、管理体制等,从而解决社会组织在运行过程中无法可依的实际问题,使其在一个完善的法律环境下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基础设施;西部民族地区;投资
中图分类号:F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072-02
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已成为制约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西部民族地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历史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1 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1.1 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基础设施通过其巨大投资的乘数效应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反过来通过加速效应刺激社会对基础设施增加投资,最终形成滚动式发展的良性循环,使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以“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为主题考察了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联系,通过对多国1990年的数据分析表明“基础设施存量增长1%,GDP就会增长1%”。
1.2 基础设施与成本的关系
基础设施的发展既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减少管理与交易成本,促进管理效率提高。一方面,随着基础设施的发展和竞争机制的引入,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将逐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也相应降低。且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避免企业自己投资基础设施,因此提高了开工率,降低了综合成本。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利于交易双方获得更多的交易信息,使得交易者进行交易变得越来越容易,减少了获取信息的成本和进行交易的费用。
1.3 基础设施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作为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产业,其发展与工业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即相互为对方提供投入,同时又互相消耗对方的产品。具体来说,一方面交通、电力、通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将消耗工业部门提供的产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工业的发展也需要消耗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工业也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市场需求支撑。
1.4 基础设施与获取境外投资的关系
基础设施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据IMD《世界竞争力年鉴(1999)》中的计算结果,基础设施的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8。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吸引外资困难在于国际资本为攫取最大利润,在决定投资产场所时,并不是单纯看中投资所在地廉价劳动力和税收优惠政策,而是更加重视投资场所的总体竞争力,其中包括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是否完善,通信是否畅达,交通是否便利,以及公共设施是否齐全等等。
1.5 基础设施与消除贫困的关系
具备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是确定社会福利程度的基本标准。94年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中认为贫困与基础设施落后密切相关,“穷人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定义为:不能消费最低数量的清洁水,生活环境卫生条件恶劣,除直接的定居外,流动性和外界的联络极其有限的居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而且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改善贫困人口收入。
1.6 基础设施与环境的关系
由基础设施构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是社会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物质环境之一,是支撑经济活动得以实现和延续的必要条件,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服务,可以优化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如环保类基础设施。
2 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投资总量规模存在的问题
基础设施发展快慢与其投资规模的大小密切相关,投资规模大小是影响基础设施发展的关键。相对于经济发展的要求而言,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整体规模仍然滞后,投资不足。具体表现在:
第一,经济基础设施存量不足。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出:西部民族地区每平方公里拥有铁路的长度是东部的24.5%,是中部的28.8%;拥有的等级公路和等外公路分别是东部的21.9%、58.5%,是中部的43.3%、65.3%;每万人拥有的城市自来水管长度、城市供气管道总长度及城市下水管道总长度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仅占东部的51.2%、70.3%及42.4%,分别是中部的93.0%、121.2%及79.1%;每人拥有的市政工程铺装道路面积分别占东部和中部的43.6%和68.5%;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只有东部和中部的22.0%和39.4%。
第二,社会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较差异巨大。统计显示:2000年东西部高等院校的数量分别是491、233;每十万人中大专教育的人数东西部分别是5681和2940;东西部平均文盲率各为5.8 、13.1;每千人中东西部卫生机构数为4.7 、2.2。这些数据明显的反映出了西部地区的教育、医疗,人力开发等方面的投入不足。
2.2 交通类和通讯类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西部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自然屏障重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打破封闭、开阔视野、促进与其他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西部民族地区的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要手段,除一些国道、省(区)道外,大部分属于低等级公路,路面质量差。特别是有些山区、牧区和边远地区还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仍然肩挑背扛或畜驮。
各种通讯设施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而信息作为现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部民族地区通讯设施普及率低,传播手段落后,尤其在好多农牧区,还无法实现村村通邮。
2.3 能源类基础设施和环保类基础设施状况
西部民族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工程布局不均,且多数工程维修不够,不能充分发挥工程效应,利用率低。水环境逐渐恶化,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在电力开发和电网建设方面,经过长期的努力,绝大部分地区解决了通电问题,但大部分地区存在电力供给不足的情况,不能满足居民用电增加的需要。
在西部民族地区,这些年开发和建设的实际情况表明:基础设施对环境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效应。一方面由于规划的不科学或过度开发,在西部一些生态脆弱或敏感地区修建的大量公共工程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巨大压力,甚至是根本性的破坏;另一方面在基础设施的设计和营造时,对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理问题缺乏长远考虑,使得环境成本外化,不但提高了基础设施服务的成本,而且造成无法估量的环境污染。
2.4 社会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基础设施水平严重偏低,人力资源“瓶颈”约束明显,教育普遍落后,文化水平偏低,人才严重缺乏,导致了西部的知识和技术能力普遍薄弱,其综合知识发展程度、人均专利授权数和获取知识能力分别仅相当于东部的35%、30%和14%。
3 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3.1 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开展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顺应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基础设施的投资规划应当从产业规划、生产力布局、宏观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动态的规划。
3.2 大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当前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仅仅依靠中央和地方财政是远远不能满足投资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必须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发展。在基础设施的投融资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他的“示范”和“引导”效应,集中有限的财政预算内资金、国债资金和政策性金融资金重点分配或补贴到那些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全面影响的基础设施领域,如:交通、能源、石油开发、邮电、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同时,也要尽可能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要积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及国外政府援助资金,积极利用国内资本市场、扩大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领域。
3.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仅影响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改善,也是造成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素质、加快脱贫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确保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到实惠。
3.4 加强对现有基础设施的管理
基础设施维护与基础设施的经营效率密切相关。基础设施建成后,其效率的正常、有效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基础设施的良好维护。忽视维护的结果必然导致基础设施的重建或至少是局部更新,从而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因而需要加强对现有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并适时进行改造,延长其服务期限和提高其服务质量。
3.5 以科技促进基础设施改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要素的运用会带来基础设施建设质的飞跃。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应以提高运输速度、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发展与配置现代化运输装备;采用网络技术建立智能交通系统,采取科学方式对各种交通方式进行综合管理协调,提高综合运输网络的总体效率;邮电通讯部门应逐步建成邮政传输快速化、作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处理综合化、服务多元化的现代化邮政通讯网,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要求;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推动西电东送,提高电力产业的技术经济效益;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其现代化和市场化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3.6 重视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间接的推动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其在社会发展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西部民族地区要重视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地区的教育、科研、医疗及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尤其是对人力资源投资――正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计划、成人和其它类型的非正规教育,能够更有效的增加人的技能和人力资源,从而推进技术进步,这是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