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制度规定

财务制度规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制度规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制度规定

财务制度规定范文第1篇

新企业会计制度主要从报告期间和分部报告两个方面对传统的财务报告体系进行了发展和改进。

首先,新制度更加重视报告的及时性,提出了编制中期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中期财务报告通常指以短于一年期间(如半年、一季、一月或更短)为基础所编制的财务报告,其优点在于能使使用者了解并评价被投资对象前期的经营成果,并能根据已发生的经营情况对今后的发展作出合理预期,从而降低未来不确定的风险。相对于以往传统的年度报告而言,中期财务报告更具有及时性、相关性。新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中期会计报告的确立也满足了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披露及时性要求。

其次,新企业会计制度提出了分部报告要求。所谓分部报告是指在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中,按照确定的企业内部组成部分(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提供的各组成部分有关收入、资产和负债等有关信息的报告。通过编制分部报告,企业集团管理当局可以及时地了解各行业、各地区分部的具体情况,以制定整个集团和全面发展规划。同时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得到更多的有关企业集团和信息,对企业进行未来经营报酬和经营风险的分析。可见分部报告的提出可以达到一个“双赢”的效果,较之传统的财务报告体系,这可谓一大进步。

二、新企业会计制度下我国财务报告体系存在的不足

新企业会计制度实施后,我国财务报告体系行到了一定的改进,但应当看到新制度还不能解决现阶段财务报告发展所存在的所有问题,我国财务报告体系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亟待改进。

1.缺乏充分提示。所谓充分提示是指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并使用户易于理解,换言之,若某项信息被忽略或遗漏将引起用户对财务报告的误解或误导决策。随着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财务报告需要披露的信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表内项目”,许多“表外项目”如衍生金融工具、知识资本、人力资本都应当予以重视。同时财务报告使用者还需要更多的关联方信息,而这恰恰又是当前财务报告还有待改进的方面。

2、财务报告模式受到标准化的禁锢。现行财务报告是一种通用财务报告,它提供给使用者的是相同的报告,即财务报告是一个标准化的模式。这样做虽然确保了财务信息可比性的原则,却丧失了灵活性,难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影响了财务报告的普及率,而标准化的模式也很难全面地表达一个企业的财务信息。

3、缺乏超前性。财务报告是反映过去一个年度内企业的经营业绩,这固然可以作为信息使用者作出判断和决策的依据,但作为以历史性信息为主的财务报告只能作为一个参考而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一个未来前景的预测。笔者认为“立足过去,放眼未来”是一份优秀财务报告应该具备的要素,而目前的财务报告只是完成了前一半的功能,其后一半的功能还有待我们去发展。

4、财务报告难以与社会融合。我们遵循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每个企业在完成一定的经济责任的同时还应负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财务报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方面几乎没有涉及,这就造成个别企业只重经济效益,不重社会效益,难以和整个社会相互融合。笔者认为作为社会经济体系一分子,企业理应通过财务报告来反映自己在改善能源利用状况、减少污染等方面的行为,这样财务报告才可以真正做到融社会性和经济性于一体。

三、对完善和发展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思考

笔者认为一份充分而实用的财务报告应当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它既要各种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又要考虑到信息使用者自身的理解能力,同时经济环境、时代背景、法律环境以及本国历史传统都应当考虑在内。当然企业信息可否披露也应当重视(某些会计信息属于企业秘密,是不能随意披露的,又或者某些信息需求是不合理的,难以为企业所披露或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完善和发展我国财务报告体系也应当做到既有创新,又要立足现实。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种构想来加以完善和改进。

1、以一定的形式在财务报告中对“表外项目”加以披露。加强对企业科技含量、文化因素、知识性资产、人力资源等的披露是网络信息经济时代的需求,财务报告应当做到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突破以往以货币对实物资产加以计量的模式,加强对财务信息质的描述。我们可以通过报表附注来对质的信息加以披露,尽可以直接将一些要素归入报表中或者重新构制一张反映企业“软件”资产的报表。总之,对这些“表外项目”尽可能地进行披露,可以满足当前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2、采取多重选择的计量模式。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价值等计量模式具有很高的决策相关性,可以作为我国财务报告计量模式的一种选择。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已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具体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对财务报告计量模式的多重选择可以丰富财务报告的内容。

3、塑造多样化的财务报告模式。信息技术革命为财务报告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我们可以通过传播媒介来转输财务报告信息,通过图像表述、文字表述、语言表述等多种形式来丰富财务报告模式。据悉美国目前开发成功的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财务报告语言(XBRL),按此语言,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加工、处理网上获得的财务报告信息,而且可将按照国际会计标准编制的财务报告信息转换成按照本国会计标准的财务报告或其他所需要的财务报告,这大大增加了财务报告的实用性。这种财务报告模式也是值得我国财务报告模式借鉴和改进的。

4、鼓励企业出具社会经济责任报告。这样可以使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加强有关人员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的监督,加强企业的责任意识,使财务报告更具有社会性。

5、加强财务报告的预测和分析功能,使报告的历史性与超前性做到统一。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在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的条件下,他们很难直接用过去的报告来推测企业的未来。因此,能反映企业未来前景的报告是信息使用者所急需的,而财务报告加强其预测性也才能真正体现其“立足过去,放眼未来”的功能。

财务制度规定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制度;改革方向;宏观财务管理

一、引言

我国以《企业财务通则》为统帅、分行业财务制度为主体、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为补充的现行企业财务制度体系已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

十多年来,国家宏观经济体制和企业微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会计制度、税收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他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并日趋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现行的企业财务制度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陷入了尴尬的两难境地。“财务制度的运行要经过制度制定、传导到实施的过程,它包括制度的有效修改补充、更新替代和失效的运动变化。财务制度的老化现象是制度运行的一般规律。这一规律要求在选择财务制度时,要自觉地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对制度废除取消、修改补充或更新替代。”总之,财务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势在必行。

至于财务制度究竟何去何从,十多年来,这样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废除企业财务制度;调整企业财务制度,建立面向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财务制度;彻底革新企业财务制度。

二、对企业财务制度改革持有的几种观点剖析

(一)企业财务制度应当废除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既然企业财务制度的基本功能已经丧失,经济领域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日益完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取消财政部统一制定的企业财务制度,并且这一行为不会给政府管理及企业自身的营运带来问题。企业财务制度在经历辉煌之后,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可以彻底取消。

1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取代财务制度确认计量会计要素的功能

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发展,会计制度所覆盖的领域不断扩大,陆续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2000年财政部统一制订的《企业会计制度》,已经基本包含了原由企业财务制度规定的确认和计量的内容。“两则两制”①并行的局面被打破,企业财务制度作为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功能基本被取代了。

2税收制度取代财务制度纳税扣除的职能

在1994年税制改革之前,企业财务制度对企业成本费用等进行确认,实际上行使了纳税扣除的职能。但是税制改革之后这种现状发生了改变。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的财务、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的,应依照税收规定予以调整,按税收规定允许扣除的金额,准予扣除”,这使得税收制度从企业财务制度中得以分离出来。2000年国家税务总局了《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对企业纳税扣除事项做出了全面规定。企业财务制度纳税扣除的功能被彻底取代了。

3企业财务制度是企业的内部事务

当前,持“企业财务制度是企业的内部事务”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在任何一个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企业财务所涉及的日常经营管理、投资、筹资决策等都是经营者自己的事,国家不应干预企业的财务活动;国家可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保证财政收入,通过制定利率政策来引导企业的投资和筹资活动。”因此,“企业财务就变成了企业的内部事务,由包括出资人、经营者在内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依法、照章自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部门废除企业财务制度既是对企业财务制度滞后于改革的客观追认,又不会对企业财务管理构成行政干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企业产权理论的客观要求。”

4现行企业财务制度无法适应WTO新要求

在我国加入WTO后,新的经济环境要求政府作为宏观财务的主体,在规范企业财务行为,保证经济目标实现上摆脱传统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角色,从机制上实现微观财务行为的合理化,为企业微观财务活动创造有利环境。而传统的企业财务制度侧重于对企业实行直接的微观管理,对企业的经济责任和财务责任强调较多,没有认识到强化宏观财务约束的重要性,无法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新变化,适应新要求。

(二)企业财务制度应当调整,建立面向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财务制度

在充分研究传统企业财务制度弊端的情况下,对其制订主体、性质和内容进行重大调整,建立面向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财务制度。新的企业财务制度主要针对国有企业发挥作用,是所有者财务的重要体现,是市场经济环境中两权分离的产物,是国有企业的财务行为规范,应该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以国有企业所有者的身份来制定,而不是由财政部来制定。

1对“大会计观”②的否定———企业财务制度存在的必要性由于会计准则的颁发实行,强调了会计国际化和地位突出化,“大会计观”的呼声日益高涨,“认为‘会计准则’基本上可以包揽代替财务制度了,代替不了的则可以由税法、公司法等法规来规定,并由此进一步认为,财务管理完全是企业内部自主理财行为,政府应该完全退出,完全交给企业。”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没有将企业财务置于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背景下进行深刻的思考。

(1)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有经济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国家作为所有者,应当对任何影响所有者利益变动的任何行为做出规范。因而,财务制度也将长期存在。

(2)由于我国经济的多元化,行业差距仍很大,并且这种差距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失,因而国家需要通过财务制度,以所有者的身份对其进行有效调节,发挥一种其他经济杠杆所没有的特殊调节作用,尤其是在加入WTO后及平等国民待遇的压力下。

(3)国家作为所有者,还需要从宏观经济范围,对国有资产的变动及收益分配进行调节,从而增强调控能力,并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增长的目的。

显然上述各方面是会计准则、财政、税收政策能力所不及的,只有财务制度才能发挥这种灵活性,同时可见,企业财务制度不是企业的内部事务,而是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手段。

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③改革凸显企业财务制度的内在缺陷———企业财务制度调整的必要性传统的企业财务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制订的,并没有区分政府职能和所有者职能,这种制度设计显然无法满足“政企分开”的要求。随着国有企业出资人制度的确立,在企业财务管理领域,迫切需要在制度上对国家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和出资人职能予以明确划分。由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有国有资本金投入的企业进行管理,无权参与没有国有资本金投入的企业经营管理。

3国家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建立面向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财务制度

国家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或者通过法人行使所有者职能。国家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理由是:

(1)所有者对其资本的管理和控制,是市场经济赖以正常运行的保证。而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国家,对于国有资本的投放和国有资产的分配以及对经营者的考核,必须由国家来执行。

(2)国有企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目的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经济成分。国有企业固然要以盈利为目的,但同时其所肩负的经济社会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平抑物价、解决就业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来实现。

(3)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要弱得多,承受的经营失败风险也比非国有企业大得多。非国有企业有的是由所有者本人直接经营,有的是由私人投资的股份公司,其责任心和风险意识都很强。而在国有企业,授权层次大大增加,有时甚至不能确指是谁授的权。这就导致授权风险增加,注重眼前利润而忽视长期利润,剥夺性经营而不注意资本维护和技术开发,冒险而不顾后果。可以说,国有企业的道德风险比非国有企业大得多。这就有必要改善和加强国家对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和监督,规定和监控负债比率、流动性比率等。

综上所述,国家应当也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以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形式作出规定,并赋予其足够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三、企业财务制度应当与时俱进

目前不仅不能废除企业财务制度,而且应当把企业财务制度作为国家有关企业的基本制度有效组成部分进行彻底改革。新的企业财务制度既不能翻版《企业财务通则》及分行业财务制度,也不能重复税收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财政部应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按照WTO规则的要求,重新对全社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进行制度规范,保障企业在同一财务行为中,公平、合理地对待不同利益主体的权益,指导企业协调好企业内外财务关系。而且,新的企业财务制度要尊重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自身的作用,刚柔并济,在某些方面应当具有强制性,弥补我国经济法律法规的不足,但是在另一些方面又要具有指导性,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1国有企业出资人财务制度不能代替国家宏观财务管理

④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双重身份,其作为社会公共管理者和出资人所管理的对象和管理目标是不同的。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对所有企业进行统一的社会公共管理,为所有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平等竞争创造基本条件;而国家作为出资人仅对有国有资本金投入的企业进行管理,管理的目标是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在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对经营者的有效控制,切实保障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权益不受侵犯。从实践上看,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经济法律尚未健全,缺乏共同的财务行为规范,缺乏协调出资人与经营者关系的行为准则,因此需要通过国家宏观财务管理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总之,在建立面向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财务制度的同时依然要加强国家宏观财务管理,二者不可互相替代。

2认识现代企业财务的真正意义,并以此为切入点改革企业财务制度

“财务战略、财务治理与财务运作构成了现代财务的概念框架,三者构成了连贯的体系。财务战略既是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战略的价值管理形式,企业其他战略都是财务战略的载体,是资本渴望增值的内在动力驱使财务战略不失时机地借助各种载体朝着既定目标前进。财务治理要求企业通过合理设计组织结构促使财务人员自发地将财务战略落实到实际,是财务战略与财务合作的有机纽带。它要求组织具有可塑性,能够适应财务战略变化的需要,也要求组织具有驱动力,促使财务人员去实现财务战略。而财务运作是财务人员的具体实施行为,是将财务战略转化为现实的操作系统,要求组织具有执行力,能够将财务战略付诸实践,并要求组织具有纠偏能力,能够对偏离财务战略的行为予以修正。”由此可见,对于财务的理解与运用应当跳出会计框架的窠臼,将更高层次的财务写入财务制度。

3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构建新的企业财务制度

“现代企业财务制度的建立,使企业与政府、所有权与经营权等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构建新型企业财务制度体系就是要求国家对企业的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行政管理转向产权管理、由统一管理转向自主管理。从宏观上看,国家是企业财务活动的社会管理者,需要对企业的财务行为进行宏观调控;从微观上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财务行为离不开宏观财务政策的指导;同时,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行使出资人职责或授权的投资主体行使职责,也需要从出资人的角度来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国家、出资人、企业三个不同的角度构建企业宏观财务、出资人财务、经营者财务三个层次的财务制度,形成能够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财务制度体系。”

4新型企业财务制度———制度规范与强制约束的平衡点

笔者认为在企业财务制度改革过程中,政府不能一味强调给予企业经营理财自,而忽视了建立有效的财务约束制度,导致对企业的国有资产的财务监督弱化。没有向企业及时提供合理的制度,必将产生社会经济秩序混乱的后果。相应地,若政府过分注重强制约束,则不仅不能起到为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财务环境的作用,而且削弱了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营运能力,增加了企业执行制度的成本。惟有建立一个具有广泛适应性和一定弹性空间的新型企业财务制度,才能真正做到有利于企业创新、有利于企业自立、有利于企业自担风险、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指1992年以后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分行业财务制度与分行业会计制度。

②持有该观点的人认为会计职能包含财务管理,即认为会计有独立的、最终的决策权和控制权。

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指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各种制度安排的总和。1998年以来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突出的特点是在总体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以公共财政构架为改革的基本方向。

④国家宏观财务管理是相对于微观财务管理而言的,是从国家财政角度对企业活动进行的调控行为,并不直接参与企业财务活动,也不构成企业管理行为,主要是通过市场作为调控传递媒介对企业管理行为的规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姜辉,周慧生,李桂芝。对构建新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4,(9)。

[2]赖永加,张小英。关于废除《企业财务通则》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4,(5)。

[3]李洪辉。论财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分工、协调[C].杨纪琬教授从事会计工作60周年论文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4]孟焰。论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若干问题[C].96北京海峡两岸会计准则与独立审计准则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财务制度规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虚拟企业;财务制度框架;财务治理

财务制度构建一方面要涵盖规范企业财务活动、处理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具体规则;另一方面要包含企业内部财务治理结构的设计。虚拟企业财务制度构建是规范虚拟企业财务活动、协调其各种财务关系的一组具体规则集合的构建。因为财务制度框架构建是针对财务进行的相关规范和约束:有些可以通过文字进行显性规定;有些则内生于企业财务行为之中,企业不同,内容也不相同。为此,按照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将财务制度划分为显性财务制度、隐性财务制度。同时,这两种财务制度是否能够有效实施,需要财务治理加以保证。所以,虚拟企业财务制度框架构建内容包括显性财务制度、隐性财务制度以及财务治理三大部分。

一、虚拟企业显性财务制度

(一)虚拟企业显性财务制度内容

显性财务制度是明文规定、有统一标准的具有约束力的各种制度的集合。具体包括宏观财务制度和微观财务制度。宏观财务制度是由国家或政府机构制定的适用于企业并要求企业必须遵守的制度规范,它不但可以提高制度的约束力,还可以节约各企业的制度建设成本。目前各国的《公司法》、《证券法》、《税法》等法律中的有关规定,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和分行业财务制度等都属该范畴。因为不同企业的组织机构和经营活动存在差异,宏观财务制度不可能规范企业运行中出现的所有财务问题。因此,针对企业微观主体的财务制度必不可少。微观财务制度即企业财务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当局制定的用来规范企业内部财务行为、处理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具体规则。企业财务制度与其他财务制度不同,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便于执行。

(二)构建虚拟企业显性财务制度的构想

生命周期理论对于深入了解技术、企业、产业甚至国家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已在企业管理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命周期理论为虚拟企业显性财务制度研究开辟了新视角。虚拟企业往往是以市场机遇为驱动目标,从发现市场机会开始组建、运行到实现预定的目标、虚拟企业解散,有着更为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鉴于此,虚拟企业财务制度框架构建应从生命周期入手,分别探讨酝酿期、组建期、运作期、解体期的财务制度,构建一个动态的“纵”向制度体系。

1.酝酿期虚拟企业显性财务制度。酝酿期是虚拟企业构建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管理工作是未来虚拟企业运行的基础。核心企业是最先识别出市场机遇的企业,它是组建虚拟企业的发起者。所以,在虚拟企业酝酿期,显性财务制度的制定者应是核心企业,涉及的主要财务活动主要有识别和评估市场机遇、预计未来的期望收益等。

2.组建期虚拟企业显性财务制度。如果核心企业决定通过组建虚拟企业来实现市场机遇,并为虚拟企业制定了目标、选择了适用的运行模式,就可以开始组建虚拟企业。此时,虚拟企业就进入了组建期。组建期主要是选择合作伙伴、构建虚拟企业的信息网络、优化重组各成员企业的资源等各项准备工作。此阶段,财务制度的主要内容有筹资制度(包括筹资目标界定、筹资方式选择)、投资制度(包括投资风险管理制度、财务计划监督执行制度、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制度)等。

3.运作期虚拟企业显性财务制度。虚拟企业组建后就进入了运作期,开始了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此阶段是虚拟企业运行的关键阶段,也是显性财务制度安排的重要环节。运作期的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伙伴关系管理、任务分配与协调、运行反馈与监控等,具体财务制度安排要以运作期的管理内容为依托。这一阶段的财务制度主要包括筹资制度、投资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成本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制度。

4.解体期虚拟企业显性财务制度。一旦市场机遇基本实现或项目完成,各成员企业合作的基础已经丧失,虚拟企业就面临着解体。虚拟企业解体期管理的主要内容有项目中止识别、解体后的事项处理、利益分配等。由于虚拟企业是一种在法律上并不存在的企业,产权方面较为模糊,在其解体期更容易产生冲突。为了防微杜渐,需要在解体期制定相应的财务制度用于规范财务行为,避免出现成员企业之间的纠纷问题。

二、虚拟企业隐性财务制度

隐性财务制度,诸如财务伦理、价值观念等,是内生于企业经济活动之中,不能使用文字规定的,并对公司财务活动、财务关系等具有相应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它比显性财务制度的约束力要弱,以无形的“软约束”力量构成企业财务有效运行的内在驱动力,需要自觉执行。虚拟企业隐性财务制度构建主要从财务伦理、跨文化管理、关系资本的角度进行考虑。

(一)财务伦理角度

虚拟企业是由若干个独立企业形成的集合,各成员企业存在着各自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念。但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组合在一起,必然要求相互之间财务协调。这就要求虚拟企业比传统企业更加强调财务伦理。财务伦理是企业以财务活动为本质内容在处理财务关系中所形成的一种自律准则和价值观念。它为处理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提供无形的约束。应将财务伦理作为虚拟企业隐性财务制度构建的基础,逐步建立融资伦理、投资伦理和分配伦理,将公司治理融入伦理纬度并进行相应培育和完善,提升公司总体道德水平,为虚拟企业协调发展提供道德保证。

(二)跨文化管理

传统企业是通过较长时间的创造、积累形成文化,并对企业产生稳定的影响;虚拟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它以网络技术为依托,跨越空间界限,精选出合作伙伴,保证合作各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有效合作。虚拟企业中的成员企业多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就需要管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虚拟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会对其隐性财务制度产生影响。文化可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财务文化是文化在财务领域的表现方面。创造彼此信任的财务文化环境,建立跨文化人员管理模式,培育财务文化,以文化提升促进虚拟企业隐性财务制度完善,依靠隐性财务制度的完善发挥财务文化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财务制度框架构建的预期效果。

(三)关系资本角度

虚拟企业作为一种企业集合,通过各成员企业之间建立的相互关系将各种资源结合起来,并能产生一种大于单个企业收益之和的超额收益,即关系性租金。企业通过虚拟企业拥有独特的伙伴关系资源,成为其所占有的关系资本,并得到从中而来的关系性租金。正是这种关系性租金成为虚拟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源泉。基于此,虚拟企业的关系资本更为强调各成员企业之间专有并共享的相互信任、友好、承诺等组织中的独特性关系资源。虚拟企业关系资本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成员企业共同努力。在关系资本形成的初级阶段,由于对各伙伴的信息了解不够,各成员企业间难免存在相互猜疑、窥探情报、试探行动等行为,其伙伴关系也往往具有不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作伙伴根据对方在虚拟企业中的实际表现,会对虚拟企业的信心作出判断。若合作伙伴不断增加对其他合作伙伴的信赖,则相互的疑虑将逐步减少,开始萌发相互信任。此时,就形成了真正的伙伴关系。通过各成员企业间伙伴关系的相互协作可以促成关系资本的形成,并使虚拟企业更加稳定;相反,如果各成员企业无法合作获得关系资本和关系性租金,虚拟企业则直接面临解体。

三、虚拟企业财务治理

显性、隐性财务制度的顺利实施,需要合理的财务治理作为保证。财务治理是基于企业内部各权利组织财权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企业财务相互影响、相互约束的制衡体系,保证规范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有效实施。通过财权配置形成的财务治理没有明显的文字表述,仅体现于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组织的架构中。它从本质上确定了财务制度安排主体在企业这一复合体中的身份、角色及在各种财务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受到的约束。这几方面通过财务授权、分权、制衡、监控等方式结合在一起,对企业财权进行具体配置,从而起到约束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的作用。

虚拟企业不同于一般性企业,其财务治理需体现共同治理的思想。虚拟企业财务的共同治理机制就是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各财务主体都有平等机会分享财权,并能够自动调节财务活动。具体而言,通过分享虚拟企业财务决策系统实现科学管理,引导并规范财务行为;通过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对财务权利配置原有格局进行重新调整,以协调各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

四、显性财务制度、隐性财务制度、财务治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显性财务制度和隐性财务制度都是对财务活动、财务关系的制度规范,而二者的表现形式却截然不同。从财务制度的成文性来看,显性财务制度表现为具体的文字,可以按照法律条文、财务规范、内部财务制度等形式参照执行,具有较强的约束力;隐性财务制度是无形的规范,执行与否完全取决于财务关系人的观念、意识。从实践中来看,显性财务制度是整个制度安排的核心,对指导财务活动、财务关系起到直接作用;而隐性财务制度是显性财务制度的补充,对在财务活动中增进共识、减少财务关系形成的摩擦具有辅助作用。此外,财务制度安排还需要财务治理来保证制度规范的顺利实施。财务治理通过合理配置财权,明确各财务制度主体的权限、职能,保证财务制度的有效运行。只有完善显性财务制度、隐性财务制度、财务治理三个方面,才能构建出完善的财务制度安排。显性财务制度、隐性财务制度、财务治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见图1。

虚拟企业财务制度框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在财务实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显性财务制度和隐性财务制度作为整个制度安排体系的主要内容,财务治理作为前两者的实施保证,这种设计呈现出“横”向的制度安排。同时,虚拟企业依据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了面向全生命周期的“纵”向显性财务制度,从而勾勒出虚拟企业“立体式”的财务制度安排框架。

【参考文献】

[1] Dyer,J.H & H.Singh. The Relational View: 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1998):660-679.

[2] 陈晓平. 跨文化管理(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25-42.

[3] 黄慧琴. 对虚拟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探讨[J]. 财会月刊,2006(8):5-6.

财务制度规定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制度;新旧;比较

原《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已不能适应我国逐步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财政部和教育部对其进行了修订,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次修订是为了适应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规范高校财务行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改革高校财务管理体制。那么,新《高校财务制度》与原制度进行了哪些修订?又有何异同呢?

1 《高校财务制度》的内容简介

财政部和教育部的《高校财务制度》,共14章76条,分别为总则、财务管理体制、预算、收入、支出、结转和结余、专用基金、资产、负债、成本费用、财务清算、财务报告、财务分析、财务监督与附则。

1.1 总则。总则包括4条,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和国家有关法律制度,结合高等学校特点,制定本制度;包括了其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1.2 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体制包括5条,要求高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单独设置一级财务机构,其校内非独立法人单位因工作需要设置的财务机构,作为学校的二级财务机构,并配备专职财会人员;明确了总会计的职权职责。

1.3 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包括9条,包括预算编制的依据、原则、程序等内容;要求高校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结转和结余情况,根据预算年度事业发展目标、计划与财力以及年度收支增减因素和措施,编制预算,同时严格执行批准的预算。

1.4 收入、支出、结转和结余、专用基金管理。它们分别包括4、8、4、4条,包括定义、分类和相应的规定。它们调整收入和支出分类与口径,增加收支管理的内容,完善结转和结余管理,继续设置学生奖助基金等专用基金。

1.5 资产管理。资产管理有9条,这一章变化较大,调整了固定资产分类和价值标准;要求高等学校严格控制对外投资;投资收益及出租、出借收入,应纳入学校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1.6 负债管理。负债管理包括4条,其内容包括负债的定义、分类和管理。与原制度相比,它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1.7 成本费用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包括7条,本章为新增内容,明确了费用的定义与分类;按照相关核算对象和方法,对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和计算。

1.8 财务清算、财务报告、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它们分别包括3、4、4条,主要包括其定义、主要内容以及相应的制度。

2 《高校财务制度》的新旧比较

新旧《高校财务制度》,无论在条款数量上,还是在实质内容上都有着较大变化,二者的异同比较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2.1 调整了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的上述学校,而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不再作为适用主体。

2.2 明确总会计的职权职责

高校财务工作实行校(院)长负责制。高校应当设置总会计师岗位,作为学校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协助校(院)长管理学校财务工作,承担相应的领导和管理责任;高校不设置与总会计师职权重叠的副校(院)长,单独设置一级财务机构,之下可设置二级财务机构,受学校一级财务机构的领导和监督。

2.3 完善了预算管理制度

新制度对预算编制的依据、原则、程序与预算调整等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体现预算决算管理的完整性。高校按照预算管理办法及原则,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结转和结余情况,提出预算建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复后执行。

2.4 调整了收入和支出分类与口径

根据政府收支科目改革的要求,财政补助收入规定为高校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科研事业收入是指高等学校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它不包括按照部门预算隶属关系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拨款。

2.5 增加了收支管理的内容

为了适应公共财政改革要求,其修改和完善了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支出的定义,在事业收入中新增教学活动收入,在支出管理中增加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票据管理等内容。

2.6 强化了资产管理

新制度提高了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将其从500元以上提高到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从800元提高到1500元以上);调整固定资产的分类,将其分为六类;规定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折旧,以真实反映其价值,不考虑其残值,其折旧不计入高校支出。

2.7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高校对不同性质的负债分类管理,及时清理并按照规定办理结算,保证各项负债在规定期限内归还;规范和加强借入款项管理,严格执行审批程序,不得违反规定举借债务和提供担保。具体审批办法由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制定。

2.8 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

高校根据事业发展需要,明确费用的定义与分类;按照相关核算对象和核算方法,对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和计算,而对于不能直接归集的,按照一定原则和标准合理分摊。

2.9 完善财务监督的制度

财务监督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立健全财务监督制度,《财务制度》增加“财务监督”的相关内容。它明确财务监督机制,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通过对新旧《高校财务制度》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我们认为新《高校财务制度》不仅是对原制度自我完善与发展,也是对原制度的改革,更能适应新形势、新环境下高校财务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2012]第68号.

[3]《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政部财文字[1997]280号.

财务制度规定范文第5篇

医院作为我国主要的医疗机构,其医疗水平高低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而较高的医疗水平也是医院自身最大竞争力的体现。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整体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医院若再想提高自身竞争力,就应该从低成本与优服务这两方面入手来采取措施。其中要想实现较低的运营成本,就必须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但从目前我国的医院财务管理现状来看,由于长期重视医疗水平的提升而忽视了财务管理工作,使得现如今很多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都存在很大的缺陷,财务管理工作很难有效开展,这极大的阻碍了医院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医院这一独立经济主体的盈利水平。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总结出了当前我国医院财务制度的问题与缺陷,并就其改革创新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当前我国医院财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一)财务预算机制不健全,对预算的约束较弱

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医院逐渐成为自负盈亏的独立机构,其经营环境与经营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对财务活动进行合理科学的预算,以尽可能的降低财务成本,提高医院的经营效益。但在原有的财务制度中对于财务预算的规定较少,也没有健全的财务预算机制,缺乏市场导向,对于财务预算只重视指标而忽视执行力度。财务预算的对成本开支的约束性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且在财务活动中,当实际情况与预算有冲突时,也不能及时有效的调整预算。再加上原有的 财务制度并没有相应的预算激励制度,使得广大职工的对于成本控制与预算执行的积极性较低,很难实现良好的财务管理。

(二)财务核算不规范

目前很多医院的财务核算都是以分开的方式进行管理,事实上这对于医院这种特殊机构的经济运行规律是很不相符的。现行医院财务制度中对于财务核算的规定较少,财务核算管理理念也较为落后。甚至有些医院在进行核算时不是专业的核算人员进行核算,而是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核算,但这些核算人员大都是医学专家,而非财务专家,财务预算的规范程度可想而知。再加上核算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核算方法较为粗放,更是使得医院的财务核算水平较低,效果较差。

(三)资产管理缺乏有效控制

现如今,医院并不单单是一个医疗服务机构,其还具有的临床教学以及科学试验等其他经营业务,因此在财务管理核算中,需要考虑到更多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对于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以及投资管理等,都需要有更加规范的制度进行有效约束。而在医院财务制度中却缺乏了这方面的控制。这是受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制,因而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在医院的经营过程中,需要购置大批的医疗设备、教学教材与实验材料,若没有进行有效的资产管理,就极易造成极大的资金浪费。

(四)财务报告及财务分析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的医院财务制度对于财务报告的内容要求主要是对固定资产等硬性资产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对于荣誉等无形资产以及人力资源等资产在财务报告中并没有特别指出。这样的财务报告并不完善健全,不能真正反应出医院的真正财务状况。另外财务报告的分析体系更是存在很大缺陷,分析结果不能作为医院的全面财务反映结果。

加强医院财务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措施

对于医院的财务制度改革问题,我国已经在1999年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改革,并制定了《现行医院财务制度》,这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而对医疗财务制度进行改革。在该制度的执行下,我国的医院财务活动管理工作确实得到了很大改善,也为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但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个十几年前制定的医院财务制度在现今的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再次对医院财务制度进行创新改革,以适应医院新的经营发展需求。

(一)强化预算约束力与管理

将医院所有收支全部纳入到预算管理中,明确了核定收支、定项补助等预算管理办法以及医院等管理主体在预算编制、执行和核定收支等方面的职责,根据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有关规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等各个环节,维护预算的完整性,杜绝随意调整项目支出等问题,使医院财务制度规范、完整。

(二)硬化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提高运行效率

强化成本管理的要求,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作出明确的规定来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充实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的内容,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考评医疗服务效率,将成本控制目标、预算执行情况作为医院及其各科室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科学合理界定收支分类,规范收支核算管理

在财务核算管理中,要严格规划收支分类,根据财务收入的来源以及经费支出的去向进行详细的归类,并将医药采取分开管理的方式进行核算。削弱药品收入在医院财政收入中的补偿作用,并将有关药品的经济活动都按照医院统一核算标准进行核算,确定药品收支的独立经济地位。(四)加强资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

医院要完整核算所拥有的资产和负债,全面披露资产负债信息,客观反映资产的使用消耗和实际价值;强化管控手段,限制非流动负债的借入,严格大型设备购置、对外投资论证报批程序。使得能够全面、真实反映医院资产负债情况,为严格筹资和投资行为提供有力的政策依据。

(五)健全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对科目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和完善,充实各科目的确认,使医院的日常核算依据更为明确,改善医院财务报告体系,新增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及报表批注,改进各报表的项目及其排列方式,还提供作为财务情况说明书附表的成本报表的参考格式,使医院的财务报表体系与企业会计更为协调,使医院的财务报表体系更为完善,为财务管理的提供方便,有利于内部管理,使医院管理者心中有数,也有利于外部监管、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