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行政方法的利弊

简述行政方法的利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行政方法的利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简述行政方法的利弊

简述行政方法的利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政策 相关利益群体 关系模式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利益关系作为社会生活当中最为核心的关系类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公共政策在社会利益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利益相关者将为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利益关系提供更为现代化的视角,从而通过公共政策中相关利益者关系模型的建立,为促进我国公共政策效益提升的健康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一、公共政策与相关利益群体概述

(一)公共政策的内涵及功能

公共政策主要是指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以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为基本依据,从而实现对管理活动方向的制定和明确,正确的公共政策不仅可以确保相关利益群体的基本利益,同时也将为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政策不仅可以解决社会中所存在的公共问题,同时也将实现对社会利益的公平分配。在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时,发现其具备制约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以及分配功能四种主要功能。

(二)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具备以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公共性。从政治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公共政策是目前政治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其需要基本服从我国政治系统的基本方向,而由于其需要实施社会公共的管理,因此其具有较高的公共性。第二,强制性。公共政策的强制性主要体现在公共利益的差异性以及多元性,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无法确保其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利益需求,这就导致其与相关利益群体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冲突或冷漠关系,因此只有确保公共政策的强制性,才能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和开展。第三,公平性。公平性作为公共政策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其是政府等相关部门为了进行公共管理而实施的一种政策性手段,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

(三)相关利益群体的概念及类型

相关利益群体是指一种由于受到共同价值、理念以及利益等利益个体所组成的一种利益几何体,其既包括较为稳定的社会组织,也包括无固定组织的一种个体综合。根据相关利益群体的主要程度不同,其主要可以分为关键利益群体、主要利益群体以及次要利益群体。关键利益群体主要是指对政策的成功产生影响相对较大的群体,比如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主要利益群体则表示项目或政策开展的最终受益者以及受害者,其不仅包括个体,同时也包括群体以及机构等;次要利益群体,主要是指影响政策或受到了政策所影响的个体或组织。

(四)相关利益群体的特点

在对相关利益群体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主要包括多域性、多变性、多重性、多元性以及多层性,多域性主要是指相关利益群体不存在地域性的限制,各个区域范围内的个体均可以基于公共的利益以及理念等形成相关利益群体;多变性则表示任何一个相关利益群体的产生均存在产生以及灭亡的过程中,其是不断变化且具有一定历史性特点的;多重性主要体现在相关利益个体以及他们之间的双重地位上,因此其具有多重性的特点。

二、公共政策与相关利益群体关系模式的分析

(一)冲突模式

冲突模式作为公共政策与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主要关系模式之一,其主要表现为由于受到欲望以及利益、需求等内容的不同影响,从而引发的冲突,在此过程中,表现最为严重的就是相关利益群体对于冲突所表现出的抗争。研究者通过对公共政策与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引发其出现冲突的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在公共政策当中,由于相关利益群体的基本利益受到了侵害,从而所表现出的一种冲突,其可以被称为物质性冲突模式; 另一方面,由于公共政策的主体与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信仰以及价值等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所表现出的一种冲突,其可以被称为价值性冲突模式。

相关研究学者在对公共政策与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模式进行分析时,发现二者不仅可以由于政策本身形成冲突,同时也可以是政策本身并未意识到,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冲突。相比而言,政策本身形成的冲突是可以预见并进行有效规避的,而后者所引发的冲突是无法进行预测的,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其主要包括政策对于某些特定群体利益的忽视、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方法存在问题以及政策所制定的价值理念等存在弊端等,这些冲突不仅不利于对公共政策的有效控制,而且会影响到公共政策所具有的基本效力。

冲突模式决定了公共政策与相关利益群体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对抗关系,而这种对抗关系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种模式,第一种为显性对抗,即相关利益群体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等方式来表示对公共政策的不满情绪;第二种为沉默性对抗,其主要是指相关利益群体虽然采取沉默的方式来实现对自身权益的维护,但其却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将对政策主体的整体效率水平提升产生阻碍。

(二)冷漠模式

相比而言,冷漠模式要安静于冲突模式,其主要是指利益相关群体针对目前所提出的公共政策保持不支持也不⒂氲南极态度。通常情况下,冷漠模式主要表现在公共政策制定以及执行的过程中,其由于未能充分考虑到部分相关利益群体,从而实现对其基本利益的有效保护,最终造成相关利益群体出现了消极的接受态度,虽然其并未对公共政策主体进行反抗且发生冲突,但其所产生的冷漠态度却将阻碍公共政策的顺利实施。

研究者在对相关利益群体所产生的冷漠态度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主要可以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主要是指利益相关群体刻意表现为冷漠的态度,政策主体通过对利益相关群体此类表现的分析,可以实现对政策的完善,从而有益于政策的制定和改革;第二种则为无意识的冷漠态度,其通常是由于政策主体忽视了相关利益群体,从而导致此类冷漠态度的形成,相比来说,此类冷漠态度不利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发展。在此过程中,公共政策与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冷漠关系模式还表现在相关利益群体对于公共政策的冷漠,但其作为一种公民权利自由化的必然现象,部分相关学者在对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多元化发展,人们更加重视公民权利,因此冷漠关系作为一种正常现象,其也将对公共政策的维护产生一定的影响。

针对冷漠模式的利弊进行分析,目前相关学者主要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而笔者认为其利弊主要取决于政策主体所采取的解决态度和方案,若此时政策主体加强了对于相关利益群体的重视程度,并通过协商和合作实现对其利益的有效维护,则有利于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而若政策主体依然采取忽视的消极态度,则将导致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无法被有效地保障,甚至将引发冲突。

(三)互动模式

互动模式作为公共政策与利益相关群体之间最为和谐、积极的关系模式,其主要是指相关利益群体可以积极并主动的去维护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在对此类关系模式进行分析时,l现其具有较高的动态性特点,这主要是由于在此过程中,公共政策可以基本满足相关利益群体的基本利益,且二者存在双向的互动关系。互动关系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政策主体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加强了对于相关利益群体的综合性考量,并承认了其当前的整体地位,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对其利益的有效整合,另一方面是政策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积极确保了相关利益群体的参与度,确保二者的地位逐渐趋于平等,避免相关利益群体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出现,通过对角色之间的相关和转换,从而满足相关利益群体的真实诉求,最终为二者形成良好的关系模式带来积极的影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作为实现我国公共利益提升的核心方案,其为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公共政策作为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其所涉及到的相关利益群体也较为广泛,这就使对公共政策与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模式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所高度关注的内容。本文在对公共政策以及相关利益群体的概念分析基础上,针对二者的关系模式分为冲突模式、冷漠模式以及互动模式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而为促进我国的公共利益实现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沈晓婷.公共政策制定中农民工群体利益表达困境研究――以异地高考政策制定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5,06(03):154- 156.

[2] 杨雪.县乡干部战略性群体:结构与政策效应――基于一项公共政策的个案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9(03):70- 76.

[3] 常丽君.公共政策议程合理设置的机制构建――基于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分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3,11(03):28- 30.

[4] 熊烨.公共政策制定中“公共性”取向的偏离和监控[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3,03(04):30- 33.

简述行政方法的利弊范文第2篇

[关键词]融资租赁;核心竞争力;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7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118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21

[作者简介]崔佳宁(1984—),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公司金融,融资租赁。

一、引言

融资租赁业是中国入世10年之中最为受益的行业之一。在经历了入世前的极度低迷之后,从2007年3月1日起,在中国境内受银监会监管的银行,可以控股设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租赁公司。由此而拉开了中国融资租赁业的高速发展的新篇章。然而,如何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融资租赁行业近年来的发展全貌?如何客观、恰当地评价我国我国融资租赁业的现状?如何引导我国融资租赁业和谐、有序地发展?都是值得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由我国融资租赁业的资深专家史燕平教授组织编写的《中国融资(金融)租赁行业发展报告(2013)》一书,于2013年7月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报告问世后,得到了业界广泛的好评。同时,作为从事融资租赁研究的一员,笔者也认为,该书虽然名为“发展报告”,但其内容的严谨与深刻并不亚于教材或专著。本文将简要介绍该书,希望该报告可以得到我国融资租赁业的从业人员、研究人员的足够重视。

二、报告特色

(一)历史与国际的纵横视角

这一理念明确的体现在本报告引言及前两章所呈示出的“历史——现状——展望”的行文逻辑之中,而且这一逻辑不仅体现在引言与前两章的顺序安排上,而且即便在其他章节内部,这种梳理历史脉络的理念同样清晰可见。例如在分析增值税对融资租赁业影响的第七章中,其分析的起点一直追述到了增值税的起源,而且也简述了改革开放至今的几次重要税制改革与政策变化,最终才基于对以上历史变迁的思考做出了对当下增值税改革影响的判断。可以说这种具有历史感的章节安排与内容书写,使得本报告虽然名称中包含“2013年”的字样,而其内容绝不仅仅是对2012年行业内各种现象的简单概括和评论,更多地方体现的是融资租赁业发展各方面的历史轨迹。而且为了保证报告对上述历史脉络的准确把握,报告撰写过程中还对业内资深人士进行了采访,他们均是在融资租赁业有几十年从业经验的学者、企业家、行政官员,他们多年的经验不但能保证对融资租赁业发展历程的精准把握,而且受访者不同的身份也保证了视角多元。

而该报告国际视角的特色,并不是指报告第三部分简要论述了世界租赁行业的发展概况。而是指本文的理论立足点是建立在对全球租赁业发展以及国际租赁研究成果深刻了解的基础之上的。该报告撰写团队近年来多次承担《世界融资租赁年报(中国篇)》的编写工作,而且本报告报告撰写过程中,也邀请到美国犹他大学的融资租赁研究专家Jame Schallheim探讨了有关融资租赁的形式、本质、特点等一系列进行租赁研究所必须弄清楚的基础性问题。在这些国际的活动中,该报告撰写团队在对世界各国的租赁业发展也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对融资租赁的定义、租赁物的划分有了更为精准的了解。

在综合了上述历史视角与国际视角之后所形成的,便是对当下我国融资租赁业核心概念最为精确的认知,这一点突出体现在报告最后《市场角度下融资租赁的界定与交易形式分类》中。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历程的特殊性,“融资租赁”四个字的概念一直界定不清,也由此导致过国内租赁市场的种种乱象与监管难题,以及对外经济交流中的鸡同鸭讲。因此,在对我国融资租赁业各个方面发展过程全面认识后并且结合国际交流合作中的各种经验,本报告中对融资租赁业中种种术语的精确释义的确为租赁业务、租赁研究与国际接轨做出了贡献。

(二)多学科的交叉视角

融资租赁是学科综合性非常强的一种金融业务,经常涉及到会计、税收、法律、营销等经管类的专业知识,个别时候甚至涉及到医疗、机械、能源、IT等技术性非常强的理工类专业知识。因此,报告主编史燕平教授认为融资租赁犹如一个盒子,盒子的各个面看似独立却实有关联。所以,在融资租赁的理论研究、操作实务、交易设计、政策制定等各个方面,若是没有盒子的立体感,经常会犯站在税收的立场讲监管的问题,或者站在法律的立场讲会计的错误。

在这一点上,该报告体现出很强的学科交叉型。虽然从各章的标题中会看到诸如“法律”“税收”甚至“光伏”这样的关键词,但仔细阅读后会发现,在这些章节的论述中,处处体现了融资租赁非常强的学科交叉性。例如在第四章谈到融资租赁案件面临的法律问题时,用到了租金总额与租赁物总价的大小判断这一思想,而这一思想实则来源于金融学中关于金融学中融资决策的相关内容;在光伏电站融资租赁模式的探讨中也可以看到金融风险控制与光伏专业技术的结合。

可以说在学科的交叉综合性这一方面,该报告的确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关于融资租赁各个方面的、有机联系的、展开的盒子,适合身处融资租赁不同侧面的从业人员了解融资租赁的其他各个侧面,让我们看清了融资租赁各个侧面的形式、本质、联系,这些章节同时也说明了融资租赁行业需要复合型的人才。

(三)监管与政策的宏观视角

融资租赁是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所进行的研究不可以脱离中国经济运行现阶段的特殊环境与国情。而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似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大特色,这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手几乎已经成为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任何一方面所必须关注的宏观大背景。

本报告对这种宏观层面的特点把握也及其到位,并且做到了利弊兼顾不偏不倚的论述。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该报告对租赁监管与租赁相关政策两个方面的分析上。首先,在监管上,该报告第三章详细论述了当下内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国民待遇差别。报告认为,由于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历程的特殊性,形成了当下监管中的差别待遇,而这种差别待遇严重影响到了行业的公平竞争,对行业的长期发展非常不利,实行非审慎监管才是将来的发展方向;而后,在关于我国区域性融资租赁促进政策与部分地区融资租赁业发展状况的对比中, 更是以全国各地区的宏观视角提供了地方政府制定融资租赁相关政策与推动融资租赁业发展时宝贵的思路与实践经验,值得有条件利用融资租赁完善金融改革与金融深化的地区参考借鉴。

(四)市场细分的微观视角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该书的第二大部分。该报告从前面的历史国际视角、学科交叉视角、宏观环境视角对融资租赁进行的阐述之后,在第二部分才进入了融资租赁业最核心的部分——融资租赁市场本身。

其实在该报告问世之前,报告主编史燕平教授在她之前的租赁研究中将融资租赁市场划分为出租人市场、承租人市场和租赁资产市场。这种划分方式是一种看似简单却极其符合经济学原理的划分方法。因为融资租赁本身是一种金融服务。这种服务也的确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商品,商品的供给方就是出租人,需求方是承租人,商品是以资产为载体的金融服务。这是一种规范的、理论层面的划分与分析方法。但是在当时提出这种分析方法的时候(2004年),我国的租赁业刚刚起步,数据很难搜集,导致难以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的融资租赁市场,只是用了外国的数据对国外的融资租赁市场进行了分析。但这次则不同。在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原来的分析方法可以对中国融资租赁市场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

在市场供给方面,也就是出租人方面,报告的第十章对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渠道做了论述,可以说融资渠道是关乎租赁公司存亡的重大问题。报告指出,在银行信贷仍是各大公司主要渠道的大环境下,点心债、资产支持证券等融资渠道会成为未来的方向。

而在市场需求方面,也就是承租人方面,第十一章以上市公司作为承租人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对于上市公司来讲,以短期内获得大量现金流为目的的出售回租成为了融资租赁各种交易形式中最受青睐的一种。但这种现象并不值得乐观,它背后反映的是金融资源的垄断与不当配置。

在对供求的分析之后,报告第二部分的重点放在了资产,对资产的论述涉及到飞机、船舶、医疗设备、农业机械等。而在对各种资产的论述中,处处体现着前面各种分析视角的结合,任何一种设备都会从历史的、国际的、宏微观的、供求的视角去分析,甚至涉及到非常专业的科技知识。这正是在读完关于各种资产的论述后才会感觉到,融资租赁的核心在资产,对于资产在市场中的风险、价值、供求等一系列问题的判断才应该是融资租赁的核心内容。

三、报告的核心理念——关于融资租赁融资本质特征与核心竞争力的思辨

“我们需关注融资租赁资产融资的本质吗?”这是报告开篇便提出的一个疑问,也是该报告最希望传达的核心理念。但由于行业报告这种特殊体裁固有的行文规范,编者较难用书写专著一样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观点与其中的逻辑。但是,通读报告之后便会发现,编者为了传达这一理念而在全文结构上做出的精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