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科学技术的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学科建设 高校图书馆 知识链
中图分类号: G2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5-0102-03
学科建设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主要标志。世界上的一流名校之所以著名,首先是因为他们拥有一流的学科[1]。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凝练学科的方向,锻炼学科队伍,构筑起学科基地。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得到高校图书馆的支持[2]。
乔东枝认为高校图书馆在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以学科资源建设为内容,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专业信息服务[3]。倪向东指出高校图书馆要针对学科建设的特点,在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时,要保证“全”、“新”、“快”的特点[4]。何丽敏指出高校图书馆要做好馆藏资源的收集、加强中外期刊、灰色文献和地方志的收藏,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以重点学科用户为中心提供知识创新的增值服务[5]。综合这些研究,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图书馆对于学科建设的支持还是以资源建设为主,辅之以少量的较高层次的信息服务。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事业的迅速发展。学科建设要求更加关注国外研究动态、信息服务要求更快、更新和更为全面。新环境下的这种要求对于一个高校图书馆来说,如果再继续按照传统的业务流程来开展工作是很难满足学科发展的,尤其是针对一些发展较快的学科比如:航天科技、生物医药等。
针对这种问题,本文借鉴先进的知识链管理的思想,构建了基于知识链的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框架。本文首先对知识链和知识链管理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概述,随后总结了知识链对于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的作用。最后构建了基于知识链的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框架,并对具体过程进行了探讨。
1 知识链和知识链管理
1.1 知识链
知识链这一概念最早由迈克尔.波特提出,认为它是形成知识组织创新周期的一系列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四部分:内部意识(Internal Awareness)、内部反应(Internal Responsiveness)、外部反应(External Awareness)和外部意识(External Responsiveness)。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加快了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速度[6]。第一个系统的知识链概念模型是由美国学者Hollsopple 和Singh共同提出,该知识链模型包含两个部分:主要活动和辅助活动。其中主要活动又由五个阶段组成: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和知识外化;辅助活动由四个层次的功能组成:领导、合作、控制和测量。该模型表明了知识链的详细过程及对知识链如何管理的基本方法[7]。在知识链模型提出后,在国内外管理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近些年,我国学者对知识链也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刘翼生等人认为知识链是一个抽象化的知识管理系统。知识链是一种知识链条或知识网络,在这个无形的链条或网络中,组织对内外部的知识进行获取、选择、整理、转化和创新,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8]。陈耀盛指出,知识链的实质是知识活动业务的流程,不但包括组织内部的知识业务流程,也包括了组织与组织之间,所谓的外部知识业务流程[9]。
综合上述关于知识链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知识链。一个是宏观层面,一个是微观层面。在宏观层面,知识在不同的组织之间的转移和扩散形成了知识流。知识流结合所链接的组织而成的链接结构就是知识链。在微观层面,主要是针对一个组织内部。在知识链中,包含知识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和创新五个部分,并且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知识链概念的提出对于知识型企业有重要意义,它揭示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再是以物流活动为中心而是以知识流的活动为中心。
1.2 知识链管理
所谓知识链管理是指组织在知识链的酝酿、构造、运行的整个过程中,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达到促进组织内外部的知识流动和知识创新的过程[10]。
上一节中,已经分析了知识链的内涵,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而在知识链管理中,也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方面,知识链管理的实质是跨越组织的边界,重组和优化组织间的知识流动,从而使得可以整合知识资源、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最终目的是获得组织间的双赢或多赢。在微观层面,知识链管理强调的是组织内部结构的优化、人员管理使得加快内外部知识在组织间的扩散,整理和创新,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2 知识链对于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的作用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企业组织还是个人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急迫,知识已经成为企业实现持久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谷歌、IBM和微软等一批世界级的企业无不是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对知识链的管理已经成为他们经营管理的重要一环。知识链是近年来应用于企业管理的一种新理念,但是将知识链应用于高校图书馆仍然具有可行性。张亦学概括了企业和图书馆在知识链管理中的异同点(见图1)。
[图1 知识链管理在企业和图书馆中的异同点] [知识链
管理][企业][图书馆][目的:经营和利润][结果:具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目的:公共素质和其他][结果:馆藏资源和信息服务]
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企业和图书馆的目的不同,但是结果却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产生了具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这是我们将知识链的理念引入到图书馆中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基地,是一个绝对知识型的组织。从宏观上看,高校图书馆要与出版社、兄弟图书馆、数据库提供商等组织之间产生知识业务活动。从微观上看,图书馆主要业务流程就是对文献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储藏和传播,是标准的知识业务活动。所以,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可以利用知识链的理念来进行改进和优化。综合地看,知识链对于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的作用可以归纳总结如下:
首先,提高高校图书馆对于学科发展动态及新知识的响应能力。知识链强调知识组织的外部意识及内部意识。外部意识本意是强调自身对市场的遇见能力,而遇见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他对外部最新知识快速响应的水平。胶卷最大企业柯达的破产和手机厂商诺基亚的衰败无不说明,如果没有对最新科技知识的响应水平,一个非常有实力的企业也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失去他曾经强有力的竞争优势。而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如果没有对各学科最新动态定期跟踪及获取最新知识的意识,也无法针对学科的要求进行资源建设,更谈不上支撑学科的快速发展。
内部意识指的是指组织必须对自己的组织结构及优弱势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只有充分理解自己的组织结构是否与知识业务流程相匹配,才能对其进行优化以促进相关业务的开展。
其次,有利于联合外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任何图书馆无论是在知识获取还是在知识加工方面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他们很难在有限经费有限时间的情况下,将多个学科所需的全部最新的知识进行收集和加工。知识链理念在宏观方面强调组织之间应该结合自己的优势和弱势,进行联合,以实现知识的边际效益最大化。对于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而言,高校图书馆应主动与兄弟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联盟等组织相联系,使得自己可以突破组织的边界、资源和能力的限制,提高资源建设的水平。
再次,有利于优化内部业务流程。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维持取决于对知识的积累、应用和创新。在微观层面,知识链强调组织在内部要进行组织结构改革和业务流程的优化,使得有利于知识的获取、整理、加工和创新。
3 基于知识链的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框架
3.1 学科资源建设框架构建
基于以上对知识链概念的分析,本文认为图书馆知识链的概念如下。图书馆在业务活动中以知识为中心,形成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内化、知识外化和知识创新的无限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在宏观方面,图书馆与其他组织之间相互扶持,做到资源的互通有无;在微观方面,图书馆中所有业务部门和成员都被知识流所联系起来,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形成的这种知识链接或网状结构就是图书馆知识链。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框架(见图2)。
3.2 框架功能
这个框架融合了知识链和知识链管理的理念,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它描述了基于知识链的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资源建设的基本流程,并且关注学科发展的需求、与其他知识组织间的知识共享的协作、图书馆组织文化和人力资源等因素,也明确了信息技术在知识获取和加工过程中的地位。该框架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层表明了高校图书馆要广泛借助兄弟院校图书馆和资源联盟组织的力量。这一层面的实施,需要多院校进行广泛合作,非正式或正式的图书馆联盟形式的组织对于开展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文献资源的共享和传递是非常强有力的保障。
微观层面,图书馆首先要进行一系列保证知识业务
[图2 基于知识链的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框架] 流程的辅助活动。具体地说包括:(1)建立层次简单化,扁平化、可以与业务流程相配套的组织结构;(2)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3)尊重馆员的工作价值,引导发挥馆员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长效的培养机制,逐步提高馆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4)重视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应用,提高知识获取和加工的效率;(5)优化业务流程,在以上四项改革的基础上,大力加快业务流程的优化,使得知识获取、知识组织和知识加工的效率可以大幅度地提升。
上述两个层面,是相互关系的。宏观层面的开展可以解决微观层面对于经费、知识获取和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微观层面可以使得图书馆与图书馆间可以逐步提高各自的实力,最终实现宏观层面的知识共享力度更大,相互之间的收益也更大。除了上述两个层面之外,还要时刻关注学科资源建设的需求,并且追踪资源建设结果的反馈,最终形成有关知识获取、知识组织和知识加工和知识创新的良性的无限循环。
4 结语
知识链和知识链管理是现代管理中的新理念,具有加速知识扩散和知识增值的潜能。将它与高校图书馆传统业务流程结合在一起,将加工高校图书馆知识业务员活动中的知识获取、组织、加工和创新的速度,可以有力地推动学科资源的建设。本文在借鉴企业界应用知识链和知识链管理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知识链的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框架,这是对新时期下高校图书馆知识业务革新的新思考,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资源建设、知识管理等活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05):
16-20.
[2]王丽琳等.论高校图书馆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J].图书馆学刊, 2006,(5):33-34.
[3]乔东枝.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与图书馆创新服务[J].图书馆论坛, 2006,(01):190-191.
[4]倪向东.高校图书馆为重点学科建设服务的探讨[J]. 图书馆学研究, 2003,(01):84-85.
[5]何丽敏. 论围绕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J]. 图书馆学刊, 2008,(03):74-76.
[6]侯宏皎,李永先.基于知识链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框架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07,(08):17-20.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1,20(1):77-98.
[8]刘冀生,吴金希.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17(1):68-72.
[9]陈耀盛. 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持续发展——走向知识管理[J]. 图书馆论坛, 2005,25(02):11-14.
摘 要 针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特点,文章提出在督导评价体系中引入技术管理理念,构建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质量监督
>> 基于学生评价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探索与实践 基于课程的高职教学质量校内监控与管理体系研究 构建高职院校四级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体系的探讨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AHP的电子政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究与实践 燃气管道工程质量与技术管理方法研究 民办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本科教学质量”场域中的独立学院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职类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体系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教学质量体系建设与实践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网络阅卷系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的研究 高职院校基于信息平台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 耿有权.论“四位一体”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基于教学督导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2):44-47.
③ 薛国凤.从“局外”走向“局内”――高校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6):86-90.
④ 许胜江.基于质量管理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技术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44-46.
关键词:学科定位;思维模式;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124-02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新兴学科,在课程标准逐渐完善中,信息教师还是有些困惑,比如:信息学科中偏理论性知识教学,由于此部分较为枯燥,这是信息教师教学中较为头疼的部分,怎样加以改进呢?下面,仅以在我区进行的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为例,说明关于偏理论性知识教学方面的有益探索,以供同行们借鉴。
一、案例研讨再现
长春市电化教育馆教研室在我区召开的初中信息教学研讨活动中,98中学史晓莉老师上了一节《知识产权保护与使用计算机道德规范》研讨课,这节课是长春市市编教材七年级(下)第二课中的教学内容。在普通教室中上课,采用分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故事导入,借助事例引出知识点,利用案例分析,竞赛活动检测方式引发学生协作、讨论;学生在自然而然中掌握知识产权相关内容,增强了使用计算机道德规范意识。听课教师在研讨中,对本课均给予了充分肯定,感觉耳目一新,深受启发。
二、在普通教室而非计算机教室上课,这样做会带来什么结果呢
(1)信息技术课在普通教室中上,会冒着引发大家争议的风险,这是不是信息技术课呢?
(2)教学素材的合理运用对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引发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重视。
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1)教师和学生都已适应在微机室中上信息技术课,这一固有思维模式一但被打破,便会引发大家思考。
学生在微机室上信息技术课是十分熟悉,但对于偏理论性的课还是比较排斥;由于有机器干扰,学生注意力往往在对于机器的操作上;在机房中这一不利因素会得到放大,自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换到普通教室环境,对学习本课内容是个有益的尝试;而且在上课过程中,看到学生学习效率比在微机室中更高,效果更好。
(2)教师对信息学科定位及教育功能还是比较模糊,导致如何开展教学思路不明晰。
将信息学科教学仅停留在技能操作,停留在是不是用计算机上。
(3)教学素材资源重要性,大家都十分熟悉,但能合理运用在教学中将起到显著效果。
学生对知识产权及一些知识产权侵权现象已有所了解,结合教师列举的大量生活中常见事例,既运用了学生本身对该方面的知识储备,学生又比较熟悉。
同时,运用合理的方法,如:利用政治学科关于案例分析的思路来理解本课内容;再如: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喜欢评比活动的方式。基于此,利用竞赛活动方式,学生更乐于参与,在乐学中学习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素材资源的功效。教学效果十分理想,较好地破解了抽象知识难于理解的难题。
四、本节课的教学对我们有何启示呢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展开,这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本节将其较好地加以落实;教学环境的改变,在普通教室中学习偏理论性的知识,效果更好,学习效率也有较大提高。
(2)信息教师未正视自身的优势,又懒于动手去做一些适用的教学课件服务于课堂教学。
(3)教学素材资源不充足。一方面素材资源本身就不足,无法满足日常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又不注意日常的搜集与积累,导致教学素材资源得不到有效积累。
教学素材的合理运用,将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典型事例、生活中常见素材,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在分析案例中巧妙化解抽象知识难于理解的难点。同时,要注意对素材资源的积累,用时才会得心应手。
论文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教师专业发展,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博客
1 个人知识管理
美国Paul A.Dorsey教授曾提出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个人知识管理是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1]”
田志刚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个体应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论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方法。
我们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指个体以自身兴趣或工作需要为出发点,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进行获取、存储、应用、共享和创新自身知识的管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促进专业成长。
2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情况
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与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情况,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此次调查问卷发放的地区包括宁夏、陕西、重庆、河南四省,共发出160份问卷,回收160份,有效问卷160份博客,问卷有效率100%。问卷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表1
您了解知识管理吗:
人数
所占百分比
很熟悉,还使用过相关工具
25
15.6%
了解,但没有使用过相关工具
58
36.3%
听说过,但具体是什么还不清楚
60
37.5%
没有听过
关键词: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质实践教学;秭归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30-03
一、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与专业设置
实践教学是保证地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目前,实践教学在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实践教学改革已成为高校中的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2]。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新兴学科,以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信息科学(遥感、地理信息、卫星导航定位)的交叉为特色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沿学科。它在国土规划、城市建设、资源勘察和管理、灾害预防与预报、地质环境研究、全球变化模拟、水体监测等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本专业基于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应用地球科学和必要的数字化制图知识,通过对各类图像的数字处理和解译,快速、准确、大量地提取各种信息,建立数据库和数学模型,着重于研究并解决地质环境与自然灾害、资源、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勘察、规划、管理和动态监测等问题[3]。2003年,我校开办该专业并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学科定位主要以计算机科学为主、地学为辅。随着国际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的更新,并为了突出我校学生与其他学校本科生在专业上有特色性的差别,本专业在开办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程更加突出了地学课程的地位。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变化不仅在于学分数量的增加,更在于地学课程的具体化和专业化。如,由2007年的地质学基础课,分划成《普通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和《地史学》四门课程,从而能充分保证学生能受到专业、更扎实的地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训练;此外,在以往基础上,增加《矿物学》、《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能丰富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对专业应用的兴趣。在实践教学环节,三峡秭归地质实践教学课程建立在为期一周武汉周边地质认识实习基础之上,实习周期增加、实习内容增加,是本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实习课程。作者通过多年带课经历,对本专业野外实践教学有些基本认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
二、实践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
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站坐落在距三峡大坝1Km的新秭归县城,是我校继周口店、北戴河之后的第三个教学实习基地。实习区位于扬子地台鄂黔台褶带与四川台向斜两个二级构造单元过渡区段的黄陵背斜内,结晶基底及盖层出露广泛,构造比较发育,岩石类型丰富,基础地质教学内容齐全。实习区(包括江北)距今18亿年前的古元古代到距今百万年前的新生代之间的各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发育比较完整,出露较齐全,具有不同时代的地层、各种类型齐全的岩石以及路线尺度、露头尺度等各种类型的构造现象;实习区内崩塌(危岩体)、滑坡、泥石流、溶洞塌陷以及大型典型工程(如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链子崖危岩体、新滩滑坡等)具有实例可看;区内具有典型的峡谷、岩溶等地貌类型,为地理学、地貌学、旅游、美术等专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活教材;此外,实习站交通便利,生活环境良好,是一个集基础地质、工程地质、地球化学、旅游等几位一体的综合性野外实习基地[4]。
三、实践教学内容和阶段规划
为期一个月的秭归地质实习,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具备以下基本技能:掌握三大岩类的野外观察方法与描述内容,以及地层系统的建立原则;掌握野外褶皱、断层等构造现象的识别、观察与描述;掌握野外相关地质图件的绘制与要求;具备一定的资料综合分析和整理能力,独立完成实习报告的编写,为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地质学基础。实习期间,教学形式多样,如室内教学、老师领教、学生半独立教学、学生独立填图、阶段性考试、报告编写、学术报告以及学生自由答辩等。整个实习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1.领教阶段。该阶段安排教学路线12条,学生由老师带领,采取老师讲解、学生记录观察的方式,主要使学生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掌握野外三大岩类以及褶皱、断裂构造的野外观察、识别与描述方法。主要路线安排如下:①实习区踏勘:主要向学生介绍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与要求,包括:地形图、罗盘和野外记录本等的正确使用;标本的采集与编号要求;另外,实地向学生介绍实习地自然地理和地质概况。②地层路线(含褶皱、断层内容)。翼家湾―九畹溪震旦系和寒武系地层路线:带学生观察震旦系与寒武系地层的岩性特征以及岩性组合特征,观察层间褶皱构造、断层构造、以及层间劈理构造等;了解信手剖面图的绘制,并绘制翼家湾―九畹溪震旦系地层信手剖面图;九畹溪―链子崖地层、构造与灾害地质路线:带学生观察寒武系至二叠系地层的岩性特征以及岩性组合特征,观察层间褶皱构造(平卧褶皱)、九畹溪断层,观察认识新滩滑坡与链子崖危岩体;泗溪震旦系路线:带学生观察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观察震旦系地层剖面,观察各组地层的岩性特征以及岩性组合特征;观察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及其特征。③岩石路线。黄陵岩基茅坪复式单元岩浆岩路线:岩体类型为侵入岩,主要为兰陵溪岩体、中坝岩体、太平溪岩体、堰湾岩体和东岳庙岩体。主要观察岩体的岩性特征、脉体特征及其穿插关系等;黄陵岩基黄陵庙复式单元岩浆岩路线:岩体类型为侵入岩,主要为三斗坪岩体、青鱼背岩体和小滩头岩体。主要观察岩体的岩性特征与脉体特征等。④变质岩路线(含褶皱、断层内容):观察崆岭群区域变质岩岩性特点,了解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的基本特点,观察变质岩区构造特点。⑤实测地层剖面路线:选择泗溪日月坪南华系莲沱组作为实测对象。让学生掌握实测地层剖面的基本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测地层剖面工作。
2.室内授课。①区域地质介绍(3学时):简述实习区区域地质特点、区内地质特征,概述构造运动与沉积发展史。②实测地层工作方法(2学时):介绍实测地层剖面的意义与工作方法,分工、注意事项;讲解实测地层剖面的后期资料整理、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与注意事项。③野外地质填图工作(3学时):介绍地质填图工作的意义与方法,实习区地质填图范围、填图单位与相关要求等。④实习报告的编写与附图的绘制(6学时):向学生介绍编写野外地质实习报告的意义、报告的格式、章节与相应内容、报告主要附图的绘制方法与要求等。
3.半独立阶段。选择高家溪震旦系地层作为填图单元,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掌握野外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并分组练习。
4.阶段性考试。安排一次室内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前期路线教学阶段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对前期的实习内容有个全面的掌握、巩固和提高,并为后期的独立填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5.独立填图阶段。学生独立完成测区的填图工作,老师在填图区主要地段留守及时指导与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
6.报告编写阶段。学生按报告编写和图件绘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报告的编写与装订。
7.自由答辩。在独立填图阶段结束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报名,自由选题,以PPT形式,汇报实习成果及其中存在的疑问等。
8.学术报告。在实习期间,老师选择与实习相关的内容,以PPT形式,开展相关教学内容或者科学研究的学术报告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多地了解地质实习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对地质相关学科的兴趣。
四、实践教学效果
此次实习,学生在对理论的深层次理解、对专业的认识和对自我人格锻炼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收获。
1.教学内容本身。实践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地质相关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实践性认识。在开展此次实习工作之前,学生已学过《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学》等课程,但平时对理论的理解仅停留于书本和课堂,缺乏对地质知识的直观认识。通过实践教学的学习,学生认为对课堂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实习也在学生脑中形成了基本的地质工作步骤、程序和规范。经过前期的野外观察实习,建立了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分析研究的方法,对我们以后的工作至关重要。
2.对专业的认识程度加深。由于本专业相对我校其他专业而言较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且处于道听途说阶段,缺乏对专业的理解。通过此次实习,学生普遍认为所学的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明白了未来就业和继续深造的具体方向,更加积极地热爱和投入目前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中。
3.人格锻炼。野外实践教学中,具备独立填图环节,其具体实施过程是要求学生在没有老师带领的情况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面积约1.2km2的地质填图工作。工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制订工作计划,分配工作任务,指定相应工作的负责人;遇到知识分歧时相互辩论,在老师的鼓励下,勇于创新,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在野外遇到行动上的困难时,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在野外的生活上,学生艰苦朴素,能克服生活条件的困难;在需要当地老百姓帮助时,不再畏缩犹豫,能很好地跟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从挑战自我方面,除追求科学、追求真知的态度外,还要有不服输不气馁的态度,累了,再坚持一下就会有重大的发现;伤了痛了,忍耐一下,你就能成就一只队伍……
五、教学过程中的工作体会
1.踏勘阶段。踏勘是整个教学实习的最基础路线。在实习过程中,应教授学生开展地质工作的基本思维方法,即宏观――微观――宏观的工作模式。有的老师在领教过程中,只要遇到教学点,就让学生近距离观看,使得学生没有一个宏观的概念,没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因此,在学生近距离接触教学点之前,让学生手持实习区地形地质图,使其明白其所处的地形位置、地质区域,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在观察描述结束后,再远距离观察,用宏观思维的方式思考,总结此教学点与其他教学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后再做总结,不能盲目灌输。踏勘时,要求教会学生熟练使用罗盘。有的学生没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不能熟练使用罗盘;可现场携带一块小黑板,将书本中阐述的岩层产状理论用图示的方式给学生演示并讲解;将小黑板作为岩层面,让学生模拟测量产状,并教给学生在不同图件(如平面图、剖面图)中正确的产状表达方式。
2.素描图的现场描绘。在野外,有的学生为了室内野簿的美观和整洁,遇到构造观察点时,不愿使用野簿方格子页面,而是采用随手的笔记本。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的素描比例不协调,室内整理时图件失真。在这种情况下,应引导学生在现场使用野簿,教授其简单绘图方法,教其采用地形突变点作为绘图控制点、使其学会估算现场的实际距离或高度,以便接近真实地进行素描。
3.变质岩的教学观察。同岩浆岩的教学形式基本相同,但有所不同的是,某一教学点可见的变质岩岩性多样。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以某一种岩性为例,讲述描述方法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集不同的标本,老师现场认可后,让学生回到室内,对野外标本进行观察和详细描述。
4.室内野簿检查。由于野外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在野外对教学内容的消化也是有限的;此外野簿检查结果可以作为实习平时成绩的依据。因此,需要在野外教学后,在当天下午或者晚上进行室内野簿的整理和消化。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告知学生野簿检查方式和具体时间。实践证明,在学生上交野簿前半小时以小组抽查的形式效果十分显著。
5.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第二天的教学。在当天野外教学结束时,现场总述教学内容,简要介绍第二天的教学内容,并对学生提出疑问。学生回到室内,复习理论知识,带着疑问参加第二天的实践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第二天野外实践的积极性非常高。
6.结合学生专业进行实践教学。为了让学生明确野外地质实习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在野外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专业特征,讲述各教学内容在专业中的体现。此外,由于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较新的专业,相对本校其它地质专业而言,其在人才市场上的认可度还较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有必要在此次重要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进行适当引导。在进行矿物含量估计和岩性定名时,是否可以通过影像的解译快速和准确的实现呢?在地质灾害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链子崖顶远距离观察对面的新滩滑坡,遥看就如一幅影像图,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滑坡的野外地貌特征,如何使用遥感影像快速解译滑坡并圈出边界呢?
以上仅仅是教学中几个简单的例子,但是,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例子,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应用方面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会有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建朝,薛春纪.实践教学是保证地学教育质量的关键[J].中国地质教育,2004,(1):24-25.
[2]梁四海,万力,王旭升.实践教学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贡献[J].中国地质教育,2006,(2):86-8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