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化学学科知识

初中化学学科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化学学科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化学学科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跨学科 知识 初中 化学教学

初中化学科教学中注重和加强了跨学科知识的传授的探索和研究,已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近几年初中升高中的化学科考试和全国初中化学竟赛中已显示了它的优势。现以几个实例谈谈我在教学中应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些的做法。

一、数学知识在化学试题中的应用

数学中的极值、数轴、直角坐标系、三角函数以及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等知识在解决有关化学试题中都有快捷、独道的功效。适时地引入会使学生在解决化学问题时感到亲切和轻松,并加强了学科间知识的渗透。例如:我在讲解关于建立在直角坐标系中的金属活泼性和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大小的综合试题中,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并赋以它的物理意义(即速率)并结合有关化学知识来解决,就能使学生感到非常轻松,因为三角函数和速率是他们在数学和物理中早已熟知的知识,现在仅是用已熟知的知识来解决有关化学问题罢了。而在解决一定质量的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多少氧化镁和氮化镁等类问题时,应用数学中极值的思想来解决就会迎刃而解;再如在讲解有关溶液计算时,我引入了数学中的“十字相乘法”(即十字交叉法)来解决。数学上的“十字相乘法”是因式分解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这是学生早已熟知的方法,而学生往往不会自觉应用到有关化学计算中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时机加以引导,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在讲述溶液有关稀释、浓缩和配制计算时,通过一个具体的计算让学生感觉到用“十字交叉法”解决溶液计算问题比用常规的列方程解要简便,而且用“十字交叉法”进行计算可免解方程的繁琐,不容易出错。学生通过练习后,很容易掌握应用“字交叉法”解决有关溶液计算问题,然后我再将此方法迁移到其他类型的混合物计算之中。

例如,经测定由Fe2O3、Fe3O4和FeCO3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则计算出该混合物中Fe3O4 和FeCO3两种物质的质量比。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Fe2O3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与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相等,即都为70%。利用“十字交叉法”很快计算出混合物中Fe3O4和FeCO3的质量比。

二、物理知识在化学试题中的应用

物理中有好多知识点是分析物体在某个物理量变化后产生的变化,这正好与化学变化这个动态过程相吻合。因此,物理中的浮力、气压、导电性、杠杆等知识以及“等效电路”等思维方式常会出现在化学试题中,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相关知识点教学时应注意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科知识的迁移。

我在讲授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一节时,有意安排讲解灯泡的亮度与电流强度,电流强度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和离子所带电荷的关系,这为后来再结合我们化学中的复分解反应有关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打下伏笔。

例:在进行Ba(OH)2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时,往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或缓缓通入下列物质,能观察到灯炮由“亮一暗一熄灭一亮”的变化的物质是( )

A.H2SO4 B.CO2 C.K2CO3 D.稀盐酸

在解答这样的考题时,不仅要用到有关化学反应的知识,还会用到浮力、密度等物理知识。因此,平时教学中应加强跨学科知识的教学和应用。

三、环保知识与化学知识相结合

在进行空气、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氧化碳和化学肥料等有关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中,应加强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和环保知识的传授,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治理环境的自觉性(这一点对于处于西部的化学教师来说是应特别加强的);另一方面也才能解决有关环境和化学相结合的问题。

例如,1997年,某中学组织自然科学兴趣小组针对我市某热电厂下游几十公里的河水中鱼类几近绝迹的现象,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取得了一些资料:

测定热电厂使用的燃料煤中硫含量,测得煤中含硫的质量分数为0.0064%。

了解煤燃烧后的气体排放情况。发现燃烧后的气体未经处理即排放到空气中,该热电厂地处多雨地区。

了解热电厂发电用水的情况。发现电厂发电用水未经冷却直接排入河中。

根据上述调查资料,回答下列问题:(l)分析鱼类几近绝迹的主要原因:①(写化学方程式)② 。

(2)试计算该热电厂每燃烧1 000克煤,理论上有 克SO2排放到空气中。

四、物理、化学、生物知识的融合

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穿插有关知识,不然就无法让学生解决有关问题。

初中化学学科知识范文第2篇

一、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理念与教学经验的创新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已往教学行为进行异位思考的认识活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归纳为:成长=经验+反思。这个公式反映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结果进行自觉审视和效果分析的过程,既有助于教学前明确教学目标、教学中控制教学过程、教学后明了教学得失,又有助于将教科书、教辅材料、师生关系、教学情境、教学资源等,归纳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动态系统,有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

例如,我在教学《物质的溶解性》一节时,因不了解班级学情,仅凭经验和激情进行讲解。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知道: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什么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自己感觉:内容丰富,知识系统,效果良好,但课后一调查,学生反映不好。我自己颇纳闷:教学方式单一?语言表达不生动?后据学生反映:语速太快,无实验演示,理论性太强,比较枯燥。

第二节课,我创设情境,改变教法,接受学生的建议,采用多媒体实验演示与问题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如下:①消毒酒精中酒精的质量分数是多大?②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③工业制氯气通常采用电解食盐水的方法,越浓的食盐水中氯化钠越多,得到的氯气越多,为什么工业上只用26%的食盐水溶液,而不用30%、40%甚至50%的食盐水来电解呢?在激烈的争辩中,学生的智慧火花迸发出来。

这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理解了“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而且感觉到初中化学很有意思,兴趣和信心倍增。我发现:与学生共同探讨,不仅能激发学生好奇心,而且能有效弥补自己的教学缺失,对自己未来的实践、研究和专业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目标与课堂设计的重塑

课堂是教学实施主阵地,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课前的目标定位与教法设计是否准确。熊川武教授给“反思性教学”下定义:“教学主体借助行为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实施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才能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我认为,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设计,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探究二氧化碳性质”这节课,我原本的设计是:用多媒体课件贯穿始终,中间穿插演示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有关实验。虽然我觉得课堂上学生会感觉轻松,气氛热烈,但又觉得本节课的实验难度不大,学生完全能自己动手完成实验,为什么不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生互动呢?在亲身体验基础上的分析探讨,也许效果会更好,兴趣会更高。

第二节课,我果敢及时地转变了思路,重新设计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用课件展示知识要点,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让同学亲身体验,生生互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果不其然,机灵的学生不仅实验做得很成功,而且改进了实验装置:使用漏斗,很好地防止了二氧化碳气体刚倒出来时就扩散开,先接触到上面的蜡烛,使上面的蜡烛先熄灭的弊端;甚至有人将普通蜡烛改成既美观又有趣的生日小蜡烛,其火焰比普通蜡烛的火焰小得多,所以熄灭火焰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更少,更容易熄灭。

这次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激起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教材中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的成功率更高,让学生切身体验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这个结论的真实性。我也意识到:不同的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教法。教学反思能使我们在把握教材重难点和教法研究方面有更大进步。对某些教学内容应该采用哪种教法更恰当?是启发诱导还是实验授课?是激情讲解还是师生互动?是鼓励探讨还是自学指导?哪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这些都很值得反思。在教学目标与课堂设计的整合中,我们会逐步走向成熟,充分体验化学教育的乐趣。

三、教学反思是师生对教学行为和学习细节的改进

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可以是多方面的:教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教育成功的因素是什么?也可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还可对某种教育思潮和教育理念进行思考。反思层面一般有:我在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采取的策略解决了问题吗?具体做法是否符合教学原理?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教师的内隐决策会清晰和明确起来,逐步形成必备的品质。然而,启迪思维、培养能力是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境和问题解决中实现的。为了使学生积极进入思维状态并获得成果,所设计的具体问题必须是典型的、有趣的和有层次的,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现区,而只有在经历了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后,才会有更深的体会和更好的改进。

在讲“二氧化碳制取研究”一节时,我没有直接引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而是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大家目前知道的物品,举例说明有哪些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分析这些反应的优缺点。实验室制取的气体要满足哪些条件?上述有关反应能作为实验室制法吗?用什么药品作为实验室制取更合适呢?教学后反思所设计的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的途径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反思解题的结论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好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的大脑真正活跃起来。

教学细节决定课堂成败,反思40分钟的课堂教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能力提高,包括上课时的教态板书、师生互动、问题情境、幽默鼓励等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教学反思是教师优化组合形成风格的契机

初中化学学科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教学情境;学习情境;情境设置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

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认识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与学习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具体的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具体的思维和行动,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以问题和活动驱动学生积极思维和参与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起很大的激发作用。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如何设置教学情境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快状态下心智发挥能力要远远超过心情受压抑紧张状态下。为此,教师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放下精神上的包袱,冲破心理上的枷锁,自由联想,畅所欲言。刻板划一的教学秩序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化学作为一门新学科,我要求自己在很短的时间内叫出班上每一位学生的名字,课余时间经常询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交换意见,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融洽关系,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并想方设法从不同角度只要是合理的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要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共识;不怕见解错,就怕没见解;不怕问题提得不好,就怕没问题。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要引导学生对所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教师要设计好讨论的问题;讨论的问题要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和深刻性。同时,老师还要作好有效的调控,使讨论始终处于宽松的气氛中,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努力营造有疑问、有惊讶、有争论、有竞争积极认知活动和肯定的情感意志活动,和谐的、生气勃勃的化学课堂氛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学生心理创设游戏情境

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唯有兴趣,才会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因此,在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征,创设愉悦的游戏情境进行课堂教学,以化学自身的魅力去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一接触就有妙趣横生之感,从而开阔思路。这种课堂教学的实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有效地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教师可把重点的元素符号都制成卡片,一面是名称,另一面是符号,然后组织学生做接龙游戏。当教师高举卡片时,被叫的学生要马上说出卡片背面的内容,回答不上来的同学要接受一定的“惩罚”。这样来组织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注意力也集中了,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三、可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奇有趣的实验场景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巧妙地运用实验手段再现强化突出物质的各种变化,便于学生观察、学习和研究,使学生置身于一个似会非会,似懂非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趣味盎然地进行学习。例如,在探索学习盐酸的性质时可设计这样一个试验:把两个鸡蛋分别投入盛有盐酸的烧杯中,结果鸡蛋在盐酸中跳起了舞。顿时,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这样可以及时将好奇心转移到教学任务和控制目标上来,可以诱发和强化学生的内动力,清楚信息接受的不确定性。

四、可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创设情景

多媒体技术可以集合教育素材,将生动的图片、图像,清晰的文字显现在屏幕上。比如,恰当运用教学课件展示微观世界,将抽象的化学问题直观化。又如,模拟无法完成、错误操作、高难度的化学实验,实验操作中先后次序颠倒的原因分析等。网络通向世界的所有角落,网络上的信息应有尽有,通过网络可以创设出无限的教学情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将是未来教学情景创设的主要手段。

五、用旧知识导出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巧用旧知识,展现新知识,让学生用已知的钥匙去打开未知的知识大门,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新问题的迫切心理,学生借助学习情景中提供的素材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如在学习氢氧化钠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时,回顾之前学过的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设问:检验二氧化碳气体能否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澄清石灰水?让学生把二氧化碳气体通人氢氧化钠溶液并观察现象,这时有的学生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根本没有反应,因为看不到任何现象,所以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而有的学生却反驳说看不到现象,并不能说明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进一步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若有反应,生成物该是什么?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出各种实验方案,之后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吹自大的气球”的演示实验,并让学生分析实验的思路和原理。最后引导学生将 该反应与CO2和Ca(OH)2 的反应进行类比,练习书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六、创设矛盾的情境,把握迁移方向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创设这样一种气氛,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矛盾,经受几次挫折,在学习者不懈的探索中引导他们准确运用已有的知识。这不仅能激活学习者的思维,而且有助于调动学习者强烈的发现欲望和自信成功的认识内驱力,为困难情况中学习的迁移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从而把握迁移的方向。教师根据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这个问题往往是本节课所要形成的新的概念或规律或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不是马上能够回答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通过设置的系列阶段问题(阶段问题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提出。它组成课堂一个又一个新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最后利用得到的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化学学科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 化学教育 科学素质培养

一、化学科学知识水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四大知识板块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以确保学生在毕业时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

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这两大知识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性,教学要求分为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掌握四个不同层次;对化学基本计算教学要求的层次是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液等方面的基本计算;对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分为练习、初步学会两个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应按要求认真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对于学生实验,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的机会。

二、化学科学能力

化学科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与个性特征。它包括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想象;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概括、抽象、推理和论证;应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客观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处在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应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化学科学能力。

三、化学科学思想水平

学生的化学科学思想水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应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有机渗透,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量变到质变等观点学习和认识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应结合教学内容、化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坚忍不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的作风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研究方法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道理。

(3)爱国主义的思想水平。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教材中介绍了祖国在化学科技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密切结合能源、材料、资源等教学内容,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远大目标。

加里宁说,“我没有看到一门不能教育青年热爱祖国,并培养他们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化学也不应例外。

(4)环境保护意识水平。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变化,并按一定程序循环着,组成了环境物质的平衡体系。而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却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新教材的有关章节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师应通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四、化学科学品质

化学科学品质指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化学科学品质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化学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达到预定目的的意念。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有效的方法。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学。现代社会,不管是高科技或日常生活,都与化学科学息息相关。学好化学是我国四化建设的需要,是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

在教学中应始终贯穿理想教育这一主线,通过具体的实例,生动有趣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2)化学学习兴趣。化学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化学力求认识、趋近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对学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在其中得到乐趣和满足。化学教学中丰富多采的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教学情境。此外,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渊博的知识等,都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因素。

(3)情感。情感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愉快、热情的良好情感,可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悲伤、灰心、冷漠、烦躁等不良情感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尤其对差生)的热爱、信任和尊重,教师高尚的人格,以及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重要因素。

(4)意志。意志是人们在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中表现出的一种契而不舍、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任何学习过程都是复杂而艰辛的。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与挫折,如深奥的原理难以理解,习题难懂难做,不良情绪的干扰等。如果没有坚强的学习意志是不可能长期坚持单调学习并取得优秀成绩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如设计一项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任务,让学生长期坚持去做。还可结合化学史教学,介绍有关科学研究工作者为人类进步不畏艰险、奋勇登攀的优秀品质。

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的“四要素”既有区别,又相互影响和促进。在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他们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

初中化学学科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生活化” 初中政治课堂 教学模式 内涵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与深入,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素质教育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应摒弃传统的生活实际与课堂教学完全剥离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有所用”,即在生活中挖掘知识内涵,并在生活中体现知识的力量与价值。生活,是各种教育生长与繁殖的土壤,脱离了生活的教育,如同没有根基的大树,枝繁叶茂只是表面现象,一旦受到现实冲击瞬间就会分崩离析。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亦不例外,思想政治知识的源头来自于生活,而思想政治最终归宿也应用于生活,实现政治思想和行为实践的有机统一,这是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理论基础,也是终极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围绕发展素质教育这个核心任务,加快思想政治教学理念的转变与创新,科学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现谈几点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一、充分认识“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内涵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质量。长期以来,有许多教师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不清,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把教材知识灌输给学生,而这种观念严重偏离现代教育主旨。我们可以把生活看做是一部文学作品,严格来说,教育仅是这部作品中的组成部分。学生即是读者,而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引导。引导的内容有两项:一是引导学生接受知识,二是引导学生从知识中认识生活。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假如教师的教学背离生活,学生数年的学习就会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他们在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也不会对他们形成任何帮助,当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之后,势必重新学习。因此,教师要读懂“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内涵,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性格特性,充分体现教材知识的全面性,理清教材的知识脉络,将学生打造成为全面性高素质人才,将课堂打造成为具有知识与生活双重指向的综合性课堂。

二、有效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教学新模式

笔者认为,要想有效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教学新模式,教师就必须结合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深挖教材内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开展教学工作。

1.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

创建情境是将教学课堂“生活化”的重要方式。教师可通过模拟场景或围绕某一课题,以问题引导或教学道具等有效方式,全面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产生一种如身临其境般的奇妙心理,从而提高他们对课题的兴趣。如在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课时,笔者将课堂模拟布置成《百家讲坛》的场景,为学生营造一个倍感熟悉与轻松的生活氛围。笔者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选出一名学生充当“讲师”的角色,其他同学则扮演观众,各个小组的“讲师”轮流上台,模仿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解《论语》的情景,让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思想内涵进行交流与探讨。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还通过“寻找爱”的话题,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去发现和体验自己与他人之间爱的传递,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内涵就是“学会爱人与被爱”。又如笔者在教学《我与老师交朋友》一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举一些与老师不能沟通的地方,甚至矛盾的地方,然后谈论解决方法,再用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在活动中了解知识。

2.丰富生活化教学内容

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现实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可成为我们进行政治教学的“素材”,不管是涉及领土争端的时事政治,还是关注民生的热点话题,都可以作为有效资源被引入到政治教学中来。如在讲“文化习俗,多姿多彩”一课时,笔者结合“2008奥运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领略不同文化习俗的学习空间,多媒体将奥运会会旗和各国的国旗展现在学生面前,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奥运会会旗五环相连象征什么意义?在教会学生识别各国国旗的同时,引入不同国家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感恩节其文化内涵是为了感谢上帝对生活的恩赐,因此会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火鸡庆祝;埃及的代表性建筑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印度的佛教是世界文化因素的一种重要的形态等。通过这些,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差异,感受到课堂与社会、个人与世界的联系,并学会认同与尊重,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思想。

3.组织生活化课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