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做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传统法治文化;作用分析;法治建设
本世纪初的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法治现代化革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新世纪我国的治国方略和目标。
1传统法律文化包含很多优秀成分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兼治”的社会综合治理模式;成文法、判例法共存及制定法与民间法并列的“混合法”模式;“无讼”价值观下节约成本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守法观念;司法中“亲亲相容隐”的人伦主义;“慎刑恤狱”的司法人道主义;“实质正义”的司法价值取向;法律的“集体主义本位”;“为政在人”的人治观;“亲民”的政治道德观;法律语言的简洁;司法人员的人文素养;古代行政立法、监察制度及廉政建设及历史上“变法”的经验等等,这些都包含着符合现代法治的成分,经过改造,完全可以为当前的法治建设服务。
2中国法治建设离不开传统法律文化
2.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先进的成分,例如前述的“礼法兼治”的社会综合治理模式,将法律建立在民族的伦理道德之上,通过礼法互动来保证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实现法律的妥当性价值,更好地稳定社会秩序。传统法律文化中这样的内容还有很多,它们都是我们当前法治现代化建设的现成的本土资源,西方学者庞德曾说过,中国在寻求“现代的”法律制度时不必放弃自己的遗产。西方学者能有如此真知灼见,对于这些优秀的遗产,我们更没有理由不继承。
2.2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不能割裂历史传统。文化建设不是一项空中楼阁的事业,文化自身有历史延续性的特点,任何一国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今天的一切与历史传统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的发展决不能割裂历史,不能完全摆脱传统。
2.3移植的法律必须经过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任何外来文化进入一个国家之后都必须经过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才能被消化、吸收,从历史上看,中国对印度佛教的改造,日本、韩国对从中国传入的儒家文化、佛教、道教的改造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种改造是对外来文化进行过滤、吸收和选择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一种文化是不可能轻易地移植到另外一种文明里的。
对于所谓的“本土化”,按照学者的解释,一方面是指“按照本民族的特质而发展”,还指“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以及风俗习惯等密切相结合。”其主要原因是只有经过“本土化”的过程,才能使民众对移植的法律产生亲和力,便于民众接纳,减少推行的阻力。
3法治建设中要利用好传统法律文化
3.1仔细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内容庞杂、良莠不齐,其中包含着许多优秀成分的同时还包含着更多的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已被时代抛弃的糟粕,因此,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时,必须仔细地鉴别。对于其中的专制主义、法律工具主义、泛刑事主义等明显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内容应毫不犹豫地予以抛弃,对于其中含有的优秀成分,亦必须仔细鉴别,巧妙合理地予以运用。
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方面,我们曾有过许多失误,将精华当作糟粕予以抛弃及将糟粕当作精华而奉行的错误都曾犯过。前者如近代第一代法律家在对待传统“混合法”的态度方面,“混合法”本来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遗产,但是近代第一批法律家在西方“三权分立”思想影响下,却认为法官“援引比附”(即适用和创造判例)是司法干预立法事务,有悖原则,故对“判例法”采取否定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法律制度向大陆成文法系一边倒的形势。后者如从建国至今,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法律工具主义”仍被许多人所奉行,将法律视为无产阶级“刀把子”的观念仍大有市场,针对社会治安的状况,隔一段时间就在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推行的“严打”竟成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种常规的手段。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人民群众现代法治意识与观念的培养。所有以上这些失误,都反映了我们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方面认识的浮浅与幼稚。
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方面,还应对传统法律文化中一些契合现代西方法律发展趋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西方法律的弊端而被一些西方学者推崇的内容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审慎的态度。因为中国的情况不同于西方,中国与西方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情况,在西方要避免的一些东西有时反而是我们必须学习的对象。
关键词:传统文化;政法类院校;德育工作
十报告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老而文明的伟大祖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教育学生懂得维护国家荣誉、民族尊严,尊重他人人格、谦虚礼让等都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风貌。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学生管理应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言语、行为、心态等细节方面着手,用传统的“诚、信、恒、公、勇”及“恭、俭、礼、善、让”等对学生作指导,规范和训练。这是一个耐心细致、日积月累的教育培养过程,是日常行为习惯的涓涓细流,是汇成学生良好品德的大海。研究传统文化在政法类院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结合政法类院校警务化管理的育人作用,找出警务化管理工作的原动力,相信传统文化在政法类院校德育工作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在政法类院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天、地、君、宗、师”,教师声望崇高。但今日的校园内,师生冲突屡见不鲜,有些学生顶撞老师甚至采取报复手段,无感恩之心,加之西方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激烈碰撞,很多学生片面强调所谓的“人人平等”,形成虚荣、攀比、浮躁、自私、任性、骄横等不良品德和恶习。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正能量,对于我们加强德性修养,充实自我心性,都有着重要的现实启迪。政法类院校具有普通高校的一般特点,又具有独特性,是以警务化管理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因而结合自身特点,从中借鉴、吸收、发扬有益的道德教育方法来指导当前的道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从而进一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法律职业人才,进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在政法类院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1.借鉴传统文化,促进警务化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借鉴传统文化,促进警务化管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并以此形成无形的、有效的约束力,使学生自制、自立、自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政法类院校通行的警务化管理更多的是体现命令性、服从性,但很少涉及这样做的原因,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从根源上,教育学生,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以及为何要这样做。如果能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警务化结合,更能体现严格管理下的人文关怀,更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从而解决学生思想认同、行为自律,创新学生参与警务化管理的途径和形式,培养听指挥、能吃苦、守纪律的符合政法行业工作要求的良好纪律作风与行为习惯,进而深化警务化管理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使警务化管理规定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加强职教师德建设
《大学》中明确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还设计了人生修养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经过多年的德育工作,我深刻体会到,一位教育者的德行对学生所带来的影响有多大,体会到师生之间有理解才能有尊重,有平等才能有和谐,有鼓励才能有向上,有沟通才能有爱,而有了爱便拥有了一切。以人为本,以爱育爱,用自己的美丽心灵塑造学生的美丽心灵,涵养自己的气质、风度和品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确信其教育指导的正确性、真实性,从而“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
3.发挥德育课堂主阵地作用,把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课有机结合
《弟子规》强调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孝敬父母、爱国主义等内容均有所涉及。可以将《弟子规》《孝经》等传统文化经典与现有课程相结合,把传统文化和我院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党课》等德育课程相结合,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大学生教育体系中。如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教学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经典事实、经典故事、人物传记、朝代历史、诗歌散文、古典音乐、传统礼仪等等,都可以成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生动活泼,意蕴深厚的教学资料,将使课程内容更丰富、更精彩、更有说服力,从而大大拓宽《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教学视野,增强感染力和实效性。
4.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对促进政法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贯穿于育人理念之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方面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提供基础和养料,丰富其内容结构,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在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的立足点上,以学生为本,弘扬传统与倡导创新并举,扎实推进新时期政法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营造和谐文明的文化氛围,创建和谐校园。学校可以通过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设专栏、办专刊,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研讨活动;也可以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创作演出活动,让传统文化走上艺术舞台,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和良好习惯。
三、结束语
国学大师文怀沙说:“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强的内凝聚力、外渗透力、融洽力和再生力。它必将根据系统进化功能形成新的结构,并依靠自身活力发展现代化。”日本企业运用《孙子兵法》将产品推向世界,中国海尔的企业管理得益于《老子》,这都说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相信通过研究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政法类院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探索出一条适合政法类院校学生特点的德育之路,找到警务化管理工作的切入点。从优秀的传统文化入手,通过经典的熏陶,将历代圣贤的道德智慧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奠定其真善美的人生,是学校高层次的人文管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学生们的幸福明天提供最无私、最纯洁、也是最强大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孙通海译注.庄子[M].中华书局,2007.
[2]李绪坤.学记解读[M].齐鲁书社出版社,2008.
[3]丁鼎.礼记解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陈涛译注.论语[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5]丹.《老子》思想溯源[M].巴蜀书社,2012.
[6]魏征,虞世南,诸遂良.群书治要[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
[7]北京华美德文化传播中心.大学中庸[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企业文化 宣传思想工作 同步发展 思路及方法
一、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不少人片面地认为企业文化和宣传工作就是喊喊口号、搞搞活动、起点活跃氛围鼓舞士气的作用。针对这样的观念,我们必须真正从思想上提高对企业文化和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从制度上加以完善和健全,才能发挥他们对内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外树立企业良好的品牌,提升企业形象的作用。
(一)有效的宣传是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
笔者认为,企业管理者和政工人员要认识到企业文化和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造势”,要让企业上下从思想上形成一种共识:认识到企业文化理论是对传统管理理论及行为理论的质的飞跃,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适合本企业的文化管理方式,以及有力、到位的宣传思想工作是企业实行全方位管理,提高经营者的经营水平,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二)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同步发展的关键
企业领导层应当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管理者和示范者。一方面,企业的宣传思想工作是在企业党政的直接领导下开展的,对于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的宣传思想工作可以把先进的政党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从而保证企业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如果没有企业领导的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和宣传思想工作的统一性建设很容易流于形式,无法持久推进。
(三)要意识到员工参与是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实施
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建设注重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企业职工的思想和行为;企业宣传思想工作重视的是人在精神层面上的力量,主要强调的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二者之间有着共通之处,即工作最终实践的主体和落脚点都是企业职工。笔者认为,只有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充分体现出企业文化管理以人为本的精神,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良性、持续、健康地得到发展。
二、企业文化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的关系
企业宣传思想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心聚力,促进和谐,推动发展,为全面实现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动力支持。企业宣传思想工作通常具有文化教育的功能,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企业的各级组织要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教育引导作用,利用舆论导向,最终推动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宣传思想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同步发展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笔者认为,当代企业要在宣传自身文化的过程中拥有阵地,如橱窗、板报和标语,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以及网站、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进行多形式、广范围的宣传,通过发挥导向作用,把企业员工引导到确立的目标上来,使企业的目标、信念深深扎根于员工的心中,使员工对企业目标形成共识,变成信仰,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自觉地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直接目的实际上就是改善人、塑造人、增强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提高企业整体功能。宣传思想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文化的建设的成果,关系到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能否充分发挥其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作用,进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立足企业实际,努力做到企业文化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的同步发展
(一)加强企业文化竞争意识
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企业形象的优劣也是决定竞争胜败的关键所在。只要我们在不断弘扬先进的企业文化、不断扩大企业的知名度的同时,积极开展深入细致的宣传思想工作,使企业外有声誉、内有合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有立足之地。
(二)企业文化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要做到相辅相成
企业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或是短长期规划时,应当将宣传思想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统一起来综合考虑,并进行精心策划和设计,使二者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导向上正确、个性上鲜明,真正做到共同发展。
(三)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的合力作用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将企业形象标识、品牌、企业内外部环境布局等向大众展示、传达企业理念,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及美誉度,树立起企业的品牌。通过有力的宣传思想工作能够传播企业价值观、规章制度及行为规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要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企业文化宣传工作,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宣传氛围。要创新工作方法,增强针对性,运用喜闻乐见和生动活泼的形式,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载体,对企业举办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技术比武、小发明小创造等各种展示企业形象的文化活动进行全面报道,通过良好的企业形象宣传和正能量引导,把职工积极向上的意识层面转化为行动层面。
中国水墨画的一大特色便是其构图上不被所在时空局限,有的时候也会突破知觉的限制,众多疏密有致、寓意丰富的留白用最少笔墨语言表达出了最多的画面信息。中国水墨画尤其以塑造悠远的意境见长,这就使得水墨艺术成为众多艺术工作者所青睐的创作方法,其所蕴含的东方底蕴更是被越来越多为实现设计理念的创新与突破的平面设计者所追捧。他们大胆地将水墨艺术融入大平面设计中,承载起“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流行的也是经典的”历史使命。
二、水墨元素在海报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在海报设计中的体现
良好的商标是商业的品牌,更是形象,是商业中的一种无形资产。例如:中国移动的“G3”标志,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太极八卦的形状,从图像中间的一点慢慢向外部延展,其内涵意义就是3G生活不断的变化和移动手机的精彩无限延伸。该设计的核心视觉元素就运用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水墨丹青以及朱红色的印章,采用现代手法进行简约化设计,加之运用丰富的色彩,凸显出中国移动支持国家科技创新,为用户搭建了崭新的沟通平台,从而满足现代人们对信息的精神需求,表现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同时利用消费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很容易就拉近了和消费者的心理距离,让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水墨丹青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灵巧而且富有层次,非常具有中国书画的韵味,能够很好地传达出标志的内在意义,展现出设计师丰厚的文化修养和内心世界。
2.对现代技术与传统艺术的结合
水墨艺术在水墨虚实浓淡的变化中,构造出一种意境深远的空间画面;平面设计注重科学组合点、线、面,进行空间构造。两者有一个很大的共同之处,便是构造出的空间都为二次元空间,通过长、宽两种因素的不同组合营造出各异的空间效应,具有一定的迷幻性特质。我国平面设计在空间设置时,通过有意识地吸收水墨艺术纵横曲直、多样统一、动静疏密、重叠交错等构图法则,通过有意识地控制图、底之间的均和度,创作出不落窠臼的设计作品。选择中国绘画常用的工具毛笔、墨、砚台,通过浓淡墨的合理分配,匠心独运地编排出极富中国文化韵味的优秀作品,让欣赏者无不对中国文化高山仰止。现代社会,设计师对水墨丹青艺术重新理解,获得了很多设计的灵感,古为今用,把古香古色的水墨丹青艺术和现代海报设计巧妙结合,设计出了散发着浓烈古典气息的现代海报。设计师在设计海报中充分利用了水墨丹青艺术中的意象特点。水墨艺术作为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意象载体,兼容了儒家、道家、释家的思想精华,具有高度的民族性、浓缩性和象征性,且从中折射出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在现代的艺术设计中设计师非常注重把握水墨丹青画中的意象特征,强调画面的整体文化氛围。
具体操作为:空间结构和物象之间关系的把握,通过巧妙处理“意境”和“意象”之间的关系,把景色、实物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香水之约房地产公司的海报《心超乎于行》中,设计者运用笔墨,勾勒出了一个个流动的意象,虽然在画面中没有画出波光粼粼的水面,但在大面积的留白中,足可以让人们想象出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动的境况。这种艺术设计结合了设计者的个人主观思想,体现了追求自然之美的思想。众所周知,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民族的文化意象具有独特的寓意,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文化特色,具有不同的美学色彩。一味生硬地照搬、滥用水墨丹青元素是极其错误的行为,只会导致设计的作品令人乏味,甚至流于低俗。所以,对水墨丹青元素的应用流于表面、生搬硬套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深入分析、潜心研究各种文化元素的内涵,并加以精到的运用,使其得到恰如其分的表达,才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才能真正做到与艺术设计浑然天成。
例如,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经过长期的潜心钻研,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元素融入自己的多种设计作品中,并积极研究中国传统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终将多种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而大胆地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创造出一种兼具西方理性美与东方传统感性美,令人耳目一新的设计风格,受到国内外人士的普遍赞誉。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更是将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推向了极致,武术、书法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大量运用,却自然流畅,水到渠成,带给人们一场视觉盛宴以及精神上的饕餮大餐。通过设计人员独运的匠心,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被加以现代的艺术诠释,向全世界展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水墨元素的艺术设计体现
中国有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深厚文化底蕴,可以为艺术设计提供丰富的创意素材,如此浩如烟海的素材不加以利用显然十分可惜。但是,在运用的时候也需要有节制有分寸。一些设计人员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大肆滥用各种传统文化元素,结果适得其反,磨灭了艺术设计的个性化。但如果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因素,在现代广告招贴中合理运用水墨特色等,就能获得很好的设计效果。招贴海报是时下最具有个性色彩的广告方式,虽然这种方式会受到商业目的局限,但是由于张贴的艺术性和个性化,且内容更加广泛,艺术表现力较丰富,视觉效果较好,所以很多艺术设计师都喜欢涉足该领域。在这个领域中,设计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地应用多种艺术手段,在设计过程中巧妙运用个人的绘画语言,进而设计出风格不同、形式多样的招贴画。而水墨丹青艺术中独特的艺术效果和美感条件常常成为各个领域艺术家们欣赏而喜欢采用的表现元素。
招贴画作为一种“瞬间艺术”,可以让大众在短暂的几秒钟被画面中的信息和形象所感染,画面中的图像加强了文字的视觉冲击力,起到了以一当十的凝练效果。中国众多成功的设计大师,尽管擅长的领域、表达的重点不同,但其作品都与中国水墨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设计风格表现着他们对水墨的强烈依恋之情。举例说明,AGI国际平面设计协会会员吕敬人先生的作品《朱熹榜书千字文》,就通过运用书法艺术最基本的横、竖、撇、捺、点,并充分发挥主观创造性,在以少胜多的简约手法的总原则下构思出了这本既包含传统文化,又令人耳目一新的设计精品。王天德的《数码》系列,通过对传统书法的借鉴和创新,综合使用压皱、缝缀、烟熏等元素,创作出有双层,穿透表面烧熏制作的书法痕迹,在底层制作出明显的行草体的效果,得到了极富文化韵味和空间层次感的设计作品。这些优秀的设计者们通过充分发掘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水墨艺术的精华,运用现代手法,通过新技术的参与,将中华文化用世人皆能欣赏领略的方式表现出来,为普及中国优秀文化和传播中国古典艺术魅力做出了最好的努力。
三、结束语
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经历了要不要传统?要什么? 以及怎么要?这几个重要阶段。中国的艺术设计自发展之初就受到西方艺术设计理念的强烈冲击,在要不要传统这个问题上摇摆不定,甚至出现否定传统的错误理念。在这个设计思潮中本土设计举步维艰,落入了一种尴尬境地。诸多教育者与本土设计师们发现对西方的硬性模仿,根本无法呈现给世人具有足够影响力的设计作品,一味的跟随却很难超越。总结经验,反思过往,发现传统文化的光华不容忽视,民族性的文化才是我们走向世界的敲门砖。因此我们就必然要考虑如何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出发,把握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准确解读传统文化元素,并使其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新回归到设计的领域中来。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当下的中国设计界已经有了意识上的回归,而这种回归就本土设计的发展而言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如何善用传统文化符号,如何从本质上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让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世界设计舞台上大放异彩,怎样才能够获得理想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呢?这是我们当下所要探索的问题。
“真正的传统是社会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而不是静止,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本土设计语言,必须将传统重置于当代文化之中切合设计所要表达的主题,用现代人的头脑去理解,结合当下的审美角度去演绎表现。把传统文化的精神放到当下加以融合、改造、创新和应用,从而使其富有时代特色。在传统文化中探寻本土设计,并不是要舍弃西方的设计理念,我们的目标是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舞台,所以我们可以结合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和观点去反观我们的传统文化;用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解读我们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丰厚文化,去发现一种根植与于我们民族的本土性,能够打造具有本土语境的设计语言,去寻找某种可以表现、识别、解读我们传统艺术中渗透我们民族的智慧、意境、精神的“中国特性”。重新架构起一套正确的设计思维模式,这不仅为找到“本土设计”寻觅了正确的方向,也为国际艺术设计的丰富性提供了来自本土的力量。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需要在一种互动的关系中在一个完整的文化区域中才能得以整合。就如当下诸多设计师所认识到的那样:真正的设计全球化是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的多元融合,而不是趋向于单一文化的一枝独秀。我们不能将全球化跟西化混为一谈,学习西方的近现代的设计思维,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必须掌握一种对于本土文化合理诠释的现代性语言,将我们深厚的传统文化跟现代艺术有机的联系起来,并将其推向世界艺术设计的舞台。本土设计的根源仍然在于传统文化,只有在传统文化得以充分重视以及发展的大环境中才能做出真正意义上的本土设计。
所谓本土设计是一种带有本民族内在精神文化的设计,扎根于本土文化的沃土之中,继续创造和延续新文化的行为.历史的沉淀是新文化的根源,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原有的传统形态也在发生适应时代的变化,来自于本土甚至是世界的新的推动力使本土设计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地丰富和更新。如何让本土设计在错综复杂的当代艺术的洗礼中以及来自于世界范围的新观念的冲击下不至于疏离了他本应该有的传统内涵?如何守护和发扬民族传统艺术中一切优秀的部分,成为我们今后艺术创造中努力创新的源泉?如我们所知文化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根源,艺术以文化为导向,以文化为依托。回顾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流传了不可胜数的经典之作,宋瓷作为其中一种,铸就了华夏数千年文明史上不可跨越的高度,可谓前无所师法,后无能为继.宋瓷艺术以端庄典雅,质朴无华,含蓄隽永的美学特征著称于世.其典雅内敛,超然绝俗的气韵是一个时代精神和文化的积淀所造就的,宋代瓷器釉色追求自然天成的美,受益于传统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美学的旨趣相投。宋代美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崇尚自然之风韵,把自然朴素之美作为理想之美的典范。这种对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对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中国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宋朝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空前的提升,宋朝优秀文人辈出,知识分子自觉意识空前觉醒。史尧弼在《策问》中认为:“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陆游在《吕居仁集序》中也认为:“宋兴,诸儒相望,有出汉唐之上者。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理学禅宗的盛行形成了一个时代博大精深的美学体系.这个体系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思想到行为上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民众,从生活到艺术人们都在追求传统美学中所倡导的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艺术形式在这样一种成熟的思想和文化的导向下逐渐形成了一个时代的特点.这样的一个文化背景为宋瓷的辉煌提供了丰腴的土壤,创作上表现出富有时代特征的审美趣味,成为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特色的经典之作。
如何去调整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思维结构,做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我们除了反观历史,同时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艰难的发展历程也让我们获得了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在西化的大流中我们必须坚守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身份,只有在群体意识中保持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在以传统为基础的思维中积极发展现代设计,才能使中国设计的价值获得世界的认可,并在世界范围内打造出中国设计的标签。我们以往面对传统的态度让我们体会到如果我们忽视传统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我们将失去我们的独特性,同时也会被淹没在世界设计艺术的大流之中。而世界现代艺术的发展进程又让我们看到,现代生活需要我们不停的调整步伐跟上节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民族文化推向世界,否则所谓传统只能成为一种束之高阁,仅供欣赏的文物。这也让我们体会到对于传统首先要有一种崇敬的态度,传统历经了时间的考验,具有的积极精神,对后人有永久的启示作用和借鉴价值,值得我们去敬畏和瞻仰。由敬畏到重视从而引发人们用全新的思维去解读探索传统文化,并以一种新的形态展示给世人。传统是我们生根发芽的土地,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滋养,我们吸收着这样无比优厚的养分,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让这块土地持续为我们提供给养,如此便需要我们用新思维去灌溉,用新兴的设计力量去耕耘.从改革开放到当下我们一直在学习和寻找的就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联系起来的纽带,探索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为本土设计指明方向。当我们不尊重传统时,我们既无法感受传统的恢弘之伟,传统亦将无法为我们提供滋养,那么我们如何为我们的本土设计寻根溯源?
只有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传统文化,从思想到行为习惯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始终清醒的认识到文化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流,只有依附于民族文化,中国本土设计的思维框架才有望被架构起来,我们必须重建传统意识,理清思维结构,把由外而内的被动,转换成由内而外的主动。本土设计的要义便是要求我们从观念层面找到传统的精髓。“对传统的零散化吸收和将传统平面化的做法可能妨碍了传统精髓的复兴,这是当代艺术活跃但易苍白的诟病。对传统的吸收重要在于精神上集采传统的义理,在观念层面通达传统的启示。”对传统的继承不止停留在某种符号的继承,更是内在精神的继承,亦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充分发扬传统文化,就本土设计而言文化是比传统的技法、符号、形式更为强大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