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舆情应急预案

互联网舆情应急预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舆情应急预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互联网舆情应急预案

互联网舆情应急预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政府能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121-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已变成可以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外部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网络舆情是民众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通过互联网平台公开表达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也可以说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据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网民的意见越来越可以代表全体社会公众的意见,大量的民情民意聚集在网络上面,形成了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一种新通道。面对集合了多方权利诉求的网络舆情,如何提升地方政府的应对能力,达到及时监测、有效引导并积极地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目的,对于维护地区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和日益丰富的网络问政形式,在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社会舆论复杂程度明显上升的新形势下,地方党委、政府在提高互联网舆情认知水平、畅通网络舆情引导主渠道等方面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一)对网络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对网络政治与网络舆情缺乏深入的理解,不看网,不懂网,不能充分认识和把握网络传播规律、网络舆情引导作用和方法,仍然用一些传统思维和办法去认识和应对网上舆情和炒作。一是将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剥离,对网上发生的事情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其没有或者不会波及到现实社会,任其自由发展;二是轻视网络舆论的影响和作用,出了事情不重视,首先想到的就是用封、堵、删、捂的方法来控制信息的传播;三是对一些突发事件和网络热点的网下实际问题解决迅速妥当后,却在网上不敢说、不愿说、不会说,回应的时机、内容、方式掌握得不够好。这些现象往往导致地方政府在面对网络热点和突发事件时,失去话语权和主动权,使得原本可以在小范围快速解决的事件演变成难以掌控的大事件。

(二)网络舆情工作格局有待完善

我国互联网管理部门众多,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权限与内容交叉重复,部门之间监管边界很难厘清,存有管理的空当和重叠;加之各部门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制度,进一步消弱了管理力度,使舆情应对工作易产生疏漏和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的网络舆情引导和调控工作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性、有序性,效率不高,成效不明显,极大地制约了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的提升,使网络舆情引导和调控工作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主流网站建设及其舆论引导力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基层宣传部门普遍存在“重传统媒体宣传轻网络媒体宣传”的现象,对网络媒体宣传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各级主流网站建设滞后,网上宣传不够主动和有力,网上正面声音不强。

从整体上看,主流新闻网站建设文化产品创新的能力普遍较低。一些地方主流新闻网站仅仅是传统新闻媒体的信息转载和简单堆积,形式呆板,经济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不强;部分政府网站甚至成为政府资料的档案库或新闻资讯网。部分政府网站没有能够充分体现服务理念,“政民沟通、公众咨询、反映问题”等功能形同虚设,降低了政府与民众沟通交流的有效性,致使政府网站的公信力下降,影响了政府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二、提升地方政府舆情应对能力的建议

(一)提高网络监管力度,有效预警

首先要善于倾听民意,加强舆情监测。发出声音是主张利益的基础,各级政府应加强对舆情的监测,同时积极倾听民间的声音,兑现社会公众的表达权,从而避免重大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网络舆情的实质是公众借助网络平台,维护自身利益。随着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的觉醒,参与群体逐渐扩大,信息量剧增,政府必须设立相应的信息整合机制和制度,来收集和辨别信息。面对网民群体的逐渐递增以及信息量扩大的局面,进一步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是舆论工作的基础,也是有效预警舆论危机的必要条件之一。

2011年5月26日,江西抚州市检察院、临川区行政中心、临川区药监局先后发生三起爆炸案。该案件是该市农民钱明奇对其正在审理中的一案件不满所为。在此次事件中,江苏省各部门联合行动,将案件本身及可能存在的征地补偿不公相关情况进行了较好的处置,处置问责的力度也比较到位。但是,在网络舆情的应对方面,暴露出了很多不足。其中重要一点是由于当地官方缺乏舆情监测意识,未能充分监测、重视在爆炸案之前犯罪嫌疑人的微博――该微博包含了钱明奇的个人遭遇并明确表达了作案原因、方式和时间――从而没有能预见该事件可能发生。这一点可以说明当地政府在舆情信息监测意识方面的匮乏,不能主动发现舆情,只能被动应对危机。

(二)建立应急反应机制,处置问题

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法宝。社会上的突发事件一经发生,一般2-3小时内便会在互联网上出现,6小时后就可被其他网站转载,24小时后网上的跟帖议论就会达到。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这就要求政府及时做出合理的处置应对,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相关部门以及集中优势资源,妥善而合理地处理危机。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建立舆情应对快速反应机制就成为了一个必要的选择。凡事预则立,各种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一定要在完善应急反应机制上有所作为,面对危机才能从容应对。

一是要成立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作为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急指挥的非常设领导机构,组织有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二是要建立符合地方区域的互联网舆论事件应急预案。可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按照互联网舆论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互联网舆论事件分为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每一等级都有一套工作流程,根据危机的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力量进行危机化解。所谓特大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主要指涉及对地方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影响,受到境内外媒体和网站关注的互联网突发负面舆情,需要统一指挥,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和力量进行紧急处置,并做到现场处置与网上处置同步。三是在应对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第一时间”,“以我为主”,“提供全面”的情况,主动介入,先“声”夺人,牢牢控制网络舆情的主动权,从而确立处危机事件的主动地位,不至于陷入被动局面。

(三)准确权威信息,赢得话语权

在舆情事件的反应处置过程中,政府要尽量在第一时间新闻,赢得话语权,先入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失实报道,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强化对突发事件的权威报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努力做到先声夺人,准确权威信息,发挥引导网上舆论的主渠道作用。网络时代是信息透明的时代,事件一旦发生,网上参与人员多,收集和公布证据的多,监督无处不在,谎言无处藏身。面对网络舆论,我们要坦然面对,按照“适度公开、确认事实、快速反应、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采取公布事实、明确观点、疏导情绪等方法,明确解答网络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妥善回复网民的各种回帖。透明的信息、开放式的报道、人本化的沟通,不仅不会引发恐慌、给政府添乱,反而能促进网络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良性互动,产生积极效应。不怕网民知道,而怕网民不是通过权威媒体知道,力争把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到最低。

上文提到的抚州爆炸案,事件初期当地官方采取了种种封堵的措施,比如收缴记者的相机和手机;原定26日16时召开的新闻会迟迟不召开;官方公布了犯罪嫌疑犯,却对其作案动机等未做出具体说明……等等因素致使爆炸案的负面舆情快速发酵,民间舆论场持续对事件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讨论,较大地冲击了官方的公信力。

(四)拓展官民沟通平台,平等交流

拓展官民沟通平台,提升新媒体平台的运用技巧。微博作为一个官民平等对话的平台,不应该仅仅成为民间舆论发声的地方,官方也应该充分掌握其规律,积极借助此平台,传递官方立场,引导民间舆论。

5・26江西爆炸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即有网友将相关照片上传上网,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在第一时间推出事件专题,不少媒体记者借助微博平台现场直播。各种证实和未证实的消息通过网络发出,使得当地官方陷于舆论漩涡。而媒体记者“妖燕”在微博反映,她在临川政府爆炸案现场被公安指挥人员收缴相机和手机等物品,更是将网络舆论推向高峰。如果在爆炸事件发生时,抚州公安局能够在其认证微博上呈现出一种“低姿态”――积极回应网友诉求,切实与网友进行沟通和交流,争取网民的支持,应该能够更好地化解舆论危机。

参考文献:

〔1〕王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负面影响的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81-82.

〔2〕朱浩.地方政府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主要路径[J].企业导报,2011(18):11-13.

〔3〕吴芸.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法治社会,2011(8):175-176.

〔4〕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EB/OL],http:///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9530412.pdf,2013-01-15.

〔5〕李国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现状与对策[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6):31-34.

互联网舆情应急预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舆情 网络环境 预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02

College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Mode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XI Yunpeng, HU Ye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7)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new university monitoring public opinion of the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opinion on how to effectively monitor and guide the growing social worker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concern and atten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public opinion institutions universities, team building, work program mode and online media utilization of university monitoring public opinion explored.

Key words college public opinion; network environment; warning mode

互联网及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大学生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职业选择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智能终端的普及对高校青年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的影响越来越亟需关注。高校学生作为一个接受知识的群体有着独特的学习和生活氛围,这就决定了他们具有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和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薄弱的特点,他们有激情,易冲动的特点使得高校学生难以对迅速扩散的舆情做出冷静正确的判断。相反,如果失去正确的引导,学生的介入往往会让高校舆情变得更加复杂。

1 高校舆情概念及其研究目的

所谓的“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人们对于社会中各种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对于“舆情”,目前尚无公认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舆情包括主体、客体和载体等三个要素,舆情主体包括个人或者社会群体,舆情客体包括各种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活动等,载体则是连接主体和客体的要素。

高校舆情是指高校师生对于他们所关心的或者与之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要研究高校舆情,就必须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规律和舆情规律,从而有效监控和正确引导舆情,具体来说,高校舆情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对当前的热点问题或者与其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所持有的态度和意见。其次,就是要研究高校舆情的特征和规律,要对高校舆情的特点进行分析,剖析各个要点,对于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从而掌握其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程度。另外,要及时监控和引导高校舆情,采用多种科学合理的途径,及时获取舆情、分析舆情、判断舆情和引导舆情。

2 高校舆情监控模式

由于高校学生的一些特点,高校舆情信息在整个的产生、发展过程中的演变有其内在规律。而对高校舆情的研究,就是要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让学生的身心健康良性发展。高校舆情监控离不开高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重视,也离不开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高校应该要根据当前时代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有效监控和正确引导高校舆情。高校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建设舆情监控模式,包括设置相应机构,建立舆情监控队伍,建立相关管理程序制度,形成沟通渠道及保证渠道的畅通等,只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合理的高校舆情监控模式,才能真正做好高校舆情管理,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2.1 舆情信息工作机构的层级管理模式

高校要实施舆情监控,就必须要及时掌握学校的舆情信息,而舆情信息的获取需要从各个层次中获得,具体来说,要建立一个舆情信息管理系统,这个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划分为学校、学院、系、社团和班级五个层级。高校领导应该要重视舆情信息中心的建设,要由宣传部门的领导来牵头组建,由党政工团、学生会、信息专家等组成。

高校的舆情信息管理系统中,学院的舆情信息站是指各个学院的舆情信息管理组织,系舆情信息站是指各个专业系中党政工团和学生会参与的信息管理组织,社团舆情信息站是由各个社团或者学生自发组织的收集舆情信息的群众团体。在高校的舆情信息管理系统中要设立绿色通道,从而确保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上报到学校的舆情信息中心。

2.2 舆情队伍建设模式

高校的舆情信息的主体是学生,真正要做好舆情信息管理工作,就必须要涉及高校的各个方面。因此,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舆情队伍,就必须全方位着手。在这个舆情队伍中,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学校领导应该要领导舆情队伍,宣传部门、学工部门、团学会和学生社团要紧密配合。

教学系统和行政系统中的各个部门都要参与其中,特别是教学系统中的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和心理教育教师都应该主动关注大学生的舆情,并且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引导舆情;学校的保卫科也应该要根据学校或者主管部门的安排,及时收集舆情信息,并对其进行预警或者应急处理等工作。

高校的教师和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他们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状态了解最多,对于学生面对敏感问题的反应也都十分清楚,因此,教师们应该要做好学生的舆情引导工作,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也要及时向舆情信息组织反映相关问题。

而大学生的群体组织,包括学生会和社团组织,也应该在高校舆情信息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学生会下属的宣传组织要在各类活动中宣传正面舆情,传递正能量;其次,各种社团应该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利用相关舆情或者社会热点问题来进行舆情引导。

2.3 舆情信息工作的程序控制模式

高校进行舆情监控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建立良好的舆情机制,制定正确的工作程序,实施良好的运行方法,根据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将高校舆情信息工作分为六个环节。

首先,要及时发现舆情。高校舆情监控机构必须要建立一套快速发现和掌握舆情的机制,各级舆情信息站都必须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有效地发现舆情苗头,准确把握舆情的动向,快速对舆情进行判断并及时向上级组织汇报。

其次,舆情的收集和整理。舆情的收集和整理是舆情引导的基础,只有全面、真实地掌握舆情信息,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才能及时发现舆情动向,并做出预警。因而,高校舆情监控机构要建立有效的舆情收集和整理平台,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舆情信息并进行有效的过滤和存储。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QQ是舆情收集的渠道,高校舆情监控机构必须对这些网络交流平台进行监控,从而掌握舆情信息。

再次,舆情的分析和甄别。对于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要进行分类,提取出信息关键点,并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数据和信息,从而生成和重组舆情信息,进行做出预测。舆情的分析和甄别是舆情预警环节的基础。

第四,舆情预警和应急预案。高校舆情监控机构在收到对舆情的分析报告之后制定出应急预案,舆情监控机构将应急预案通报相关部门,为相关部门的最终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应该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舆情动态,防止非理的发生。

第五,舆情报送。高校舆情报送包括校内报送和向上级报送。及时的报送是防止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方式和关键环节,只有及时报送舆情,才能及时制定预警和应急预案,确保决策者做正确的决策。

第六,舆情引导教育。舆情引导教育是高校舆情监控的关键,由于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因此,教育始终是学校的根本,舆情有其特殊的地方,“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及时有效的疏导才是化解校园的不二法门。因此,当突发舆情出现之际,高校各部门要在舆情中心的部署下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教育,把疏导放在首要位置。

2.4 网络媒体的利用和监控模式

互联网的诞生和普及将人们都连接到了一起。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利用网络来监控和引导舆情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首先,利用高校校园媒体来把控舆论。校园媒体是高校舆论的主要舆论武器,其对于整个校园的舆情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校园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更应成为高校舆情宣传的重要阵地。在传播信息的同时,校园媒体还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引导舆情,把握舆情,提升校园管理者舆论引导力,营造和谐校园舆论氛围的责任。因此,高校舆情监控组织应该要加强对校园媒体的管理,特别是新兴校园媒体,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校园网、高校BBS、贴吧等,这些新兴媒体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有些甚至还会影响社会舆论。所以,高校毕业建立专门的舆情监控机构,密切关注校园媒体,对于非理性言论要及时发现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其次,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对大学生运用的各种网络信息工具进行了解,掌握这些信息载体的特点和运行规律,从而收集相关的舆情信息。比如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网络论坛,能够及时反映高校学生的情绪动态和思想动向;相关新闻网站的新闻及其跟帖;高校学生的微博和博客,是学生反映情感动向的重要平台。这些网络信息工具,是学生舆情信息的载体,必须引起高校舆情监控机构的重视。对于这些网络舆情的研究、管理和监控,是高校舆情监控机构的重点,也是重要课题。高校舆情监控机构应该要利用这些网络信息工具,宣传正能量,引导学生良性的网络互动,控制舆论导向。

3 结束语

网络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给不理的爆发与蔓延提供了渠道和平台。当前,各种社会时有发生,高校作为重要的教育机构更为全社会所广泛关注。高校学生是一群正在成长的青年,他们的内心敏感,价值观尚不稳定,情绪起伏波动大,容易偏激和冲动,这些特点容易导致非理的发生,加强对高校舆情的监控与引导就显得尤为紧迫。因此,高校的舆情监控机构应该要调节舆论内容,掌控舆论导向,实现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沟通,从而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葛晨光.高校舆情及其引导机制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8(2):78-80.

互联网舆情应急预案范文第3篇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实现并加以强化。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当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公司发展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网络上出现的关于公司及所属各部门发生任何级别的安全事故、造谣诽谤信息等危害安全稳定的各类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及其它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或论坛、博客帖子等。

(三)工作原则

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以“属地管理原则、黄金四小时原则、解决问题原则”为处置工作原则,强化事件的权威报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做好网上热点敏感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理和舆论引导工作,争取第一时间准确权威信息,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二、组织机构

1.网络舆情领导机构。成立金茂担保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作为公司网络舆情应急指挥的领导机构,在公司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由副总理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公司各科室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具体负责引导处置的组织实施,办公室协助抓好工作落实。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由各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网络舆情的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3.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组织相关科室人员,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三、应急程序

舆情应急,应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第一步:发现舆情。舆情监控员通过“百度”、“谷歌”、“有道”等主流搜索引擎不间断搜索关键词,以及结合浏览国家、省、市、区主流网站媒体的方式,通过判断,筛选出相关舆情,记录其出处并分类(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一般网络舆情、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通过分类选择特重大网络舆情和重大网络舆情先报、早报,尽可能减少不良的影响。

第二步:监测舆情。此项工作贯穿整个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发现舆情后网评员要时刻监测舆情发展动向,直至舆情平息为止。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舆情恶化、影响面扩大等不良发展趋势时要及时上报公司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

第三步:快报事实。发现舆情后,舆情监控员要第一时间(半小时内)上报公司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组长和区金融监管局、区委宣传部。特别重大网络舆情要上报区委办、区政府办。上报舆情要真实、客观,以保证会商措施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处理有效性。

第四步:会商措施。接到舆情上报后,公司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网络舆情应对会,会商出舆情处理措施。如为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要及时听取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的会商措施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拿出最终处理措施,以便及时有效地对舆情加以引导和回复。

第五步:形成通稿。较大舆情经过会商形成通稿,通稿经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或区金融监管局、公司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同意后,及时对舆情加以回复。一般网络舆情由公司领导小组审核把关。

第六步:正面回复。新闻发言人在舆情发生后十二小时内根据通稿,通过媒体渠道进行正面回复。同时网络评论员根据通稿撰写网络评论文章对舆情正面回复,回复评论文章要做到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预见性。

第七步:跟踪引导。对舆情回复后,舆情监控员要时刻留意舆情发展动向,发现对回复提出疑问或者质疑的跟帖后,要及时、细心地加以引导,如自己对疑问或者质疑不能正确引导或者不知如何引导时,要及时上报。上报后,经公司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会商后拿出一个合理的方案加以回复,从而实现对舆情的正确引导,直至舆情缓退、平息。

四、分级响应

Ⅰ、特别重大网络舆情

根据需要,经引导处置领导小组组长向区委、区政府、区金融监管局请示,在区委、区政府、区金融监管局的领导下,引导处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开展应急工作。

Ⅱ、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

由引导处置领导小组领导上报区政府分管领导、区委宣传部、区金融监管局,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工作。

Ⅲ、一般网络舆情

由引导处置领导小组领导上报区金融监管局,会同相关科室(单位)开展应急工作。

Ⅳ、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

经引导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请示,由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科室(单位)开展应急工作。

五、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检测

1.日常监测。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或重大的虚假舆情,及时反馈到引导处置领导小组,为引导处置领导小组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信息支持。

2.突发事件监测。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对网络舆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为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由引导处置领导小组及相关科室(单位)及时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科室(单位)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官方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网络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必要时及时组织新闻会,由引导处置领导小组领导上报区委、区政府、区金融监管局指定专人对外权威消息,向公众澄清事实,积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不利影响。

六、后期处置

(一)善后工作

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结束后,引导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科室(单位)负责关注网络上相关事件的舆情趋势。

(二)总结评估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结束后,引导处置领导小组组织有关科室(必要时可邀请相关专家),对引导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对参与引导处置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考评,表彰先进,追究因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领导和个人的责任。针对应急处置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工作方案。

七、应急保障

1.通信保障。引导处置领导小组应在全公司建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队伍,公司各科室均有专人负责,确保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之间的联络畅通及时。

2.人力和技术保障。由引导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全公司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不间断对重点网站、重点论坛进行监控。

3.培训保障。定期组织全公司网络舆情队伍开展培训,不断提高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人员政治上的敏感性和业务上的娴熟能力。

互联网舆情应急预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技术;金融业

1、网络舆情

1.1网络舆情定义

关于网络舆情的概念,国内已有研究对其进行了界定,但尚未形成共识,不少研究还存在滥用混用概念的现象,对深入地进行网络舆情研究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研究网络舆情,有必要先理清其概念。

目前,关于网络舆情的定义主要有两大阵营。其一是军犬舆情系统创始人彭作文给出的网络舆情定义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网络舆情六大要素:网络、事件、网民、情感、传播互动、影响力。其二是曾润喜在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一文中给出的网络舆情定义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其别强调了舆论与舆情的区别,舆论是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聚表现,是多数人形成的一致的共同意见,是单种意见的集合,即需要持有某种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人数达到一定的量,否则不能认为是一种舆论。而舆情是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原初表露,可以是一种零散的,非体系化的东西,也不需要得到多数人认同,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集合,这也是最容易将二者混淆的地方。当舆情产生聚集时就可以向舆论转化,因而对舆情的管控就是要使舆情不转化为舆论或转化为良性舆论。

这两种定义虽然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其阐述网络舆情的核心都是网络、事件以及人对事件的反应。所以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我们要基于网络,针对事件,收集、监测和分析人对事件的反应,以便于相关部门能及时对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1.2网络舆情特点

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电子公告板(BBS)、博客(Blog或Weblog)、聚合新闻(RSS)、空间、电子邮件(Email)、其他社会性软件平台等。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博客网站和个人空间,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2、网络舆情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

2.1网络舆情技术

网络舆情技术是有效掌控网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网络舆情技术主要包括:话题检测、话题跟踪、自动摘要、趋势分析、舆情预警等。

1)热话题检测:可以根据新闻来源的权威度、发言时间的集中程度等参数,发现指定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并可以根据主题关键词和回帖数进行整体语义分析,识别出所有敏感话题。

2)话题跟踪:可以对文章进行聚类,分析新发表文章、帖子是否和已有文章主题是同一话题。

3)自动摘要:可以对所有文章、话题倾向自动分析,形成摘要。

4)舆情趋势分析:可以针对某个主题分析人们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的热度。

5)突发事件分析:可以对突发事件进行跨时空的全面分析,得出整个事件发生的全貌并对事件的下一步的趋势进行预测。

6)舆情报警:可以对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进行及时发现并产生报警。

7)舆情统计报告:根据舆情分析引擎处理后得到的数据生成相应报告,用户可通过浏览器进行浏览,并提供了检索功能,可以根据指定条件对热点话题、倾向性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查询,得到话题信息的详细内容,提供决策支持。

2.2网络舆情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

网络舆情技术从诞生起就显示出巨大的威力,涉足面也愈来愈广,已经从单纯的社会领域走入了专业性更强的金融投资领域。由于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信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这些信息关乎着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和稳定。

为了金融行业更好的发展,我们接下来探讨一下网络舆情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

2.3辅助投资工具

目前很多人把网络舆情技术视为新的理财工具,并不夸张,某一个新事件的发生或者是网络上对某支股票的热议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金融实践者们的行为,同时进一步影响着股市变化的趋势。

申银万国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认为,网络舆情技术在我国的逐步推广,将对金融创新、衍生产品等有促进作用。他表示,“未来的资本市场将逐渐转型为市场股民化、股民网络化。”

中科精诚总经理梁正之则表示,“目前网络舆情这一技术仅为一些监管部门运用,未来我们将研究如何逐步向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推广应用。”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网络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余智华表示网络舆情技术是基于内容的智能分析技术,金融行业可以建立一个与当前流行的股票软件和金融市场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功能定位完全不同的信息跟踪分析技术。并且通过系统监测互联网上的相关新闻报道、相关评论等,跟踪分析这些信息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关系,将这些信息按照知识模型体系进行分析与组织,为投资者及相关机构提供便于分析利用的、相互关联的信息来源。

2.3.1声誉风险管理

近年来,我国各金融机构按照国家有关金融监管制度,初步建立了金融稳定工作协调机制,制订了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关应急预案。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同时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高度重视及积极回应,互联网业已成为政府治国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金融机构如何建立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实施有效舆情监控成为当务之急。尤其是近两年来,金融行业的“声誉危机事件”屡见不鲜,致使相关金融机构形象受损、信用度滑坡,并严重影响了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为更好地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维护金融稳定,进一步帮助金融机构树立品牌形象、加强声誉风险管理,网络舆情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必不可少。它能有效防止负面信息的肆意传播和舆情失控,协助金融机构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为金融机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保障。

2.3.2辅助决策管理

辅助决策管理系统主要作为相关管理机构的辅助决策工具,通过网络舆情技术,收集分析金融市场信息,并与传统的金融分析数据相结合,以决策主题为重心,以传统金融分析方法为基础,网络舆情技术为辅助,构建决策主题研究相关知识库、政策分析模型库和情报研究方法库,建设并不断完善辅助决策系统,为决策主题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决策支持和知识服务。为金融管理研究机构以及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起到帮助、协助和辅助决策者的目的。

3、可能存在的问题

虽然网络舆情技术给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维护金融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

1)舆情技术的准确性问题。网络舆情技术发展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性的检验标准,其准确度到底达到什么水平,尚不可知!尤其相比对一目了然的公司财务报表、年报这类结构性数据进行预测,运用舆情分析技术对纷繁复杂的非结构性数据——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真的可以提升预测的准确性吗?

2)网络舆情技术给网民带来的安全性问题。通过网络舆情技术所收集的信息难免涉及到网民个人隐私,这些信息该如何管理?是否会给网民带来困扰?

3)对于相对复杂的财务数据结构,对其跟踪和挖掘技术也要求甚高。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09

[2] 马海兵.网络舆情及其分析技术[N].光明日报.2007.01.22.

[3]贾孟飞.基层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银行家.2010,(12)

[4]章栋兵.互联网舆情分析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互联网舆情应急预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当前,网络已经触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网络不仅是一种工具,更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社会变革以及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利益的调整以及社会矛盾都会或多或少在高校中有所体现,这些问题也都会在网络上以一种虚拟的形态存在。一些危机事件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蔓延至网络,进而嬗变为一种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不仅进一步影响事件本身的发展,还有可能引发次生危机,给事件的处置增加更多不可控和未知的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内涵与特点

高校因其人群在年龄层次、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方面的特殊性,其网络舆情危机具有主体的多元性、客体的多样性、传播的危害性等特点[1]。正因如此,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其带来的影响及后续处置的难度往往高于其他组织。

1.主体的多元性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7.1亿,上网普及率51.7%[2]。在大学生群体中,几乎人人都是自媒体。这使大学生更加容易获得相关信息,也更容易使信息得到爆炸式的扩散。由于大学生自身对事物认知、道德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多元性和群聚性,以及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等因素,使大学生对同一个舆论事件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盲目从众心理、法不责众心理、社会泄愤心理、情绪感染心理、因果归因心理”[2],使一些主体丧失自觉的个性,进而在网络上表现出不同的舆论选择。

2.客体的多样性

在高校发生的舆情危机中,呈现出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传播内容的复杂性。高校舆情主体的特殊性,导致“社会网络舆情中心点、网络舆情焦点、网络舆情集中点、网络舆情热点、网络舆情兴奋点、网络舆情波动点”[3]等都有可能发展为高校舆情危机。在这些舆情中,有的诱因在社会中,在舆情的发展过程中,从而进一步对主体产生消极的影响,致使舆情进一步无规则的发展,使舆情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断交互,彼此进一步交叉影响。

3.传播的危害性

传播渠道的多元性、共生性、交互性,以及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复杂性,使高校无法掌握也不可能掌握所有传播渠道的控制权,这就导致一旦出现网络舆情危机,网络舆情主体对客体的响应会呈现出即时性与交互性,使高校管理者无法控制,后果无法预料。

二、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存在的主要问题

互联网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更新速度,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管理往往滞后于舆情本身的发展速度,而这也就成为网络危机发生的根源。

1.高校职能部门对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高校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来看,绝大多还未真正意识到网络对管理的革命性影响,对网络舆情而言,还停留在如何“堵”的层面,对于如何疏导,如何有效应对的意识尚未确立。这就导致在网络舆情机构建设、机制建设、建章立制方面多数停留在文件表面,而并未付诸实施。

2.高校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缺乏相应的健全机制

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应是学校的一项系统性工程,绝大多是高校建立了新闻发言人,但是却很少主动新闻,对舆情的预警、监测无完善的机制建设。事情发生后,仍然停留在“应急”层面,缺乏常态化的处置预案;对校内媒体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校级、院系级、机构级的官方媒体缺乏统一监管和联盟建设,平时分散了用户,应急时发挥不了传话筒的作用;对人员的培训和训练不够,缺乏实战经验,削弱了应急能力。

3.高校对师生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中的行为引导不足

尽管国内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已经有很长时间,但仍停留在理论阶段。实践上,只有少数学生能通过有限的校园媒体资源去体验、参与媒介的运作,同时又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培训,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学校也很少面向传媒类学生外的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有关课程或讲座,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虚拟空间的行为失范。

三、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建议

网络舆情是社会事件在虚拟世界中的一种传播,网络舆情危机更是民众对某一事件的一种看法和表达,正是因为网络舆情危机可能带来的影响,这就需要高校从管理者高度重视,采取线上线下处理相结合,教育引导与制度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掌握科学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以备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能及时、科学、有效处理。

1.加强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意识,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在自媒体时代,快速反应是解决舆论危机的基本前提。这里面的快速反应就包括涉事主体在内部早行动,涉事主体在社会舆论层面早回应。要做到这两个快速,高校职能部门需要加强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意识,建立新闻发言制度。目前,高校新闻发言人平时主动召开新闻的机会少,缺乏实战经验,一旦发生网络危机舆论,就很难快速有效回应社会关切。另一方面,新闻发言不应只是新闻发言人的工作,而应成为一种对外主动信息的制度。这种制度能确保学校在重大决策后,积极主动与师生、社会进行沟通,缩小各种信息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舆情危机发生后,又能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减少舆情危机的扩散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在现实网络危机舆论中,舆论走势因为受到“沉默螺旋”影响,往往出现一种声音独大的局面,进而愈加影响公众的理性思考,负面、消极影响也会加倍放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高校官方,就应敢于发声和主动发声,主动事实和事件的进展,与此同时,用好校内各种可用的传播途径,以及具有公信力的政府有关宣传报道途径,坚持真实性、贴近性、可读性、语言文字更加符合受众接受的原则,逐步扩大正面的、积极的消息传播,做好舆论动态实施跟踪,形成阶段性热点,合理推动舆情发展。

2.科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

第一,把握舆情节点,提升舆情回应有效性。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单学刚将网络舆情管理过程分为监测、预警、研判、回应、沟通、应对、处置、修复8个阶段。这就需要高校根据各个阶段不同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制订相应的应对策略。在快速发现和预警阶段,各个高校可以借助网络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学生党员干部,及时发现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网络舆情异常,畅通信息上报渠道,构建快速有效的汇商机制,依靠平时制订的应急预案,启动相应的预警工作。在多渠道全面了解信息方面,要建立分工协作的信息情报收集汇总机制,掌握第一手的详细资料。在舆情现状和发展研判上,要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各方资源,第一时间处置,尽可能减少舆论扩散的范围。第二,在舆情引导和应对上,要把握好“五个维度”。准度,即回应内容要对准舆情焦点和舆论痛点,直击“靶心”;精度,即精准解读决策事件原委,做出科学可信的结论;长度,即要重视回应的联系性;温度,即舆情回应要改变话语表达方式,要与舆论主体“共情”;尺度,即把握好舆情回应的分寸”[3]。第三,在舆情处置上,回应主体做到“五步到位”。即业务部门回应要“守位”;上级部门介入要“到位”;学校统筹不能“缺位”;部门协作不能“错位”;第三方调查有必要“补位”;在形象修复和公共建设上,需要高校及时对危机处理进行总结、反思、归档、整改,避免重蹈覆辙,同时,利用恰当时机,引导舆论关注点转向。

3.加强师生网络道德素养教育,引导网络行为自觉

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净化和优化网络环境,尽可能减少负面消息对高校师生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教育引导,不断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使人人都能遵守网络基本规范,合理理性表达意见。从内容上来看,要加强师生法制化教育和网络道德素养教育,突出强调虚拟空间绝不是法外之地,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引导师生在网络表达中知法守法。从渠道建设上看,要不断建立健全高校自身网络宣传“阵地”建设,增强吸引力和“粘合度”,营造有利于高校发展的主流舆论;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高雅文化,主流文化引领校园文化阵地建设,规避非主流意识形态甚至反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消解和解构。

参考文献:

[1]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3(3).

[2]卢宁.勒庞“乌合之众”群体心理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