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危机管理的策略

危机管理的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危机管理的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危机管理的策略

危机管理的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人力资源管理 应对策略

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转化为严重的、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不仅冲击到我国房地产业、证券市场,其余波正进一步波及到中国各个层级的企业。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直接影响到市场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及价值重估,这不仅对企业组织结构提出很高的要求,也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问题。

(1)核心员工的流失

企业专业技术能力强的人员,流失到更具吸引力的其它企业,致使企业逐渐丧失核心竞争力。

(2)团队士气下降

身边同事的离开使得整个团队“军心”大乱,部门、同事间矛盾不断激化,在职员工在惶恐中等待厄运的降临。

(3)业绩低迷

在职员工无心从事工作,缺勤率、出错率、产品报废率开始明显上升。

(4)束手无策

面对这些困境我们似乎有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似乎只规定我们的工作仅仅是接受上级指令,机械地调动人员、收发文件,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只是企业高管、专业技术人员的责任。

经济危机使传统人事管理的弊病突显,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难道我们真的就听之任之?不!我们可以做得更多。首先我们必须自我洗脑,从传统的“以事为主”转变为“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开发,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战略规划中去,因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最终是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首先应该考虑如何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来保障其战略目标的实现,从而保证企业的长久竞争力。危机管理的思想是“防患于未然”,不管企业是否已经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分享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策略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这次空前的金融危机面前,有些企业选择了冻结培训的方式,有些企业采取了剧烈降薪的方式,有些企业采取了大量裁员的方式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采用这些方式处理问题,往往会造成劳动争议,导致员工和企业的关系紧张,严重时甚至威胁到企业内部的稳定与和谐,进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影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适时地、有效地相应调整企业人力资源整体战略及具体实施计划。

结合本公司发展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

1.合理规划,变危机为契机

遭遇经济危机时,许多企业习惯性地做法是裁员。裁员的直接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节约大量的人工成本,但它所造成的负面效果是使员工丧失安全感,对企业的忠诚度大幅下降。这时,明智的企业应该变“去”为“留”,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对于关键岗位的员工不但不能裁减,而且要晋升要保留要加薪。关键岗位的员工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的发展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只有做到“以发展吸引人,以事业凝聚人,以业绩激励人,以人文关爱人”,才能保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二,通常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中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大多自动辞职另谋他路了,剩下的多是步入中年、接近退休的老员工,这部分人员多安于现状、思维固化,会对企业的创新发展带来很大阻力,没有创造力的企业是没有生命的。因此,企业可以变危机为契机,通过制定合理招聘计划,从外部招聘企业急需的、高层次的、尖端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高级技术工人,不失时机地为企业补充新鲜血液,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为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业务能力、增强企业的管理能力做好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储备。

2.重视培训,最大限度利用企业无形资产

在“草木皆兵”的声势影响下,许多企业首先采取的是“冻结培训”的方式来降低人工成本,因为他们认为培训是无足轻重的,是属于一种奖励性质的附属品而存在的。这种想法是完全不正确的!人力资源培训作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打造三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会打硬伏的管理、技术、操作人才队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济危机使得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具有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下,战略调整和组织流程重构必然会对企业员工的技能和知识储备提出全新的要求。因此对企业现有人员进行相关新业务领域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就显得尤为必要。

人力资源培训应遵循“以企业内部培训力量为主,外部培训力量为辅;以企业所在地培训为主,送外培训为辅;以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为主,以操作服务人员培训为辅”的总体原则,有效降低培训成本。大力培养企业急需的、提高企业核心业务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着重培养企业内部培训师队伍,充分利用培训基地和培训设施,面对不同层次结构的员工,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减少送外培训项目,采取不脱产的方式,将培训老师“请进来”,对员工进行在职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培训师”资源,实现企业内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交流。切实做到急需、必需培训优先去做,无关、可有可无培训坚决不做。以培训促发展,以培训留人才。

3.调整薪酬结构,共同渡过难关

“剧烈降薪”也是经济危机时期大多数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采取的另一主要手段。但仅仅统一降低薪酬总量而不调整薪酬结构的方式,将会严重打击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组织对员工的凝聚力,反而不利于企业与员工共同努力渡过难关。此时,应该通过改变薪酬结构的方式来使企业薪酬发放更加有效率。

比如:首先可以适度调整薪酬福利部分,在员工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合理降低浮动薪酬,削减差旅及福利费用,以达到降低人工成本的目标;其次可以设计和实行更能体现以绩效为导向的奖金分配方法,即通过加大关键技术岗位业绩奖金的分配比例,调整固定现金的比例,从而实现有效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本,把企业经营业绩受危机影响的程度降到最低;最后,对企业的主要经营者可推行中长期奖励制度,采取股票期权的方式,将企业的经营目标与主要经营者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使高层管理者与企业同呼呼,共命运。

以上改变薪酬结构的方式,既鼓励员工为了企业的前景而努力拼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也通过强有力的激励制度保证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健全劳动规章制度,以和谐促发展

内耗是最大的浪费,企业应尽量避免内耗,着力于新技术、新技能的开发与创新。经济危机时期劳动关系策略应该以劳动用工的调整和劳动争议的预防为主,完善和加强管理调控机制,化解劳资矛盾,预防劳资冲突,健全劳动规章制度,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从微观角度看,就是建立企业的劳动关系预警机制,企业要未雨绸缪,构建好自己的劳动关系体制,并且制定自己的劳动关系策略,建立合理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越是危机时期,越要保证企业员工的团队士气,形成企业和员工为集体和个人的发展勇担责任,追求企业长远发展的良好企业文化氛围,以和谐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结束语

风险永远与机遇并存。金融危机并不可怕,我们只要认真分析危机可能对我们造成的不利因素,认真研究应对的方法,积极地采取可行的应对措施,就能够信心百倍的度过危机。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金融危机下的机遇,审时度势,主动地调整产业方向和产业结构,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在危机中求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思危编著.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危机管理的策略范文第2篇

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内部因素也可能是外部因素,但根本原因仍是内部因素。因为企业外部环境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只要企业内部稳定和相应机制完善,就完全有可能避免危机的发生。反之,就会导致甚至会加速危机的发生,还可能产生涟漪效应引发其它危机。

企业危机管理强调在危机管理过程中要处理好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包括内部员工、顾客、供应商、分销商、政府以及媒体等。企业危机管理的实施需要各个利益相关方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需要一批对企业忠诚的员工的响应与支持。因此,如何处理内部员工问题,关乎到预防危机(特别是内部危机)的产生和危机的处理,是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一、教育与培训策略

(一)危机意识宣传

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可能采取的第一步行动就是向企业各层管理者和员工进行危机意识的宣传。因为危机管理计划的执行往往会遭到来自于各方面的阻力,包括:

1.企业员工的惯性思维。来自于各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的第一道障碍,是“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的惯性思维。

2.日常工作的需求导致危机管理计划的低优先权。各层管理者及相关的员工会过多地关注日常工作而把危机管理计划搁置。管理者和基层员工容易关注他们可直接得到报酬的事及被告知需要他们做的重要的或核心的任务。

3.不会有助于利润的增加或业务的增值。执行危机管理计划来自于中高层管理者的最主要障碍,就是中高层管理者认为它对企业增加收入或利润没有帮助。

4.企业内部员工的不适当安排。聘请外部专家来进行危机管理或是把危机管理工作指派给具体人员和部门,就会使企业其他成员共同推卸责任。

5.缺少高层管理者的支持。许多管理者常常觉得做出执行某种形式的危机管理计划的决策后,就不需要他们的参与了。

6.“危机不会发生在这儿”或“危机不会在我的任职期间发生”的心理。最后一道障碍就是,企业员工存在“危机不会发生”侥幸心理。他们认为:第一,危机是小概率事件,不一定会发生;第二,等到危机发生时再应对也来得及。

正是出于消除这些阻力的需要,在危机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向员工传达这样一种信息:企业和员工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企业的目标是希望和利益相关方(包括员工)达到共赢,企业的生存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因此,企业需要向员工进行危机意识宣传,这也是对员工负责的一种表现。

(二)危机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危机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应当贯穿于企业危机管理的各个阶段。在危机预防阶段,定期进行危机培训,首先是起到危机意识宣传的目的,其次可以为企业的危机管理储备一定的人才资源。在这一阶段的培训,往往很难见到成果而遭到忽视,其实相对其他阶段而言它是最重要的。在危机控制阶段,培训的目的是让员工了解企业面临的危机的相关信息,是为下一阶段的工作(解决危机)做准备。在危机解决阶段,培训的目的主要是向员工特别是危机处理团队成员传授危机处理过程中的基本技巧。在最后一个阶段,通过培训即分析总结的过程,达到提高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目的。

通过这些培训,可以达到以下两个目的:①满足员工了解企业危机的心理需求,②满足员工自我成长的需求。

二、激励策略

针对危机管理而言,内部营销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员工满意度来营造一种全员危机意识,提高企业整体的危机预防能力。目的是提高员工满意度。因此,必须设计有效的激励来配合企业的危机管理过程。

(一)危机发生前的激励

危机激励法,是指时时提醒员工审时度势,看到面临的不利因素或居安思危,把压力和危机感转化成动力,转化成凝聚力,促使员工更积极地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员工作为危机预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必须配合预警系统的有效运作。但是,由于这些行为超出员工本职工作的范围而往往遭到员工忽视。因此,必须通过危机激励法来提高员工危机意识,提高对危机预警方案的执行能力。

(二)危机发生时的激励

当危机发生时,企业不同于以往,表现为系统的失控和变态。企业员工也会因此变得更加不稳定,此时员工的主要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在此刻必须采取不同于危机发生之前的激励措施。此时,员工往往更看重精神方面的激励。

1.及时就危机信息与员工沟通。企业与员工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两者息息相关。员工有权知道关于危机的信息,因为那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2.给员工一个承诺。在遇到危机时,很多企业都会采取裁员的手段来缩减开支,这势必会给员工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担心自己会不会成为企业裁减的对象。对于不打算裁员的企业,应及时把相关信息传达给员工,给员工一个承诺,消除员工的猜疑和担心。对于打算裁员的企业,应妥善处理好离职问题,必要时也可以给员工一个承诺:等危机过后企业仍然欢迎他们回来。

(三)危机解决后的激励

在危机解决后,通过有效激励可以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1.分享成功。一些企业在成功解决危机之后,往往将一切功劳都归功于企业领导层,这样员工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任何价值,等到下次危机来临时,便不会主动出谋划策,而是将一切问题推给领导层。因此,与员工分享成功,肯定员工在危机期间做出的努力,对员工来说是莫大的激励,它能增进领导与员工的情感,增强领导的威望和凝聚力。

2.集思广益。危机恢复阶段,企业需要恢复正常运作,而且还要反弹的比以前更好,这样才能防止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这就需要激励全体员工给企业出谋划策,针对企业中需要改善的地方,提出自己的建议,因为员工往往更了解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3.晋升。对在危机解决期间能力突出或是贡献较大的员工,应当予以晋升。这会使员工觉得企业肯定了他们的付出和努力,肯定了他们的能力,从而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工作。

4.赏罚分明。对于在危机期间,擅离职守或犯错的员工,企业必须给予必要的惩罚。这样既体现出公平性,又激励员工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态度和方式。

三、沟通策略

当危机发生时,在所有的沟通对象中,企业内部员工通常是最敏感的沟通对象,企业内部员工通常相信他们有足够的权利被告知企业所遭遇的所有情况以及企业在危机处理中所采取的策略与行动。

企业做好对内沟通的工作就能有效的减缓内部员工情绪上的不安与疑虑。内部员工对企业保持认同感及信心,他们将是企业在面临危机时最忠实的支持者。反之,将会是企业在处理危机时最大的阻力和威胁。因此,对企业员工的沟通是不可忽略的,其要点如下:

(一)优先沟通

在危机沟通里,应优先与内部员工沟通,不可认为他们应该知道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这将是个严重的错误。假使内部人员是从企业以外的讯息来源而得知相关的消息,人员对企业就会渐渐失去信心并产生怀疑与不安。

(二)建立信心

企业与员工的沟通,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重视,企业应诚实、公开地将事件的经过向员工说明,并使员工保持对企业危机处理的信心与认同,凝聚内部的向心力。

(三)寻求支持

内部人员对企业的信任维系了之后,企业应将这股力量适切地运用在支持企业危机处理的各项措施,使人员不仅对内能相互团结一致,对外也能发挥影响力。

(四)防止谣言散布

员工认同企业在危机处理的诚意与行动后,对于那些有损企业形象或破坏内部团结的谣言便能有效地控制,员工由上到下均能持共同的立场与共同的信念来共度危机。

(五)安抚员工

良好的对内沟通将有助于企业在危机处理的同时,确保员工士气的维持,进而成为企业在危机处理上的一股助力。所以,企业在处理危机的同时也必须兼顾与内部的积极沟通。

四、产品策略

在这里,我们引入内部营销的概念。内部营销是把营销思想引入企业内部,把企业内部看作一个市场,把内部员工视为顾客,通过提供员工需要的内部产品来满足员工需求,提高员工忠诚度的一种过程。

在外部营销理论中,“产品因素”被视为外部营销组合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么按照内部营销思想,公司能否设计并向内部市场提供令内部顾客满意的“产品”也同样是最为关键的。其中对于“保健产品”和“激励产品”的划分,是依据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激励保健理论认为,导致满意的因素与导致不满意的因素是有区别的,消除了不满意因素(保健因素)只能带来平和,而不一定对员工有激励作用。只有注重增加满意因素(激励因素),才能增加员工的满意感。因此,“保健产品”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激励产品”能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1)正式产品和服务包括企业自有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外购的产品和服务。自有的产品和服务是指企业向外部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外购的产品和服务是指企业为员工提供一些其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或是企业本身不具备的产品和服务。(2)“保健产品”的主要特点是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因素,其往往注重的是员工的低层次的需求,因此短期效果较好。(3)“激励产品”相对于“保健产品”而言,更能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但是,“激励产品”是针对员工的高层次需求而设计的,因此提供该产品所显现的是一种长远的效果。

在危机管理过程中设计产品必须掌握以下要点:(1)危机的预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企业员工的不断支持与协助。因此在这一阶段,企业向员工提供的“产品”必须能激发员工的长期满意。例如,企业愿景、企业向员工提供的工作与成长机会等。同时,也必须借“保健产品”来消除内部的不满意因素。“保健产品”和“激励产品”两者相辅相成,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因而在危机发生前,内部产品应以“激励产品”为主,“保健产品”为辅。(2)在面临危机时,企业必须尽快解决,而且员工关注的往往是自己当前的处境。因此在这一时刻,企业向员工提供的“产品”更注重的是其短期效果。企业需要尽快消除内部员工的不稳定因素,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同时还要防止新的不满意因素的产生。所以此时内部产品应以“保健产品”为主,“激励产品”为辅。

针对企业危机管理我们可以设计以下三种产品:

(一)公司向员工提供的工作

按照内部营销的观念,“工作”是企业想要销售给员工的产品之一,一份工作必须要满足员工的需求才能吸引和维持员工对工作进行时间、精力和自尊的投入。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也是人们购买的最重要的产品之一。

(二)企业愿景

愿景可以团结人、激励人,能够把企业凝聚成一个共同体。它以高尚的内涵激发企业员工的热情和努力,从而使员工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融合到企业愿景之中并为之贡献,完成企业价值的提升。

(三)成长机会

危机管理的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院;媒体危机;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36-01

媒体是医院宣传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是医院危机公关很重要而且必须依靠的重要力量,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传递渠道多,传递便捷快速。媒体在危机的传播与扩散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有效的危机管理,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化解医院危机,尽量把危机对医院声誉的影响降到最低,甚至把“危机”转化为医院的“机遇”。

1 医院媒体危机的含义

医院媒体危机是指在医院正常运营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能够严重影响医院正常医疗秩序、给医院带来极大损失,或对医院社会声誉和公众形象造成潜在的破坏、危及医务人员和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严重威胁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灾难性事故或事件[1]。危机不仅意味着威胁、危险,更意味着机遇。因此,医院媒体危机要求管理者要树立危机意识,注意与媒体进行沟通交流,努力消除自身缺点和对医院的负面影响。

2 医院媒体危机产生的原因

2.1患者及家属的原因 患者及家属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引发危机;部分患者及家属受到利益驱动,故意损害医务人员的形象,对医院或医务人员进行攻击等过激行为。

2.2 医院方面的原因 在医院管理中,各种规章制度不健全或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媒体危机意识不强,应对能力低等,导致医院媒体危机的产生;部分医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对待病人及家属冷漠,甚至发生严重的违纪行为,从而导致信任危机;在医疗护理的各个流程和环节中,引起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导致医院媒体危机;医患之间沟通不到位,导致发生意外后患者及家属不理解。

2.3 医院外部的原因 国家政策的变化如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等都对医院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对不当就很容易引起媒体危机。

3 医院媒体危机的情形

3.1医院危机的征兆 病人或家属、其它人有向媒体投诉的想法或已向媒体投诉;当事人找来媒体记者,到医院进行投诉,或媒体正在与医院对投诉的事宜进行核查,或者医院有医闹时记者到现场准备采访与报道。但媒体对其投诉的信息尚未刊发。危机出现了一些征兆,危机传播信息源正在形成。

3.2医院危机发生 媒体或信息当事人已把对医院或员工有负面影响的信息在媒体上。危机已经爆发,损害已经发生,如果处理不好,会快速地传播,对医院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3.3 医院危机消退 危机得到了妥善解决,通过对事件的调查,事件有了结果,公众、媒体对事件的关注度逐渐减弱、消退。这时危机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各种问题得到了解决,危机风暴已经过去,此时 应及时吸取经验教训,好好总结,做出预防此类危机的预防措施,防止危机的再度复发。

4 医院媒体危机的管理策略

医院媒体危机一旦发生,往往不会自生自灭,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精力,危机演变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为了做好媒体危机的应对,成立由宣传科主要负责、医务部等部门协助的医院危机处理组织机构,具体做法如下:

4.1树立医院媒体危机意识

医院媒体危机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医院管理者必须从战略角度树立危机意识,同时,还要在全院普及危机管理知识,对员工不断地进行预防危机教育,强化危机理念和忧患意识【2】。提高全院员工对医院媒体危机危害性的认识,增强对媒体危机的敏感度,提高员工应对媒体危机的能力。每个员工都是媒体危机事件的“岗哨”和“灭火队员”,都有责任,有义务,尽最大能力将媒体危机对医院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甚至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

4.2医院媒体危机的应对策略

医院危机传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媒体介入前期、舆论爆发期和舆论降温期[3]。医院要根据各个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媒体应对策略,防止危机的传播,或把危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4.2.1媒体介入前期

在危机介入前期,也就是医院媒体危机的潜伏期,医院危机还没被公众所知,这时候是预防危机的最关键的时期,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危机可能爆发的隐患和潜在因素。员工发现医院可能发生媒体危机后,要第一时间向宣传科报告。宣传科接到报告后立即向当事科室了解该投诉的有关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并积极与有关媒体联系沟通,向媒体核实是否有人投诉医院。如果没有,提请他们注意关注和把关;如有,则将事件的基本情况告知媒体,并告知医院正在积极调查核实处理此事,请求媒体在医院对事件尚未调查清楚之前暂不予刊发。同时,宣传科立即向医务部等相关部门报告,由其组织对该事件展开调查,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及影响大小确定是否需要向主管院领导汇报。若媒体需要医院提供关于该事件的一个书面调查结果,医务部要尽快调查核实,并将调查结果形成书面材料,报送有关院领导审核后交宣传科,由宣传科提供给媒体。

媒体与医院核查投诉的事宜,由宣传科负责接待,视被投诉的具体内容,提请相关职能部门核实后形成书面材料,必要时由主管院领导审核后交给宣传科,由宣传科与媒体沟通。如果媒体要采访,则由医院医疗纠纷发言人接受采访。

4.2.2舆论爆发期

舆论爆发期也就是危机的发作阶段和持续阶段,危机事件会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向社会蔓延,医院危机顷刻间爆发,医院的品牌形象、信誉面临严峻的考验,公众对医院负面影响关注度极高。

宣传科收到媒体危机信息后,立即了解或找出媒体登刊医院负面信息的报纸、网页等,根据媒体报道的情况,对暴光“事件”的基本情况作初步了解,采取措施防止媒体再次跟踪报道,尽可能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同时,宣传科要根据曝光反映的问题转发给相关职能部门查处。必要时将查处结果形成书面材料,经相关院领导审定后交宣传科,由宣传科给媒体答复。

尤其是对网络媒体危机要高度重视,因其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宣传科要在第一时间积极与媒体联系沟通。

4.2.3 舆论降温期

医院媒体危机经过调查核实、处理后,得到了解决,公众对这次危机的关注度下降。这个阶段是危机管理的最后步骤,也是预防新一轮危机的起点。医院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危机事件展开评估,认真总结应急处理过程中做得好的方面及不足之处,不断总结和改正。二是恢复医院的良好形象。在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危机造成的损害的同时,应努力与媒体沟通交流,主动采取措施恢复医院形象及信誉,策划各种正面的媒体事件,增加公众对医院的信任度,为医院的和谐、健康发展做出努力。

4.3媒体危机处理的部门分工

医院媒体危机必须做到分工明确,统一组织协调,对外信息的统一口径。宣传科负责统筹协调,根据具体情况征得主管领导同意后,才确定是否向媒体提供事件的书面调查处理结果材料。媒体危机涉及的事件是属哪个职能部门分管,就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组织调查核实。媒体危机事件的当事科室要积极配合做好调查工作。新闻发言人或主管院领导负责审核向媒体反馈的调查报告。必要时,新闻发言人或主管院领导也可以授权给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由职能部门领导负责向媒体调查结果信息。

4.4、要做好媒体危机的预防。防患于未然永远是危机管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求。危机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危机发生前的预防,预防与控制是成本最低、最简便的方法。造成医院媒体危机主要因素是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和医疗收费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为此,一是要加强内涵建设的管理,加强诊疗行为管理,促进诊疗合理规范,加强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管理,加强医患沟通,努力建造和谐的医患关系。二是要加强医疗纠纷协调管理,及时处理纠纷。三是要加强媒体公关管理。通过定期举行媒体记者联谊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双方的互动和沟通。

5 小结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信息社会,医院在进行危机管理必须建立危机应对策略,积极而且巧妙地与媒体进行有效地沟通,取得媒体的信赖和理解,控制危机、化解危机、转危为机。

参考文献:

[1] 梁建业.医院危机管理及相关问题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2010,27(4):9.

危机管理的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沟通策略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1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使得社会危机事件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这三个特点分别是多元化、频发性、常态化。危机事件的爆发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人类的安全,各级政府对危机事件进行管理和处理是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沟通策略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地方政府,如何利用沟通策略与公众沟通、与媒体沟通,对于政府进行危机事件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危机与沟通的概述

1.危机和危机管理的概述。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关于危机的定义,从危机的高度优先目标受到威胁、反应时间的限制以及危机的突发性可以总结的危机概念是对一社社会的运行系统中的基本价值以及行为准则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同时这个事件的时间以及信息都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危险事件的突出特点就是突发性。

根据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大致可以把危机事件划分成三种,一种是由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机;二是由于人为的非故意所引起的社会危机;三是人为故意引发的危机事件。根据危机事件的影响范围又可以把危机分成国际危机、国内危机以及组织危机三种。

2.沟通的概述。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和信息的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手段,沟通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语言、文字、符号以及肢体语言等。在危机事件的管理当中,进行的沟通策略主要是把沟通当作一种工具。与其他类型的社会活动不同,沟通具有其相对应的特点,沟通具有社会性、沟通具有选择性、沟通具有互动性,由于沟通需要通过各种符号表现出来,因此,沟通还具有符号性[1]。

二、在危机管理中运用沟通策略的重要性

随着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和危机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大的特点,使得政府的危机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地方政府在进行危机的管理过程当中,受到跨层级和跨部门的管理,使得危机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在跨层级和跨部门的危机管理当中,进行层级与层级之间和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互动十分重要。

危机的管理和处理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需要果断决策,在保证决策正确的情况下果断处理对于危机事件的管理和平息十分重要。政府在管理危机事件,解决危机事件的过程中,需要及时的将危机事件反馈给公众,主要的途径是通过媒体进行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比如,在今年4月份开始爆发的H7N9的禽流感危机事件当中,政府要通过媒体及时的将危机事件的相关信息、危机的处理等传递给公众,从而提高公众对危机事件的认识。

三、危机管理中沟通策略的原则

地方政府把沟通策略运用到危机管理当中,需要注意沟通策略的应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危机管理当中需要注意的沟通策略的原则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要追求沟通的效率,地方政府在进行危机的管理和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需要谨记24小时的黄金时间,要求政府在危机管理中追求危机沟通的效率原则。二是在危机沟通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注意采用人性化的信息表达方式进行危机沟通。三是在危机沟通当中要遵循沟通的明确性和充分性,即地方政府在危机管理的沟通当中首要的一点在于需要让沟通对象在第一时间内理解沟通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四是地方政府在进行危机管理的沟通当中要注意遵循沟通的真诚性,通过真诚的沟通,能够在危机沟通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危机的处理效率。

四、危机管理中沟通策略的实施对策

地方政府在进行危机管理的沟通过程中,实施危机沟通策略可以根据沟通对象的不同制定相对应的沟通策略。

1.内部沟通。首先,地方政府在进行危机事件的管理和处理当中,需要进行政府内部的沟通,在内部沟通中,一是政府要给官员创造勇于讲真话和实话的环境;二是通过快速通道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沟通。

2.媒体沟通。地方政府在与媒体进行危机的沟通时,要充分的认识到现代社会中媒体的穿透力与媒体的双方面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在与媒体进行危机沟通中,掌握相应的沟通策略十分重要。政府进行媒体沟通时,一是要充分利用媒体的特点发现危机背后的潜在危机;二是采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媒体扮演危机信息代言人的身份;三是地方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媒体在心理疏导方面的功能。

3.公众沟通。地方政府就危机管理和危机事件的处理,在与公众沟通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沟通策略:一是政府需要占据主导思维并快速的将危机的真实信息公开,在这一方面,最鲜明的对比就是02年底的“非典”事件和08年5月份的“汶川大地震”危机,两种危机所采用的危机管理方式不同,所取得的效果也就截然不同[2]。同时,地震危机可以很明显的表明,在公众沟通当中快速公开危机事件的真实信息的重要性。二是要与公众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三是在进行公众沟通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沟通信息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五、结语

近几年来,危机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频繁,危机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危机事件的发生不仅对人类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要保证社会的安定与正常运行,政府就需要提高危机的管理能力,因此,在进行危机的管理和处理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充分的掌握沟通的策略,并科学的运用正确的沟通策略,才能提高危机管理水平和处理能力,保证社会的稳定与人类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克锋.政府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研究[D].新疆大学,2009(19):89-92

[2]顾光海.政府在危机管理中运用沟通策略的研究[J].当代传播,2009(04):120-122.

作者简介:宋艳红(1979-),女,汉族,山西汾阳人,硕士,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危机管理的策略范文第5篇

企业作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对其经营活动效果承担自负盈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着同行、同产品间严峻的竞争形势。企业若想生存并想从中获利,就必须以低成本打入市场。加强成本管理,优化成本管理,促进企业高效管理,是企业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1.成本是影响企业效益高低的因素。利润和收益额之差的成本影响着投入与产出之比的企业经济效益。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产品成本与企业盈利呈负相关,二者此消彼长。盈利的增加,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较高的经济效益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财力,财力的增加利于企业进行设备改造更新,从而提高了产品生产力,降低产品成本。反之,成本降低便会增加企业利润,企业原始积累也就会随之增加,企业便会获得更为充足的资金,用过多的资金进行新产品开发与研制,开拓更大的产品市场,比如在经济规模、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技术条件等条件既定的情况下,通过降低材料消耗、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合理的组织管理形式等措施都可达到降低成本的。通常,这也是日常成本管理的一部分内容。

2.成本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指标。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经济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成本来反映,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各项指标的反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的管理水平。成本可直接或间接的对产品材料物资消耗情况、机器设备的利用状况、劳动生产力的高低、产供销各环节的业务活动、生产工艺及技术的先进情况等方方面面进行反映。

3.成本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法宝”。企业各项成本的降低,会使其产品、服务、工艺等实现更多的经济价值。因此,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能起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作用。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要想融入这个激烈的市场中,自如的参与市场竞争,必须合理的、科学的进行企业管理,尤其是成本方面。企业竞争战略主要有成本优势战略和产品差异化战略这两大类。无论采取何种战略,成本一旦失去控制,企业也就失去了竞争优势。因此在进行技术、工艺引进与创新的同时,企业必须把目光投放在在成本上,降低成本,加强其管理。

4.成本是企业进行经营预测、决策及分析的工具。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激烈。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的胜利,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企业就要面向市场,寻找市场空白点,以新产品、先进工艺、技术取胜。这需要企业管理者设计安排生产规划与设计,选择高效工艺方案等,以现代化的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对生产、销售、营销等各环节进行经营预测,从而为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同时,在有效措施下督促企业完成各项已制定的计划和任务,以便更好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及时地、准确地提品、服务等方面的相关成本资料,对企业进行可靠地经营预测、决策与分析等活动。因此,成本是企业进行经营预测、决策及分析的工具,为其提供重要的经营预测、决策和分析的数据资料。

5.成本是衡量企业发展前途的标志。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受到国家政策、资金限制、市场因素、工艺技术、产品开发研制、市场营销策略、成本高低等多因素的影响。若仅仅从一企业内部的影响因素来分析,一个企业的经营与运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本。成本是企业众多影响因素之中的一大重要因素,是万源之本。企业成本过高,只能从产品的高价销售中得以补偿,即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高价位的销售产品必定会影响其市场竞争力,使其不存在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缺乏比注定企业今后的发展道路,影响其发展前途。

二、加强成本管理,推动企业管理

成本管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一个突出而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成本科学合理的的管理。目前,我国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成本管理方法陈旧、不科学,管理效果不显著等。因此,成本管理的加强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一大重要课题。

1.转变成本管理观念,完善成本管理办法。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要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需要自身作出科学的成本决策,转变成本管理的旧理念、旧观念,进行管理方法的创新,促进单以产品为对象向以人为本和以责任单位为对象的多元化成本核算与管理;改变只对生产环节进行管理,要抓各环节、全过程;从以事后管理为主转变为以事前预测以及事中控制为主,提高管理的时效性;通过劳动力来降低成本的办法转变为以提高工艺技术、技术含量的方法来降低成本,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集中型产业转变;改变以往的经验主义,要以科学管理来推进目标管理,提高成本管理的科学化。

2.增强成员成本意识,建立责任制。成本管理的顺利开展需要从最基础的执行人员进行成本意识强化,增强成员成本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通过正强化与负强化相结合,进行奖惩制度。加强对执行人员的相关理论教育,营造提效的浓厚氛围。对于完成成本管理目标的成员进行物质嘉奖,以保持其积极性;相反,对于不能很好地完成目标的成员,采取惩罚的手段,以起到反向刺激的作用。成本管理的强化还需要各项管理制度的辅助。建立相关管理机制,对成员进行机制管辖与限制,督促其进行成本管理。

3.推进成本管理方法科学化。现代化的企业也需要其成本管理实现现代化。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国内外企业成功的成本管理案例进行经验总结与借鉴,同时善于吸收国外的成本管理的科学方式方法,并结合自身企业发展状况,进行融合创新,促进企业整体发展。目前,成本管理的科学方法大体上有十几种,比如目标成本管理、成本效益分析、责任成本管理等。我们再将方法运用到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现有的科学方法,还需要对今后国内外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方法的创新加以关注,做到“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完善成本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