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经济的提出

绿色经济的提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经济的提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经济的提出

绿色经济的提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经济;方法;研究

一、背景与现状

资源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双重约束下的中国粗放型非绿色发展模式问题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也日益严重。据统计,环境污染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能够达到GDP的10%左右,三废的排放量都是居高不下,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威胁。与此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应对气候变化这个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做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比如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和社会快速发展不能够同时兼得,要想经济的快速发展,牺牲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而绿色经济模式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保持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最终和谐统一的一种状态。因此发展绿色经济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绿色经济方法研究现状

最早提出绿色经济一词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经济学家皮尔斯在其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率先提出绿色经济一词。绿色经济的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韩国在2008年8月提出了以绿色成长为主题的新的国家发展战略,以期能够加强韩国在能源、资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应对能力,从而进一步缓解韩国在温室气体减排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除韩国外,日本在2009年4月公布了名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以期通过该草案的实施达到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效果,进而强化日本的“绿色经济”。在欧洲,欧盟环境部长在2012年4月公开表示,欧盟将全力支持发展绿色经济。

Halle(2011)等学者认为问责机制在绿色经济发展中具有扮演者重要角色。Ricardo在2011年论证了有效的国际贸易管理工作能够推动全球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诸大建在2014年的研究中,论述了绿色经济的基本背景、三重效益、研究模型;此外,褚大建还对绿色经济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如何开展中国绿色经济研究进行了探讨和研究。(2010)根据已有的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以及发展绿色经济存在的问题和障碍等,提出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应以绿色发展为统领,以结构调整等为重点目标,低碳经济等多种理念,创造出了新的绿色发展模式。

郑德凤,(2015)等应用文献分析的方法,总结了有关绿色经济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绿色发展战略与政策及其驱动/制约因素、绿色转型评价理论方法及其实践应用研究等。曾贤刚(2013)依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绿色经济指标框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一套三级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从横向和纵向2个维度分析了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情况。严濛濛(2005)基于国内以及国外对绿色经济的相关研究,并且以绿色GDP理论为基础,为绿色经济提出自己的相关见解。大胆提出了核算南京市1997年的绿色GDP的构想。除此之外,对于南京市绿色经济发展的情况方面,作者用DEA模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效率分析。根据现有的国内外参考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对绿色经济的研究大部分只是停留在绿色经济的内涵,没有系统理论和方法。很少有结合数据运用统计方法进行量化来深入分析绿色经济。文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在绿色经济的研究中都有相关研究者用过,即使用过统计方法的也都是基于绿色经济总体来分析的,对于绿色经济内部结构分析少之又少,所以绿色GDP投入产出法提出势在必行。

三、绿色GDP投入产出表

虽然投入产出表的主栏、宾栏分别代表了投入和产出,横向反映产出部门的产品作为中间使用的数量提供给各个投入的部门,而纵列反映投入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每个部门的产品的数量,投入产出表充分揭示了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相互依赖,又彼此制约的技术之间的联系。又能反映各个经济部门之间供应与需求的关系。投入产出核算功能不仅仅在于产出的中间产品或者最终产品是如果消费的,而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该部门的生产是从其他部门或得了多少产品或者服务的状况。绿色GDP投入产出表也具有这些功能,并且比传统投入产出表更有优势的方面是绿色投入GDP投入产出表将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也加入到了传统投入产出表,使投入产出表能够反映各个部门在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依赖程度。对于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都各有其特点,绿色GDP投入产出法不仅能够分析出其他方法所分析的内容,也能够运用绿色系数来弥补这些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

用绿色GDP投入产出的方法来分析绿色经济,不仅用数据作为支持,而且可以分析各个部门的内部结构来分析来研究绿色经济,首先,通过对前向或者后向关联度分析从而得知哪些部门对三大产业提供了大量资源并且推动了三大产业中的哪个产业的发展以及可以分析部门对其他部门的直接带动、间接带动作用,其次,可以通过对绿色影响力系数和绿色感应度系数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哪些部门对其他部门的生产波及程度超过了社会平均水平,从而根据排序确定出支柱作用的部门,同样可以得出哪些部门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就可能成为制约其他部门发展的瓶颈部门。通过对绿色系数方面对绿色经济进行了更透彻的分析,对我们提出合理化建议提供了更高的基点。

参考文献:

绿色经济的提出范文第2篇

英国的绿色经济主要体现在绿色能源、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制造等方面。2009年7月15日,英国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标志着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政府预算框架内特别设立碳排放管理规划的国家。按照英国政府的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其中40%的电力来自绿色能源领域,这既包括对依赖煤炭的火电站进行“绿色改造”,更重要的是发展风电等绿色能源。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拨款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对那些主动在房屋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进行补偿。在交通方面,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要在2007年基础上平均降低40%。同时,英国政府还积极支持绿色制造业,研发新的绿色技术,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向低碳产业倾斜,确保英国在碳捕获、清洁煤等新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德国发展绿色经济的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2009年6月,德国公布了一份旨在推动德国经济现代化的战略文件,在这份文件上,德国政府强调生态工业政策应成为德国经济的指导方针。德国的生态工业政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智能;推出刺激汽车业改革创新措施以及实行环保教育、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措施。为了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轨,德国除了注重加强与欧盟工业政策的协调和国际合作之外,还计划增加政府对环保技术创新的投资,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私人投资。德国政府希望通过筹集公共和私人资金,建立环保和创新基金,以此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法国的绿色经济政策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2008年12月,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这一计划有50项措施,涵盖了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除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之外,2009年,法国政府还投资4亿欧元,用于研发清洁能源汽车和“低碳汽车”。此外,核能一直是法国能源政策的支柱,也是法国绿色经济的一个重点。

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美国政府的短期目标是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复苏;长期目标是摆脱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促进美国经济的战略转型。美国政府绿色经济政策可以进一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的开发是核心。2009年2月15日,美国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该法案将发展新能源列为重要内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在节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汽车节能。此外,为应对气候变暖,美国力求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日本注意宣传推广节能减排计划,提出建设低碳社会。2009年4月,日

王 宇,经济学博士,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处长、研究员

绿色经济的提出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绿色经济;林业;机遇;挑战

1绿色经济背景

1989年,“绿色经济”的概念由经济学家皮尔斯提出,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本产业链,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其的《绿色经济报告》中,对绿色经济给出的定义是,“从长期上来看,能够改善人类的福利水平,降低不平等程度,同时不会使后代面临生态稀缺性和环境风险的经济形式”。在国内的研究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绿色经济指的是环保产业;而广义的绿色经济除了环保产业之外,还包括诸如绿色消费与政府采购,绿色贸易与进入,绿色税收与财政,绿色会计与审计等除生产领域外的一些绿色制度和行为[1]。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展绿色经济行动。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研究表明:实现绿色经济不仅会实现财富增长,尤其是生态共有资源或自然资本的增益,而且还会在今后一段时期产生更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应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各国纷纷通过立法和出台规划开展行动。英国在倡导低碳、低排放,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推广新的节能生活方式;美国以开发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为主题,制定了“绿色经济复兴计划”;欧盟制定了“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印度制定“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草案”,韩国通过了“绿色工程”计划,日本在逐步扩大“环境产业”市场规模[2]。

2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2011年联合国森林论坛的第九次大会在探讨“森林造福人民、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时提出,林业对构建绿色经济的潜力巨大,要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将林业置于优先发展的领域。

2.1林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关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对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地位给出定义:林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关键。林业为绿色经济提供了生态基础,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林业提供木材等木质原材料、产品和能源产品,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优点;林业发展为全球近10亿人口提供了生计,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等,促进人类福利的增加。

2.2林业对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在“绿色经济”这一概念被提出伊始,林业发展通过保护和可持续地使用自然资源对绿色经济所做出的贡献就已经被认识。同时,林业在减少贫困、增加收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对绿色经济都具有十分突出的贡献。从事林业基础产业的人口往往与贫困人口相重合,因而发展高效可持续的林业就能够有效地帮助依靠其生存的人们摆脱贫困。随着应对气候变暖成为全球共同行动,林业在固碳方面的贡献被广泛认识。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林业对绿色经济的贡献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经济的进步和人类的福祉都依赖于健康的森林。森林提供碳汇、稳定全球气候、调节水的循环,并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同时保存了遗传资源。经济估值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的研究表明,从森林的重要利益,特别是在调节气候服务和存在价值”。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贡献已经获得了更全面的认识。

3绿色经济背景下的林业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中国始终坚持把林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充分发挥森林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多种效益,逐步实现平衡发展,初步开始绿色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推动林业发展战略的绿色转型,促进绿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林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三次林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二是大幅度增加绿色投资。1998年至今,中国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累计投入2886亿元。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及林业公共财政支持制度,对国家级重点公益林、造林、抚育管理、林木良种等提供公共财政支持,逐步形成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长效资金支持机制。三是增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出将森林经营作为林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从注重森林面积的增加到重视森林质量的提高和功能的增强,中央财政对森林抚育提供财政补贴,积极推动森林认证。四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增进绿色就业。制定激励政策,实现林业从利用林木向利用森林环境的转变,同时,逐步增加绿色就业。五是积极推动绿色改革。大力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维护农民权益,不断提升林业对农民就业增收的贡献。

3.1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机遇

由于林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很多国家推出了刺激经济的绿色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将林业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头号政治问题,森林对于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全球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问题日趋严重,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林业产业结构得到升级,林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这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林业在减轻贫困、改善生计方而的特殊作用。

3.2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提高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但发展绿色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从全球范围看,土地竞争引起的毁林和森林退化的压力并不会消除。同时,由于林业生态效益的价值化、内部化还不能完全实现,林业被边缘化的可能仍然存在。地方各级政府在经济增长压力面前,必然会面临是要发展还是要环境的两难选择。而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林业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之间的矛盾;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土地利用冲突;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对保护森林资源和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带来的压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就业统计不完善,不能全而地反映林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森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林业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技术要求等,也都会对绿色经济中的林业产业发展产生挑战。

4中国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展望

4.1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强大

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将使林业所具有的减污、减排、消纳废弃物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绿色融资机制将更多、更好地挖掘林业在保障生态安全方面的潜力;林业产业提供的绿色产品、生态产品、绿色就业在促进地区发展、改善民生、减轻贫困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2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在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森林产品和服务价值通过森林价值核算将得到全面反映,森林对非正式部门的贡献也会通过森林价值核算将得以充分体现;生态系统管理、绿色融资机制建立和绿色产业发展,将使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释放和“倍数”放大;林业的三大效益将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4.3林业发展资金将更加充裕,资金来源渠道更加多样化

为降低生态稀缺性,在发展绿色经济中公共财政对生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同时,森林将成为一种新的有较高收益的经济资产,社会融资能力将明显提高。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中国坚持将林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坚持兴林富民的发展宗旨,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初步实现了森林资源增加、生态状况改善和林业生产者受益的目标,完成初步绿色转型。中国的经验表明,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在减少环境风险和资源消耗的同时,增加就业和改善贫困,促进社会进步。未来,中国林业将继续积极推进林业绿色增长,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莹,刘波.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选择[J].开放导报,2011(5):73-76.

[2]刘珉.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林业发展[J].林业经济,2013(2):22-27.

[3]刘东升.中国林业与绿色经济[J].林业经济,2012(1):12-15.

[4]李平,张继梅,王作铁.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林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5(5):23-27.

[5]杨亚军,李伟.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能源与环境科学,2013(9):184.

[6]张升,戴广翠.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J].林业经济,2014(5):20-25.

[7]郎晓娟,沈若萌,刘珉.林业与绿色经济研究[J].林业经济,2013(1):36-41.

绿色经济的提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产权 制度构建 政府作用

一、引言

“循环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 。

循环经济以“3R原则”为行为准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 。循环经济是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成果,“它依据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代谢和共生关系,重新构建经济发展流程,以达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目的”。

目前,我国的经济仍然是传统经济为主。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主,经济活动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经济增长中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远没有建立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循环经济体系。在新世纪初,我国在冶金、化工、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高于世界先进水平30%~40%;矿产资源回收率约32%,约低于世界先进水平20个百分点;金属资源再生率低,平均只有国外先进水平的50%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56%左右,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80%。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阻碍发展循环经济的症结所在--产权制度,引用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从而提出一些关于制度建构及路径选择的建议。

二、国内外理论发展状况

目前,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行为上,还鲜有专门的循环经济论著,多是关于生态经济、产业生态学方面的专著或文章。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了著名的“宇宙飞船论”,最先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最先提出了“循环经济”概念。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系统地说明资源环境问题。同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成立并发表《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循环经济的诞生。1981年,莱斯特•布朗出版了《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标志经济发展从传统发展模式过渡到可持续增长模式。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文件,提出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

目前国际上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主要有:(l)生态效益理念。即要求企业生产过程中要实现物料和能源的循环往复使用以达到废物和污染排放最小化。(2)工业生态系统理念。即要求企业之间产出的各种废弃物要互为消化利用,原则上不再排放到工业园区之外。(3)生活垃圾废物理念。即要求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或在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有效地组织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用。我国的“3+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就是在此基础上确立的。

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迄今为止已发表了多部关于循环经济的论著。学者们对循环经济基本概念的认识在物质循环这一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循环经济是要打破传统的线性经济流程,建立物质流动闭合回路,以此来降低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同时使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输出降至最低。但在“用于循环的资源”和“循环方式”上的认识上存在差异,以及在循环范围界定上的不同,有的观点认为是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有的则认为循环是指物质在经济系统内部的闭环流动。在循环经济实践原则方面,学者们基本都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

从本文作者检索到的文献来看,刘学敏(2004)率先从循环经济挑战现代经济学的思维和理念、挑战既有的市场规律、挑战现代产权理论、挑战现有的环境政策等四个方面对循环经济的基本经济问题进行了讨论;张连国(2005)是从经济学视野对循环经济的认识;王守安(2005)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污染治理的经济学特征、循环经济的运行原则以及循环经济的战略核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王朝全(2006)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循环经济的特性及其动力机制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李云燕(2007)分析了市场机制的内涵及其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阐明了政府行为的根源、作用及其局限性,论证了政府行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导意义,探索了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关系,提出了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有机结合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阻碍因素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障碍

1、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存在不一致

传统经济学有三个核心假设,即经济人假设、资源稀缺性假设和自由经济假设。在当前社会,循环经济只有接受上面三个基本假设才能被主流经济学接受,但循环经济只满足资源稀缺性假设 。

经济人假设的核心是个人本位主义,即理性地追求本位利益,任何一个经济人都是利益最大化者。而循环经济的核心是集体主义,这与经济人假设相矛盾。

自由经济假设是指政府只充当“守夜人”,所有经济活动都由市场机制来引导。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非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即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2、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主体存在不一致

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主体是厂商和个人,而循环经济的主体不明确。企业内部循环,更侧重的应该是企业内部员工;企业之间的循环,主体应该是企业;社会大循环,政府和全体民众应发挥主体作用。

3、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经济增长要素存在不一致

传统经济学的经济增长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而循环经济倡导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不仅强调了使用自然资源方面的减量,更加进了环境作为新的经济增长要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正式把环境纳入生产函数的经济增长模型,即Q=A•F(K,L,R)。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障碍

1、经济、法律制度存在缺陷,产权不明晰

国外早就关注到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诺思等经济学家以经济史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提出制度创新能推动经济增长,制度的变化既有改变收入分配,又有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并将制度因素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

我国有关循环经济产权制度的法律法规出台很少,现有法规也存在可操作性差的问题,甚至一些政策影响和制约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我国资源税低,这一定程度上间接地鼓励了粗放式经营和企业高能耗;增值税过高,加重了循环经济企业的税负,提高其经营成本,等等。

2、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经济效益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技术进步在上世纪作为内生变量被加进经济增长模型后,科技进步已代表着第一生产力。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它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支持。企业工艺、技术装备落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严重妨碍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型生产环节有两个效益来源:一是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二是节约的废弃和排污成本。但目前普遍存在原材料价格障碍和循环过程成本障碍,使这两方面的效益难以显现。

3、产业结构不合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不健全

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推动经济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会制约经济发展。目前,我国重工业化趋势仍在加重,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占比重过大。废弃物的回收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现有的回收网络不够规范,回收企业能力弱、规模小,同时缺乏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规模化综合利用企业。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加上循环利用体系的不健全,阻碍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4、政绩考核标准扭曲

由于环境没有被纳入增长函数,所以单纯地经济增长率被作为唯一的考核政绩指标。传统的GDP计量,使得人们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环境的有效保护,不利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5、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尚未形成节约型社会的公众意识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人们对循环经济存在一些误区。例如,人们把循环经济简单地理解成只要注意末端处理的“先污染,后治理”,或简单地理解成注重生态与环境保护。人们除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外,参与意识也不强,追求高消费和炫耀型消费方式比较普遍,缺乏绿色消费意识和谁污染谁付费的基本理念。这样导致治理的技术难度大,不但治理成本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构建及路径选择

(一)循环经济的制度变迁模型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交换与交易过程。经济发展从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必然要伴随着制度变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主体应当涵盖个人、企业、政府和社会。因此,它是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变迁,也必然是诺思所谓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型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型的综合,这样才能降低组织成本和谈判成本,使外部利润内部化,而明晰产权是其保障。

在“3R原则”下,我国在经济产权制度上还存在严重的缺陷。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明显公有化,自然资源配置非市场化,造成资源过度浪费;自然环境产权方面实行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由于环境产权界定的困难、交易费用过高以及环境信息不对称等,效率低下;循环经济技术产权制度体现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还远没有发挥出来。

(二)增加制度供给,完善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制度创新。要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增加制度供给。而制度供给的目的在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增加使激励机制更加完善的制度供给。

所谓循环经济激励机制是以调动政府、企业和公众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经济与非经济的手段和措施,达到政府、企业和公众利益与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的综合性运行模式 。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所赋予的手段主要分为经济激励手段和非经济激励手段。经济激励手段主要包括:价格激励、税费优惠激励、投资激励和产业激励;非经济激励手段主要包括:舆论导向激励手段、奖励激励、能效认证激励和政绩激励 。

首先,在经济政策的制定上,应明晰环境产权 ,建立自然资源与环境产权运营体系 ,重点在于利用市场机制,使资源和其他物品一样进入市场,使其价格正确地反映它的全部社会成本。

其次,建立能效认证制度,调整产业结构,抑制污染产业,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例如,对企业进行能效认证后,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可以征收较高的资源税、环境惩罚税、环境维护税、环境费等税种,而对环保型企业则采取财政补贴政策、征收较低的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再次,将绿色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建立循环经济奖励制度。绿色教育政策包括: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环境案件的社会影响;加强舆论宣传,强化环境意识。新闻媒体对绿色产品类的广告予以优惠,政府部门应该带头使用绿色产品;增加环保投入,加快信息自动化建设,并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等等。奖励制度应对在循环经济发展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发展循环经济有较大推动作用的重点领域、行业的技术创新给予奖励。

(三)构建绿色经济核算制度体系

在我国,除了上述对民众教育和企业进行约束外,更重要的是改革政绩考核标准,建立绿色经济核算制度。绿色经济核算包括绿色GDP、绿色税收、绿色审计和绿色会计,其中绿色GDP最为重要。

绿色GDP是指把资源环境资本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和会计科目中,用以表示社会真实财富的变化和资源环境状况,并设计一系列评估指标来约束和消除社会经济书体的不经济行为。具体地说,就是在计算GDP时,将治理环境恢复生态所付的费用扣除掉。绿色GDP核算是指从传统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的核算体系,能够更为真实地衡量经济发展成果。

绿色税收是以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行绿色生产和消费为目的,建立保护环境的“绿色”税制。绿色税收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是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绿色核算的必不可少的宏观经济政策手段。在新一轮税收制度改革工作中,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起一整套较完整的绿色税收体系,加强和更多地运用税收手段保护自然环境,有效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显得十分紧迫。

绿色会计则着眼于高效利用资源,从人类的全部活动过程和整个生态环境资源出发,围绕着自然资源的耗费应如何补偿这一主题,力争对环境管理中各个层次的职责履行情况作出确认、计量和报告,它所考虑的是除了资金之外的资源环境、整个社会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价值。绿色会计根本改变了传统会计理论对整个会计要素的界定。资产中增加了自然资产,即全世界所共有的特定财产;负债中将企业承担的环保社会责任加以确认;所有者权益中应将自然资源加入其中;在收入要素中应包括企业在推行环保政策、积极治理污染时所享受到的国家给予的补贴、奖金和税收减免等;而费用不能仅仅计算经济成本,还要包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以及耗用资源和排污而被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治理费、环境研究与开发费。

绿色审计是针对全球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传统会计核算失真,未将资源环境纳入核算范畴而出现的会计核算虚假等问题,而进行的绿色核算公允性、真实性、合法性的认证审计监督。是为了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依据环境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鉴证。绿色审计目标是为了开展环境审计所期望达到或应当达到的目的和境地,确保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国家环保总局、监查局、督查、中央加大对地方政府行为督查,加人中央监督力度。

探索构建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绿色税收制度、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和完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已成必然趋势。我国目前存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与现实障碍,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进行制度创新。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政府应该发挥主体性作用,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这样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田维维.循环经济及其制度安排[J].当代经理人,2006(9).

姜涛.探析循环经济的制度建构[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张录强.循环经济的宏观路径――三循环理论[J].经济经纬,2005(3)

李富田.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困惑[J].绿色经济.

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中国环境报,2003―11―15.

宝艳园,王积超.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研究[J].兰州学刊,2006(7).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绿色经济的提出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前景

绿色农业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式,是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出现的必然趋势,是市场需求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创造的产物。对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能够找到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才能在其今后的发展中做到扬长避短,也就有助于促进绿色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绿色农业经济以传统农业经济为基础,将市场发展作为导向,以期能够实现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目的,是可持续额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农业生产行业中的具体表现。就目前来说,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大部分农业地区还是继续实行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这就导致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还缺乏集约化与规模化。[1]受到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因此就使得绿色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有三点:首先,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使得企业用地与房地产用地面积不断增多,大大减少了耕地使用面积,随着耕地的流失,导致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其次,市场适应能力不高,虽然我国粮食产量逐渐增加,但这远远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这是因为农业生产耗费了较高的成本,而产品质量却不高,因而就致使在销售农产品上存在着许多困难。最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追求短期效益为主,造成我国农业用地的质量不断下降,这也就使得农业生产的成本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农业经济的集团化、集约化发展十分不利。

二、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前景分析

绿色农业经济在未来的发展势必会将产业化的经营与合理的规划、先进的技术结合在一起,能够与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适应。在产业模式上,绿色农业经济能够发挥出带头的模范作用,将生产、加工、销售等形成一条产业链,绿色农业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将会不断增强。[2]在技术上,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以环保型、科技型的技术为基础,通过提高队伍的技术含量来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在总体规划上,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设置布局时以因地制宜原则为指导,使各个区域的优势与特色能够体现出来,对可用的农业生产资源做到充分利用,将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不断生产健康、环保、有机的绿色食品,推动绿色农业经济的稳定长远发展。

三、推动绿色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深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实现绿色农业经济的生态环保发展

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时候,必须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采取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式,最大程度地保护好农业的生态系统,将农业经济发展的可用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充分利用。

(二)做到科学布局与统筹规划,将土地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我国各级政府以及相关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出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领头作用,结合我国耕地的实际分布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从总体上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科学设计与规划,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明确的目标,再根据各个区域所拥有的不同资源特色以及生态环境来合理布局绿色农业产业。各级政府要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向农户宣传先进的生产观念,激发农户生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3]

(三)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优惠扶持政策

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时,不仅要由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与生产技术来支撑,同时还需要有政策的扶持。我国要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还要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出在信贷、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通过政策的扶持作用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宽松的发展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人们的生活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要从政策、观念、技术布局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其实现又好又快的稳定发展,从而为我国的综合发展做出更大贡献。[4]

【参考文献】

[1]高永强.关于绿色农业经济支撑条件分析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0,08:17.

[2]陈露,江禹奉,覃兰秋,程伟东,周锦国,谭贤杰.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2,10:6189-6191+6194.

[3]胡雪萍,董红涛.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须破解的难题及路径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6:15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