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毕业试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那么,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哪些制约新诗教育的问题呢?
一、教材问题。现在的中、小语文教材普遍是按照主题单位来编排课文的。这种编排重视的是课文里的思想和知识的主题内容,却忽视了课文文体形式的差异,没有导向学生对文体之美的感受,很难建立起文体感,形成文体意识。此外,教材里,新诗的选编也有大问题。一是大部分入选教材的新诗不是按照审美标准来选的,而是根据单元主题的需用来选的。如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中,把牛汉的《华南虎》与郑振铎的《猫》、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布封的《马》和蒲松龄的《狼》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动物文学”单元,但选编者可能没有想到,牛汉的《华南虎》这首诗既不是“动物诗”,也不是“生态文学”。这首诗中的“华南虎”只是生命的隐喻,是诗人对知识分子和诗人处境的时代描述与思考。二是对入选新诗进行改编,使原作之美丧失。这是中、小学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只是入选的新诗经过了改编,其他名家名篇也都经过了改编或缩写。三是选入或编写了一些劣质新诗。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里的《延安,我把你追寻》,就是一首缺乏美感的朗诵诗,它过分强调主题思想,缺乏语言之美,几乎没有诗意。四是新诗选编缺乏连贯性与审美逻辑。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四年级上、下两册里的比例就失衡,上册里只有一首新诗,下册里有三首,而且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审美关联。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新诗更是编排很乱,初二课本里没有新诗,而初三课本里儿童诗的比例比初一课本里的大。按照审美逻辑,初一课本里可以多选儿童诗、少年诗,初二、初三课本里可以多选青春诗、抒情诗,可是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里的新诗就毫无审美逻辑和难度层次。
二、教法问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很多语文老师不会讲新诗。教学参考书也没有给语文老师很恰当的指导。很多小学语文老师一遇到新诗课文,就跳过去,干脆回避。还有的语文老师只是简单地带学生朗读几遍,或者把新诗分成一段一节,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有的语文老师压根儿就不懂什么是诗,不知道什么是意象,不知道什么是意境,也不会带领学生感受意象,进入意境;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里,新诗也只有思想品德教育价值。笔者曾去一所中学听语文老师讲新诗,这位老师给学生们讲郑愁予的《错误》,竟然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首诗是男追女,还是女追男?”问的很可笑,完全把一首很轻灵的抒情诗的美感粗浅化了。古诗词的讲授,他们也不过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去教,先是讲解里面的生字生词,然后带着学生把古诗词翻译成现代文,然后归纳思想主题。
三、教师素养问题。很多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和新诗素养是非常欠缺的。这与大学的中文教育和教师教育有关。现代很多小学语文老师是教师教育学院毕业的,学的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或者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这两个专业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个文学修养不够,文学基本知识掌握不系统的问题。另外,现在各师范大学中文系重视“文学史”系列课程,也很重视“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却缺乏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文本的解读能力的培养。很多大学教授从来没在课堂上教学生解读、分析与欣赏过一首新诗,他们自己也只能模模糊糊地给学生讲些空洞的所谓“知识”与“理论”。因此,这些大学生在中文系学了四年,甚至有的还读了中文研究生,可他们不会细读文本,细品小诗。当他们走到语文教学岗位上,面对一首新诗的时候,他们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解读,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四、考试问题。多年来,中小学语文考试基本上回避新诗。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目,大部分都是“心灵鸡汤”类的短文,因为这些短文很容易归纳主题思想,很容易找到标准答案。小升初、初升高到高考的语文试卷中的作文,绝大部分都是写材料作文。之所以考试都以写材料作文为主,主要是因为材料作文很适合学生表达老师们想要的观点。应该说,材料作文是作文的一部分,作文不可回避这种写法。但材料作文不能成为各种语文考试的最主要的作文题目。最令人费解的是,语文高考极少鼓励学生写新诗,甚至还明确表达“诗歌除外”,这其实是语文教育自相矛盾,画地为牢的表现,也是语文考试片面性的证明。
以上几个问题,都制约着新诗教育,当然也导致了语文教育不可能真正全面培育学生语言能力,并感受母语魅力,体验创造母语的快乐。那么,新诗教育要提高,要改进,需要如何推进呢?
第一,语文教材要修订,让真正的优秀新诗进小学、中学语文教材。而且教材编写要显示诗歌教育的逻辑。需要体现新诗学习的规律,把现代新诗的文化脉络和审美追求融进教材里。比如说,小学语文教材,低年级的课本里可以选些精美的儿歌、幼儿诗和童话诗,中高年级的课本里可以多选些有趣的儿童诗,可以是优美的抒情诗,也可以是生动的童话诗,还可以是幽默的叙事诗。而初中语文教材,初一里可以适当选一些儿童诗,到了初二、初三,则尽量多选些少年诗、青春气息浓郁的抒情诗。高中语文,则可以多选五四现代新诗、“朦胧诗”和“后现代诗歌”等比较有深度的新诗。
第二,诗歌教学要提高,就要改进新诗的教法。新诗教法,不能简单地分段落讲述,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新诗教学要从新诗的语言技巧入手,让学生理解语言之美,才能达到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思想和情感。没有进入新诗语言的门槛,就难以体验新诗之美。新诗之美,美在语言,美在意象,美在思想,也美在新诗有它独特的艺术气质与现代追求。
第三,提高教师的诗歌素养。语文教师要教好新诗,要把新诗之美展现给学生,真正能够引领学生进入诗意的空间,体验新诗之美,自己就得会读诗,善于解读新诗,能够把新诗里常用的修辞、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新诗内在的节奏与情感转达给学生。当然,语文教师要提高诗歌素养,得多读新诗,要学习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语文教师最好要会写新诗。
第四,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让新诗进入考试试卷,让新诗阅读成为检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好的方式,让新诗写作成为检验学生写作能力的一部分。尤其是高考,再也不能武断地“诗歌除外”了。平常的作文和语文测试,也要尽可能让学生练习新诗欣赏与写作,让学生从新诗里找到语文之美之趣。
安慰家长之余,我陷入了沉思。因为令人忧心的是这不是个别现象,初一的语文老师也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小学成绩很好的学生,上了初中成绩明显下降;有些小学成绩很差的学生,上了初中,又该怎么办?怎样指导学生由小学顺利过渡到初中呢?从教15年,我对此稍有感悟。
经过小学六年语文的学习,学生跨入初中后,由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加深,学习课时的减少,学科的增多,学习环境的不同,靠老师“提携”式包办的依赖性逐步放手等因素,再加上现行中小学的评价标准不同,中学试卷明显难度要大,进入中学的第一次考试一般给学生很大打击。这样就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假如老师在这一“特殊现象”的过程中,能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有的放矢地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在教学中实施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法,就能扭转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滑坡的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要开一个好头
记得第一年工作,我教初一语文,学生来自城镇乡下各所小学,而深入了解后发现其中一(2)班有一半同学来自偏僻的董巷小学(很难在那所小学的毕业生中找到一个懂拼音规则的)。初上中学,要有一个适应学习环境、人际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也要有一个互相了解、沟通的阶段。于是,开学初的几天,我收集同学小学毕业成绩、日记、作业、作业记录等小学个案材料。通过分析,我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不衔接的症结主要体现在:中学比小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学生学习由老师安排时间到自主安排时间;学生学习习惯由小学的被动型转到中学的主动型,对于相当多的学生在转型上存在问题。然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些周记:①我忘不了小学时的一件事;②我喜欢的一位语文老师;③一堂有趣的语文课;④初中给我的第一印象等等。我在批阅上述学生所写的作文时发现,学生写作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所写感想、见闻均是真情实感,内容大多是对小学校的依恋难忘和对新学校(中学)好奇新鲜与对书包加重的忧虑。这样,我对初进初中学生的思想顾虑和学习担忧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审阅每篇作文时均写了针对性评语,并分别加以鼓励和解疑。更主要的是,这样的摸底,使我在随后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心中有了底。这是探索和把握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这一重要环节的一个良好开端。
二、要做好转变学生学习观念的衔接
在给初一新生上第一节课时就要明确转变学习语文的观念很重要。老师要向学生讲明小学语文学习与初中的区别,如:小学字、词等基础知识多,阅读理解少,时间充足,重机械记忆,形象思维;而初中由于科目增多,相应地学习语文的时间少,重理解记忆,抽象思维,老师讲得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多,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应大大加强。温故知新,初一学生面对增多的课程和变难的课文,难免有诸多不适应,因此适当复习一下小学语文重点内容,做好记忆、思维的衔接十分必要。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机械记忆,让学生大量背诵古典诗歌、名言警句,因为初中是记忆诗歌的黄金时期。二是可以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使抽象语言形象化;用游戏、表演、比赛等方法向新生展示语文丰富多彩的广阔天地。
三、要适当降低学习难度
初一上半学期是“过渡期”,这时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初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所以老师应该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树上的苹果”,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语言,避免使用深奥难懂的学术语言;在初一上学期的每次测验或考试前,老师可与学生一起回顾、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列出详细的复习提纲,考试的试卷尽可能出得简单些,批改时尺度适当放松些,以树立其自信心,测验考试后再共同分析失误原因,总结教训;对于学生的发言,无论答案正确与否,都应充分肯定其学习积极性。总之,老师要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在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力,从半扶半放的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减少其学习的随意性,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老师应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培养学生上课主动做笔记的习惯(记笔记要求学生记重点、难点,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记要点,而不是照搬板书);培养学生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往往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老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使学生把读书作为一种人生乐趣,一生以书为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上要舍得放,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
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上要舍得放,不妨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老师应有序地教给学生一套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比如,如何掌握好基础知识;如何进行语段阅读;如何进行知识的整理与归纳;如何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学习环节;如何运用科学的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在此基础上,老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口、动手、动脑,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老师则巧为点拨。总之,老师要尽力使学生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要设法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老师讲课速度较慢,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相对来说,现在中学语文的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思维难度增大,由于课时紧,中学老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教学步骤与学生能力培养只能一带而过。有了升学压力,在教学上,一些中学老师容易把语文教学变成单一狭隘的工具性、知
识性和政治性的灌输与教训,忽视了它是一门文学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的学科。可是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课型。以文言文为例:学生不喜欢文言文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文言文,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启发引导他们。大道理的教育,孩子不一定能接受,那么我们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比如,可以用都德的《最后一课》,让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告诉学生法国这个民族是何等地重视自己的祖国语言,国家是可能被侵占的,但祖国语言绝不能被占领。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润物细无声”,只有老师善于把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传递给学生,才能在学生的心田根植下兴趣的种子。
七、要充分利用多思、多说、多读、多写这学好语文的四个法宝,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听、说、读、写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基于学生刚踏入初中时的种种不适应,老师更要突出一个“思”,因为初中的语文学习不能再是机械的记忆,而应是一种理解。孔子说:“学而不思则
罔”,“思”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老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多阅读的习惯,这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用。刚开始时可让学生找些故事性较强的好书自由读,慢慢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接着再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阅读中外名著。在不断的阅读中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感知、感悟:从人类的精神宝库中探求宝藏,体验亲情,抒发感想,学会处事,磨炼健全的人格继而走向大自然寻找灵感和享乐,向内心世界探求生命的本质,记录下成长的轨迹,向未来世界描绘多彩人生,写下豪言壮语。指导学生发扬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当然,由于初中功课紧,有时可以把日记改为周记,把写日记、周记当成提高语文能力的一根拐杖。在语文教学中展现,把“读写”变成开放的大舞台,把语文变成人生的加速器。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这“综合性学习”在教材的各单元中与阅读课文相并列,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同等重要的一个项目,第一次被写入新课标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正因为如此,新教材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并在学习过程中留给学生畅想的天空。
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一、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能说会道的习惯
早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主要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交流沟通。作为一个正常人,他可以不识字,但他不可能不与人交往,因此,说话的重要性对每个想要正常生活的人来说不言而喻,对于刚接触语言文字不久,才开始规范学习语言的儿童来说更为重要。通过长期的语言口头表达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清楚得体地表达自己、能说会道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特长,也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语文新课标也很重视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小学低年级课本上的“看图说话”,中高年级课本语文百花园中的“能说会道”都安排相当多课时的说话训练,但由于多数老师认为儿童入学前已经会说话了,进校只是学习书面语言,加上口语表达在语文试卷中难以考察,思想上不重视,平时缺乏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导致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与人交往能力差。解决对策:
1、充分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鼓励学生敢于在公开场合发言。比如可不限内容、长短,鼓励性格外向活泼的学生先在讲台上发言,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性格内向的学生逐步克服心理和思想在障碍,敢于在众人面前说话。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通过口语交际的机会。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提问、小组合作学习,班上交流等方式给学生提供锻炼口语能力的机会。
3、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安排训练内容。比如可先通过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看图说话、观察实物练习说话等较简单的说话训练过渡到要求稍高的指定场景对话。
4、学习美国中小学的一些做法,建立班级交流制度,使学生口语交流制度化、日常化。总之,口语训练任重而道远,初始应以朗读和问答作为基础方法,以复述和讲述作为由读到说的过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说话技能,以提高说话能力。
二、培养学生认真写字、把字写好的的习惯
我们中国的汉字因其源远流长、意蕴丰富而形成一种书写艺术,历史曾出现不少书法大家。但现在学生的整体书写水平下降,有多方原因,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写字要求降低,不愿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教学生写字。有的认为教学生写字是一、二年级老师的事,学生字迹差些没关系,只要写对,考试时不耽误得分就可以了;有的认为现在科技发达了,整个材料啥的都用电脑植字,谁还用手写?正是由于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放松了对学生书写的要求,以致学生的字越写越差,字迹潦草,错字连篇。写字是一项基本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正确的书写汉字不仅是正确理解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还可以养成学生认真做事的习惯,我们虽不敢祈求学生人人成为书法家,但批改作业时书写认真、字迹工整的卷面总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因此,学生的写字教学,关键在教师。首先,要重点进行正确的执笔和坐写姿势的训练,要求学生熟记写字歌,做到三个“一”;其次,要重视范写和描红,指导学生写好独体字和合体字。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教师要明确要求,严格训练,经常提醒,不断激励,强化纠正,只要花大力气常抓不懈,一定会取得成效。
三、积累写作材料的习惯
作文难是长期以来困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共性问题,关于学生作文难的原因、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家是见仁见智,我认为,学生在写作中遭遇的共性问题可归纳为两点,一是“我不知道写啥”,二是“我不会写”。
要解决“我不知道写啥”的问题,必须引导学生小养成积累写作材料的习惯。所说的写作材料,包括两方面:一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字、词、句、段等,课文中学到或课外见到的、好词、好句、好段,要用本子记下来,以备写作时用;二是写作素材,即典型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离不开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而生活是一座弥久永新、永不枯竭的材料库,要积累写作素材,就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自然,观察万物,观察、体味生活中的人和事,记录下或精彩、或难忘、或美丽、或悲伤的瞬间,作为自己写作的素材。
四、培养学生好读书的习惯,鼓励学生海量阅读
青少年时期本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期,在当前影视媒体、网络游戏都在抢夺孩子眼球的形势下,培养小学生好读书的习惯显得尤其必要和重要。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应引导学生学好读好,特别是一些写法规范、离学生生活距离比较近的文章,如冰心奶奶的《吹泡泡》,可让学生背诵、仿写,在背诵中体会文章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再仿写中学习文章的写法。此外,可结合许多中小学开展的打造“书香校园”活动,从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古诗、寓言、童话入手,鼓励学生海量阅读,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写作能力,不少读书多的人在这方面都有很深的体验,潍坊名师韩兴娥在这方面的尝试就比较成功。
学生积累了相当多的写作材料,又会背不少名家名篇,读了一定数量课外读物,老师结合具体的写作实践,教给学生必要的写作技巧,也就是袁志勇老师在小学作文讲座里说的为学生写作“搭梯子”,让学生把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解决学生“我不会写”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探究;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153-01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时,我继续进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至今,每学期学生成绩远远超出平行班级。前后经过8年的实践研究,本人进行了总结,在本校、本地区介绍探究教学模式,上随堂示范课两周(2003年秋、2004年春各一周),举办讲座两次(2004年5月、2006年5月)。并撰写论文《小学语文阅读课型的探索与实践》获《小学语文教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语文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目前,学校将该课题的研究在语文组推广,由我负责指导。至结题时,正是实验班学生小学毕业之际。虽然该课题的研究尚未成熟,但老师们已自觉把课堂还给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观念有了极大的转变。对该课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实践,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阅读课探究模式的提出与实验,可为培养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好语文创设一条新的教学途径。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水钢实验学校实验班:五(3)班、五(4)班共80名学生。对照班:五(1)班、五(2)班共80人。本人负责,与田应萍老师合作。
实验组五(3)班、五(4)班:各40人,男生19人,女生21人。
控制组五(1)班、五(2)班:各40人,男生19人,女生21人。
2、研究时间:2007年3月-2011年7月。
3、研究方法:等组对照实验法。
4、研究过程:
2007年9月开学初,根据学生四年级期末成绩,从五(1)班、五(2)班、五(3)班、五(4)班各用等组配偶法选取40名学生。
控制组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按原计划上课。
实验组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由教师采取探究教学模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实验过程中,实验组、控制组均有一位老师执教,教材、课时、进度、检测题都统一。控制组按原有教学方法施教,实验组运用探究教学模式施教。
5、研究的实施:
实验操作:实验前同年级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范围,阅读爱好程度进行一次调查,对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用试卷进行检测。控制处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因变量。
实验过程中,实验班、对照班均有一位教师执教,教材、课时、进度、检测题都统一。对照班则运用探究教学模式施教。
实践指标:
A、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数量。
B、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的质量(深度和广度)。
C、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合作、交流、询问、查找等)。
指标检测方法:
A、按实验内容进行命题,编制测试卷。
B、探究学习方法自编问卷。
统计方法
采用平均数(x)
日程安排
准备阶段:2007年3月完成前期测试,老师分工;
研究阶段:2007年9月至2010年12月,实施研究方案。
结题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7月完成研究报告。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
三、研究内容及目标
1、研究内容:六年级十一、十二册语文
2、研究目标:研究该课题,遵循儿童从易到难,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对学生采用:
“读-考、问”式,“读-提出问题-自行解决-问”式,“读-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小组交流-问”式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综合课型。
3、研究措施:
以会提问题、能提问题为主题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训练。
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综合性课型
(1)“读——考或问”式课型
把读懂的地方变成问题考别人,提出不懂的地方问大家。在学生的考考问问中,教师引导点拔,在浓浓的问答氛围中,学生学会了提问、学会了追根究底、学会了学习。
(2)“读——提出问题——自行解决——问”式课型
这是学生以个人阅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需要解决的是最后一个环节——“问”。前三个环节,学生自己读文章后,提出不懂的问题,再反复读文章,通过问家人,查工具书,查有关书籍,上网查询等方式,自己解决一部分问题。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留到课堂上来问,师生共同想办法解决。上课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疑难问题,再解决学生自己未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课堂,学生充满了成就感,非常渴望能展示自己解决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在说说问问中,更多的是交流与探讨,课堂上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读——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小组交流——问”式课型
这种课型学生可以个人提出问题,也可以小组共同提出问题,通过小组成员合作的方式,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一般二十至二十五分钟左右。讨论后,小组派代表发言,说说本组解决了哪些问题,怎么解决的。小组未解决的问题,在交流中有些也解决了。剩下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bboyv”为你整理了这篇教育学系主任2020年度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教育学系主任2020年度述职报告
周春玲,现任教育学系主任,本年度共承担5门课程,共计400学时,同时带领学生实习,见习;实践学时累积200余学时,指导毕业论文12人,本年度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下面将对2020年度教育系工作进行述职。
一、教研室常规工作
撰写教研室工作计划及活动记录,期末教研室工作总结;期初、期中的各项检查和教学准备工作;组织多次教研集体备课,和集体听课活动,教师评课、学生评教;期末试卷和考试分析的检查、存档工作;教研室档案归档工作;科研研讨,教研室本年度在研项目共8项,包括省级项目3项,厅级3项,校级2项,6篇。教育学教研室无教学事故或差错,总体表现较好。
二、专业建设
1、组织填报21年春季学期教学计划和教材。
2、组织专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工作。本年度组织18级学生教育见习和17级教育实习、专业实习,16级毕业实习等工作。并组织教师完成相应的见习、实习材料归档工作,批阅实习手册累积达400余人次。
3、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工作。20春季学期16级63名毕业生的论文指导和答辩工作。20秋17级89人毕业论文的开题和指导工作。
4、组织学生技能展示和比赛活动
与学工办合作,在本教研室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利用夏季学期组织了学生开展小学语文、数学说课比赛等活动
5、配合学工开展学生教育工作
开展20级新生的入学教育及18级专升本学生的专业教育,组织16级毕业生的考研交流会并对17级学生考研进行指导及相关咨询工作,以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更好准备考试。
6、专业宣传片制作工作
搜集专业发展历程中的资料,并与毕业生沟通,了解毕业生工作现状,制作专业宣传片。
7、组织申报双一流专业和优秀教研室工作。
8、专业认证前期准备工作。
三、学科建设
1.组织2019级小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实习
2.组织2017级教育管理研究生毕业答辩工作
3.修订2021年考研大纲工作
4.组织填报硕士生导师考核表和新任导师审核表共计20余人
6.组织推免研究生面试,20级研究生导师互选工作
四、工作中的不足和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