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情境案例教学

情境案例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情境案例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情境案例教学

情境案例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情境教学 案例 探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的第一章《电场》概念非常多且抽象。一次在《电场强度》的观摩课上,授课教师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场力是非接触力,设置了以下的教学情境:手里暗含一个小磁铁,在不接触物体的情况下,让物体运动起来。教师的本意是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因为学生初中已经学过磁场,知道磁场的基本性质),没料到,演示完了后,学生胡乱猜测原因。这个情境的创设,适得其反,非但没有为学生理解电场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还使学生的思维出现漂移,陷入混沌状态。这充分说明情境与学习内容之间若缺乏实质性联系,不仅难以启迪学生尽快进行探究活动,还会使学生思维漂移、混沌。新课程实施后,教师都知道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但是,审视、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发现,情境的创设存在着随意、低效的现象。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这个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突显出来。

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实现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是指教师教学符合教学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因此,结合教学实际,我们认为有效教学情境当中的“有效”,应当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即有效果(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投入的比值)、有效益(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从操作层面上说,有没有效益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学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活动,任何能力都能难以形成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思维能力是物理学习能力的核心。因此,创设情境是否有效,关键是看能否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所以有效的情境设置应有以下几个特征:(1)挑战性(具有一定难度);(2)可及性(在“最近发展区”内);(3)直观性(情境与问题紧密联系);(4)体验性(能引发学生的操作兴趣和探索欲望);(5)开放性(探索的方向和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等等。

一、基于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对情境作过这样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通俗地说,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

【案例一】“加速度”的引入

加速度的概念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不少教师甚至认为学生的潜意识里根本没有加速度的概念。其实,学生的潜意识里有,不过很模糊,常常是速度(位置变化的快慢)和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快慢)分辨不清,为了激发学生的潜意识,唤醒学生思维意向,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

变速运动很常见,如蝴蝶、苍蝇的运动,乌龟、兔子的运动,铅球、乒乓球的运动,载重汽车、小客车的运动(红灯变绿灯后的快速启动、遇到紧急情况下的急刹车),等等,那么,这些变速运动的速度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在教师设问的启发下,不少学生能认识到这些物体在运动的过程中速度有增大有减小,即使变化趋势一样,变化的快慢也常常不一样:苍蝇比蝴蝶速度变化快,因此,扑蝶可以徒手,而打苍蝇不仅要用苍蝇拍,动作还必须敏捷;乒乓球比铅球速度变化快,因此,乒乓球可以单打双打,发球、接球有多种方式(削、旋、扣等),而铅球只能向无人处投掷。通过联系实际,把“速度变化有快有慢”的认知从学生的潜意识中激发出来后,再围绕如何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这个主题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自主建构加速度的概念。

【体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潜意识,唤醒学生思维意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建立新概念, 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科学知识。基于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时,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能力的实际出发,要选择身边的事例,所选事例要为学生们所熟悉,同时,所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或过易,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桃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

二、基于实验冲突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学生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入手,创设认知冲突型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失调,从而激活思维热情,为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二】伏安法测电阻的安培表内外接法的选择

用伏安法测电阻,学生在初中就学过原理,也做过实验。面对安培表内接和外接这两种电路,学生开始的反应是冷漠的。因为在他们原有的认知图式中,这两种电路基本是等价的,所以他们的思维仍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中。

教师采用大型示教电表,分别用两种电路去测量同一只大电阻的阻值,两次测出的数据是5.2kΩ和2.0kΩ,然后又去测量同一只小电阻,得出的数据为5.0Ω和3.6Ω。悬殊的测量结果,造成了一种外来的强刺激,学生的思维热情被迅速地激发起来。

【体会】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惊讶、怀疑;心理冲突;对新的东西有抵抗的心理;心有不甘地接受事实。进而在内心深处爆发强烈的疑问,为什么安培表内外接法导致测量的结果有如此大的差异?这样,进一步的探究将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深入下去。

三、基于环境体验创设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

【案例三】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引入(沙桶冲鼻实验)

出示沙桶,里面盛有一定质量的沙子,沙子从桶里洒出的后果人人尽知,从而对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震慑,为后续的冲鼻实验作好心理上的铺垫。当沙桶从学生鼻尖摆出去,再次荡回来时,学生因心理作用,动作更显夸张,效果越明显,成功率也就越高。让学生上台参与实验,以惊激趣,以趣生疑,以疑引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探究欲望。再适时引导学生分析:在重锤“扑鼻而来”之时,有无躲闪的必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大胆提出猜想。

【体会】通过创设源于生活的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课堂教学搭建了直观的“情境型”支架,便于学生明确概念,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除了基于生活经验、基于感受体验、引发冲突式实验等,还可创设物理学史情境、科技情境、新闻情境、地域风情情境等,同时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更是为情境创设提供技术支撑。

情境案例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 思想政治课 案例情境教学法

随着新一轮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满堂灌、注入式等陈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我们高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因此,从高中生的实际状况出发,从社会实际情况出发,创设寓教于乐的案例情境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一轮课程改革,必将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的一大亮点。近几年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笔者重点研究了案例情境教学法的内涵、实施过程、组织方式。

一、思想政治课案例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创造一定的悬念、创设一定的矛盾,激情造趣、设置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情境教学,就是教师通过设置具有社会热点、焦点的案例情境,营造适宜学生参与教学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想参与课堂、敢于参与课堂、主动参与课堂,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上,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一味解释教材中的政治理论知识,那么,教师讲课犹如一首首催眠曲,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如果遴选比较新颖独特的案例情境教学,不仅使理论和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大大参与课堂中,增强师生交流,促进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课案例情境教学的实施过程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德育观念,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应用政治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案例情境教学法组织实施得当,可以很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课程的结构精练紧凑而又有实效。实施主要过程如下:

1.精选案例。案例的选择是上好一节优质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前提。挑选的原则是:要有趣味性和针对性,与教学重点难点内容相符,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趣味性的案例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针对性的案例有助于和教学内容、社会热点结合起来,更有助于教材理论联系社会实际。如果选择贴切的案例,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倍增教学效果;如果选择的案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认同,触发他们迫切的求知愿望,避免了书本上枯燥的说教,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大面积地参与教学。

2.交流讨论。适当的情境导入以后,就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动学生的聪明才智,广开言路,激情碰撞,交流讨论,得出结论。高中生是血气方刚的青少年,刚性有余韧性不足,设置的问题要适中,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要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但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案例问题的核心是什么?要解决的办法有哪些?在实际生活中会有哪些困扰?等等。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当然也会出现许多重复的,或者是对立的观点。因此,也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及时调整引导,迅速让学生的讨论回归课题上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口舌之争。

3.得出结论。有目的的归置引导,学生们的讨论水平日渐提高,并且渐成习惯与模式。例如:“问题――聚焦――定性――解决步骤”,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让学生自行总结和概括,得出正确结论。同时,教师要及时支持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肯定和表扬学生的正确答案。

三、思想政治课案例情境教学法的组织方式

1.多媒体课件展示。使用电教室或网络教室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地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综合运用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等来创设教学情境,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强化学生的记忆,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从而提升广大教师新课改的能力。但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集思广益,收集合适的视频、音频资料,并对这些资源进行加工制作剪辑合成。

情境案例教学范文第3篇

一、教学准备

1.阅读案例,个人分析

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追求知识的热情,这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来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认知水平,选择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相关问题讨论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案例,要考虑到知识的难易程度、篇幅的长短等因素,判断其是否适合教学。在每一个案例最后,需要提出相关的讨论问题,这其中涉及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点。问题的提出要具有针对性与指导性,这样才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

3.小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不同的小组,分别对案例材料进行分析与研究,并针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判断,指定特定的小组在下一次课上进行讲解。

二、案例与情境教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究

1.课堂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教学之前利用课前3~5分钟选择指定的小组代表,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针对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让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总结,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与分析。在讨论与分析的过程中,时间最好可以控制在15~20分钟之内。教师最后需要进行适当的总结与分析,让学生的发言围绕着讨论主题继续进行下去。

2.课后总结

教师在课后需要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评估,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对自己的案例进行补充,通过对案例与教学方式的不断补充,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效果

(1)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应用案例情境教学,学生可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中采用案例与情境教学,可以启发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际案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其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2)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主动探究学习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深入理解抽象的原理。(3)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提高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并分析讨论。学生在小组学习与讨论后,可以增强自身的合作意识,提高讨论分析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沟通的能力,使其意识到相互协作的重要性,这样的认识让学生受益匪浅。

情境案例教学范文第4篇

    1高中物理教学情境的原则

    1.1目标性原则

    每节课教学都有一定的目标,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亦是归宿,对于高中物理教学亦不能外,为此,我们的情境创设必须具有目标性,情境应指向于三维教学目标.通过情境的创设来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物理知识、科学素养和身心和谐地发展.

    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到心中有学生,从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出发,关注学生的活动与发展需求,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美与智慧,继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同时目标性还表现在情境要能够给学生传递信息,即我将学习得重点知识是什么?如何去学习?等等,保证学生在情境的指引下学习有的放矢.

    1.2真实性原则

    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可以是源自于生活的真实物理现象,亦可以是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究的真实实验,或是前人真实的探究过程和史实.

    实践证明,当我们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时,学生会感觉到物理学习的价值性和效能感,尤其习题教学中我们给学生创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生活即教育,我们的教学切忌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无法构成有意义的学习.

    1.3激励性原则

    学习动机是驱动学生学好物理的内在动力,学习动机如何激发?有趣的且具有激励性的情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热情,深化问题研究,我们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要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出发,多层次激励学生的思维.尤其应重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从高中物理知识内容来看,难而且抽象,高中生学习起来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激励性的情境如同在学生学习和思维发展的道路上设置了一个个加油站,提出任务和问题,又引导学生反思和回顾前面的学习过程,学习呈现出主动性,能力和思维螺旋式发展,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化为主动.

    1.4循序渐进性原则

    物理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从高中物理的知识内容来看,前后知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我们的情境创设应注重从基础的开始逐渐深化,同时有些知识在多个章节中会用到,我们要控制好各阶段问题设置的难度,同时不同的学生还存在个体学习差异,因此,同一个知识点的问题设置应该注意分层,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沿着情境进行深入地、由简到繁地思考.

    1.5多样性原则

    单调的情境容易使人学习疲劳,丰富的、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能够充分刺激学生的学习神经,长时间地维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教学实践表明,多样化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对每一节物理课都充满着期待,物理学习处于亢奋状态.

    2高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2.1以“物”创设情境

    “物”指的是学生能够感知到的具体的现象,其源头可以是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是直接源于物理实验,从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出发进行物理研究符合物理学科特点,首先物理知识源于生活,是出于对生活现象的解释而进行的科学探究和规律总结;其次实验是去除了次要矛盾的抽象化规律探究,是生活现象的简单化、模型化,通过实验得到规律最终推广到一般实现对生活的解释.

    案例1“圆周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情境创设

    笔者为了让学生感知竖直平面圆周运动的小球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加速度方向,笔者用双硬钢丝弯折了圆形轨道(凹形桥和凸形桥)如图1、2所示,同时图1装置的右口与图2装置的左口正好相切,将两个桥模型分别放置于两个如图3所示的台秤上,并让两个接口相切,并分别记录下此时两个台秤的示数,然后用一钢球从图1左侧某一高度释放,要求学生观察台秤示数的变化,然后让学生上来改变钢球释放的高度进行自主尝试,引导学生联系到超重、失重现象,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实现规律的自我发现.

    2.2以“史”创设情境

    我们高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知识都是间接经验,都是前人早就研究并经得起实践验证的规律.从物理规律的表达来看,无论是文字表征还是符号表征都很“简单”,而实际的探究过程却“曲折复杂”,富含科学素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物理学史的挖掘,提升学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创新意识,深化学习意志力.

    案例2“库仑定律”教学情境创设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投影了库仑扭秤装置,从图形出发,用语言将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运用自制器材库仑扭秤进行库仑定律实验探究的物理学史给学生呈现出来,研究而发明的实验.

    2.3以“异”创设情境

    源于学生间的差异性问题解答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以此为素材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重新反思和对比解题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物理思维.

    案例3笔者在和高三一轮复习完交流电的有效值时,学生在如下题目时出现了相异的解答:

    题目如图4甲所示的电路中,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n1∶n2=22∶5,原线圈接u1=2202sin100πt(V)的交流电,电阻R1=R2=25 Ω,D为理想二极管,请画出电阻R2上的电压和副线圈中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再求出通过副线圈的电流.

    解法一由题意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为U=50 V.则电阻R1上消耗的电功率P1=U2R1=100 W,电阻R2两端的电压U2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4乙所示,设其电压的有效值为U20,则U20=252 V,于是电阻R2上消耗的电功率P2=U220R2=50 W,则副线圈两端的输入电流为I2=P1+P2U=3 A.

情境案例教学范文第5篇

在2016年11月杭州召开的ICPDC国际纹样之文化解读研讨会上,法国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ENSAD)斯汀?哈尔博罗教授谈到近几年在中国高校任教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创作主题、内容、形式总是非常相似,缺乏个人独创性。这一现象是近几年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材料设计相关课程之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的呢?

1高校材料设计课程的常见内容设定特点及其问题

1.1教学内容、评判标准、主题要求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材料设计类课程中,一般是围绕外在形式表现进行设定,例如基?A课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教学内容多以“构成要素”、“形式美法则”为主线展开,通常要求学生熟记并掌握若干基本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和手法。课程匹配的主题则往往就是形式主题,缺乏内容主题,或者偏向于套用一些显得“高大上”的内容主题。

1.2教学方式、特点

此类教学方式引导下,一方面,学生对艺术设计基本的形式法则和手段可以有一定的直观了解,然而进入个人实际创作后却经常无所适从,无法将这些教学形式和个人主题创作相结合。这样事实上容易形成学与用之间的衔接不良甚至脱节,并且会因此降低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因为简单匹配“高大”主题或者干脆缺失内容主题,相应地针对基于个人真实经历体验的个性主题表达的探讨权重就很小甚至没有,这就难以避免地引起作品出现主题同质化、内容空泛化、形式套路化、缺乏独创性的现象。

显然,学生习作在主题、内容、形式各方面出现雷同的课程,需要针对自身的教学内容、评判标准,进行反省、进行革新。

2基于故事情境创作的纤维材料设计教学思路的设定

2.1总体思路

在我开设的《纤维材料设计》课程中,基于个人真实经历体验的内容主题被置于首位,个人想法是否经由合适材料及合适工艺的运用得到有效、有力的表达,成为学习的评判标准;如何引导学生找到个人主观思想意识与纤维材料工艺之间的结合点,是教学的核心重点;有力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创作欲望,能将所学用于个人创作道路,是这个课程教学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简而言之,我把《纤维材料设计》设定为立足于故事情境的设计创作教学,而不是材料和工艺的形式法则传授。

2.2目的要求

课程要求学生从个人真实故事出发,以个人思想情感的表达需求为主导,学习、了解艺术设计创作中材料、形式的意义,理解形式如何服务于内容、主旨。学生根据预置命题方向进行个人具体主题的拟定,并运用相应的纤维材料完成创作表达。要求学生积极尝试不同材料,避免直接从技术到技术、重工不重艺的盲目性创作。

2.3教学方式、特点

教学方式,以实践教学为主,辅以一定的理论讲解和优秀作品赏析。结合集体分析借鉴的、大量个人化的区别性创作探讨是课程的主要特征。

2.4教学内容设定

为提高教学组织的时效性,应尽量通过选择学生身边得来较为便捷的材料和易于掌握的工艺来达成教学目的。根据对纤维材料工艺种类、技术难易程度的考量,以基础性的、简化之后的手工工艺为主,选定“缀织工艺”、“模具印花”、“基础刺绣”、“羊毛毡化”等四种类型手作,做为工艺研习内容,对应四个阶段不同侧重点的故事情境创作教学。

纤维材料的物理属性是固有的、其精神属性都是人为赋予的,故事情境创作命题方向应针对不同种类纤维材料、工艺的特点来进行设置,同时要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经历、所处的客观环境等综合因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命题方向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具体主题,形成表达需求,以此来主导自己对材料工艺的研习。这意味着整个学习过程,就是在努力实现个人表达需求的同时完成对材料工艺的研习掌握――也只有能用于自己表达需求的材料工艺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1)第一阶段基于情境故事的缀织工艺设计

缀织是把经纬线交织一起的编织手法,这种编织工艺古今中外均有,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地区的人会选择当地不同的材料进行这样的编织,创作出各式各样的织物应用在生活中。也由于选用材料的不同,这种织物工艺手法会有很多变化。传统的缀织织物往往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情境创作(环境故事):结合缀织的工艺特点,在命题上以环境特征表达为侧重方向,进行相应的创作练习。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截取自己对此处印象最深的片段,比如光线、气味、触感、空间层次等,作为表达来源。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图片和文字整理,搜集相应的纤维材料,学习和运用缀织工艺进行创作。作品要求视觉与触觉感受并重。

(2)第二阶段基于情境故事的模具印花工艺设计

模具印花的工艺历史由来已久,从古至今一直被广泛应用在各种载体之中,印花工艺具有强烈的“形式复制”特点,很适合用来表达生活中反复出现的一些物品的故事,同时也是在一定层面上探讨“复制”的含义。

情境创作(物品故事):结合模具印花工艺“形式复制”的特点,命题围绕图形故事的表达展开。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某个时期曾经用过有一定纪念价值的物品进行提炼,首先通过照片、文字记录,说明物品背后的故事,再进行平面化图形设计,结合模具印花工艺将设计好的图形印制在布面上。曾经做过的命题有《童年》、《未来时光》等。主题强调有叙事意义的二维图形设计提炼。

(3)第三阶段基于情境故事的刺绣工艺设计

刺绣工艺种类、式样繁多,但就基本的刺绣针法、构成特点来说中外相通。对于初次接触刺绣工艺的人来说,在面对较为复杂、繁琐的刺绣工艺时,往往会失去信心。结合声音音质、节奏等特点融合点、线、面构成规律,再去学习相应的刺绣针法时,可以更容易理解刺绣工艺表现的构成原理,情境创作(声音故事):结合刺绣工艺的构成特点,命题上以声音的视觉化表达作为侧重,强调质感、节奏感的呈现。要求学生记录一段印象深刻的纯声音,时长控制在20秒左右,根据声音的音色、音质及节奏特点用点、线、面这样的基本元素构成单位进行视觉转化,再结合相应的刺绣工艺针法进行创作。主题强调听觉、视觉、触觉感受并重。

(4)第四阶段基于情境故事的羊毛毡化工艺设计

羊毛毡化工艺是时下热门于网?j的手作工艺,羊毛毡化工艺由于材料的独特性,可塑性极强,工艺上也可以结合其他种类共同表现,因此特别适合用来进行综合性创作,表达较为复杂的故事情境。要求学生综合前述所学的工艺来完成个性化的突破尝试。

情境创作(自主故事命题),主要针对那些可塑性、可变性较强的材料工艺,本单元选择了羊毛毡化工艺。在经过前三个单元的故事命题训练之后,让学生自我总结该材料的工艺特点,自由和设定相对应的个人创作命题,从而更好地理解感官信息转化、材料转化的意义。

2.5进度安排

课程总体上需要8周48课时,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包含4个环节:故事文本撰写(2课时,重点)、基础工艺操作(4课时,重点)以及课外进行材料和工具准备、针对性的创作思路辅导(4课时,重点+难点)、集体评析(2课时)。

3实践教学成果展示

3.1环境故事色彩表达的缀织工艺实践探索

学生实践作品《青草地》如图1上左,作品形象来自作者漫步草坪时的所见,为了突出草坪柔软舒服的触感,在编织时特意放置了海绵填充物制作出草坪凹凸起伏的效果。

3.2物品故事视觉图形化的印染工艺实践探索

学生实践作品《一期一会》如图3,一期一会指的是人生中仅有一次的相会,然而每一段往事都是人生中不可重复的,每一份手工印染的创作也是无法复刻的,作者根据回忆记录下童年和家人一起吃饭的温馨情境。

3.3声音故事提炼的刺绣工艺实践探索

学生实践作品《晓夜森林》如图2,夜深人静时,乐曲声音清脆嘹亮,像远处传来的呼唤,每一个音符仿佛都能嗅到雨后的森林泥泞的味道。根据清脆的声音,作者将每一个音符分解成清晰的小结。

3.4综合性羊毛毡化工艺实践探

学生实践作品《我的异想世界》如图4,作者通过记录自己的梦境,主观地去想象一个异想的世界,“将梦经由自然物质的肌理和色彩在我手里诞生为现实世界的存在,它们不断地在生长和变化,这是我的思考方式,也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