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制度问题

财务制度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制度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制度问题

财务制度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油田公司;会计基础工作;财务制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8.026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039-02

1 油田企业会计财务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

1.1 内部监督管理不到位

针对油田企业而出台的内部会计制度虽然不少,但是在内部监督的执行过程之中却都流于形式,无法发挥企业内部监督的重大作用。在会计集中核算体制下,财务人员从根本上脱离了各委派企业的实际业务工作,不能详细了解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监督企业内部出现的问题,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油田企业中大多数的核算人员都同时负责多个单位的账务,无力掌握所有单位的业务细节,这就给核算工作人员行使会计监督的职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则会计监管部门形同虚设。

1.2 油田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低

目前,油田企业中财务人员的知识层次还是比较低的,很少会计工作人员接受过大学专业教育,大多数财务人员是半路出家,这对财经政策与财会知识缺乏了解,严重影响了会计工作的严肃性、知识性,影响了油田会计的工作质量,企业中的财务人员大多根据以前的经验开展工作,不能与时俱进,使用传统的以历史成本作为会计核算计量的基础,以其他计量方式为辅的计量方法。计量方法的落后给油田企业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人才是油田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1.3 相关环境事项往往合并,不单独核算

目前,油田企业虽然已经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对于环境支出也做出了非常细的分类,并据此进行核算,但是环境相关事项还是与企业中的日常会计事项合并反映。所以,在油田企业的会计报表上,不能直观地看到油田企业因为环境事项产生的资产和负债的确切情况、因环境事项产生的收益情况和环境事项带来的现金流情况。这使企业不能掌握自身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保护环境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利益,势必造成我国环境的过度污染,对企业的长足发展也不利。

1.4 财务部门的核算方法不科学

传统会计核算都是对会计盈亏进行分期计算,以前年度的经济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影响,造成了现阶段环境费用的增加,这使现阶段的会计盈亏与以前年度的会计盈亏不能完全与实际相符合;企业现阶段的经济活动和产品都可能与以前年度的不相同。

2 针对油田会计财务制度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2.1 不断完善公司内部监督管理体系

油田企业首先要充分发挥稽核人员的作用,认真审核会计凭证的合法性与真实性、票据开具的真实性、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和合规性、以及科目选择的正确性等,对于稽核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告知单位负责人进行整改,稽核人员还要跟踪落实整改的进展,对稽核报告进行存档。此外,不断提高所有工作人员对稽核结果及稽核业务的重视程度,解决在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其次,油田企业要加强对于会计资料的管理。为了更好地对会计资料进行管理,我国财政部很早就已经出台了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这一规范很好地适应了会计工作的新环境。再次,油田企业可以实行集中核算,集中核算又称为一级核算,它是一种把企业所有的会计工作都集中到会计核算部门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要求企业下属的各个职能部门只针对自己部门中发生的经济业务编制原始凭证,然后定期地交给会计部门,并以此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填写明细分类账、编制财务报表。这一核算方法对于减少核算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很有利。

2.2 提高油田财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油田财务工作水平是否提高和会计工作改革的顺利进行都要依靠财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所以,油田企业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选拔、培养、使用人才的机制,充分调动全体财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抓好在职财务人员的培训,多层次、多渠道开展财务专业知识在职教育,在油田的统一规划下,鼓励油田财务工作人员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在职学习,提高油田企业财务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油田企业要制定严格的油田财务职业道德规范,大力宣传,不断加强财务职业道德与职业纪律的教育,整体提升油田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2.3 针对环境事项实际情况,单独核算

对于油田企业有关于环境的各种事项,企业必须单独核算。首先,企业要明确责任,保证已经对所核算内容的书面资料进行严格的审查;同时,对单位的负责人与业务人员进行调查,确保掌握关键情况与线索。此外,还要适当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确保审计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依靠审计结果追究经济责任,依法进行处罚。其次,企业针对环境事项可以建立财务集中核算体系,通过建立健全财务核算标准体系与会计信息化系统,分别建立起环境事项、非环境事项两个会计信息集中平台,建立交易平台与标准管理平台,实现会计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环境事项和非环境事项会计信息的集中。再次,国家应该制定详细的会计制度,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污染程度,制定出不同的会计制度,规定不同的资产摊销年限,尤其对于国家给予的环境补助,必须重点说明其入账方法,这既可以让一些油田企业无机可乘,也保护了环境。

2.4 运用科学财务核算方法

有些人觉得油田维护费支出中既包括收益性支出也包括资本性支出,起到了维持简单再生产的作用,有的甚至起到了扩大再生产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会计处理上不能一概而论。但实际上,油田维护费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它的主要作用是扩大再生产。所以,应该采用和无形资产、递延资产一样的处理方法,计入到以后的产品成本中必须通过折旧或者摊销。这就显现出财务核算方法的重要性。事实证明,虽然目前实行的油田财务制度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只要利用科学的核算方法,在加强财政资金的收支管理上,在推进我国油田企业的发展上,在企业的预算执行情况控制上都会显现出核算方法的优越性与推动性。整体上来说,它是一项重要的且适合我国油田企业基本情况的最好方法。同时,油田企业还必须协调相关部门,加强沟通,按时落实对应节点的审核,加快关联企业交易的结算速度,保证内部业务在完工后的结算率。此外,采购部门还必须做到材料账款随时结算,不要无故拖延。通过企业内部的共同努力,保证成本预算和投资信息的真实、可靠。

3 结 语

我国的油田企业财务制度正在与国际接轨,和国外的跨国石油企业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差距就是我们的机会,就是我们行动的方向,我们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资本项目自由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及信息技术多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油田企业发展的步伐也会越来越快。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睿.企业内部环境视角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J].科学之友:B版,2008(3).

财务制度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 固定资产; 折旧

一、引言

固定资产是高校重要的经济资源,是开展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借助于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等,才能推进高校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高校所拥有固定资产的数量与质量以及每年新增固定资产数量,也是评价高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因此,重视固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从根本上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切实保证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最大限度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其更好地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是高等学校科学管理固定资产的重要任务。

2013年1月1日财政部、教育部颁布施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第四十二条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 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 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第四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残值。”而1997年6月23日财政部、国家教委共同研究制定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三十二条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对固定资产不允许计提折旧。

二、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必要性

(一)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额计入部门事业支出有利于减少重复、盲目购置现象

大多数高校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没有建立系统、规范有效、权责分明的管理制度。各部门、院系在购置固定资产前,往往不能综合考虑全校相关部门、专业的共同需要,也不进行科学有效的可行性论证,只是从本部门的实际需求出发,各行其是、各自为战,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同时,由于近年来高校要面对各类教学评估、实验室评估、博士点建设评估等一系列检查,各类院校此时往往会盲目购置固定资产,以满足各类指标的需要,而购置后某些固定资产经常发生不能充分使用,甚至出现可能根本无人会操作的现象,资产利用率低下,导致大量资产闲置和资金浪费。如果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不仅能够规避固定资产闲置、校办企业无偿占用国有资产、资产丢失、损坏无人负责等现象,而且还有利于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减少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达到资源共享、物尽其用和节约有限教育经费的目的。

(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可使高校各年支出比较均衡、各项指标计算合理

旧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学校在购入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这样的会计处理显然违背了会计制度规定的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由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一般都在5—10年,房屋建筑物这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更长,这样的会计处理使固定资产的支出可能在某些年份支出很大,在某些年份支出较小,影响了学校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等指标的真实性、可比性。核算学生教育培养成本时,在购置固定资产多的年份成本就高,反之则少。以某高校为例,在2003—2012年间,当年新增固定资产变化很大,每年购置量很不均匀,这种处理不利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见表1)。

按照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的“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办法计提折旧,能够使学校各年支出较均衡。以某高校2003—2012年间仪器仪表和机电设备两类固定资产为例,假设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为5年,可见当年应记账折旧额较为均衡,分摊到各月折旧额则差异更小(见表2)。

(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有利于保障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旧的高校财务制度中规定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即固定资产从入账、使用、耗费到报废,报表中反映的始终是入账时的账面价值,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也无法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在某一时点上的净值,导致其账面价值严重背离实际价值,资产总量、资产负债率、生均资产占有额、高等教育成本的计算等会计信息失真。而按照新高校财务制度规定的计提折旧办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有利于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也有利于对会计报表的理解和分析。

三、新财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实务处理

(一)固定资产购置及计提折旧的流程

购置固定资产前应进行科学有效的可行性论证,并统筹考虑全校情况,按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分别处理。第一,能确定使用部门的要明确归属:使用部门申请购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购置使用部门验收入库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按大类及管理部门计入固定资产账户,并按月计提折旧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每月将应提折旧额计入各部门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当设备使用部门变动时,及时通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调整应计提的折旧额;第二,不能分清使用部门的由学校统筹安排、合理购置,公用设备应计入学校总支出;第三,对外出租或出借而有收入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额应冲减收入。固定资产购置时应按大类及使用部门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等。

(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及方法

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各类固定资产的性能、用途、使用年限均有差别,因此固定资产应按大类计提折旧。对于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在购置固定资产时不将原值全部计入支出,而将应计提的折旧部分作为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对于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等不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在购置时将原值全部计入支出。除了房屋以外的各种设备仅限于在用部分,未使用的不计提折旧。

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残值。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可以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规范管理。对于科技含量高、技术进步快的教学仪器设备,可根据市场信息或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采取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这样的会计处理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学校的固定资产状况,并及时提供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信息。

(三)固定资产折旧的账务处理及在报表中的反映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每月向财务部门报送各部门应计提折旧额,如表3。

财务部门根据此表做如下账务处理:

高等学校报送的年度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等主表,有关附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备抵项目,其差额反映固定资产真实的价值,在进行财务分析指标的计算时,财务风险管理、财务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指标就比较真实准确。

【参考文献】

[1]王宏伟.资产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2011(10).

[2]陆华,朱新萍.浅谈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9(9).

财务制度问题范文第3篇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新制度存在的问题

新制度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为框架,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的转变,体现了强化了预算管理,简化了核算程序,促进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基本功思路,基本运行良好,但也存在部分薄弱环节。

(一)财务人员和会计人员总体素质偏弱

实行集中核算后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设一名财务联络员,财务联络员缺乏应有的业务培训。其次很多财务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思想上、业务上停滞不前,不能及时掌握新的财务软件的应用,不能熟知财务软件的功能和信息并熟练操作,他们的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新旧制度的衔接不足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新旧制度在内容和执行方面有所冲突,新旧制度在进行衔接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财务核算“医疗卫生支出”中“医疗支出”与“公共卫生支出”的划分没有明确的、可参考的标准,会计工作中出现了账目不清楚、账目录入失误、财务报表不准确等情况。这些问题在衔接的时候未转到新的规定科目中。

(三)新制度实施后内部牵制功能弱化

财务监督外部加强,但内部弱化。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将记账、算账、等中心工作集中于中心管理,而对实物、资产、合同等需要反映的经济仍然分散在单位,使单位的账务管理工作脱节,弱化了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单位财务知情面范围缩小,财务负责人一支笔审批,财务支出不公开透明。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虽然在记账也履行了监督职能,但由于置身于单位外部,对单位的经济业务真实性无法掌握,复杂情况难以辨别经济业务的真实性。每天面对大量票据,无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当出现虚假会计信息或遗漏核算事项时,由于核算中心不了解经济业务的实质,就会出现核算中心和核算单位之间的相互推诿,责任不清的局面。

(四)新制度实施资金周转压力大

首先,新制度取消了药品差价,控制了药占比,限制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用药范围以及医疗服务的开展范畴,而基本药物补偿额太少,从而使基层医疗机构的收入大幅度下降。

其次,在部份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医院先垫付,财政后支付的原则,然而地方财政会因各种原因不能将垫付资金及时足额补偿到位。患者在乡镇卫生院住院,报销比例最高可达80%,医院的业务旺季,病人较多,业务量较大,医院的60%资金,使得医院入不敷出。新农合报销金一般都是由所在卫生院先垫资,再整理每月数据上报,有关部门再按月下拨前一个月的报销金。因此医院资金周转出现问题。

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应用的对策

(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队伍的建设

会计核算中心就定期组织报账员参加政策法规的学习,举办业务培训和计算机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报账员的业务素质并对业务学习定期举行,并考核其对各项支出的划分,以便对工作中出现的未及时衔接的业务认真处理。同时加强思想道德的学习和提高。定期召开核算中心例会,及时反馈报账员在报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报账与会计中心财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其次,会计核算中心应对报账员工作进行定期抽查。具体包括: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现金管理的合法性,是否有坐收坐支情况,收费是否乱,是否日清月结。再次,要及时核查业务单位的往来款项是否及时入账。最后,要核实固定资产是否管理建账,是否账实相符。报账员在报账过程中如发现中心的管理有不足之处,也应及时指出,共同推进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提高。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有效地进行内部控制,从事医疗业务活动,要根据自身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管理与控制职能。上至院长,下至单位各财务人员都要层层把关,杜绝不合理开支。建立成本核算机制,强化资金管理。将成本结合工作量落实到人,采取奖罚制度进行控制绩效工资。每月考核,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达到人人可以监督,关系个人利益,人人愿意监督。明确财务人员职权。在单位内部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审计小组,定期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及财务收支的合理性进行抽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排查、修正。审计小组定期对资产的情况进行盘点,发现账实不符,及时处理。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控制比较薄弱,应注意各部门职能的科学划分,做到简单、高效、协调,确保目标的实现。要做好思想宣传工作,让广大职工培养坚持内部控制的良好习惯,坚持按原则办事,坚持按制度办事。培养人才,打好基础,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进行与发挥。

(三)放慢改革的步伐,不能过度追求业绩

财务制度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医院财务 会计制度 问题 对策

一、当前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不足

1.固定资产核算

(1)固定资产计提修购基金后没有反映固定资产净值,从而造成医院资产不实,会计信息失真。当前《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医院固定资产按账面价值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大型修缮。其实质是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反映在“专用基金――修购基金”里,但没有设置相应的“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以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和累计提取修购基金(累计折旧)。从而造成医院资产不实,会计信息失真。

(2)未达到固定规定标准的耐用物资管理混乱。当前《医院财务制度》固定资产的标准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使用期限是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按这个固定资产标准,医院购买的大批家具办公桌等物资,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的标准,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那小批或单独购买的家具办公桌等物资就可不作固定资产管理。这就造成家具办公桌等有些是固定资产,有些又不是固定资产,容易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账实不符。

(3)为改善就医环境而进行的门诊楼、住院病房等固定资产装修应允许增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要求逐步提高,医院除了提供优质的医疗技术服务,还要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医院一些门诊楼,住院病房大多是十多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旧建筑物,固定资产原值较低,对其装修不属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展项目,按当前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其装修费是不能增加固定资产原值的,这就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4)没有设置“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科目,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有些原来贵重的医疗设备仪器已明显减值。如果这些实际上已经发生减值的固定资产,还按购置时确认的原值在固定资产账面反映,那固定资产价值明显失真,有违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原则。

2.医院会计报表欠缺现金流量表

当前医院会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医疗收支明细表、药品收支明细表、基金变动情况表等,而作为经济活动规模巨大的医院,有的每年现金流量多达10亿元以上,医院会计报表体系中缺少了反映医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变动情况的重要报表现金流量表,使医院会计报表不能全面真实反映医院的经济活动。

二、完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对策

1.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

针对医院固定资产计提修购基金后没有反映固定资产净值,从而造成医院资产不实,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建议医院会计增设“累计折旧”科目,具体核算办法参照企业会计制度。

2.建议医院会计在“固定资产”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装修”明细科目核算医院门诊楼、住院病房装修维护费用

针对医院门诊楼、住院病房装修不属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项目,按当前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其装修费是不能增加固定资产核算,确保固定资产真实性。

比如现行企业财务制度规定: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资产必须是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在这两条标准中,恰恰缺少了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作为资产必须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因此,开办费、待处理财产损失、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价值的存货、技术上已经淘汰的设备、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严重恶化且不能取得投资收益甚至是造成投资损失的对外投资、已经被其他新技术所替代的无形资产等,按照现行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均确认为资产,由此导致企业资产不实,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也失去应有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建议参照《企业会计标准――固定资产》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则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因此建议在“固定资产”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装修”明细科目,以反映因固定资产装修而增加的价值,保证固定资产价值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3.应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以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建议医院会计参照《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办法,增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以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发生固定资产减值时借记“其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4.建议医院会计报表增设现金流量表以反映医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变动情况。

参考文献:

财务制度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 高校 财务管理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财预字【1998】105号)已经运行使用了十六年。在此期间,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在校生的数量越来越大,校园规模急据扩张,高校的经费来源从单一的财政拨款到现在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我国财政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加大了财政部门对财务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所处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原有的会计制度明显不能满足高校经济业务的需求。财政部于2013年12月修订印发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对于规范高校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科学管理高校的收入和支出,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协调、内涵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财务管理的所有者缺位

除极少数的私立高校外,我国绝大部分高校是由国家出资投资兴办的,即高校的出资人主要是国家,国家是高校净资产的最终所有者。但是国家并不追求所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也不要求偿还其资产或分享经济上的利益,而是将资产交由高校负责人自行经营和管理。不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由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代表政府行使所有者的各项权利。教育主管部门并不代表政府行使所有者的权利,仅对高校在业务上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对于高校而言,国家虽然是出资人,但是并不对其进行财务管理,造成投资的所有者是缺位的;高校负责人拥有独立行使法人的权利,但却不承担高校经营效益的受托责任,这就导致了高校资源配置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二)财务运行机制不健全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规定:“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但无论采取何种模式,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统一领导与财权分配的矛盾。高校财务统一领导也存在两种极端,要么是财经纪律不严、追求小集体利益而弱化了统一领导的效率;要么就是过分强调领导的决策作用,造成决策不民主、不科学的问题。高校财务工作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财权的分配是在校长和中层干部之间分块分责掌控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置总会计师岗位,协助校(院)长管理学校财务工作,承担相应的领导和管理责任。”但实际上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设置总会计师岗位,而是由副校长协助校长直接管理学校财务工作。副校长可能是在某一学术领域造诣很深的专家,但往往不是财务管理的专家。财务处作为学校设置的一级财务机构,其工作开展的难度可想而知。高校财权分配的分块管理,虽然赋予了高校中层干部的财权,但却没有建立相应的经济责任制,或者已经建立了相应的经济责任制,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实践操作,存在着两张皮。经费包干制是大多数高校对其所属部门采取的经费使用办法,经费支出一般由中层部门负责人“一支笔”审批,相关领导及财务部门审核把关。从表面上看似乎理顺了财务关系,但如果在部门内部缺乏相应的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制度的情况下,造成对部门负责人授权过多,部门负责人权力过大。在履行财务审批支出权力的同时,没有落实组织收入、承担支出绩效、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方面的义务。把开源节流的任务落到财务人员的身上,这与高校的实际经济活动是相背离的,财务人员无法做到事前、事中的控制,不利于高校财务运行机制的建立。

(三)财务人员结构不合理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经济活动的空间不断拓宽,财务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创新。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深,都是通过行政化的方式来进行管理的,具有浓厚的行政级别色彩。甚至有些高校存在着任人唯亲的现象,将一些根本不具备财务管理知识的人安排在财务管理领导岗位,而真正具备专业知识的财务人员往往只是记账员、出纳员,外行领导内行、外行管理内行。同时,高校财务人员的结构也不合理,有的高校财务人员的年龄偏大,知识老化,财务管理观念陈旧,服务意识淡薄。会计不同于其它学科,是一门政策性、技术性、时效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会计知识也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很多高校的财务人员对现代会计知识不了解,不知道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去分析判断问题,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去处理问题,更谈不上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和进行财务管理创新。

二、新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影响

(一)新会计制度强化了高校的受托管理责任

与旧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制度主要在核算范围、核算基础、财政改革相关的核算内容、财务报表体系、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结转结余九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兼顾高校资产、财务预算、成本核算等方面管理的需要,新增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财政拨款结转结余管理、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高校除了承担政府预算资金收支管理的受托责任外,还承担着学费、债权债务、国有资产产权及收益权管理等受托责任。新会计制度创新性引入“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将基本建设投资业务相关数据定期并入高校会计“大账”,将校内独立核算单位会计信息通过并账并表方式整体纳入学校财务报表反映,非常注重反映高校实际占用和使用的公共财政资源。修订了事业收入、财政补助收入,强调财政补助收入中财政部门的同级,加强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对事业支出做出重点修订,全面规范结转结余及结余分配的会计核算,以提供高等教育这个准公共产品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新会计制度增加的会计核算内容非常强调高校必须对受托管理的资源进行科学的会计核算和反映,作为资源提供者――政府对高校资源受托管理的效果效率评价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二)新会计制度优化了高校的财务报表体系

新会计制度系统完善了高校财务报表体系,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和“附注”四大部分构成。资产负债表优化了原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和项目,取消了原资产负债表月报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按照流动性和非流动性排列资产、负债项目,符合国际列示惯例和通行做法;收入支出表细化了原收入支出表的项目,更准确、详细地计量高校的资金来源和变动情况,满足高校财务分析和管理的需要;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是新增的报表,核算财政补助收入和支出情况,规范财政资金收支的操作流程,有效监督财政资金收支过程,优化财政资金配置;报表附注增加了对学校重要资产的处置、重大投资和借款活动、以前年度结转结余调整情况、校内独立核算单位会计核算等信息的披露,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优化后的财务报表体系能够为高校财务管理提供成本效益分析、现金流量分析的依据,为高校财务预测、规划、风险防范、决策分析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创新路径

(一)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度

绝大数高校的财务预算只是由财务部门编制,并没有成立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为了切实加强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提高预算的执行力和权威性,有必要成立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由分管财务的校领导负责,财务部门牵头,学校的资产部门、审计部门及二级学院派出的专人等共同组成,负责收集各部门的预算资料、学校财务预算的编制、预算的调整和执行分析,从而监控预算的全过程。高校的财务预算是高校对资金运用的统筹安排和整体把握,预算编制机构要将学校可能发生的各项支出和收入全部纳入学校综合财务预算,根据学校教职工和学生人数以及相关标准确定预算基数,细化经费的指标管理,严格以项目管理为依据,设立项目明细,实施刚性项目预算,防止任意挪拥预算资金,严格执行既定的预算,坚决防止超预算、无预算支出的现象,即使是收支情况发生了变化,也必须在预算调整后才能办理。预算项目的执行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运用投入――产出完成成本分析,对于重大项目支出,还必须进行预算绩效考核,明确相关人员的经济责任。把学校各个二级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和效果纳入到部门年终目标考核,克服一些领导的主观意识,以提高新会计制度下高校的预算管理水平。

(二)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财务活动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目前多数高校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比较落后,只能基本满足会计核算的需要,软件基本也以核算为主,财政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编制、工资支付、学生收费等均为独立信息系统,管理控制和信息服务功能薄弱,存在信息孤岛现象。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会计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高校财务信息资源是数字校园的重要资源,运用e-ERP思想,重视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设计,搭建一个全方位、统一的服务型财务管理平台,实现网上报销、实时财务分析,实现预算、核算、决算一体化,将学校各单位相关业务通过系统之间数据流转衔接,提高业务协同性,将财务信息通俗化、方便化,为师生提供贴心的财务信息服务。通过综合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将财务信息资源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实现资源共享,财务管理向“决策型、控制型”拓展,由“记账、算账”的“核算型会计”向“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分析”的“管理与经营型会计”转变,强化学校宏观财务管理,促进学校事业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群利.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探析[J].时代金融,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