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谈话法和讨论法的区别

谈话法和讨论法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谈话法和讨论法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谈话法和讨论法的区别

谈话法和讨论法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情;定教;高效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这一传统教育思想的内涵得以不断丰富,我们的教学倡导“以学定教”,就是秉承了@一优秀的教学思想。所谓“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基础,包括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也包括学科的特点等。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适合学生,不过低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制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检测,构建高效课堂,实现学生的最优化发展。

一、根据学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思品课堂的方向杆

首先在认知目标的制定上,识记基础知识是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可以实现的,因此,认知目标是要求全体学生都要达成的目标。思品教材内容中的概念、定义、基本观点、基本理论类的知识比较多,对于这些基础知识,我们通常可以设置为认知目标。

其次在方法和能力目标的制定上,思品课堂常涉及一些材料、案例,运用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涉及方法、技能,我们通常可以设置为方法和能力目标。比较常见的有:材料说明、反映了什么;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意义、影响或危害等;解决问题的做法,包括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青少年个人等的做法。因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智力和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在制定方法和能力目标时,就要关注学生掌握方法和技能达到什么程度,从而能更好地实现能力目标。

最后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制定上,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态度、价值观,以此为起点进行正确价值观、态度的引导。

这个循序渐进的目标,有利于学生学习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有利于知识迁移、能力培养、情感体验。根据学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成为思品课堂的方向杆。

二、根据学情制定教学重点、难点是高效思品课堂的关键

对于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应该摒弃两种误区:一是只以教学参考书为准,认为教参书上的重难点就是教学的重难点;二是面面俱到,生怕学生不懂,处处重点、处处难点。教学参考书上的重难点知识是根据学科的知识体系制定,它体现了重难点知识在本单元、章节中的地位,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重点、难点时,依纲据本是必要的。但是,应该将“依纲据本”和“学情”联系起来。

首先,在备课时,教师应该将“分析、掌握、预设”三结合。即分析思品教参中学科体系的重难点,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原有的知识能力,预设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其次,在课堂上,如果学生能很好地接受重点知识,掌握难点,那么教师在原来的预设上就没有必要再花费太多的时间。如果学生出现了疑惑,教师就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最后,如果一个教师担任多个班级的教学,制定教学重难点就要因人而异,因班而异。

思品教学过程中,影响重难点突破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些抽象概念、理论概念、结论性难点等对学生认知、理解的影响。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个版块中,法律、国情的概念又常常首当其冲。法律中诸如物权中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大保护”等;基本国情中诸如“生产力水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民主”“科学发展观”等。一些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就感觉到此类概念的抽象。因此,“课本实际、学生实际、课堂实际”三者相结合,有效推进重难点的制定、落实和突破,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三、根据学情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能为高效课堂推波助澜

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同样也应该是灵动的,应该课前有预设,课中有随着学生学习状态、注意力、可能发生的具体情况做出及时调整。

思想品德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节课可以使用一种教学方法,但多种教学方法多管齐下,一节课的效果更加好。

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吸引学生?思品教材中的一些抽象概念、理论概念、结论性难点,讲授法比较适用。

相对枯燥的思品教学,采用谈话法,教师由浅入深地和学生谈话着教学,问题一个接一个,能时刻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前提是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如果一个班级,学生的视野较广,相对外向,知识面较广,在这基础上教师能通过引导、交谈、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那么谈话法是可以施行的。

讨论法也是新课堂倡导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且收集信息的能力较强,那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进行知识的分析和问题的解决。在教材的重难点处,尤其是学生有疑惑的地方,在学生能够有争议的地方,设置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能力,讨论法在实施的时候,一定要在小组提前分工:计时员、记录员、观察员、发言者等。没有分工的讨论,就有可能出现。

读书指导法也是很适合思品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导学案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情况制定的。

四、根据学情分层设计教学检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检测应该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作实际分析,分层设计教学检测。第一层次,是掌握基本概念、定义,属于认知目标的要求,是基础题,那么则要求全体学生都必须要过关。第二层次是知识的运用,既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材料,这属于能力目标的要求,属于中度题型。第三层次是知识的迁移和拓展,是难度题,是对学生的能力的提升的检测。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某一个知识点,分层设计练习,使学生通过有梯度的练习掌握知识,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谈话法和讨论法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程流体力学;环境类;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衔接技巧

作者简介:齐旭东(1981-),男,河北唐山人,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天津 3004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30-02

一、环境类工程流体力学的学科特色分析

环境类专业涉及流体力学的内容广泛,而且与机械、热能动力、水利等传统学科对流体力学的要求有明显不同。[1-3]河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环境工程专业采用闻德荪先生编著的《工程流体力学》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分上下两册,上册为《理论流体力学基础》,下册为《应用流体力学》。该教材与其它传统学科所采用的流体力学教材相比区别较大:由于人类生活和生产主要局限在生物圈,生物圈中水和气是无处不在的,环境类专业主要围绕水和气,因此,上册《理论流体力学基础》的覆盖面极大,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恒定平面势流、流动相似原理、流动阻力和能力损失等模块;下册《应用流体力学》包括孔口和管嘴出流、有压管流、明渠流、堰流、渗流等模块。下册以水为主,旁及气体,实际上是水力学基础。但是,与传统水力学又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一不同并不是教材主要内容的差异,而是学科体系的构建不同。传统水力学在学科构建上有着鲜明的学科特色,而环境类专业所学习的《应用流体力学》(教材下册)是采用更加简单的方式初步介绍水力学。换言之,是上册《理论流体力学》的动力学在几种特殊边界流场中的具体应用,这些特殊流场的研究对于设计和计算环境类的反应器、构筑物的形式和尺寸,以及流体输配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流体力学与三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相比,其主要概念和原理几乎没有相似之处,[4-6]与大学物理学相比也无相似之处。[7]换言之,在工程流体力学中涉及的概念和原理对本科生来说几乎是全新的。工程流体力学建立在连续介质假设基础上,是通过牛顿经典力学和高等数学知识对流体静止和运动规律进行研究,通过欧拉法或拉格朗日法对流动现象建立数学模型,从而用微积分等高等数学方法解决流体流动问题。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三大力学或大学物理学中几乎是从未提及过的。

可见,工程流体力学的学科特点鲜明,是环境类专业的重要骨干课程。笔者从事工程流体力学教学7年有余,并主动向老教师或其他同行学习探讨,发现除了要把握好该课程的学科特点外,对教学难点也要广泛筛选、收集和研究,并结合教学方法进行探讨论证,[8-12]具体分析见表1及下文。

表1 若干教学难点与教材章节对应一览表

序号 教学难点 教材章节[1]

1 连续介质假设 第一章绪论

2 隔离体受力分析 第一章绪论

3 流体相对平衡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

4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阿基米德原理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

5 拉格朗日法、欧拉法 第三章流体运动学

6 亥姆霍兹速度分解定理 第三章流体运动学

7 理想流体动力学、实际流体动力学 第四章理想流体动力学和平面势流、第五章实际流体动力学基础

8 牛顿一般相似原理、单项力相似准则 第六章量纲分析和相似原理

9 普朗特混和长度理论 第七章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

10 孔口、管嘴出流和有压管流 第九章有压管流和孔口、管嘴出流

11 堰流 第十章明渠流和闸孔出流及堰流

12 渗流 第十一章渗流

二、环境类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学难点与教学方法衔接技巧分析

连续介质假设(序号1)是工程流体力学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作为一门新课程的开始,学生往往很难接受这样的模型假设。因此,宜采用讨论法处理该问题,讨论法的难点是避免讨论课的无计划性。质点的概念对于研究流体运动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有大半学生掌握不到要领。具体体现在,把流体质点的概念与物理学刚体质点的概念混淆,觉得二者完全一致,没有特殊涵义。面对这一问题,与学生针对两个“质点”概念进行详细的机理分析是很必要的。连续介质假设的核心理念是流体质点概念的提出,流体质点是这样定义的:流体质点是指尺度大小同一切流动空间(流场)相比微不足道又含有大量分子,具有一定质量的流体微元;物理学中的刚体如果只发生平移运动的话,该刚体可简化成质点处理,即用一个质点代替刚体,使物理运算变得很方便。因此,这两个“质点”概念有着不同的涵义,流体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易流动性,流场的形状受制于边界条件,流场在流动过程中,边界形状不断变化,所以,流场形状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流体质点不能替代流场,而是由大量的流体质点组成连续介质,填充整个流场。

工程流体力学本质上讲是力学问题,需要在解题前进行受力分析(序号2)。在中学物理学中,受力分析贯穿始终,为中学生所熟知。所以,该部分的学习推荐采用自学指导法和对比分析法,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流场形状受制于边壁,流体的受力分析规律性不明显,这与中学物理学的刚体受力分析区别较大。流体受力分析,均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即质量力和表面力。质量力包括重力和惯性力,属于远程力,作用在整个流场的所有质点上,其中,惯性力的存在与否取决于坐标系的选择。如果选择惯性坐标系,则惯性力肯定不存在;如果选择非惯性坐标系,则惯性力肯定存在。表面力包括切应力和压应力,概念的内涵与刚体的表面力相似,切应力和压应力之间的区别在于作用力方向的不同。

很多学生不了解学习流体相对平衡(序号3)的意义何在,根据该知识的特点,可采用探究发现法处理该部分内容。流体相对平衡的意义,在于将特殊的运动问题转化成相对静止的问题,从而使计算得到简化。当整个流场与固体边壁无相对运动时,选择非惯性坐标系,根据达朗贝尔原理引入惯性力,可用相对平衡条件来处理该问题,即对隔离体采用受力平衡条件,可使计算过程大大简化。

中学物理学所熟悉的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和阿基米德原理(F浮=ρgV排),二者如何从流体静力学的角度来重新定义(序号4),也是这一章的难点。该难点的讲解宜采用启发性谈话法,该方法一定要注意谈话内容的设计合理性,以期对整个谈话过程有的放矢。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的限定条件是质量力仅有重力,也就是说,坐标系为惯性坐标系。如果将其推广到非惯性坐标系,则计算方法应为欧拉平衡微分方程的积分式,欧拉平衡微分方程是建立在牛顿第二定律基础上的。该部分需要学生将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与欧拉平衡微分方程积分式进行对照。阿基米德原理是计算浮力的基本原理为中学生所熟知,在中学物理中往往解释成由实验研究获得,实际上在大学工程流体力学中可以解释成曲面所受静压力的合效应使其意义更广泛。

流动现象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是流体力学建立的基础,该难点的处理宜采用讲授法。描述流体运动的方法有两种,即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序号5)。拉格朗日法是从流场中选择关键性流体质点组成流体质点系,跟踪每一个流体质点,研究其运动规律,进而总结出质点系运动规律,从而推演出整个流场运动规律,该方法概念清晰,但是分析和计算过程复杂。欧拉法是从流场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空间点,分析这些空间点的运动规律,从而总结出整个流场运动规律。在计算流体力学中,常常采用拉格朗日法,在工程流体力学中常常采用欧拉法。

流体微元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平移、转动、角变形、线变形等。在流体微元内部,如果已知其中一点的运动要素,在微元内其他空间点的运动要素可以用已知点的运动要素表达出来,该定理称为亥姆霍兹速度分解定理(序号6)。很多学生对该定理存在疑问:微元内部这两个空间点之间怎么会存在联系?该问题适合采用探究发现法进行介绍,教师可首先将其转化成高等数学的模型,提示学生用微积分的方法来处理,具体而言,二者之间的联系是通过高等数学中的泰勒公式建立的。

理想流体动力学和实际流体动力学(序号7)在工程流体力学中是可以合并讲授的,采用系统讲授法更合适,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完整性。流体动力学主要涉及三大方程的后两个,即能量方程和动量方程。首先介绍理想流体运动微分方程和实际流体运动微分方程,前者也称为欧拉运动微分方程,后者也称为N-S方程,这两个重要方程均由牛顿第二定律推导获得,二者可作为计算流体力学基础,由此也可推导出能量方程。另一点需要注意,能量方程有两种形式,理想流体能量方程和实际流体能量方程,前者可以统一到后者中去,由于实际流体存在粘滞力,可产生能量损失,即单位重量流体从计算断面1-1运动到计算断面2-2时的平均能量损失;如果是理想流体,则粘滞力不存在,产生的能量损失为0。

量纲分析和相似原理主要涉及到(动力)相似准则里的牛顿一般相似原理和单项力相似准则之间的辩证关系(序号8)。该部分知识琐碎,宜采用讲授法。两个流动,即原型和模型流动,如果要实现流动相似,几何相似和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相似是基础,动力相似是保证,运动相似是目标。如果要实现动力相似,需要对应空间点处各个同名力方向相同,大小成固定比例,这称为牛顿一般相似原理。但如果在几何相似和牛顿一般相似原理都成立的前提下,原型和模型的几何形状和大小完全一致,失去了模型实验可缩小原型几何尺寸的意义。正是基于此,所以提出单项力相似准则,在流动中起主导作用的力往往只有一种,这是流动现象的特点,所以如果在原型和模型中,起主导作用的力相似的话,可认为二者的动力相似已实现。

普朗特混和长度理论(序号9)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多数学生感觉该部分不知所云。比如说,该半经验理论的意义是什么,问题从何而来?该部分宜采用讨论法。流体处于湍流状态时,运动参数可以分为时均流速和脉动流速,时均流速产生时均切应力,脉动流速产生附加切应力,时均切应力的计算采用牛顿内摩擦定律,附加切应力计算采用脉动流速计算,即,其中脉动流速ux’和uy’计算困难,需要通过普朗特混和长度理论进行计算,该理论通过将湍流脉动与理想气体自由程理论进行类比,提出自由程概念,从而将脉动速度与时均速度建立联系,实现了附加切应力的计算可行性。

孔口、管嘴出流和有压管流(序号10)是研究水力设备和输配水管网的基础,这一部分的模型主要涉及孔口、管嘴、短管、长管、管网,对这些模型的深入研究需要采用上册流体动力学的连续性方程和能量方程,在深入分析流动规律后,可得最一般的规律性,即流量和断面平均流速的计算公式。这部分可以看成针对几种特殊边界应用动力学方程来求解计算题,所以在介绍了孔口或短管以后,其他形式的边界流动由学生通过练习法和讨论法来自学,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在缓流中,为控制水位和流量而设置的顶部溢流的障壁称为堰,缓流经堰顶溢流的局部水流现象称为堰流(序号11)。在环境类专业中,堰是常用的溢流集水设备和量水设备,在一确定的堰流中,流量与其它特征量的关系明确。薄壁堰可在环境类构筑物中作为出水设施,如二次沉淀池出水等。该部分内容生疏,宜采用演示法和讲授法。

渗流(序号12)是指流体在孔隙介质中流动,该流动状态在地下水中广泛存在,对地下取水井的设计往往要采用该模型的相关理论。该部分多在研究生阶段深入学习。

三、结语

工程流体力学在环境类专业中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重大,在注册环保工程师基础考试中份额可观。该课程学习难点颇多,对于本科生来说学习的压力较大,需要教师在知识点梳理、难点筛选、师生沟通、教学方法总结等方面多做工作,笔者通过对环境类专业工程流体力学教学的自身体会完成此文,希望对教学一线的教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闻德荪.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陈卓如.工程流体力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吴持恭.水力学[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理论力学[M].哈尔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92

[5]刘鸿文.简明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王焕定,章梓茂,景瑞.结构力学[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东南大学等七所工科院校.物理学[M].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教育原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谈话法和讨论法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数学;有效教学;数学教改

中职数学新大纲明确指出:“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那么,作为一名中职数学教师,如何更好地领会并贯彻这一精神呢?我想,这些宏伟目标的实现,都要以教师一堂课一堂课的精心准备和认真实施为保障。面对初中甚至小学的数学基础如此薄弱的中职学生,要实现这样的中职数学课程目标谈何容易?因此,如何增加课堂魅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拟就结合本人多年来的中职数学教学实践,就这一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索,旨在抛砖引玉。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而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长期以来,在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着“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一个学年过去了,学生的数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教师天天喊学生数学基础太差没法教,学生天天喊老师教得太难听不懂,不是我不想学。究其原因:首先要反思的就是教师了,教学有没有针对性?是不是脱离学生实际了?甚至是否每天僵化地照搬教科书?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备课―课前的有效准备

众所周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1)教学对象明晰:准确掌握所要教学的学生的数学基本情况,这样的备课才真正有针对性,对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对策、有预案,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中职学生数学底子普遍很薄,这是不争的事实,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灵活处理好教学内容。(2)教学任务明确,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讲多了学生嚼不烂,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更不能消极应付,照本宣科。(3)教学目标的有效:清晰,明了。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备课时应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4)教学方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教学法、探究法、启发法、调查法、比较法、自学指导法、角色扮演法等等。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例如在《数列》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采用比较法、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对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不断类比,引导学生去发现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并掌握两种数列。又如在《圆锥曲线》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直观教学法、比较法、探究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直观展示三种圆锥曲线的由来及相互间的区别与联系,再通过比较,更加清晰地得到三种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的异同点,从而能让学生比较顺利地理解并掌握这三种圆锥曲线的概念及性质。(5)教学手段的有效: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手段,例如:制作PPT课件,幻灯,几何画板、Excel、Word等软件的恰当应用等。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习惯差,课堂注意力容易分散等毛病,教师多掌握一些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就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掌握学情,明确目标任务,优化教法,选用恰当的辅助教学手段,这样的课前准备才能为后续的课堂教学的有效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授课―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万事开头难,这一环节首当其冲的就是课题的引入,课题的引入常见的有以下方式:谈话式、问题式、图片式、故事式、情景式、游戏式、视频式等等,例如在《指数函数的应用》一课中,就可以通过著名的“阿基米德与国王下棋”的故事作为问题背景来引入,故事的精彩以及比赛结果的惊讶自然能引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又如《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一课的教学就可以采用概率小游戏或买彩票中奖等案例来作为课题引入,让学生明白所学的就是生活中的数学,学习兴致自然就高。再如在讲解《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先画出(1)y=sinx和y=sin(x+π/3)(在同一坐标系中画,观察图象的形状与位置关系);(2)y=sinx、y=sin2x和y=sin(x/2)(在同一坐标系中画,从而得出图象的形状与自变量x的系数之间的关系)。这种开头的方式能让学生有亲身体验,动手动脑,记忆深刻,并尽早收心,回到学习中来,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动手的过程中也教会了学生动脑,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一个好的课题引入将为有效教学立下汗马功劳。

其次是新课内容教学的展开与消化,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做到:语言组织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里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同时,在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上,教师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尽量做到时间的组织恰到好处。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师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学生走神的几率就越低,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在教学过程中,齐声朗读重要段落、数学概念、公理定理等,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请学生上台板演,课堂随机检测等师生互动形式也应该充分加以运用。甚至有时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客串一些小故事、历史典故、小笑话也都是很有必要的。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凝聚课堂教与学的氛围,调动大多数人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有利于了解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要有效,过程是关键,手段要巧妙。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投入,大部分学校已经装备了电脑、投影、幻灯等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声、色、形、动、静发生交替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屏材料,始终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作业设计―课后的有效巩固

课后作业的设计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个环节的重要性。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和专业学习需要,因课设计课后作业,可以设计诸如“巩固类、实践类、探索类、应用类”等类型的试题让学生课后去完成。作业的题目不在多,贵在精。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既巩固了数学新知识,又提高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水平。

(四)反思评价―有效教学的延伸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精细的备课,再周密的组织教学,也总会留下些许遗憾和不足,教学反思正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可以是个体反思,也可以是团体反思。具体地说就是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这样教学生听得懂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等等。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更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保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师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理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探索教法,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从容应对学生各方面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

谈话法和讨论法的区别范文第4篇

一、树立三种意识,优化课堂环境

1.明确目标,树立课堂教学目标意识

一堂课中,要向学生传授几个知识点,培养哪种能力,使他们受到什么教育,教师自己要有一定的确定性,教学内容烂熟于胸,重、难点是什么,如何让学生理解、接受等,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充分考虑;另外,学习是一种精密、复杂的思维过程,课堂教学不可能模仿、体现该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要简约、目标要简化,否则,就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课堂上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思想的氛围,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保护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造热情,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学习,为他们设置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同学们就能把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老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以收到使学生有效学习的效果。

3.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的自主意识主要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个题目教师以前讲过,可是学生考试时还是不会做。其实道理很简单,答案是教师“教”出来的,是由老师包办代替得出的,不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很重要。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方法百花齐放,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总结出来的,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巴班斯基)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一种方法的优点,恰恰可能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

例如,关于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我们可以味精的生产过程为例,让学生首先分析思考要生产谷氨酸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个发酵的装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发酵装置图,分析讨论发酵装置中各个部分的原理及作用。前者类似于对技术的创造发明过程,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后者类似于对一项新技术的消化过程,相对难度较小,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我们很难说这两种方法谁优谁劣,但却是有合适与否的问题,对于基础与能力均较弱的学生而言,采用前一种方法显然是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的,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是难以开展起来的。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优化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一种主动学习,它能让学生主动尝试解决问题,模拟科学研究,发表独到的见解,谋求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有关“工程菌”的知识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若要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来生产人的胰岛素,可以用什么生物来构造工程菌?若要生产人的糖蛋白,可以用相同的生物来构造工程菌吗?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同时也激起了学生高昂的研讨热情。在学生研讨之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生产人的胰岛素一般用大肠U菌来构造工程菌,利用发酵工程完成。但糖蛋白由于肽链上有共价结合的糖链,这些糖链须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加工完成,而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存在于真核细胞中,不能用大肠U菌。学生的思维被引向深入,再通过讨论,师生、生生之间思维发生碰撞,结合生产实际学生会发现:用酵母菌可以实现生产糖蛋白的目的。这样的引申研究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目的性、全面性,使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正确处理两种关系,提升驾驭能力

高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讲,核心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高中教学又是必须面对高考的,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现实,这使得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成为一种更现实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发展学生的素养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两个价值取向是存在一定的矛盾的,但它们也存在着相当程度上的一致性。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以科学素养考查为主要目标的试题,诸如实验设计与分析,信息的获取、处理、转换与表达等类型的试题,已成为高考的主要内容。可以说,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是同步进行的,在某些方面它们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不应该是水火不相容的对立。

谈话法和讨论法的区别范文第5篇

一、当前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美术课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在美术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主要表现在:①教学形式单一,“一刀切”化,老师与学生之间只有教与一味死板的模仿,“依葫芦画瓢”的模式过于死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难以发挥出来。②课堂模式呆板,“悄无声息”化现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大多由老师口述和简单板书,难以得到学生真正的共鸣。这种形式大大抑制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利于美术课程长远推进和孩子的发展。③素材偏离生活,不够贴近学生大家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更离不开生活。④课堂教学评价已成为常规,为何却往往流于形式,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发挥评价的作用呢。⑤到底什么是好课、优质课(有效教学)的标准是什么?教师该如何打造自己的优质课呢?以上种种突显出来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二、如何提高初中美术的有效性教学

(一)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以教科书为主要蓝本展开的教与学的互动,它包括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因此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掌握和运用好这三个基本要素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内容的接受者,了解学生就应该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学科基础、内在需要等各个方面展开。

(二)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

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所应达成的学习任务。它区别于美术课程总目标,也区别于各学龄段的阶段目标,它更强调单位时间内的效益。同时,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制订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而准确,并且具有可检测性。 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应考虑三个层面: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但并非是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以文字的形式把教学目标确定下来,把握“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四个因素。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考虑主目标、亚目标才生成性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还应考虑以下因素:①充分考虑不同学习领域,领域的学习目标侧重于对工具、材料、方法、步骤、语言、原理等方面的认识、理解与运用,以及通过造型表达思想与情感等。②充分考虑不同学习内容。在同一学习领域下的不同学习单元、学习内容其目标也是不一样的。③充分考虑学科特点,不要“荒了自己的田去种人家的地”。④充分考虑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例如同是剪纸的教学内容,其在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年龄段学习要求是不一样的。

(三)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这里所说的“形式”是指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以及学习方式、活动设置等等。“内容”是指教学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应掌握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就教学方法而言就有“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等。就学习方式而言,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形式”很多,一堂课不能都用到,也不能说哪种形式就一定最好,就某一堂具体的课来说,不同的“内容”应选择不同的“形式”,“形式”应为“内容”服务。例如:在学习一些基本的作画技法和步骤时,老师的讲解与演示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再如让小学低年级学生了解一些学科性较强的知识时,采取游戏、接力赛等形式进行知识的柔化处理就比较合适。同时,“形式”的选择应考虑其利益最大化,即采取哪种“形式”对于解决“内容”更直接有效,所谓“该看的要多看,该说的要多说,该画的要多画,该演示的一定要演示”。

(四)范例应具典型性

举一反三性是课程的基本特性之一,要做到“反三”,“举一”就很关键,关键在于范例应具有典型性。尤其是美术课,由于其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特点,所以范例的典型意义尤为重要。所谓范例的典型性,通俗地说就是范例与学习目标能够最好地最直接地挂钩,最能说明问题,即“用它”最能“说话”,并不是越经典就越好。美术课中的范例主要指美术名作、学生习作、教师范画等。不同类型的范例选择应考虑不同的典型意义,有的范例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方法步骤;有的范例旨在学生了解形式语言和艺术原理;还有的范例则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审美特征和人文价值。

四、如何检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美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优化,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以一定的标准进行检测。笔者认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和课堂文化建设情况以及教学的负效三个方面来进行检测。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主要指学生的参与度、作业状况和学习的生成性状况。其中参与度包括问题的参与、交流与讨论的参与、思维的参与、实践的参与、评价的参与等方面的程度,可以通过问答、眼神、注意力、气氛、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来判断。作业状况包括学生作业完成的数量、作业效果、作业过程等方面的情况,可以通过巡回观察、作业展示、互动评价等方式检测,重点是通过作业状况了解学生对教学核心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二)课堂文化建设情况

一堂好课除了应达成教学目标之外,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也是很重要的方面,课堂文化包括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学科特征的凸现和健康心理情绪等。师生关系建立应体现为平等、亲和、自觉;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体现为轻松、活跃、有节奏、有秩序;美术的学科特征应体现为感性的、感观的、感觉的、感化的;健康心理情绪表现为渴望、快乐、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