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经济概况

社会经济概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经济概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经济概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社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62-02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类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特别是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必修课程,他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对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当代国际经济学的发展状况有所了解,并能结合实际中国际经济状况,对现实中的国际经济的具体事件进行分析与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对于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设国际经济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国际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般规律,进一步理解国际经济现象,从而更好地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国际经济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状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中国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贸活动变得日益频繁,对外开放度越来越高。企业需要大量的精通国际经济知识,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掌握贸易谈判知识和技巧的专业人才,而科研院所等研究单位对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各种分析工具,了解现实国际经济状况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不同的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不一样。总体而言,国际经济学专业学生需要达到以下几点要求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1.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无论学生将来从事科研工作还是具体的外贸工作,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都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够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现象进行条分缕析,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表面的经济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深刻原因。这方面对于准备考硕、考博,有志于科研工作的学生而言尤其重要。

2.精确的外贸方面的专业知识。学生应该熟练掌握各种国际贸易术语,各种解决纠纷的国际法律等外贸方面的专业知识。国际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该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公司开展国际贸易,发展国际市场,确定公司的国际化战略,选择公司产品的销售地区,定价策略等。这些工作都要求学生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和外贸方面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并灵活运用。

3.使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流利的英语是从事国际贸易行业的基础。所以国际经济专业的学生应该熟悉各种术语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通晓如何用英语和外商谈判,如何用英语解决贸易纠纷等。另外,由于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中国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密切,所以掌握日语、俄语等小语种的人才也比较受欢迎。

4.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国际贸易的复杂程度较高,往往需要团队共同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工作时能够迅速融入团队,善于与同事交流,共享信息,互相帮助,能够帮助团队提高运作能力。

5.数理分析技术。不管是将来准备到科研院所找工作,有志于科研的学生,还是将来准备从事外贸实践工作的学生,都应该掌握一定的数理分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数理分析技术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对一些经济现象看的更深,想的更远,从而有利于他们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6.论文写作能力。即使是不准备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也应该掌握一些论文写作的技巧,熟悉论文写作的规范,这有助于他们撰写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和会议纪要等文件。同时,这也是对他们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7.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国际经济专业的学生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能够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维护、使用,能够熟练掌握一些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互联网的使用技巧,熟知一些数理分析软件的安装,使用和维护。这些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在工作中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提高工作能力。

8.实践与工作经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比较抽象。很多从事外贸实践工作的学生在刚毕业时往往难以很快地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当中。

从以上分析可知,社会对国际经济专业的学生要求很高,必须是具备上述各种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这为《国家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二、当前国际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1.仅注重基础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重理论、轻实践是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大部分学校都侧重于对绝对优势理论,相对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等经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及购买力评价、IS-LM-BP模型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经典国际金融理论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理论知识。但是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与《国际贸易实务》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相结合,也不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现象的能力,造成学生在学习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其结果是学生仅仅是机械地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现象时,无法作出正确判断,从而错失机会甚至造成贸易方面的损失。

2.仅注重本课程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训。虽然国际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时需要外语交流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多种技能,但是大多数学校在本课程的教学上都仅仅进行本课程知识的教学,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学生难以仅仅通过英文课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专有词汇,常见的外文表达方式与表达习惯等。

3.所用教材老化,难以反映国际经济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目前常见的《国际经济学》的教材主要有五种,分别由佟家栋,高乐咏(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李坤望,张伯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华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袁志刚,宋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和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等人编写,但是这些教材出版的时间较早,难以反映最新的国际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例如保罗・克鲁格曼提出并因此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理论就没有被所有的教材收录,而此理论全面整合此前全异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深刻揭示了自由贸易与全球化的影响和全世界范围城市化背后的驱动力等问题,是国际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4.教学模式僵化,使得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还存在教学模式僵化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教学方法单调,讲授手段不灵活,虽然大部分学校采用了PPT等先进的教学工具,但基本上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考试前突击背诵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以教师讲述为主,讨论和实践环节的学习较少,学生缺乏思考,考试方法与内容比较传统,使得学生普遍觉得本门课程术语和定理较多,内容枯燥,难学,难应用。这种教学情况必然造成学生“平时学没兴趣,考试前靠突击,考试后全忘记”的结果,无法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和创新能力。

三、对《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注重案例分析,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注重案例分析。在教学时可以进行若干国际经济方面的情景假设,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作出经济决策,然后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教师最后进行点评。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用权威教材,并随时补充国际经济领域的新成果。虽然《国际经济学》本科阶段的教学目的是使得学生掌握国际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般规律,能够进一步理解国际经济现象,但是在教学中补充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他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加深他们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3.在有条件的班级开展双语教学。使用英语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听力,还能够通过让学生用英语进行讨论或者回答问题而提高英语交流技巧,而且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只能够在英语水平较高的班级开展。

4.注重开展课堂讨论,开展小论文教学的方式。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些和本课程相关的小论文,然后再课堂讨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理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必定要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手段查询资料,这对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一种锻炼。但是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时间,因此不能经常采用,建议一学期不超过两次。

5.注意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在教学、课后辅导和考核中的作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已经普及,给使用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能够也应该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不仅在课堂教学时应该采用PPT、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教学工具,还应该在课后辅导、答疑、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时采用,甚至可以采用电子化的考试方式。教师的讲义等学习资料也可以制作成电子格式,方便学生的传阅与学习。这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四、结束语

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使得社会对国际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必须考虑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转变教学思想、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宗旨,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择更加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邢淑清.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

[2] 朱正伟,刘东燕.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社会经济概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路交通;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

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是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与现行社会经济水平相符,其所承载的运输量要与社会生产力相一致。换言之,交通运输实现产品的“供需平衡”,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增长所派生出来的运输需求,但又不存在大量交通运输设备长期闲置的情况。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规律性、阶段性和可持续性。构建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的评价指标,是确保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提出了几点思考。抛砖引玉,旨在为我国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进上绵薄之力。

一、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概况

研究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有利于充分反映我国公路交通建设现状,确定今后公路交通发展前景及其力度,为公路网发展规划制定提供科学技术。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公路交通发展状况,为公路交通发展提供了经济、技术支撑。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公路交通的服务水平、建设质量有着不同的要求。可以说,社会经济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直接影响着公路交通发展的速度。而公路交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构成成分,对缓解我国经济运输压力,提高我国运输潜在能力,促进区域间经济发展,实效经济一体化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二、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从国内研究报告可以知道,其适应性是指公路交通的规模、空间布局、等级结构及其所投放的建设资金,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所派生出来的公路交通需求相符,要确保其服务水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规律性、阶段性和持续性三个方面。

(一)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是指两者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会带动公路交通的改善和发展,两者发展呈正面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加大对公路交通的资金投入,改善交通运输状况,创建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能够降低运输的成本费用,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促进企业生产规模及其市场范围的扩大。第二,公路运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运行服务过程中会创造一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有利于缓解了现如今就业难的形势,增加就业率。而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带动土建工程、钢材器件、工业等领域发展,有利于拉动社会经济增长,带动社会经济的进步。

(二)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公路交通建设和发展的进程和状况,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甚至在不同的地区,人们对公路交通的运输需求、结构质量等方面有着差异和不同,也即是说,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看出,交通运输历程经历了“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管道-铁路等五种运输方式协调运作”四个发展阶段。其中,水运为主的运输阶段为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铁路为主阶段是在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而公路、航空和管道为主的三种运输方式时期为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五种运输相协调运作是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现阶段,社会经济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其中,公路运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

(三)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资源的投入和使用,建立节约型公路交通系统。公路交通与资源的投入紧密联系,充足的资源投入是公路运输发展的物质基础。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指要以最低的投入产出最大的建设效益,在满足社会经济对交通运输需求的同时,实现资源投入的最小化。而资源的使用是指要尽可能的确保公路等运输设备出于运作状态,避免出现大量运输设施长期闲置的现象发生,即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第二,环境友好型公路交通的建设。公路交通作为交通运输的一种,其运输过程往往伴随着一定污染的产生,对道路通行者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要减轻公路交通的污染物,降低对环境的破坏性。另外,“适应性”还包括减少公路交通的安全事故,消除其运作的风险隐患,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可靠性。

三、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的评价指标分析

(一)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的评价指标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两者关系的认识,及其解决两者存在问题和长足发展。因此,要合理有效的选取评价指标,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评价目标一致性。所选取的指标不仅能够反映公路交通的现状,而且能够体现两者内在的互动关系。反映出两者的适应程度。第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所选择的指标除了包含能够从宏观上反映两者适应性的指标,还应当具有从微观上体现两者适应性的指标,能够将“适应性”具体化、量化,进而全面反映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现状。第三,可操作性。所选择的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够让人们清晰的理解其物理和经济意义,能快速地获取数据、资料,并通过分析计算,得出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两者适应性的结论。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的评价指标建设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就公路交通而言,其系统就存在多目标、多层次等特点。因此,在遵循评价目标一致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可操作性等评价原则之外,为了充分反映和了解两者适应的现状、程度,还应当构建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路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笔者认为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过程中,除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总量、服务水平、管理现状之外,还应着重突出两者在环境发展、可持续和安全性等内容。考虑到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根据“木桶理论”在公路交通和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的运营,还应当考察评价公路网建设发展与社会经济水平的适应性等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明确侧重点,合理划分为主指标和一般指标,提高主指标的评价比重,一般指标作为主指标的补充,要确保其全面性、真实行等。

四、结语

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交通运输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区域经济联系,克服空间距离阻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现如今,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探究其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交通运输长足发展的必然举措。作为一名工作研究人员,在是工作中,要重视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工作,不断学习、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提高适应性研究工作的成效,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上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葛广.区域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研究[J]. 科技经济市场,2016(04).

[2]庞元红.养护现状及优化措施[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6(03).

[3]佚名.《公路与汽运》投稿须知[J].公路与汽运,2016(03).

社会经济概况范文第3篇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经济史占据了较重的份量,而经济史主要涉及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概况、我国不同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以及经济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所含内容跨度大,从古代经济体制、社会生活概况到现代经济构建过程,由于经济史内容与学生距离较远,多数学生在学习时较为吃力,加上教师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加大了高中经济史教学的难度,对此,本文将进行详细探究,以找到突破高中经济史教学难点的方法,从而提升经济史学习质量。

关键词 高中经济史;教学难点;措施

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等联系紧密,对人们生活、学习与工作也产生关键性影响,鉴于此,高中经济史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经济价值观,熟悉当今社会运行的经济体制、经济理念、经济方式在不同时期对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影响,使其形成关注经济动态的良好习惯,在当今发展迅速的社会生活中,积累足够的经济知识,科学分析经济形式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之间的关系。然而,目前经济史教学效果不显著,学生对经济史内容掌握存在较大难度,高三由于时间短,任务重,更加大了学习难度,对此,下文将针对这一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密切联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在设计高中经济史课程时,应当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补充,结合当今社会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与经济形势,为枯燥的经济史内容注入生活气息,以课堂模拟世界经济市场,实行分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大国崛起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史”时,首先,教师可进行现场模拟,提问学生: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哪国?你认为她在哪些方面较为强大?她现阶段强大的原因是什么?她是借助哪些方式实现自身强大目标的等,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应根据其回答内容,引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价值、殖民侵略历史进程、工业技术在世界历史形成中的作用”这一教学任务,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其次,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认命各个小组为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将“资本积累方式”、“工业发展过程”等搬到课堂中,以英国代表组为例,引导学生从世界市场形成原因、方式等进行陈述,同时允许其他小组进行辩驳,提出各个国家在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各种行为对其他国家与世界的影响;最后,教师对整个世界市场形成过程进行串讲,强调重点内容与标志性事件,并对各个“国家代表小组”进行点评;通过这种全民参与的教学方式,变教师主讲为学生主动探索经济史知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效果。

2.重视反馈,及时调整教学任务

教师应定期询问学生教学建议,包括教学方式,内容安排、互动活动效果、课后作业布置量等,从而获取第一手资料,并依据学生提出的建议,及时调整教学任务与课程安排,以提升教学效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复习古代社会经济内容时,例如,在系统复习中国不同时期的耕作方式时,教师可采用对比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基本素质等进行对比教学,以时间为纽带,将整个发展过程融合为一体,探究耕作方式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形成的基本原因、具体耕作方式以及对当时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影响,讲解完毕后,应做好反馈信息调查,如果学生对某个知识点存在疑问,教师可实行“问题整理”,即设置答疑环节,在串讲时,号召学生指出不懂之处,在黑板框架上进行罗列,可先询问已经掌握的学生的看法,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重点解释,争取让每位同学都能熟练掌握古代社会经济概况。

3.抓住关键,突破讲解难点

正所谓,打蛇打七寸,要想突破高中经济史讲解难点,也应抓住题目关键,能够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从而将题目进行及时消化与吸收。例如,在复习“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内容时,教师应突破常规“背诵复习法”,可事先向学生提问相关问题,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再结合复习计划,将重点、难点各个击破,然后找准切入点,带领学生进入历史学习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课文提到,后,较多的洋货涌入中国境内?这里的洋货都有哪些东西呢?

学生:西方国家所生产的产品。

教师:涌入中国,说明规模大、数量多,那么西方国家是怎么生产这么多产品的呢?

学生:运用机器生产。

教师:为什么洋货进入中国市场后,打击了我国原有的手工呢?

学生:洋货价格低,而且功能多……

通过这样富有逻辑性的“雨点式提问”,使学生的思维跟随“后中国社会经济”形成的关键原因,抓住该知识的本质内容,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结束语

高中经济史教学最重要的是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兴趣、知识掌握程度,并结合多角度的反馈信息,做好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措施的优化工作,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借助对比、时间关系、影响等对经济史实行专题讲解,找到突破其难点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高三学习的特点,对经济史知识综合探究、分析对比,以实现“低投入,高产出”,提升经济史教学质量,帮助高三学子顺利通过升学考试。

参考文献

[1]邵明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王欣.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实施探究式学习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3]江友仙.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运用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

社会经济概况范文第4篇

   在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目标需要更加适应整个经济市场的需求,从而促进自身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的发展脚步和节奏。根据当前的市场状态以及供给需求为基准,财务会计的目标设定需要站在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统一前提下,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企业财务工作的规范发展,也能够更加有效的实现财务会计效益的最大化。针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制定和创新工作来说,其积极深远并深入,同时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满足市场供给需求变化,使财务工作更加具有效益性,促进企业的合理经营,以此来推动我国企业整体财务系统的全面进步。

―、财务会计目标概念的界定

财务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中的开端,凝聚了—系列财务会计工作开展的中心思想,具有引导后续财务会计工作陆续进行的关键意义。从财务会计目标的自身性质来说,其作为企业整体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又涵盖着企业财务工作的期望目标定位,是建立在一段时期内具体经营活动规划的基础之上。总的来说,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即作为一个经济主体高效发展的主观愿望集合,其真正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效果最终是取决于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活动的基本职能与具体效益。

二、社会经济背景下财务会计目标应满足的条件

首先,财务会计目标需要满足我国统一调控的宏观经济发展路线和发展要求。由于财务会计目标涵盖了财务工作理想目标的具体定位,而企业的良好发展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实现,因此企业制定的财务会计目标需要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形势相协调,在相互促进和整体统筹的标准下,完成对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建设工作。

其次,企业设定的具体目标要与企业内部的相关经济活动相适应,这里的经济活动包括了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只有大程度的满足实际经济活动的需求,以及细致的掌握企业的具体发展概况,财务会计目标才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实现财务会计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统一,才是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根基。

最后,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要站在社会总体的大环境中进行。由于企业作为一个独立法人,其利益相关人的数量非常多,为了使企业利益相关人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以及整体发展目标等,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财务会计目标来实现。

三、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具体发展方向

第一,企业财务会计的发展目标需要更加具有国际市场性。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发展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为了促进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针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制定需要更加具有国际市场性和多元性,从而更加切合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也能够使自身企业对财务风险的评估工作更加全面、更加综合。同时,企业也要树立起正确的财务会计目标制定理念,积极学习国际会计准则的先进观点,从而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即能够满足中国经济及国情的发展标准,也具有国际先进的财务会计理念,实现财务会计目标的国际化与多样化,为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经济活动中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第二,企业财务会计目标需要朝着标准化和公共化的方向发展。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背景中,如果财务会计的目标脱离于大环境的中心思想,会使企业的财务工作失去坚实的依靠,成为了"无头苍蝇"抓不住市场的变动规律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为了积极推动企业财务工作完全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财务会计目标的制定要更加符合整个市场的标准,实现标准化的规范经营。同时,要站在社会公共集体利益作为财务会计目标制定的出发点,为促进社会统一发展而做出努力。

第三,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变化规律。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即作为一个经济主体高效发展的主观愿望集合,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标准,作为市场个体的企业来说需要在会计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更加灵敏的抓住市场变化规律。比如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中,要制定紧缩性的会计发展目标;相反,如果在面对经济危机时,需要采取扩张性的会计目标,做到伴随社会经济的变动而发生的相应的改变。同时,为了推动财务工作更加创新化和先进化,会计目标也要根据整体市场的需求变动进行调整,不断为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注入新鲜血液。

社会经济概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管理科学与工程 发展史 特征 展望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1管理科学与工程概况

管理科学与工程从字面上讲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科学管理与工程方法,可以理解为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属一级学科,下设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研究方向。

2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史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多角度的研究方向,成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学科支柱。

2.1西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规律

2.1.1学科形成

以蒸汽机的改进与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文化总是可以为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创造条件,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和管理思想的发展。100多年前的泰勒正是科学管理的代表性人物,他将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进行分解并系统地研究工作效率。在泰勒的影响下,吉尔布雷斯夫妇从“运动研究”的角度出发改进了泰勒的方法,将人的所有动作归纳成17个动素,那么工人的作业就分解成一些动素的和。这是工业工程开始的标志,因此泰勒和吉尔布雷斯夫妇是最著名的工业工程创始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电子技术得到空前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以及信息论、系统论等学科的应用使得管理理念进一步现代化。二战结束后的经济恢复期,工业工程与数量分析、运筹学等学科不断融合。进入21世纪,管理也逐渐进入到人本管理的阶段,该学科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延伸到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金融工程等众多研究领域。尤其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该学科为大交通、大数据等热点问题引入了很好的应用方法。

2.1.2规律总结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有其历史原因,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以及需求的改进。从蒸汽时代到泰勒的科学管理再到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科技的发展带来生产方式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也起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从而共同作用于学科的发展。

2.2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规律

2.2.1学科发展

20世纪中期,我国开始建立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80年代初期,开始对工业工程有所认识并不断发展。到今天该学科涵盖了工业工程、管理科学等18个分支学科,包含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

2.2.2规律总结

该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归因于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水平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改进。

该学科发展的基础是管理理念的引入与更新,中国的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儒家学说―以和为贵,与西方的人本管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可以说管理思想的发展并没有伴随着管理活动的更新与创造,直到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我国才开始了真正的管理活动。改革开放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对西方管理及技术理论的重视开始引导国人加强该学科的构建。

2.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发展概况

2.3.1工业工程专业

190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首次开创了工业工程课程,这是工业工程学术化的开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许多大学先后成立了工业工程系。今天,美国已有150多所大学设立了工业工程专业。汪应洛教授是我国工业工程学科的带头人,提出企业柔性战略概念以及“精简、灵捷、柔性”的生产准则。

2.3.2管理科学专业

上世纪30年代霍勒斯卡文森将复杂的数学模型应用于数据工作,50年代开始出现了管理科学的教科书。60年代初,运筹学开始进入美国大学的课程规划中。在我国,钱学森是系统工程界的代表人物,他提出航天系统工程的理论,并致力于将系统工程的概念推广到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

2.3.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开始在大学设立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的普及是该专业产生的直接原因。1985年,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始人――明尼苏达大学的管理学教授Gordon B.Davis为管理信息系统给出了一个较完整的定义,各种管理信息系统也应运而生。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特征

(1)跨学科性;

(2)拓展性;

(3)实践性。

4从辨证发展的角度分析新形势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技术的创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同样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学科发展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学会用辨证的方法去剖析,认识到其中的不足与挑战。在当今大环境下,该学科应与国家社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跟踪国际研究的前沿,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同时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以此发挥学术团体的积极作用。

新时期下更需要我们转变思维模式,加大创新力度,唯有实现真正的创新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汪应洛.工业工程手册[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8.

[2] 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等.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06,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