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展经济与管理实践

会展经济与管理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展经济与管理实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展经济与管理实践

会展经济与管理实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盗窃;未成年人;情节;未遂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6-0000-01

2013年4月4日,“两高”《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正式实施。盗窃罪是基层司法实践中最为常见的侵财型犯罪,《解释》传承了1998年解释(以下简称“旧解释”)的基本精神,并基于1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于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给予了诸多考量。由于新司法解释变化较大,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对很多问题的思考还不深入,现就新司法解释适用中出现的实践空白做一些粗浅探究。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适用

《解释》第二条、第六条分别规定了“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特别标准,这一特别规定充分体现了盗窃罪的定罪处罚不“唯数额论”,应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盗窃情节、后果的严重性等社会危害性因素。但是与旧解释存在同样的问题,新解释依然没有明确规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者跨年龄段犯罪嫌疑人)是否适用特别规定。值得一提的是,特殊条款第一、二项规定的前科劣迹标准,我们认为当然不适用未成年人。刑修八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属于认定累犯的例外;刑诉法则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本地司法实践中,书中亦不表述前科劣迹,按照“入罪则举轻以明重、出罪则举重以明轻”的当然解释原理,未成年人犯罪当然不存有前科劣迹的情况,故无必要考虑一、二项特殊规定,这与笔者上述阐释并不矛盾,与刑事法律体系亦是相辅相成。

二、四类特殊盗窃行为入罪的具体认定

《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简称刑修八)对刑法第264条作了修改,将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与多次盗窃并列规定为盗窃犯罪的定罪标准。《解释》在充分领会立法精神的前提下,结合审判实践情况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以及多方意见,从准确适用法律的角度,对四类行为进行了界定。但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适用问题,标准不一以致各地的定罪量刑存有差异。

(一)是否存在数额限制、未遂等情节

刑法条文虽规定四类盗窃行为入罪,但各地司法实践具体不一,有地区一旦实施四种行为即进入司法程序定罪量刑,而有地区考虑数额、实际取得财物等情节,区分既未遂,情节显著轻微不予刑事处罚,故同样的行为在不同区域甚至存在罪与非罪的差异。这有待于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但我们认为四类盗窃行为属于结果犯而非行为犯。首先,不能根据分则条文直接断定四类行为属于行为犯,其次,四种行为的性质决定其应当遵循盗窃罪统一的既遂未遂判断标准,最后,从构成要件齐备的角度看,将四种行为认定为结果犯较为合理。

(二)具体情节的认定

1.携带凶器盗窃

《解释》规定“携带凶器盗窃”是指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盗窃,或者为了实施违法犯罪携带其他足以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器械盗窃。该界定与高法《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对携带凶器抢夺以及抢劫中凶器的认定标准一致。

2.扒窃

《解释》规定“扒窃”是指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盗窃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实践中对于在医院偷拿病人床头财物的案例认定存有争议:扒窃或是特别规定的八种情形之一。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界定公共场所的含义。

3.入户盗窃

《解释》规定“入户盗窃”是指非法进入供他人家庭生活,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盗窃,这与高法《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对抢劫罪中“户”的界定标准一致,须同时具备“家庭生活”、“外界隔离”双重特征。“与外界隔离”尚容易理解,但若干特殊生活空间如公租房、集体宿舍等是否认定为 “户”,因司法实践中对“家庭生活”这一概念的解释不一而存有争议。辞海将“家庭”解释为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间的共同生活组织。而此处的“生活”我们认为应当狭义解释为衣食住行,当然包括单身生活。

4.多次盗窃

《解释》将“多次盗窃”更改界定为二年内盗窃三次以上的,相较旧解释取消了对空间和场所的限制,即只要在特定时段(二年内)实施了三次以上盗窃行为,即构成“多次盗窃”,这更符合日常生活常识对“多次盗窃”的理解。我们认为因往次行为未被评价处罚,可以与本次行为累加,同时适用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八规定的折抵刑罚原则,将本次行政处罚的拘留期限以及罚金数额从刑事处罚中相应扣减。

三、盗窃未遂入罪的具体把握

会展经济与管理实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会展业 专业人才 培养与开发

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地提升,会展业作为一类新兴的经济产业形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并逐渐被社会各界重视,会展在20世纪90年代由西方传入我国,在二十几年时间里,我国会展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会展业能产生强大的互动共赢效应、能获得优质资源、能提升支持力度、能增加就业机会、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目前我国会展产业的规模日趋扩大,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知名展会。但是,伴随各地会展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会展人才的紧缺矛盾也日益突显。专业展览人才的缺乏,会展人才素质偏低,已经成为制约会展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与环境下,分析我国会展人才队伍的现状,认识会展人才市场需求,对于加强会展人才培养与开发,促进我国会展业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会展专业人才是指从事会展运作管理、会展市场开拓和会展接待服务的专业性人才,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会展活动的质量。根据会展组织和服务活动对具体知识的要求,会展专业人才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专门从事会展经营管理的人才,包括规划与行业管理、服务管理、场馆经营管理、融资与财务、项目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商务与服务管理等人才。二是专门从事会展活动总体策划与市场推广的人才,包括活动策划与组织、国际公关、市场营销、广告布置等人才。三是为会展活动提供专项服务的人才,包括会展场馆设计建设、设备保养和维护、会展场馆装潢、展台设计和搭建、会展软件系统开发及维护人才。四是会展教育研究人才,包括专家学者、教师及科研人员、行业协会培训管理工作人员、信息统计人员、刊物网站编辑和技术人才。

一、我国会展人才培养和开发现状

由于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与开发起步较晚,会展理论、会展教育,以及会展研究严重脱节,致使会展产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会展经营管理理念、具体操作运营等方面都存在着薄弱环节。目前会展人才培养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人才培训教育目标不清、效果不佳。

我国会展教育发展很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会展专业或方向的大专院校及高职、职高就达几十家,各种各样的会展培训班更是层出不穷。但是,快速发展的会展培训教育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一是从目前会展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来讲,由于众多院校缺乏对会展行业特殊性的深入了解,盲目办学,专业定位模糊,人才培养缺乏特色;二是培训本身的质量不过关,一方面由于我国会展业起步晚,培训老师大多是半路出家,具有会展从业经验的人很少,另一方面,在技能与技巧的训练上时间不够,学员与老师之间难以有效地进行经验交流,难以保证培训效果;三是教育培训很难契合现实情况,培训目标几乎都是会展高端人才,而企业大量需要的却是展台搭建、展台运输、接待、咨询等操作性实用人才,学生的实践能力薄弱,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难以满足各类会展对人才的需求。

2.会展人才培训教育地区分布不合理。

由于会展经济是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程度密切相连的,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其会展经济之所以发达,地区的经济优势功不可没。会展经济的这种特殊的依附性,实际上造成了会展业人才培训分布的不均衡现象,造成了大都市会展人才在某种程度上相对较多,而中小城市的会展业人才极度短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更是很难向中小城市流动,这种相对的人才富余和人才不足,既造成了人才培训的浪费,又难以满足会展经济起步较晚城市的发展需求。

3.缺乏系统的扶持和保护措施。

一方面由于相关政策措施不到位,缺乏相应政策的扶持,使一些地方具有良好前景的会展产业,由于人才培养方面没有及时跟进,致使会展产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会展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新鲜感的行业,人员的流动比较频繁,由于缺乏人才相关的管理与保护办法,一些地方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培养的会展专业人才大量流失,这无疑会影响会展产业全面、健康、快速地发展。

三、会展人才素质的培养和开发的对策

会展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无法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国会展产业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注重培养专门的会展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1.制订切合实际的培训开发规划。

(1)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会展业的高度综合性和极强实践性,会展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博、精、深。博,是指要提供广博的知识,以适应不同内容会展项目的要求;精,就是要精通整套会展业的操作流程;深,是要深入掌握会展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会展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多层次:首先,应培养一批具有敏锐市场意识、高度开拓精神的会展管理人才。其次,培养能与国际接轨、具有现代营销理念和手段的营销人员。再次,培养具有会展相关专业知识,并能够把握会展主题的设计人员。最后,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会展服务人员。

(2)建立合理的培训体系

培养会展人才的主要手段就是培训。通过培训可以提升会展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增加其自身的发展机会,同时还能达到提升整个会展行业人力资源水平的现状。目前,可采用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两种。

学历教育:在会展业发达国家,95%的从业人员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而要想成为会展经理,更是需要本科学历及十年左右的工作经验。目前,我国会展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是其他专业转行而来。要想改变这种从业人员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保障我国会展业及会展人才市场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加速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可以在部分院校开设会展专业,进行学历教育。

在职培训:加大对现有会展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我国会展行业的整体水平。会展业所涉及的学科多达10余种,是一个操作性、服务性很强的行业,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时,注重演练,结合会展策划、公关策划、组织管理、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场地设计、财务管理等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与参与性,改变传统授课以师为主、多说少练的局面。同时,在培训过程中注重搜集典型会展案例,进行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2.规范会展行业的人才标准。

展览是一个系统,展览的复杂是内容上的复杂,一个会展业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是高素质的、有实战经验的、有创意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良好的理论素养等缺一不可。会展业对人才素质的标准主要有:

(1)宽泛的知识理论素养

所谓知识理论素养是指会展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会展相关知识,它构成了会展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专业会展人才需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会展方面的知识,如会展概论、会展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以及会展相关法规等;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如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技术方面的知识,如现场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等;艺术方面的知识,如展台设计、展台装饰等。只有如此,会展专业人才才能具有广泛的市场适应性,才能胜任多种类型的会展活动。

(2)独特的策划创新能力

作为策划者,会展人才要有创新能力,能不断开发新主题,赋予展会项目新的元素。纵观国内外知名展会的成功经验,无外乎“常办常新”,而这些源源不断的“新”又来自会展策划营销人员的独特策划创意能力。可见,独特的策划创新能力是会展对专业人才、尤其是设计策划人才的较高要求。

(3)严密的组织管理能力

管理在会展产业链中处于核心重要位置,展会的现场、安保、清洁、交通、人流、物流、财务、客户、品牌、危机,以及信息技术的有效运转都离不开科学的管理,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是会展企业或会展活动得以正常运行的保障。

(4)娴熟的沟通协调能力

任何一个会展活动都是一个繁杂的项目,因此对于会展从业人员来说,需要其具有娴熟的交际沟通能力,要能做到内外、上下、左右有效沟通。

(5)强烈的服务意识

会展业属于服务行业,要为各类参展商、观展者提供各种服务,不仅包括推广宣传、参展招募、观众组织、项目营销等必需的服务内容,还包括法律、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援助。会展活动成功的关键是使每一位服务对象获得满意的体验,这就要求会展专业人才具备较高的服务意识和较强的服务能力。

一是发挥教育部门主导作用,院校按原有学科特点及当地会展人才需求类型开设会展相关专业,通过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开办开展教学活动,以增加师生接触实践的机会;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专业毕业生的市场调查工作,从而对专业教学做出适时、必要的调整。

二是抓好会展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搞好教材编写、理论研究、教学基地建设等学科建设基础工作,建设一支怀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精通会展管理理论、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年龄结构合理的会展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具体措施有:(1)加强国内外开展会展专业的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选派会展专业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院校去学习、深造。(2)从国内知名会展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充实各院校会展专业师资队伍向双师型发展。(3)鼓励开办会展专业的院校教师到大型会展企业挂职锻炼,增加实践经验。

三是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会展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学校的课堂上照本宣科是学不会展览的,必须让学生走出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操作,体会会展理论与知识的价值。尤其要注重实践技能知识,学校可与一些展览公司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公司的运行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

在当今世界会展业与会展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会展人才已经成为其中最根本的动力,因此,政府、社会、高校、行业协会及企业应在会展人才培养中发挥各自作用,共同重视与支持会展人才素质的开发与培养,确保我国会展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春红.会展人才培养――重应用还是重研究[N].中国贸易报,2005,(7).

[2]马勇,肖轶楠.我国会展的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J].旅游科学,2005,(2).

[3]黄长.国外专业人才培养战略与实施[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

会展经济与管理实践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贵州 中职会展人才培养 探索

随着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地提升,会展业作为一类新兴的经济产业形式,被称为我国三大新经济产业之一,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根据中国贸促会的研究显示,未来5至15年内,中国会展业年均产值增长率将保持在15%至20%左右。2010年,我国会展业总收入超过200亿元;预计到2020年,我国会展业总收入将超过1000亿元。无论是从展览基础设施、还是从会展活动的数量和规模看,我国正在步入世界会展大国的行列。

一、贵州会展经济发展概况

随着贵州省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会展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根据《贵州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贵州将“加快培育西南商务会议基地,发展国际化、专业化的商务会议会展旅游业。一是建设以贵阳等大中城市为重点的商务会议城市。二是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务会议品牌和商务会议企业,引导商务会议业向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贵州省会贵阳作为国类会展业的新贵(爽爽贵阳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夏季是国内会展业淡季时,恰是贵阳会展业的旺季。让会展业在贵阳无明显淡旺季之分。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位于贵阳市金阳新区,投资达38亿元,总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这座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全国排名第五的会展综合展览中心建成,标志着贵阳市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造“中国夏季会展名城”的目标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在贵州,目前开办会展经济管理专业的本专科院校不仅少,而且其更重视学生对会展理论知识的培养,缺乏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市场上大多数的培训机构只注重相关证书的获得,对学员没有进行实际操作的系统培训。会展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我省会展业发展的最大“瓶颈”。[1]

二、贵州中职会展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1.开办会展专业的中职学校少,规模小,招生难度大。贵州仅有2-3家中职学校开办了会展相关专业,招生规模不到200人。主要因为会展为新兴产业,在西部较落后地区,学生,家长认知度较低,不了解会展行业,造成报读会展专业学生较少。

2.依托学科多,课程设置杂,在贵州已开设的会展专业或方向中有,有依托原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设立的,有依托市场营销专业设立的,有依托设计类专业设立的相同学科、不同学科背景下开设的会展课程各不相同,许多课程与所依托专业或学科的课程类似或接近,也出现有的课程因人而设。 [2]

3.专业师资队伍缺乏。现在担任会展课程的教师主要由原有教师经短期培训后兼任,同时也新进一些会展专业教师,或少量聘请会展行业人士授课或作讲座,专业师资匮乏现象十分显著。这是任何一个新专业、新行业发展初期都必然面临的问题。

4. 实践教学本身具有投入成本高、师资要求高、协调难度大、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加上目前贵州中职会展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日常管理等方面还很不成熟,导致企业见习、模拟实训等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所占比例偏低,更难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由此导致学校的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三、贵州中职会展教育发展思路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只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强化会展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通过派出学习、到会展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大对现在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二是大力引进高层次、专业化的会展人才;三是面向省内外甚至国内外会展教育界、会展行业聘请兼职教师、教授,定期不定期地授课,以壮大师资队伍。[3]

2.明确办学定位和特色,创建品牌会展专业

会展行业涉及知识广、要求技术多,对人才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服务、展示设计、展台搭建、物流管理、设施设备管理、商务外语等。中职毕业生在会展企业主要能从事会展服务,会展营销,会展设计,会展项目管理助理四大类工作。各中职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强化办学特色,明确办学定位,努力打造会展教育知名品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会展专业人才。其中,财经、旅游类学校要发挥财经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优势,强化会展营销、策划、服务等专业方向;设计,计算机类学校着重培养会展设计类技术人才。以高质量的毕业生,赢得行业,社会的认可,让更多家长,学生报读会展专业。

3.强化应用型中职会展人才培养

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会展专业的知识体系,实践性两方面来看,表明只有深入、有效地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才能出培养社会认同、企业急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强的会展高技能人才。同样会展行业的行业特征决定,关起门来是培养不出合格的会展从业人员,中职会展专业学生相对于高职本科会展专业学生更需要实际的从业经验。在学生产性实践环节上,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探索出一种新型 “以企业会展项目为载体,工学交替”的弹性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除了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外,让学生实践岗位轮换体系,在学习培训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4]

发展会展教育,仅依靠中职一方的努力是不可能的。会展教育影响着会展行业的发展,也依赖于全行业各方力量的共同支持。其中,中职学校要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为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办学质量开辟道路,并立足市场需求、学以致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会展行业输送高素质人才。会展企业要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为院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及实习实践等多方面的支持。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会展教育及人才需求的宏观调控,以资金、政策来支持会展研究、师资培训、实习就业,帮助学校提高教育水平。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全省中职会展教育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小勇:中职学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广西教育,2009,30

[2]陈玲.会展教育与会展人才培养的探讨[J].改革与战略,2006,5.

会展经济与管理实践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当前在会展人才培养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会展人才培养滞后于行业发展,与行业需求脱节,因此会展人才培养改革迫在眉睫。会展人才培养要走出困境,亟需针对当前会展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遵循“从出口往回找”的思路和会展人才培养改革基本要求,创新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会展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师资队伍能力培养、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关键词:行业能力导向 会展教育 人才培养改革 

会展行业发展对会展人才培养改革的时代要求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十三五”期间,以会展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主要推动力,会展业、会展教育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在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会展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合理设置会展教育课程,按行业或岗位能力需求來选择教学内容,不仅可以解决应用型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矛盾,还可以促进应用型院校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层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符合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针对各院校会展教育实际情况,根据会展教育内容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编排和设置,才能使之适应市场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应用型院校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而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之一即缺乏行业能力导向。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往来联系进一步频繁,会展活动已广泛涵盖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部门,懂策划、善运作的会展人才供不应求。设置结构合理、顺应社会需要、与行业接轨的会展教育课程,不仅可以解决高校培养的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偏重于知识积累、欠缺实践性经验的不足,还可以根据行业或产业发展实际培养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会展教育具有鲜明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特征,在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突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行业能力导向,实现人才从学校到社会的良好对接。通过加快会展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合理设置会展教育课程,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会展项目调研、会展策划、会展运营、会展服务等方面的训练和组织,提高学生投入社会的实践操作能力,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行业能力导向下会展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滞后行业发展。会展教育并非传统的理论式教育,它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和产业依托特征。目前,我国会展产业虽有较快发展,但其会展产业链条各环节的成熟程度较低,各环节缺乏合作稳定性和系统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国内外会展市场的逐步扩大,会展市场需求与日俱增,会展教育正面临复杂多变的产业环境,现有的理论和方法未能及时更新和丰富发展,故不能很好地与实践对接,造成学生“学而无用”的现象。 

会展专业课程盲目照搬跟随。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重视理论基础,强调理论与实践兼顾;后者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更强调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但就国内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院校会展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未考虑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师资能力水平,盲目照搬国外教材、其它学科理论或其它院校课程。如此照搬与跟随,若课程开设合理、教材选择适当、符合人才培养定位需求,应极大鼓励;相反,若与人才培养定位相冲突,应坚决禁止。 

会展师资水平制约人才培养。会展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目前各院校会展教育的师资多是校门对校门的高校毕业生,主要为经管类、人文社科类专业出身,专业科班出身的师资较少,甚至有的教学工作者从未参加过会展行业实践却也承担了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可见一斑。由于教师欠缺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对各类会展活动实际工作的了解,不能跟踪会展行业的发展变革,再加上知识更新不够,因此会展教育师资的知识“老化”、“窄化”已成为影响会展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因素,成为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 

忽视实践教学弱化学生技能。应用型院校除了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更应注重学生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会展人才培养注重动手教育且离不开广泛的行业实践,超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会展人才培养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学生满足企业需要的关键要素。目前,部分院校仅开设有会展教育理论课程,欠缺配套的会展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削弱了就业竞争力。会展人才培养一定要在“做中学”,一定要摆脱过去的“学-做”分离的状况。但由于教育经费和教育设施的投入不足,“教、学、做”一体的实践场所有限,从而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行业能力导向下会展人才培养改革建议 

(一)会展人才培养改革遵循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遵循“从出口往回找”的思路,即会展专业就业面临的主要岗位群应具备何种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倒推何种课程能够达到上述要求,科学设计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课程,并构建基于知识分类与职业分类相结合、以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坚持以“适应行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为基本原则,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新的历史条件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的问题,以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进实践教学项目,推进深度校企合作等,并凝练专业核心知识和专业核心能力,构建起基于工作过程的、满足行业需求与学生个性发展兼顾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会展人才培养改革基本要求 

一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以培育、申报各级质量工程项目为契机,形成应用型精品课程、应用型精品教材,打造示范性教学团队、示范性实验实训中心、教学示范岗。二是深化课程改革。按照“有用、可用、管用”的要求,结合毕业生面临的主要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重新审视教学内容,力求做到“会展基础理论课程管用、会展专业基础课程适用、会展专业技术课程能用”,将行业与产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与行业无缝对接。三是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整体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设条件、模拟行业环境,构建逼真的行业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能力锻炼平台和创新创业机会,使学生在行业实务领域更好地学会人际交往和沟通,促使专业技能训练得到强化。四是推进深度校企合作。加大力度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引进企业课程体系,有机嵌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采用分段式开展校内学习和到企业进行项目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预就业。 

(三)会展人才培养改革的具体举措 

创新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开展行业需求调研。根据“从出口往回找”的思路以及主要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核心能力要求,合理确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重视实践教学过程和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对接社会需求。根据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布的会展专业培养计划、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的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等方面的变化。全面厘清职业岗位、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与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关系,使之能够较好地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发展需求的一致性。三是针对应用型专业的特点,科学构建以行业能力为导向的会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的学生能更好适应区域会展相关行业的需要,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构建会展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美国著名会展权威专家、“现代事件管理之父”乔·戈德布莱特博士提出,活动管理的基本过程应包括研究、策划、计划、协调和评估5个步骤。按照这个思路,会展课程的设置可分为前期(包含策划+准备)、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具体每个阶段可设置的课程如表1所示。若严格按照表1对应课程进行课程设置,一方面会存在课程设置太细,未能考虑会展专业其它课程衔接的缺点,另一方面也会存在部分环节知识点重合的现象。因此,部分课程可以融入或整合到其它课程中,仅作为某一个章节或部分来体现本部分的知识点和重要性。对于重合的知识点,如《会议服务与管理》与《会议管理》两门课程中均有会议管理的内容,应充分考虑整合、合并。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能力培养。首先,可与国内外优势会展院校发展校际交流和教师互派,选派重点课程教师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内外专业培訓。其次,以校企、校地合作为主渠道,有计划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或培训。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参加行业举办的专业技术培训班,鼓励教师取得具有行业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认证,培养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加大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双能型”教师的力度。要从会展行业一线聘请高职称、高技能人员担任“双能型”教师,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实践教学、指导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形式承担相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将现场和生产一线的最新信息、成果、技术引入课堂教学。 

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校地、校企合作是培养会展实践人才的重要途径。一是多方面争取经费投入,完善专业校内实践基地,增加或更新实训设备,配齐常用会展教学软件。二是加强与会展行业全方位、多渠道合作,共建多个领域的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开发一批能反映社会需求和会展学科发展的专业核心课程,共同编写一批关于会展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材。三是以提升学生技能为要旨,创新实训体系,着力技能训练的“三化”即项目化、课程化和具体化,构建三级四层赛训一体的实训模式,即围绕校级、市级、国家级三个层级竞赛,推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三位一体,从低年级至高年级四年阶梯式不断线的“训、练、赛”技能训练体系(王东强等,2014)。 

参考文献: 

1.周健华.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探讨—以《会展概论》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 

会展经济与管理实践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会展业 高职 技能型人才 会展管理

随着我国会展业的迅猛发展和2008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广州亚运会的举办,会展人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高校纷纷开办会展专业教育。而高职院校开设的会展类专业占高等学校会展教育的80%。据初步统计,上海已经开设会展专业或方向的大专院校及高职学校已达近20家。

一、高职外语系开设会展管理方向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开设会展类专业正是在适应会展业发展需要,致力于培养市场需要的会展人才为目标来制定课程设置。基于语言优势,外语系开设会展管理课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个方面:(1)培养会展人才的需求。从目前会展人才供给情况来看,我国从事会展业的人员大多都是从其他领域和岗位转岗调入的,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下的现代会展业对会展人才的外语水平有较高的需求。而加快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提要高外语水平。(2)会展外语人才的需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现代会展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须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会展外语人才需求将会持续走热,比如:会展翻译、会展商务外语、涉外会展商务等领域。(3)国际化展会的需求。由于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展会活动国际化程度较高,办会层次高、规模大,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和交流工具的载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外语系会展管理方向课程设置层次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理念,结合会展外语人才岗位的需求,笔者认为应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特点,外语教学和会展学科的性质三方面构建外语系会展管理方向课程体系及核心课程,从而达到高职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我院外语系开设本专业旨在培养全面发展,能系统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具有一定会展专业项目管理、会展营销管理、会展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知识,能组织和管理国际、国内各种会展,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商务会展活动的策划,会展服务与管理,掌握会展实务技能、展区设计与管理知识和涉外商务交流的高素质、高技能商务会展专业人才。

根据高职教育立足于社会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在参考会展也人才构成的基础上,我系制订了会展管理方向的主干课程包括(1)英语基础课程(2)会展辅助课程(3)会展理论课程(4)会展实务课程(5)会展实训课程。

根据北京第二外语学院会展管理系课程设置的三个层次:一是基础课程;二是经济管理方面的核心课程;三是会展方面的专业课程。针对高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和外语系自身的专业特点,笔者在参照上述课程设置模式的基础上,重新设置了符合高职高专外语系会展管理方向的课程层次(见图1,附后)。

四、会展管理方向教学探析

(一)以会展类核心课程为主,以会展辅助课程为辅

会展是一门多学科综合交叉专业,是以信息交流和视觉传达为目标而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整合度很高的、在艺术空间中进行的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平台,涉及知识面广,技术操作性强。会展教育应明确专业定位,确定会展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同时兼顾辅助课程。我系依托于外语专业的优势,在设置会展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也兼顾开设了相关的辅课程。然而,目前我系所开设的辅助课程尚不完善,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二)会展理论与会展实践教学并重

在会展教育中实现会展理论和会展实践的对话,寻求会展理论和会展实践教育的共同体,走会展理论教育和会展实践教育相结合之路,不断反思会展理论教育和会展实践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更应注重与行业的联系,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关系。由于我院外语系定期向广交会输送学生实践,会展管理方向的学生可以再每学期有机会参见展会实习。

(三)产学结合,项目教学

产学合作教育是应用于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产学合作教育是高校与行业产业、企业直接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目的明确的教学模式。顾艺(2010)认为将产学结合,项目教学用于会展专业的实践教学,并鼓励会展业学生依托于展会进行实地调查来完成毕业设计。

(四)培养双师型教师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会展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具备必需的会展专业知识。其次,有良好坚实的辅知识。然而,大多数教授会展的教师是由他专业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如旅游专业的老师教授会展旅游,英语专业的老师教授会展英语(冯雅雯 2009)。由于缺乏必需的会展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也仅限于“教授”知识。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解决师资问题,为能够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做保障。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快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使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聘请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实践教学。

以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教学理念为依据,我院外语系会展管理方向课程设置体现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需求。在教学方面,我系会加大力度培养双师型教师,注重展会实践教学,参加广交会实习,并积极构建校企合作项目,使我们培养的会展人员能够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安晓波,辛昆堂.中国会展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8).

[2]曹小兵,谭亮.高职院校会展类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问题探究[J].学园,2010(24).

[3]冯雅雯.浅析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会展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考试周刊,2009(23)

[4]顾艺.会展专业实施产学合作教育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5)

[5]黄丽萍,马立群.项目教学法在会展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1).

[6李映洲.管欣欣2001-2008年德国会展研究中文文献综述[J].商业研究,2010(5).

[7]吴建华.论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的关系[J].旅游科学,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