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兴起,迅速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引起了人类社会全面、深刻的变革,人类因此迈进了 “信息社会”的时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讨论已久的问题。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真谛是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使之成为激励他们学习的手段。但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着只是孤立传授些技能技巧,简单的技术展示,而没有真正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笔者就以上存在的问题,从一个信息技术教案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融入数学知识。

二、本人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必修课本中的Excel的使用这个课时为例,结合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三)中的第一章第五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统计,让学生充分将信息技术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有效工具。以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信息的表格化、掌握表格数据的处理。2.选择恰当的软件加工表格信息(这里使用Excel2003)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信息技术的作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

内容:1.概念(略讲)。2.处理电子表格(讲授知识点)。

方法: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实践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环节。有一句名言:“没有实践就没有真知”。因此,实践是学好表格数据处理乃至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途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应采取少讲多练的教学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根据教材中所提供的数据制作,分小组探究学习,并完成任务。

(三)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数据信息尤其是表格信息的处理。高中学生在高中数学当中学过统计这一章节,对表格数据有一定了解。本节课想从学生对数学学科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对本节进行讲解,并将数学学科知识融入教学设计当中来,也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理念。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分钟)

向学生展示用Excel软件处理过的数据。结合普通高中数学课本必修3第一章统计的内容,展示内容是第四页表1-1的内容。以激发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问题的兴趣。通过这个实例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无处不在,与他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1)简单展示Excel的启动及如何进行数据和公式的录入。(3分钟)

(2)布置任务及完成任务。(30分钟)

本节课的学习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可准备好一些导学案供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参考。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的能力。

任务:高中数学必修3课本37页习题1~5中的第1小题。将这一任务分给一个小组并由组长带领组员共同探究完成。

为了了解面包的销售情况,面包店随机选取了24个营业日,分别记录下每天销售的新鲜面包的数量:

53 49 27 48 60 52 44 38 47 52 82 46

55 31 39 54 51 47 50 61 43 64 43 64

(1)请用不同的方式分别表示上面的数据;

(2)分别计算以上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3)根据以上结果,你认为该面包店每天应该生产多少新鲜面包?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通过整合数学相关知识讲解表格数据的加工,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引导和协助学生,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模仿。通过分组完成任务,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结论:本文从一个教学案例入手,探讨了在信息技术课中融合进学科课程知识的教学。从而可以使信息技术教学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学科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并乐于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生活当中去。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范文第2篇

1 认识知识地图

关于知识地图的起源,现在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知识地图起源于美国捷运公司一张充满知识资源的地图。它的形式往往是带有索引或表示层级关系的表格和文件,或者是管理信息资源的表格或者分布图。知识地图的可视化侧重于揭示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知识地图界面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分支:一个分支是以情报学、数学、知识工程的数字化研究为主,在众多学者的表述中这一分支属于广义的知识地图;另一个分支则是用清单、图标等信息模式表示知识关系的地图,并利用这些模式来管理知识的工具。

2 建立Excel知识地图

本文就《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科研出版社第四章第二节表格信息加工这部分知识课堂教学时建立了如下图所示的Excel图表为信息模式的知识地图。

3 基于Excel知识地图下的课堂教学

当前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应试教育思想也会渗入到课堂教学中,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骤减,学生学习基本上是“只低头学习,不抬头看路”,致使形成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很容易造成学科知识的迷航。此时,建立学科专业的知识地图可以将知识内容、分化关系、层次结构等清晰地展示给学习者,对学习者高效学习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3.1 基于知识地图,精设例题、倡导有意义学习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程,显然,在教学中应把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放在首位,教师围绕知识地图就可以有的放矢地精设例题,通过例题来使知识地图充满灵和肉。从而来引导学生深化对知识地图中知识点的理解。知识地图犹如一幢建筑的框架,例题犹如这幢建筑的砖和瓦。

笔者将精设例题在教学中的作用总结如下:①可以有效地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②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③引导学习者学习;④对学习者知识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实践证明:知识地图中的知识点以例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构建了知识结构体系,教师就能有的放矢,通过巧设问题、设疑解难、设置情境等教学方法将每个部分的知识让学生理解透彻。学生就能在头脑中搭建知识框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犹如黑暗中点燃了一支火把、迷航中看到了一座灯塔,引导学生在该知识结构领域内的学习,大大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知识结构体系是实现学生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

3.2 基于知识地图,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笔者围绕知识地图精心设计了例题,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通过巧设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一种常态方式,但我们知道,问题设置的巧妙,就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思维”也就会被激活。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是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例如,在“基本操作”这一知识点讲解时,设置A3:A42单元格区域的数据格式为“文本”,并在“编号”这列中依次输入001,002,……,040;这时我就提出了问题――请学生观察A42所在的单元格,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很自然地发现此单元格的边框线发生了变化。此时让学生动手去探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通过实践与探索,学生就会主动发现左键拖移填充和右键拖移填充两者的区别。学生通过对这个实例的探究不仅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右键拖移填充。笔者认为通过巧设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的技能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3 基于知识地图,设疑解难、拓展提高

学生在基于知识地图精设的例题引导下可以采用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可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帮助、教师辅导等途径来解决。对于学生普遍存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但不要直接说出具体的操作过程和步骤,可以指明方向、指导方法、给予启发。鼓励和允许学生大胆想象和探索,要把“满堂灌”变为“满堂探”的课堂,让学生在探索中求知,使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成功和喜悦,激发学生更深层的思考。例如,“公式计算”这一知识点教学中,学生能很熟练地用求和函数完成数据的求和运算,此时引导学生思考单元格求和函数中的地址是哪一种形式(相对地址、绝对地址、混合地址)?紧接着让学生观察将单元格的内容复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由此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相对地址?

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在求升学率时公式中的地址在复制时应该有什么特点?并鼓励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请教师指点解决。最后请学生展示完成后的公式并解读什么是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如此设疑解难,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而且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拓展并提高了对知识的新认识,真正做到了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3.4 基于知识地图,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基于知识地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长久保持学习兴趣奠定了基础。例如,“统计分析”这一知识点教学中,笔者设置的例题如下:用数据筛选的方法筛选出语文在120分以上的学生的记录;学生基本上能够用自动筛选功能成功地完成该例题,但笔者认为,要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筛选功能,单凭这个例题还不能反应出真实的问题,所以笔者尝试了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继而提出问题,随着问题的提出就能检验学生是否已经真正掌握了该知识点。

笔者在该知识点上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假如你是该年级的年级组长,你想了解年级中语数外成绩都是优秀(110分以上)的学生有哪些,应该对数据如何处理?请你帮助该年级组长分析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提出了相应的问题?

生1:能同时筛选出语数外成绩都在110分以上的学生记录吗?

生2:自动筛选中设置的多个条件是“或”还是“且”的关系呢?

生3:筛选的实质是什么?

……

随着学生问题的提出,笔者认为就能检验出学生对于该知识点是否已经理解到位了。对于知识地图中比较难的知识点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基于知识地图下的课堂教学总结

知识地图不仅能使教师有的放矢地设计课堂教学的实例,同时能引导学生围绕知识地图开展自主学习,让新课程理念中的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实处。让课堂教学的模式从传统的“满堂灌”逐步向新课程理念下的“满堂探”转换。对于知识结构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可通过巧设问题、设疑解难、设置情境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逐步落实和解决。知识结构中哪些是重点、难点在学生心中也就一目了然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了。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范文第3篇

经过多年的努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使用已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自觉行为。作为一名从教20多年的计算机教师和学校教育技术负责人,笔者不但需要抓好本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更肩负着学校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重任。笔者深深感到:随着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更上一个台阶,需要根据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使用切合教学实际的教育媒体,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思维的可视化效能。

可视化的英文单词是Visualization,它来自英文的Visual,原意是视觉的、形象的,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其他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可视技术从低到高依次为符号、图标、图示、结构图、流程图、因果图、坐标图等。信息技术的运用确确实实可以充分发挥思维的可视化效能,将不可见或抽象的信息用形象的图像、视觉效果或图片来表示,使这些信息在人们的感觉和想象中可视。研究表明,人通过视觉所获得的信息占获取信息总数的60%以上,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和掌控者。教师更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思维的可视化效能。

1 根据学生注意特性,设计有利于知识记忆的场景

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每一个儿童在刚刚入学时,没有厌学情绪,他们对学习充满了渴望,对知识都有着好奇心,对学习是带着“乐学”而来的。这说明每个学生都想注意“学习”这件事。如此就更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注意这一特性,将学生注意力的培养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语文学科文言文背诵相对来说比较枯燥,这就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注意力,将学生痛苦的背诵过程转变为一种相对快乐的记忆过程。例如,背诵《桃花源记》第1、2段时,为求直观,往往采取画图的手段,引导学生按照记叙的顺序划出小溪、桃林、水源、小山、小口、光等,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上述相应图片。也可由学生手画图片,利用展示台进行展示,画得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画出这些物之间的联系,以调动学生尽可能多的器官(眼、手、耳、口、脑)参与记忆,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率。此种记忆方法适合描写山水的文字,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彻、更系统,从而进入会学、乐学的良好循环。

2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设计有利于知识内化的情境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形成了所谓的差生和好生。这是由于学习好的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内容很好地转化为记忆、概念后形成了知识;学习差的学生则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步,而仅仅是停留在知识的感知阶段,没有上升到理性层面,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是肤浅的、零碎的,没有抓住本质规律,无法形成能力迁移,题型一变,马上晕掉,久而久之,厌学情绪的产生也就成了不争的事实。

事实是这类学生没有做到知识的内化工作。所谓知识的内化,就是将别人的思想变成学生自己的不可分离的精神部分,它强调学生领悟力、思维力的培养,而不是动辄引经据典、知识灌输、题海战术,要反对片面的记忆。

初中理化生实验是极其重要的教学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讲实验的现象已鲜有出现,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有的学生往往只是看实验、感知实验,甚至还有看热闹的心理,并没有将实验现象转化为理论知识。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验前,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演示实验现象,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看看有没有与演示时类似情况出现;实验完成后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演示总结,加以理解,进而加以提炼形成概念和知识规律,把书本内容真正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自身的知识。

例如,初三化学“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常见金属与氧气、盐酸、稀硫酸分别发生反应,实验现象学生可以感知,但铁、铝、铜与氧气、稀硫酸会分别产生什么生成物?它们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什么呢?可以先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实验现象有所了解,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实验完后进行总结,掌握3Fe+2O2Fe3O4,Fe+2HCl=FeCl2+H2等化学方程式。依次类推,熟练掌握置换反应概念、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3 根据学生思维特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情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及内部规律的理性的认识过程。根据思维凭借物的不同,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现代信息技术情况下,思维的分析综合性、动态开放性等更成为人们研究的方向。

各种思维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无需明显界限,更不能分别割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思维特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情境,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多媒体的使用使学生的思维绽放光芒,而其中概念地图就是一种可以充分使用的方法,它是一种知识的图形化表征,也是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的图形化表征。

4 根据学生理解特点,设计有利于概念形成的导图

思维形成了概念,概念是感知到的事物的规则属性,通常用专有名词或符号进行标记。概念是任何一门学科知识范畴的最基本单位,只有掌握概念并理清概念之间的关联,才能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思维导图有助于理清学生头脑中的概念,打破原有教学模式中的S-R(刺激—反应)原理,改正教师和学生只关注答案而忽视答案生成过程的症结,构建点—线—面—体的知识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进入越学效率越高、越学越自信、越学越快乐、越学能力越强的良性循环阶段,实现“知识灌输型教育”为“能力提升型教育”的巨变。

一图胜千字,图是最直观的语言,思维导图充分地实现了思维的可视化效能。实现“思维可视化”的最有效方式便是用“图”将“思维”画出来。思维导图具有以中心主题为核心的“树”状结构,其“层”的发展以及“层”与“层”之间的“关联”,揭示了上下层和相邻概念的内在关系,能更完整而有效地建立起一棵“概念树”,从认知策略角度来说,使学生能更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例如,初三物理电学知识是重头戏,电压、电流、电阻、各种测量等关系的理清至关重要。在讲解“动态电路分析”一课时,教师可以画出导学图,引导学生从串并联、表测对象、变阻器变化、示数变化等方面理清思路,并进行整合,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思维地图实现可视化,可以帮助学习者澄清思路,加强理解,内化新知识,知识系统化,激发创造性思维。思维地图即概念地图,作为帮助学习者认知的工具,在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从《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所提供的教案范例和软件资源目录中可以看到许多优秀教案都使用了概念图。在网上,可以看到形形的教师和学生的概念图作品。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是义务教育的起步阶段,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着的重要作用。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能更好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本文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坚持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首先要坚持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能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出相应的教学课件后一味的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得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而成为观看课件的旁观者,这样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积极的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有效性原则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形式多样,包括信息检索技术、表达展示技术、几何设计技术、无纸化办公教学等形式,其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的应用中要坚持有效性原则,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采取合适的信息技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可以有效的传授教学知识,使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其中包括教学的主体,教学的方法,教学的目标等方面的转变。首先是教学的主体不再是老师的讲授,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其次是教学的方法不再是通过板书灌输式的讲授,而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不断丰富,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最后是教学的目标,教学主体、教学方法的转变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W目标,而这个目标不仅仅是学习结果,还要包括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学习能力的提高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为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2.进行高效备课,有效突出教学重难点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并不是将信息技术从头到尾贯穿始终,这样不仅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分不清学习的重难点,还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很被动。所以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就需要教师进行高效备课,仔细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化难为易,化静为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分类》时,在备课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思考图形的分类有哪些,然后通过信息技术将不同类型的图形展示出来,接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不同类型的图形各有什么特征,认识这些特征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老师通过备课可以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将预设和生成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3.创新导入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包括导入环节、教学环节、评价环节,是一个连续的教学过程,而导入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所以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导入设计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巧用课件动画,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数》时,老师可以将抽象的基础数字0~9,制作成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然后通过Flas展示出来,使学生对数字的掌握化抽象为形象,更深刻的掌握教学内容。其次是利用视听效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学习《对称、平移与旋转》时,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图形的动态变化展示出来,使学生通过认真观看来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实物是轴对称图形,进行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实现数学知识的学以致用。

4.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方法,不再是单一的灌输式的讲授,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或是创设情境教学,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实际进行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学评价,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有效的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仅可以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还能不断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文芳.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形象直观;事半功倍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6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课堂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包括教材的呈现方式、学生的活动方式、成果的反馈形式等,而且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尤其在中职课堂上,信息技术的应用激发了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运用于中职课堂教学,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中职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现代化学习中掌握知识。比如,在计课堂上,教师经常会用现实企业工作的视频、图片导入,成功创设职业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提出重点、突破难点。此时,教师无需更多言语,只须借助多媒体,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达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二、贴近生活,学以致用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会计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以手工账务处理为核心的传统教学实践模式形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实践教学的内容简单,缺乏创造性。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各种会计理论知识时几乎没有什么问题,但一旦接触真实的原始凭证,就变得非常陌生。还有很多学生在校成绩非常优异,但在实习中碰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了。这无疑与其在校接受的实践教学有关,原因是教师在教学时过分地把知识“纯粹”化,忽略了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系。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和工作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用多媒体创设的工作情境拉近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例如,在上应付职工薪酬时,如果按照书上的理论,学生也许能记住,但印象并不深刻,因此笔者搜索了很多招聘广告信息,并利用多媒体把教材内容与工作情景有机结合,让他们来判断这些招聘广告中提到的待遇福利哪些属于应付职工薪酬的范畴。学生在面对这些实际问题时,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就变成看得见、听得到的现实问题,学生就会真正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也体会到学习会计的乐趣。

三、形象直观,事半功倍

对于很多中职学生而言,由于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对一些知识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有效地理解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从而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记得听过一次数学的公开课,内容是《向量的加法》,如果单纯从书上的概念去理解,比较抽象,当时温州正好开通了直飞曼谷的航空线路,那位教师巧妙地运用了一张世界地图,提出:“如果去泰国曼谷,如果从行程方面考虑,会选择温州直飞曼谷,还是从温州出发,转机去上海,再从上海飞曼谷?”引出了向量的概念,并利用多媒体技术作图,使学生对向量的加法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领略了数学之美。

信息技术也给中职会计课堂注入了很多新的活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将会计中许多枯燥、单调、抽象的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易学易记的信息,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笔者在执教《税收基础》一门课时,很多的理论知识都很抽象,关于原始单据的种类、格式、填制方法、传递过程等内容,增值税发票的填制、纳税申报等,若单凭教师的口头讲授和文字说明,对于没有见过实物的学生而言很难理解,后来笔者以某财务软件为信息平台,让学生动手操作填制发票、并上网体会纳税申报,帮助学生透彻地认识会计工作流程及所形成的原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化静为动,体验新知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针对当前很多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差,就业遇到尴尬的局面,现在的中职课堂也努力与就业接轨。例如,中职会计专业的会计电算化、福斯特软件等课程就是以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活动为主线,按照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职高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与任务的过程中来构建会计信息化知识,提高会计信息化职业能力,融“教、学、做”为一体。把书本上“静”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体会学习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