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经济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绿色经济;资金;环境
一、含义
如何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果再不注意环境的保护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巨大的威胁。而目前人类环境的现状已经为世界各国敲响了警钟,许多国家对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为此政府动用金融、财政以及货币等各方面的资源与力量,帮助企业摆脱原有的粗放型经营模式,使其加快产业升级的速度,对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使我国经济结构向着合理化的方面迈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对于企业来说既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像造纸行业、钢铁行业、化工行业以及建材行业,都可以抓住这个有利的契机对原有的落后生产方式进行改造。使企业的生产在实现节能减排、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有所进步,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虽然有些绿色节能措施可能会减少企业的经济收入,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牺牲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绿色经济理念应用到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不仅仅会降低企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还会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现今许多大型的国际企业在实施绿色经济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而且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这些使企业不仅破除了绿色经济对自身所造成的压力,而且还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因此,提高企业对绿色技术实施与研发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促使绿色经济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基本特征
(一)大力扶植绿色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绿色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大力培养以绿色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增长点,如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新型汽车的研制等,使我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竞争中保持领先的地位,加大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投资力度,以及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有利于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资,使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实现节能减排计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充分的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在各方的支持下不断地成长与发展,成为社会经济中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动更多的企业挖掘出更多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二)实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的“绿色化”。由于能源与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而绿色经济可以避免资源与能源利用方面的浪费,使环境得到保护。绿色化经济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积极的开发新的绿色产业,而且要对传统的污染严重的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以此降低企业生产对环境所产生的破坏与污染。必要时还要淘汰一批产能落后到的企业,以维护当前的自然环境,同时使我国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三、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一)将保护环境纳入到经济综合决策中。在制定每项经济决策之前,都要将环境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在源头上杜绝一切对环境有破坏的经济行为发生。制定对国家或者是地区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策前,要将决策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论证。若对环境的产生的影响超过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则不允许实施。除此以外还应将保护环境纳入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轨道上,将其作为调控经济的一项重要标准。将其与干部的任用与考核进行挂钩,将干部对保护环境所做的工作与取得的成效,作为干部调用升迁的一项重要标准,以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二)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绿色经济的发展要以绿色产业的发展为铺垫,一些传统的产业也应进行绿色改造,通过改造将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气、废物等,通过清洁生产、废物交换等手段,最终做到零排放或者是低排放,从而避免了工业生产走入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怪圈。防手发展经济,利用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使资源向绿色产业方面倾斜,使绿色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要对绿色技术研究给予大力的资金支持,提高人们研究开发绿色技术的积极性。关于研发所需要的资金可以由政府予以解决,同时还要加强绿色技术的应用,当技术应用于实践取得成效后,又可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其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也逐渐的显现了出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使许多的动植物资源遭到了破坏,各种自然资源在人类的开发与利用下也逐渐趋于枯竭,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将会严重的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而发展绿色经济可以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这个难题,我国应准确的把握住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使我国的绿色经济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大步迈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绿色制造;机械制造;工艺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高,追求绿色发展是各行业个性发展的新目标。机械制造生产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当前绿色制造理念格格不入,需要在绿色制造环境下研究新型制造工艺,降低污染、减少能耗,推动机械制造行业可持续发展。
1绿色制造的概述
1.1绿色制造定义
绿色制造是基于环境保护的新型制造理念,也被叫做清洁制造、无污染制造等[1]。和传统将资源通过相应操作后转变为工业产品或者生活消费品的制造行业相比,绿色制造更加注重产品原料、生产工艺、设计理念以及包装等环节的考量,绿色制造理念从环境和资源,优化设计、生产、包装以及售后等环节,在消耗最少能源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降低环境污染,甚至是零污染。以此实现生产制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绿色制造模式,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
1.2绿色制造的内涵
绿色制造需要对产品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从设计、生产到使用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相应的措施降低对环境的伤害,提升能源利用。绿色制造主要包括机械制造设计、材料选择、产品组装、成本预算等,这些是绿色制造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绿色制造的关键,从机械的制造的全过程考虑,进行绿色化升级,提升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发展绿色制造的意义
1.3.1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机械制造行业也取得了充足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机械产品。但是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耗费了大量的能源,造成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重要性,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是当前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重点。在机械生产环节利用新型的工艺技术代替传统的生产模式,节约生产资源、降低能源消耗、提升生产效率以及降低环境污染已经势在必行。制造行业是将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工业生产将其转换为人们可利用的产品。机械制造作为制造业的重点部分,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机械产品,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支柱产业。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制造行业起步晚,在经营管理以及技术研发方面和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为了快速发展机械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生产环境。同时由于我国制造行业规模巨大,原材料浪费严重,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进一步污染了环境。绿色制造解决了传统机械制造业高污染、高消耗的问题,是新型制造行业的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3.2机械制造行业可持续发展重大机遇
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给机械制造行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生产效率等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给机械制造行业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是机械制造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绿色制造是一保护环境和生产资源为基础的新型生产模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绿色制造改善了员工的生产环境,在温度、噪音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善,有利于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更重要的是绿色制造带动了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更科学的管理方法,帮助企业有效地节约生产资源、降低能源消耗、提升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绿色制造是机械制造行业可持续发展重大机遇。
2绿色制造环境下机械制造工艺分类
随着绿色制造理念的发展,对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进行了全方面的升级,当前绿色制造环境下机械制造工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环保型
在机械生产过程中,生产机械产品是最终的目的,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对人体对环境造成伤害的物质,例如噪音、生产废气、废物等,环保型机械生产工艺需要在保证生产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对人体和环境的伤害因素。绿色制造环境下的机械制造工艺需要在工艺设计环节对影响环境的因素进行优化,避免发生环境污染,同时对形成的污染进行治理,例如增加污水处理、废气排放处理等。
2.2资源节约型
绿色制造环境下资源节约型机械制造工艺对生产环节进行优化,简化生产流程,以到达降低材料消耗量。在工艺设计过程中,以节约资源为目的,对生产环节进行优化[2]。因此在工艺设计过程中,在不影响生产活动的前提下降低零件数量或者减轻自身的重量,优化产品设计,降低生产资源的使用量,同时提升原材料的利用了。对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改良,优化设备运行参数,从而达到降低资源消耗的目的。
2.3能源节约型
在机械制造过程伴随着能源的消耗,一部分能源转换为有用功,一部分转换为其他形式被浪费。因此在生产环节降低能源的损失,减少无用功,实现能源节约型机械制造工艺,是当前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重点。
3绿色制造环境下的机械制造工艺探析
3.1改进机械制造工艺技术
从上文可知绿色制造环境下机械制造工艺技术有环保型、资源节约型、能源节约型三种。在工艺优化技术过程中,根据机械制造的产品类型、技术类型进行选择,改善当前工艺加工环节的现状,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节约生产资源、降低能源消耗,不断提升机械制造工艺技术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实用性,提升能源利用率,精简生产流程,避免生产资源的浪费[3]。因此在机械制造工艺设计规划过程中,要根据机械制造所需材料的数量,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从根源实现绿色制造,发展制造的同时最大化的保护生态环境。
3.2创新绿色机械制造理念
机械制造行业在生产过程中要贯彻绿色制造理念,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对机械设计进行规划,加强工艺设计规划工作,同时注重工艺技术的应用,实现无污染生产,解决生产资源、降低能源消耗。首先,在设计初期,设计人员需要对工程产品的使用年限、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操作年限等参数,尤其是对环境的影响,在设计中始终秉承绿色制造理念,对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环节进行优化,降低噪音分贝,减少废气、废物的排放,并设置相应的处理装置,从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绿色机械制造工艺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需要设计人员对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以及设计维护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保证工艺流程科学、合理,为后期的精细化管理打下基础。其次在应用绿色机械制造工艺技术前,需要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发现潜在环境污染隐患,并做出针对性处理,保证生产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实现环保节能的目的。企业要加强对绿色制造工艺技术的研究创新,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政府为企业提供担保,银行提供资金支持,由环保技术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对企业的机械制造工艺进行优化[4]。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工艺技术升级,实现绿色制造生产。
3.3充分利用先进机械制造技术
在机械制造过程中,要以技术为支撑,对制造生产的过程进行优化,改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情况。因此要加强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保证绿色制造理念的落实,不断提升机械制造水平。当前和绿色制造结合较好的技术以下三种:①快速成型技术。该技术主要利用三维数据将原材料快速塑造成模型形状。相比于传统的制造技术,快速成型技术精简了生产流程,不再依靠大型生产工具,降低生产难度,节约了生产成本,并大幅度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是绿色制造理念的有效落实。②自由成型技术。传统切割技术工序较多,原材料需要经历多次加工切割才能得到预期效果,同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会形成很多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自由成型技术很好减少了加工工序,较少了废弃物的形成,产品成型比较快,预料经过一次加工就可以直接使用,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在机械零件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③绿色切割技术。绿色切割技术是自由成型技术的升级,进一步完善了切割技术。该技术规避了自由切割技术需要采用成本较高切割液的问题,大大的减少了干、湿切割液的使用量,减少生产资源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推动绿色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绿色切割技术具有较大适用性,但是并不是要撇弃传统技术。传统的技术是新型技术的基础,新型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升级,因此还是需要加强传统技术的研究,在传统的技术进行升级、发展,以促进机械制造工艺技术的整体进步,以促进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
3.4进行绿色原材料的选择
在生产过程中原料的选择对于实现绿色制造理念至关重要。在生产环节要尽量使用绿色换料,和绿色制造工艺相吻合,实现机械制造绿色发展。同时控制尽量选择低成本低污染的材料,协调材料和环境的关系,按照相关要求开展绿色制造,严禁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使用高污染材料,影响绿色制造工艺技术的应用效果,对环境造成破坏。
3.5控制材料消耗
在机械制造生产环节中,需要重视材料消耗情况,控制材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首先生产过程中要按照操作手册严格控制原材料使用,制定材料使用表,根据生产需求领取材料数量。其次对防护材料进行统一管理,避免产生浪费。同时要加强加工机械的管理,避免出现器械损耗,定时对机械进行检修,保证其正常运行,避免应机械原因造成原料浪费。最后机械制造企业要加强精细化管理,实现材料管理智能化,利用信息平台对材料实现智能化管理,落实绿色制造理念,完成节能目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制造是当前制造行业发展的趋势,是当前制造行业的更新的目标,为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带来挑战和机遇。当前绿色制造理念受到广大制造企业的重视,进行技术的革新、加强精细化管理,为绿色制造理念的贯彻打下坚实基础。机械制造企业加强绿色制造工艺技术的发展,创新绿色制造技术理念,充分利用先进的制造工艺技术,节约生产资源、降低能源消耗,控制生产成本,同时尽最大可能保护环境,提升机械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落实绿色制造理念,促进机械制造行业向更高的级别迈进,实现机械制造工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明丽,方宏超.浅谈机械制造工艺的绿色制造理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7).
[2]吴小钰.浅谈绿色制造工艺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J].时代汽车,2019(8):97-98.
[3]张成.绿色制造环境下机械制造工艺的探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9,34(12):265-266.
关键词:绿色经济;生态设计;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0-0162-03
1 引言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追求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绿色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1]。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实施以低能耗、低污染与低排放为实质的绿色经济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突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的有效途径。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十”和“十三五”规划中均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生态设计是指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之中,在产品开发的所有阶段均考虑环境因素,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引导生产和消费系统更具可持续性[2],是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美国、欧盟等大多数发达国家均把实施生态设计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异常、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3]。《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要“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2 我国生态设计现状
2.1 生态设计政策法规
为应对国外生态设计要求和提高产品环境性能,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产品生态设计。2011年10月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就将“推行工业产品生态设计”作为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2012年1月,工信部了《工业清洁生产推行“十二五”规划》,把“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作为推行工业清洁生产的三大主要任务之一。2012年5月和6月,科技部和国务院先后了《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强调要开展和推进产品的生态设计。从2012年8月起,工信部在家电领域启动“能效之星”评比活动,在活动的评比细则中,首次将产品生态设计评价纳入家电产品领域的国家级评比活动(在15分的环保评比总分中占据5分),要求企业对产品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并编制产品生态报告。2013年1月,工信部、发改委和环保部联合了《关于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的指导意见》,引导企业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促进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并正在陆续推出相关配套政策。
2.2 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标准
为建立产品生态设计评价的指标体系和促进企业有效实施产品生态设计,我国陆续了一系列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标准。2009年9月1日,GB/T 23109-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生态设计电冰箱的特殊要求》正式实施,规定了冰箱生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特殊要求,适用于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冰箱等产品的生态设计。2015年10月13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和国家标准委分别提出和批准了共6项生态设计相关标准,包括《生态设计产品评价通则》、《生态设计产品标识》以及家用洗涤剂、可降解塑料、杀虫剂、无机轻质板材4种产品的《生态设计产品评价规范》。《生态设计产品评价通则》规定生态设计产品应同时满足基本环境管理要求、评价指标要求并提品生命周期评价报告,为具体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指标选取参考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学基础。2016年3月22日,国家工信部了覆盖4类产品、7家企业、11种产品的首批绿色设计产品名录。
2.3 生态设计重点行业与示范企业创建
在重点行业中选取典型企业开展生态设计试点先行是我国现阶段推行产品生态设计的主要行动之一,有利于总结生态设计的相关推进模式和有益经验,引导更多工业行业和企业开展生态设计。《关于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首先在汽车、电子电气等类产品中开展工业产品的生态设计试点。2014年7月,工信部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组织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示范企业创建工作的通知》,选择钢铁、有色、石化、建材、机械、电子电气、汽车、纺织等8个行业进行生态设计示范企业创建工作,第一批确定了41家工业产品生态设计试点企业,并在2016年3月了58家第二批生态设计示范企业。2015年3月,工信部推出了《2015年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工业绿色发展。2015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开发银行办公厅关于推荐2015~2016年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重点项目的通知》,重点支持包括生态设计在内的5大领域10个方向的项目,支持生态设计试点企业按照《生态设计示范企业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开展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2.4 绿色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将环境因素融入整个供应链管理,使产品从原料获取、生产、使用、消耗、报废直至在回收利用的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同时利用协同机制使供应链上的每个成员都负有环境责任和义务[4]。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促进企业适应国际贸易绿色壁垒要求和利用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绿色供应链最早在美国开始发展,至今已得到许多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的广泛接受和重视[5]。近年来,绿色供应链在国内也逐步引起关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于2012年向国务院提出了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的政策建议,并在2013年启动了天津和上海绿色供应链政策示范项目,上海通用汽车、宜家家居贸易等大型企业均开展了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工作。2015年10月,东莞也启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
3 我国推行产品生态设计面临的挑战
实施生态设计对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目前采取的生态设计措施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国持续推进生态设计仍面临诸多障碍,绿色经济发展存在较大挑战。
3.1 技术基础薄弱
生命周期评价作为产品生态设计的重要工具,可在设计阶段对产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有助于企业识别环境影响大的环节和因素,为产品的绿色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持。欧盟的能源相关产品生态设计指令(ErP)和美国的电子产品环境影响评估标准(EPEAT)都将开展生命周期评价作为生态设计产品评价的重要指标。评价范围界定、清单数据收集和建模计算等是开展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主要技术难点。相对于国外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础数据库,国内的生命周期数据库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中科院生态中心、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环境材料与技术研究所和四川大学亿科环境科技公司均分别建立了综合性的生命周期清单数据库,但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告,缺乏实地调研,数据量总体上仍较少,且尚未完全公开[6]。此外,可使用专业软件进行产品生命周期建模计算的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和少数大型企业,可见国内企业开展产品生命周期的技术基础仍较薄弱。
3.2 评价指标体系可操作性不足
一系列生态设计相关标准的和实施为企业开展产品生态设计提供了具体的评价指标及要求。但从目前的产品标准来看,一方面某些产品标准缺乏量化要求,例如GB/T 23109-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生态设计电冰箱的特殊要求》均为定性的指标要求,缺乏量化的指标和要求;另一方面部分量化评价指标缺乏可操作性,家用洗涤剂、可降解塑料、无机轻质板材的《生态设计产品评价规范》中均要求对生产过程中的单位产品能耗和排放等指标进行量化评价。然而工业产品通常为批量生产,一个生产工序或设备可能生产多类产品,例如家用洗涤剂产品范围涵盖织物洗护、餐具洗涤、消杀、家居清洁等多个品种,计量措施很难统计出生产某一类产品的能耗和排放。
3.3 相关财税扶持政策缺乏
我国开展产品生态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政策支持对于推动企业实施产品生态设计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对于生态设计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加,但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则相对不足,国家工信部在《生态设计示范企业创建工作方案》中也仅提出对完成各项试点工作任务和达到生态设计示范创建要求的试点企业经验收合格后授予“工业生态设计示范企业”称号,缺乏相应的财税政策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企业实施产品生态设计的积极性。尽管我国从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政府采购法》,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环保总局先后建立了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优先或强制采购的制度,但目前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占公共采购比例仍相对较低。
3.4 绿色供应链促进机制亟需完善
绿色供应链需要通过带动上下游企业采取环保、节能和降耗等措施,并通过绿色采购的市场机制,实现产业向绿色的转变,这可能会使企业成本在短期内上升。通过绿色供应链示范项目实施,初步建立了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为进一步推动绿色供应链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总体而言绿色供应链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参与绿色供应链的企业仍较少,示范效应仍不足,绿色供应链促进机制亟需完善。此外,绿色供应链相关法规与标准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供应链上企业生态设计相关信息的披露与互相监督。
4 促进我国生态设计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实施生态设计面临的以上障碍与存在的不足,为建立推进生态设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4.1 完善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和完善生态设计产品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合理引导企业实施产品生态设计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具备可操作性的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是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标准有效实施的关键。针对某些产品标准缺乏量化要求和部分评价指标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应继续加强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根据国内企业的技术能力充分考虑可操作性,同时应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生态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及未来发展趋势,逐步实现国内评价指标构成和要求与国际接轨,从而有助于企业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此外应在完善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加大标准的产品覆盖度,加紧制定生态设计产品标识的实施细则。
4.2 开发生态设计基础数据库
数据库缺乏是企业开展生命周期评价和实施生态设计的主要难点之一,综合性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所包含的行业和产品众多,数据库开发工作量巨大,建议我国产品生命周期数据库的开发可结合目前国家开展生态设计的重点行业和产品,选取典型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围绕重点行业涉及的零部件、原辅材料和能源输入情况,依托供应商,对相关生产过程的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和固体废弃物排放等数据进行收集,优先开发和建立重点行业的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同时鼓励开发生态设计的技术服务平台,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已有生命周期评价软件的基础上,简化评价模型,从而减少企业开展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建模计算的技术难度。
4.3 搭建绿色供应链促进平台
我国绿色供应链推进工作亟需政府的引导,建议首先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外向型经济主导的地区继续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搭建绿色供应链促进平台,以点带面,在试点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广绿色供应链管理。同时应加紧出台在全国促进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的指导意见,制定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办法,建立有利于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工作机制,通过开展绿色金融、绿色信息公开等制度建设,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评价认证体系,逐渐完善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制度,切实推动供给侧产业结构提升和绿色生态产品供给。
4.4 建立生态设计激励机制和推行模式
财税政策对于生态设计技术发展与生态设计产品的推广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与支持作用,我国应加大财税方面的扶持力度,增加生态设计的财政支出,建立生态设计专项基金,灵活运用基金、补贴、奖励、贴息、担保等多种形式鼓励生态设计,充分发挥有利于生态设计的各种财税政策的组合引导效应,研究建立生态设计激励机制和长效推进模式。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是构筑绿色消费模式的重要措施和推动生态设计发展突破口,对企业和消费者具有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应优先考虑将生态设计产品列入政府采购名录,明确采购规则和比例,为绿色产品和服务开拓市场。
5 结论
推行生态设计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措施。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通过系列生态设计政策、制定生态设计相关标准、开展重点行业生态设计示范和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等多项措施推进生态设计,取得了积极成效,对促进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相对于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态设计推进机制而言,我国实施生态设计的技术基础仍较薄弱,评价指标体系可操作性不足,相关的财政扶持政策缺乏,绿色供应链促进机制也亟需完善,给生态设计的持续推进带来较大挑战,中国必须抓住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机遇,针对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存在的不足之处,加强生态设计产品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加大财税政策的扶持力度、充分引导与加强监管,建立有利于推进生态设计的长效机制,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向绿色转变。
参考文献:
[1]Yi H, Liu Y. Green economy in China: Regional variations and policy drivers[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5(31):11~19.
[2]Lofthouse V. Ecodesign tools for designers: defining the requirement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6(14):1386~1395.
[3]郑德凤,臧 正,孙才志. 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及绿色转型研究综述[J]. 生态经济,2015,31(2):64~68
[4]王义琛,王 远,朱晓东,等.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评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9~12.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技术创新;制度环境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3.07
中图分类号:F061.5;F83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3-0028-05
引言
外商直接投资(FDI)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和国际技术溢出的重要载体备受各国青睐,其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意义已经被普遍认同[1]。然而,随着FDI规模的不断扩大,FDI在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大气污染、雾霾等一些列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FDI的良莠不齐以及FDI中“脏”技术溢出对东道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如何改善FDI质量、促进绿色FDI进入及技术溢出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来自发达国家的FDI更倾向于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污染排放系统,可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产生贡献[2]。而传统吸引外商投资的要素,如成本优势、市场以及税收优惠等措施对引进绿色FDI的贡献非常有限。因此,要真正达到“以市场换绿色技术”的目的就必须重视东道国环境技术创新对FDI进入的影响,通过东道国高技术含量的环境技术吸引绿色FDI进入,从而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FDI的绿色技术溢出是进一步提高东道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制度环境则是FDI绿色技术溢出的重要变量[3]。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东道国环境技术吸引力、竞争力和绿色FDI进入及溢出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索制度环境对FDI与区域绿色发展的调节效应,为未来更好地管理和引导FDI提供理论依据。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FDI与东道国绿色经济发展
多年以来,学者们认为FDI对东道国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许多新兴国家采用低税率、投资补贴等各种方法激励FDI进入。然而,从FDI对环境影响来看,由于FDI的逐利本质,外国投资者更有动机将过时的技术引进,特别是在一些环境规制较弱的地区,对环境产生较大污染。陈凌佳 [4]利用中国112座重点城市2001~2006年度的面板数据,研究了FDI对我国整体以及不同区域的环境影响。结果证实了FDI的增加对我国环境确实产生了负面影响。近几年地方政府虽然加强了清洁型FDI的审批,但多年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很难改变资源大量消耗和污染排放强度高的现状。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FDI对区域环境效率存在负向影响。
12环境技术创新与绿色FDI
根据Dunning[5]对外商直接投资动机的分类,寻求技术资源是FDI进行研发投资的重要目的。特别是在全球关注环境变化的时刻,FDI进入环境技术吸引力和竞争力都较强的地区,能获得本地企业更好的技术服务,与当地资本和劳动能够匹配和衔接,可实现更高层次的绿色技术优势。本土企业在环境技术领域的研发活动带来的人力资本提升和知识存量增加使得FDI更加融合于本地经济发展体制,有助于外商企业在当地形成稳定的投资获利,促进外商投资的积极性[6]。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环境技术吸引力对环境效率具有正向影响,FDI的进入对该项影响存在中介效应。
假设3:环境技术竞争力对环境效率具有正向影响,FDI的进入对该项影响存在中介效应。
13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
国内外相关文献已经关注到制度环境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影响。首先,良好的制度环境可提升市场竞争效率。FDI企业与本土企业在标准和公平的环境中充分竞争,尽管外国企业可能挤出一些无效的本土企业,但本土企业通过模仿、学习并追赶,最终使得整个区域的效率得到提升[7]。其次,良好的制度环境能为国外投资企业提供透明的管理体制、合法的保护以及各种服务支持,同时支持本土企业向国外企业学习,提高本土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技能[8]。最后,在制度环境水平较高时,环境保护的体系将更加透明、一致和严格。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良好的制度环境可缓解FDI对区域环境效率的负向影响。
中国的FDI按照来源地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来自港澳台地区的FDI,另一类是指来自非港澳台地区的FDI,主要包括欧美、日本等地区。通常情况下,港澳台地区的FDI由于文化相似具有更好的嵌入性,在与政府沟通、扩展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表现更好;而非港澳台地区FDI虽然拥有资源优势但缺乏嵌入性,其更需要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和生产运作[9]。因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5:相比港澳台地区FDI,良好的制度环境可更好地缓解非港澳台地区FDI对环境效率的负向影响。图1研究框架
2研究设计
21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9~20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其中,在测度环境技术吸引力和竞争力过程中,各省市自治区的专利信息来自中国知识产权网的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其他所有的数据来源于2000~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商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
22变量测度
221解释变量
(1)外商直接投资(FDI)
由于FDI流量并不能快速影响环境效率的变化,采用FDI存量是合适的选择。FDI流量转化为FDI存量的计算公式为:
在分析环境技术竞争力对FDI与环境效率间的中介效应时,表1中显示环境技术竞争力对港澳台地区的FDI进入没有吸引力,因而也就不存在中介效应。因此,仅把全部FDI和非港澳台地区FDI放入模型9,模型10和模型11回归结果显示其与环境效率显著正相关,说明FDI的进入对环境技术竞争力形成了显著的中介效应,假设3得到部分支持。表2 绿色FDI中介效应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影响环境效率分析及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
表3显示了FDI影响环境效率及制度环境调节效应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结果发现,无论是整体的FDI还是不同来源地的FDI都显著地负向影响环境效率,假设1得到支持。而制度环境与全部FDI的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为-00120且在p
本文采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9~2011年面板数据,研究了东道国环境技术如何影响外商直接投资(FDI)从而改善环境效率,得到以下结论:第一,FDI对环境效率存在负向影响,来自港澳台地区的FDI对环境效率的负向影响更显著。第二,东道国环境技术吸引力通过影响FDI的进入促进环境效率提升,FDI的中介效应明显。东道国环境技术竞争力对非港澳台地区FDI中介效应明显,而对港澳台地区FDI中介效应不明显。第三,制度环境对FDI与环境效率间关系调节效应明显,特别是制度环境对非港澳台地区与环境效率间关系调节效应更显著。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直鼓励外商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然而外商投资逐利的本质在宽松的环境规制下不可避免地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港澳台地区FDI基于寻求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以及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大部分企业技术含量低、资源耗费大,对环境技术创新缺乏动机。因此,未来在引进外商投资时要注意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大对非港澳台地区外资引进力度,同时对来自港澳台地区的FDI严格限制其投资产业、加强环保监控力度。
第二,增强东道国环境技术创新能力,促进FDI绿色技术溢出。东道国环境技术吸引力、竞争力对FDI进入及溢出存在中介效应,因而各地区政府应积极采取各种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本土企业加强环境技术创新。
第三,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造利于FDI技术溢出的制度环境。各地区政府应按照自身的经济体制发展水平来优化制度环境,促进FDI技术溢出,例如知识产权的保护、法律体系的建设以及市场各要素培育等等,更好地促进和吸收FDI带来的正向收益。
参考文献:
[1]鲁钊阳,廖彬彬.FDI技术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双门槛效应[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5):75-88.
[2]许和连,邓玉萍.外商直接投资导致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管理世界,2012(2):30-43.
[3]姚奕,倪勤.外商直接投资、自主研发与碳强度[J].软科学,2011,25(12):19-24.
[4]陈凌佳.FDI环境效应的新检验――基于中国112座重点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9):54-59.
[5]J H Dunning.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73,25:289-336.
[6]陈继勇,雷欣,黄开琢.知识溢出、自主创新能力与外商直接投资[J].管理世界,2010(7):30-42.
[7]Meyer K E,Sinani E.When and Where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Generate Positive Spillovers? A Metaanalysi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9,40(7):1075-1094.
[8]Suyanto,Ruhul Salim,Harry Bloch.Which Firms Benefit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Indonesian 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14,33:16-29.
[9]Sunghoon Chung.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South Kore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4,108:222-236.
【关键词】太阳能发电;经济效益;电力投资
引言
近年来,国民经济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增长,截止到2011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较上一年度增加9.2%。国内公共财政收入也达到10.37万亿元,同期增长了24.8%。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国内的电力行业也实现了平稳发展。从整体的电力行业投资方向来看,对电源的投资依然向清洁能源方面倾斜,并呈现出稳步的上升趋势。从电力需求角度来看,国内总体电力需求较平衡,局部地区依然出现紧张状态,另外,第二产业仍然是全社会用电增长较快的主要驱动力。
1.国内电力行业固定投资情况
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对电力需要也会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011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发电企业的发电量同比增长了16.2%,达到3968亿千瓦时,累计完成发电量221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高达13.5%。面对这样的社会用电需求,国内对电力行业的固定投资额也持续攀升,单2011年上半年我国对电力行业的固定投资额达到4587亿元,同比增长了2.6%。这一数据占到国内总固定资产投资的3.7%,具体情况可见下表1。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商情报网整理所得
2.太阳能发电发展情况
从国内的电源结构来看,2011年我国发电环节中,火力发电依然占据着主要的比例,约83.16%,水电受自然状况的影响较上一年度下降了0.78个百分点,约为12.37%。而核电和风电分别占到1.87%和1.74%。从这个电源结构方面来年,我国的太阳能发电整体实力还有待提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太阳能以其绿色无污染的优势逐渐弥补了火电、水电和核电的一些缺陷。
从国际对太阳能的关注情况来看,近年受到技术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全球范围内对太阳能的投资可能会有一个小幅度的下降。例如德国自今年3月9日开始对因补贴变动而引发的一些抢装热潮进行改制,全国范围内降低对光伏系统的补贴。其中新建小型系统仅能获得所发电量85%的补贴,中等及大型光伏系统将获得发电量90%的补贴,针对自身消耗的补贴将被完全取消。这种变化将会大幅度消减德国的抢装效应,也会为其太阳能发电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意大利则对其国内2011~2016年的光伏补贴上限设定为23GW,每年度其国内光伏补贴资金可以达到60~70亿欧元。但意大利同时对农业用地的大型光伏系统的补贴进行了大量的消减并逐渐停止补贴。西班牙也通过立法形式将对新建可再生能源发电厂不再进行任何的补贴,其国内今后只会对一些日照小时达标的项目进行适当补贴。另外,捷克、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对太阳能发电补贴进行了消减。这些都会导致上述这些地区的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发展受限。与此同时,美国则对商业太阳能安装给予了一定的政策优惠。例如美国政府对其“1603财政部计划”进行了延期,这将可能会促使美国未来4年内的太阳能产业增长51%~57%。
受国际对光伏产业的空缺影响,国内对光伏市场将会一个迅猛的提升,从而转变上一年度的光伏产业普遍开工不足的困境,从而为国内的太阳能发电事业提供充足的支持。其中国内利用太阳能发电成绩最为显著的要数内蒙古了。依据相关资料可以测算,内蒙古风力发电装机到2015年可以达到33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可以达到100万千瓦,其省内的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将会占到全省装机问题的四分之一。
3.太阳能发电的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特别是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促使人们对能源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电力能源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源泉受到人们格外的关注,寻找新能源替代传统的火力发电、水力发电和核电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较为紧迫的课题。太阳能发电技术的不断成熟也为新能源的寻找提供了条件,具体看来太能阳发电具备如下几个经济效益和优势。
3.1能源可再生
不同于火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不需要煤、石油等石化燃料的支持。科学证明,太阳能是巨大的,地球大约接受40分钟的太阳照射所获取的能力足以为全球人类提供近一年的能源消费。也正因为如此,太阳能一方面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另一方面也避免上过度开采地球上有限的石化资源,有效降低了因为石化资源的燃料所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有效缓解当前全球的温室效应、酸雨等生态环境问题。
3.2真正低碳清洁能源
火力发电和核电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火力发电主要因其石化资源的燃烧而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对地球环境造成影响。核电则主要体现在核污染方面,最为典型的核污染案例有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致使90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去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泄漏事故也造成了百万人的损害结果。而太阳能发电则完全可以有效避免火力发电和核电的缺陷。例如内蒙古风力发电装机到2015年可以达到33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可以达到100万千瓦,这将会为其每年节约标准煤约23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分别可以达到6700万吨和2300万吨,将会为内蒙古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3.3不受资源分布地域的限制
太阳能发电不像水力发电那样受到过多的地域限制。众所周知,水力发电受到地域限制较强。其水力发电场所一般都会设定在重要的水系边上。并且要充分考虑到水系的流量和周边的环境。另外,水库的修建会对电站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如果水库安全系数不够,遭遇到不可抗力时可能会造成重大的灾害。太阳能发电则不会受到这些方面的影响,光伏电厂的建设没有过多的地域限制,最多只是考虑一年中晴天的天数。内蒙古在发展新型绿色电能时,其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已经占据国内第一的位置,其每年可以减少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大大提升了省内的空气质量。另外,太阳能电源的使用也会内蒙古每年可以实现节水3100万吨,从而在缓解因为石化能源所带来的环境外还可以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如前所述,火力发电会受到石化能源的约束,在获取火力的时候需要对煤、石油、石化等能源做足储备,然后才可以实现火力发电。而在这个过程,顺着产业链向前延伸还可以发现这些发电所需要的能源获取有着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周期。而水力发电也需要有一个水资源的储蓄过程。这些都会对火电和水电的发电周期造成压力。而太阳能发电则不存在这类问题。并且其也不受到资源分布地域的限制,使用范围广泛,且建设周期短,获取能源花费的时间短。因此,如果可以在光伏发电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解决好成本与收益问题,光伏产业将实现井喷式发展,光电将成为火电的有效替代品。
参考文献
[1] 赵朝会. 光伏发电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J]. 上海电机学院学报, 2008,(02)
[2] 孟范例. 中国人的“绿色梦”[J]. 环境教育, 2010,(08)
[3] 吴晓江. “太阳电”融入生活的经济难题如何破解?[J]. 社会观察,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