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医养融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5年11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12月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与民政部共同举办了全国医养结合工作会议。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在工作会议上对顶层设计出台的背景作了介绍。他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截至2014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近4000万,完全失能的老年人有1200万。“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第二次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前的平台期,我国亟需抓紧制定并落实医养结合政策措施。
发力“医养脱节”
养老是我国当下亟待破解的重大社会问题,而医养脱节的传统养老模式是制约养老服务业有序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机构达4万多家,但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占约20%。
“目前,包括城市绝大多数养老机构在内的医养结合只是在养老服务中简单嵌入医疗护理,通常仅单纯为老人提供一般生活护理及简单急救处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杨燕绥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养老机构的老人在慢性病管理、病后康复、医疗护理等方面都有专业化需求,缺乏专业医护服务、老年病区、康复机构、护理机构、临终关怀机构的支持,老人的生命健康很难得到保证。”
如何解决“合”的问题?《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杨燕绥认为,让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以后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考评就要多一个项目。而绿色通道开放得如何,必须有一个可考核的标准。
《指导意见》的最大亮点被认为是明确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文件指出,“养老机构可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临终关怀机构等,也可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
事实上,各地方对此早有探索。北京市在2014年的文件曾要求所有养老机构要具备医疗条件,同时充分利用周边医疗服务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结合,具体包括配套设置、独立设置以及协议合作三种方式;重庆市已经鼓励通过养老院设立医院、医院举办养老院、养老院与医院联办等形式,构建养老与医疗相互融合的服务模式;上海市亦提出,要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联网结算。
《指导意见》还要求,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实现居家养老。“这些工作已经在基层如火如荼地开展。北京为老年人家庭提供签约医疗服务,很多年轻医生在社区里为老人提供按摩、护理服务。”杨燕绥是乐观的,但持谨慎态度者大有人在。谈及这份医养结合的顶层设计文件,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摇了摇头,“所有政策初衷都是美好的,但请问怎么落实?”政策鼓励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一些已然变更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中小型综合医院却因从业性质不同――一个单位两个执照,必须分别对应民政、卫生和人社部门。
尽管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将出善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标准,制定医养结合机构的准入机制、退出机制,规范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市场行为。但缺少资金、不能获得医疗机构身份、不能纳入医保定点、医护人员短缺等仍是养老机构发展医养结合的“拦路虎”。另一方面,涉及健康养老的民政、卫生、社保三条主线呈分立状态,医养结合受限于部门工作壁垒,难以实现政策协同。
社会资本或成驱动力
政策制定者显然明白问题的症结,但行政手段困难重重,市场化力量被寄予厚望。《指导意见》不仅把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列为五项重点任务之一,还“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整合审批环节,明确并缩短审批时限。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为医养结合的发展定下了基调。《指导意见》的出台无疑为有志于迈入大健康产业的社会资本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通道。相关分析认为,医养结合领域产业投资“风口”已经形成,“十三五”期间,大批资本将逐鹿医养结合“大蛋糕”。事实上,有远见的社会资本早在多年前就涉足医养结合领域,而且业已完成初步布局,泰康人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15年11月28日,泰康人寿投资的首个二级老年专科医院――泰康燕园康复医院在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社区落成。2015年6月,历时8年打造的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社区已正式投入试运营,燕园康复医院的落成使泰康医养融合的战略真正落地。
“一个社区,一家医院”是泰康提出的医养融合战略。在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推动下,泰康借鉴引进美国“凯撒模式”,养老社区邻建康复医院,以“养老社区+康复医院”的模式,为养老社区居民及周边社区提供“预防-治疗-康复-长期护理”的闭环整合型医养服务。“十三五”期间,泰康人寿将完成北京、上海、广州、三亚、苏州、成都、武汉七地的养老社区布局,实现医养社区“七城联动”,成为全国拥有最大连锁医养社区的企业。
“截至目前,泰康医养融合项目投资已经超过50亿元,未来5~8年将再投资1000亿元。今天的泰康人寿资产达8000亿元,从资产匹配角度,做到这点是没有问题的。”泰康人寿董事长兼CEO陈东升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养老、医疗产业正好契合保险资金的特质,包括投入周期长、回报慢,但回报稳定。”
在朱恒鹏看来,中国商业保险将迎来历史性机遇,“泰康模式”符合时代潮流。“商业保险公司做医疗和养老的一个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因为商业保险公司可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提供值得信赖的养老保障。”
【关键词】医养结合 老年人 养老模式
随着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 作为现有人口9413万、全国排名第三的河南省,面临着十分严峻养老问题。据调查统计,目前我省已有1300多万老年人,相当于每8个人中有1位老年人,8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以3.65%的速度递增,失能老人达到88.66万人,而我省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为18.6张,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20~30张的水平;我省养老模式仍以居家养老为主,辅以机构养老;绝大部分养老机构和家庭,仅局限于老年人简单生活照料等“养”的问题,没能解决看病治疗等“医”的问题。因此,为实现健康老龄化所要求的“老有所养”与“老有所医” 的养老目标,必须把养老服务业与健康医疗有机结合,搭建一个养老、保健及医疗等全方位“医养结合”的平台。
1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内涵
“医养结合”作为一种集“医、养、护”三位为一体的养老模式,为老年人各种疾病进行临床诊断,提供及时、便利的医疗服务,并将生活照料、身体康复和临终关怀相结合。
“医养结合”模式并非单纯指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整合,而是医疗资源对养老的介入与融合。医护人员提前介入养老机构,对老年人健康指导、疾病的防治,高效利用医疗资源,实现由低端“托老托养”模式向中高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升级。
2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必然性
老年人健康直接关系到老年人晚年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我省 GDP在全国排名十六名,人口排名第三,针对经济欠发达、人口多及子女外出打工的这种现状,慢性病、常见病老人和空巢老人逐日增多;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的出现,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影响;养老服务发展缓慢、滞后,影响老年人的生存或生活质量。因此迫切需要政府解决他们的生活、健康、医疗服务等问题,在此情况下提出有效整合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的战略框架,促进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协调与整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2],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有效地实现健康老龄化中提到的“老有所养”与“老有所医”的养老目标,助推我省多元化的养老方式共同发展。
3 探究适合我省“医养结合”养老的四种模式
国家卫计委家庭发展司家庭发展指导处蔡菲处长,介绍我国“医养结合”的目标:是面向社区在全国建成一个覆盖城乡、规模适宜的医疗服务网络,大幅度提升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与水平。结合我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探究“医”与“养”如何结合?因地制宜建立科学、合理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模式,以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健康养老目标[1],同时在此基础上助推我省多元化的养老方式健康发展。
(1)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实行城乡一体化。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政府从税费减免、优先用地、床位补贴及吸引外资等多方面制定政策,积极推动国有、民营或合资医院向养老服务延伸;引导企业投资养老市场,并与医疗机构对接。计划在全市每个县、区建设1-2家集“医养结合”的规范、先进的服务机构,或借鉴国外先进的养老模式,建立“中国式养老示范社区”,力争在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达到25张。同时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逐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面对我省家庭、社区及养老机构功能薄弱的局面,充分利用县级部分二级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医院资源,因这些部门存在病员匮乏、医疗资源闲置和人力资源流失等情况,借助基层医疗卫生改革的契机,转变成康复医院或护理医院,为周围社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养老医疗服务,逐步推动医疗护理与养老服务的无缝对接。
(2)增设医疗服务资质,完善现有的养老机构。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养老机构没有医疗资质,2014年国家卫计委曾印发关于养老机构医务室、护理站的基本标准,对设置在养老机构内的医务室和护理站,从工作人员、房屋建筑、仪器设备、制度等方面作出相应规定[3]。只要有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就能申请设置医务室,大大降低门槛,对老年人的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早期干预和疾病康复等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同时有条件设施的养老机构,政府还鼓励它开设老年病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护理医院等专业医疗机构。
(3)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深度合作。目前这种模式比较普遍、适用,值得推广。养老院就建在社区服务中心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定期上门巡诊,遇到紧急情况社区服务中心也能及时处理,及时转诊。如我省安阳市文峰区中华路办事处敬老院,已与安阳市区灯塔医院、二院、人民医院结成了帮扶对象定期开展会诊、义诊,坚持了医养结合的办院理念,为自理、半自理、全护的人们提供全方位的养老、医疗、康复、娱乐、学习、活动等服务。这种模式也是国家特别鼓励和推荐的。
(4)利用信息技术,把医养结合融进社区和家庭。借助互联网、蓝牙技术、云计算及物联网等技术,开发居家养老智能产品,建立居家、社区、机构一体化养老服务网络,主要依靠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通过推行家庭医生模式,为社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这种模式对以居家养老的人群是一个较好地模式选择,既节省人力、财力,又快捷便利,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业向信息化、多元化发展。
4 结语
“医养结合”作为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年人照顾服务。我省部分区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医疗机构的优质资源、政府部门或企业的资金投入等,逐步实现医疗、护理、养老、康复等一体化养老服务,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提出五种“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真正做到老年人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既提高了老年人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又减少了国家对慢性病、重大疾病的资金投入,为逐步实现我省健康老龄化所要求的“老有所养”与“老有所医” 的养老目标,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我省多元化的养老方式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2013.9.6.
关键词:老龄化;医养结合;中医药健康养老;养老服务模式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老年抚养比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社会养老服务与老年医疗资源供给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养老与医疗资源亟需优化整合。如何有效衔接养老与医疗资源,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我国中医药服务内涵丰富,其具备的医疗、预防、保健、养生等价值也被现今多数老年人所接受,因此,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研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医养结合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及其实施背景
1.实施背景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2005年的11.03%上升至2015年的16.1%(见附表),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58亿人,占总人口的18%。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蕴含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近年来,国务院出台多项政策,要求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同时,《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2015〕32号)及《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提及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各地开始积极发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养老机构,探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的优势与前景,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目标而努力。
2.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内涵
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是在养老和医疗资源融合后,将中医药健康养生与“治未病”理念引入家庭、社区、养老机构,做到未病先防、未老先养。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强调服务对象、服务提供方、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政策保障五个方面的创新。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健康、亚健康老年人,还包括慢性病、残障、恢复期及绝症晚期等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服务提供方包括各类养老机构、中医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服务站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一些社会机构等;服务内容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养生等,做到“未老先防、未老先养、既病防变、综合摄养”;服务方式主要包括支撑模式(养老机构或社区增设医疗机构)、新建模式(中医医疗机构新建养老机构)、合作模式(养老机构或社区与医疗机构合作),还包括社会力量兴办中医养老机构等;政策方面包括政策方针、法律保障等。
二、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模式实践探索
当前各地都在探索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的结合,如北京、天津、江苏睢宁等,本文以服务模式为依据,介绍以下几个地区试点情况。
1.陕西:支撑模式
2015年,陕西省铜川市职业病防治院结合社区托老院18年养老服务经验,开启了转型发展之路,实行养老、康复、诊疗、护理一站式服务,加强中医药康复内涵建设,为老年人开展特色预防保健工作,受到了入住老年人的支持,医院也由此展现出新的生机。
2.黑龙江:新建模式
黑龙江省利用三级中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零距离的医疗救治、专业化的康复护理、全方位的养老养护、五星级的保健服务。例如省中医药科学院率先与4家养老机构签订了医养结合服务协议;随后哈尔滨市中医医院与三亚瑞城假日酒店合作建立“中医医养中心”。
3.辽宁:合作模式
辽宁省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开通方便老年人就医的绿色就诊通道。营口市开发区中心医院和辽宁省亲和源公益养老中心签订协议,成立营口亲和源健康管理中心,每位养老中心的老年人都会接受更加方便的体检、中医保健、诊疗服务。目前,已建成12家中医养老机构,开放中医养老床位1400张,全省100多家中医医疗机构与辖区内养老机构建立了多项协作关系。
4.浙江:社会资本
兴办浙江元墅公司以“机构+医疗+居家”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成功托管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了浙江省首批“养医结合”试点养老机构和杭州市首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并开展连锁化运营,开创了居家养老购买服务、中医服务项目上门的先河。桐庐江南养生文化村以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为主题,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与特色,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养生文化和技术,集养生、康复、延寿为一体,建立了持续性健康管理中医养生养老综合体[7]。
三、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1.管理割据及监督评估体系不健全
我国养老及老年人健康管理由人社部、民政部、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共同管理,其中医疗由卫生计生部门主管,而养老由民政部门主管,使医疗及养老资源融合不够,“医”、“养”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目前,上海市建立了包括机构监督及老年人需求评估的全面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以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养老服务。但我国大部分试点地区缺乏相关的监督评估体系[8],只有严格监管,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让服务者获得合理的回报。
2.相关人力资源缺乏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5年末,全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达2.8万个,但通过内设、并设、引入医疗机构来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不到一半。据测算,我国目前需要1000万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但目前从业人员仅22万人,经培训的养老护理员仅2万人,且不具备专业的医学背景,特别是中医药背景的专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医养结合”进程的瓶颈。
3.相关医疗保障制度尚未落实
医护人才严重短缺导致养老看护支出费用连续上涨,急需建立长期医养保险制度来缓解照护费用,这也是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养老服务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需要保险制度作为支撑,但目前缺乏针对老年人健康特点的保障模式,大多数医保基金难以与养老机构进行直接结算。4.资金投入不足无论是中医医疗机构新建养老机构,还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都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许多养老机构受资金和场地限制,无法做到医养深度结合,更不用说引进相关人才、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投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没有规范,养老市场还不成熟,造成社会资本处于观望状态;相关部门没有设立养老服务专项发展基金;医保基金难以发挥作用,同时如果开放医保,养老医疗易被滥用,滋生骗保现象。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多方协作,完善中医药养老服务体系
完善相关的政策与法律,通过部门联动,在医养结合中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因地制宜地整合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居家养老等各方资源,利用中医医院的资源和教育机构的科研力量,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养老院、教育机构之间的有机合作,形成以中医为主题的“医教研”合作的服务体系。
2.培养中医药相关人才
在高校教育规划中,结合中医药在养老、预防、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新设相关专业,加强健康养老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建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实训基地,提高老年家政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相关技能;同时,加强对社会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理念培训,设定资格准入,促使其主动学习中医药知识。
3.将中医药优势引入老年人健康服务
积极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将中医药养生保健引入老年人健康管理。膳食方面,将中医提倡的因人因体质和缓进补,饮食宜多样清淡、温热熟软、细嚼慢咽等营养学理论引入老年人膳食管理。手段方面,将针灸、刮痧等中医保健养生技术引入老年慢性病的调养。运动方面,将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引入老年人运动管理,预防跌倒、强身健体。同时,引导优质中医资源,开展以中医为主题的养老服务试点,鼓励和引导条件较好的地区率先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典范意义的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带动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的全面发展。
4.发挥保险作用,建立多元筹资渠道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由政府主导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为居家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协调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资金和个人账户比例,缓解中低收入人群的养老压力;深化养老保险改革,将养老护理院建设纳入基本养老范围。同时,拓宽筹资渠道,设立中医药健康养老专项资金,以此为杠杆,吸引或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同时,鼓励慈善团体等公益力量关注中医药健康养老事业。
参考文献:
[1]郝晓宁,薄涛,塔娜,等.我国医养结合的展望和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6,11:3-6.
[2]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63-68.
[3]马丽丽,汤少梁,陈娜.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探讨[J].广西医学,2016,38(1):143-146.
[4]赵文.中医药“医养结合”展现新生机[N].中国中医药报,2016-02-18(2).
[5]佚名.“以医带养———医养结合”模式开创黑龙江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新篇章[N].黑龙江日报,2015-10-21(7).
[6]刘甦.辽宁设处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N].中国中医药报,2016-09-21(1).
[7]章关春.浙江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迈大步[N].中国中医药报,2016-01-25(1).
[8]王阶.利用中医药发展医养结合推进健康中国[N].经济参考报,2016-03-25(A23).
[9]上海将全面推行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方式[EB/OL].
[10]周蔓仪.“医养结合”要迈几道坎[N].中国中医药报,2015-09-30(1).
事实上,我国养老的产业化虽然早在10年前就已经被提出,但却并没有得到实际意义上的发展。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发展以及养老问题的日益突出,通过产业及市场解决社会问题,逐渐重新得到了重视。
近年来,我国正在扶持智慧养老产业。并连续多年在政策上获得支持。2015年是智慧养老产业相关的政策、意见出台的爆发期,这一年多次出_了多个部门联合的指导性意见。一连串的政策的提出表明:智慧养老是一项需要汇集多方资源,多部门合力统筹发展的产业;同时,智慧养老产业涉及行业众多,且市场潜力巨大。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政策导向的明确将引导产业正常发展。可穿戴设备、智慧医疗、安防监控、智能家居等多个产业将纳入到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中,并得到资源的充分融合和发挥。
在各地,已有不少值得推介的养老模式。宁波2015年已经逐步建成了适合江东区情和老年人需求的“家院互融”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养老”向“智慧养老”的转变。创新的“家院互融”服务体系被民政部评委优质服务品牌。目前,宁波江东区享受“家院互融”服务的老人共计6600余人,占比全区老年人总数超过12%。
2016年10月,“上海市综合为老服务平台()”上线,标志着上海智慧养老建设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根据上海市民政局、市老龄办有关负责人的介绍,自2014年开始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以来,上海一直着力推进“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机构、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助餐点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已达7000多家,机构式、社区式、居家式等多种养老服务业态日益丰富,但服务资源相对分散、信息不对称。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建立后,作为各类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之间的桥梁,可望有效地消除服务获取的障碍。
在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智慧养老项目中,北京朝阳区团结湖智慧社区采取团结湖街道发起,多种力量参与的方式,汇集医疗、技术、社会资源。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帮助街道建立了智慧养老助残中心,并在辖区范围内大力推广智能设备的普及和使用。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急需推进养老服务模式。近年来,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逐渐受到社会的青睐。具体来说,医养结合就是把过去传统的医疗诊断与养老护理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了新的养老服务模式。这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能够将养老与医疗的职能进行有机结合,使养老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但是,目前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仍有待成熟,需要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之路。本文根据现有经济体制下对医养结合的养老发展路径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
新常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现代化的脚步,我国提前步入老龄社会。而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最热话题。老年人的比重越来越大,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保持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医养结合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将医疗与养老结合在一起,使得养老服务体系更完善。因此,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进一步研究探索,找到其正确的发展路径。
一、“医养结合”的含义
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是基于我国目前的人口老龄化状况,以及养老服务的发展水平提出的新形式养老服务模式。根据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宗旨,老年人可以得到更为细致周到的服务,使晚年生活更舒适安心。具体来说,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是改变了传统的医疗与养老机构分开服务模式,创造性地将二者功能进行有机结合,使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共同职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医疗机构的功能包括健康咨询、医疗诊断、老年人体检等;而养老机构包括老年人的身体和精神照顾,及其他文化娱乐活动等。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就是将养身和养心进行了有效统一,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使老年人的被关注度与关心真正落到实处,提升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
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几种模式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旨在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医疗环境,使健康检查、大病治疗、康复护理,及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要素有机结合,确保老年人享受到周到细致的养老服务。目前,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社区设立医养结合卫生服务机构模式
这种医疗服务模式是将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建立在社区的平台之上,并且以社区为单位推广,使全社会的老年人能够享受到广泛的医养服务。这种养老服务模式的优点是易于推广,因为除家庭以外,社区是城镇中最小的居住单位,在社区当中普及社会养老,推广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能够真正惠及广大的老年群体,使其享受到最便捷的养老服务。
2.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的服务模式
这种养老服务模式就是秉持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理念,在传统的养老服务基础上,使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进行沟通合作,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进行医疗诊断、疾病治疗和康复护理等相关医疗服务,拓展养老服务的范围,提升服务水平。进入传统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也能够享受到相关的医疗护理,以解决老年人看病难、就医不方便的问题,使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得到落实。
3.养老机构中开设医疗服务
除了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之外,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还可以在养老服务机构当中设立专门的医疗服务部门。在养老服务机构中设立的医疗机构能够使得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理念得到更好的展现。老年人在养老服务机构中享受生活照料、文娱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在第一时间接受所需的医疗服务,使老年人看病、就诊更便捷,使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更切合实际。
4.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
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可以采取在医疗机构当中设立养老职能部门的方式,特别是在某些医疗机构数量比较集中的城城镇当中,部分医疗机构当中可以建立养老服务。通过结合职能的配合,使养老服务机构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进而更好地为老年服务。同时,这些医疗机构还要注意根据其职能的转换,培养一批适合于服务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使老年群体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更专业的服务。
三、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健康发展的建议
1.明确服务对象,构建养老服务体系
首先可以对某一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走访调查,调研前做好准备工作,设计调研问题或提纲。例如,对老年人整体年龄层次、居住状态、身边子女情况、身体状况等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对整理汇总查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及相关措施,建立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所占比重。其次,可在原有社区养老中心,或村养老院等养老机构的硬件基础上,进驻医疗机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医养结合就地取材,服务于老年人。
2.精神慰藉,达到身心共善
要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还必须从精神层面对老年人进行引导和教育。首先要提高社区等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高业务水平。要求工作人员加强和完善知识水平。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针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其次强化工作人员培训学习相关业务知识。此外,为确保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顺利开展,社区等养老服务机构还应当重视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讲座,可以帮助老年人解决常见心理问题。比如老年婚姻问题、老年退休心理适应、老年人际关系培养与维护、老年人家庭关系等。通过提高老年人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提升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品质。
3.健全培养制度,提高服务水平
要提升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水平,首先需要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重点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岗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此外还可建立校企合作,为养老服务机构输送符合要求的人才。其次,根据养老服务机构所需的服务类别设立职级体系,根据养老服务医护人员的服务水平以及考核结果,评聘职级。再次,激励机制对于从业者的有效运用。例如,工作人员在培训或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可以通过晋升、加薪或培训等有效激励手段。第四,按照工作人员的职业规范和相关职责,设立考核机制,根据业务水平与服务质量考核其业绩成果。为使工作人员在养老服务机构能够更好地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可通过护理对象与工作人员之间签订的养老服务协议,从服务范围,责任与义务等条款降低职业风险,使工作人员能为老人们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养老服务水平是衡量社会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确保社会繁荣安定的重要因素。新时期,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逐渐显现出其优势,社会与政府应当在其原有优势的基础上继续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还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提升养老服务团队的综合水平,为广大的老年群体提供更为优质的养老服务。目前我国与民生配套的保险制度落后于社会发展,因此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改革是走向日趋成熟、定型的重要过渡,为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踏上有效、可持续的中国式福利国家台阶。
参考文献:
[1]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