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

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

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给水工程;规划编制;协调;注意的问题

Abstract: Water supply project is an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of city and industrial and mining enterprises; do a good job of city water supply system planning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city. In order to get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city water supply system engineering, this paper has conducted the research to th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lanning process of city water supply system in engineering problems.

Key words: water supply engineering; planning; coordin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中图分类号:TU9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给水系统是保证城市、工矿企业等用水的各项构筑物和输配水管网组成的系统。城市给水工程规划是否具有合理性、先进性、可行性

及经济性对城市给水系统以及城市的发展尤为重要。

不同深度的给水工程规划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不同。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的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预测城市用水量,并进行水资源与城市用水量之间的供需平衡分析;选择城市给水水源并提出相应的给水系统布局框架;确定给水枢纽工程的位置和用地;提出水资源保护以及开源节流的要求和措施。

2、需注意的问题

编制城市给水工程规划需要注意的因素很多,除应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外,尚应与其他各项规划相协调。给水工程规划编制时要注意的问题有:

2.1重视对现状的调查了解

在给水工程专项规划编制过程中,对现状的了解非常重要。现状情况是否了解清楚,直接决定了给水工程规划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因此应重视对现状勘探和现状资料的收集,通过不同途径了解给水工程的现状,并绘制出准确和完整的各类工程现状图,在此基础上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对现状工程管线认真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可以利用的和可以废除管线。对废除的管线,应提出相应的过渡措施,避免现状与规划脱节影响工程管线的正常运行。

2.2处理好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专项规划以城市规划所提供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用地布局规划为基础和前提,负荷的预测、管线的计算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用地布局与用地性质。同时也要处理好与城市规划中专业规划的关系,专业规划为供工程专项规划编制提供基础和导引,而供工程专项规划对城市规划中的专业规划进行深化和完善。

2.3道路工程规划是给水专项规划的基础

城市道路是给水工程管线的载体,道路工程规划的切实实际和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了规划的合理性,决定了管线的准确定位和空间布局的完善。给水专项规划应结合城市远期的规划路网来进行布置。

2.4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水源选择和水源保护区划定的依据

水是不可替代资源,对国计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和《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的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和污染防治应纳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水源的水质和给水工程紧密相关,因此对水源的卫生保护必须在给水工程规划中予以体现。

环境保护工程规划对水源水质的进行了检测,并对水源水质提出了控制的标准,同时划定了水源保护的区域。给水工程专项规划应结合环境保护工程规划的相关内容合理的选择给水水源,并科学的划定的水源保护区。

2.5近期建设规划对给水专项规划的近期建设内容提供依据

近期建设规划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是衔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环节。依据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近期发展重点、人口规模、空间布局、建设时序;安排城市重要建设项目,提出生态环境、自然与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措施等。

近期建设中确定的人口规模,是给水专项规划中的近期水量预测的依据。空间布局、发展重点以及建设时序为给水专项规划中的管网、水厂、泵站等设施的建设时序提供了指导,给水专项规划须结合近期建设的相关内容对近期的建设内容以及建设时序做合理的考虑和安排。

2.6防洪工程规划对给水专项规划的水源规划有指导作用

防洪工程规划是统筹安排各种预防和减轻洪水对城市造成灾害的工程或非工程措施的专项规划,是受洪水威胁的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所在地区河流流域防洪规划的组成部分。洪水大致可分为山洪(包括泥石流)、河洪、海潮(包括波浪)等,以及因江河洪水期水位升高、海潮水位升高、风壅水面等现象,使城市内水无法及时排出而形成的内涝。城市防洪工程一般由蓄水(包括水土保持)、泄水、挡水等工程设施组成。

防洪工程规划中确定规划区内的水体的常水位、防洪水位等信息,可以确定水体的可利用水量。可利用水量直接决定了给水的安全性,给水专项规划应结合防洪工程规划中的相关数据,准确的计算出各个水源水体的可利用水量,为做出最合理性的给水系统规划方案提供保障。

2.7对高新科技的关注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的发展必将改变城市的用水条件,从而对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的编制产生深远影响。给水工程规划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一种新材料或一项新工艺的引入有可能大大改变城市的用水状况,节约大量资金。给水专项规划编制人员应该广泛关注给水设备、工艺、灌溉技术以及污水处理技术等相关技术的突破和实际运用情况,这将有利于城市节约用水和保持供工程规划的先进性。

3、小结

编制给水工程专项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很多,需妥善处理好相关规划与给水工程专项规划的关系,结合规划范围内的现状特点以及规范,编制出可实施性强、经济合理的规划。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严煦世,范瑾初.给水工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2.

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新规划理念,突出规划重点,改进规划方法,促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主要任务

研究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着重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20*年以来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目录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确定,以招标和委托方式组织开展研究。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规划的依据。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进度安排分四个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研究阶段(2009年5月至6月底前),向市政府提出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对规划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开展重大课题前期研究工作,做好“十二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工作。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09年7月至12月底前)。研究确定我市“十二五”总体规划思路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征求各部门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专家对基本思路进行论证。听取市人大财经委和市政协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定。

第三阶段:纲要基本框架、专项规划草案研究起草阶段(2010年1月至6月底前)。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完成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就发展战略、宏观管理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等,与市直有关部门衔接。

第四阶段: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完善、审议阶段(2010年7月至12月底前)。完成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经市政府审定后,提交人大审议批准。

(三)编制重点专项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点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重点专项规划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市直有关部门牵头负责起草,报市政府审定。

具体分工及阶段:2009年7月至12月底前,市发改委在广泛征求市直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我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题目及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各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组成“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提出工作方案和规划草案的编制提纲。2010年6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完成重点专项规划框架性草案,并报送市发改委。市发改委就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中的重大问题,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县(市)区政府进行衔接协调。2010年1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对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作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上报市政府审定。

(四)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把经济中心、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是编制县(市)区规划、城市规划和其它规划的重要依据。要根据省“经济区”区域规划,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的区域发展规划。具体工作包括:进一步完善*市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市“嫩江-爱辉-逊克”矿业经济区开发建设规划、*沿边开放带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市“嫩江-五大连池-北安”南三县农业产业综合开发规划、“五大连池-孙吴-*界江”黄金特色旅游开发规划、*市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对俄贸易加工园区)“十二五”建设规划。由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修编起草。

(五)编制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地提出,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市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应尽可能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同步并略有超前。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经本级政府审定前,就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支柱产业、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布局、重要的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其它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划内容,与市发改委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衔接。各地规划纲要经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后,送市发改委备案。

三、编制要求

(一)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各地、各部门要对本地、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同时,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这些领域必须编制规划,且要做深做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之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以政府为主体的规划中,重点项目主要是指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支柱产业大型项目。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论证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四)加强规划间的相互衔接。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的必要环节。衔接协调的内容包括:宏观调控重要指标、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布局和主要对策措施等。要做好市“十二五”规划体系内总体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各地规划纲要衔接,避免冲突,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和规划的可行性;尽量使本市规划和省、国家各类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要求,以使我市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及省的大力支持;增强规划的全局性,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防止规划部门化,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衔接,把各项发展思路和措施落到实处。

(五)增强规划编制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思广益,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能更好地反映民情,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评估制度等。要改进规划评估论证方法,除本部门、本系统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注重吸收相关部门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四、保障措施

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排水规划 排水体制 排水量

城市排水设施是保护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排水设施的系统性建设需要有科学专业的规划作为指导。排水规划作为排水工程建设的依据,宏观控制其建设方向、建设规模。

一、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

排水工程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专项规划,排水专项规划的任务是使整个城市的污水和雨水通畅地排泄出去,处理好污水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具体规划内容是划定城市排水范围、预测城市排水量、确定排水体制、进行排水系统布局、确定排水枢纽工程的位置、建设规模和用地。

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工程建设包括雨水管网系统、排涝泵站的建设(排涝泵房的建设需根据受纳水体雨洪期的水文特征、防洪排涝确定)、污水管网系统、污水提升泵站的建设(污水提升泵站建设根据城市的用地地势高程确定)、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等项目。完整的排水系统是与上、下游管段标高衔接密切的一个整体,如果在某段道路下的排水标高衔接欠佳,就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严重时会造成内涝等情况发生。

二、排水体制的选择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就是通过对不同的排水体制、不同排水体制组合下不同排水系统在技术、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比较、分析、论证,最终确定排水工程专项规划所采取的排水体制及相应的排水系统。

城市排水体制一般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类型。

合流制排水系统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径流汇集到同一个排水管道(渠)内将其处理利用和排除的系统。合流制排水系统按照水质产生的次序及处理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形式:直排式合流制、截流式合流制和全处理式合流制。最早出现的合流制排水系统,是将排除的混合污水不经处理直接就近排入水体,但由于污水未经无害化处理就排放,使收纳水体遭受严重污染。现在常采用的是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较前一种方式前进了一大步,国内外在改造老城市的合流制排水系统时,通常采用这种方式。截流式合流制对带有较多悬浮物的初期雨水和污水进行处理,有利于保护水体,但雨量过大时,混合污水量超过了截流管的设计流量,超出部分将溢流到城市河道,会对水体造成局部和短期污染;而且进入处理厂的污水,由于混有大量雨水,使原水水质、水量波动较大,势必对污水厂各处理单元产生冲击,并对污水厂的处理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分流制排水系统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内排除的系统。根据雨水排除方式的不同,又分为完全分流制、截流式分流制和不完全分流制。完全分流制仅对收集的污水进行处理,雨水收集后直接排入水体。

在一个城市中,有时采用的是混合制排水系统,即既有分流制也有合流制的排水系统。混合制排水系统一般是在有合流制的城市需要扩建排水系统时出现的。在大城市中,因各区域的自然条件以及修建情况可能相差较大,因地制宜地在各区域采用不同的排水体制也是合理的。

三、排水系统布局规划

合理的排水系统布局可以正确地指导城市的排水管网建设,保证排水系统有序地建设和完善,对水资源保护及人居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城市排水系统布局规划包括两个部分:污水系统布局和雨水系统布局。

城市污水系统布局规划包括污水工程处理设施、转输设施和污水管网布局规划。污水系统布局的前提是准确预测污水量,进而确定污水处理设施位置、规模、处理能力、污水排出口位置、污水排放标准等。还需考虑污泥的出路和污水资源化处理等内容。污水管网布局要根据确定的设计方案,在适当比例的总体布置图上划分排水流域,布置管道系统,进行污水管道水力计算,确定相关参数。

城市雨水系统布局规划包括城市雨水工程设施规划和雨水管网规划、雨水综合利用。主要内容为:雨水量计算、雨水排放位置确定、汇水面积的划分、雨水泵站位置;进行雨水管道(渠)的水力计算,确定相关参数;确定雨水综合利用方案。

四、排水管网规划

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是现代化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市政基础设施,是排水收集和集中处理的关键,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改善环境的必要手段。排水管网合理的规划布局,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

雨水管网的布置通常根据总体规划用地性质的划分,道路竖向设计标高和雨水汇水面积确定。雨水管网布置应尽量结合自然地形,以最短的距离靠重力流排入受纳水体,避免设置雨水泵站,由于暴雨形成的径流量很大,设置雨水泵站增加投资,并且雨水泵站运行时间短,利用率极低。根据本地区的暴雨强度计算公式及相关设计参数计算每条管段的雨水管径、设计坡度、管道埋深等。

污水管网的布置应由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污水处理厂的位置、居住人口规模、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排放量等因素决定。充分结合规划道路竖向设计,尽量利用地面坡度,减少管道埋深,节省投资。正确划分各管段污水接纳的流域面积范围。通过水力计算,来确定管径、坡度、流速、充满度、埋深等。

五、结束语

城市排水工程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作用,排水专项规划的发展为城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城市排水工程的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污水对环境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的问题,改变市容卫生面貌,改善河道水质,对整个河道流域的治理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鸿志.国外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及运行管理[J].世界环境,2000,(1):31-33

[2]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五册.城镇排水[S].

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04-02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城乡规划专业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逐渐得到重视,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主要分为人文地理类和工程应用类,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培养目标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设置的课程以建筑设计及规划设计类课程为主。“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是一门知识面广、工程应用性强,具有课程内容专业跨度大的特点,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电力工程、热力工程、燃气工程、通信工程、防灾及环卫等工程规划。城市工程规划应用在不同规划层面(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中,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是保障城市生活、生产的基本条件,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依据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以我校五年制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大纲及培养目标为指导,在我校城乡规划专业2017级培养计划重新修订前提下,依托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综合改革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之一,是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内容属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项规划部分。“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开设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掌握城市工程系统中的各R倒婊,为后续的城乡规划设计中的专项规划奠定基础。“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教学基本内容是讲述六大管线工程规划(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供热)及城市防灾、环卫工程规划,因此该门课程具有专业方向多、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本课程有较系统的认识,通过学习掌握工程系统规划中三大主体内容,即各专项工程规划设计容量规模、各专项工程设施布局规划及六大管线敷设规划,并且能将工程规划内容运用到不同规划层面的规划设计中。“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我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点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具有实践应用能力,而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学生对工程规划分析实践应用能力缺乏的问题,在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我校“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在大三开设,前期学习的相关课程有城市规划概论、城市规划原理,后期开设的相关课程主要有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课程,该课程是学生较早学习的专业方向课,学时为56课时。我校针对目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分散、课程设置的学期联系不紧密问题,进行了2017级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及教学计划调节工作。在此次教学计划调整中,将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时数进行调整,由原来56学时的理论教学课程,调整为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在总学时、总学分未变的前提下,压缩理论教学学时为实践教学学时,提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二、理论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优化。由于“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内容跨专业方向多,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改革中,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优化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该课程自身的内容体系建立,另一方面是该课程在城乡规划课程群体系建设中内容体系构建。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中要与其他课程进行协调,注重与前导课程、后续课程的衔接,明确课程主干内容,将基础理论的讲授与规划设计实践培养相结合,在授课过程中增加规划案例讲解,贯穿“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工程规划应用能力。“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内容讲授中需对各专项规划内容结合城市规划的层面进行知识点分类整理,不仅仅是进行分专业讲授,即需要结合总体规划层面和详细规划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工程规划课程内容优化,有利于学生在城乡规划中对专业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同时随着城市发展建设,在工程规划方面出现了新的理论及应用知识内容,如针对我国城市内涝现象和排水问题,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指导我国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住建部2016年3月印发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纳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中,且规定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可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也可单独编制。学生还应对工程规划的发展趋势及理论应用进行了解、学习和掌握,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国家工程规划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规范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完善与更新。

2.教学案例与素材库建设。“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是一门工程应用性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学生在学习后能将各种工程(如城市给水、城市排水、城市供电等专业)运用到城市规划专业中,而不仅仅是研究不同的工程专业内容。因此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需要有丰富的教学案例及素材库进行支撑,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案例与素材库的建设应结合工程规划的专业及城乡规划特色构建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各种专业工程量的预测;第二部分为地上可见的各种工程设施布局规划;第三部分为地下不可见的各种工程管线规划设计。通过案例库和素材库的建设,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并进行跨学科专业内容整合优化。

三、实践教学改革

城乡规划专业“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否胜任不同规划层面的专项规划工作的意义重大,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适应日益发展的城乡规划专业需求,因此应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部分完成是通过采取设计类课程、工程案例及项目驱动“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实践机会与能力。以课程设计为基础、以工程案例为手段、以项目驱动为切入口,在课程群内形成教师团队与学生团队相结合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及辅导。培养学生相互沟通与协作、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工程规划应用实践能力。

四、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改革

1.教学模式改革。为了提高学生工程规划应用实践能力,进行了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结合城乡规划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专项规划设计应用,将学生独立学习与团体创新结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同时提供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互动学习的途径。

2.考核方式改革。考核方式是检查学生对课程学习掌握程度的重要途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传统的考核(期末考试)形式单一,对于工程实践应用性强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学习内容的考核仅用单一的试卷形式存在缺陷。在考核方式改革过程中,探索了由传统的终结性考核评价(期末考试)向形成性评价(50%)与终结性评价(50%)考核的转变,其中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作业(10%)、平时考勤(10%)、课后小组实践调研(20%)、课后小组实践设计(10%)。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调动了学生对该门课程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考核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综合能力。

五、结语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结合课程教学计划及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修改,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和城乡规划专业培养人才的需求进行探索。在教学改革中,理论教学改革应积极采用信息技术,以我校的信息化教学为突破口,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法,加大教学改革的手段,实现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改革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实践教学改革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变单一的课堂教授方式,增加团队的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模式,为城乡规划专业培B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洪伟.关于《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教学的思考[J].成功(教育),2008,(04):26-27.

[2]夏宏嘉,姜云.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动态深化式教学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13,(19):228-230.

[3]李妙伶.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8):182-183.

[4]白云,郑艺鸿,张远兵,谢晶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16,(02):148.

[5]郭炎,唐鑫磊.城乡规划转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应对[J].教育现代化,2016,(33):88-90.

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给排水规划;给排水工程;整体规划

给排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给排水系统主要包括水源系统、用水系统、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回用系统,但现阶段由于缺乏给排水系统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从而导致规划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了给排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这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给排水规划设计,认真思考与解决现存的问题,寻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经济和技术方面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给水排水专项规制系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给排水工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分为供水系统、排水系统和循环水系统。其目的是通过一定的规划,使排水收集、输送、净化、利用和排放几个环节上相互协调,使各环节的排水设施建设工程规模适宜,合理利用水资源。给排水工程宏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中的给排水专项规划,某一规划区的总体规划中的排水专项规划和某一规划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但在给排水的整体规划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内容有给排水范围的划定不准确,给排水量的预测不确定,给排水系统布局、工程位置、建设规模和用地不精确。

1.给水排水专项规制系统中工程规划滞后

在道路给排水工程设计过程中,给排水工种处于配合地位,影响了给排水规划科学化的发展,往往出现道路要求快速建设,造成了排水工程规划没有编制,一些给排水工程往往不能与道路工程同期施工。有的虽然设计完成后,给排水工程规划由于相关原因需要修改,许多工程项目未能按照规划进行建设,规划的指导意义也没有得到真正体现,造成了工程需要再次改造。

规划的科学依据不足,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各类指标、标准、基础数据和分析工具,其中水量预测和水平衡分析是核心工作。目前,我国的水量预测工作主要是参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中有关规定,但我国不论在国家还是在区域层次上都缺乏对用水工艺、各种用水器具和用水行为的详实系统监测,缺乏对新型用水技术替代规律和扩散规律的基础研究,缺乏对多种用水信息的综合性和结构性分析。

2.给排水体制规划混乱体制不合理

目前绝大部分市区的给排水设施分别由环保局、市政工程管理处、水利局等不同部门管理,由于各部门之间沟通不够,管理人员责任不清,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给排水设施存在的问题以及发生的新问题都不能及时解决。另外传统的防洪和排水设施设计中,强调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将雨水和污水尽快排出城市,但忽视了径流面源污染的控制和雨水资源的利用。

传统的给排水专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由于给排水规划设计技术参数多、不定因素多且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这使给排水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因受知识结构的限制不能进行宏观的分析论证,不适应规划多学科、多层次的分析论证要求,远不能满足给排水规划设计的需要。给排水体制规划混乱体制不合理的现象严重影响着给排水科学化体系的建立,我们必须要着力于给排水的整体规划建设,建立系统分明、分工明确的给排水体制规划建设体制。

二.解决给排水系统规划问题的科学化对策

给排水体制规划要与城市规划协调统一、统筹规划,给排水系统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的水源、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等系统及其各项要素的综合布置,必须优化组合各种可行的节水、水回用等方案。要做到这些首先要了解水利用规划,加强总体规划中的水专项规划,按照水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编制水利规划。

1.加强给水排水专项规划编制中水量规模预算

水量预测是给排水规划的基础,水量规模预测是否符合发展趋势和实际需要,对给排水工程总体布局有重大影响。国家标准《给水工程规划规范》是测算总用水量规模的主要依据,具体包括总体规划阶段给水水量预测,总体规划阶段污水水量预测,分区规划阶段及专业规划给水、污水量预测,详细规划阶段给水、污水量预测。改革开发以来,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住宅建设、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使供水量也不断增长。这样水量预测不仅要进行科学化的计算,还要根据具体的规划对不同类型用水量分别进行预测分析。

内容应包括地面水、地下水、雨水等水资源平衡,供水、排水和污水再生利用等总量平衡,供水节水规划和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规划,水的生态循环规划各类水工程设施的规模和布局等。对当前我国的给排水系统建设中普遍出现的规划不协调、建设不配套、管理不统一等问题,规划中要特别注意管网配套和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能力的协调增长,确定规划期内水系统及其网络设施建设的规模、详细布局和运行管理方案。给排水系统应当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自然界的水是循环的,给水和排水是统一的,人类社会对水的使用应服从这一过程。在用水之后,必须对水进行再生处理,使水质达到自然界自净能力所能承受的程度,否则累积的大量污染物将超过水环境的容量,从而导致水资源危机和水污染现象,最后破坏水的良性循环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2.完善给水排水专项规划编制中各项体系

根据我国当今给排水体制规划混乱的现状,应通过行政立法完善相关法规,建立明确的给排水工程建设及管理职责制度和相关体系。明确管理权限,形成规划、建设、维护、监督各部门明确的权利、职责和监管机制。目前,在给水排水专项规划编制中对采用集中还是分散的方式争论较多,影响给水排水系统的主要因素有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布局、供水水源、地形条件、纳污水体的环境容量、供水排水设施的规模效应等。给排水系统的集中与分散,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经方案综合比较后确定。

保证给排水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性,在建设工程中保证给排水施工图纸齐全,及时统计整套施工图核对图纸目录,看是否缺少施工图及其图纸中注明的安全检测。保证给排水施工的系统图、平面图、大样图、通用图的标准图统一使用,保证给排水施工图与其他施工图的统一。其中保证适用性是给排水系统建设的重点,适用性是一个越来越被重视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计的人性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适用性牵扯到城市规划、城市配套设施、当地生活水平标准以及城市发展等诸多因素。

保证给排水系统的经济性,寻求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在技术可行的基础上,降低工程费用。给排水系统集中与分散合理的确定是编制专项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控制给排水系统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的途径有在水系统中增加节水子系统,在水系统中增加治污子系统,在水系统中增加再生水回用子系统。其中,加强节水、治污和再生水回用力度,重视再生水、中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是促进给排水系统良性循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结语:

给排水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排水工程规划与设计在社会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规划与设计给排水规划时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妥善处理好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问题。高质量地编制好给排水规划,不仅是排水工程规划与设计自身的需要,而且是社会面向未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邵益生.城市水可持续管理战略对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