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防建设专项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年城市专项规划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具体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为契机,以城乡规划年活动为引导,按照上级指示精神,采取政府统领、统筹安排、协调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方法,有序推动我县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
二、专项规划编制项目
综合类专项规划2项: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总体城市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含城市水系规划)。
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共9项:
包括:给水、雨水、污水、供电、电信、供热、燃气、竖向、环卫。
公共服务设施类专项规划共5项:
包括:城市商业网点(含市场)、城市文化娱乐设施、城市体育设施、城市医疗卫生设施和城市教育设施(含中小学)。
防灾减灾类专项规划共4项:
包括:抗震防灾、防洪、消防、人防工程规划。
三、编制工作安排
目前,在我县的专项规划编制中,雨水、污水已经完成,进入审批程序;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城市总体设计)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含城市水系规划),应和城市详控规划同步进行,需由清华大学随控规一同完成。其它专项规划还没有开展,需抓紧实施。
(一)任务分解
按照统筹安排、协调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原则,具体任务分解如下:
建设局:负责协调各部门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和信息报送,并具体负责:给水、燃气、供热、竖向、环卫、人防的专项规划的编制。
水务局负责城市防洪专项规划的编制。
文体局负责城市教育设施规划,城市文化娱乐设施规划和城市体育设施规划的编制。
科技局负责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的编制。
卫生局负责城市医疗卫生设施规划的编制。
商务局负责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
消防大队负责城市消防专项规划的编制。
(二)编制队伍的选择
为保证规划编制的高质量和高水平,要选择具有建设部颁发相应规划设计资质的队伍,并规范运作实施。
(三)时间要求
按照上级要求,所有专项规划编制要在2010年6月底以前完成审批程序。
关键词:人防工程建设;城市建设;经济建设;抵御灾害;相互结合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1-021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11.108
近些年来,城市化的进程正在迅速加快。面对新的形势,人防工程不仅有助于抵御灾害,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建设的综合质量,也体现了国家对民生建设的重视。因此要进一步促进人防工程建设,就必须利用自身特点及优势,紧密结合城市建设,不断改善与提高自身在城市中的作用,体现存在的价值,谋求稳定、长远的发展,最终构筑平战兼顾、功能完善、防护能力强大的人防工程体系。
1 建设人防工程的现存问题
根据国际战略格局及战争方式的变化,为了打赢高技术、高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国家确立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1997年1月1日施行)和《人民防空工程战术技术要求》(2003年11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提出了各个城市全面建设人防工程的要求,而在此大背景下,城市建设在落实人防工程配套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些甚至影响到了先进城市建设理念的落实和推广。
1.1 人防建设意识淡薄,人防知识缺乏
目前,国内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国人更多的是关注经济效益及物质生活,缺乏可持续发展及统筹全局的战略眼光,忽视环境保护、人文素质、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居安思危的国家安全理念。在大多数城市建设行为中,人防工程建设被视为负担,并通过各种手段回避及减少建设任务。普通民众对人防地下室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发现和监督或是发现了不予理睬。相对消防、环保等建设内容,人防工程建设的基本意识还未在人民大众中形成。
1.2 人防工程建设还处于被动和无序的状态
由于人防工程是根据上诉法规在一般城市建设开发中进行强制性配套建设的,人防工程建设本身存在一定的被动性,长期的被动性建设则带来了无序的局面,人防工程的布局存在区域性的不均衡,人防工程类型存在严重的不齐全,使得人防工程建设无法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大大降低了综合防御效能。
1.3 相关技术落后、人防设备更新缓慢
自从2000年以来,与人防相关的技术措施,设备材料等鲜有更新换代,与目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与相关企业及部门每年在人防建设中获得的利益不成正比,这导致了人防工程造价高,综合效益低的不利局面,制约了人防工程建设的发展。
1.4 相关政策不完善
城市建设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理念,从之前的节能、环保,到后来的绿色建设,再到现在的海绵城市,城市建设形态在不断完善提升,但是由于人防相关政策的滞后或者不完善,导致了开发建设者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人防建设成本较低的方式,放弃了较先进理念的设计方案。例如:某大型综合体项目,设置了大面积空中绿化带,大面积架空的首层交通枢纽空间,体现了绿色建筑的先进理念,但是由于空中绿化带及首层交通枢纽空间根据相关人防政策规定,需要配建大量的人防建筑面积,使得建设成本及设计难度大幅提高,而面临被取消的局面。从这个层面来讲,人防建设已经阻碍了城市建设质量的提升,也势必影响到自身的建设与
发展。
2 探求完善建议
人防建设以及城市建设应当确保相互结合,在最大限度内发挥人防建设的价值与意义。从现状看,人防工程应当密切结合平时与战时的双重功能,在人防建设的全过程中都要融入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随着时代进步,人防工程建设也应当摆脱单一的建设内容,进而提升人防建设的综合效益。完善现阶段的人防工程建设应当依照如下的基本思路:
2.1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防意识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宣传思想工作方针,结合人防建设的发展需要,开展人防宣传工作以及初级中学和全社会的人防教育,保证人防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强人防宣传队伍建设,巩固和扩大人防宣传领域,加强与新闻单位和有关部门的联系,把人防宣传与国防教育、法制教育、文化教育等结合起来,使人防宣传工作更具稳定性、广泛性和有效性。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防工作及人防部门的知名度,增强人民群众的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力争做到人人了解人防、关心人防、支持人防。
有条件的城市,人防主管部门可争取建设独立的人防宣传教育基地,向民众提供参观、学习、模拟演练等义务活动;无建设条件的城市,可在人防主管部门办公场所内,争取100~200平方米的中心办公区域,设置人防展示大厅,让过往的民众感受和了解各种人防设施、设备及功能,向民众说明人防建设的必要性和原则。
2.2 完善人防工程规划体系,促进与城市建设规体系的衔接
城市防护是城市在组织经济和市民生活的功能之外的一项重要功能,而人民防空是城市防护的一个重要部分。人防工程规划应能使规划期内的人防工程建设尽可能满足城市防护需求,具有较高的防护效益。人防工程规划确定了城市在规划期内的人防工程发展水平、建设重点、布局和步骤,是搞好城市人防工程建设、增强城市防护功能的主要保证;人防工程规划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针对人防工程做定点、定位、定量的初步要求,保证人防工程建设有序、有重点、合理的发展,避免被动型、随意性、不均衡性,减少浪费,提高工程平战利用率,有效扭转被动建设的局面,使人防工程的建设和分布呈现计划性;人防工程规划可以保证人防工程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同步、协调发展,特别是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规划保持协调一致。
人防工程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的法规性文件,人防工程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是城市建设的法规性文件,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各级人防主管部门应完善本市、本区人防工程规划,加强人防工程规划管理,抓住土地划拨的规划建设源头,明确人防配建内容,进而与地下空间规划、绿地广场规划、交通规划等各领域、各阶段的专项规划紧密结合,融入到城市规划的日常管理中,将人防建设条件作为规划审批条件之一,确实落实人防工程规划成果。
2.3 加强人防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人防科研技术研究开发力度
落实各行政级别人防机构的成立,建立健全人防机构。加大人防相关的科技人员的培养力度,根据人防事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改善科研环境,建立现代化的人防科研、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体系,以科技振兴人防事业,紧紧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人防建设的效益和质量。重点针对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人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各地区人防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实际情况,对工程设计、维护管理、加固改造、口部处理、防护功能设置、平战结合转换、人防技术和设备、通信警报等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并设立专项研究机构及小组;研制适用于人防工程的新型材料,提高人防工程抗力,重点精确打击及其次生灾害效应的防护;加强提高现有人防工程综合生存能力的研究;加强重点经济目标防护的防护理论和技术研究。
为确保以上两项内容的实施,应从人防建设的经费中有计划的抽取一部分,作为人才培养及科研活动的运行经费,以一部分的量产换取人防工程更加合理、有效的建设效果,为将来质的提升打好基础,甚至实现人防品质提升的常态化。
2.4 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提升人防工程综合价值
新时代城市建设的核心原则是以人文本,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尽管人防工程建设的基本条件由国际环境及国家相关政策决定,但是如果偏离了城市建设的主要原则,有悖于城市建设的核心价值,则会寸步难行。
新时期人防工程建设,要兼顾战备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建设者要有全局观念和长远目光,从实际出发,贯彻平战结合方针,把城市建设和人防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城区改造、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要经济目标等都必须与人防工程建设相结合,实现一笔投资多重效益,拓宽整体平战结合服务领域。除指挥工程外,其他人防工程类型要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为繁荣城市经济、方便人民生活服务,创造良好效益,吸引更多的建设资金,使人防工程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针对一些具有先进意义的城市建设理念及方案,人防建设不得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应积极调整完善相关政策规定,在满足人防要求的情况下,给予尽可能的配合及优待,并积极从中寻找共同点,实现人防工程的综合价值。
3 结语
根据现阶段国际形势及国家综合实力,加快人防建设步伐,做好防空袭准备,适应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要求,十分必要。各有关部门应增强对人防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重视和支持人防建设,履行人防建设的职责和义务。同时,建设者也应认识到人防工程建设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在不断完善提升人防功能的同时,也应紧跟城市建设的步伐,与时俱进,在整个城市建设活动中不断提升人防工程的综合价值,探寻人防工程在其他领域存在的意义,保持长期及稳定的发展,促使量到质的提升,实现人防向民防的转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利用管理
1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1.1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地下空间开发早期以人防工程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城市建设了大型的平战结合工程,如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地下街等。90年代,地铁成为上海、北京、广州等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主体。
目前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类:
1.1.1 交通运输方面:如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地下行人街、地下停车场、城市公路隧道等;
1.1.2 商业娱乐方面:如地下商业城、地下游泳池、地下休娱乐场所、地下文化、体育等公共场设施;
1.1.3 基础生活方面:如改水、排水、煤气等各种管道系统、供电、供热、通讯等专用电缆及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共同沟等。
1.1.4 防灾系统:包括人防工程、防震、报警等各种设施。
1.1.5 其他设施:如地下工厂、地下实验室、地下住宅等。
1.2 国外值得借鉴的经验
国外许多大城市也变得越来越拥挤,而地下空间开发是为了使地面空间更好的发展。美国的波士顿将原先的高架路“搬到”了地下,修建了一条地下道路,不仅缓解交通拥堵,降低城市12%的一氧化碳排放量,还可以使城市在许多方面受益,由于高架桥的拆除,可腾出近30英亩土地,3/4用于城市绿地和开敞空间的建设,在中心区种植2400株乔木和6000多株灌木。现在从空中俯瞰,以往拥挤的景象没有了,看到的是长长的绿化带。巴黎卢浮宫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不仅仅是举世闻名的地面建筑杰作,也是地下空间的入口。
寒冷的加拿大,为了让人们少挨冻,建筑物之间自发地建起了地下人行道。在“花卉王国”荷兰,花卉集运中心和机场之间的一段路,就建在地底下,地下物流系统在其中立了大功。日本国土狭小,城市用地紧张,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虽然比北欧国家起步晚,但是地下街道、地下车站、地下铁道,地下商场已经居世界领先地位,日本最具特色是地下商业街的建设规模大,抗灾能力强。
从80年代以后,日本单个的地下街的规模越来越大,设计指标越来越高,抗灾能力越来越强,同时国家在立法、规划、检查、设计质量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较健全的地下商业街开发利用体系。据统计日本已经在26个城市建设地下商业街146所,每日进入地下商业街的人数达到1200万人,占国民总数9/1。
2 未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能存在的问题
2.1 目前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缺乏统一的、详细的规划,各行业按照各自的发展需要自行建成的地下建筑,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上下不协调,矛盾较多,综合效益不明显。由于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联系,常常出现这样的的情况:计划埋设管道的线路,却已经造好地下工程,使得管道线路不得不改道,而改道又造成大量增加成本。此外,高层建筑的桩基基础给地下空间开发造成新的障碍,对地下铁道、地下管线、共同沟等有延续性的工程建设造成非常大的困难。
2.2 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的产权关系不明确。由于现行法律未对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的产权关系进行明确,投资者建设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后拿不到产权证,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2.3 地下工程之间缺乏连通。由于对地下工程之间的连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现有地下工程之间缺乏连通,既影响了其战备效益,又影响了其经济效益的发挥。
2.4 多头管理与无人管理并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中的问题,既是在无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的多头管理,以及由这种多头管理带来的无序与混乱,又是实际上的无人管理。从多头管理的角度看,如上海市,市政局管人行过街地道、越江隧道等基础设施类型的地下工程,市建委管地下管道建设和一般地下工程建设,市民防办管民防工程。由于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联系,常常出现这样的的情况:计划埋设管道的线路,却已经造好地下工程,使得管道线路不得不改道,而改道又造成大量增加成本。这种管理体制的多头与无序亟待得到改变。从无人管理的角度看,如果不是地上地下一体开发建设的工程,而是单独建设地下工程,向哪个部门提出申请,接受申请部门根据什么来核发规划许可证,如何发放规划许可证,都还不明确。因而,这种无人管理的情况也急待得到改变。
3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
地下空间像地上空间一样具有利用价值和使用价值。利用地下空间可以获得收益或减少其他方面的支出,显示其经济价值,因而具有资源特征。地下空间一旦开发利用,就不能推倒重建,重复利用,因此具有不可再生性。此外,由于技术和自然地温的原因,不可能向地下无限开掘,因此地下空间具有有限性。以上特点表明,城市地下空间属于城市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合理地加以开发利用。
3.1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是统一规划。坚持地下空间规划与地上规划相统一,与人口、环境、土地资源保护等基本国策相衔接,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实现地下空间开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战备效益的有机统一,努力构建城市地上、地面、地下立体发展新格局。
二是合理开发。坚持地下空间开发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分阶段、分层次、分地区、分功能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强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安全第一理念,加强对现有地下工程的维护和改造提升,保护目前不能开发或不必开发的空间资源提高空间利用率。
三是分类指导。坚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城市发展水平、功能定位相适应,推动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公共优先。坚持把公共利益放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首位。
五是平战(灾)结合。坚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平战(灾)结合,做到平为战(灾)用、战为平(灾)用。人防工程在不影响防空防灾效能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平时利用率和综合效益;其它地下空间开发项目建设要依法兼顾人民防空的需要。
六是鼓励开发。政府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地下空间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
3.2 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前提是做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应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应当对城市地下交通干道、地下管网、人民防空设施,以及停车、商业、仓储等地下工程建设作出安排,制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分阶段组织实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同保护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国策相联系,应当考虑到地下空间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因而,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是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二是科学预测城市发展需要;三是照顾当前和兼顾长远相结合;四是实行直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五是坚持横向相关空间互相连通;六是体现地面建筑与地下工程协调配合。
3.3 建立健全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供地和权属管理
城市地下空间的所有权归国家,其使用权可通过划拨或出让方式取得,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划要求,明确地下空间建设用地性质、起止深度及层次。出具规划设计条件,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国土管理的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组织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符合划拨条件的,办理划拨用地手续。鼓励利用地下空间,地表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应充分考虑对应地下空间的利用,经营性项目地下空间的利用,连同地上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采取公开招标、挂牌、拍卖方式确定受让者。结合地面建修的地下建筑物,使用年限与地面建筑物一致,共用一个土地权证,地下空间单独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单独颁发土地证。
具体登记时,土地出让合同中对地下空间的红线范围、建筑面积、用途、年限、层深等内容有明确约定的按出让合同约定予以分割办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地下空间,按划拨供地时对地下空间的规定确认地下空间划拨用地使用权。房产管理部门依据有关房地产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办理地下建筑物权属登记,颁发相应产权证。地下空间使用权取得途径通畅,产权合法登记受保护,同时拓宽了业主的融资渠道,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一定会得到极大的发展。
4 切实规范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设管理
4.1 审批管理。
结合地面建筑进行的地下工程建设,和地面建筑一并向城乡规划部门申请办理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独立开发的地下交通干道、商业仓储、停车等地下工程应持有关批准文件、技术资料向城乡规划部门申请办理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持有以上证件方可动工建设。
4.2 安全管理。
严格把好地下工程施工企业资质关,严格遵守安全施工规范。加强地下空间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地下空间的使用单位要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做好地下工程设施的日常管理、维护和更新。地下公共场所要有明确的安全出口、疏散指示标志。利用地下空间储存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的必须符合危险品管理的相关规定,确保地下工程施工、使用安全。
4.3 信息管理平台建设。
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建设、人防、国土、通信、电力等部门对各自管理的地下建筑物及各类管线、设施建立档案,加强现有信息资源的整合、维护、更新和利用,实现地下空间信息共享。
4.4 实行综合管理。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实行综合管理模式,由建设部门牵头,规划、国土、人防、房管多部门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建设管理部门负责地下空间建设的综合管理,做好地下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建设;规划部门负责地下空间开发整体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负责地下空间建设土地的供应和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人防部门参与地下空间开发的综合管理,负责人防工程建设;房管部门负责地下空间产权登记发证。
19世纪是“桥”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21世纪是“地下空间”的世纪。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活动创造更美好、更有意义的生存环境。未来的地下空间将不仅仅只有地铁、隧道、地下车库、地下广场、地下道路等几种形式,还包括地下街、市政隧道(共同沟)、大型地下储气设施、地下雨水储存设施、地下垃圾站房、地下变电站、以及大型绿地、居住区的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等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前途无量。
参考文献: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准确把握“东扩西展、南升北拓、拉开框架、扩展规模”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355”发展战略、建设*都市经济圈以及“科学规划、统筹城乡、适度超前、体现特色、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协调发展”的新要求,高水平做好我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以优化城市环境为重点,高度重视人居环境规划建设,改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创造一个适宜创业发展和宜人的生活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二)坚持合理用地、集约发展的原则。注重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开发经营的综合效益,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坚持集约和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
(三)坚持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原则。增强城市辐射功能,加强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推进区域内基础设施相互配套、协调衔接和共建共享,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建设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逐步构建以*为中心,以卫星城市、周边城市为支撑的都市圈和城市群。
(四)坚持学科融合、技术支撑的原则。加强多学科融合,使总体规划体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内容。规划编制中要充分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并建设统一共享的规划管理信息平台,服务政府的科学决策。
三、规划内容
(一)规划成果
本次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包括五个部分:
1.《*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
3.《*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4.《*市综合交通规划》
5.《专题研究报告》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同时考虑远景规划构想。
(三)规划范围
规划分别在市行政市域、城市规划区及中心城区三个层次按国家相关要求开展工作。城市规划区拟定为东起榆中高崖镇,西至吐鲁沟,南起兴隆山、阿干镇,北到永登秦王川,规划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范围拟定为东起定远、金崖,西至河口南地区,南起皋兰山南麓,北到青什、沙中片区,规划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另外将中川航空港、红古区海石湾镇、夏官营地区作为独立区域纳入城市规划统一管理。规划专题研究兼顾市域与周边城市的协调。
(四)工作深度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总报告、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均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总体规划的内容深度要求进行编制,涉及远景空间发展控制的内容在1:10万—1:5万比例的地形图上进行落实。
(五)规划工作技术路线
1.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五个统筹”要求,突出规划重点和有限目标的技术工作原则。吸收本轮全国大中型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经验教训,从全市城市发展与规划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作为切入点,以提高规划成果的实用性和适应性为目标。
2.在对城市现状问题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协调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定位与规模,调整和优化城市用地布局,理顺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突出城市总体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统筹安排城市建设时序,强化城市规划的实施机制。
3.借鉴国内外城市规划新的理论与方法,借用经济分析、景观生态分析、环境评估、历史人文价值分析与行政管理学等技术手段,增强本次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总体规划对下一层次规划的指导作用。
4.为了对总体规划基础条件和部分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总体规划提供背景预测和前景方案,邀请国内有关研究机构进行专题研究,补充规划工作组的技术力量,开拓规划组的工作思路。
5.重视规划的公众参与,规划成果分阶段进行公众咨询,征求不同社会团体和市民意见,并在互联网上开展《*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城市建设建议》市民意向调查。
(六)规划层次及主要内容
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1.1从宏观发展研究背景出发,分析新形势下我市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明确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应承担的新角色。
1.2分析*在不同区域层面的发展基础和条件,确定*的区域定位和职能,明确未来发展目标。针对发展目标和存在的差距,提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1.3深入研究城乡协调发展、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综合交通系统、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文化继承等重大问题,进行城市空间发展的多方案比较,提出城市空间发展的具体策略和实施时序,构建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框架。
2重要专题研究
2.1区域研究:国家和区域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关系和定位研究。
2.2空间研究:城市空间北拓战略对*空间格局的影响及北部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2.3资源环境前提研究: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水、大气、生态、土地等)研究。
2.4实施评价: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及国内外相关经验对*城市发展的启示。
2.5气象研究:气象对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影响研究。
2.6产业研究: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2.7城市规模研究:城市发展规模研究。
2.8工程地质调查研究:建设工程地质调查与研究。
2.9防汛标准研究:黄河*市区段二百年一遇防洪标准研究。
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1结合全国及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确定*的区域地位,明确区位协调发展的规划思路。
3.2结合全省和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市域内城镇发展的条件、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3.3明确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对市域中心城市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
3.4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3.5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使城镇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相协调。
3.6提出市域城镇体系的发展目标和各类城镇的职能分工、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探索特色鲜明的城镇发展结构。
3.7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明确重要基础设施的主要技术标准和城镇间的空间协调发展规划。
3.8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
3.9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4城市总体规划
4.1分析城市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分析论证城市职能,确定城市性质。
4.2预测规划期内城市人口规模。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4.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4.4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城市交通结构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安排城市主次干道的走向、断面,确定主要广场和停车场的位置、容量。
4.5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4.6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确定绿线控制措施。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和管理措施,确定岸线使用原则。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
4.7进行城市景观风貌和城市特色研究,在总体层次上研究景观风貌特点,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4.8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4.9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给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供热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划定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黄线)。
4.10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管理措施,确定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4.11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4.12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更新、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4.13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
4.14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确定地下空间利用的范围目标及措施。
4.15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明确近期建设目标和内容,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构想,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5综合交通规划
5.1交通调查和分析模型建立
5.1.1进行全市的居民出行调查、典型路段交叉口的交通流量调查、停车场系统的特征调查、公共交通客流调查、大型就业商业设施吸引人流调查等多项系统的交通调查内容的选择和实施。
5.1.2在交通调查和数据资料分析基础上,标定和建立与现状土地利用及交通出行特征相吻合的交通模型。以规划土地利用分析为依据,充分研究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交通需求特点,建立规划特征年的定量化交通分析模型,为综合交通规划编制的各个层次、不同发展方案的比较等提供分析、测试及评价的数据基础。
5.1.3依托交通需求分析模型的建立,以现状及规划土地利用为依据,分析现状交通出行及分布的基本特征,预测未来不同阶段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交通出行变化的趋势特点,测试和评价不同规划策略及方案的交通运输效果,提供整个交通规划编制的数据分析基础。
5.2现状问题诊断和发展趋势分析
5.2.1从目前城市交通供需特征、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关系、交通系统服务水平等各个方面,对我市城市交通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价,准确把握当前城市交通的主要问题,寻找产生此问题的原因。
5.2.2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空间布局的转变、机动化的趋势、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等各个方面,对未来城市交通发展趋势以及将会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判断,为各项规划方案的提出奠定基础。
5.3交通战略规划
5.3.1分析城市交通政策趋势和供需特征趋势,总结借鉴相关发展经验,提出适宜我市特点的城市交通发展方向。
5.3.2确定城市交通发展模式,提出各交通系统发展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确定城市重要交通系统规划组织与布局原则。
5.3.3确定区域综合交通系统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制定各对外交通方式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原则;优化城市对外交通系统发展方案。
5.3.4提出城市骨干运输系统构建的原则与目标;提出并分析评价骨架运输网络方案;确定城市骨干运输方案的布局。
5.3.5确定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总目标和各交通系统的基本目标;提出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发展战略及应对策略;提出城市交通发展重要政策建议和实施保障策略。
5.4区域交通系统规划
5.4.1确定各等级对外公路系统布局方案,对外公路与城市骨干道路系统的衔接规划,确定对外道路的出入口位置,并测算其用地规模,确定长途客运枢纽站的布局及其用地范围。
5.4.2确定铁路客货运场站布局及功能定位,控制铁路走廊及其与城市道路交叉的用地,规划组织铁路客货运枢纽的集散系统。
5.4.3协调航空机场的规划,确定机场衔接系统规划。
5.4.4确定黄河航运等级及航运设施规划。
5.5道路系统规划
5.5.1确定整体道路网格局及骨干道路布局,结合城市用地进行道路网优化并提出远景路网拓展构想。
5.5.2提出道路交通组织方案。
5.5.3提出道路红线、标准横断面形式建议,提出道路网规划控制指标,确定交叉口类型与用地规模,对城市关键界面和主通道进行规划控制。确定重要桥梁、立体交叉位置。
5.6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含轨道)
5.6.1确定公交运输方式及系统构成,提出整体发展框架和策略,明确各系统的功能定位与规划目标。
5.6.2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快速公交系统服务系统,提出客运走廊通道的规划及用地控制建议,确定地铁、轻轨线路。
5.6.3确定常规公交的功能层次和运输组织模式,提出发展目标和规划指标,对其骨干系统进行布局并提出控制建议。
5.6.4确定公交枢纽的等级及功能,提出重要枢纽的布局及用地规模。
5.6.5确定公共客运交通、公交线路线网、站场分布。
5.6.6其他客运系统规划(包括步行、自行车及出租汽车发展规划)。
5.7停车系统规划
5.7.1预测停车需求
5.7.2确定停车发展政策及分区停车供应策略。
5.7.3确定公共社会停车场布局与规模。
5.7.4提出配建停车指标调整方向与建议。
5.8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系统规划
5.8.1明确城市步行系统的功能定位,针对城市不同区域和不同用地性质提出相应步行系统的规划标准,确定城市步行系统网络规划方案。
5.8.2研究城市自行车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明确城市自行车系统的功能定位,提出城市自行车系统的规划标准,确定城市自行车系网络规划方案。
5.9物流及货运集散规划
5.9.1组织区域内外多方式、一体化物流集疏运通道。
5.9.2合理配置和布局城市物流中心。
5.9.3进行主要物流园区的货运集散道路规划。
5.10近期建设规划及城市交通政策和措施建议
5.10.1依据城市发展目标,确定各分期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策略。
5.10.2确定城市交通系统近期建设项目规划。
5.10.3提出缓解中心区和重要节点交通矛盾的策略。
四、组织框架与运作机制
(一)组织框架
成立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全面组织协调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1.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规划修编的领导工作,对规划修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决策。领导小组第一组长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由市长担任,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相关部门组成。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局,负责规划编制的组织、协调、报批、宣传等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规划局局长担任,同时抽调部分技术人员充实修编办公室力量。领导小组实行例会制,每3个月召开一次,必要时也可由组长临时召集。
2.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修编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协调下,积极配合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二)运作机制
1.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分工。在规划修编工作中,市规划局组织专题研究和规划的编制、评审、审查、报批工作。市委政研室、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国土局、市建管委、市房产局、市交通局、市园林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人防办、市地震局、*燃化集团、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公安局、市统计局、市林业局、市南北两山指挥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农牧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局、市文物局、市卫生局、市计生委、市体育局、市旅游局、市法制办、市气象局等有关部门提供相关数据资料并协助开展相关专题的研究工作。
2.各专项规划的主管部门对三版总规各项专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并提出新版总规中专项规划的目标和要求,报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整理汇总。
(1)给水、排水、供热、防洪、抗震工程规划及道路桥梁实施情况总结由市建管委负责;
(2)供电工程规划由市供电公司负责;
(3)燃气工程规划由*燃化集团负责;
(4)电讯工程规划由市电信局负责;
(5)南北两山生态规划由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负责;
(6)园林绿化规划由市园林局负责;
(7)环境保护规划由市环保局负责;
(8)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人防规划由市人防办负责;
(9)消防规划由市消防支队负责;
(10)铁路专项规划由*铁路局负责;
(11)公路专项及水运规划由市交通局负责;
(12)航空专项规划由甘肃机场建设集团负责;
(13)住房规划由市房产局负责;
(14)环卫设施专项规划由市执法局负责;
(15)商业网点专项规划由市商务局负责;
(16)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由市教育局负责;
(17)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由市体育局负责;
(18)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由市文物局负责;
(19)医疗卫生专项规划由市卫生局负责;
(20)旅游专项规划由市旅游局负责;
(21)邮政专项规划由市邮政局负责;
(22)广播电视专项规划由市广播电视局负责;
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待总规批准后,由各专业部门组织编制并按程序报批。
(三)委托规划编制单位
根据市上关于修编总体规划选择国内权威编制单位的要求,考虑到我市的实际情况,经市政府同意,本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予以配合。
(四)专家咨询与公众参与机制
以市政府的名义,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担任总体规划修编专家顾问,实现专家领衔,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如邀请曾在*工作过的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同志,原建设部规划司助理巡视员、全国市长培训中心副主任任致远同志任技术顾问。对涉及城市发展的重大策略问题采用专题研究方式,由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领衔担任专题负责人。专题研究、纲要和规划成果的编制均采用专家评审的方式,确保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在总体规划报送审批前,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等手段,采用咨询、交流、公示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各方意见,促进公众对总体规划修编的参与。
五、进度安排
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共分六个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
编制工作方案,征求专家及各相关部门意见,确定研究专题和责任单位;征求省政府和国家建设部意见,完成申请报告;成立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编制单位,召开修编工作动员会;完成现状调查的准备工作,并启动上一版总体规划评估总结和现状调查工作。
(二)现状调查阶段(一个月)
通过现状调研、资料收集和部门访谈,完成对土地利用现状、专项规划等现状情况调查,形成《*市城市现状调查报告》;建立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数据库。
(三)专题研究与发展战略研究阶段(两个月)
1.专题研究
针对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九项研究,形成以下成果:
《国家和区域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关系和定位研究报告》
《城市空间北拓战略对*空间格局的影响及北部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研究报告》
《*市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水、大气、生态、土地等)研究报告》
《*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及国内外相关经验对*城市发展的启示》
《*城市气象对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影响研究报告》
《*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发展的相关性研究报告》
《*城市发展规模研究报告》
《*建设工程地质调查与研究报告》
《黄河*市区段二百年一遇防洪标准研究报告》
2.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主要从宏观发展研究背景出发,论证新形势下*发展条件与机遇、城市发展阶段性目标、城乡协调发展策略、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综合交通系统、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文化继承等重大问题,提出*的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城市功能性质,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做好以*都市圈为主体的区域发展协调工作,并针对人居环境、经济产业、交通、生态和基础设施等重大问题的发展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构建适应城市长远发展的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形成《*2030: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报市政府批准。
(四)总体规划纲要阶段(七个月)
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30)》编制,完成专家评审并修改后,上报市政府、市人大、省政府、国家建设部审议、审查。
(五)总体规划成果编制阶段(三个月)
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成果编制,专家评审及成果修改。
(六)总体规划成果报审阶段
上报市政府、市人大、省政府;修改完善后上报国家建设部、国务院审批;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统一信息平台》;宣传。
六、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分工
省、市各职能单位、各驻兰单位结合自身职能,提供本部门相关现状资料和专项规划成果,根据资料清单,形成书面文件(或电子文件)提交市规划局汇总并配合规划局组织有关专题讨论会,协助完成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共同参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规划成果及其实施政策的制定、讨论和审议,并配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报审协调工作。
市规划局:负责总体规划编制的组织、协调、审查、报批、宣传等各项具体工作。
市委政研室、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负责提供关于市委、市政府重大问题的研究报告及政策文件;协助开展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城镇体系、村庄发展等专项研究及规划工作。
市发改委:提供全市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及工业、农业及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的发展战略,现代服务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全市重大项目建设规划等资料。协助开展产业发展与布局专题研究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经委:负责提供全市经济发展、工交行业经济运行、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等发展现状及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工业招商引资现状情况及重大工业项目安排情况;协助开展产业发展与布局专题研究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国土局:负责提供土地利用、城市用地扩展条件,现状城市土地价格的级差分布状况,其它国土的专项规划等资料,并配合编制调研工作;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技术问题;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建管委:负责提供我市历年建设的基本情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交通(含轨道交通)规划等;提供河、洪道综合整治工程资料及“防洪、防汛、防灾”工程资料;给水、排水、供热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基础资料和各专项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交通(含轨道交通)、给水、排水、供热、村庄发展、河湖水系、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防洪、防汛、抗震等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房产局:负责提供各类房屋及房地产最新调查现状数据、布局结构及每年增长情况,城市住宅及各类用房需求预测,“十一五”房地产行业发展规划等资料,并配合编制调研工作;协助开展住房建设与社区发展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交通局:负责提供我市各类交通设施、码头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参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规划成果及其实施政策的制定;协助开展全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开展综合交通专题研究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园林局:负责提供我市城市绿化系统的基础资料和专项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绿地系统、河湖水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环保局:负责提供我市环境质量报告、生态环境建设及城市环境治理发展目标、发展规划资料,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有害因素的分布及危害情况,重大环保项目安排;协助开展生态环境与城市增长边界、河湖水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水利局:负责提供我市水资源利用综合报告、水利发展规划、水源规划及防洪体系规划设想;协助开展河湖水系、综合防灾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提供环卫事业及环卫设施、城市广告等市容发展的现状基础资料和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环卫设施布局、市容广告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人防办:负责提供我市人防工程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地震局:负责提供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情况现状资料及防震减灾事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燃化集团:负责提供我市燃气工程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燃气工程专项规划工作。
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负责提供我市城中村现状资料、改造情况及改造规划;协助开展城中村改造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财政局:制定促进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的财政政策;落实规划编制经费;协助开展城市规划经济分析专题研究工作。
市商务局:负责提供我市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工商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批发市场、零售网点、商业特色街等商业网点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提供我市对外经贸发展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提供各产业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产业发展与布局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及上报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招商局:负责提供我市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情况和规划,提供三资企业、出口加工区、海关报关统计等现状资料,协助开展产业发展与布局等相关工作。
市公安局:负责提供市域及各县区人口现状情况(包括总人口、户籍人口、暂住人口),公安部门主管重要设施,全市城市交通现状,交通管理设施,近十年分年度车辆保有量;协助开展人口现状及预测、综合交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统计局:负责提供1996年至2006年全市各县区分类详细统计数据;协助开展总体规划的人口现状及预测的研究工作。
市林业局:负责提供林业发展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生态环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南北两山绿化指挥部:负责提供南北两山绿化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生态环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教育局:负责提供我市教育事业及教育设施现状资料和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服务设施(教育设施)布局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科技局:负责提供我市科技发展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农牧局:负责提供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村庄发展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提供本市劳动力资源现状资料及就业状况资料,就业培训计划及发展战略。
市文化局:负责提供我市文化事业及文化设施现状资料和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服务设施、文化设施布局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文物局:负责提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发展目标、发展规划,文物古迹保护规划,现状历史文化资源及保护要求状况及附图;对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意见,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卫生局:负责提供我市卫生事业及卫生设施现状资料和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计生委:负责提供我市人口发展规划;协助开展总体规划的人口现状及预测的研究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体育局:负责提供我市体育事业及体育设施现状资料和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服务设施(体育设施)布局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旅游局:负责提供旅游服务设施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布局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法制办:提出对本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制定保障总体规划实施的法规政策。
市气象局:负责提供我市相关气象资料;协助开展生态环境、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军区作战部:协助提供发展需求及空间管制需求,协助总体规划上报审批过程中与上级军事管理部门的协调。
*铁路局:负责提供铁路交通现状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综合交通(铁路)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上报审批过程中与上级铁路部门的协调工作。
黄河水利委员会上游水文水资源局:负责提供黄河水系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黄河有关规划专题研究工作。
甘肃机场集团:负责提供机场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综合交通(机场)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民航部门的协调工作。
省、市电力公司:负责提供本行业的现状资料及产业发展目标、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安排;协助完成能源需求研究和能源供应规划。
关键词:综合管廊;案例;规划
引言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城市都开始尝试综合管廊的建设试验和规划,但把综合管廊看做一项城市基础性设施,对其进行专项规划和论证研究的城市还是比较少的,考虑到综合管廊建设发展势在必行,为了避免综合管廊建设的无序和投资浪费,对城市综合管廊进行专项规划也已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因此各级政府应开始提高意识,充分重视综合管廊的建设发展,把它作为一项城市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来对待,2011 年福建省住建厅出台的 《福建省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指南》明确提出“管廊专项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是城市管线综合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管廊专项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坚持因地制宜、远近兼顾、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
一、国内外案例
综合管廊于十九世纪发源于欧洲,最早是在圆形排水管道内装设自来水、通讯等管道。在国内起步相对较晚。1958年北京在天安门广场敷设了一条长1076米的综合管沟,1977年配合“纪念堂”施工,又敷设了一条长500米的综合管沟。此外,大同市自1979年开始,在九座新建的道路交叉口都敷设了综合管廊。
1国外案例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法国巴黎市1833年开始规划市区下水道系统网络,至今巴黎市区及郊区的综合管沟总长已达2100公里;英国于1861年在伦敦市区内开始建设综合管沟,收容管线包括燃气管、自来水管、污水管、以及电力电信管线,至今伦敦市区已有22条综合管沟;为了避免道路反复开挖,前东德于1964年开始建设综合管沟,到1970年共完成15公里以上的综合管沟,并开始运营及拟定全国推广综合管沟网络系统计划;美国自1960年代起开始综合管廊的研究。1971年开始建设综合管廊,并针对美国独特的城市型态,评估其可行性。较具代表性的综合管廊为纽约市从束河下穿越并连接Astoria和Hell Gate Generatio Plants的隧道(Consolidated Edison Tunnel)。该隧道长约1554m,高约6~7m,收容有345kV输配电力缆线、电信缆线、污水管和自来水管;为了避免经常开挖道路影响交通,日本1926年开始建设综合管沟。后颁布“综合管沟特别措施法”至2001年,已建成超过600公里的综合管沟。
2国内案例
1中关村西区
中关村西区综合管廊采用以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空间开发+地下机动车环行隧道三位一体形成地下综合构筑物的模式。
中关村西区地下综合管廊分为三层,其地下一层为环形行车隧道,全长1500m,净宽7.2m,净高3.2m,设计为单向两车道,允许小型汽车行驶,其主通道与周围市政主干道相连,并通过分支连接通道与各地块的地下车库相连。
地下二层为市政管道支管管廊及地下空间开发层。这一层设置了机动车分支连通道,将地下一层环形车道的车辆,引至各地块的地下二层车库;同时设置了22处市政管道支管廊,将设置在地下三层的市政总管的支户线引至各地块的设备用房。在剩余的空间部分,当周围地块用于商业开发时,此部分空间就设计为商业开发;当周围地块是地下车库时,此部分空间就设计为地下车库。此外该部分空间净高为4.5m,一方面能够满足商业空间要求,另一方面又能够满足双层停车库的要求。
地下三层为市政主管管廊层,主管廊全长1900m,标准段断面净尺寸为12.7m×2.2m,距地面约14m,共分五舱。将电力、电信、给水(DN600mm)、再生水(DN300 mm)、天然气(DN400mm)、热力(后期敷设)、冷冻水(后期敷设)管线敷设其中,并在中关村大街、北四环与周围市政主干线相连。
2上海
1994年,上海市规划建设了大陆地区第一条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地下综合管廊―浦东新区张杨路综合管廊,收容了燃气、通信、给水、电力等管线。2006 年底,上海的嘉定安亭新镇地区也建成了全长 7.5 km的地下管线综合管廊。
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召开,上海市在世博园区建设中,重点推广建设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长度约6.6km,入舱管线为电力、通讯、给水。
4广州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东南部的番禺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规划范围43.3km2。
2003 年底,广州大学城开发建设中,在其中环路的中央隔离绿化带下,建成了全长约17.9km、宽为7 m、高为2. 8 m、主要结构布置分为3舱的综合管廊。其中收纳了供电、供水、供冷、电讯、有线电视5种管线,并预留部分管孔空间以备将来发展所需。
通过对国内外各地区建设、管理形式的汇总,只有少量局部地区综合管廊结合城市地下大型排水通道建设,埋设较深,后期各国建设的综合管廊一般只敷设压力流管道、电力电缆、通讯电缆等,规划布局主要结合在新建道路或区域,结合地下空间利用及城市重要管道的实施建设综合管廊,多数布设于城市主干道、城市重要区域,例如商业区、金融区。
二、案例介绍
1 案例背景
泉州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 24 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也是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2011 年,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1 月 6 日的工作通知,在 2011 年城建战役重点任务中,明确在福州、厦门、泉州市开展综合管廊建设。《泉州市中心城区综合管廊布局规划》即在这种情况下组织编制完成的。
2 北峰组团综合管廊布局规划
北峰片区规划定位为泉州市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发展文化、旅游业的生态新城。片区现状人口规模为 7. 8 万人,规划人口规模为 11. 1 万人。北峰组团在 “组团式”规划结构基础上,形成 “两轴、三带、七功能区”的规划结构。组团内建有泉州高铁交通枢纽站、江滨水厂、泉三水厂等城市重要市政基础设施.
2.1选线策略
2.1.1入廊管线种类分析
城市综合管廊主要分成如下几种类型。
⑴干线综合管廊:一般设置于机动车道或道路中央下方,主要连接原站(如自来水厂、 发电厂等)与干支线综合管廊。一般不直接服务于沿线地区。
⑵干支线综合管廊:一般设置于较宽的城市道路下方,介于干线综合管廊和支线综合管廊的特点之间,它既能克服干线管廊不宜设置接口的问题,同时又可避免支线管廊多处接口的问题。
⑶支线综合管廊:主要用于将各种供给从干线综合管廊分配、输送至各直接用户。其一般设置在道路的两旁,容纳直接服务于沿线地区的各种管线。
⑷缆线综合管廊:主要负责将市区架空的电力、通信、广播电视、道路照明等电缆容纳至埋地的管道中。
结合规划区内市政规划、控规、电力十二五规划等相关规划,根据以上四个层次,分别从电力走廊( 110 kV 与 220 kV )、原水管道、市政给水、轨道交通和高强度开发地块四个方面,结合重要基础设施布点,进行规划管廊的选线和确定。
2.1.2 片区管廊规划布局研究
⑴干线综合管廊规划分析
连接原站的干线管廊主要考虑 500 kV 及220 kV 变电站超高压或高压进线。另外原水管道是连接城市水厂与水源地间的供水通道,是维系整个城市供水系统正常运作的重要一环,作为城市生命线管道之一,规划也考虑整合其进入综合管廊内。
北峰组团内规划220 kV 电力通道为:500 kV晋北变至220 kV 螺阳变高压走廊;500 kV 大园变、500 kV 晋北变及220 kV 江南变至 220 kV 井山变高压走廊。组团规划原水管道主要是泉南水厂原水供水管道,根据规划区内路网的分布情况,将该原水管道纳入 307 省道干线综合管廊内。 经综合分析,区域内干线综合管廊的线路规划布置在丰州路、丰州大道、 经四路与省道 307 上。
⑵干支线综合管廊规划分析
结合上述对干支线综合管廊的分类,规划考虑对 110 kV 电力走廊、供水主干管、地下管线复杂市政道路进行管廊建设适应性分析。110 kV 电力走廊一般为变电所之间点对点连接的通道,且需要对周边地块分流 10 kV 出线,适宜作为干支线综合管廊进行规划整合。同时市政给水干管主要是承担水厂出水干管向其服务区域内各用水点的给水支管进行配水或承担跨区域转输供水的主要通道,因此对规划区内管径不小于 DN800 以上市政给水管道的线路也作为干支线综合管廊进行规划整合。另外结合组团市政管线综合规划等有关规划资料,对各片区内给水管道(规划管径不小于 DN300)、电力管道(规划电缆孔数不少于 12孔)或电信管道(规划电缆孔数不少于 12 孔)等规格以上的市政管线分布集中的通道进行梳理分析,作为干支线综合管廊的比选线路。根据分析,组团内满足上述要求的市政道路有站前东西路、丰州路、307 省道、丰州西路、丰州大道、经四路和站前南北路等。
经整合分析后,组团内干支线综合管廊的规划线路分布在丰州路、丰州大道、经四路、站前南北路与省道 307上。
⑶支线综合管廊规划分析
支线综合管廊主要一般选择人流密集、交通繁忙的商务区、服务管理中心等区域与地下空间开发区域内规划支线管廊。支线综合管廊整合对象主要为服务于各片区内的各种管线工程。北峰组团规划定位为泉州市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发展文化、旅游业的生态新城。支线综合管廊规划建设选择在人流密集、交通繁忙和建设投资大的商务区,主要是以泉州高铁车站为依托,建设成泉州火车站的高铁站前商务区,并成为重要的城市门户区。主要承担商业金融、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少量居住等功能。
⑷线缆综合管廊规划分析
线缆综合管廊主要负责将市区架空的电力、通信、广播电视、道路照明等电缆容纳至埋地的管道中。结合各组团市政综合管线规划情况,重点针对路幅断面宽度 50 m 以上新建或改建道路(规范要求 50 m 以上道路应双侧布管)同步敷设缆线管廊。在建道路(规范要求 50 m 以上道路应双侧布管)同步敷设缆线管廊。
2.3综合管廊布局规划原则研究
根据北峰片区综合管廊布局规划论证研究情况,本文提出管廊布局的原则如下:
⑴应尽量选择土地开发强度大、交通量大、地下管线复杂、人口密集及地下空间规划利用前景较好的新建城区进行安排,并且考虑到方便今后建设管理和维护,应优先考虑选择土地价值、城市化水平及地下空间利用程度较高的大型城建项目(如总部经济区)同步进行开发建设。
⑵城市综合管廊工程隶属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部分。城市地下空间建设涉及城市公建、市政设施等多种不同性质和类别的地下建设项目,如果不进行统筹规划,并与地面建筑进行有序的立体开发,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浪费不可估量,同时对地面建筑的安全也将构成威胁。因此,我局建议尽快启动市域范围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的前期调研和方案论证工作,为下阶段泉州市综合管廊布局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查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⑶因为地下空间开发的成本一般较高,整合地下空间资源和统筹安排项目建设时序有利于集约化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和节约工程投资,综合管廊应结合各个片区相关的大型地下工程建设时序合理安排近、中、远期建设规划。例如应与其他重大地下基础设施如地铁、大型引水管道工程等项目进行合并建设。
⑷按照系统性要求,综合技术、经济合理的角度,规划编制单位应综合考虑需要纳入统一布设综合管廊的其他项目。例如,结合高压电缆下地,城市广场建设、地下商业街等。
3 综合管廊规划布局引申探讨
3.1 生命线工程应优先管廊化
维系城市民众生命线的管道优先管廊化,充分发挥综合管廊防灾功能,在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保证城市民众生命线管道的正常运行。城市中的各种市政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不仅对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城市防灾抗灾能力的提高有着重大的意义。
市政管线设置于综合管廊内,是对管线加了一层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可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在适度预留人员通行空间条件下设置人防功能,并与周围建筑人防工程相连接,可提高城市人防工程的防护能力。传统直埋管道施工,在地震时管线容易受到破坏,若将各种管线设置于综合管廊内,因综合管廊整体刚性较大有利于抗震,能将灾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据有关资料介绍,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所有直埋市政管线受损严重,而综合管廊内管道基本完好无损,只是管廊内墙面出现裂缝,不影响管线正常使用,所以综合管廊在抗震防灾方面对保护城市生命管线工程上具有十分强大的优越性。
3.2 重要道路地下管线优先管廊化
选择在交通量较大、道路断面较宽的区域和主要道路,满足综合管廊的建设需求。并可减少路面开挖对交通的影响,保证道路畅通,使城市正常运转。为将来道路地下空间的发展预留一定的余地。
⑴在交通量大,减少路面开挖对交通的影响;
⑵道路断面宽,满足综合管廊的建设需求,并为将来道路地下空间的发展预留一定的余地;
⑶临近现有道路,为建设综合管廊提供方便;
⑷配合近期建设工程,城市道路新建之际兴建综合管廊,将多数管线一并纳入管沟,一劳永逸。
3.3 结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综合管廊
选择土地开发强度较大,用地性质经济价值较高区域。开发强度大的区域,其交通量比较大,管线需求变化比较大、对空间的使用率高。在这些区域设置综合管廊不仅有条件,而且有必要,并且可以结合地下空间节省综合管廊设置的造价。
⑴管线本身需要较大的开挖断面,同时纳入综合管廊,减少开挖道路断面的次数;
⑵不产生易燃易爆气体,以防止对综合管廊的安全带来影响;
⑶需要经常检修维护的管道,减少因检修需
要开挖道路;
⑷维系城市民众生命线的管道,充分发挥综合管廊防灾功能,在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保证城市民众生命线管道的正常运行;
⑸不确定因素较大的管道,随城市发展,管道可能发生较大变化的管道,充分发挥综合管廊管道易安装拆卸的特点。
3.4 重要片区地下管线管廊化
兴建综合管廊,由于建设经费庞大,选择适当时机建设有其经济上的需求,一般而言,配合其他重大工程建设如地下轨道交通,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等重大工程建设时,配合建设综合管廊,可以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综合管廊主要是配合城市发展与管线发展而布设,可以是大区域的网路系统或局部地区的封闭系统,而各种地下管线均已有其独立的系统网络,综合管廊系统将现有及未来将布设的管线系统经由科学方法整合,寻求优化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朱南松.共同沟在我国之现状及发展[ 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0(2) :152-154.
[2]王军,汤捷,徐刚. 城市综合管沟建设问题与思考[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7(5): 173-178.
[3]沈荣.城市综合管沟投融资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 2008(S2):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