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社区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村社区;管理;治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42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2
“社区”一词最早由斐济南・滕尼斯定义为:“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这一定义用在我国的农村社区上同样比较贴切。我国农村社区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发展着,当前很多地方也开始了对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探索,但总体而言,我国农村社区的建设仍推行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的种种问题制约了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1 我国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及其问题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将村民自治制度引入法律轨道,为农村社区治理奠定了制度基础和群众基础。而当下农村社区的建设模式还不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治理模式,仍是一种缺乏参与、缺乏合作的管理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
1.1 管理方式落后,民主制度落实不到位
目前,我国村民自治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4个方面,村民自治制度主要是通过村委会及村民小组等形式来保障村民的参与权和推动农村事务的公开。然而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尽管采取了这一自治模式,实际上仍沿用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很多地区村委会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未定期召开村民会议,一些村务活动常常是部分干部说了算,未做到及时公开,还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这就无法保证村民的自治权,村民自主这一民主制度就没有落实到位。
1.2 农村社区居民缺乏主体意识,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村民自治制度中,村民本应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农民对农村社区建设缺乏参与积极性,“面对农村社区推行的政治民主建设,村民广泛存在着村民政治冷漠现象”。从主观因素来看,农民受自身知识水平、法制意识限制,缺乏民主观念和参与热情。从客观因素来看,受我国几千年来“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农民形成一种“唯官是从”的习惯性思维。尽管当前赋予了农民自治的权利,但很多农民仍然认为作决策的应该是部分干部而不是自己,对于农村社区重要事务他们更愿意采取一种观望的态度而不愿意“出头”,甚至对于侵犯了自己利益的事情,也选择忍气吞声。
1.3 农村社区资源利用率低,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使农村社区缺乏规划者、引领者和建设者,影响了农村社区的建设。而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社区建设无法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导致了农村社区的资源闲置和流失,使我国农村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社区功能的发挥,不利于农村社区的建设。
2 农村社区由管理向治理变革的必然性
传统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而治理理论却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改革思路,治理模式不同于管理模式,它要求各主体能够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这一理念同样适应当前农村各方面的情况,有助于农村社区的建设。
2.1 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升为治理模式的推进奠定了经济基础
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了,他们希望了解更多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自己所享有的权利,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参与意识,这为推动村民的自治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吸引了一部分资金和人才的流入,同时也吸引了一些民间组织的进入,其中经济性的民间组织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反映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确实为实现多元共治奠定了基础,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2.2 政府政策支持为治理模式的推进奠定了政治基础
过去农村和农业为推动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国家开始扶持农业。2003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一政策改变了传统的建立在税费收取基础上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扭转了乡镇政府乱收费的状况,缓和了干群矛盾,也推动了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这就为治理模式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随着我国执政为民理念的不断推进,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也必然要作出新的调整,以人为本的目标要求基层政府转变“大包大揽”的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协同社区居民、企业和非政府部门共同致力于农村社区的建设。
2.3 农村社区建设的复杂性要求实现多元治理
过去农村社区是一个封闭而同质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无法”的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大量的农民选择到城市务工,打破了封闭而同质的农村社区结构,增加了农村社区的流动性,使农村社区结构逐渐向开放性、异质性和流动性转变,改变了传统的礼治秩序。当前农村社区的建设就同时面临着发展问题和秩序重建的问题,要实现农村社区的有序建设,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治理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参与主体的资源和积极性,更好地应对农村社区建设中不断出现的问题。
3 实现农村治理转型的对策
农村社区建设的迫切性和复杂性,要求从根本上改革之前的管理模式,推动农村社区的治理改革,调动多元主体的参与积极性。
3.1 优化基层政府职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并不是忽视政府的作用,而是要更正之前越位、缺位以及错位的现象,发挥好政府在整个治理系统中的主导作用。首先,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相关政策更加具体、更加贴近实际,使乡村社区建设做到有法可依;其次,乡镇基层政府要依照法律法规来行使手中的权力,根据当地的特色对农村的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调动其他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共同致力于农村社区的建设;最后,基层政府还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并努力提升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
3.2 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调动村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村民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农村民主治理的根本目标是村民自己依法管理村务,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最终依靠村民自己达到善治。在村民自治条件成熟的地区,基层政府应该放手发动群众,充分保障群众的自治权。在一些自治条件不够成熟的地区,在保障农民物质利益的基础上,加大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村民权利的宣传,增进村民对自治的了解,逐步推进自治制度。只有让村民切实感受到参与治理的好处,才能带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3.3 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人财物的进入
农村社区的建设离不开人才、资金、技术以及物资的支持,然而当下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差和服务体系配置不齐全,难以吸引人财物的进入。因此,围绕农村社区需要不断完善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就变得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吸引企业和民间组织加入农村社区的治理行列中,从而针对农村社区提供更多农民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高社区建设效率,节约社区建设成本。
3.4 鼓励农村社区中民间组织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介入
部分农村社区“农”的色彩将越来越淡
十七大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对城市社区我们比较熟悉,但农村社区就相对陌生了,农村社区是怎么定义的?
社区是现代社会的细胞。一般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以共同意识和利益为纽带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城市是指居民聚居的街道、院落和小区;在农村是指自然村落即行政村。具体地讲,农村社区就是聚居在城镇以外的,以从事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业及其加工产业)的人口为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既包括农村居民生活的自然区域环境,也包括在这些辖区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社会群体。
农村社区有什么特点?
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的内在凝聚力更强、生产功能更突出、生态地位更重要。在城乡统筹的进程中,农村社区会出现分化。其中一体化进程中受城市化或城镇化影响较大的行政社区村,其村的建制虽然存在,但“农”的色彩将越来越淡。如成都市锦江区的红砂村、温江区的红旗村等,正在向涉农街道转变,其发展趋势是城市化。还有一些社区虽然是农村,仍是以土地为主要的生产资本,但第一产业的重要性和比重已大大降低;居民普遍身兼多业多职,社区内有数量不等的流动人口;辖区内有了外来的企业、单位等,这是属于城郊型的农村社区。还有相当多数的以农为主的农村社区,其建设目标是坚持村民自治,改善生产和居住条件,建设安居乐业的生态家园,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基础设施齐备、公共服务完善、生态环境良好、人口规模和密度减少的现代农村。
我国目前的农村社区建设情况如何?
中国城乡二元的特征在社区发展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在城乡分治的社会管理体制下,城市社区的发展得到了更多的公共资源和政策支持,而农村社区的发展直到*年以后才开始逐渐获得公共资源和政策的支持。从全国范围看,“农村社区建设”目前刚刚起步。*年以来,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先后开始推行“农村村落社区建设”,从“农村社区发展”着手进行制度创新的探索。*年国家民政部在215个县开始进行农村社区建设实验。但到目前为止,国家层面的农村社区建设政策体系还没有形成,还有待于各地的创新和探索。就区域发展而言,农村社区是否能够像城市社区一样获得同样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条件,是农村发展能否与城市发展并驾齐驱的关键,也是城乡二元结构能否从根本上得到破解的关键。
不能以新农村建设取代农村社区建设
有人认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包括了农村社区建设,还有必要提农村社区建设吗?
很有必要。社会建设需要从社区开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应从农村社区开始。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以“新农村建设”取代农村社区建设。社区建设要解决的是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问题,是社区内的矛盾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农村社区建设同样应该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我们还应避免哪些认识上的误区?
首先,农村社区建设不是“社区拆迁”,而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和社区的需求,在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协商合作下进行的社区规划和社区建设,是在原社区的基础上进行的区位调整、结构调整、公共设施建设和原居住环境的改建,以及社区组织结构、管理机制、服务机制等诸多方面的改变。其次,农村社区建设不应是“政府行为”,而是在村民委员会的领导下,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下,根据社会条件的变化对农村社区结构的重新调整,包括社区区位、人口户籍、产业、组织、管理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建设。再次,农村社区建设不单是盖房修路、建公共服务设施、搞绿化美化等硬件建设,而是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社区的全面建设,尤其是“软件”———制度和能力的建设。最后,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是农村自身的发展建设过程,还是国家“城市反哺农村”,“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利”,“缩小贫富差距”等公共政策的落实过程。
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制度创新
农村社区建设能否走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子,对其经验进行复制呢?
由于农村社区的特殊性,其建设目标、路径和建设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农村社区建设不可能走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子,也不可能简单地“全覆盖”、“一体化”———把在城市社区建设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套用到农村,把城市社区建设的政策照搬于农村,将违背农村发展实际,既不合理,也不可行。
就农村社区建设,请您提出建议。
农村社区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根据区域发展需要以及村民的愿望,在有条件的社区,以现有社区———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基础,由村民委员会牵头,组织本辖区居民,通过民主协商,提出制定本社区的建设计划。要在城乡统筹的制度框架下,进行更积极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及其管理体制,建立城乡均衡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以此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关键词】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建设标准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经济的不断腾飞,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这正要求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发展互相协调。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城市发展非常迅速,而农村相对落后。因此,国务院曾经多次指出,在符合规划的条件的情况下,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与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必须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并依法抓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决定的要求。因此,就如何做好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工作显得至关重要。结合近年开展的建设用地复垦的实践证明,做好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工作,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国土资源,可以改善与促进农村的环境建设,而且可以进一步缓解用地紧张的矛盾。
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的现状
农村闲置的土地作为农村宝贵的资源,如何更好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城乡统筹的关键。虽然在全国城乡统筹试点的政策下,各地都开始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城乡发展的农村土地复垦模式,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但是,在土地复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由于我国的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没有建立农村土地复垦效益评价长效机制,加上乡村的发展规划滞后与复垦资金没有保障等因素的影响,给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的实施带来了许多困难。从总体上来说,目前我们关于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研究内容还不完善与全面,复垦工程规划标准的确定与土地的情况还缺乏了解,还需要对复垦工程规划模式进行进一步的细致研究。为了更加合理地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提供参考,促进城乡统筹更好地开展,我们还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与资金的投入,将复垦充分与乡村规划衔接起来。
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建设措施
我们必须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使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复垦工作变得更加科学与合理。
明确目标和责任,高度统一思想认识
进行用地复垦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建设是一项工作量大、情况复杂涉及面广、资金投入多的工作。因此,我们必须高度统一思想认识,尤其是要统一乡镇以及村级干部的思想。只有充分认识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才能狠抓落实,落实每个工作中去,最终获得成效。另外,还必须研究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的具体政策,进行统筹考虑与规划,并且严格实行土地管理制度,落实建设用地复垦的责任制,进行有序复垦,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的状况,而且要考虑到今后建设用地保障的需求,实行有计划复垦。此外,根据土地管理形势的变化,对复垦管理方法及时做出调整,并采取多渠道筹资的办法解决资金问题。
进一步加快建设用地复垦步伐,促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开展建设用地复垦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从而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加大废弃土地的复垦力度。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城镇建设规划,制定企业的用地政策,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城市规划整治是要坚持原则。结合农村新社区建设对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步伐,进一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实行项目区管理制度,使用地布局更加集约与合理。
切实摸清可复垦底数,严格规范各类资料建设
建设用地复垦是一项技术要求高、政策性强并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系统性工程。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摸清丘陵山区建设用地可复垦的底数,明确的用地性质,掌握符合复垦条件的建设用地数量与分布地区,严格把握复垦的范围与标准,做到心中有数、有序复垦。此外,必须建立建设复垦的信息数据库,根据丘陵山区建设用地复垦的总面积,统筹考虑,制定好具体规划实施方案,经验收合格后的项目,工作人员应当及时把数据资料存入数据库,并规范各类统计数据报表,科学合理的归类资料,切实做到数据准确。
落实协调工作,积极妥善地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建设用地复垦工作通常会涉及到众多方面的利益。因此,要想做好丘陵山区建设用地复垦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注意部门和乡镇密切配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一定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在加强乡镇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的同时,对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经济的奖励,并做到责任落实与职责明确。此外,抓好中心村规划落实,落实好基础设施建设,并切实做好群众思想和服务的工作,确保基层的利益不受侵害,从而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些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多方面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失,充分考虑到乡镇和村的利益,才能落实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工作。
强化监督,切实提高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工作的质量
建设用地复垦的每个项目都是一个工程项目。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建立统一的项目招投标平台,严格按照招标设定的指标进行施工建设,经过规范的招标程序,严格把握质量验收的标准,保证项目工程的进度与质量。此外,还要建立良好监管网络体系,对实施的全过程进行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以提高复垦质量,确保工程建设的施工安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是农村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我们明确目标和责任,高度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快建设用地复垦步伐,促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切实摸清可复垦底数,严格规范各类资料建设,落实协调工作,积极妥善地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除此之外,还要强化监督,切实提高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工作的质量,以促进城乡统筹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施炳良.农村建设用地如何复垦[J].中国土地,2005(9).
[2]鲁春阳,文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11(5).
关键词:山区乡村公路 现状分析 改扩建 处理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highway in mountainous area, made a brief analysis on extension status of modified present rural highway. The rural mountainous highway extension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the alignment design, technology and other issues, and gives suggestions.
Key words: Rural highway mountainous area situation analysis deal with
1、概述
随着时代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国家公路建设速度迅猛增长,取得了不小成就。但由于交通量日益增加、汽车载重日益重型化,这便对我国道路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已建成的部分山区乡村公路,受限于当时的经济、技术水平,加上道路养护工作欠缺、管理混乱、超长服役等因素,路况破损严重,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发展与需求。
2、山区乡村公路现状
2.1 修建标准低
山区乡村公路因受地形条件和经济技术水平限制,所建路线技术水平低下,多数以等外公路为主。由于路面结构性差,加之路基稳定性差,沿线排水、防护工程不完善,导致道路路面状况较差。
2.2 管理维护混乱
当前,我国山区乡村道路基本处于无人看管状态,公路养护部门形同虚设。导致道路建设、管理和养护不能协调一致,重建轻养的问题十分突出。公路使用极不规范,常有山民在路边堆放杂物;此外公路养护资金难以落实,乡村公路大多处于无养护、无管理状态。
3、改扩建的必要性
3.1 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山区公路建设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桥梁,对山区公路改扩建可改善道路行驶条件,增加道路交通机动性,同时可有效节约通行时间。促进沿线城镇建设和更新该区域的经济流动,有利于促进沿线经济、人文发展。
3.2改善道路使用性能
山区道路使用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车辆的行驶舒适性和行车费用。随着山区公路使用性能日益恶化,车辆燃油、轮胎以及保修材料的消耗将大幅增加。并且大大增加了行车时间,直接影响社会和经济效益。
4、改扩建设计原则
鉴于当前我国山区道路的实际使用情况,对其改扩建已是大势所趋。那么在改扩建设计完成之前,我们应该以下几条原则为设计设计核心对其实行改扩建。
(1)满足规范要求。进行路面改扩建设计时,路面材料选择、结构类型、路面排水以及其他附属设施应当符合公路设计的一般原则。
(2)原有工程最大利用化。改扩建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工程和用地,以节约工程投资,减少新增用地,缩短建设工期和减少建设规模
(3)满足远景交通量增长。改扩建应根据符合山区公路交通量特征的年预测值,结合所在路网分析,合理确定改建方案。
(4)减轻施工工期对地方交通、经济的干扰。改建方案的选择应该考虑山区公路所在地区的交通枢纽位置,尽量缩短终端交通时间,最小程度地影响地方交通和经济。
5、改扩建所面临的问题
5.1 线型设计问题
在改扩建过程中,旧路线型参数对路基加宽、路面拼接以及旧路使用状况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因管理维护不力,许多道路原有线形设计资料已丢失,这便影响了改扩建工程中的线形设计。
5.2 改扩建旧路技术处理问题
对于没有拓宽的路面,因不中断交通,施工组织上必须半幅开工。如此会在基层留下施工缝,对于有拓宽工程路段,原道路部分需作补强,此时采用单侧或双侧加宽部分与原路交界处的处理非常关键。
5.3 改扩建工程施工组织
山区公路限于工程结构复杂,场地空间有限。在改扩建过程中,无法维持车辆通行,对交通造成干扰。
6 对改扩建的建议
(1)加强施工组织管理。改扩建施工作业时,必须采用严格的施工组织管理和强有力的措施以确保正常的交通秩序和车辆通常行驶。同时施工单位需严格落实交通维持措施,可指定专人现场指挥,在交通量大的地段可增设交通指挥岗。
(2)高水平处理技术引用。对山区改扩建技术处理时,可引用当下对高等级公路广泛应用的技术。包括路基路面检测技术、路面材料再生利用技术和新材料等。
(3)建立健全的养护管理机制。必须把有制形式的养护专业队或公司,逐步分散到乡镇管理公路养护部门,形成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的养护管理团队。
7、结语
对现有道路的改扩建将已成为未来我国道路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山区公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工作条件,将成为未来道路改扩建工程必须面对的难题。因此本文浅析了当下我国山区改扩建的发展现状与所面临的问题,期盼能够为山区公路该扩建工程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赵霏霏,荣泽华,屈波.浅析山区公路改扩建施工动态设计[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 12(298):27-29.
[2]史宝华,彭红波,范珉.山区乡村公路的现状与研究对策[J].养护机械与施工技术,2009
[3]于凤河,张永明,宋金华.道路改扩建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
版社,2004.6
[4]程兴新,董强,唐娴,刘亚军等.公路改扩建工程实用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9
通过各地区发展经验可知,交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样农村公路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在致富路上我们悟出了许多道理,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要致富、先修路,富不富、先看路”。可见农村公路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管理,改善交通运输环境,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商品流通铺平道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我国农村公路发展现状及重要意义
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农村地区长远发展的基石,能够促进农村的经济、人文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过上富裕生活。一个国家的公路网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拥有一个完善的公路网络系统,不仅便于人们的生活、生产、区域间物质流通和人文交流,而且还能拉动区域泾济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有了量的提升,也有了质的飞跃。从浙江省2008-2015年公路里程统计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公路发展概况,2008年末浙江省县乡道44836公里,专用道714公里,村道48178公里;全省通达率为98.03%。2015年末浙江省县乡道48760公里,专用道669公里。村道57901公里;全省通达率为99.72%。从2008-2015年县乡道增加3924公路,增长0.87%;村道增加9724公里,增长2.1%,通达率提升了1.69%。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公路通达率逐年在提高,农村公路网建设迅猛增长,体现出近几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公路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反应出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不断投入,在基础设施公路建设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几来对公路网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对重要区域的部分农村公路通过改建直接提升为国省道,对较重要的区域重建了部分新的县道、乡道公路,大大改善了农村的通行情况,也缓解了部分区域交通的压力。为了贯彻中央 “村村通公路” 的决策,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公路的建设,尤其是村道建设,这8年来村道的增长尤为迅速,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虽然农村公路网建设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农村面积大,山高地远,比如西部几个省份仍有较多的村庄未能通达公路,主要靠得是肩挑步行,严重阻碍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依然生活在贪穷之中。也有部分区域虽然通了农村公路,但由于受资金、地理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农村公路仍为机耕路或砾石路,路面状况较差,危险系数较大,通行能力低,严重阻碍当地的农业、工业及旅游业等发展,从而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可见,农村公路的建设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极为重要。农村公路不仅是干线公路集疏运的基础网络,也是其他运输方式集疏运的基础网络,是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各级政府至力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乡协调、结构合理、质量稳固、功能完善的公路网络和运输服务体系,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三、农村公路建设对农村区域经济的影响
农村公路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促进区域经济政策制定,加大区域内资源开发和利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促进农村区域经济政策的合理制定,加快农村公路网建设
农村公路作为连接区域经济、物质流通的重要渠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决策和政策的制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农村经济做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直接拉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公路建设的投资具有乘积效应,交通建设的投入必然会带动周边农业、工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农村商业化、产业化的交通区位优势;促进和加快区域经济政策下的城镇化进程。因此,重视农村公路建设,可以加快农村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贫困落后地区的脱贫致富。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有效地促进城乡区域间的交流,?Ф?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促进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有广阔的农村土地资源,怎样因地制宜地使用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呢?土地的使用价值受地理位置、使用属性、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最直接的表现是基础设施交通的便利程度直接影响着土地价格的高低、使用范围和产出的效益。从交通设施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来看,交通与土地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农村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带动公路沿线的土地利用,支撑经济的发展。
3.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特色经济发展
农村公路建设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以来农村主要以原始农业生产为主的第一产业结构,也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提高,这种仅靠天吃饭,靠人辛勤劳作,效率低下,收入甚微的产业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
农村公路建设必然推动产业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公路交通快速便捷,缩短了人流、物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能够促进形成区域性的规模经济,同时也带动服务业、旅游业、特色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村公路的建设能够促进市场稳定发展,促进了区域的协调发展。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有利于打通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运输通道,直接拉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融合,改善投资环境,带动经济发展。最终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四、农村公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与对策
农村公路是公路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干线公路与农村之间的主要通道,是农村发展经济、提升效益的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农村公路建设和管养中面临着许多主客观的因素影响,制约了农村公路、农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农村公路范围广、里程长。中国地大山多,山高地远,很多农村座落于高山偏远处,给建设投入及管养维护带来困难。(2)历史、政策因素影响: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村问题”,但由于观念、历史、地域和发展阶段等多重影响,农村的基础设施仍然存在着区域不平衡和薄弱点。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规模大、投资多、生产周期长,因此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政策支持,才能发挥出农村公路的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3)资金因素影响:资金是建设的基础,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底子薄,资金来源困难,方法方式单一,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造成了很多地区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和养护资金匮乏。(4)农村的文化及思想意识影响:广大农村人们群众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思想比较保守和局限,为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积极,设及到个人的土地或山林等利益时,设置众多障碍,甚至不配合、不出让等等,也造成建设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之一。(5)公路经常性管养和管理不到位:由于养护资金短缺、工作环境差、管养人员缺乏、超载严重等等造成管养不当,严重影响了公路的公路路面技术状态和通行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建设。
为改善经济基础相对较薄弱地区的公路现状,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需要保证农村公路里程与质量的关系,在公路里程扩张的同时保证公路质量,提高有效公路里程,充分发挥农村公路的经济带动作用,积极探索融资渠道、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发挥政府资金引领作用。其次,做好建设资金与养护资金的合理分配,保?C农村公路“建的起、养得起”,明确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责任,防止建设过程问题给养护环节增加难度。最后,加强管理,整顿秩序,治超治乱等,实现文明交通、和谐交通,维护农村公路的实际效用,实现农村公路有效经济利益,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