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专项规划

旅游专项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专项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专项规划

旅游专项规划范文第1篇

一、5A级景区提升必须符合区域发展规划的要求

这首先取决于5A级景区提升是以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据,以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及法规为基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适应,与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5A级景区是全域旅游的旅游地标与核心吸引点。其次,5A级景区创建,要求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申报主体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必然涉及旅游交通、服务功能、消费功能、业态布局、资源环保等方面的问题。

再次,要遵从“旅游业是综合产业”的国家战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上,提出“旅游业不仅仅是服务业,在新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它已经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2016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李金早提出,我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具体包括: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多规合一;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等,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等等,而这种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虽然在界限上还有分区,但在特色文化、线路、业态、综合消费等方面已经趋于融合。

二、 5A级景区提升必须包含旅游总体规划的内容

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在5A级景区提升中都要有具体的体现,既包括近期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资源和市场分析,主题、功能、形象定位,用地范围及空间布局划定,景观、设施布局,交通游线设计、安全卫生、资源保护、实施步骤、投资分析,等等;也包括后5A时期,对旅游区的远景发展做出的轮廓性规划安排。

三、5A级景区提升必须界定景区修建性详规的红线

景区修建性详规所界定的不能触及的范围,在5A级景区提升中都有涉及,这些内容不是消极地回避和保护,而是在开发中利用和保护,并且是从生态理念、绿色观念、文化层面、人本思想上进行规划和布局,完全提升了一个层次,环境保护与卫生、环境氛围提升等是5A级景区提升的重要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区内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各类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建筑间距,以及各地块的建筑体量、尺度、色彩、风格等要求,同时确定通景道路、游览线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四、5A级景区提升具备景区修建性详规的实际功用

景区修建性详规是在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的结果,可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而5A级景区提升在所有的规划类别中无疑是最具有可操作性的。景区修建性详规的必备项目,如:综合现状与建设条件分析,用地布局景观系统规划设计,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旅游服务设施及附属设施系统规划设计,工程管线系统规划设计,竖向规划设计,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系统规划设计,等等,在5A级景区提升中无不具备,且在5A级景区提升中旅游设施与服务质量是标准化的,详细量化到足以实施落地。

五、5A级景区提升方案包含诸多专项性规划

由于5A级景区创建标准所要求的三个细则标准高、覆盖面广,且对现代旅游所崇尚的资源观赏游憩价值、主题特色、综合消费功能都有所重视,且对游客中心、厕所、停车场、信息化、景区与环境氛围等都提高了分值,故而5A级景区提升方案要在这些方面进行精细化设计,一个方案中包含并衍生出众多专项规划(专章),如:特色文化与景观价值提升专项策划、游客中心(含停车场、厕所)专项规划、智慧旅游专项规划、旅游绿道专项规划、旅游营销活动专项策划景区、旅游产业与投资专项规划,等等。

旅游专项规划范文第2篇

一、充分认识编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的重大意义

实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转型工作涉及全县各方面,贯穿“十二五”,事关全局和长远。转型规划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抓手。制定和完善转型规划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首要工作和重要基础,编制和实施好这一规划,对于纵深推进我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发展为主线,积极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打造经济繁荣、开明开放的活力,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绿色、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幸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县中长期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转变发展方式,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型为突破口,以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壮大、城市功能转型、人才结构转变、民生改善为重点,着力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抓好技术改造和创新,着力拓展延伸产业链,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就业、居住、医疗、社保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全面对接。我县转型期处于我国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我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西经济区、落实“十二五”新的发展要求等重大举措的关键时期,转型规划的编制要以国家关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为依据,符合国家及省级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并与相关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相衔接。

2、深入研究,科学论证。转型规划必须认真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搜集、前期研究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前期研究必须达到一定深度。要通过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审议并报上级审查等方式,提高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3、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转型规划要与我县中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体现转型特色,突出重点,实现有限目标,着力解决我县因资源枯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明确定位、目标、战略、任务、保障措施等重点内容。在做好转型规划的同时,把编制重点专项规划放到重要位置,形成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

三、规划体系和规划期

(一)规划体系

县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体系由转型规划和13个重点专项规划组成。

(二)规划期

规划期共五年,即2011年—2015年,展望到2020年。重点专项规划的规划期原则上与总体规划同步,有的可结合实际,灵活确定。

四、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深入开展前期调研

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工作职能,在全面分析我县转型期发展环境和现状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对关系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重点对转型定位和发展目标、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城市建设、水土资源、能源、矿产资源、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政策支持等重点问题及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本部门、本领域清晰的转型基本思路。

(二)强化规划功能

转型规划是推进转型的纲领性文件,要加强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要在突出特色和规划内容创新的基础上,提出我县转型发展战略、目标、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定位;明确转型方向和转型途径;确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明确城市功能区划和空间区域发展布局,明确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整治、资源保护等改善民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相应配套政策措施。

(三)做好专项规划

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要按照转型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原则,深化和落实转型规划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并依据本领域的特点,提出量化指标,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和特色。

(四)加强重大项目论证

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当前国家政策,研究提出和完善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体现转型主题的重大转型项目;每一个重点专项规划必须有与之配套的重大项目库,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五)衔接相关规划

转型规划要与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工业产业发展规划、县城和乡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与省、市相关规划相衔接。各重点专项规划要与转型规划和省、市相关规划相衔接。重点是部分领域的发展目标、政策措施与手段、重大基础设施布局、重要资源开发、区域发展方向等。通过有效衔接,确保规划体系功能清晰、相互配合。

五、规划编制进度安排

转型规划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编制,从2012年1月开始,2012年4月提交《规划》文本(讨论稿),2012年5月形成最终稿。具体分为五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12年1月1日—2012年2月15日)。全面启动和布置规划编制工作,县各相关部门开展前期调研,就课题组调研收集基础资料、形成相关调研文字材料,拟定和安排课题组实地考察、座谈等调研事项。

2、集中调研阶段(2012年2月16日—2012年2月29日)。编制课题组到实地调研,县各相关部门按职责范围提交基础资料,介绍基本情况和转型初步意见,并做好接待工作。同时,县各相关部门在进一步开展调研基础上,形成和完善转型专项规划纲要。

3、形成规划思路阶段(2012年3月1日—2012年3月15日)。课题组在前期调研和分析研究全县相关部门转型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形成转型规划基本思路。

4、形成规划初稿阶段(2012年3月16日—2012年4月30日)。3月31日前,形成各专项规划。3月16日—4月10日,县转型办组织对课题组提交的规划基本思路进行充分讨论,就重点问题与课题组充分交换意见,课题组形成转型规划初稿。4月11日—4月30日,县转型办通过召开座谈会、热线电话、短信、传真、电子邮件、来函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5、咨询论证和送审阶段(2012年5月1日—2012年5月31日)。县转型办组织对转型规划初稿进行审议咨询,包括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审议,省转型规划专家组论证,最后形成转型规划送审稿。

六、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和责任分工

(一)组织领导

转型规划编制工作在县转型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县转型办负责,其主要职责是:提出转型规划编制方案和意见;组织和衔接转型规划的资料收集、前期调研课题、课题组实地考察;组织策划和凝炼支撑规划的重大项目;组织规划征求意见和评审论证;组织、协调、指导重点专项规划编制。

承担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任务的部门,要相应成立转型规划编制工作班子,落实必要工作经费,高质量地完成编制工作任务;其他涉及转型规划编制工作的部门,应落实责任部门和人员,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二)责任分工

1、转型规划

由县转型办负责,县相关部门参与。

2、13个重点专项规划

(1)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县发改委

(2)工业产业转型专项规划:县工信局

(3)物流业发展规划:县交通运输局

(4)经济转型国土(矿产)规划:县国土局、县矿管局

(5)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县商务局

(6)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县文广局

(7)教育发展规划:县教育局

(8)经济转型农业示范建设规划:县农粮局

(9)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县林业局

(10)城市转型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规划:县环保局

(11)旅游发展规划:县旅游局

(12)城市新区转型发展规划:县城乡规划建设局

旅游专项规划范文第3篇

十四五规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那么发展和改革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怎么写呢?一起和小编来看看吧。

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根据本次座谈交流会议程安排,现将县发展改革局牵头的珙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传达贯彻会议精神,筹备启动编制工作

根据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做好全省“十四五”规划前期工作的通知》(川发改规划〔2019〕227号)文件和市发改委工作安排,县政府于2019年8月20日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会和省、市安排的前期工作配合落实会议,正式启动珙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落实意见征求征集,确定规划编制单位

根据县政府安排,县发改局立即启动规划编制的前期重大课题和行业规划意见征求征集工作,向全县各部门、县级领导干部征集征求意见。及时召开班子会,确定规划编制单位。

三、确定编制内容,印发规划编制实施方案

参考全市规划编制前期重大课题和专项规划内容,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内容已全面确认,县人民政府已于2019年10月10日印发了珙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实施方案。方案别明确了本次珙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委、县政府政策研究中心(室)、全县主要经济指标部门和重点行业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本次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同时,根据规划编制工作的实际需要,可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人组成编制工作专班,落实“十四五”规划编制协调服务工作,从组织机构上保障了工作的开展。

四、珙县“十四五”规划重大前期课题和专项规划情况

本次规划,县政府确定了12个重大前期课题和19个专项规划。重大前期课题涵盖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产业转型发展和结构调整思路研究,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通道经济发展研究,重大项目谋划包装、高效推进研究,深化区域合作、协调联动发展机制研究,县域副中心建设研究,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课题研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课题研究等方面;专项规划包括:能源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生态宜居建设,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信息化发展,科技发展,文化旅游发展,水利发展,林竹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交通发展,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保护,应急体系建设,养老服务业发展。

12个重大前期课题计划采取分类打包方式,以竞争性磋商或直接委托等方式招标落实,目前,具体招标方案正在起草中。计划在2019年底前重大前期课题拿出成果,指导“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同步在2019年年底形成。2020年,将全面铺开“十四五”规划编制,2021年两会时印发。19个专项规划,在县“十四五”规划印发后一年内完成编制印发。

五、存在问题

从前期的重大课题和专项规划意见征集情况看,存在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旅游专项规划范文第4篇

  《吉林省支柱优势产业跃升计划(2011―2015年)》

  到“十二五”末,实现工业总量“双翻番”。即汽车产业实现产值8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00亿元,石化产业实现产值3000亿元,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2200亿元,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冶金产业、建材产业、轻纺产业工业总产值均超千亿元以上,实现支柱优势产业整体跃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6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4%以上。

《吉林省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2011―2015年)》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吉林省建筑节能“十二五”专项规划(草案)》

《吉林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

《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2011-2015年)》

《吉林省支柱优势产业跃升计划(2011―2015年)》

服务业

《吉林省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2011―2015年)》

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达到6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生产业占全部服务业比重达到35%。全省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总数达到520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比重提高到40%。税收收入实现1100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38%左右。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到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9.0%以上。到2015年,境外旅游者达到162.8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0%左右,到2015年达到2166亿元。国内旅游人数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7%左右,达到14189万人次,省内旅游人数所占比例在40%左右,达到5676万人次。旅游业新增就业人数40万人,旅游就业占总就业的比例达到4.0%。

节能环保

《吉林省建筑节能“十二五”专项规划(草案)》

到2015年,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镇的比例,国家和省级重点镇达到100%,县域中心镇达到75%以上;在国家财政继续支持北方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的条件下,实施改造面积3000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1600万平方米(按财政部奖励办法折算),到2015年,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达到4000万平方米;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到60%。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建筑节能实现年节约813万吨标煤的目标。

旅游专项规划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新规划理念,突出规划重点,改进规划方法,促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主要任务

研究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着重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2008年以来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目录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确定,以招标和委托方式组织开展研究。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规划的依据。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进度安排分四个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研究阶段(2009年5月至6月底前),向市政府提出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对规划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开展重大课题前期研究工作,做好“十二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工作。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09年7月至12月底前)。研究确定我市“十二五”总体规划思路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征求各部门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专家对基本思路进行论证。听取市人大财经委和市政协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定。

第三阶段:纲要基本框架、专项规划草案研究起草阶段(2010年1月至6月底前)。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完成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就发展战略、宏观管理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等,与市直有关部门衔接。

第四阶段: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完善、审议阶段(2010年7月至12月底前)。完成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经市政府审定后,提交人大审议批准。

(三)编制重点专项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点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重点专项规划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市直有关部门牵头负责起草,报市政府审定。

具体分工及阶段:2009年7月至12月底前,市发改委在广泛征求市直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我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题目及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各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组成“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提出工作方案和规划草案的编制提纲。2010年6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完成重点专项规划框架性草案,并报送市发改委。市发改委就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中的重大问题,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县(市)区政府进行衔接协调。2010年1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对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作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上报市政府审定。

(四)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把经济中心、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是编制县(市)区规划、城市规划和其它规划的重要依据。要根据省“经济区”区域规划,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的区域发展规划。具体工作包括:进一步完善市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市“嫩江-爱辉-逊克”矿业经济区开发建设规划、沿边开放带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市“嫩江-五大连池-北安”南三县农业产业综合开发规划、“五大连池-孙吴-界江”黄金特色旅游开发规划、市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对俄贸易加工园区)“十二五”建设规划。由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修编起草。

(五)编制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地提出,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市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应尽可能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同步并略有超前。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经本级政府审定前,就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支柱产业、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布局、重要的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其它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划内容,与市发改委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衔接。各地规划纲要经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后,送市发改委备案。

三、编制要求

(一)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各地、各部门要对本地、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同时,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这些领域必须编制规划,且要做深做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之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以政府为主体的规划中,重点项目主要是指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支柱产业大型项目。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论证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四)加强规划间的相互衔接。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的必要环节。衔接协调的内容包括:宏观调控重要指标、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布局和主要对策措施等。要做好市“十二五”规划体系内总体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各地规划纲要衔接,避免冲突,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和规划的可行性;尽量使本市规划和省、国家各类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要求,以使我市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及省的大力支持;增强规划的全局性,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防止规划部门化,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衔接,把各项发展思路和措施落到实处。

(五)增强规划编制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思广益,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能更好地反映民情,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评估制度等。要改进规划评估论证方法,除本部门、本系统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注重吸收相关部门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四、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