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运营的工作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已成为全民信息的基础平台,我国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具有全民化、立体化、多元化、生动化、全时化等特征的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简要分析了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以及针对新闻人才需求应采取的一系列新闻传播教育变革。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变革
0前言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与快速发展,媒体融合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新的潮流,媒体融合这一趋势,促进了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界的这一巨大转变对新闻传播人才有了更高的复合型要求,传统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方式已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我国急需对新闻传播教育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以便更好地培养出新型新闻媒体传播人才,促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繁荣发展。
1全媒体时代的概述
目前,以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媒体种类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术界并没有给全媒体时代一个具体的概念,它是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融合的产物,把新闻内容通过多个平台、多个渠道进行,将新闻内容全网覆盖,具有全民化、立体化、多元化、生动化、全时化等特征,而运营是全媒体产品的最终目标。与传统媒体传播的单向性相比,全媒体具有全民化的特点。传统媒体是由媒体单向性传播,人们只能接受媒体的传播,而无法参与到新闻的制作传播中去。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新闻信息,即可以传播新闻又可以接受新闻,全方位的参与到新闻媒体传播的各个环节中去,实现了传播与接受的统一。在网民成为媒体内容的传播者后,媒体机构也从结构上进行了调整,由媒体的传播者成为平台的提供者,给广大网民提供一个自由、平等的信息交流渠道。全时化是全媒体时代的另一重要特点,全时化主要分为空间性与时间性两个方面。空间性的全时化是指媒体传播的空间无缝覆盖。传统媒体主要是针对工作空间和家庭空间进行覆盖,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私人空间、休闲空间以及移动空间等等都可以进行媒体传播。全空间的无缝覆盖打破了传统空间限制,实现了无缝空间覆盖。时间性的全时化包括新闻的即时性与延时性。传统媒体如报刊、电视等,因新闻板块的有限性和采编筛选制作的延时性,很难及时的更新新闻,而媒体的全时化打破了这一限制。全媒体可以随意选取新闻内容,且新闻板块空间没有限制,既可以延时传播,又可以即时传播。运营是全媒体产品的最终目标。全媒体时代下因新闻主体的改变,媒体机构从新闻内容为主,改成为广大网友提供新闻的平台,这一平台积累了众多用户之后,运营就成为了全媒体产品的最终目标,平台的主要收益来源于各企业广告的投入。全媒体运营具有投入少、产品种类多、盈利高的特点。媒体机构由新闻平台转化为应用型商业平台,在传播新闻的同时,实现了机构效益。
2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由媒体融合带来的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有着更高的复合型要求,既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与职业精神等从业基本要求,又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掌握新媒体技术运营方式。扎实的文字功底与职业精神是全媒体时代下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扎实的文字功底可以让新闻传播工作者更好的组织新闻撰写,表达新闻主题思想,突出新闻事件主题。新媒体时代提倡信息传播的自由性,由于主体平民化,整个媒体环境很难受到社会机构对信息的监管,甚至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自身利益,一些虚假、不良信息,而且信息的版权问题也很难得到保护。所以与受到监管的传统媒体相比,为使全媒体健康发展,职业精神在全媒体时代尤为重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是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工作者新的要求。媒体传播的多样性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在全媒体时代下,一则新闻信息内容不仅仅包含一个学科,学科界限的模糊性已成为媒体的一种发展趋势,这就体现了对新闻工作者的全能化要求。掌握新媒体技术运营方式是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工作者的必要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整合新闻的能力,还需具备新媒体技术,利用网络实现对新闻的。
3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
全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有着更高的要求,新闻传播教育应针对人才需求进行变革,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引进全新的教学元素,从专业知识、师资队伍、实践教育三个方面对新闻传播教育进行改革。全媒体时代,应注重新闻工作者的扎实专业知识。媒体融合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道德,还应掌握跨学科的知识。新媒体是新闻媒体发展的趋势,所以新媒体技术也属于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为适应新闻媒体潮流的发展,教育部又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等课程,实现了对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保障。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新闻传播教育的质量,现今各大院校的新闻学教师出身大多为中文、艺术、历史等等专业,这是由于中国新闻传播学起步晚所导致的。所以各高校急需一批专业的新闻传播学教师,跟上时代潮流的发展,让新闻学从其他学科中真正的独立起来,更好地为中国新闻传媒事业服务。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实践教育是新闻传播教育必不可少的变革。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平时的教学中,高校应将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教学相结合,多设置一些新闻实景采访、校园新闻撰写等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创作力。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加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人才需要,高校可以通过媒体机构让学生尝试撰写新闻。例如,高校可以开设官方微博让学生主持打理,既能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际运用,在正式进入新闻单位工作前,更好地了解新媒体技术及运营。
4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国急需既掌握新媒体技术又具备跨学科知识的专业新闻工作者,来规范媒体环境。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能有效的提升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能力,使我们新闻媒体事业向健康、积极的方向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丽.高校新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应对[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0(02).
[2]龙伟.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策略探讨[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01).
主要负责公司新媒体的运营;公众平台的策划、运营以及推广,根据内容的类型、平台调性、用户角色不同、当前需要产出营销性内容、干货内容或文案。及时跟踪评估新媒体营销方案的实施效果,拓展新媒体渠道。了解公司具体运营的宣传推广平台,熟悉公司新媒体账户日常运营和维护工作,日常内容编辑、、维护、管理等内容。熟悉推文制作流程以及文字内容素材收集整理,并且熟记公司推文常用字体大小,颜色,插图等格式,独自进行推文排版制作练习。制作详细推广计划。
二、主要收获:
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我基本掌握了活动策划、文案制作的一些基本工作技能,体会到了新媒体运营是一项极需创造性的工作。也让我明白要想做出成绩,就必须有专业的知识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还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应更加努力,让自己掌握更多的专业性知识。此次短暂的实习,我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处理简单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学会了与员工同事相处沟通的有效方法途径。积累了处理有关人际关系问题的经验方法。同时我体验到了社会工作的艰苦性,通过实习,让我在社会中磨练了下自己,也锻炼了下意志力,训练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了自己的实践技能。在回到学校之后要对实习所学到的东西进行系统的总结,在总结的过程当中对曾经学过的知识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一次淘沙式的复习,比如市场营销学和商务礼仪等在工作中实用性很大的知识再次进行学习。
经过两年多年的理论学习,我渴望走到社会中去,走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来锻炼、提高我的能力。所谓“人是社会中的人”,如果脱离了社会,那么任何事物的价值恐怕就要重新估量。脱离了社会,脱离了实践,任何理论都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它们就失去了它们本身的意义。然而,当我真正接触到社会时,难免会有些手足失措。而这样一来,通过不断的实习,我们慢慢的接触社会,熟悉社会,又在这其间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增加自身的工作经验,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媒体官方微博整体发展情况分析
(一)新浪媒体机构账号的粉丝数已经突破2亿②,较2012年初的1.3亿,增长了54%,与同时期微博账号增长的速度持平;粉丝数已经接近于新浪微博用户总数的二分之一,即每两个新浪微博用户中就有一位用户关注了某一个媒体官方微博。截止到2012年11月18日,腾讯微博媒体账号总数从2011年12月底的0.9万左右增长到2.3万左右,增长率为150%左右,超过了新浪的55%的增长率,绝对数量增长约为1.4万。两个微博平台上的媒体账号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级行政区域,包括经济欠发达的和新疆等西部地区,但区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北京、广东、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账号数量和运营水平均超过中西部地区。从表1中可以看到,平均每个媒体微博账号关注了512个其他用户,约有110.3万个粉丝数,9311条微博,微博平均原创率为77%(含引用名人名言等,即不属于跟帖都记作原创)。总体来看,随着媒介组织内部对官方微博的重视度不断提升,账号运维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媒体机构的影响指数也相应不断上升。各类型媒体在运营官方微博时也体现了其媒介固有的“渠道烙印”,如纸质媒体的运维水平和影响力普遍高于其他类型媒体。(二)开设时间图1是微博平台上线以来相关媒体开设账号的年度分布,可以看出,2011年是媒体开设“媒体微博年”,当年所开设的微博账号占到目前所有媒体账号的28.4%;2012年开设的账号比例有所下降,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媒体微博的新鲜度开始下行,主要原因在于媒体微博运营的成熟模式和微博营销还处在探索初期,媒体微博的标杆性成功案例还没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媒体官方微博开设的进度。整体上看,纸质媒体开设微博账号普遍慢于广播电视台。2010年是电视台和电台的微博开设年,尤其是电台,在2010年出现了快速增长,超过了其余几类媒体;2011年是杂志和报纸的“发力年”,尤其是杂志开设微博的数量快速增长,媒体网站微博开始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如图2)(三)分布地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是媒体微博分布最多的TOP5省份,其分布省域与目前国内经济最为发达的5个省市基本一致,媒体微博与媒体的总体布局也基本一致。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媒体微博发展存在地域不均衡性。(如图3)(四)分布行业电视台是开设媒体微博最多的媒介类别,占到了所有媒体账号中的近30%,主要原因是电视台中相当多的栏目也开设了微博。其次是杂志,占到了总体的20.3%,这主要与国内杂志的数量基数本身比较庞大有很大关系;再次是报纸,占到总体的16.1%。(如图4)(五)媒体微博类别在相关媒体类别中,省级广播电台/频率、卫视/频道、都市报、地市电台/频率、娱乐/时尚/美食杂志等五类媒体是开设微博最多的,占到了总体的51.13%,这是媒体微博的主力军。在这五类媒体中,广播电视台包括了三类,是绝对的主力,其次是报纸,再次是杂志;中央党报、教育台和户外媒体比例较低,与其本身的基数较小有一定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境外媒体在媒体微博中的数量也较高,占到了总体的2.8%左右,说明境外媒体积极利用微博平台进军内地市场,这一点值得国内媒体借鉴。(如下表2)(六)微博工具媒体微博的工具以网页微博、第三方应用(如皮皮时光机、享拍微博通)、专业版微博和媒体版微博四大类为主,其中以PC端浏览器的网页微博占到了总体的34.4%;移动端也较少,仅为3.6%。从微博工具上来看,一是多数媒体微博的运营还基本上在工作时间内进行,如果把第三方应用计算进去的话,一半以上的微博都是工作时间内的,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微博anytime、anywhere的需求;二是专业版微博的使用率并不高,这可能与专业版微博本身的可用性不强等方面有一定关系。(七)微博时段媒体微博一天内的时间整体上符合微博用户的作息时间,但也存在高峰错位的现象。高峰期主要有两个,一是9时—11时,二是14时—16时。这两个时段都是一天中工作开始的两个时段,即使微博传播有一个小时左右的滞后延展期,但也错过了微博登录的两个高峰期———午间(12时—14时)和晚间(20时—22时),说明目前媒体微博运营基本以工作时间运营为主,即使有个别微博在23时以后甚至凌晨还在微博,但基本上使用第三方定时软件发送,然而微博作为一种平等的社会化媒体,应当体现出身份平等、态度真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媒体微博日常运维存在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一周内媒体微博数量整体呈下降的趋势,周一、周二是媒体微博高峰期,在周四、周五会出现一个小高峰,周日是微博量最少的时间(如图5)。周一到周五的媒体微博规律基本上符合民众一周内对微博信息的需求,周一刚上班对信息需求的要求较高,适当提升推送的频次有助于用户了解更多的信息,满足其基本的信息需求。周末的微博数量偏少与用户的需求稍微有些偏移,周末是休息日,普通用户浏览微博的时间有可能会长些,因此媒体微博也要适当提高周末的数量。媒体微博在工作日中的最多,占到了总体的83.5%,休息日的微博仅为总体量的16.5%。说明目前微博运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主要是对微博这一媒介工具的认识问题:微博同时作为一种社会化媒体和移动端产品,需要随时随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而不能按照一般的媒体来运营,更不能按照传统媒体的思维来运营。(八)微博活跃度媒体微博属于高活跃度微博。其平均每条微博转载数15.1条,评论数为6.1条。而美国研究机构调查数据显示,Twitter上平均每个用户有307条微博,71%的微博被忽略,仅有23%的微博会得到回复。(如图6)平均每条原创微博的转发数为126.6条,评论数为317.6条,这说明用户对媒体微博具有热情的回应度,但前提是媒体微博必须真诚相待,多积极创造具有原创力、信息量足的微博,而不能靠转发别人的微博“炒冷饭”来吸引大家的关注。
媒体官方微博粉丝分析
(一)媒体微博粉丝年龄媒体微博的粉丝以80后人群为主,占到了总体的一半以上,说明微博是个年轻人的媒体,其次是90后,占到了总体的33.9%。需要说明的是,在报告的相关数据处理中,可以清楚的看出,80后主要集中于新浪微博平台,而90后则主要集中在腾讯微博平台,体现了两个平台在粉丝群体上的差异。(二)媒体微博粉丝学历分析媒体微博的粉丝以大学本科学历为主,占比接近总体的50%,硕士研究生占到了总体的8.3%。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粉丝一共占到了总体粉丝的58%,说明媒体微博的粉丝属于高知型粉丝,媒体微博的影响力不同于其他组织机构。(三)媒体微博粉丝地域分析媒体微博的粉丝分布与媒体微博的数量分布存在一定的错位现象。媒体微博粉丝数量TOP3的是广东、北京和江苏,合计粉丝量占到了总体的四分之一,尤其是广东地区的媒体微博粉丝数量最多,达到了12.8%。这除了与各个省份的互联网普及率有一定关系,也与广东地区粉丝对微博营销手段运用较早有关。
者:喻国明工作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广电媒体内部管理要顺势而变
顺应趋势,广电媒体内部管理要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1.在组织架构上实现由层级制向扁平化转变
广电媒体内部管理分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三个层级,形成了界限分明的领导班子,职能部室、频道频率和直属企事业单位,以及栏目组、节目组和分子公司的多级组织架构。全媒体发展中,信息流、人流、资金流和物流交互频繁,广电媒体需要对信息、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快速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层级制组织架构存在审批环节多、决策周期长等问题,将严重影响和降低广电媒体计划、组织、控制等管理效能。相比较而言,相对弱化中间层、增强决策层和基础执行层直接联系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更加有利于提高内容生产、广告经营和产业开发的效率,更加适应于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与外部环境。
2.在内容生产上实现由预算制向项目制转变
现在,大部分广电媒体的内容生产采用的都是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节目栏目制作生产与其带来的经营效益没有真正挂钩,难以促使制作生产团队按照市场要求策划和创新内容。即便是已经公司化的影视剧生产也存在投入不到位、风险规避能力不强、长效激励不足等问题。全媒体发展中,以用户需求和体验为导向的产品思维贯穿在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对通过强势内容形成的IP进行衍生开发将是重要的盈利模式。这就要求对一些潜力型栏目节目和剧目给予超常规的投入与支持,按照投入产出效益进行考核。实行独立核算的项目制可以有效满足这些要求,对于推动内容生产的提质增效与优化创新会起到明显作用。
3.在研发创新上实现由外延型向内生型转变
全媒体发展要求媒体必须围绕用户抓住研发和市场两大核心,生产内容,开发业务,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商业模式的实现途径。长期以来,广电媒体以技术应用为主、缺乏用户意识、疏于品牌建设,将一些研发创新工作外包给社会公司,丧失了对一些技术、节目栏目和影视剧的知识产权,虽拥有规模庞大的有形资产,但与互联网公司相比明显缺乏在全媒体发展中更具价值的核心技术专利、用户、商誉等无形资产。广电媒体不能再延续这种外延型的研发创新方式,必须着眼于对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视和积累,加强核心技术、内容产品和业务的开发设计,加强各方面核心团队的组建和培育,探索出一条内生型的研发创新道路。
4.在资本运营上实现由融资型向投融资型转变
除有线网络之外,内容制作与广告经营一直是广电媒体吸引资本的重要领域,但受相关政策和潜在关联交易的影响,广电媒体核心资产上市短期内还很难实现。但全媒体发展客观上又要求广电媒体加大资本运营力度,实现规模发展和合作拓展。因此,广电媒体必须创新资本运营思路,通过建立产业基金等方式,嫁接媒体专业优势与社会资本力量,将资本运营的重心由自有项目的融资向内外融合项目的融资投资转移,更加开放、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影视内容、网络音视频、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等公司的投资活动中,在有效进入新行业新领域的同时,快速做大做强可以主导和控制的资产和资源。
5.在人才管理上实现由干部型向市场化转变
全媒体发展是一个开放度不断增大、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人才的流动必然更加频繁,各类媒体间对精英人才的争夺必然更加激烈。近些年广电媒体一直在探索创新人才机制,但“双轨制”、重点人才激励不足、专业晋升通道不畅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千军万马同挤职务晋升“独木桥”的情况仍未改变。这种事业体制下的干部型人才管理方式,难以为人才队伍优化和激励提供足够的空间,难以留住精英人才、激发全员创新热情。适应全媒体发展人才管理的新情况,广电媒体必须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立与市场相对接的选人用人机制和考核体系,创新激励机制和工作环境,实现人才管理的市场化转型。
广电媒体内部管理创新的关键点
全媒体发展是一个技术、市场、政策等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下不断变化的过程。广电媒体内部管理也要随着全媒体发展进程不断创新。就现阶段而言,广电媒体内部管理创新有必要抓住以下三个关键点。
1.创新体制,优化管理体系,再造运行流程
在三十多年的广电媒体发展中,体制改革始终是一条主线。要面向全媒体发展,当前广电媒体体制创新的重点包括:
一是按照互联网化和市场化的要求,改变层级式的组织架构,整合新闻报道、技术保障、制作服务、媒体资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资源、业务和部门,提高扁平化程度,拉近高层管理与基层管理的距离。
二是在确保“始终掌握重大事项决策权、资产配置控制权、宣传文化内容终审权、主要领导干部任免权”的前提下,加大节目制作、影视剧生产、互联网音视频、媒体商务等方面的资本运营力度,探索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产业资产管控体系。
三是以策划开发满足多终端用户需求的内容产品和媒体业务为牵引,重新构建技术研发、内容生产和营销推广等环节的运行流程,加大对重点产品和业务的支持,探索构建以产品经理和业务经理为资源调配节点的运营体系。
四是厘清研发管理与研发执行的关系,建立管理与执行相分开的体系,将研发执行工作向一线和市场前移,支持一线业务骨干主导研发,邀请用户代表参与策划设计工作,将研发管理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对创新项目和研发工作的统筹、指导和服务上。
2.创新机制,促进融合共享,加大激励力度
机制是体制在运行上的体现。按照体制创新的要求,目前广电媒体机制创新的重点包括:
一是在内部引入市场化手段,推行价值链管理和标准化管理,建立与项目制相适应的财务制度和考核制度,逐步探索事业部分各部门各环节间按照模拟价格进行核算,企业部分各公司间按照市场价格进行交易,促进内部竞争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二是对于新闻宣传、安全播出、重大任务、重点项目等涉及广电媒体根本职责和战略方向的工作,要确保投入,制定专项财务制度和考核制度,形成上层主导、基层参与的利益分配机制与补偿机制。
三是将全媒体收视、多终端版权开发等引入内容生产考核,增大考核体系中创新业务增长的权重,加大对成功创新项目、重大创新成果和重点创新人才的扶持、奖励力度,加快职业经理人、股权期权等方面的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
四是健全完善制度体系,为内容生产决策、投融资、企业经营管理等工作划定清晰底线,鼓励底线之上大胆尝试和探索,建立容错机制,包容受市场环境变化、资源投入不足等影响出现的失败,为创新失败的重点人才提供学习深造和二次创新的机会。
3.创新文化,突出专业导向,增强团队意识
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需要“久久为功”。广电媒体越早注意到文化的作用,越早在文化上改变,就能在全媒体发展上多一分主动和内力。广电媒体文化创新的重点包括:
一是树立专业竞争意识。无论是节目制作、影视剧生产、有线传输服务,还是广告经营、产业开发、投融资等等,专业都是提升质量、创造价值的关键,因此,要尊重专业、崇尚专业,以专注力将优势业务做强做精,善于与社会专业公司合作,提高专业人才待遇,为专业人才发展提供平台和空间,形成全员比拼专业水平的氛围。
二是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全媒体发展中内容生产、业务开发和市场营销的专业分工和协调配合程度很高,需要团队成员紧密协作,共同努力,因此,要按照工作任务要求调整优化团队,发挥团队成员的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充分配合,以追求更大的长远利益为重,解决好团队利益分配和协调问题,促使团队成员主动为团队整体利益最大化贡献力量,让团队成员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和谐关系。
三是倡导持续创新意识。全媒体发展中的内容产品和业务基本处于实时在线状态,广电媒体不可能再像线性播出时代一样对入库节目的管理以保存查找为主,而是要借助媒体资产的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复用创造新的内容产品和业务,结合大数据信息对在播栏目和在线业务不断优化和改进。因此,要改变广电媒体习惯集中改版的思维定势,在保持频道频率整体风格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倡导持续改进创新,以一个个细节的、细微的调整优化,满足、适应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和市场环境。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消费扶贫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开展“消费扶贫月”活动的统一部署,紧盯全区消费扶贫工作任务,以促进扶贫产品稳定销售为重点,以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巩固脱贫成果为目的,调动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积极性,切实解决扶贫产品销路难题,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二、活动主题
千企参与,万人同行。
三、活动时间
2020年9月
四、主要内容
(一)加快推进消费扶贫专馆建设。消费扶贫专馆是指主营扶贫产品的商业业态。
1.消费扶贫地方馆。消费扶贫地方馆是指有关市场经营主体采取市场化方式建设运营消费扶贫线下实体地方馆和在中国社会扶贫网消费扶贫服务平台上规范建设运营的消费扶贫线上虚拟地方馆。要结合实际积极推进线上线下消费扶贫地方馆建设,展示展销本地扶贫产品。要积极加强与中国社会扶贫网合作,在中国社会扶贫网消费扶贫服务平台上开发建设运营线上虚拟地方馆。9月底前,建设1个以上线上或线下消费扶贫地方馆。年底前投入运营1-2个线下实体地方馆。
2.消费扶贫企业馆。消费扶贫企业馆是指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出资建设、销售扶贫产品的专门场馆。要大力推进消费扶贫企业馆建设,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9月底前,原则上建设1座以上消费扶贫企业馆。
(二)深入推进消费扶贫专区建设。消费扶贫专区是指企业在经营一般商品的同时,设立的专门或主要销售扶贫产品的独立区域或单元。要加强对已认定的扶贫产品销售专区的监督管理和日常指导,丰富专区扶贫产品种类、数量,提升规范化运营水平。对照市级标准和程序,引导电商企业、商场超市等重点商贸企业,开设消费扶贫扶贫产品销售专区,助力扶贫产品的宣传、展示和销售。12月年底前,投入运营2个以上线上或线下消费扶贫专区。
(三)积极配合消费扶贫智能专柜建设。消费扶贫智能专柜是指主营扶贫产品的智能货柜。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落实优质点位、免除租金费用等工作,为本地区专柜铺设运营提供便利和支持。
(四)扎实推进政府采购扶贫产品。充分利用机关工会相关经费,通过以购代销、爱心购买等方式,优先采购扶贫产品。同时鼓励引导干部职工自发购买帮销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扶贫产品,参与消费扶贫行动。
(五)大力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八进”行动。大力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进企业、进商超、进电商等产销对接“八进”行动。要通过实时销售、定点采购、电商销售、“以购代捐”、直播带货等方式帮助销售,千方百计帮助受灾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拓展销售渠道,确保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益。
(六)积极开展电商直播带货系列活动。引导重点涉农电商企业加强与各大媒体、平台合作,通过“政府引导、媒体推动、市场运作”的方式,积极开展直播卖货、网红带货等活动,拓展贫困地区扶贫产品销售渠道,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七)协调配合开展“十二个一”活动。积极动员、精心组织大型商场超市及重点电商企业参与省直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的“十二个一”活动,主动推荐辖区内已认定的扶贫产品和供应商,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助力消费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切实统一思想和行动,建立工作专班,配强工作力量,推动经信局消费扶贫工作落实落细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