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到民族文化园时,紧闭的售票窗口和空荡的大门无一不是在诉说其的冷清,但转而想想偌大而又繁杂的京城里能有这么一片安静的土地确也难得。怀揣着一丝激动的心情,沿着葡萄藤架一路走了进去,入眼的便是回族传统窑洞式建筑和青青草地上的敖包。沿着林荫小道走下去,沿途经过了畲族古民房、廊桥,瑶族瑶山,穿过柳絮,便到了豁然开朗的平地,矗立着的仿制的大理三塔,和洒在上面的阳光无一不在宣告它的神圣。可就是这么壮观的景象,却只有一两个游客,心中不知道为什么顿时涌出一丝伤感。这冰冷的场景,不禁让我联想到现实,想起民族理论课上老师曾说的:“第四次中央民族大会在前些日子召开了,距上一次已过九年,并不像经济会议那般年年都会召开。”,亦想起高中的初中的同学都像以前的我,对民族民俗漠不关心,遑论了解。这是否也意味着,不只只是他们,还有数以万计的学生对我们独特的民族民俗也呈现出同样的态度,有没有可能甚至还认为他们“土”。我甚至可以断定事实可能就是如此残忍,因为我不得不抱歉地说在未进入民大前,在未来到中华民族园前,我就是这样的人。之前的我根本不甚在意什么族信仰伊斯兰教,甚至对伊斯兰教都没有较为详细的认识,也不会注意什么族有什么特别的节日,又是在什么时候,甚至可能会一不小心弄混藏族和蒙古族的服饰。当时还满不在乎的我随着越来越深入地游历民族园,心中的歉意就更深一分。不仅仅是为这富含自己特色的民俗、或磅礴大气或小家碧玉的民族建筑,更是因为工作人员比游客多,猫比人多这样的景象而痛心疾首。
一次短短的中华民族园之旅让笔者领略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可是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现在的它是何其的脆弱。这小小的景观园,是否亦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反应着现在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遭受着巨大的冲击。下面让我们不妨再来结合定义和现代化社会下遭受冲击的传统文化应该如何面对困境来进行探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影响下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一点上不仅是在普通的非少数民族聚集地上得到了体现,更是在诸如西部大开发的这些传统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上得到了体现。改革开放不仅带给了这些地区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也给其传统文化带来了挑战。因而,少数民族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冲突、调适的重大问题。在这种历史性的文化变迁大潮中,如何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通过文化转型,使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更多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相适应,从而建立起真正现代化的生产生活体系。只有用现代文化把人“化”为现代人,才能干好现代化的事。由于这种现代化是学习型、推广型、后发型而非内生型的,所以必须“引领”。
一、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
少数民族文化既是本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统一。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该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和价值取向,是维持民族延续,促进国家发展不竭的精神力量。加强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艺术教学真正达到“心灵共振”的效果;提高学生对自然的壮观和生命之美的感受能力;启发学生对艺术敏锐感知能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长时间积累、孕育出的了文化体系,同样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积淀和结晶。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有利于促进平面设计教学全面发展,体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有利于教学中吸收和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各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与平面设计相碰撞擦出当代设计元素的火花,弱化对外国平面设计的模仿,形成一种属于中国的平面设计风格,越来越得到平面设计从业者的高度重视。罗绮所创作的《黄梅》,以我国传统的水墨手段给艺术以新的体现,在营造中华传统“高洁”的基础上,用简洁与朴素的视觉表现形式,将“傲骨、高尚、坚毅、坚强、坚忍不拔”的寓意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是现代平面设计视觉艺术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完美体现。民族和国家要想取得发展、文化要想取得传承,就应该立足世界,敢于吸收、勇于融合,只有这样,民族和国家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民族文化的主宰者。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平面设计教学一定会在继承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找到发展的基础,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的独特风格和意义扩大创作的空间,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技工学校平面设计教学的现状
“平面设计”这一名词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传入中国,平面设计课程的设立不过20年的时间,平面设计教学从内容、方法和设计思路来看存在这过于单调、简单模仿和学用分离的现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做过各方面的努力,许多努力过于追求现代元素忽视中国因素的继承致使教学效果不佳。面对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和教学的要求,平面设计应该从民族的、传统的文化中吸取营养,促进教学和设计的多元化。
1 教学过程中的简单模仿
许多教师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简单模仿国际成型作品,这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学生所设计出的作品枯燥无味、缺乏时代感、欠缺设计灵性。
2 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意元素
学生的思维原本是广泛并且活跃,他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经常会创作出意想不到的作品,但是一些教师“言必称希腊”,将平面设计教学局限于对西方艺术的临摹,缩小了学生设计的基础、取材的范围。
3 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
我国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侧重结果和技术,忽略了设计的思维过程,有的教师甚至把其他种类教学方式“移植”到了平面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参阅成型作品和在此基础上的行艺术创作,忽略艺术作品在创作时的思维体系、设计内涵和设计寓意,长此以往欠缺了对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
4 教学过程中轻视民族传统文化
平面设计教师没有正确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轻视和否定的认识。教学中突出的是现代特色和世俗风格,缺失科学地把握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的能力。
转贴于
三、平面设计教学融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建议
1 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当前的平面设计理念不仅是对现代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的融合,同时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也只有这样得理念才能创作符合时代特征作品。平面设计的过程也是一种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共鸣。平面设计教学要以民族文化的发展为己任,把平面设计着眼点放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平面设计教学离不开设计观念的更新和再造,也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的供养。用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手段表达,将现代平面设计思想融入当,使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精髓统一于平面设计过程中,会使平面设计更加具有文化特性,在少数民族文化得以焕发新的生机基础上,让平面设计教学更加具有自身的内涵和意义。
2 创新融入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教学模式与理论体系
平面设计教学应把重点放在完善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知识架构上,切实改变当前单纯的课堂设计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真正的走向市场,善于发现社会对平面设计的需求,逐步减少枯燥单调的教学理论的灌输,使学生能够在与社会的交流中对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有一个正确认识。创新作品设计的思路与设计流程,使学生带着兴趣进行学习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鼓励学生将充满创意的思维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使他们具备平面设计的应用能力与策划实施的能力。
3 深刻领悟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国的传统文化深刻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造型呈现的气势以及“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表现手法,都是平面设计中需要借鉴和吸收的。有着千年历史的少数民族文化图案,至今仍呈现出旺盛的生命活力,深刻影响着现代平面设计。进行平面设计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内涵的理解,使学生能够从历史、地理、民族等不同方面独立地分析少数民族文化图案的创作思路和过程。
4 提高教师在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素养
关键词: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文化 性质 民间性
前言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有融合性较强的中原文化形态,而且还有各少数民族特有的多元文化形态,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灿烂文化体系,这是我国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结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各民族历史实践的产物、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区域化的不断扩大,少数民族也逐渐走进整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而带来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其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面临时展的挑战,是继续传承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和要求,还是与时俱进,顺应发展的要求,大胆创新,寻找新的出路。本文根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状和前人研究的成果,旨在分析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性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性质分析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性质及传承和保护必要性分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我国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是各少数民族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性质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和特质。是同类事物所共有的,也是区别他类事物的依据之一。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性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自己的文化特征,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地处边远落后地域,自然条件、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并受到中原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综观中国传统文化,它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我国众多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产物。从地域性和民族根源性来看,华夏的中原文化是其主流,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北方草原地区的“北岳文化”和“游牧文化”,东北黑水白山的“满洲文化”,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各少数民族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而各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彰显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生活习惯,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人文特点等因素融合而成的。然而,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生活情趣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被人们淡忘、失传,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定位,以及在生活现代化的今天如何普及和推广,继承和弘扬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更具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尤其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热潮中。搞好少数民族团结是很重要的一项举措。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能有效调解、缓和人际关系冲突与矛盾,促进民族团结。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有的特征,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性质归纳为民间性、同族性和自发性。
民间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是在体育活动形式中升华出来的一种意识文化,进而融入整个本民族的文化主流,随着历史的车轮,注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大熔炉,形成一种传承的民族文化形式,深深地扎根于各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文化价值。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大都没有统一的文字,所以教育的手段主要靠言传和身教,大都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模仿学习。这种模仿是生产生活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是民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需要说明的是生活方式对民族体育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譬如,主要分布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从事渔业生产,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赫哲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人们对各种鱼类的习性十分熟悉,捕鱼的手段是用鱼叉去叉,往往百发百中。为了,让下一代能熟练地掌握叉鱼的生产技术,家长就教他们学习叉草球,这就演化成了一项富于乐趣的传统体育活动,同时又能学习生产技能。叉草球运动的方法是一手握鱼叉,一手把草球扔在地上使其向前滚动,象征着鱼儿在水中游动,这时迅速掷出鱼叉,一人叉一次,轮流进行,数轮以后,以叉中次数最多者为优胜。当小孩子的叉球技术十分熟练的时候,家长便带他们到江河中去叉鱼③。新疆哈萨克、克尔克孜、塔吉克、蒙古等民族都以畜牧业为主,马成了他们主要生产、生活的工具。由此产生了与马有关的体育项目。如:赛马、刁羊、骑射、马上角力、姑娘追、飞马拾银等项目。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历来是漠北少数民族载货物和骑乘的工具。由此产生了“赛骆驼”运动。这些形式多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一直沿袭至今。
同族性,是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旅之间的民族性、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所谓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是指: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群体共有的,并区别于其他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文化学理论认为: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任何文化的共性所在,如珍珠球运动是满族的一项传统游戏项目,又称“采珍珠”,满语“尼楚赫”;板鞋舞、板鞋竞技是壮族民问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于明代:还有傣族的孔雀拳;白族的霸王鞭等,都反映出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显著的民族特性。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加之地域性和民族性等基本特性,使其成为培养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精神的有效形式。认同感是使人们聚合在一个群众中的情感,是一种其成员对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感到更亲近的情感。认同感的形成是在伦理观念、价值观念相同的同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就起着使本群体、本民族认同的作用,并能增强内部的亲近感。许多少数民族都通过民族体育活动增强这种认同感,并从孩提时代开始就这样做了。如白族的人拉人拔河、苗族的接龙舞等运动,在运动中往往需要许多人参与和协作,儿童在活动中能结识许许多多的小伙伴,并养成与众多小伙伴友好相处的习惯,从而培养儿童的协调关系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认识得到加强,也对增强认同感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文化认同对于维系一个民族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具有全民性的特征,尤其是全民信教的民族,通常以、节日祭祀活动等形式来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殊性往往是由民族特点所决定的,这些特点包括居住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素质、等因素以及各种
因索的互相交织,反映了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活轨迹。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形成要素中,民族认同是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特征。因为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虽然民族文化认同也随着其他要素而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则会发生民族分化或者与其他民族融合。民族认同的差别,是区别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标志。民族认同是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发展最基本的族体维系力量。从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往往要经历一个体育文化的实践、族外体育文化的趋同、族内体育文化的认同、最后融合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形式。
集体荣誉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各个少数民族也不例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培养这种集体荣誉感的功能。例如,舞龙、舞狮子、踩高跷、龙舟竞渡、斗牛、拔河、赛马等活动,多以村赛或部族为单位。参加比赛者除了进行激烈的竞争外,还表现出了集体荣誉感。在这类富有竞赛性的活动中,集体内各成员相互配合和协作,往往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即使旁观者也都难以作为局外人,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角色,为自己的集体欢呼鼓劲或沮丧惋惜。这种将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融为一体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培养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发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地域条件的制约,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只能以嬉戏、娱乐的形式延续。例如:青海牧区的“抱沙包”,藏族的骑“牦牛”,朝鲜族和苗族的“荡秋千”,青海土族的“轮子秋、拔腰”等。根据上世纪80年代由中国体育博物馆和原国家体委文史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的全国性的调查,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达970余种,但大多数项目都是自娱自乐的项目,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虽然有一部分项目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从本质上没有超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发性的缺陷,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自发地从生产生活的劳动中逐渐演变出自己的以嬉戏、娱乐等形式的体育运动项目,竞技成分较淡。不同的民族自发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体育项目,分别代表不同的民族文化,如以我国南方(包括西南、中南和东南地区)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就属于山地体育文化的类型:我国西北地区和内蒙古部分农村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就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村体育文化类型;生活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藏、门巴、珞巴等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就属于高原体育文化的类型:分布在我围的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牧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体上属于草原体育文化的类型等。
结语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民族幼儿教育。
一、问题提出。
我国每个少数民族都拥有本民族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并在习俗、语言、道德、礼仪、宗教、服饰、饮食等诸多方面表现出与汉族迥异的文化特征。[1]在此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应体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继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促进少数民族幼儿的全面发展,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幼儿教育。[2]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幼儿园课程受汉族主流文化的影响太大,很少反映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为例,当地以接收土族儿童为主的少数民族幼儿园不仅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以汉族文化为主,而且基本只使用汉语教学,同时当地年轻一代的父母对本民族文化传统也了解甚少,更不用说会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地传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致使土族幼儿无法通过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充分接触并正确认识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一方面不利于少数民族幼儿形成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使其容易产生本民族不如汉族的民族自卑感,在现代主流汉族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的冲突中丧失自我,从而可能极大地阻碍土族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面对这一文化困境,少数民族幼儿园和家长不应回避传统民族文化与主流汉族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相反应在积极主动选择和传授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本民族文化与现代主流汉文化的融合,让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主流汉文化共同发挥促进民族幼儿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少数民族幼儿园教育中民族传统文化的缺失与回归。
脱离本民族的文化生活,改用其他民族,包括主流民族的文化来代替或掩盖本民族的文化,势必造成民族文化冲突或弱势民族文化的消亡。[3]当前土族聚集区幼儿园的教育就恰恰脱离了本民族文化,其幼儿教师不仅对土族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不能挖掘土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而且只会照搬汉族幼儿园,特别是汉族经济发达地区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模式,从活动室的布置、教师与幼儿的服饰到其设计的教育活动全然没有民族特色。当地土族文化中蕴涵的丰富课程资源,如风俗礼仪、传统节日、服饰与饮食文化等根本没有在课程中得到体现,幼儿园对本族幼儿发展的评价也是完全依据城镇汉族幼儿教育的标准来进行的。这种脱离民族幼儿文化生活根基的幼儿园教育势必导致少数民族幼儿学习兴趣低下,自信心降低,无法为少数民族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与支持,也就难以实现培养民族人才的长远目标。改革这种脱离民族文化传统的民族教育方式也就成为少数民族幼儿园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中,关键是少数民族幼儿园的教师应成为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积极传播者。[4]为此,幼儿教师首先要熟知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并真正为自己所拥有的文化传统感到自豪,同时能够接受、赏识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能为幼儿树立一个文化宽容与接纳的榜样。只有具备此种广博的文化心态与胸怀,才有可能引导幼儿由衷地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
其次,幼儿教师要主动积极地选择最具有本民族特色,同时又最贴近幼儿生活、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的民族文化资源构建园本课程体系。如本民族的饮食、服饰、生产技艺、生活礼仪、歌谣传说、传统节日活动等都是极富民族文化特色的,又与幼儿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经过教师的创编即可以成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幼儿歌舞、童谣、民族手工艺制作等,从而有效引导幼儿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和认同。
具体来说,幼儿教师在创设教育环境时要体现浓郁的土族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室内室外、门、窗、墙面、走廊等空间位置,展示大量色彩鲜艳的民族艺术图片、服饰、乐器、挂毯、手工艺品等,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在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上,可以利用土族传统节日活动的元素,为幼儿创编“土族轮子秋”等运动项目,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在艺术活动的设计上,教师可以让土族幼儿穿戴自己民族的鞋帽,表演本民族的“土族安昭舞”。教师还可以设计“小小土族手工作坊”等系列艺术活动,让孩子们互相商量小吃“背口袋”的制作方法,或结伴共同装饰民族服饰。在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图案的设计上,孩子们既可互相学习,也可以与教师交流,以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感受本民族传统服饰、建筑与手工作品的美,同时满足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需要,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在区角活动的设计上,教师可先组织幼儿到当地的“土族风情园”现场感受,在幼儿亲历之后再在区角活动中开设这一内容,以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在语言活动的设计上,教师可以大量利用土族的民间故事、儿歌、游戏等,并设计和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幼儿创造丰富的人际交往和民族语言运用的机会。总之,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适当地组织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活动,对土族幼儿的健康发展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些活动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使之能更积极和乐观地面对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
三、少数民族幼儿家庭教育中传统民族文化的缺失与回归。
土族人民在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在漫长历史中逐步形成了本民族对人生的独特看法、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伦理道德观,创造了属于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年轻一代的家长们日益接受了主流汉文化的熏陶与价值观,对本民族文化渐渐陌生,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服饰、语言及行为举止、风俗礼仪等都已与汉族无区别。如土族的民族服饰本来是十分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正因为如此土族才被称为穿彩虹花衫的民族。然而,在当前土族幼儿家庭日常生活中,一些年轻的家长往往忽视了土族服饰中积淀的民族精神与追求,认为幼儿穿着民族服饰引人注目,无法融入城市以汉族为主要精英的主流生活,所以不愿让幼儿穿着土族服装,幼儿自然无法从家庭了解本民族的服饰文化。此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认为幼儿心智发展很不成熟,很幼稚,不可能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对幼儿进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幼儿错失了理解和接受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好时机。
针对这种现状,家长应积极转变观念,做土族传统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在促进幼儿民族意识与民族自豪感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其社会性的积极发展。
首先,家长应注重家庭民族氛围的营造,以使幼儿对土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包括所生活的地域、家庭结构、房屋建筑、语言、服饰等文化形态有所了解,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让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在各种传统节日与仪式活动中感受本民族文化的魅力。如家长可以带幼儿去参加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土族传统节日活动———“纳顿”,使土族幼儿真切地感受土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仪式的重要价值,初步理解本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形成民族认同感。其次,家长应积极挖掘和传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以身作则,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如土族人对老人特别尊敬和孝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把第一杯酒、第一碗茶饭敬给长者,赴宴坐席时也总是让老人坐上位,并先请老人动筷开席;青年人蹲着聊天时,遇见老人,要起身拱让并问候;走路时必须让老人前行,青少年不许抢先;平时无论在炕上或庭院,他人都不许从老者近前横过,而要绕后走过去;老人患病时,子女亲属要精心照料,村人和亲戚也都去探望,以示关怀体贴。又如土族人待客十分热情,有人来家做客,不论相识与否,凡事都会特别讲究圆满如意,甚至规定不能用纹碗碟和长短不齐的筷子,以让客人感受到主人待客的真诚与细致。再如土族人家一般十分和睦友爱,一家大小经常围坐炕上讲故事、聊天、议论外界事物、评判孰是孰非,家庭中很少有打架吵嘴之事,兄弟、妯娌、姑嫂间互相尊重,邻里间也从不说长道短,关系融洽和谐。[5]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与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也是所有民族幼儿都应当具备的良好道德素质。土族父母应充分利用这些传统美德资源,在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形成与人为善的思想,讲究礼貌、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促进幼儿健康稳定的情绪情感与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总之,只有继承和发扬了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幼儿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少数民族幼儿的全面发展,也才是具有文化生命力的民族幼儿教育。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文化 分类 特征
一、引言
西南地区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秦巴山地及云贵高原大部。对应的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自治区的大部以及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现有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种类29个,民族人口四千三百多万,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 52%。具有族群含量大,人口密度高等特点。当地独有而复杂的地形地貌,孕育并促进了该区域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民族体育文化的形成。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特别是民族文化自觉程度的提高,我国各级政府逐渐加大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力度。
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以该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属性、功能及使用器械等为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并归纳其特征,以期为今后深入挖掘与合理开发利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丰厚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启迪和借鉴。
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分类
(一)竞技表演类传统体育文化
竞技表演类传统体育文化是指经过各种实践与改革,民族传统体育逐渐与西方的体育模式相似的体育文化,这类体育文化自身除了竞技性外,大多融体育与艺术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并充分体现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主要项目包括:舞龙舞狮以及抢花炮、蹴球、毽球、陀螺、龙舟、秋千、射弩、高脚竞速、板鞋竞速、摔跤等。板鞋竞速是壮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壮族群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关于板鞋的传说还有一段激动人心的故事:据说,明朝嘉靖年间,广西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曾经以板鞋作为“秘密武器”,训练士兵之间的团结性以及协作能力,士兵的素质大大提高,斗志高涨,所向披靡,从而在战场上大败倭寇,为壮乡人民立了大功。后来,壮族人民模仿瓦氏夫人练兵方法,开展三人板鞋竞技活动自娱自乐,流传至今。2005年,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将“板鞋竞速”项目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此外,抢花炮也是一项竞技十分强烈的体育运动,在侗族、壮族、仫佬族、土家族等民族中盛行。据考证,此项运动至少有500年的历史,被称为“勇敢者”的运动。[1]竞技表演类的传统体育文化通常都具备比较完善的竞赛规则,项目竞技性强,场面十分激烈,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二)益智娱乐类传统体育文化
益智娱乐类传统体育文化是指本身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健心、娱乐、益智等功能较为突出的传统体育文化。益智娱乐类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大部分是在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中普遍开展的,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文化特点;部分是在特定的民族内开展的,其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益智类体育文化在运动量上追求无过而无不及的中庸适中性,受中国儒家、道家、玄学等文化影响较深。典型的体育文化项目有九子棋、三子棋、三虎棋、梅花棋子等。娱乐类体育文化其中许多项目是在民族传统体育节日里集中举行,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日大会、侗族“芦笙会”节日里举行的“芦笙踩堂”等。此类传统体育文化,由于在推动人们精神文明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民间具有广大的民众基础。
(三)健身类传统体育文化
健身类传统体育文化是指以中国传统体育修身养性、保健强身作用为目的的传统体育文化。其竞技性弱、养生健体性强,以精神肉体的合一观为指导,强调“身心合一”也强调“生命在于运动”的重要。体育文化项目主要包括:瑶族的跳八音、苗族的爬竿、苗族和京族的跳竹竿等。京族的跳竹竿是一种古老独特的活动,也是一项令人陶醉的文艺体育运动。它不但姿态优美,富于节奏,而且气氛非常欢快热烈,吸引众人。这一类型的传统体育文化由于其在后现代生命文化、保健文化等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存在价值,在人民群众中具有为数众多的推崇者与潜在受众。
(四)游憩类传统体育文化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游憩活动十分丰富,如果从参加者的年龄和性别来分:有少年儿童开展的游憩活动,有青年参加的游憩活动,有全体社区群众参加的游憩活动,有男性参与的游憩活动,有专供女性参加的游憩活动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游憩活动无论哪一种类都以娱乐、健身为根本目的,竞技性不十分明显。其往往与民族的社交、礼仪等活动密切相关。如:壮族青年男女的抛绣球就是一种社交活动,瑶族“丢花包”也是青年人的一种交往活动。抛绣球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人们在茶余饭后互相抛接以娱乐身心,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游憩类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中往往伴有对歌、说唱,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活动。
(五)其它传统体育文化类
其它类型的传统体育,如藏族的放风筝,闯马城、骑马、壮族的狩猎、土家族的“赶仗”、门巴族的狩猎等。壮族的狩猎是壮族原始的生存方式。土家族的“赶仗”,门巴族的狩猎也是民族古老的狩猎活动。“赶仗”是土家族的狩猎活动,土家族人善于狩猎,每年冬春的“赶仗”已成为历史的传统习惯。土家族人的“赶仗”,主要不是为了猎食野兽肉,而是为了驱逐害兽保护庄稼和纪念猎王的一种娱乐活动。这些集体进行的狩猎活动都有体育活动的诸多要素,从古代军事体育的训练,最后发展为跑、跳、投、射弩、射箭等现代体育项目,其影响是深远的。
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各民族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孕育而生,又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自身的特色。如果我们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就会发现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健身性、娱乐性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运动形式却各不相同,但总体都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他们普遍具有健身性、娱乐性的特点。
这些体育文化活动大都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欢庆丰收、欢度佳节、闲暇消遣,将体育寓于娱乐之中,充分体现欢快的氛围,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促进人的体能发展和体质的增强,起到强生健体、锻炼意志的作用。如壮、黎、侗、苗、瑶、彝、布依等少数民族都喜爱打铜鼓,铜鼓舞是以鼓手有节奏地击鼓,由鼓点的节奏变化而引起舞蹈者的动作和队形变化的一种舞蹈。其特点动作按其形式有六七种。每种动作各有不同的舞步和节拍,风格不尽相同。铜鼓舞中的集体舞以一种固定的男女青年围成圆圈队形。其队形还有半圆形、一字形、纵形、交叉对跳、四方形等。舞步矫健有力,舞姿粗犷灵活,动作幅度大,情绪饱满。跳至时鼓手还常常伴以欢快的呐喊和激动的呼叫,波澜起伏的情绪和动人的场面,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豪放、朴实的性格,抒发了他们纯洁快乐的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欢快气氛。在壮族群众中间流行的抢花炮运动,比赛场面十分精彩,富于表演性,具有浓郁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其技术由各种各样的跑、跳、强截、传递、掩护等技术运动集合而成,它要求队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跑得快、跳得高、力量强、强截积极、突破能力强、掩护配合恰如其分等,从而能促进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地域性、独特性
西南地区多为高山谷地。少数民族多居高山、谷地,生产水平不高、交通不便,信息较为闭塞,文化较为落后,同时受当地的宗教习俗的影响,产生的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这片土地上的少数民族在自己的长期历史发展中,创造和发展着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如贵州苗族多靠水而居,舟船是他们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劳动生产中逐渐形成赛龙舟的体育活动,形成独特的“龙舟文化”。龙舟竞渡之俗,广泛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中。千百年来,赛龙舟已成为民间一项规模宏大的民俗游艺活动。虽然古时赛龙舟不一定在端午时举行,但如今却大都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进行,每逢举行赛龙舟活动时,就像一次盛大的节日来临。开赛号令一响,龙舟犹如离弦之箭、出山之虎,奋勇争先,一往无前。
(三)民族性、传统性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产生以来,始终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信仰相联系,世代相传,具有明显的传统性与民族性。
众多传统体育项目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经过锤炼、升华、继承和发展,形成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相对稳定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著名的武术之乡凯里,苗族同胞男女老幼,每逢农闲时聚集在一起,翻杆子、练石锁、使枪绲、舞刀剑。在春节前后,村寨之间相互比赛,以武会友,联络感情。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多姿多彩。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体育项目,每个民族的体育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体育文化受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各个民族的体育文化千姿百态,风格各异,其民族特点十分鲜明。在体育文化的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上呈现着显著的民族风格。
(四)差异性、兼容性
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自身的体育文化内容与方式,这些色彩斑斓、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活动,使民族体育文化有了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差异性的存在使民族体育文化具备了在民族间进行交流的可行性。[2]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项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兼容娱乐、竞技、音乐、舞蹈为一体,各民族间的民族体育文化的交流往来形成了独具特色兼容并蓄的体育文化。如:苗族的踩鼓舞,苗族民间自娱性的《踩鼓舞》,是年节、喜庆集会,尤其是农历三月“姊妹节”时,必不可少的女子“鼓舞”。舞蹈时,先由一名少女边歌边走入场内,然后继续歌唱并击鼓伴之。歌词内容基本为召唤,如姊妹们不要错过时机,快来作舞等。随后,众多盛装的苗族姐妹便聚拢在鼓架周围,面对皮鼓踏节而舞。布依族的舞龙、土家族的摆手舞,虽然名称各异却都是在音乐舞蹈中完成体育竞技动作,它们既强身健体又愉悦身心,达到健身、娱乐、竞技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汪凌.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功能与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0):51.
[2]黄咏.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性[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5): 190―193.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编号:10XTY0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