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范畴

传统文化范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范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文化范畴范文第1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传统文化不仅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扬道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

中华传统文化的范围广泛,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具体地讲,中华传统文化以节日、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为载体。

比如正月初一春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节日和各种民俗活动以及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的传统文化等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来源:文章屋网 )

传统文化范畴范文第2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它将社会风貌、历史文化、古人智慧、民族精神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面对中国平面设计“全盘西化”的情况,以国际化的平面设计视觉语言对民族理念进行新层次的解读迫在眉睫。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招贴设计;视觉设计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解读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我们不得不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阐述。如今,我们所探讨的传统文化以夏、商、周为开端,直至前。它是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所面对的地理条件、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下而形成的特定的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并对当代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去粗取精,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因此我们不能把二者一概而论。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与设计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创作出富有民族精气神的设计作品,必须借鉴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在招贴设计中加以运用。下面笔者就从笔墨、色彩、传统美学思想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力图探索出一条将二者完美融合的方法,由此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设计美感。

1.笔墨意境

(1)笔墨元素的内涵表达

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就是儒释道文化,它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就是我们所谈论的笔墨艺术。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无一不体现在笔墨艺术中。中国水墨书画追求墨色的自然变化,即使在一幅画中只有单一的墨色,也可以使画面丰富多彩完美的表现对象。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述:“运墨而五色具”五以墨代色,就有了墨分五色之说。笔墨艺术经久不衰,是中华文明宝库中当之无愧的艺术瑰宝。

(2)笔墨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笔墨元素作为中国书画艺术的核心,不仅承载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而且象征着民族审美心理和人文精神。将笔墨元素与招贴设计相结合,能够使招贴设计的表达语言更加丰富。点、线、面是构成笔墨最简单的艺术元素,而在简约背后它向观者传递出的是书画者的主观精神世界,以及其自身的形式美和结构美。将点、线、面合理的融合在招贴设计中则能使画面具有整体感和秩序感,这种秩序感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思想意境。由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先生的设计的《山》、《水》、《风》、《云》文字系列招贴,将中国传统水墨画与甲骨文相结合,同时吸收水墨画中的晕染技法和书法当中的“飞白”技法以点、线、面的形式表现出来,除此之外他还将“墨分五色”的原则运用到海报设计中使作品极富有禅意,象征的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

2.色彩姿态

招贴设计主要由图形、文字、色彩三个元素构成,其中色彩是赋予设计对象强烈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在设计作品中对色彩的直观把握和运用是一种向受众传递设计思想的最佳途径。由于色彩本身具有主观性,因此色彩不仅能够完美的诠释设计师的心理情思,而且可以使观者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又由于民族、地域、文化和受教育程度不同,造成了人对色彩认知的差异性,使得表现物质外在的固有自然色彩被赋予了民族精神和审美程式的意味。

(1)中国传统色彩在具象图形中的运用

“色彩”与“图形”是相互依存的。“图形”是对物体外在形态的基本描述,“色彩”则注重表现内在真实情感。著名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非常贴切的将形体比作富有气魄的男性,而把色彩比作富有诱惑力的女性。运用具象图形向受众传达产品信息,不仅能丰富画面效果,提升作品的表现力而且可以使作者的设计意图更加明显。在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中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被更好地体现出来,俗话说:“黄配紫,难看死”。而开封朱仙镇年画中黄色和紫色却能和谐搭配,不仅没有难看的感觉反而使色彩鲜艳、热烈奔放。在木板年画的人物表现中,服饰设色以木红、铜绿、葵紫三色为主,将世俗生活中的色彩模式与对神崇拜的宗教色彩模式相结合。

(2)中国传统色彩与抽象图形的结合

在现代招贴设计作品中,具象图形追求对事物本身的描绘,而抽象图形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具象表现的单一模式,带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设计师在运用抽象手法时,一定要了解不同层次的人的审美心理和掌握人们的文化心理和欣赏习惯,学会“见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3.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一书中谈到“一部美学史,主要就是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转化的历史”。在中国庞大的哲学和美学体系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始终占据中国美学史的主导地位,不仅如此儒道美学观在中国现代招贴设计中同样运用广泛。

(1)儒家美学思想与招贴设计

儒家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国的正统思想对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代表思想有两个一是“中庸”,二是“天人合一”。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儒家“中庸”的观点是强调艺术对社会要在潜移默化中给予正确引导。而“天人合一”思想则要求设计作品体现自然的包容性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而“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将整个宇宙作为基础,将人的主观创作融入和宇宙交流的过程中,将感情渗入到自然的景色之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球强先生设计的招贴作品《九九归一》,由来自澳门市花的莲花作为主题图案,像一叶扁舟飘落在九九二字组成的涟漪上,莲花落叶归根象征祖国怀抱,借自然界中的实物向人们传达情感,是“天合”与“人合”、“心灵”与“艺术”的统一。

(2)道家美学思想与招贴设计

传统文化范畴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美术鉴赏;教学内容;方法

一、培养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鉴赏能力

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及审美能力的重要教学阵地,在中学美术鉴赏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有很好的理解与吸收外,从生活中以及从我们的文化中挖掘好的教学素材也是很有必要的。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随着时间的沉淀以及岁月的积累,很多好的民间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中学美术鉴赏教学的教学素材。以杭州这个城市为例,杭州作为一个古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流传千古的民间故事《白蛇传》、《梁祝》,独具魅力的西湖山水,南宋古街的原貌展现,古越文化的璀璨夺目……作为要将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自然地溶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养分的中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无疑承载着发展与传承这种地方文化艺术的重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人才成长的需要,地方艺术文化正好能够为这种需求提供良好的土壤与空间,让美术课程的教学更有韵味。

二、培养学生对于地方传统艺术的鉴赏能力

地方传统艺术也是很有美学价值的中学美术教学素材,地方传统艺术中不仅有着丰富的美术元素,这其中更是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需要学生去用心感知。地方传统艺术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见证。比如:南宋河坊街的仿古一条街,将南宋时期繁荣的生活景象进行了真实的展现,仿古的飞檐建筑造型,喧闹的吆喝声,传统的糕点,旧日店铺依稀可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繁荣的古代水乡市集景象。又如:丝绸仿古一条街,再现了丝绸之路的繁华和传统文化,那一块块绚丽如水的丝织品在传统图案和现代元素的结合下绽放着别样的光芒,这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艺术遗产不仅揭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娱乐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样难得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中学美术课程的良好素材,它们将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并且也让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了传承与纪念。

三、拓宽美术课程的教学范畴

时常会听到教师说美术课程教学资源匮乏,如果我们能够把艺术课程的资源加以扩展,更多的尝试挖掘和利用各类有价值的美术鉴赏教学素材,并且开展更多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教学活动,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接受精致的艺术文化熏陶教育的同时也增加艺术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格调和思想内涵。在尝试拓宽美术课程的教学范畴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进行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当充分的将地方文化资源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人文环境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更真实的折射出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生存方式和审美趣味,从而揭示当地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及人生观,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有更为深入的认识,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

结语:在展开中学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更为鲜活的教学素材,应当让学生对于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以及其中涵盖的有价值的艺术元素有更好的理解与认知,这不仅能够很好的提升中学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效率,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审美能力都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范畴范文第4篇

在民国时期,武术又被称为国术,可以提升到国学的层次,近年来我国兴起的国学热,与武术教育也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是我国文化教育回归传统文化的体现,武术教育在当前看来首先体现出来的是我们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其次才是一种学习和发扬,武术文化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是提升我们心灵境界的有效手段,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于一个国家文明的传承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只有我们置身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才能真真切切的感悟其价值,因此说,在大中小学校中开展武术教育,其意义是深远积极的,武术教育属于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这也武术教育的价值所在。

2武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大众的道德教育

武术既然提到了教育的范畴,其必然是一种普及性的教育,是面向大中小学的教育形式,因此,其功能定位为,面向大众的道德教育,武术崇尚武德,武德在武术教育中具有思想指导性意义,我们今天所说的爱国主义等众多的优秀文化都可以在武术教育中得到体现。武术中的武德主要是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儒家思想特点,儒学讲究修身,治国平天下,因此说学孔子也就是学习如何做人,在古代,要学习武术,就要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因此,武德教育是习武之人进行修身的基础思想。武德的积极意义还远不止这些,武德的价值还在于其塑造楷模的作用,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拥有自己的文化和思想,思想和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靠榜样的力量来体现,武术教育也是如此,我们所指的普及性武术教育并非重视与武术技巧的教育,更多是一种人格道德教育,也就是武德的教育。武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大众的教育,如果不面向大众,很难发挥武术教育的作用,我们也很容易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的流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的外来文化在不断的渗透,渐渐的,孩子们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加剧传统文化的流失,武术教育作为一种直观的传统文化,可以在教育中发挥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激发青少年爱国情操的作用,是一条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可行之路。武德思想中,仁义是基础,追求大和,是一种崇尚和谐的思想,追求身心和谐,爱我和谐,万物和谐,因此,武德思想建立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武术教育中的武德思想,必然对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社会是我们一直在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境界,之所以我们追求和谐,与我们当今的社会形势是分不开的,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个地区都面临着安全威胁,因此,建立一个美好的和谐社会是我们共同的理想,武德教育作为人们的心灵教育,维系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进步和发展。在当今社会中推行学校武德教育体系,有助于我们形成统一的正确的价值体系,我们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风雨,依然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就是因为我们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武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我们的精神支柱所服务。

3武术教育是一种国家力量

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对于武术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不同,青少年对于武术的理解往往是倾向于武术的激烈性,因此,在武术教育的设置上要充分均衡各年龄段群体对武术的需求,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标准,义务教育阶段是武术教育的关键时期,然而在武术教育的具体实施规程中,必须融入更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在推行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的难题。武术教育的普及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武术教育有别于体育教育,其具有人文文化的特征,因此需要国家的强制执行,武术教育一定要与体育教育区别开来,其地位要高于体育教育,作为武术教育者,要对武术教育事业具有责任感,对武术教育的完善和发展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放眼韩国和日本,跆拳道和柔道早已经成为了其国民教育的必修课程,但是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武术教育的地位依然微不足道,因此,不管是在执行的强度还是力度上,都与国外相差甚远,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缺失不足是当前武术教育的核心问题,中小学武术教育是武术人才的源泉和摇篮,因此要进一步改革武术教育体系,让青少年受到武术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爱国思想。在这一点上,我国南部地区,比如上海广东等省市对武术教育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早在06年,上海市的中小学生就可以在学校或者是教育部门指定的培训机构接受国学教育,其中就包含武术教育,举办这样的活动,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武术教育的参与热情,在不给学生增加负担的情况下,不断弘扬我国的传统国粹,使得武术教育不断推广发展。

4武术崛起是大国崛起的象征

中华民族在受尽百年磨难之后,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依靠我们的勤劳和智慧,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诸多成就,武术也作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向世人传达着中国崛起的信号,大国的崛起,绝非仅是武力的强大,更重要的是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人民素质的提高,武术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普及教育新内容,要围绕社会发展给人们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其自身价值,满足大众需求,不断推陈出新,使得中国武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5结束语

传统文化范畴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代管理思想;管理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管理文化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9-0034-02

1前言

美国学者克劳德?小乔治在他的《管理思想史》中曾说:“从《墨子》、《孟子》和《周礼》的古代记载中,已看到当时的中国人早已知道组织、计划、指挥和控制的管理原则。”但是,由于种种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近代没有能够与产业革命及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相结合,尤其是没有能够与近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至于其作用和影响为人们所忽视。

虽然我国古代管理思想散见在先人们对自然界、社会的看法,治国的哲学思想与方略,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交往,个人与群体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以及各种实践之中;然而,这些“治国学”、“治生学”和“治身学”构成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却包含着丰富及深邃的内涵和广泛地扩展性。

2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来源——内嵌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作为一种异于科学的知识体系,内嵌于中国传统文化。彼得?德鲁克明确的提出“管理虽然是一门科学——一种系统化的并到处适用的知识——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总是根植于社会文化、价值观、习惯和信念、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德鲁克在分析第二次世界性管理热潮的经验教训时特别指出,管理热潮并没有使管理美国化,日本的管理也没有西方化,而且没有一种欧洲的价值观念曾被管理热潮所。因此,管理是社会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管理内嵌于社会文化,即管理受制于并反作用于社会文化。

作为封建社会存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保持了独特的“治理”与“治国之道”,它们作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内嵌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行为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思想、文化的遗传代代继承并传递,从而给如今的中国国家、企业的治理以及个人的行为构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水指出“中国古代管理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一门具有特色的学科体系。”李宗桂在《中国文化概论》中从“观念形态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如下界定:“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想方式和价值趋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周三多将我国传统管理思想划分为两部分:一是宏观的、适应统治者管理需要的“治国学”;二是微观的、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基础上积累的管理经验“治生学”。除水提出的“东方管理文化”之外,官鸣提出“儒学主干论”,虞祖尧提出“基本范畴论”,孙景奎提出“谋道论”等都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提炼出的关于中古代管理思想的不同观点。

何似龙在《转型时代管理学导论》中也指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具有非现代科学体系的一些重要特征”,并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定义为“主要服务于中国古代血缘宗法组织的社会组织需要、由宗法观念衍生而成、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治国之道’”。

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体系

学者们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方法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渊源以及流派来分别提炼相应的管理思想并构建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系统化体系。张钢将近二十来学者们针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成果大致划分为东方管理文化论、儒学主干论、基本范畴论、指导原则论以及谋道论五大派别。

3.1东方管理文化论

以复旦大学水教授为代表的东方管理学派,将东方管理文化本质特征概括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并系统形成了以治国论、治生论、治家论和治身论或人为论为核心的东方管理学理论体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渊源的五类思想体系,儒、释、道、法和兵通过对人们思想及行为的规范和影响,指导中国传统的管理方式。治国论主要是人口、田制、生产、市场、财赋、漕运、人事、行政和军事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论主要是管理农副业、工业、运输业、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治家论主要是家庭计划、教育、理财以及和睦相处等方面的理论,人为论则主要研究谋略、人为、为人、用人、选材、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励、沟通等。另外,东方管理学理论体系创新性的提出了“人为为人”的观点,体现管理中“主观能动性”所发挥的作用。

3.2儒学主干论

儒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作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长期与封建制度同生共长。因此,主要表现为封建统治形式的中国古代管理模式和思想必然受到儒学的深远影响。而此影响的程度,不同学者的观点有所不同。其中较为鲜明的一个观点是“儒学主干论”。官鸣提出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以儒学为主干,儒道交融”的观点。特定的地理、历史和社会条件导致自汉朝起诸子百家的思想逐渐融合并形成以儒家为主干,儒道交融,吸收各家之长的较为稳定的基本构架和模式。从这种架构和模式所抽离出的管理观点可概括为人本观、整体观、协和观和经权观。“经”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所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原则,“权”本意指秤砣,可以左右移动,“经权观”是指在人们选择道德准则或道德行为时应当有所变通,反复权衡,从而做出最佳的选择或评价。王思义,管遵华认为儒、道、墨构成了中国三位和谐管理观,其他法家、兵家等学说都是这三家的繁衍和变种。

3.3指导原则论

周三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括为“治国学”和“治生学”两类。“治国学”针对封建国家治理过程,指导封建国家在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正常活动;“治生学”则侧重于封建社会最小组成单位“个体”进行各类社会经济活动所形成和积累的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虽然有宏微观分类,但由于每类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也就可以概括为九个方面,即是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

3.4基本范畴论

虞祖尧认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是由“重道”、“明德”、“知止”、“行法”和“重术”等基本范畴构成。在其对《管子》一书治国理论的归纳中亦能够发现其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所包含的基本范畴的概括。他将《管子》所描述的国家管理理论模型概括为“以天地之心,理国以法,治人以德”。

3.5“谋道”论

谋道者,谓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孙景奎认为“谋道”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核心问题,凡事首先要“谋道”,得道者胜,失道者败,各个层次的管理工作都是在“道”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方式完成的。“道”应指做事的正确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来自于前人实践之经验,也可以来自于常识、道德、制度等。

4结语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内嵌于传统文化,缺乏清晰、独立的体系,古代乃至近现代学者亦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总结与归纳;近代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扼杀亦阻碍了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深入应用和同国外管理思想的比较。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无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说。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管理实践的不断深化,国内外学者逐渐认识到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挖掘、整合之重要性。这也促使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日益成为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美]克劳德?小乔治.管理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彼得?F?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上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