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生物学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维度一: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
观察是感悟的基础。走马观花,对外界事物没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是永远不可能有什么感悟的。指导学生学会观察,通过观察,从事物的表面看到内在风采和神韵,然后在内心深处引起感情的波澜。在一般人的眼里,山是静的,但在南朝文学家吴均的眼里,它“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在这里作者写出了山的内在神韵。同时作者还借助自己的视听感觉,写自己内心的感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这就是吴均在他的佳作《与朱元思书》中的观察和感悟。在有灵性的作家眼中,无生命的事物可以变得有生命、有思想;静止的东西可以活起来,可以与人对话。
维度二:要有一颗真挚的爱心
拥有一颗真挚美好的心灵是感悟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宗璞就写不成《紫藤萝瀑布》;朱自清先生的笔下也不可能出现那样多姿多彩、充满生机的春天;当然也不会有杏林子由寻常小事中感悟出的《生命,生命》。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世界因爱而美丽,因爱而生动。朱自清的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跨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林海音的爸爸下雨天从包袱中拿出来的花夹袄和两个铜板;还有莫怀戚散步时蹲下身子背母亲的动作。这些都是非常普通的人物事情,但是因为渗透着真挚的爱心,文章才非常感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从这些千古名句中,可明显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感悟中的作用,这些都缘自作者的那颗爱心。
维度三:要有一颗敏感的心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怎样才能有所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对外界事物要敏感,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时时注意自己心灵的触动。时间长了,就会注意到那些不经意发生的现象。如:地上的一阵风,天边的一朵云,田野里的一朵小花,朋友的一个微笑,父母的一个眼神,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物都可以训练人的感悟能力。著名词作家乔羽老先生创作的《思念》,被毛阿敏在1988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唱红。主持人马东曾采访乔老,这首歌中的“蝴蝶”是否真的在生活中出现过,乔老回忆:有一天,他坐在阳台上晒太阳,一只蝴蝶落在他的窗前,后又飞去远方的花丛中。于是敏感的他灵感大发,写下了开头两句:“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作家杏林子,夜晚在灯下写作,一只小小的飞蛾让她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所有这些,都是作家们用一颗颗敏感的心灵捕捉到的。
维度四:要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感悟。没有深入的思考,对事物的认识只是表面的,肤浅的,是不可能深刻的。如果没有思考,莫怀戚不会在很平常的散步中领悟到自己作为中年人的“责任重大”;如果没有对生命的思考,杏林子就不会对一只飞蛾和一粒香瓜子做那样入微的观察,引起心灵强烈的震动,从而产生对生命的感悟。
可见,善于思考对提高写作能力是多么重要。中学生的作文是习作,但它同样离不开作者的思考、想象,没有思考的作文是苍白的、空洞的、没有生命的,读起来更是乏味的。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平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要经常回味曾经经历过的一些人和事,从中悟出人生的道理。
维度五:要有一种虚心学习的胸怀
前言:如今,医院的医疗水平随着我国医院各种医疗设备的不断完善以及医务工作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正呈现日益向好的态势,但是有一个问题,却不容忽视,而且正变得日益严峻,那就是医院的关于感染方面的检测问题,医院作为病人进进出出的公共场所,而且大的医院的每天的人流量很多,如果对病人以及病人家属之间造成了相互之间的传染,这样无论是对医院,还是对病人家属来说,都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所以,这样的情况对于医院的感染检测方面就提出了巨大的考验,那么如何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呢?
从医院的发展以及如今面临的情况来说,现在的各个医院都会面临许多难题值得思考,而且有些问题从医学的角度上来说都解释困难,如近就有这样的一个人们关注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如何做好医院的感染检测工作,虽然,各大医院的管理者也知道这个事情的严重性,而且在工作中也对这一工作进行了强调和安排,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运用传统的医院感染检测方法虽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医院的检测工作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医院偶尔还是会出现病毒传染的现象,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呢,有一种现代的医院感染检测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并且通过临床微生物学进行医院感染检测是已经被证明了的一种科学的现代化的感染检测方式,它的出现对于医院的感染检测工作可以说是效果明显,下面,我们就深刻的解剖临床微生物学,具体的来阐释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内容和作用,以供大家参考。
1.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概念和特点
临床微生物学作为现在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现代医学中也是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牧俅参⑸物学的本质上来说,临床微生物学具体又包括细菌学、真菌学以及病毒学等,但是无论是具体到哪门学科,临床微生物学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对微生物的外形、生命组成结构、以及活动规律等特点进行研究和总结,然后通过总结的规律,利用其微生物的特点,用来对感染性的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所以说,临床微生物学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和运用构成了一个纽带的作用,为现代医学的发展也是注入了新的力量。
2.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检测中的运用和发挥的作用
临床微生物学如今已被各个医院认识并把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已实际的应用于医院的感染检测中,那么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对与医院的感染检测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而且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又是在感染检测的那个环节发挥作用呢,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说明,使得这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2.1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病原体诊断上的作用
当前,我国开始愈加的重视临床微生物学的发展,而且也有研究发现,临床微生物学对于病原体的诊断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在临床治疗时,包括药物的抗菌素和各种激素等,在给病人治疗结束时,由于当时的卫生处理的不到位,或者说从治疗本身上来讲,为病人注入抗菌药品的方法不对等方面的因素,导致抗菌药品没有被彻底的处理掉,这样就为医院的感染埋下了隐患,所以从传统的病原体诊断方式来说,这种方法有许多的不确定性,而通过临床微生物学的检验,因为这种方式从源头上着手医院感染的检测,所以,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对医院的感染检测提供源头上的支持,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还没有成熟,但是以后运用临床微生物学进行病原体的检测,是大势所趋,有一种现代医学的方式方法。
2.2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检测细胞耐药性时发挥的作用
经过对医院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分析,我们的多收医院存在这样一种乱象,病人在通过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时,由于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胞在耐药性方面的检测时,存在诸多解释不了的情况,这样对于病人的合理治疗又提出了相应的挑战,因此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对于病人恢复健康很重要,但是正是由于医生在抗药性方面没有把握好,所以目前的这种问题如果从传统的角度去解决,实际上是困难重重的,因此,利用临床微生物学进行检测,倒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解决办法,临床微生物学进行检验,可以从病人的组织细胞出发,及时准确的找到病原体的病变结果,然后再对病原体分析其病变的原因,从而有效的解决细胞在耐药性方面的错误判断,对于病人恢复健康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从而行之有效的进行治疗,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2.3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检测医务人员感染情况的作用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医院的感染群体中,不只是局限于病人的传染途径,医务人员也有传染的可能,因为长期和病人进行接触,所以有些病原体通过空气或者其他途径附上了医务人员的物品中,从一个事例,我们不难发现,因为有一个科室经常会出现医院感染病毒的情况,后来才知道,是病毒通过科室里医务人的办公桌为传染途径的,因此,利用临床微生物检测的方法,对各个科室进行细致的检验是很有必要的,从而从传播途径上有效的遏制这一传播源的滋生,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总结
通过上文的叙述和说明,我们不难发现,临床微生物学在医院感染检测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临床微生物学不仅在病原体的诊断上还是在细胞耐药性的判断包括及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上都可以利用其特点,有效的对医院感染的各个方面进行检验和判断,所以临床微生物检验无论是对病人还是对医院的医务人员来说,对他们的健康都有一定的保障作用,所以,相信在不仅的将来,当我国的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成熟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加以利用,保障人们身体的健康,保障医院的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吕爽. 探讨医院感染检测中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应用效果[J]. 生物技术世界,2016,(02):82.
[2]黄婧. 临床微生物检验与检测应用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效果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35):7189-7190.
[3]孙院红,罗冲,青小鹤. 观察临床微生物检验与检测应用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效果[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4787-4788.
[4]何艳菊. 动态监测降钙素原(PCT)对判断细菌性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的意义[D].南方医科大学,2014.
[5]殷海燕,郑伦和,段秋林. 肿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与耐药性[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05):1061-1063.
1. 问题意识――自主学习的起跑线
问题意识是指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世界和创新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未解而又必须要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向来就能催生解决问题的认识、方法和知识,从而孕育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但是感知却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产生学习动力的根基在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诱发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没有问题学生就不能直观感知问题,学生更不能完成深入的思考。基于此,学习也就只能是伪装好的美丽的外衣――只能流于形式和表象。传统的“完成式教学”,对于任何形式的问题只要老师能解决的,学生就等着接受即可,以问题完全解决画上一堂课的句号。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巩固和牢记所学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载着困惑去探究、去发现、去实践,完全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思考的动机。因此,作为教师让学生带着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离开课堂是责任,是义务,是为学生特设的起跑线,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其在学习兴趣、学习内驱力和创造思维得以长足的发展。
2. 问题意识――交流的契机
新课程强调,教学就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迪、相互质疑、相互互补的过程。在这个相互交织和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达到共同分享,共同提高,共同完善。而问题恰恰责无旁贷地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契机和桥梁。师生在生动鲜活的相互提问,相互探讨、相互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交流了思想,并在探究中生成新的问题。只有这样,课堂才能成为一个长足发展的“学习共同体”,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教师即学生,学生即教师。使教师由课堂中唱“独角戏者”向“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顺利转型。
3. 问题意识――改变学习方式的基点
现代学习方式以开启学生的自主性为宗旨,以增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其别强调问题为学习活动中的要义。其一强调问题意识在学生学习中的动力、起点的重要作用;其二强调生成问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因此,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乐于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勤于创造和大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是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基点。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使问题意识成为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改变学习方式的“源头活水”呢?
一是巧思妙问激活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问题为切入点。根据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能激起学生兴趣、激起探究欲望的问题,或者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唤醒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斗志,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血液循环系统”时,我先从典型问题开始提问。例如,血液是在什么结构中循环流动的?心脏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血管有哪几种类型?心脏是怎样将血管联系起来的?心脏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体循环路线是怎样的?血液性质是怎样变化的?肺循环路线是怎样的?血液性质是怎样变化的?体循环和肺循环是怎样进行完全双循环的?然后通过学生争论、教师点拨等途径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现实的问题,如,血液循环的作用是什么?心脏中的瓣膜发生问题时,影响血液循环的功能吗?心肌的营养怎么保证的?常见的心脏病有哪几种?等等。通过学生讨论、辩论、教师引导等方式解决学生的疑惑,用问题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联系起来,教学从问题开始,又以问题结束,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使学生的创造力、主动性得以发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二是联系生活激发问题。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不是纯理论的学科,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体验升华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追求。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思维动力,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思考,进而寻找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调节”时,展示了“火山爆发,泥石流对森林、农田、家园的破坏”、“滥砍滥伐造成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土地荒漠化”、“船在垃圾上行”等漫画后,我把学生分成五组展开提问题比赛,看哪一组提出的问题多、质量高。结果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漫画分别反映了我国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有哪些?面对反映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在日常的行为中有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吗?我们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保护环境是成年人的事,是将来的事”对吗?为什么?等等,然后大家一起探讨、辩论,得出结论。这样,一堂课就成了问题的发现课、探究课。
【关键词】生物技术 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014-02
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因涉及面广、实用性强、受益面宽、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和发展迅速等特点,在生命科学领域中越来越受重视,在整个学科设置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长沙医学院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开设于2010年,是一门新开专业,如何结合医学院实际情况及生物技术专业特点和科技发展的要求,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是目前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针对生物技术专业特点,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点滴体会,期望能够对我院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的教学改革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 明确课程地位、合理修订教学大纲
1.课程地位
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将微生物学作为生物技术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微生物学课程的作用,一是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二是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提供丰富的微生物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学生只有具备了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才能更好地到与之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科研和管理工作。
2.教学大纲
在教育改革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专业特点,我们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和总结,重新修订了医学院“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和“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在大纲中明确了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对某些章节内容的学时数进行了一定调整,突出了重点内容,减少讲授时数,增加自学、研讨时数;对每一章内容都从“掌握、熟悉、一般了解”三个层次进行分解,形成知识结构体系;每章结束后安排15分钟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总结和讨论章节内容,调动和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例如,“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中“细菌细胞壁组成结构”等重点内容更为突出,所占课时比例增加;学习“真核微生物”时,让学生查阅文献,写出“酵母菌/霉菌在生产中的应用”的综述并安排小组讨论;在学习“微生物遗传”内容中补充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在实验教学大纲中,笔者对实验顺序做了适当的调整,将“培养基的配制”和“消毒灭菌”实验分别作为第一、第二个实验;将“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如“革兰氏染色”和“微生物菌落的观察”等实验进行有机组合,形成连续、系统的综合大实验。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中还加入了自主设计性实验,由学生分组进行。教师提供几个可选主题,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最后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大纲中明确规定,实验考核不及格不能参加理论课考试,实验技能考核占微生物学总成绩的20%。
二 合理选择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更新
目前,国内出版的微生物学教材很多,但真正适合生物技术专业的微生物学教材却少见。另外,我国教材建设明显滞后国外,出版周期长。为此,在准备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首先应根据专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国内外优秀教材,同时要随时关注和紧跟学科发展动态,及时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系统性和合理性。
1.教材的选择和调整
教材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教与学的基本依据,选用具有系统、完整的微生物学学科知识体系和反映当代微生物学领域最新成就的优秀的教材,是确保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选择了袁生教授主编的《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作为教材进行试用。该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结合精品课程建设,汲取、借鉴和参考国内外一些优秀教材的长处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微生物现代分子生物学前沿、微生物多样性等知识,以及当前热点问题的介绍,并且在教材编排比例上做了新的尝试,是一本内容全面、简明扼要、结构合理,并适用于综合性大学生物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微生物学课程的教材。同时,笔者将周德庆先生编写的《微生物学教程》、武汉大学沈萍教授编写的《微生物学》等作为参考教材,这两部教材内容较新、知识性强,汇集了学科近期研究进展,资料翔实、信息量大。既避免了单纯靠一本教材所带来的局限和不足,拓宽了学生在微生物学领域的视野,又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还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课外学习的参考资料和网站(如《微生物学通报》、生物谷论坛等),让学生自主地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前沿与动态,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2.根据教学需要,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微生物学课程由于其内容庞杂、微观形态学内容较为抽象,在有限课时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学中容易出现主线不清、体系不严谨等问题,而且如何在学时相对减少的条件下,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经典内容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及最前沿的研究内容间的关系是进行教学内容改革首先遇到的问题。为此,首先,要深入研究和领会教学大纲,仔细钻研分析教材,理清脉络,形成立体的知识结构体系,突出重点和难点,与实际应用统一起来,然后再系统地、有侧重点地传授给学生,完成大纲的要求。其次,避免课程间内容交错重叠。笔者对交叉内容进行了适当的优化整合。例如,“微生物的代谢”一章,生物共同的代谢途径部分为生化课的重点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重点讲解微生物特有代谢途径及其作用和应用意义,如乙醇发酵、乳酸发酵、生物固氮等。又如“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章节,对于在分子生物学课程重点“遗传物质及基因表达调控”等内容仅作简要概括或让学生自学。此外,适当补充微生物学在工业中的应用等相关教学内容,如在每讲完一大类微生物时,补充相关微生物工业和产品相关内容,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又注重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三 尝试多种教学方法,选择正确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反映微生物学课程“听得懂、理不清、记不住”。因此,继续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只会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形象生动地将微生物学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过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归纳、对比式教学法
对于知识点零乱、分散且容易混淆的内容,可以通过归纳与比较其间的异同,使知识点层次清晰、分明,也可减轻学生记忆的难度。如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比较;真病毒与朊病毒的比较;G+细菌与G-细菌细胞壁的比较;细菌、酵母菌、霉菌、放线菌菌落特征的比较;消毒与灭菌的比较;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等。比如,G+细菌与G-细菌细胞壁的比较可从四个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和说明:细胞壁结构;肽聚糖含量与单体结构;革兰氏染色反应;磷壁酸、LPS的有无等。归纳和比较法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列表比较,既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又能提高其自学能力。
2.实例教学法
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多引入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或有趣事例。例如,讲到“蕈菌”的时候,可以查阅最新文献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常见的食用蘑菇的培养过程,引出真菌繁殖的生活史;开始“病毒”一章的学习时,通过简单介绍当时SARS流行情况,引出其病原体—冠状病毒,讲到“亚病毒”时引入疯牛病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病毒的兴趣。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对学生起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3.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与当前热点问题有关,可以提前几周布置作业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写成综述或总结。如讲到细菌耐药性时,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和分析当前细菌耐药性研究的进展,包括耐药菌种、耐药机理及可采取的措施等,上课时分组派代表发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综合分析的能力,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4.多媒体课件的合理利用
微生物的微观形态特点使得微生物学的教学变得抽象、难以理解,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把在显微镜下的影像信息搬到教室中,使课堂教学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细菌、真菌、病毒的显微世界及鞭毛运动、噬菌体复制、担孢子形成的过程可以通过色彩丰富、生动形象的动画展示,再配有优美的音乐和解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讲课效率。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板书与多媒体的有效结合,避免多媒体画面富于变化而带来的讲授内容条理不清晰的弊端,在板书清晰的主线框架的前提下正确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
四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根据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为搞好课程教学而进行的一些改革实践和探索,并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微生物学课程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教学改革工作任重道远,今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同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思考、总结和深化,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 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生物技术;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5(a)-0159-02
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具有广度的多交叉融合性和深度的多层次进展性,因而起着生长点的作用,成为沟通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桥梁学科。如何围绕微生物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地提高其教学质量,充实和完善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知识积累,使踏入生物学大门的学生对微生物有一个较整体和广泛的了解,初步掌握涉及微生物形态、结构、功能、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进化等方面的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较为广泛的知识基础和开阔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成为微生物学教学的关键。
1 把握微生物学知识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大连医科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以培养具有广博而坚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工艺技术过程,受到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在生物技术领域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以生物医学见长的高级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基于此开展了如下工作:
1.1 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重要载体和沟通桥梁,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一本优秀的教材除了能够全面系统阐述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外,还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产生主动学习愿望,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前提。面对庞大的微生物学教学内容及有限的学时,选择一本内容精炼、重点突出、脉络清晰的教材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专家充分讨论,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及参考相关院校的教学经验,最终确定了适合大连医科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微生物学教材,即全国优秀教材——周德庆先生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第2版)为基本教材,代替原来的《医学微生物学》,该教材作为普通微生物基础课教材,按照初学者的认知规律构建了一个牢固的“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热点和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深厚基础[1-2]。同时,推荐沈萍教授主编的《微生物学》作为参考书,鼓励学生参阅一些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学用书,如Talaro等编撰的《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Lansing等编撰的《Microbiology》等,使学生广泛的汲取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还可进一步提高专业外语水平。
1.2 突出重点和难点,扩大知识面
微生物学以微观世界生物为研究对象,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微小、肉眼看不见,不易形成感性认识,而且微生物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名词概念新颖繁多,内容相对抽象,这就决定了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多且散乱,很多学生初次接触这门知识反映“听得懂、理不清、记不住”,学习有困难。因此,如何在学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使学生既弄懂教学重点,又提高学习兴趣,是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3]。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向学生介绍要点和难点,特别要把涉及的名词概念讲述清楚,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全面阅读教材内容,例如课上重点介绍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结果特点,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课后自己进行比较总结,熟悉染色的过程,进而得出不同的染色结果产生的基础,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独立思考的空间,提高课堂吸收率,提高学习兴趣。另外对于本科生,遵循注重知识点内涵的诠释,也注重其外延拓展的原则,使学生既获得现有教材知识,又开阔眼界,重点介绍成熟的为大家所公认的最新理论、技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扩展知识面。
1.3 注重知识的整体性,构建认知网络
微生物学的特点之一是整个知识结架构的紧凑性,各章节间高度关联,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论等抽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主线,展开横向、纵向知识网,分析各部分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将会清晰呈现知识脉络。例如“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一章,首先与学生共同从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等不同层次和水平加以分析和认识,才能使学生对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既有利于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强化对基本理论的系统、全面认识,又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习,培养分析综合的逻辑性、多维性、独创性思维和判断能力[4]。
2 重视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微生物学是理论与实验并重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实验课的训练,使学生获得细菌等微生物的感性认识,建立无菌观念,掌握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有利于巩固微生物学理论课的内容,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因此,我教研室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对实验内容和体系进行了优化,既保留了微生物实验中传统的革兰染色等内容,又侧重开设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改善实验安排,使分散的实验有机地组合起来成为系列实验,老师在每堂课前和课后都对实验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和下次实验布置。例如对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学鉴定,实验包括培养基的制备和无菌操作,又涉及细菌形态学观察、血清学实验及生化鉴定等内容,各个实验内容紧密衔接,使学生体会到微生物实验技术是一个连续、系统的知识体系,各实验之间有着潜在的联系,也清楚的认识到前面实验的成功与否将影响到以后实验的进行,从而增强责任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点面结合,使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的细菌人工培养法等基本技术,又对细菌学实验的基本流程有了总体的概念,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 采用自学-讨论-讲解式教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教研室根据大学生自身和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尝试采用以“自学-讨论-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根据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每章给出1~3个思考题,让学生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参考书等资料,对问题进行准备。其次是课堂讨论环节,以自学为基础,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开拓思路,加深对自学内容的消化理解,还可促进学生交流学习方法,提高表达能力。最后,在自学和讨论基础上的教师讲解过程主要围绕教学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学说、理论的提出、推演和完善过程,学习证明这些理论的实验方法和思路,学习前人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客观、严谨的科学作风[5]。例如,证明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Luria变量试验、Newcombe涂布实验及Lederberg影印平板培养法,介绍这些著名学者实验设计之巧妙和方法创新之独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4 开展“微生物学自主实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微生物学综合素质,是每位微生物学任课教师应当深刻思考的问题。在几年的教学积累中,我教研室尝试了在已有实验课的基础上实施“微生物学自主实验”,主要开展了:“酸奶中乳酸杆菌的分离、计数及鉴定”、“市售鲜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及方法比较”、“健康及疾病状态下肠道菌群的变化”、“植物提取物对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的调整作用”等实验。这些内容是游离于正常实验教学计划之外的,通过查阅文献,学生们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周末等课余时间完成实验,每周1~2次。这样既赋予了学生课外活动专业特色,也增加了课程实践的趣味性,避免了课程实践在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方面的局限性[6]。事实证明,学生对这种课外的实践形式非常感兴趣,而且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给其提供了一个自己动手、展示创新性和才能的平台,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理论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对于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微生物学知识并加以合理运用到实际生活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团结协作精神,丰富了课外生活,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微生物的实际培养、观察、分离和鉴定及应用,增强了学生严谨细致的科研精神,努力求索的积极态度。
以上教学方法的尝试,符合 “三个面向”的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更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其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体现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和优势,能够适应市场发展与竞争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燕飞.二十一世纪的微生物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6-27.
[2] 邓百万,陈文强,彭浩,等.基于能力培养的微生物实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7-10.
[3] 曹雅明,吕昌龙.把握免疫学知识特点,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11):628-629.
[4] 张业霞,王宗军.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方法探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3):311-312.
[5] 孙卫民,田野苹,曹雪涛.自学-讨论-讲解式免疫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1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