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交网络定义

社交网络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交网络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交网络定义

社交网络定义范文第1篇

购买推荐

通过对“网络购物第一站”——比购宝(Boogle.cn)收录的博库书城、淘宝网、京东商城、亚马逊中国、当当网、苏宁易购、拍拍网、文轩网、中国互动出版网、99网上书城等众多含图书销售的网站,价格搜索显示,目前,京东商城该书为最低价,推荐购买。

内容简介

罗恩沙领导全球35万名18M员工密切合作,以互联网思维所带来的革命性方法,提升着社交网络软件的生产力。《互联网思维(新商业模式与运营革命的行动指南)》不是讨论诸如用户至上等互联网思维的虚妄概念,而是给出了行动指南。如:怎样分享社交网络体验?在看似由乌台之众组成的社交网络环境中,如何形成有效的领导?如何巩固已经凸现的领导者的领导力?如何完成社交网络任务?如何找准受众?如何构建社交网络的文化?如何让每一个社交网络成员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只有熟悉这个虚拟社会中的思维方式和规则,才能在新的商业模式中如鱼得水,在运营革命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网络社区管理者和开发者,你也许一直在孤军奋战,这本书将为你提供专业的行动指南。

目录

社交网络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FOAF;SNS;社交服务网络

1、引言

FOAF(Friend-of-a-Friend)是一种针对互联网Web服务设计的一种语义词汇表,表现形式多采用XML/RDF模式,该词汇表可以按照互联网网页的语法规则定义用户信息,包括个人兴趣爱好、朋友圈等,其可以提高SNS社交网络服务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实现用户信息分布式存储,构建一张强大的社交服务网络[1]。

2、“互联网+”时代分布式SNS应用现状

随着移动通信、光纤通信、云计算、多媒体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社交网络平台的普及和应用,已经诞生了QQ、微信、微博、BBS、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网络平台,这些社交服务采用了SNS模式,可以为人们提供交友、购物、学习等多种服务,扩大了人们生活交际的渠道和平台,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2]。Web2.0的诞生更加促进了SNS服务平台的发展和应用,并且能够根据人们的需求定制多样化服务,更好的模拟人们社交的真实性,具有真实化、个性化、互动性等多种特征。SNS经过应用和发展,诞生了更多中类型,比如美团网、饿了么、京东帮、LinkedIn等[3]。根据SNS社交网络的功能,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型SNS平台。高校SNS平台发展起步较早,一直走在社交网络的前言,目前常用的高校社交网络平台为人人网、BBS等,扩展了高校学生交友、学习、就业渠道,丰富高校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2)商务型SNS平台。商务交往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商务活动是企业推广产品、市场营销的重要任务,构建商务型SNS平台,可以为企业构建商务圈,为企业发展提供合作交流、洽谈渠道,目前最为常用的商务SNS平台为LinkedIn、美团网、饿了么和京东帮,尤其是美团网经过迅速发展和扩张,已经覆盖了全国数千个城市,拥有2亿多用户和500万家商户。

(3)社交型SNS平台。SNS社交网络最本质的功能是为人们提供社交服务,目前社交型SNS服务网络已经诞生了QQ、微博、微信、Facebook等平台。

目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SNS服务平台将会引入遗传算法、关联规则、移动计算、云计算等更加先进的推广技术,社交网络将会覆盖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各个领域,促进了人们生活信息化、便捷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FOAF在分布式SNS中的应用研究

FOAF是一种XML/RDF词汇表,该表可以自动化识别、形式化描述互联网Web页面中的个人信息,比如某个人的姓名、电子邮件地址、相关朋友圈、兴趣爱好等内容[4]。用户可以在注册的SNS网站Web服务器上创建、添加、修改若干个FOAF文档,这样SNS网站就可以通过FOAF文档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朋友圈描述获取其他和用户直接联系、具有相同兴趣的人的信息,如果这些人也创建了FOAF文档,则系统又可以通过文档数据循环、迭代获取其他更多用户的信息,直至系统构建一个完善的社交服务网络。另外,用户使用SNS服务时,其可以在不同的SNS网站注册多个虚拟的身份信息,各个SNS网站就无法聚合和互通,目前已经研发了分布式的FOAF描述规则,统一用户的身份标识,并且引入了用户授权机制,更好地实现不同SNS网络同一个用户能够实现互联互通。FOAF在分布式SNS应用过程中,其具有许多优势,详细描述如下:

(1)FOAF定义的SNS网络是一个分布式的社交服务网络,允许用户独立创建、保存自己的FOAF文档,并且可以采用云计算、移动计算等技术实现FOAF网络数据访问,避免中心节点失效造成SNS网络无法提供服务。

(2)FOAF网络采用开放式原则,用户信息由用户进行独立管理,避免SNS服务商、运营商滥用用户信息,用户也可以独立创建词汇集,更好地提高网络文化质量,差异化描述用户资源。

(3)FOAF基于语义模式定义SNS网络,因此可以采用贝叶斯、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算法自动化的识别用户信息,挖掘海量SNS用户之间的关系,支持逻辑推理,因此可以提高SNS用户挖掘的成效。

4、结束语

SNS社交服务网络可以利用多媒体传输、移动通信、数据挖掘、云计算等多种计算机技术为人们构建一个信息化平台,提供交友、购物、娱乐等多种智能化服务。SNS平台引入FOAF技术之后,其可以利用FOAF语义规则信息,识别其他用户的FOAF内容,可以获取用户及其直接关联的朋友圈信息,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交友服务网,实现用户信息分布式保存,更好的为人们提供定制化、差异化和多样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龙昌,刘志晗,王攀,等.基于FOAF的分布式移动SNS应用[J].电信科学,2010,26(5):88-92.

[2]Sleeman J, Finin T. Computing FOAF Co-reference Relations with Rules and Machine Learning[J]. In: Thi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ocial Data on the Web 2010, 2015, 31(24):1141-1145.

[3]陈向东.基于FOAF的社会网络模块的开发[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33(21):145-148.

[4]刘成满,陶皖,穆争,等.一种垂直细分社交网络信息建模存储方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22):5170-5172.

作者简介

江维,男,汉,19810227,四川,副高级,研究方向:社交网络、大数据技术。

社交网络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交网络 ;会展;教学

一、社交网络技术的定义

社交网络也叫做社交性网络服务,是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中文意译,主要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和网站四方面的内容。鉴于本文分析的对象和写作目的,笔者将社交网络技术定义为:帮助人们获取网络信息资源或建立社会性网络的各项互联网应用技术和信息载体。社交网络技术具有以下几点特性:

1.综合性

社交网络技术不是指某一种单独的技术,而是在融合传统技术(例如E-MAIL、博客、BBS等)基础上,不断添加新的应用工具,形成便于用户使用的综合性的技术集合。

2.人际关系真实化

社交网络技术具有真实的社交功能,它让网络的交往从“虚拟化”转变为“真实化”,通过社交网络技术可以结交新朋友、构建或维系自己的人际关系群落。                    3.工具性

社交网络除了能够满足情感交流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使用者通过这些技术活动强大的信息资源,例如社交网络技术的搜索技术就能够提供大量的信息给用户搜索。

二、社交网络技术的影响

微薄、FACEBOOK、TWITTER、在线社区、视频网站(Youtube)、开心网、人人网等都是人们熟悉的社交网络媒体,社交网络技术依靠这些媒体平台让信息资源自由流通,社交网络技术的运用在发挥大众娱乐功能的同时,对个体和组织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个体层面,社交网络技术改变了个人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甚至于对个人的心理状况都产生巨大影响。在SNS技术的支持下,个体可以便利的获得与自身生存密切相关的信息进一步满足个体对安全的心理需要,通过网络社区、博客形成自己的好友圈,使得自己信息或观点得到认可,满足个体被尊重的高层次心理需求。而对于组织而言,社交网络技术对企业的发展模式起到质的影响,企业公共关系的建立、市场营销、客户维护、形象宣传、品牌建立等方面都与SNS技术密切接轨不断创新。

三、会展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社交网络技术的必要性

会展行业发展速度快、实践操作性强、涉及行业面较广,对从事会展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高。教育是人才的摇篮,只有从根本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开始与行业接轨,培养出来的从业人员才能符合行业需求。SNS技术的运用能够弥补传统教学在会展教学中体现出的不足,对于在短时期内提高会展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模拟会展行业运作模式,与行业充分接轨

 随着社交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介入到会展企业的产品策划、营销宣传、现场管理、展后评估等各阶段。会展行业的管理软件全面涉及到会展企业的日常管理业务、市场开发业务、展会数据统计、参展商和观众管理以及展会的整个过程管理等,并且会展行业的软件根据社会和实际需要在不断更新修改完善。在会展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社交网络的技术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到行业的运作模式,熟悉网络技术的使用,毕业后能做到与企业“岗位零距离”。

2.丰富教学内容,把握前沿信息

社交网络技术能够让人们便利的获取瞬息万变且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课题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熟练运用此技术则可以有效改变目前“一堂言”的呆板教学模式,音乐、图片、企业网站、国外资料等网络资源能丰富教学内容活跃学习气氛。同时,通过社交网络技术能及时把握会展行业的变化动态,掌握前沿信息。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能力

在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被安排”式的学习方式,老师讲授内容完全“照单全收”,缺少自己的思考和调查。社交网络技术的引入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网络搜集国内外资料,并尝试自己动手使用会展相关软件,在学习中发现不足,鼓励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

四、社交网络技术在会展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1.会展信息的获取

会展的本质就是信息交流的媒介和平台,参展商或参会者通过直观的参与展示理念、交换信息甚至促进合作投资从而带来资金流的汇集。这就要求会展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使用社交网络技术及时收集处理各类信息、掌握国际会展变化动态、关注世界上大型事件的开展情况的能力。获取会展信息是社交网络技术在会展教学中的基本运用,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社交网络途径实现:

(1)网络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可以让资料信息的收集有的放矢,教学中出现的争议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及时查询。例如百度(baidu)、谷歌(google)、雅虎(yahoo)等是我国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搜索引擎。

(2)政府行业性网站

会展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宏观指导,通过浏览这些部门单位的网站能够让学生了解最新的会展管理规章制度、会展举办的申报申办手续流程等。例如国际展览业协会UFI其宗旨是提供各国展览举办管理水平,通过浏览给该网站可以获得国际展览会的总体情况、态势分析等方面的资料;再以中国会展经济研究协会为例,它是我国的专业会展研究机构,通过对其浏览可以获得中国各地区会展发展最新情况以及差异所在、会展经济、建设规划等方面的论文等。能进一步丰富学生课内外知识,打造学生坚实的行业知识基础。

(3)会展活动官方网站

现实中的大型会展活动是会展实践教学的重要资料来源,通过大型活动官方网站我们的会展教学可以做到时时跟进,从其策划到会展举行全程了解学习。例如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网站(caexpo.org/gb/home/),网站中告知了东盟博览会举办进度、告知了参展步骤和详细流程以及各项服务信息等。通过网站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一个展会举办的各项具体工作。

2.会展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了解和使用

社交网络技术是会展企业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会展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以参展观众登陆系统为例,目前会展组织者都利用登陆系统对参展人数、进出次数、身份状况等信息进行统计和识别,没有办法想象缺少该系统的展览给展览组织者带来多大工作量。再例如会务管理系统,它涉及到从展前的展位预定、项目注册到展后的统计评估、光盘制作等各方面,让会展组织工作变得更加高效率。社交网络技术在会展教学中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就接触到这些会展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并简单了解其使用方法,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社交网络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在线品牌社区;工具性信息获取;情感性社交互动;感知有用性;感知信任度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5-91 3X(201 6)09-001 8-04

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网络口碑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主动上网搜寻产品、服务的网络口碑。2012年CIC(seeisee)的一项调查显示,年龄范围在15-55岁的一、二、三线城市居民,70%的人认为论坛、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仅次于朋友、家人推荐;85%的人表示在产品或服务体验过后会主动在网上分享使用体验。在线品牌社区以社会关系为核心,能为消费者带来满意的信息价值和社交价值。因此,在线品牌社区的网络口碑影响力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加入品牌社区。

然而,由于传播的匿名性、非面对面以及传播过程的非同步性、双方的弱连接等特点,网络口碑不具有传统口碑的天然可信性,如网络水军、匿名言论等。随着虚假信息、无关信息增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产生怀疑,进而影响消费者对网络口碑信息的采纳。网络口碑的可信度研究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如Brown,Broderick&Lee(2007)研究发现,网络口碑可信性影响接受者对信息价值的评估,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在线品牌社区以品牌为关系纽带,不受地域、年龄等因素限制,逐渐成为消费者不可或缺的网络活动场所,成员间的关系相对亲密,为品牌社区成员的关系强度对口碑信息采纳的影响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并非所有社区成员的参与都是频繁、持久的,有些只是简单浏览、搜寻信息。网络口碑传播的效果势必受不同参与行为的影响,如范晓屏、马庆国(2009)将虚拟社区成员的参与分为工具互动和人际互动,研究发现不同的参与方式对信息决策的影响效果不同。因此,有必要将虚拟社区成员的不同参与行为对网络口碑采纳的影响展开研究,尤其关注社区成员关系对网络口碑可信度的影响。同时,通过实际品牌社区浏览观察发现,在线品牌社区类型不同,社区成员参与方式有所侧重。

一、文献综述

现有网络口碑采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口碑传播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相关学者将影响因素划分为口碑信息本身、口碑传播参与者、口碑传播渠道等方面。如Smith(2002)在对虚拟社区的研究中发现口碑传播者专业性、关系强度、信任均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Wanta&Hu(1994)认为,口碑参与者对特定渠道的依赖程度与可信度感知有很大关系。通过特定渠道进行传播是传统口碑与网络口碑的差异之一,渠道的属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网络口碑的传播效果,因此,基于在线品牌社区传播渠道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目前对虚拟社区参与行为本身的研究并不多,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参与行为类型(社区成员类型)的划分上,如Armstrong&Hagel(1997)根据成员的参与程度与社区价值将虚拟社区成员分为四类:浏览者、潜水者、贡献者、购买者;Mathwick(2002)指出信息的交换和社交的需求是消费者参与在线社群的主要动机,并根据两类动机导向不同将在线社群的参与行为分为:交换型、信息型、社交型和自我型。无论从学者对参与行为的分类或结构视角对互动行为的研究,成员参与社区的行为包含两个维度要素:与虚拟社区本身相关的行为,与虚拟社区中成员相关的行为。

陈宪(2008)认为,消费者参与社区活动的主要动机是信息搜寻和情感交流。Xiao-Ling Jin(2007)等研究发现,个人选择参与某一社区取决于他们的功能价值、情感价值及社交价值能否通过虚拟社区互动得以实现。Ridings,et al.(2002)将社区参与行为分为两类:一是潜水者,以搜寻信息为主,不太积极参与社区互动;二是灌水者,对社交有高需求,积极参与社区互动。因此,本研究将消费者社区参与行为划分为工具性信息获取和社交性情感互动两大类。工具性信息获取是指社区成员通过虚拟社区收集相关信息,体现其功能价值;社交性情感互动是指社区成员间基于情感的社交互动,体现其情感及社交价值。

虚拟社区类型是指根据不同特点,对其进行不同种类的划分。学者们根据自身研究需要,对虚拟社区尝试进行不同的划分。如Kozinets(1999)根据社会结构的松散与紧凑程度以及成员关注焦点的差异(信息交换与社会互动)将论坛氛围四种类型:地牢、客房、戒指和留言板;Jang(2008)等人以在线品牌社群特征对社群承诺和品牌忠诚的影响,将论坛分为消费者自主创建论坛与企业官方论坛。通过实践观察发现虚拟社区发起人不同可能导致消费者的参与程度、参与形式、信息信任程度等的不同。以发起人为分类依据的在线品牌社区类型的不同可能对成员参与形式以及口碑信息的感知采纳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引人在线品牌社区类型这一类别变量,分析社区类型对两者及两者间关系的影响。

二、假设研究及模型

(一)研究假设

1.口碑感知对采纳意向的影响

在技术采纳领域,相关研究表明感知有用性显著影响行为意向。如Chwelos和Benbasat等指出感知技术的效益越高,采纳意向就越强;卢艳峰(2006)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研究虚拟社区互动沟通对成员购物意向的影响。同时,Smith(2002)研究发现,信任在消费者信息推荐与消费决策间有重要影响。[41Pavlou&Fygenson(2006)研究发现,信任会正向影响顾客从网站卖家中获取信息的意向。

同时,在网络口碑传播中,消费者对网络口碑的信任度越高,则在线品牌社区成员间的关系越亲密,越觉得该在线品牌社区口碑信息对其决策有帮助,则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越大。因此,假设如下:

H1:感知有用性对采纳意向有正向影响;

H2:感知信任度对采纳意向有正向影响。

2.参与行为对口碑感知的影响

艾青(2008)以个体的网络使用和网络依赖来研究口碑接收者的网络涉入程度对口碑可信度的影响,而网络依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对网络的使用情况。因此,可以从工具性信息搜寻这一变量来知道网络口碑的参与情况。同时,关系强度作为消费者互动纬度的深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对网络口碑的传播产生影响(李慧,2008;黄敏学等,2009)。如Bansal&Voyer(2000)基于Giuy等人的研究,进一步指出传播者专业性、搜寻口碑信息的主动性及关系强度对口碑采纳的正向影响。

从关系上看,Flanagin&Metzger(2000)研究认为人们普遍倾向于从自己关系密切的环境中获取信息并对其有较高的认可度。因此,虚拟社区成员间关系影响网络口碑的可信度。如徐琳(2007)的分析发现,网站特征、关系强度、媒介依赖和消费者的信任倾向等因素均会对消费者的网络口碑可信度造成影响;王德胜和王建金(2013)在负面网络口碑对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中发现,虚拟社区的依赖对口碑的可信度产生正向影响,其中对虚拟社区的依赖源自工具动机的信息获取及人际动机的互动交际。

从价值角度看,组织在做出采纳决策时更多关注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同理,社区成员在做出网络口碑采纳决策,源自网络口碑所带来的最原始的价值(有用性)。如Park&Lee(2009)研究认为,网络口碑的涉入程度会影响消费者对口碑感知有用性的评价,而网络涉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消费者对虚拟社区的参与。

同时,在线品牌社区成员因品牌关系而在社区内进行在线互动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在社区参与过程中形成对社区的认知,进而影响其对社区信息有用性及信任度的感知。因此,假设如下:

H3a:工具性信息获取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

H3b:社交性情感互动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

H4a:工具性信息获取对感知信任度有正向影响;

H4b:社交性情感互动对感知信任度有正向影响。

3.在线品牌社区类型的调节作用

Jang(2008)等人以在线品牌社群特征,研究其对社群承诺和品牌忠诚的影响,将论坛分为消费者自主创建论坛与企业官方论坛。不同类型的在线虚拟社区,有不同的特点,社区成员间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也有所不同。本研究将在线品牌社区划分为消费者自发建立型、综合社区及品牌官方建立型三种类型,将消费者自发建立的社区定义为3,综合社区定义为2,品牌官方社区定义为1。

相关研究表明消费者自发建立的在线品牌社区,成员的参与性较强,活跃度较高,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紧密;而品牌官方设立的在线社区成员的互动性较低,更多出于信息搜寻的需求。同时,通过实践观察发现,品牌官方社区成员间的互动水平最低,综合社区次之,而消费者自发建立的在线品牌社区互动水平最高。因此,笔者认为在线品牌社区类型对社区成员参与行为与口碑信息感知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影响,假设如下:

H6a:在线品牌社区类型正向调节工具性信息获取与感知有用性的关系;

H6b:在线品牌社区类型正向调节工具性信息获取与感知信任度的关系;

H6e:在线品牌社区类型正向调节社交性情感互动与感知有用性的关系;

H6d:在线品牌社区类型正向调节社交性情感互动与感知信任度的关系。

4.口碑感知的中介作用

个体口碑采纳意向来自对口碑的认知,而外在因素通过口碑认知进一步影响采纳意向。如Chang等(2012)通过对TAM模型的扩展,研究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对采纳决策的影响,表明外在动机(对外在因素的感知)通过内在认知动机(如感知有用性、易用性等)影响采纳意向;李欣(2010)研究表明,顾客的价值感知在网络口碑和顾客购买意向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

H5a:感知有用性在参与行为各纬度与采纳意向之间起中介作用;

H5b:感知信任度在参与行为各纬度与采纳意向之间起中介作用。

(二)模型构建

基于现有研究模型及上述变量间关系的分析,本文提出如图所示的在线品牌社区网络口碑采纳影响因素模型。

三、结论及后续研究计划

社交网络定义范文第5篇

(1) 以博客的特性为主

由于微博客的名字组成,其定义容易与博客相关联,被理解为简洁微小的博客。有学者认为微博是博客的变种,它给传统博客写作者在系统化、长篇写作之外提供了另外一个抒发碎片化思想的机会。

(2) 以短信息的特性为主

微博最早发源于国外网站Twitter,Twitter最初的创造理念是基于SMS短信服务,但是其改变了传统SMS一对一的短信模式,通过一对多的模式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功能。微博被认为是短信息的一个变种,它让者把自己最新的动态和获知的信息传递给多个朋友和其他关注者,这些信息像短信一样有篇幅限制,其编辑和发送过程与短信类似。

(3) 以社交网站的特性为主

微博的几个应用形式,包括相互关注、评论、转发、“@”点名等应用都体现了它对用户之间对话和互动功能的重视。微博为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一个社交平台,被认为具有社交网络服务特征。微博形成的虚拟社区服务特征为网络营销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其形成的“朋友圈”以及垂直细分领域影响力成为了关注热点。

(1)国外发展历程和现状

微博起源于国外网站Twitter,由博客技术领导者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领导的企业团队于2006年在美国旧金山开发出第一个测试版本。该应用开发的初衷是手机短信息的变种,使短信可以发送给手机以及特定的网站群而不是个人,以此在团队小组内实现信息的交流。Twitter 向公众推出初期至一年内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然而通过公司自我营销,如2007年在德克萨斯州举办音乐节通过Twitter 进行实况报道,以及凭借在系列突发新闻事件中Twitter 表现出比传统媒介手段更快捷迅速和直观的报道能力,如孟买恐怖袭击案和美航坠河事件,Twitter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并进入了欧美用户的主流网络市场。

(2)国内微博发展历程和现状

自2007年饭否网模仿Twitter模式把微博概念引入我国网络市场后,微博应用在我国经历了引入期(2007年5月至2008年初)、沉寂期(2008年初至2009年2月)和成长期(2009年2月至今)。在引入期,受到Twitter成功推广的影响,除了饭否网外,叽歪网、做啥网以及腾讯旗下的腾讯滔滔相继上线。自2008年初的沉寂期,我国没有新的微博服务运营商加入,用户群也没有进一步快速扩大的趋势。直至2009年初,大批独立微博网站如嘀咕网、9911微博客和同学网等陆续上线,用户数量急速增长,微博应用受到高度关注。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线并快速成长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微博网站,同时带动了系列门户网站和垂直行业涉足微博应用服务。

微博的基本功能可分为:,随时随地地记录身边的事情,抒发感想;转发,信息通过转发得到快速传播;关注和被关注,提供了一个社会交往的虚拟社区,特别是和名人之间的对话吸引了网络用户的目光;评论,给予用户发表意见、与他人交流和参与热门话题的机会。根据不同角度对微博的定义,微博具有博客、短信、社交网站和即时通讯等应用的功能特征,但同时又有别于这些较为成熟的服务应用。如微博比传统社交网站更强调信息的开放性,不以个人及其私人朋友为中心;和即时通讯工具相比它的信息是广播式的,传播效率相对而言更高;跟博客相比,微博的写作方式是轻松简单但缺乏文法和逻辑约束的,它的交互性更强、可使用的终端更广泛、同时具有较差的分类聚合性;和短信相比微博的交互性更强且资费较低[4]。

微博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 简短写作,参与门槛低

传统博客写作要求用户具有一定的文字组织素养,文章受到段落文法的约束,更新一次耗费较多时间和精力,43%的用户一个月才更新一次博客,使用活跃度不高。而微博的字数限制鼓励了用户随性地信息,赋予用户更平等的信息权利,让用户乐于使用微博记录生活轨迹、表达思想感悟。但在微博降低了信息门槛的同时,简短的信息容易造成解读误会,也让人们被动接受了大量知识含量低的信息。

(2) 信息实时快捷

可用于微博的终端众多,包括有线连接的电脑、无线网络中的手机和移动多媒体设备等,这使得随时随地和接收信息成为可能。很多新闻突发事件因此首先通过微博出去,很多时候比传统的新闻媒介更快速,用户依赖微博获取更快更新的资讯。同时,新闻媒体也开始通过微博寻找新闻线索。

(3) 信息裂变式传播

在微博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呈现裂变式的病毒传播模式。不同于传统媒介的线性传播和网络传播模式,裂变式的传播速度是几何级的,远高于任何一种传统的媒介工具。每个人处于的小网络通过转发信息连接到该网络中其他人身处的小网络,小网络相连接形成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扩展和渗透。同时由于传播的力量过大而缺乏有力的审核过滤机制,虚假和错误的信息也因此快速扩散,误导了舆论。

(4) 信息交互便捷,话题参与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