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校园安全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技工院校实习(实训)学生(以下简称“实习生”)在增长知识和提升职业能力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安全问题,特别是与劳动环境相关的安全生产问题。一旦实习生出现安全问题,除了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带来灾难性打击之外,同时也对实习单位和学生所在的学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解决实习岗位安全事故预防、保护实习生人身安全问题刻不容缓。
一、教材及其出版概况
实施安全教育培训,培养安全意识,是解决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三大原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之中“人的因素”的最重要手段。2014年12月1日起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接收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学生实习的,应当对实习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学校应当协助生产经营单位对实习学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如有违反,将受到罚款等处罚并责令限期改正,如逾期未改正将会停产停业整顿并处罚金,同时对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罚。
为了避免实习生发生安全事故,让学校能够在学生进行实习实训之前强化补上安全教育这一课,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职业安全卫生知识,培养今后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意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学生实习(实训)安全教育读本》,本教材由我国著名的安全专业领域专家吴超教授主编。吴超教授是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著名安全生产专家、教学名师,国家注册一级安全评价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协助组副组长、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专家,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理事等。
应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的邀请,吴超教授在编写此教材的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与热情,紧扣实习生安全教育培训内容的需求,将本教材编写成了一本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简明扼要、易学易懂的实习生安全知识教育读本。本教材还配套了大量事故案例及其分析的PPT课件,需要的师生可以与出版社联系免费索取。
二、实习生安全教育培训重要而紧迫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实习生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可达万分之四,基本与在岗职业劳动者持平,事故的发生贯穿于包括岗位实习、交通、住宿等环节在内的整个实习过程。这一现状侧面凸显了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的薄弱和安全知识与能力的欠缺,也能够间接反映了一些技工院校在学生实习组织与安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通过分析近些年实习生安全事故案例可以看出,导致实习生安全事故伤害的主要原因有:部分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仍处于缺失状态,导致学生安全意识淡薄;部分学校在教育中能够重视防火防盗、交通安全等公共安全内容,但是缺少业安全与卫生知识的普及;学生到实习岗位之前,没有进行厂、车间和班组“三级安全教育”或教育不到位,造成生产事故的发生;实习单位存在设备老化、危险源没有及时消除或安全管理不到位,存在各种安全隐患等。
因此,实习生安全教育培训和实习风险管理机制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重视实习生的安全教育培训,使他们在实习岗位能够有安全意识,自觉反“三违”(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
三、实习生需要补充学习的安全知识内容
实习生工作岗位环境一般与普通职工相同,但是在生活环境中有与企业职工有不同之处,仍然在某些方面没有脱离教育环境下的集体生活。实习生的安全教育培训内容设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安全意识和安全观
具备科学的安全观和培养敏锐的安全意识,及了解一些基本的安全规律至关重要。可以从几个方面内容着手教育培训实习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观:树立生命安全至高无上的观念,建立“安全为天,生命为本”的安全理念等;培养时刻防范意识,认识到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客观存在的,没有绝对的安全,而危险确是每时每刻每地客观存在的等;人人需要安全,是人类普遍性和基础性目标,安全需要人人,需要每个人付出努力去争取等;安全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教育是终身教育等。
2.职业安全基础知识
实习生需要补充的职业安全基础知识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章、管理理论以及技术基础等,具体应该重点包括内容:事故致因方面,如事故特征、事故预防的原理,哪些行为属于不安全行为等;危险辨识能力方面,如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分析和辨识人、机、环境潜在的可能危险源和存在的风险并正确处理或避开等;消防安全方面,如火灾的特点、原因、扑救原理等基础知识,常见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等;机械安全方面,如常见机械伤害的类型、机械安全功能以及特种设备基本知识等;电气方面,如电气致伤致死的主要原因和预防措施,触电急救等基本常识等;交通安全方面以及公共设施安全方面等。
3.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实习生需要补充的职业卫生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职业病的法律法规,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来源,职业病特点与损害;劳动生理与心理健康知识,女性特有的劳动保护等;粉尘与常见生产性毒物的常识,粉尘的危害、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职业中毒表现等;一些物理性因素职业病知识,知道生产环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噪声、电离辐射、射频辐射、不良照明和气象条件对人体的伤害及其预防等。
4.旅行和野外活动安全及防恐知识
现代学校管理需要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善于管理,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校园安全无小事,需要制订一套详细的安全管理方法、安全考核制度、具体操作章程和评价体系,建立起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的安全管理工作原则;坚持把安全工作纳入对基层的目标考核,实行校园安全管理“一岗双责”制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学校有法制副校长,有安全教育计划、安全教育总结、安全教育光盘和安全教育教材和宣传标贴,安全教育纳入课表。通过安全教育征文比赛、安全知识竞赛、安全书画展、小手拉大手、安全文明岗、安全宣传队等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在不同的时段和不同的场合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安全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经常性的警示教育和安全演练,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二、更新教育理念
要树立“人人有才,人人成才”办学理念。规范教职工的管理行为和教育行为,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辱骂和歧视潜能生。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越来越难管了,此语道出了现代教育工作者的艰难与困惑。中学时代是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阶段的学生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出现中学生教育难的原因,积极探索和实践符合现代中学生的教学方法;充分认识中学生的可塑性,树立信心,更新教育理念,做现代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变化,而学校的教育理念、方法相对滞后。现代中学生已进入一个开放化、信息化、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不少中学生不爱学习、不爱劳动、不爱惜公物、不尊重他人;缺少正确的追求目标;对老师、家长的劝导无动于衷。现代中学生生活在信息化时代,他们不再像过去的学生,信息、知识主要靠老师、家长传授,他们从电视、广播、网络、书刊、朋友处得到大量的信息。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深受外界低级趣味思想的影响,出现厌学、滥交朋友等不良现象。
三、建设和谐校园
关键词:海恩法则;校园;安全
“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海恩法则”对校园安全来说是一种警示,它说明任何一起事故都是有原因的,并且是有征兆的;它同时说明校园安全是可以控制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避免的。“海恩法则”在中学校园安全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校园安全性,创造一个和谐、安全教育的良好环境。
一、校园安全事故的危害性
1.对学生造成身心伤害
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中成长,是建立学校的目的。而学生作为学校组成的必要因素,在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的伤害中也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伤害,影响学生成长。
2.给家长造成物质损失或精神负担
学生在校园所受到身心的伤害给家长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每个孩子寄托着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孩子在不安全的环境中成长是造成家长最大的负担。
3.对教师造成职业安全危机
教师作为教育职业者,不但对职业成绩及职业待遇有所重视,更重要的是职业安全。校园安全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对教师本身也会造成伤害。
4.给正常的教育秩序造成巨大影响
无法保障校园安全的情况下是无法进行正常教育秩序的,因此,校园安全是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保障。校园安全与我们每个师生密切相关,它关系到同学们能否健康地成长,能否顺利地完成学业:它关系到教师们能否在一个宁静、安全的环境中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各种人才。做好校园安全工作,是我们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二、校园安全预防意识薄弱带来的隐患
1.学生认为学校是“安全岛”
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思想单纯,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在学校认为校园环境是安全岛,更是减弱了自我保护的防范意识,面对校园生活中的设备、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视,导致事故的发生。
2.部分家长对学校安全的过分依赖
家长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亲近的人,对孩子自身存在的身心问题有着全面的了解,但部分家长过分依赖学校,以致把学生在身心方面的问题解决责任归咎于学校,导致学生的身心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
3.部分教师对校园安全隐患盲目乐观
中学生处于情感、知识成长期,有着不稳定的特征,部分教师喜欢采用先入为主的观点看待学生,导致忽视了不稳定因素出现处理的最佳时期,产生校园安全事故。
4.校园缺乏日常的安全隐患检查
由于校园是日常教育活动的场所,在日常使用中总会出现故障隐患,日常的检查能防患于未然。
5.校园缺乏安全教育及安全事故处理实践
校园安全保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只有日常的安全检查工作积累、持久的安全教育灌输、模拟事故处理实践等一系列工作,才能把安全事故的发展减低到最低的发生概率。
三、“海恩法则”对校园安全工作的启示
1.对中学校园安全管理的警示启示
校园安全事故的产生都有原因及征兆,如果重视每一个征兆、苗头和隐患,及时把安全预防工作做到位,安全事故就会减少甚至可以避免。
2.校园安全隐患具有可控制性
从“海恩法则”中可认识到:安全事故牵涉的因素众多,对安全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难度;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在安全事故发生前,把隐患因素控制或消除是可行的。
3.消减事故“量变”累积,防止事故“质变”
从“海恩法则”的另一层面理解:事故产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重视消减事故隐患因素的累积,才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海恩法则”在校园安全工作的应用
1.“海恩法则”在实践应用中强调:强化责任、以人为本,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则,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在日常校园安全工作中,要做好预防排查工作、落实安全工作细则,实践工作做到“群策群力”。
2.加强学校―学生―家长的“三维”沟通,建构校园信息畅通“网络”。安全事故的产生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而引发,良好的沟通能抓住安全事故的源头,快捷有效地消除安全事故发生。
3.要有“早抓早防”的积极行动。杜绝学校的“懒政”、家长的“懒管”、学生的“懒守”,自觉做到发现征兆立即预防、发现苗头立即遏止、发现隐患立即排除,不能有拖一拖的想法、等一等的念头和“小问题不会有事”的侥幸心理。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曾经说过两条真理:“一条是,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这是确信的途径,与真理同行;另一条是,不是的东西必然不是,我要告诉你,此路不通。”[1] 巴门尼德称“所是的东西”为“是者”,称“不是的东西”为“非是者”,基本含义为“是者”确实存在,不用怀疑,但“非是者”什么也不是,故无法谈论,不能想象,可用此哲学原理比喻人的生命:人一旦失去生命,多么巨额的补偿对他都毫无意义,生命的珍贵无法言说。所以,对中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怎么重视都不过分。李岚清曾经讲到:“我反复强调学校工作要‘安全第一’,人死了,还谈什么‘教书育人’呢?”[2]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世界,这个世界鸟语花香,蜂飞蝶舞;这个世界有“阿凡达”“灰太狼”,有玻璃糖纸般晶莹透明的童话与插图,如果哪次意外事故夺去了儿童的生命,多么绚丽多彩的世界都将归寂于无。作为教育者,面对层出不穷的校园伤害事故,一定要痛定思痛,亡羊补牢,做好校园安全教育。
二、目前校园安全教育存在的弊端
有一种说法“安全责任大于天,每天消失一个班”,说明校园安全形势的严峻,究其原因,我们的安全教育存在诸多弊端,中国公安大学王太元教授长期从事校园安全的研究,他认为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安全教育缺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认为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是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弱,而这也是安全教育缺失造成的,这一切说明安全教育的形势如此紧迫,需要教育工作者反思工作,查找弊端。
(一)安全教育方式有待改进
安全教育方式有待改进,因为其存在弊端,或者生硬僵化,或者趋于“游戏”。生硬僵化在于其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首先,依赖说教传授安全知识,教师照本宣科,违反儿童的认知规律与思维特点,学习活动枯燥乏味,学生自然不感兴趣。其次,安全引导生硬冷漠,强行压制,总强调这也不许,那也不行,极容易引起儿童抵触甚至逆反。趋于“游戏”指演练活动,主题不够鲜明,目标不够明确,演练前不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学生认识不到演练的深刻意义,因而不能从演练中提炼出严肃的主题,只是觉得“好玩”,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用安全保护代替安全教育
本着“少活动、少出事”的原则,很多学校严格限制学生活动自由,恨不能把学生装进“笼子”里,从领导到教师分抓共管,层层负责,对学生是“一百个不放心”:吃饭时有人专门“看”着,课间活动时有人专门“管”着,放学后由教师“盯”着交到家长手中,学生在校园期间,处处都有人想着、时时有人护着,真的成了“天之骄子”。
当然,儿童生活经验不足,又正处于好奇与萌动期,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他们,但如果用安全保护全面替代安全教育,则属因噎废食。首先,任何保护措施都有其局限性。第一,时间上有局限性,教师与家长的保护不是一生一世的,学生最终要离开学校与家庭,走向社会,到那时谁来保护他们?第二,保护措施本身有局限性,重大灾难与事故降临时,千钧一发,教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如果学生不具备自护自救的常识和能力,谁又能及时出现来保护他们?其次,过分的保护对学生成长不利,“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一贯在保护中生长的学生一旦遇到危险往往会不知所措,结果还是害了学生。所以,正确的方法是适当保护,正确教育。
(三)对安全教育缺乏信心
有的学校不愿花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因为他们对安全教育缺乏足够的信心,认为在重大灾难与事故面前,如地震、泥石流等,任谁也无能为力,只能听天由命,所以,在校园安全教育上不愿多花功夫。
此观念经不起推敲。王太元教授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约80%的校园安全事故是可以通过预防和应急措施避免的,下面两个例子足以佐证他的观点。2005年6月10日,一场200年一遇的强降雨造成山洪暴发,迅速将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中心小学变成一片,造成了一百多名师生死伤,惨不忍睹。[3] 事故没有先兆,似乎不可避免,任何人都无能为力。可是仔细分析并非如此,1988年针对频发的校园安全事故,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颁布了《 中小学安全手册 》,其中对选择校址就做出了明确规定:“不宜选在故河道、旧池塘或河滩上,也不宜选在低洼地及风口上。要避开断层地区、滑坡地区、泥石流地区。为了避免洪水的威胁,校址宜选在当地历史最高水位以上。”[4] 痛定思痛,如果那里的教育主管部门与校长有这方面的知识,如果教师和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及时发现校址存在的安全隐患,灾难应该能够避免。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极其强烈的地震,人员伤亡惨重,但安县桑枣中学两千多名师生,迅速冲到操场集合,无一伤亡,为什么?全因为学校平时经常进行严格的安全演练。
所以,有效的校园安全教育不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在危急关头,只有受过良好安全教育的学生才知道怎样避开危险,自我保护。反之,结果则相反。
三、有效的校园安全教育措施
针对校园安全教育的诸多弊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反思,寻找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安全教育,以下措施可供参考。
(一)在安全保护中培养学生的安全习惯
教师有责任保护学生,但保护的同时还要让保护活动对学生产生教育意义,最终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所以在保护时要养成学生的安全规范,懂得自我保护的道理,锻炼学生识别险情、应对危急的能力。例如儿童吃饭时,教师要加以看管,禁止学生边吃饭边说笑,防止食物进入气管造成儿童窒息;领学生乘车外出时,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勿把头、手伸出窗外;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不能闯红灯;一旦遇上雷雨天,不能在大树底下、电线杆下面避雨。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同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解这样做的意义,最后把这些做法内化为行为习惯,让安全保护产生警示意义。
(二)方式应生动,主题要鲜明
1.安全教育方式应生动活泼,避免枯燥乏味
首先,力求形式多样,如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墙报板报、学习园地、国旗下讲话、学生作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多渠道、多角度创新安全教育方式。其次,创设情境,增强体验,如“遇到了歹徒”“野外迷失了方向”“教室起火了”“遇到地震了”等,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提高自我保护技能。再次,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设计安全教育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幼儿园开展“争当安全小卫士”活动,让小朋友轮流充当“安全小卫士”,负责查找身边易出危险的地方,然后带领其他小朋友一起消除安全隐患;让小学生编防灾自救的儿歌、童谣;可自办宣传安全知识的手抄报;让中学生搜集、查阅有关自护自救知识的资料,集体编辑成册,互相传阅,还可就安全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例如怎样在地震中逃生、火海逃生应注意的法则等,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2.保证安全教育主题的严肃性
在力求安全教育方式生动活泼的同时,一定要保证主题的严肃与鲜明,设计活动时应注意以下要求:应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学生在活动中要领受具体的任务与作业,活动后要写感想、谈体会,在具体任务的驱使下,学生才会用心感受活动的意义与价值,活动才会做到任务明确,主题突出。例如在火灾的演练中,让学生总结出火场逃生中应注意的问题,在地震演练中让学生谈心得体会等。
另外,在“情景模拟”设计上也要下功夫,模拟的情境与真实场面必然有差距,这无可非议,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最大限度追求情境的逼真,如通过调节声音的强度以强化刺激,调节光线的暗度以烘托气氛,让学生产生切肤感受,教育才会入心、入脑,效果才会明显。
(三)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很多校园事故是学生疏忽大意造成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安全意识,总认为已发生的事故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大难临头才追悔莫及。所以,有效校园安全教育的基础在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心中时刻装着安全理念,脑中始终绷着“安全”这根弦,珍爱生命,远离事故。
1.让学生珍爱生命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首先应让学生珍惜生命的价值,懂得以下理念:生命独特,不能复制,每一个人因个性而存在,因个性而精彩;时光匆匆,生命短暂,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过去不能重来;生命神奇,瑰丽多彩。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班主任应多做工作,任课教师也责无旁贷,如语文课中有许多动人的情节,有的描写生命的坚韧,有的赞叹生命的力量,有的感动于生命间的关爱,语文教师要珍惜这些资源,给学生以启迪,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尊重他人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
另外,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可让学生亲身体验生命失去后的痛苦,懂得生命属于自己,也属于亲人与朋友。让学生亲临事故现场,感受生离死别时家人那撕心裂肺的绝望;也可组织学生到临终关怀医院,让学生感受生命即将远去的无奈与辛酸;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有关事故的视频,展示各种事故现场图片,让学生观后谈感受,引导学生形成生命珍贵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五经”之首《 周易 》告诫人们要怀警惧之心,例如“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提醒人们提防随时可能发生的灾难。
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要反复教育学生:不论在学校、在家或在其他什么地方,绝对安全的地方是没有的,灾难会随时光顾,危险会随时来临,稍有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祸,万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培养学生忧患意识,应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洞察秋毫,及时发现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如电线的老化、煤气的泄露、易燃品位置错误的摆放、食品超出保质期或腐烂变质、人群过于密集场所可能出现的踩踏与拥挤,可疑的犯罪分子等,发现安全隐患后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这句话不能只是一句口号,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任务是教会儿童能够应对危险,自我保护,故校园安全教育乃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北京,100050)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一、影响中学安全教育开展的原因分析
1.社会家长看重考试成才,忽视了学生健康成长。中学生的安全问题,社会很关注,家长很重视,但现代社会对中学生的关注程度往往更高度集中在选拔性考试的成功与否上,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往往只谈考试成绩,忽略了中学生这个时期的身心健康成长。由此可以发现,社会、家长衡量中学生的价值标准首先是考试成才而不是健康成长。正是这种扭曲的价值观,造成了当前人们对中学生关注和重视的角度的偏移。
2.学校背负升学压力,降低了安全教育的地位。必须承认,现在中学基本上都有安全制度和安全紧急预案,也有实施安全教育的措施。但是在升学的巨大压力下,安全教育大多被束之高阁,很多学校没有设置安全教育的课程,安全教育往往只体现在集会的口号上、班级的班会活动中、班主任的口头教育和家长会的提醒上面。一些学校甚至认为配备安全硬件设施、加强保卫队伍建设、限制学生活动就可以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这种错误理解使中学安全教育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3.教师缺乏安全技能,影响到安全教育教学。目前,由于学校缺乏针对教师的安全教育培训,大多数教师获取安全知识的途径只是电视、报刊、网络和生活经验等,安全知识不系统,安全技能不过硬,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更不能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上受过重的升学压力的影响,大多数中学教师的工作重心放在学科教育上,而对安全教育认识不到位,使安全教育工作难以在中学顺利开展。
4.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差,容易引发安全问题。中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加上学习任务负担重、压力大,平时缺乏安全演练,不能够有效地理解和运用安全知识,普遍自我保护能力差。部分中学生不但不接受安全教育,反而受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崇尚暴力极端行为,甚至盲目模仿尝试不安全行为,这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二、推动学校安全教育深入实施的几点建议
1.要重视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环境影响着人的成长,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社会环境。在当前开放的社会中,社会、学校、家庭都需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学生才能全身心地健康发展,为将来成为栋梁之材打下坚实基础。政府各部门要齐抓共管,严厉打击危害学校及中学生安全的不法行为,对校门口的一些摊点、校园附近的一些黑色网吧,对中学生存有安全隐患的一切问题,该取缔的取缔,该打击的打击,该解决的尽快解决,切实改善校园周边治安状况,净化社会空气,优化育人环境。学校要从社会发展的高度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重新审视人才的培养目标,端正人才思想,大力实施好素质教育,引导家长树立健康成长比成才更重要的观念,更加关注学生生活、言行和思想等各方面的发展,从根本和长远上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和人身安全。 转贴于
2.要重视加强教师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教师是实施安全教育的主体,教师对安全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学校安全教育开展的成效。学校要本着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有针对性地、有前瞻性地对教师开展安全教育培训,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安全意识,形成科学的安全观;要引导教师充分了解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特别要认识到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地点和激发因素;要培训教师正确掌握安全技能,关键时刻能够自救和救人;要鼓励所有教师在有关课程和教学环节中由任课老师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如在化学、物理实验课中讲授有关防火防爆方面的内容,在地理、生物教学中讲授地震逃生、野外生存等方面的内容。
3.要重视提高中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学校是开展安全教育的主渠道,要切实担负起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职责。开展安全教育,一味地“堵”不是办法,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才是治本之策。要开设好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针对青少年年龄、生理及心理特点,以安全健康知识竞赛、讲座、防灾自救演习等教育方式向学生普及安全防护和法律等知识,帮助其掌握自救、自护知识,锻炼应对危险的技能,使中学生基本做到“三懂”、“三会”。即:懂得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危险性,懂得各种危险危害的形成原理,懂得预防各种危险危害;学会报警方法,学会预防危险,学会自护自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