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校园劳动实践总结

大学生校园劳动实践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校园劳动实践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校园劳动实践总结

大学生校园劳动实践总结范文第1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2012年暑假,我院团总支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继续在全院同学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总结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暑假前夕,XX院团总支向全院广大同学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同学们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以认真的姿态对待此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二、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分为分散活动和集体组织两种。共派出淄博幸运风企业帮扶小分队和青岛兴田帮扶小分队两支小分队参加此次实践活动。

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分为:开展便民服务,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对山东济南、莱芜等地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展义务劳动,帮助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文艺下乡,学院学生会组成文艺队伍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开展市场调查,了解市场信息,紧抓时尚脉搏,以市场需求带动专业学习的兴趣;企业帮扶,以小分队的组织形式到实习基地实地考察、学习,使学生走出校园,了解服装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序,学以致用。

三、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暑期返校后,全院学生通过写社会实践总结,相互交流经验和教训,使我院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层次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我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上报校团委。

四、经验和收获

学院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通过交流实践的心得体会,使每位同学能够总结自己在实践中的收获,同时也能从其他同学的实践中学得经验。通过同学们的社会实践报告,看到了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服务社会的心理,达到了服务劳动人民,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青年学生自身素质的实践目的。同学们纷纷表示,这个假期过得比以往更充实,更有意义,并表示,以后的假期会继续寻找这样的社会实践机会,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假期生活更丰富。事实证明,社会实践活动是顺应时展需要,符合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取得进步的同时,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有更大的突破,拓宽渠道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加强与地方的联系与合作,使社会实践工作保证连贯性与持续性。

大学生校园劳动实践总结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求职路径,结构性调整

随着社会经济、人口、教育的发展变化,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就业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国一方面大力提倡教育使越来越大比例的青年人接受大学及以上的高等教育,但由于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导致大学生不愿“下嫁”给非大学生、非热门城市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我国现在对高等教育的鼓励与能够提供的高等教育就业岗位存在缺口,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找不到与人匹配的岗。

不过笔者认为,在我国教育、经济加上人口结构化比例转型的今天,短时间内消化掉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结构、供需存在的问题是不太可能的。我认为大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可以做的就是了解到现在大学生的求职途径、市场中企业的招聘途径的结构性差异,并且大学生对自己的求职行为进行结构化调整,以适应我国转型时期的特殊就业环境。

(一)目前大学生求职的主要路径

根据笔者自己与已经就业朋友、亲属的沟通,以及各大网站、期刊、书籍等资料的了解,我觉得我目前研究所得的大学生求职路径根据学校、专业热点程度不同,社会关系不同,求职的主要路径顺序有以下8类,但根据每个人自己的情况,求职途径的顺序也会有所逆转。

1、各重点院校、热门专业以及在各行业内就业院校的校园招聘。一般学生最信任的就是校园招聘了,单位直接来学校,学校已经为学生把好关了,不用担心受骗上当、不用担心待遇另类低,不用担心单位招聘岗位不是学校专业对口等等。

2、亲属、朋友、师长介绍。一般情况下,该种求职类型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求职的成功率较高,求职的岗位也较确定。

3、继续读书深造或考公务员之类。一般在学校、亲朋就业资源较少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继续深造或者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岗位。

4、当地区或希望就业地区人才市场举办的招聘会。在以上途径都不能获得心意职位的大学生,大多将目光投向了人才市场等机构举办的招聘会,但除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许多一线城市因为高校众多,很难一一校园招聘,因为选择了在人才市场等招聘会上广招各大高校应届生)的招聘会上有针对应届生的大型企业招聘岗位外,大部分城市的招聘会多是中小民营企业。

5、网投。网投也是大学生大多经历过的求职途径,不过网投的成功性很小,企业很少选择通过网络投递简历方式应聘的大学生;而且通过网络途径招聘应届生的岗位较少,大多为销售、客户服务类岗位。

6、先就业后择业,或叫做低起点就业。这类选择大多是在面临毕业时,没有其他选择的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像在石家庄许多大学生进入一些小企业或者个体企业,工资从500元左右为起点,开始慢慢积累工作经验,一点一点的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7、农村包围城市、落后地区包围发达城市。在临近毕业之前的5月份左右,国家的大学生西部计划等会进行人才选拔,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西部计划、去贫困的地区支教等解决自己的就业。

8、创业。这是目前大学生选择最少的就业方式了,但也是国家所倡导的就业方式之一。但目前的大学生因为知识面较窄、创业意识淡薄、不能把握市场动向等等原因,很少有人选择创业这种极具潜质的就业方式。

(二)市场中企业招聘大学生的主要途径

在市场中企业也有自己的招聘大学生方式,笔者通过对企业管理层、学校就业专家的访谈、各类文献资料的记载以及自己在各类单位做人力资源助理的经验,主要总结出一下八类企业招聘路径,也大体按照先后顺序,不过也根据不同企业性质有所差异。

1、企业内部实习转正。在许多经济发达、较发达的城市,企业在当地有一定的学生实习资源,并准备发展新员工时大多采取这种方式。企业将一些事务性很强的工作交给在读学生做,并定向的培养成本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在读学生先对工作有所了解,当面临就业时有一定的经验以便找到合适的工作,这是企业、学生双赢的就业模式。

2、校园宣讲会、招聘。对于较大型企业,需要较大批量的应届生时主要会采取校园招聘计划。许多实力雄厚的企业每年都招聘大批量的应届毕业生,并且自己对高校学生较为了解,有本单位认可的固定几个高校时,这类企业往往会亲自去学校进行面试所需求的人才类型。

3、高校BBS招聘、通过高校职能部门老师或学生在校园内内部宣传招聘。主要是企业招聘岗位不多,而且有当地对口专业高校资源时采用。有些时候企业招聘岗位不够多、或者企业实力不太雄厚不能负担高额的校园招聘经费时,往往采取这种方式,一般也能找到合适的人才。

4、企业内部推荐。主要是通过企业本有员工的资源,介绍自己熟悉并认可的大学生来本单位就业。许多外企都是采用该种方式招聘,一来是节约了大额的招聘成本,二来招聘过来的大学生都是内部员工有一定了解的,招聘到合适人才的概率较高。

5、人才市场招聘。主要是指参加当地人才市场等主题举办的现场招聘会,吸引相关人才,招聘合适毕业生,这样可以吸引到各大高校的学生,并不限于某个院校某类学生了。

6、网络招聘。这与校园BBS不同,这里的网站主要是指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网站。目前主要流行的有前程无忧招聘网站、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等

7、中介机构推荐。这里的中介机构应该包括市场猎头、社会公共部门两类,都是作为学生与企业劳动力供需的中介部门。

8、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宣传。

需要一提的是,这里的市场中企业招聘途径主要指的是市场中按照正常模式招聘的企业,并不包括公务员选拔等类型已经有固定模式的招聘方式。

(三)针对市场招聘途径现状,大学生应对求职路径做结构性调整

笔者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认为目前大学生求职的主要方式与目前市场中企业招聘的主要方式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并认为总结出这些差异可以有益于指导大学生对今后的求职路径做出结构性调整。笔者认为大学生针对目前现状可以做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各方面不分先后、主次顺序。

1、多参加实习计划。许多大学生之所以就业难、途径狭窄就是因为在象牙塔里被局限了,如果大学生可以多参加企业的实习计划,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开阔眼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更清醒的认识。

2、扩大对就业路径的了解,多路径尝试。现在许多大学生因为求职知识普及不到位、自己本身不积极主动了解并尝试各类求职方法,往往不能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求职。

3、增加对大学生创业的了解。目前国家对大学生创业采取了很多鼓励政策,如大学生创业贷款优惠等等;而且大学生由于成长背景不同,对市场产品新的需求变动较为敏感,更有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变动提供新型消费产品。

4、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方式。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把公务员、外企、国企列为就业目标,而忽视了占我国就业绝大多数比重的民企、个体单位。

5、调整对就业地域的偏见,不要一味的追求京沪粤这类发达地区,可以将眼光放到其他二级城市或我国西部、内部地区。大学生如果都能认清我国经济发展国情,积极去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不仅有利于自身就业,而且有利于我国经济和谐稳定发展。

本文大学生求职路径的研究主要目的是先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求职路径的结构性与市场中企业招聘途径的结构性差异,得出差以后对大学生求职路径提出结构性的建议,使得大学生的求职路径与市场中企业、行业的求职方式相匹配,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量,并希望能帮助大学生认识劳动力市场供需现状、正确评估自己的市场价值、从某些层次上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质量。不过大学生最需要做的还是利用一切时间、机会学习专业知识,真正成为市场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岳昌君;;中国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研究综述[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集[C];2004年

2夏凌翔,万黎;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李虹;大学校园压力的年级和性别差异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大学生校园劳动实践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 法律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一、大学生就业法律认知的现状

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他们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时还不够全面,尤其是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还停留在感性认知的水平上,更有甚者会产生法律认知的盲区。大学生对有关就业的法律知识更是严重缺失,对就业中的法律知识缺乏足够的重视,对相关法律规范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也较差。绝大部分毕业生对国家的就业法律法规也不熟悉、不了解甚至不知道。

大学生一旦毕业步入社会,因缺乏初次就业经验,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违法现象识别能力不强,导致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例如遭遇就业歧视、虚假招聘、试用期陷阱、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克扣工资等。或在试图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法律问题时,将会充满困惑与彷徨。

二、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高校的法律知识教育缺失

各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教学大纲,是在国家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印发的《关于的通知》指导性原则下修订的。各高校拥有较大的自,原本是为了给予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灵活性。但实际上,高校的法律教育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忽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没有真正将法律教学与提高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劳动与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能否在就业择业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与正当的劳动权,以及如何诚信就业等更为重要的法律教育工作。

(二)高校开展就业工作仅注重就业率

许多高校开展就业工作仅仅围绕当年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数量,并以此作为某个专业、某个系就业率的重要就业指标而给予高度重视。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高校不能H仅关注学生的就业率,更应重视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的就业教育。

(三)学生对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

许多学生存在片面看法,认为法律与己无关。特别是初入大学校园的学生,认为就业是毕业后的事情,无须在校期间考虑社会招聘和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没有切身体会到法律(特别是有关就业方面的法律)与自己的关系,对于法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

(一)对现行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改革,将法律理论教学与就业指导课程有机结合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律法规教育手段比较单一。仅仅依靠开设法律基础课程,且该课程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无法满足学生在未来就业择业过程中对于法律的需求。应对现行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改革,将法律理论教学融入其中,结合就业案例教学,预测毕业生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规避可能发生的就业风险和就业陷阱。以期加强对大学生有关法律法规意识的教育,做好大学生毕业前的法制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做到知法守法,具备较强的法制观念。

(二)开展相关就业法律知识讲座

在高校就业指导的工作过程中适时开展一些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法律知识专题讲座,例如如何签订劳动合同,实习协议、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区别,劳动法等。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互动模式,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以及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已经对法律特别是涉及就业方面的法律产生了强有力的认同感和需求感。因此,要在法律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帮助,避免学生在就业中走弯路。

(三)开设相关就业法律知识专栏

《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与实施,应该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学生即将走入社会,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例如劳动合同缔结过程中的知情权、用人单位是否可以收取抵押金、劳动合同的试用期、劳动合同的期限与解除等方面的问题。另外,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由于法律知识的缺失、法律意识的淡薄,违约也成了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较为关注的话题。这些都要求高校教师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全面准确地把握法律的思想,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

因此,可以开设相关就业法律知识专栏,将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及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法律知识专栏,结合重点法律法规条文,进行整理与解答。

(四)重视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及法律道德教育,循序渐进引导学生

用人单位通常都非常重视毕业生的个人职业素质,如对企业的忠诚度、工作态度、社会责任感以及法律责任感等。一个健全的人格,远远比专业能力更重要。因为专业能力可以通过培训得到提高,但若一个人的法律修养、品德责任心存在问题,则远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

就业法律知识的培养和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通过几次讲座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通过较长时间的入情入理的教育,循序渐进、细心引导学生。因此,把人格教育及法律道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教育中去,使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特别是针对就业过程中有关的法律教育以及法律意识的培养实现常规化、常态化、全程化。

四、总结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综上,将就业法律知识教育纳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促进就业市场的规范有序运行,有利于推动我国的法制经济建设,有利于推进我国法治社会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大学生校园劳动实践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 学生 独立意识 素质

一、高校开展社会实践工程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的人数也在随之增长。2003-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87.75万增长到447.79万人,2008年达到559万人,2009年达到611万人,2010年突破630万,2011年更是创下了660万的高峰,到了2013年,690万毕业生迎来“史上最难就业季”。至此,大学生不再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饽饽”,而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相当大。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不应去抱怨社会没给他们一个好机会,或是抱怨他们生错了年代。这些都是没有用的,要从自身找原因,从自身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面对这么多的下岗工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等人的竞争中,大学生要有自己核心的竞争力去和他们抗衡。

在众多的大学毕业生中,每年有70%-80%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大多数毕业生是根据社会需求、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职业发展需要选择工作单位的。现在国家就业政策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向选择”,只有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达成一致才能签订协议。从每年众多的招聘会来看,由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谁的能力强、素质高,谁就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反之,想要找到理想的工作就比较困难。今天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明天就难找到工作;今天想办法提升自身竞争力,明天就有单位来找你。如何提高自身素质,除了自身理论知识的提高外,莫过于社会实践经验。

二、社会实践中学生思想、行为独立的表现

1.独立思考能力的加强

在学校,学生的大部分思想是受到老师影响的,思维方式颇受局限,很难摆脱导师的思想模式。然而,一旦步入社会,走上岗位,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很多事情的解决要依靠自己的时候,新的思维就会应时出现,时间一长,学生会慢慢习惯独立思考和面对问题。

2.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

“好学力行”四个字对于万方的学生来说耳熟能详,但是单凭课堂学习很少能有人真正理解这几个字。只有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才能养成“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品质,在学习中学会总结和反思,在总结和反思中形成自己的做事方式,做时间的主人,做学习的主人,做人生的主人;要多和社会接触,多关注社会文化,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3.遵守纪律,严于律己

校园生活在时间安排上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的,因此刚上班时会有点儿不习惯。单位每天的上下班时间是固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严格遵守,不然就要面临走人的危险。有压力才有动力,当学生独自面对这一切时,就会自觉地约束自己,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渐渐从校园散漫状态走出,严格要求自己。

4.团队意识的深化

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共处,学会尊重、理解和宽容,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善待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善待;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培养其团队意识,无疑是剔除学生身上自我主义的一味良药。

对于参加团体社会实践的同学来说,这种变化是尤为明显的。出门在外,他们会自动打破班级、专业、年级、系别的界限,主动走到一起,打成一片,互帮互助,进而形成一个集体,一个以万方为单位的集体,其凝聚力和团队意识不言而喻。

当今社会,基本上所有的企业都在强调“团队精神”,学生到了单位,耳濡目染,这种理念必然慢慢浸透到脑海之中,再次回归校园,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就会焕然一新,进而感染周边同学,影响一批、带动一片,这对于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是非常有利的。

5.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提升

一个人只有内心和谐,才能为自我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为人际和谐、自己与学校及社会的融洽奠定心理基础。在这方面,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他人、正确认识社会,确立积极的人生理想,增强社会适应性,至关重要。离开学校,离开了心理老师的指导,学生遇到问题时怎么办?团体实践的同学可以找带队老师,那个人实践的同学呢?绝大部分选择自我调节。此时的学生已然能够独当一面,自我化解人生难题,迅速成长也就不在话下。

6.三思而后行,理性沟通

大学生校园劳动实践总结范文第5篇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得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是指基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某一点或几点创新而进行的创业活动,创新是特质,创业是目标。大学生群体富有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同时在我国人口问题的背景下,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在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一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素质,以此来联系和反思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达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经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们对于“创新创业”是一无所知的,甚至包括部分高校的有关工作人员也不是很了解“创新创业”的具体内涵,在这样的情况下几无可能去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实现大学生创业,成为企业家的目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心理健康突出表现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任何个人或者团队要进行创业必须是具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以创新为特质的创业风险性更高,创业者需要面临的质疑、挫折和打击将更多。大学生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需要能够应对危机和面对挫折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也是需要成熟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这样看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给大学生提供的不仅仅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健康的心理状态下,人们往往能够接受新的观念和新的思维方式,人们往往就能够从多角度地去理解和解释事物。

三、校园安全稳定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大学生不同于成熟“社会人”的区别在于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规划,而一个成熟的社会人会懂得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为自己所在的环境思考。校园安全稳定问题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最尖锐的问题就是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在这些方面受到侵害的大学生大多是因为缺少对自我的保护意识;同时也有因为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地从事危险活动或者在虚拟网络世界浪费时光,以致生理出现问题。

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是成体系的一门通识教育,各个教育阶段都有对应程度的课程和实践设计,从幼儿教育开始,创新创业教育就试图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自我意识、责任感。一般认为要做到创新创业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对社会的灵敏思考、对国家的责任感,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对大学生进行高效社会化,实现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过度。反过来看,一个校园安全稳定可靠,学生的生活也必然是健康而自由的,这给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思想土壤和安全的基础保障。

四、学风建设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现在大学校园的学习气氛已经不如以前了,大学里考试挂科和作弊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学生群体中间吃喝玩乐之风远胜于求学好问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校园进行学风建设是必要的。创新创业的特质是创新,对于学生而言,创新的基础是专业的科学知识,要创新创业必须对专业的科学知识进行专研。在这其中,学生需要去主动的查阅文献、采集数据、做实验、分析总结,这样带着极强的兴趣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比起坐在教室里对着课本听不太熟悉的老师讲课更有用。我们必须要承认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促进的,学生通过课本学来的知识终觉浅,要融汇其中的道理还是要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来不断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