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环境建设调研报告

校园环境建设调研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环境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园环境建设调研报告

校园环境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调研时间:XX年2月22日 调研对象:大学生活动中心

调研目的:为了了解大学生活动中心空间功能区的分布情况及,了解设计中活动区与服务区的关系和流线要求,掌握各种设计手法和艺术处理,加深对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的难点和原则的了解,获得更多关于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从实践中学习的专业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开始自己的设计之前,我们分组进行了实地调研,希望能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能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一、大学生活动中心的概况

1、概念:

在现代社会,教育是全社会最关注的建设问题之一,大学也随之变得不再遥远。在大学中,大学生活动中心是大学设立的组织指导大学生进行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场所,属于文化馆类建筑。

2、建筑特征:

综合性——活动内容复杂。

多用性——活动形式各异。建筑空间组织和建筑空间表现形式均应具备多用性和灵活性,实现一室多用和空间的综合利用。

地域性——与大学校园环境的特殊密切关系,在设施内容建筑造型、艺术处理上应予充分体现。

3、设计内容:

总平设计、流线设计、活动空间组织、造型设计、建筑设计。

二、实地调研

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是我们进入大二后的第三个课题设计,身为组长的我将调研的工作作出了一个详细的规划,并根据组员个人擅长作出合理分工:调研具体对象、调研注意的细节问题、行程安排以及后期的资料收集由**和***两人主要负责;收获整理、材料分析、ppt制作由***主要负责,其他人从旁协助;

带领小组进行实地勘察和成果展示与讲解则由我主要负责。整个调研所有成员全程参加,力争每个人都能得到最大的收获。

我们的调研分两站,第一站是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位于学校新校区西门,名“适之楼”。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活动中心、服务中心及校门诊楼,是校区西门内一组半环状建筑群,在功能上基本满足了校园生活的一切日常需求。

大学生活动中心在选址上是很注重可达性的,一个交通便利,在人来人往、疏合流散中具备很强的可达性的活动中心是能够有效地自然地形成校园生活的

文化氛围,并成功地发挥它联系学生活动区和教学区的作用。在我国高校建设中,大都将活动中心与食堂、服务中心、操场等建筑联合布置,形成一个有着一定规模和体量的建筑群。在安徽大学新校区,活动中心紧邻校园西大门,是从西门进入教学区的必经之路,不仅交通便利,不会出现人流拥挤,疏散困难的问题,而且它的活动范围也不会对宿舍和教学区造成噪音干扰。半环状的建筑布局巧妙地转换了校区轴线,与图书馆的东面相对,形成校区东西向景观主轴,这样的选址与布局凸显了活动中心在校园中的重要位置。

三、调研心得

1、实地勘察与调研是设计必不可少的部分,光靠书籍与资料是学不好设计的。

2、调研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认真对待,也许一不留心就会遗漏能给自己的设计带来灵感的东西。

3、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很重要,这是一切团体工作能很好展开的前提。

4、个人素质很重要,专业素养很重要。

大学生活动中心调研报告二:

一、调查目的:

了解并深入调查一餐基地环境,以便更好的处理好所要设计的大学生活动中心与基地周边环境、场地、室内外环境的关系。

基地概述:

设计拟在我校建一座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总面积约xxxx平米,该工程拟建于校园内一餐位置。基地形状大致为x形,建筑总面积约为xxxx平米,地形平坦,可忽略地表的起伏对建筑建造的影响。基地靠近校园中心位置,与行政楼距离较近。校园南部为教学区域,西北部为学生宿舍区,是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交通交汇点之一。基地南边为xx西路,西北方毗邻学生公寓,与第二餐厅遥遥相望。站在基地位置向东望去,视线穿过图书馆前的广场可以欣赏到xx湖的美丽景色。

二、环境分析:

基地南侧的xx西路是连接校园外环路与内环路的主干道之一。通过xx西路向西可以联系到校园西部的商业区域。在课下尤其是晚上,该商业区域会聚集大量的学生人流。这些人流通过xx西路可以方便地到达基地位置。xx西路南部为校内绿化带,是教学区域、宿舍区域、行政办公区域之间设立的缓冲带。该绿化带相对宿舍区域较远,周围场地功能多样,是区域矛盾的集合区域,不适合学生在此进行各种活动。该区域的设置是为缓解区域之间的矛盾和营造教学区域的安静学习环境而设置,可以与各教学楼周围的绿化联系融合。因而绿化带内不会存在大量人流的聚集,但是与绿化带相联系的道路却都会有很多的人流通过。

基地向东北穿过xx西路为校图书馆,通过xx西路向北可以到达学校北门,学校北门因距离宿舍较近,是学生平时出入校园的主要出入口。基地东北部是校图书馆和xx湖,是学生平时进行阅读背诵和放松心情的地方,在课下同样会吸引很大的学生人流出入。

基地西北部为学生宿舍区。此区域距离基地位置最近,联系方便,学生可以方便地到达基地位置。但由于一二号公寓与基地衔接过近,基地位置建筑物的存在会对这两个公寓楼的学生到达公寓南部的其他区域形成一定的阻挡作用。这两个公寓楼高度较高,且基地与这两个公寓楼之间的道路相对较窄,道路两侧又栽培有大树,对于处于基地位置的设计建筑物来说,从宿舍区域来看,很难形成较好的景观。或者说不易于寻找到较好的建筑观察角度。

基地毗邻内环路,通过内环路、xx东路可以联系到六号教学楼。六号教学楼的人流会通过校行政楼后的内环路和校图书馆前的广场到达更多的区域,这样就给基地位置的设计建筑带来了大量人流。学校车辆的进出设计为南门进北门出。车辆大致从南门进入通过广场路、校行政楼外围的内环路和名人路,从北门出去。车辆的经过使基地周边的人流与行进的车辆产生了矛盾。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注意这一点。

三、设计思考:

校园环境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校园建设; 办学理念; 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145-01

我校历史悠久、文化根基深厚。自2009年以来,我校对校园文化建设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潜在性、规范性,扩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学校的文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受到了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一、合理规划校园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关注校园校舍环境建设,艺术地塑造物质文化环境,是构建校园文化的前提。为了让学校精神内核得以体现,我们制定了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文化氛围浓厚的新校园规划的总体目标,大力加强校区建设,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1.是合理规划校区布局,加快校区建设

在资金筹备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合理规划,将校区建设分为三期工程,第一期完成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餐厅、浴室、体育场地等工程;第二期完成学校各部室;第三期完成教师办公室。各工程的布局设置,邀请多家设计单位,反复进行调研论证,学校内部上下多次讨论,最后形成了方案。两年内,三期工程全部完成。现在看来,校区的建设总体来说,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教室宽敞明亮,学校宿舍整洁,校园环境优雅,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2.是进一步加大校园各场所的美化、绿化、硬化和净化工作力度

第一期工程结束后,与二期工程同步,我们就开始着手进行了校园内较高档次的美化、绿化工作。校园的环境设计考虑到初级中学学校特点,就是较好地体现科学性、欣赏性、趣味性,注重传统的传承和德育的渗透,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场地与场地的交界处,以及各个区域注重区、带、角、内庭等文化环境的打造,体现绿中求美,美中育人,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受其影响,在幽静的环境中陶冶情操。

3.是在校舍建设与教室内装饰中充分体现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

整个校区的建设能较好地体现校园精神文化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校舍的建设、教室内的装饰,能帮助广大师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体现创新、开拓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我们在进行校园规划、校舍建设、景点设计、树木花草种植等方方面面,均考虑到了涵盖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心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多种文化物化的理念,能使校园成为朝气蓬勃、奋发图强,充满生机活力和希望的文化新校园。

二、强化校园文化精神内涵,张扬学校办学理念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渗透于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而校园文化的实质是学校精神的塑造、内涵的建设。学校至2009年一月校园文化建设的提出,我们发动全校师生设计,经过反复讨论,根据学校的特点,确定了学校的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精神格言,它们分别是:

校风:合作 探究 务实 拼搏

校训: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

教风:严谨 敬业 博学 爱生

学风:勤思 善学 求是 笃行

办学宗旨:全面发展 突出个性 面向未来

同时,我们制定了代表学校形象的校徽、校歌、校树、校花,让这些精神食粮深入师生心灵深处,潜移默化陶冶师生情操。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1.文化活动凸显学校育人的亮点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中道德教育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同时,杜威再次指出:“所需的信仰不能硬灌进去,所需的态度不能粘贴上去。”灌输往往只是一种说教,只是把学生当作一种容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学校实施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学校一贯重视并加强学生课余活动主阵地建设,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活动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成立多个课外活动小组,同时注重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的多样化。既有思想性的和知识性的,又有娱乐性的和实践性的,还有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科技节、国庆节、元旦文娱晚会等,鼓励师生一起参与。

2.课程文化拓宽育人的渠道

课程的本体功能是培养人,它的基本功能是传递和选择文化。我们一直强调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正体现了课程培养人的功能。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则体现了课程对文化的传递和选择。而这两方面又是统一的,课程的实施既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又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强化德育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注重诸如思想政治课、班会课、晨会课等一些显性课程,其实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一样,同样对人具有全面的教育影响作用,特别是对人的情、意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如陶冶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审美能力,具有审美价值;促进人的智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意向、愿望和兴趣;健体功能,促进学生正常发育,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等。

3.环境文化助推育人的成效

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为了“看”,而是渗透到了每一堂课中,渗透到了课外活动中,渗透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让师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教育、学习、生活、工作。

现在当信步于岔中校园时,你时刻能感受到“奉献、进取、拼搏、合作、创新”的岔中精神,体会到“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教育理念,更能领悟到岔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文化品位。先进的校园建设理念使得岔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每一细节不仅做得好,而且有文化品位。漫步岔中校园,处处是文化。学校的每一座楼,每一面墙,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朵花带给师生的都是美感。岔中就是通过这些多种不同方式,不断传达新理念,扩展视野,规范行为,激发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热情。

总之,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发展的重要方面,学校要做强,必须在文化建设的创新上做文章,以此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我校在这方面的努力还仅仅是开始。今后,我们将在上级领导和兄弟学校的关心支持下,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以便推动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校园环境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大学校园 公共空间

什么是空间?空间的哲学定义:空间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运动的表现形式,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是绝对抽象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元本体和元实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是存在于世界大集体之中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普通个体成员。空间是运动的存在和表现形式。

而运动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行为和存在。那么,就是对行为与空间关系密不可分的很好的解释。空间相对于人来说有很多种类,如:家居空间与人的行为,广场与人的行为,办公空间与人的行为等等,在这里我们主要探索大学校园与人的行为心理。

为了系统的剖析大学校园与大学生之间重要的关系,我们专门在重庆科技学院作了详细的调研报告:重庆科技学院位于重庆大学城占地1500亩的新校区东邻歌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西有缙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地理优势得天独厚,学习、生活和文化体育运动设施齐全配套,是重庆市“文明单位”和“园林式单位”。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42000多平方米,藏书90.3万册,并拥有大批数字化信息资源。作为一所大学,学校的核心是学生。那校园的公共空间是校园空间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开放往场所,为师生提供信息交流空间、人际交往、物质交换重要场所。在调查中发现自由、开放、亲切、可参与性的公共空间最受师生欢迎。所以大学校园空间环境布局,特别是其中公共空间环境的布局对于大学交往行为和大学生心理、行为、友谊模式及个性发展有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公共空间模式通常驱使大学生活人往频率的提高,容易建立友谊。

结合我们的调查和以重庆科技学院这一所大学为例,我们可以总结出大学生一些规律性的行为及他们行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一、校园中主要的行为活动

师生日常生活中的教与学活动的集合,其行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学生日常在校园中主要行为活动是学习、运动、生活,主要活动空间主要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宿舍、食堂、运动场、公共活动场地等场所,且不断往返它们之间,行为具有规律性。因为学生在使用这些空间时有一定的规律性,也决定使用这些空间有一定的时段性。比如在操场上:上课的时候整齐有序;而在下课的时候则热闹非凡,是极其自由、开放的空间;在教学区:上课的时候决定了空间时段的严谨性,学生必须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而下课后的教学区又可以变成灵活的空间,如:学生的自习室、学生的班会、学生学习成果交流的场所等等。

二、大学生的行为除了一定的规律性之外,还有多样性,因此这就决定了我们大学校园的空间的多样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生活固然具有规律性,但也会在校内开展各种活动,比如人文活动,社交活动,学术活动,体育活动等等,广交朋友,同时进行学术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也多样起来,对环境的要求也开始丰富。

三、空间的交往性

空间环境要考虑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交往。现在的综合大学的办学宗旨都是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的全面型人才。要面向社会,就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我们调查在大学校园中学校很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了很多可供学生交往的空间。比如:大学生活动中心,在学生课余的时间充当了多样的角色:有时化身为文艺晚会的场所,有时候是交谊舞的场所,有时又是联谊会的场所等等。

四、集体与独立性

现在的大学生个性都比较独立,在进行集体行为的同时,也会兼顾个人行为,为单独学习、思考、活动提供空间场所。除了规律性的集体上课之外,自学与独立钻研的比重逐渐增加,并随着学年的提高,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比重也增加。教学、科研与生产的结合,使大学在高科技领域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大学规划一方面需要有独立钻研的学习环境,同时又需具备集体研讨及实验生产的场所。比如:试验基地,专门供学生集中思维和探索学习的地方,这种空间具有严谨性。

五、大学生除了对各种内部空间产生不同的行为之外,外部空间环境对大学生的行为也产生直接作用

比如:1.归属感的需求如果校园中某个公共空间,能够让同学们聚在一起,聊起相同感兴趣的话题,倾诉相似的烦恼,期许共同的未来,就可以使他们有强烈的归属感。因为他们在这里可以立即找到自己,一切熟悉的景物都给他们以安慰,使他们摆脱束缚,得到足够的认同与鼓励,从物质上与精神上两方面达到自主。2.舒适感的需求满足人心理和生理需求的空间:有着宜人的绿化、舒服的设施等许多实用和审美因素。空气清新,没有污染和臭味;安静,没有噪声;丰富多彩的绿化;与水景亲近;环境美丽而整洁;具有历史文化痕迹;有适于人们散步的场所和空间。拥有以上因素的校园公共空间,可以使大学生生活在其中充满舒适感。

总结:在大学校园中无论是封闭式、半封闭式以及开敞式的空间都与大学生的行为密不可分,在大学校园中如何营造适宜的大学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的作用尤为重要,我们仅以重庆科技学院作为普通高校的空间格局作为例子来探讨,当然还有许多特殊的空间形式在大学校园中存在,如: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等等,我们仅以此研究,希望在大学环境的建设中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健康、出色的人才。

参考文献:

校园环境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中职学校

1保护与传承的现实意义

2014年学校结合县域经济的发展,调整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思路,把保护和传承彭水县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让一些即将失传的文化进入校园,把彭水县非物质文化根植于课堂,让我们从未经历少数民族文化熏陶的学生在校园接受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召,同时把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职学生素质的一部分,形成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氛围。彭水县定位于重庆市生态保护区,发展地方经济重心落在生态旅游这个产业上,如何做好生态旅游,其核心就是把我县少数民族文化做成亮点,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经济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职业学校正好成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

2保护与传承的规划

为了做好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团队,对我县少数民族文化进行调研,同时展开了周边相关民族文化的考察与学习。根据调研制定出了我们要保护与传承的内容,同时做好未来发展规划。根据调研报告,我们发现首先要传承与保护是语言,彭水县是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苗语是一门古老语言,唯一遗憾的是这个民族没有文字,语言主要是口口相传,随着汉语不断深入人心,这门古老语言正在失去其阵地,全县会苗语的人数约占这个民族人数不到1%,这1%的比例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意味着再过20年,苗语将在我县绝迹。因此我们将苗语列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对象,并对其进行了规划。我们将在全校所有班级把苗语作为必修课,在旅游服装类专业,我们对这门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对整个校园文化进行了整体规划,逐步实施,民族元素将合理的出现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不仅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主题雕塑,还有少数民族文化长廊、民族文化展览馆,同时将一些符号化的民族元素融入校园环境中。通过三到五年的建设,将形成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育人环境。蜡染是苗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将蜡染的原始技艺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开发出不同类型的产品,将这些产品通过不同的平台推向市场,让这门原始的技艺焕发新的生机。苗族刺绣是苗族的另类文字,它记录了苗族变迁历史,这为我们了解这个民族提供了活生生的教材,将苗绣带入课堂,让同学们在一针一线之中接受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剪纸文化在苗族文化中有其特殊意义,剪纸不仅记录了苗族历史,还是苗族对外交流的重要组成,因此我们规划将剪纸作为非遗文化和校园文化相互融合的主打产品。苗族歌舞也是苗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规划让浅谈少数民族文化在中职学校的传承与保护黄胜利(重庆市彭水职业教育中心)苗歌进入课堂,同时把汉化的苗歌翻译成苗语,变成真正的苗歌,将舞蹈通过精品历史舞台剧形式展现在民众面前。少数民族体育也纳入了我们规划,一是把现代礼仪与传统礼仪结合,开展大课间礼仪操;二是结合我县是少数民族射弩基地县,把射弩作为一项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深入打造,为我市少数民族体育发挥示范作用;三是开展土家族竹铃球活动,让课余活动丰富多彩。结合我县的民族特色,把少数民族菜系引入烹饪专业,发扬我县特有的饮食文化。

3保护与传承的实施

做好规划,重在实施,学校通过把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纳入重庆市示范校建设,其目的就是不遗余力推进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首先学校聘任了一名苗语教师,开始在全校进行苗语教学,不同班级要求层次不一样,未来会进入窗口行业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苗语,还要学会将汉语翻译成苗语,会用苗语进行歌唱等技能。其他班级要求日常用语和日常交流。同时鼓励其他专业教师学习苗语,培养自己的苗语教师,为苗语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建成的展览馆收集了大量少数民族作品和日常用品,为同学们了解自己民族文化提供了基地,了解到自己民族的历史,这对同学们学习民族文化提供了兴趣的起点。学校根据规划将在未来五年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示范校。通过将刺绣、蜡染、剪纸、民歌、民舞、体育、菜系等引进课堂,将这些文化纳入必修课程,不仅起到了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学校将通过电商平台、进入景区等方式将学生和产品进行市场化推销,将学习与产业进行对接,学生得到一部分收入,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与单纯的学习相比,对保护与传承将起到更好的推进作用。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学校通过各种资金渠道来保证各个项目推进与实施。当然这个项目继续推进还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市场化运作,这样少数民族文化的延续才具有生命力。

4保护与传承的未来

校园环境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摘 要】案例分析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文章针对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案例分析法的实用价值,并从案例挑选,案例实施,案例教学评价及案例教学效果方面进行论述,同时用实际案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案例分析;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是我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中的重要专业课程,因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同时也是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但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由于先期未开设城市规划概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规原理、中外城市建设史等相关课程,因此缺乏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的储备。同时上述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均压缩成一章或一节且未设置实践环节,进而导致学生理解一些城市规划思想和理论很有难度。再加之教材中理解性、文字性的内容较多,所列举的国内外案例又较陌生,学生很容易感觉本门课程枯燥无味。另外因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时少而内容庞杂,教师大多采用以讲为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是让学生易丧失学习兴趣。

因此,为了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在讲授本门课时,必须引入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研究法,属于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一种,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的。哈佛大学的“案例分析法”,开始时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技法用于高级经理人及商业政策的相关教育实践中。20世纪80年代被我国引入到教育领域中,并逐渐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它通过学生在对案例分析过程中的思考、分析和讨论,启发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去分析和理解事物,提高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学的互动,使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体,提高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性和创造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入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案例,并通过共同的分析和讨论,启发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缩短规划理论与实践运用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 案例挑选

案例的优劣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成败,所以挑选案例一定要认真严谨。获取案例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电视、广播、等途径。结合本专业特点,案例也可以是自己亲自参与规划设计项目,由于是亲自经历,更易于做到去粗取精、把握重点。总的来说,一个好的案例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1 熟悉

城市规划研究的对象是城市,所以应该选择学生所在的城市或熟悉的城市案例,这样才能引起共鸣,具有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陌生城市的发展历史与现在不熟悉,因此不容易产生亲切感,进而会丧失注意力。

1.2 新近

案例是近期发生的,学生的关注就会很高,对于早期发生的范例,学生会感到很陌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3 趣味

案例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最好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有密切联系,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活跃课堂气氛。

1.4 典型

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概括相应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思想、理论、方法和原则,让所学理论知识尽可能体现在案例分析中。

1.5 创新

案例具有启发学生多视角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设立的问题具有引导性和创新性,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案例实施

教师在按上述要求准备好案例后,在教学中还要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和引导。案例教学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具体实施:

2.1 案例引出

案例引出——这是课堂实施的第一步。通过教师用精辟的语言组织来介绍案例,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介绍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的基本概况、基本的设计步骤与方法、设计的切入点以及为何从最初的方案走到现今的设计成果等,学生对比充满了好奇,非常感兴趣。

2.2 由例导理

通过案例来导出课堂知识点,并紧扣教材讲解基本理论、原理、思想和方法。同时教师可以给出任务书,布置课下作业。

2.3 课堂讨论

这是案例教学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最考验教师综合把控能力的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调

研结果展开分组讨论并由学生代表发言,集体交流,也可以在案例分析后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开动脑筋,认真交流与探讨。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课程内容与案例的相关性,正确把握案例的特殊性与理论知识普遍性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释分析案例。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扮演组织者、主持人、导演的角色,把控全局,同时要善于调节课堂气氛,如遇学生意见分歧大,讨论激烈时,要及时沟通和交流,在学生反应平淡时,要抛出问题,引出争论,而学生没有反应时,要善于打破僵局,给予点拨,当学生讨论偏离正题时,要正确引导。对有些同学较幼稚或偏激的意见,不要立即做出批评,否则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也不能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要有耐心,多进行交流和沟通。

教师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必要时可做简要记录。最初的发言讨论是用来扩展和深化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当大家讨论到一定程度,对意见比较等中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进行重点讨论,对于讨论过程中引申出来的问题,教师也不能忽视,这可能是学生以往学习过程中的盲点或漏洞,应及时予以纠正和点拨。

2.4 总结评析

教师作总结归纳,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在总结发言时,要从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思路出发,并不断提高深度,引导学生多层次思考问题,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对案例的认识,巩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 案例教学实例

3.1 案例一:结合贵州民族大学老校区校园规划建设,分析高校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本要求

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一种,目的是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施工设计,也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衔接最为紧密的一个规划层次。而高校校园规划正是近几年全国大学城建设中的热门话题。为了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我们以贵州民族大学老校区作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围绕校园功能分区,校园建设空间规划、校园道路交通组织、校园环境及景观设计等内容进行调查与思考,一些同学通过分析、归纳老校区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功能分区不明确,建筑形式太单一,道路交通组织不完善,人车混行状况明显,人文环境气氛不足等,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一些同学通过前期分析研究,认为大学校园规划必须首先满足学校使用者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人性化尺度和空间,营造人文环境,并以贵州民族大学老校区为例,撰写“大学校园——我的梦”的优秀调研报告。

3.2 案例二:结合贵州民族大学教师宿舍区,分析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居住区实际上是有四大物质要素来构成,即住宅建筑、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系统和绿地景观。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为了给居民营造一个生活方便、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从而将上述要素进行合理、科学的组织与布局。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贵州省山区,缺少一定的生活体验与社会体验,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于是我们以贵州民族大学教师宿舍区作为调查对象,组织学生对宿舍区的规划布局形式、住宅空间结合、公建配套、道路交通组织及绿地规划设计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以访问形式收集一些老师对宿舍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大多数学生以为宿舍区的住宅组合形式比较单一,可识别性不强,公建配套不足,车辆随意停放,绿地面积不够等。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加深了学生对居住区规划设计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3 案例三:结合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干户苗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分析城市遗产保护规划的基本方法

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未设置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及相关课程,学生普遍反映教材内容难以理解。因此在讲授本章基本理论后,布置学生课下查阅、收集有关西江苗寨的资料。在案例分析课上,首先教师对西江苗寨保护规划的编制思路和内容进行精心的讲解,并配合图纸的展示,使学生能够形象生动的理解案例内容,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①规划中保护范围划定的依据是什么?②苗寨历史建筑利用除了规划中提到的方式之外,你认为还有何途径?③规划中建设高度的控制方法是否有合理,为什么?④试分析贵阳市的特色要素。由于学生曾在西江苗寨美术写生,因此在课堂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通过对以上问题的

析与讨论,学生对城市遗产的保护规划的方法和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

4 案例教学考核评价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对学生的考核,它是反映学生学习进步和学习效果的手段。针对案例教学的特点,我们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从教师角度来说,可以将学生课前准备、实地调研、课堂参与讨论情况等作为考核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具体的讲,主要根据学生掌握案例内涵的程度,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事物是否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学生方面,可以通过学生本人对案例学习过程的反思,总结自己在其中的成长情况。

5 案例教学效果

笔者在通过教学中引入趣味性、现实性坚强的案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转变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氛围,以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永无止境的,需要我们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研究、总结和完善,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案例分析教学模式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