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微公司财务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解决建议;信用评价体系
一、引言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 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这个概念是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于2008年提出的。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各类企业总数为1527.84万户。其中,小型微型企业所占比重高达94.15%。虽然其数量庞大,却是我国的弱势群体。据调查,大多数的小微企业人数在50人以下,正是其公司规模小、资产薄弱、抗风险能力低导致很多银行将它们束之高阁,不愿放贷。尽管如此,小微企业仍为创造劳动岗位、扩大城乡就业带来巨大贡献。因此,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自身因素的制约和金融制度不完善,使得小微企业在贷款一途频频碰壁。
郭田勇(2012)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道:“小微企业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业务较为传统或者与生活休戚相关的企业;另一种则是高科技的初创企业。”由于第二种小微企业得益于中小板市场和股权融资的帮助,融资条件较为宽裕,本文不做进一步探究,而是主要集中在以粗放式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粗加工或是传统制造的资源型和传统型小微企业身上,因为它们不仅是市场的主体,更是融资难的主体,因此融资难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小微企业“先天不足,后天不争”
1. 小微企业自身实力薄弱
总体来说其实力薄弱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严重依赖廉价的生产要素,随着国内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小微企业成本不断升高。二是创新原动力不足,小微企业急功近利的倾向严重,不肯将自己投入到科技研发上。三是粗放式经营,规模小、科技含量较低造成了小微企业粗放式经营的现状。四是经营缺乏诚信,公司所提供的财务报表不可信。五是严重缺乏人才,小微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吸引力小,即使来了也很难留住。六是较差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也成为了制约其申请授信的主要障碍。
2. 信息闭塞不透明
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另一个原因是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外公开。由于获取大中型企业财务信息的成本较低,因此大多数银行更青睐与大中型公司合作。而对于大多数的小微企业来说,其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不规范,没有审计或是审计不健全,并且经营记录不完整,这些都导致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进而银行放弃贷款。
3. 小微企业受企业主个人偏好影响,容易陷入财务危机中
大多数的小微企业都是家族企业,这导致了企业的创办者一般既是所有者,也是管理者。由于一些小微企业主经营理念和认识观念存在偏差,致使一些小微企业根本就不想与政府、银行打交道,仅仅依靠自有资金“单打独斗”。而大部分小微企业由于税负过重,加之银行贷款难求,很多小微企业选择通过个人出资和民间借贷的方式为公司运营提供资金支持。比如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调查数据显示,77%的小微企业创业初期的资金来源为企业主个人积蓄,23%的资金来源为民间借贷。正如罗丹阳(2009)所说,民间融资中加入了信任、互助、容忍等社会资本的需求,因此,成为中小企业的自主选择。但是一方面民间资本有限,无法独立承担企业运营过程中所需的庞大资金,容易造成初创企业因资金不足形成全面负债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民间资金持股比例受到限制、透明度低、风险与回报不成正比、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存在,容易助长非金融活动和地下金融活动的发生,隐藏巨大风险。
(二)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难求
1. 高额的贷款利率使小微企业贷款成本居高不下
小微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其一在于银行利率。据调查,小微企业在贷款时的实际利率远远高于市场的基准利率。如果商业银行采取存贷款挂钩、提前扣除利息、搭购相关理财产品等措施,那么实际贷款成本接近甚至将超过银行基准利率的两倍。
2. 小微企业收款难
目前我国的金融发展模式是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主导发展模式,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对小微企业的金融供给严重缺失。
由于小微企业所需的贷款以“小、短、频、急”为主,其生意经营的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企业主更是频繁更换,不利于银行收回贷款,因而大多数的小微企业入不了银行放贷的法眼。
3. 我国金融机构信贷服务不够完善与到位
(1)银行缺乏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信贷渠道。比如当银行受理大中型公司时,都会在一个授信渠道进行受理,而当小微企业申请贷款时,大多数的银行都会将贷款性质由公司贷款转为个人贷款或是小额贷款。虽然近几年随着城市银行的兴起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块金融缺失,但依旧听从于政府的行政管理,在法人结构上存在较大缺陷的现象依旧存在,无法给小微企业带来利益保证。
(2)各家金融机构从资金的安全性方面考虑,对贷款企业的条件要求都相对较高,审批手续也很繁琐,特别是由于信贷产品创新不够,缺乏新型的信贷服务产品,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无法满足小微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而且小微企业规模小、在金融管制严格的条件下,缺乏有效的资产抵押,金融机构是不会对其贷款的。另外,具有政府背景的中小银行又无可避免的向大型银行发展,导致同质化银行盛行。
(3)银行缺乏对小微企业经营优劣的评判标准,仅仅采取资产负债率、流动比、利息保障倍数等对小微企业进行评级。由于小微企业不同于大中小企业,人数较少,资产薄弱,无法采用同样的授信尺度和评价体系,因而很难入银行的“法眼”。
(三)缺乏完善的金融制度支持和有效的政策保证
1.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受行政干预影响严重
爱德华・肖(1970)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强大的行政干预抑制了经济增长。而较低的民众储蓄意愿和较高的公司融资需求形成了固化的资金分配模式,造成了弱小的中小微企业无法获得充足资金被排挤在金融系统之外的局面。所以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众多中小企业难以跨入金融市场门槛,从而拉低了经济发展速度。因此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固化的金融市场分配格局很难给小微企业再分一杯羹。
2. 政策无法真正惠及小微企业,帮助其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继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政府不断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7次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取消100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多次下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等。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完善再贴现业务管理,支持扩大“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的通知》,银监会下发了《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并适度放宽货币政策,但收效甚微。据中国《小微金融发展报告2014》指出,仅43.1%的参访企业表示享受到了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由此可见,目前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缓解小微企业融资贷款难的问题,但小微企业举步维艰。其原因在于:一是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比如银行规定面对于产生不良贷款的企业要进行责任追究。这直接降低了小微企业对贷款的积极性,所以收效不佳。二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直以来,政府降低对小微企业的税收都是解决其利润微薄的重要措施之一,尽管近期国务院新出台了扩大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实施范围,但对于仍要面临18个行政部门、涉及的收费项目高达69个的小微企业来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三是行政收费较多。小微企业从创立之初,就要向各家商业银行、发改委等部门和中介服务机构等上缴近千种费用。尽管国家一再强调降低费用,但对于有行政事业背景的单位来说,这样的措施会影响其地方财政收入,因此在执行时有诸多困难。
三、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解决建议
(一)小微企业层面
1. 主动与大中企业合作,实现横向型技术转移
一方面,有创新能力的小微企业可以抛售自身技术专利权给大公司,形成以新技术为核心的营销模式;另一方面,对于粗放型生产的小微企业可以通过与大中型公司合作的方式学习新的技术,提升自身企业实力,实现公司转型升级。
2. 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
一是建立权责分明的现代企业制度。小微企业应明确公司员工的角色分工,避免不同岗位职责不明,尤其对于家族型小微企业,更应坚决摒弃“一家独大”的家长式管理模式。二是企业主应稳住心态,坚持其主营业务,走一条“精、专、新”的产业发展之路。在市场分析时,小微企业不应太过注意市场的变动,应以产品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追求产品质量与品牌,实现由产品制造到产品创造的改变。三是小微企业应强化品牌的开发与培养。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综合实力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企业的成功就是一个品牌的成功,而品牌的成功则依赖于企业良好的信用意识和诚信经营。比如民企“老干妈”依靠品牌与技术从5元到25亿的蜕变。可见打造企业品牌是占据市场的重要方式之一。
3. 诚信经营,完善企业产物管理制度
大多数企业由于自身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管理不规范、内部信息不透明,使得银行对其缺乏贷款积极性。因此,小微企业应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司财务制度,定期向放贷方提供公司有效的财务信息,减少因信息不对称给双方交易带来的不便。
(二)银行及金融机构层面
1. 建立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将小微企业纳入央行征信系统
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少。在直接融资方面,我国对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门槛过高,导致小微企业无法通过上市融资,更不要提IPO、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等方式;在间接融资方面,银行的内定优质客户主要集中在央企、大中型上市公司等,导致小微企业无法进入其VIP客户群。另外,本应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却接连“剥削”已经深陷困境的小微企业。表面上,银监会虽然有规定对小微企业征收费用“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4倍”,但是在小额贷款公司通过所谓的档案费、管理费等名目众多的费目之下,小微企业的最终融资成本一般均要在20%以上,部分甚至高达40%。因此,建立以信用为担保单位的新型信贷关系显得极为迫切。利用小微企业或是小微企业主的历史信贷信息,建立起以小微企业为中心,链接央行征信、结合大数据分析系统,能够为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指导的信用评价体系平台,同时为银行提供小微企业的“软信息”,从而弥补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不足,也为银行节省庞杂的审核劳动,降低放贷成本,提高后续服务与风险管理水平。
2. 借鉴国外小微企业的发展策略
美国实施的贷款担保计划,或是欧盟的大中小微联盟的发展形式,都值得我们去借鉴。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实施银行及保险公司对小微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行风险共担的机制有助于银行分散风险,帮助小微企业融资。一方面扩大保险公司对小微企业贷款类业务的承保范围,另一方面实施将应收账款捆绑抛售的方式,对短期内无法收回的款项进行处理,使小微企业可以尽快取得一定额度的现金,避免出现因应收账款拖欠而资不抵债的情况。
(三)政府层面
【关键词】企业融资管理;问题;措施
1.企业融资管理的目的
企业的融资管理是为了达到在合适的时间筹措到合适的资金,并使融资风险最小、融资效益最大的目的。第一,适当的筹措资金可以满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投资需要,使得资产建设周期变短,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第二,适当的筹措资金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资金闲置,减少资金闲置的机会成本。第三,适当的筹措资金结合合理的选择融资机构,可以达到所有者权益资金利润率最大,企业的财务管理最优的目的。
2.影响企业融资管理的因素
正确合理的融资方式指的是融资的金额最合理,即资金不会不足也不会造成闲置,融资的风险最小,融资的成本最少。其中企业要是想选择一个正确合理的融资方案,就要考虑到本企业的所有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下面将对这些影响要素进行简单介绍。
2.1企业的内部因素
影响企业融资的内部因素是指企业自身的因素,包括:企业的资本结构、经营能力、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发展前景和企业在业内的形象。企业的这些内部因素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变化而相应的发展变化的,所以企业在进行融资时要以动态的眼光去考虑这些因素,不断调整融资决策,灵活的进行融资管理,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2.2企业的外部因素
影响企业融资的外部因素是指除了企业内部因素之外的所有因素,即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企业外部的金融环境、市场环境、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等等。因此企业在实行融资管理和选择融资方式的时候,要全面的考虑国家新出台的有关融资的法律政策、经济政策、税法政策等,及时对自身的融资方式进行调整,找出最优的融资决策。
3.企业融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企业的融资环境混乱,融资渠道与融资资源差别甚大,融资方式不规范。由于企业的融资管理受到各种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以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也是涉及到多方面的,下面将对企业融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与探讨。
3.1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太低
尤其是小微型企业,本身企业的规模小,管理落后,同时小微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数没有融资的概念,更不用说实现合理的融资方式。这些企业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先进的管理理念、规范的财务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这些企业在融资管理与经营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管理水平不高。
3.2企业的融资渠道太少
由于企业的融资渠道太少,使得企业融到的资金不能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企业实现直接的融资,还会遇到很多困难。融资圈子的狭小,也增加了企业融资的困难。这些都使得企业在融资方面遇到瓶颈,无所适从。
3.3企业融资没有长远眼光
目前,大多数进行融资的企业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没有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急功近利,盲目融资,不但使得自身发展受到限制,也扰乱了融资市场。
3.4企业的融资效率不高
目前我国的所有商业银行都对贷款企业的规模有严格的限制,忽略了企业经营发展的需求与宗旨,对于融资人员也也不能做到正确的监督。上述情况不仅使银行市场的改革进程受到影响,也没有严格的明确相应的权利和责任,也使得融资监督标准的作用和职能一直下降,进而造成企业的融资效率很低的局面。
4.解决融资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4.1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
企业要向成熟的大型企业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定期进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融资人员的专业知识,加强对国家对企业规定的各种财务制度和经济政策的掌握。同时也要提高融资人员与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有效有力地利用企业的信息,正确的评估企业的融资金额和融资风险,从而能够做出正确的融资选择。
4.2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
企业的融资要尽量尝试除了股市、债券和银行等传统融资渠道之外的其他的融资方式,例如并购、租赁和信托等。但是企业在尝试其他融资渠道的同时,要保证在符合国家允许的政策和法律前提下,整合融资渠道。
4.3选择正确的融资方案
进行融资的时候,企业要考虑自身的总体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设计好多种融资方案,然后运用专业技术对各个方案进行评估,选出能够使得企业效益最大化的方案。其中进行评估的时候要考虑到的因素有:一,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与发展前景;二,企业本身的资金成本和财务状况;三,融资方案的风险性。
4.4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
传统的融资方式例如银行等应该加强对小微型企业的信誉度和发展能力进行考量,而不是仅仅关注企业规模的大小来决定是否贷款。还有就是要进行融资制度的改革,减少融资过程中繁琐复杂的程序。加强融资法律与制度的建设,起到对融资活动的规范与监督的作用。
4.5使企业的资本结构最优
融资管理活动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持使企业的资本结构最优化,使得企业的融资风险在公司可控的范围内,达到企业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这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达到,第一,企业要通过提高加权平均资本、降低负债资本、最小化筹资风险,使企业权益性和收益最大。第二,企业要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建立完善的规范和制度,来约束企业的财务活动,最好的发挥公司财务管理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赵文竹.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管理问题[J].中国证券期货,2013(3):34-36.
【关键词】营改增 施工企业 影响 对策
一、“营改增”出台背景及相关政策解读
(一)“营改增”内容
“营改增”是指营业税改增值税,即之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为缴纳增值税。所谓营业税是指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个税种。而增值税是指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个税种。“营改增”能减少企业重复纳税环节,降低企业税负,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实现国家经济繁荣。
(二)“营改增”出台背景
2011年11月16日,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和《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明确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2012年7月31日,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根据国务院第212次常务会议决定精神联合印发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北京等8省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2]71号),明确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含宁波市)、安徽省、福建省(含厦门市)、湖北省、广东省(含深圳市)等8个省(直辖市)。2013年4月10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自8月1日起,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并择机将铁路运输、邮电通信等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
(三)“营改增”施行现状
依据国务院有关规定,自2013年8月1日起,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并择机将铁路运输、邮电通信等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目前“营改增”还没有在建筑施工行业试点。
二、“营改增”对施工企业的影响
(一)“营改增”对施工企业税负的影响
“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企业营业税是固定的,且全额征收,不存在抵扣。目前施工企业是依照工程结算收入的3%来缴纳营业税,而且不论施工项目盈亏均需缴纳。而增值税则可以抵扣相关进项税额,实现税负转嫁,如施工企业在采购材料、设备、办公用品等时,即可抵扣进项税额实现税负转嫁。而且增值税只对工程项目增值部分计征,而工程项目的盈亏将决定直接企业缴纳的增值税额。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如只有微利甚至亏损,则企业可能出现增值税税负低于营业税税负的情况。因此,从理论上讲,“营改增”有利于降低施工企业税负。而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普遍存在企业资质参差不齐、票据管理不规范等现象,施工企业在进行材料采购时难以及时获得合格有效的增值税发票,有些施工材料甚至来自于当地农民,根本没有发票。而且,施工企业大多属于人力资源密集型企业,人力成本占比较大比重,如果不能实现人力资源有效外包,企业难以实现减税目的。
(二)“营改增”对施工企业内部管理的影响
首先,“营改增”将导致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施工企业施行“营改增”试点后,由于增值税目前适用于服务业,企业会依照自身实际逐渐调整发展战略,由单纯的制造生产企业逐步调整为制造、服务并重甚至以服务为主导型的企业,如企业可将将人力资源外包出去,以抵扣进项税额。其次,“营改增”将带来施工企业财务制度的改变。“营改增”施行后,企业原来应对营业税的财务制度如发票管理、财务报表编制等,必然与增值税财务管理不相适应,企业需要改变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以满足增值税财务管理需要。而且,“营改增”后,企业资产结构和现金流量将发生变化,企业需要改变现有的资金管理制度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再次,“营改增”将推动施工企业生产技术的革新。“营改增”施行后,施工企业在材料、设备的采购上可以抵扣进项税额,施工企业就能通过采用优质材料、及时更新设备来提高企业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增值税中关于无形资产的转让政策,也会使施工企业有意愿改革生产工艺,促进生产技术的革新。最后,“营改增”将影响施工企业员工的管理。“营改增”的施行需要企业内部具备相关财税人才,财务人员应熟悉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流程,并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和税务知识,能正确理解国家税务政策。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加大对相关财务人员的引进和培养,为企业施行“营改增”积累相应人力资源。
(三)“营改增”对施工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差别在于,营业税是全额征收、没有抵扣,但增值税却可以通过抵扣相关进项税额将税负转嫁,这将减少企业重复计税环节,减轻企业税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利润水平。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剧,经济危机的次生效应还在继续,施工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国家政策不断调整,施工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而“营改增”能帮助企业提高利润水平,企业有更多的资金增强面对经济危机和市场竞争时的应对能力。“营改增”后,企业可以通过外包剥离非核心业务,购进可抵扣进项税额的先进设备和优质材料,加大对核心业务的研发投入和生产工艺的革新,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和生产流程,增强企业科技含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取得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三、施工企业应对“营改增”的对策建议
(一)施工企业要做好迎接“营改增”的思想准备
2013年4月10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实行“营改增”是国家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营改增”试点启动以来,改革成效逐步显现,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中小规模纳税人税负减轻,促进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并逐步在全国推行。所以,施工企业必须深刻意识到“营改增”作为当前国家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虽然目前,“营改增”试点范围还没扩大到建筑行业,但施工企业仍要保持高度紧张的状态,从思想上做好迎接“营改增”的准备。企业管理层要明确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决策,企业必须予以积极配合,坚决执行,把“营改增”看成是倒逼自己加强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良好机遇。同时,企业应加大在内部的宣传力度,引导员工积极做好迎接“营改增”的思想准备,使企业上下一心,共同迎接“营改增”试点到来。
(二)企业应探索建立适应“营改增”的管理机制
首先,施工企业应加强供应商管理。“营改增”施行后,施工企业应选择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供应商并索取相应增值税发票,这样才能实现进项税额的抵扣。实在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也应尽量要求对方提供税务部门代开的增值税发票。其次,施工企业要加强合同管理。施工企业在进行承包、采购活动时,一定要仔细审阅合同,明确付款流程和税费凭证,切不可盲目支付。同时在转包、分包合同中,施工企业应明确增值税发票承担者。再次,施工企业应改善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按照增值税税务要求进行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核算,提高会计核算水平,规范增值税发票管理。企业应加强资金管理,强化财务监督和控制,以应对可能的支付压力。最后,企业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养。企业应组织员工进行“营改增”税务政策的学习,同时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财务知识和税务知识培训,使财务人员迅速转换角色,能熟练掌握增值税的会计核算环节,掌握国家相关税务政策,规范增值税发票使用管理,按要求及时报税和索取凭证。
(三)施工企业应加强税收筹划,合理减负
相较营业税而言,增值税的税务筹划空间更为广阔。施工企业应该在取得真实、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的基础上,合理选准筹划切入点,通过严密分析、科学筹划,制定能够最大限度实现企业减负要求的筹划方案。例如施工企业发展壮大后,在分支机构是子公司还是分公司的设立问题上,企业可以根据增值税的纳税特点,尽量将分支机构设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并且为子公司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这样施工企业与子公司之间就可以抵扣进项税额,减轻企业税负。又如,企业在采购材料时,应选择一般纳税人作为供应商,这样就可以抵扣进项税额。还有企业大型固定资产的租赁与采购的税收筹划、运输费用筹划等。
四、结论
“营改增”对施工企业来说,风险与机遇并存。施工企业在“营改增”试点到来之前,应积极做好思想准备,转变思想观念,探索建立适应“营改增”试点后,及时化解“营改增”带来的风险,抓住机遇壮大自身,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建筑企业对营改增的对策建议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