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文化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
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整改落实方案经文化局党组讨论通过。整改落实方案注重可操作性,整改措施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明确时限。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按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分别提出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分管领导、分管部门,使整改落实工作有章可循。在统一认识、深入调研、分析检查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和完善促进经济科学发展以及搞好本单位工作的政策措施,把建立健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整改落实的一个重要内容。采取会议和书面方式向拟参加满意度测评人员通报,并向党员、职工公布,接受监督。党员干部围绕制定、贯彻整改落实方案,积极建言献策,努力转变作风、改进工作。及时召开整改阶段动员会,安排部署整改工作。“整改提高”是工作见成果的阶段,做好整改提高工作的动员部署,是搞好整改的基础。
二、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将文化系统梳理出来的问题进行整改。领导班子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边整边改。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向和工作方法,切实解决查找出来的、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解决问题突出重点,查找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多为职工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促进科学发展的实事。全面比较、分析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
着重研究解决政策制度层面和文化局职能范围的突出问题,对需要集中解决的突出问题高度重视,党组进行认真研究,集中各方力量,上下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务求实效,努力取得几件实践成果。对认真梳理出来的问题和建议,合理分解任务,确保责任到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对各种问题和建议认真梳理归类,将整改任务层层落实,明确整改时限,能近期整改的,立即整改,需要逐步整改的,作出说明,强化措施,逐步整改,把整改责任、人员、措施、时限落到实处。
整改落实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最出成果、最见成效的阶段,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最为关注的阶段,必须切实抓紧抓好。把学习实践活动放在工作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努力使学习实践活动与新一轮思想解放有机结合起来,推进观念转变、作风转变、发展环境转变,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使学习实践活动与部署、启动全年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安排部署全年工作,牢牢把握做好工作的主动权。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办成几件群众普遍期待的实事好事。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系统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使工作水平、作风状况、队伍面貌有一个大的改观。
三、完善体制机制
从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努力解决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等突出问题,逐步形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要认真清理现有的规章制度,切实做好废、立、改的工作。着重建立健全推动经济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着重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要认真学习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充分借鉴学习调研成果,充分运用分析检查报告,勇于突破制约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束缚。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切实取得一批推动科学发展的制度成果。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制度体系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对于已经列入整改落实方案的体制机制性问题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落实。对需要较长时间研究解决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列入本单位整改落实方案的中长期任务,按整改计划坚持不懈地抓实抓好。通过抓整改、办实事、解难题,使整改落实阶段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造良好政策制度环境上下更大功夫。对学习实践活动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对现有的政策措施、意见办法、规章制度,要进行全面清理,该废止的及时废止,需要完善的及时修订完善,需要新建的要及时制定出台,扎实推进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
构建政风、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是促使评议工作由阶段性、集中性向常态化、制度化转变,真正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其中以完善各种制约监督机制最为重要。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手段,特别是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监督,有效杜绝了权力失控、决策失误等行为发生。建立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做到权责统一,有效地杜绝干部职工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逐步推行政务公开制度。通过设立政务宣传栏、及时更新网站文章等形式,及时公布服务承诺、收费事项和办事流程,让权力运行处于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之下。
四、搞好总结测评工作
学习实践活动基本完成时,做好活动的总结工作。在此基础上,对文化局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满意度测评。在本环节具体工作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做好活动总结。总结工作既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又要指出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并将文化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情况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通报。
第二,组织好群众满意度测评。主要测评两项内容:一是对解决文化局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突出问题的满意度;二是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情况的满意度。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印发满意度测评表。合理确定参加测评人员的规模、范围,使之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又规模适中,参加测评人员范围应与评议本单位分析检查报告人员和通报学习实践活动总体情况的人员范围统筹考虑,力求测评工作简便易行,测评结果真实可靠,注意防止盲目攀比测评结果。
第三,测评结果要以适当方式向职工群众公布。根据测评情况,进一步完善整改落实措施,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中尚未解决的问题继续得到有效解决。
五、召开活动总结大会
8月上旬,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邀请指导检查组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及时召开总结会议。
一、基本做法
(一)成立领导小组,营造气氛。为了加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领导,单位成立了以*同志为组长、*同志为副组长、*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安排我单位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活动一开始,单位就制定了详实的实施方案,召开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会后,单位利用广播、橱窗、板报,印刷材料等,做好宣传工作,并编发活动简报,营造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良好氛围。
(二)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在学习阶段,我们组织全体干部职工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活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学习与专家辅导相结合、集体讨论与个人交流相结合、写笔记与写心得相结合,考试与竞赛相结合,先后学习了十七大报告、上级领导的讲话精神、县领导*在全县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以及有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资料等。通过学习,广大职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明显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三)全面分析排查,整改提高。通过“五查”,我们找准了存在的突出问题,查清了问题根源,提出了思路对策,形成了分析报告,具体做法是:
一是建言献策集中民智。单位组织开展“科学发展献计策”活动。针对我单位发展的薄弱环节,通过召开座谈会、打电话、发放调查表、网络征集等方式,组织干部职工建言献策,并听取各界、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此次活动共收集到各类意见建议168条。
二是理清思路制订措施。针对建言献策活动征求到的意见建议情况,分门别类,责成相关人员撰写专题报告,就当前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工作措施,确定了责任人,限定了时间,并对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进行了公示。
三是督促落实解决问题。针对*和*这两个主体,结合征求到的意见,我们坚持两个“不懈”:一方面,*安全教育常抓不懈。开展*会,结合抗震救灾、防洪防火、安全生产等内容进行安全常识的普及。并督促相关部门查漏补缺,把不安全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另方面,*培训常抓不懈。针对新进*管理经验贫乏,*不熟,*未系统学习的现状,单位把培训任务分解到*科、*科;与此同时,加强集体学习,以老带新,结对培训。并在四月底五月初,利用两个双休日进行了青年*基本功比赛活动。
二、主要成效
(一)积极改进决策制度。通过学习,领导班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意识进一步增强,坚持班子集体议事,重大决策必须通过教代会审议通过的议事制度。
(二)积极谋划单位发展。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单位充分发动广大职工集思广义,班子成员也多次调研、学习兄弟单位的经验,积极争取县里的支持,多方论证,积极探索单位发展的新思路,确定了立足传统特色,把我单位办成全县*示范基地的思路。
(三)积极解决热点问题。一方面,针对群众反应的*硬化问题,单位经过多方努力,现已立项。入秋前,群众呼声最高的人造草坪在单位的多方努力下,筹措了部分启动资金,现已开工修建。另一方面,单位领导班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目前登记造册工作完成,此项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由于方法得当,解释到位,思想工作耐心,广泛受到好评。
(四)单位教育坚持科学节能和自我环保。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节约用电用水教育的同时,对单位用电用水进行专人统一管理。同时,组建*小组,监督和管理*卫生。
三、经验体会
(一)坚持自觉能动与完善机制相结合。在增强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的持久性上下功夫。在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的同时,我们不断完善监督考评机制,努力做到三个公开:即公开个人学习次数(参加集体学习的次数),公开个人学习内容(包括学习笔记、心得体会等),公开个人学习结果(考试成绩)。
(二)坚持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在增强理论学习的实效性上下功夫。坚持以科学理论观武装头脑,促使广大干部职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学习内容上,既学政治理论、学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又学*、*、*等。
(三)坚持理论研讨与*实践相结合。在增强*理论学习的创新性上下功夫。要对照先进单位的发展意识、发展成就、发展方向,查找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形成争做*开拓创新急先锋和谋求单位理性科学新发展的共识,并把先进的科学的方法运用到*工作中。
(四)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单位制定了相应的《领导集体决策重大问题议事规则》,进一步提高了单位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集体决策都能够建立在民主的科学的基础之上,并得以贯彻落实。
一、基本做法
(一)成立领导小组,营造气氛。为了加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领导,单位成立了以***同志为组长、***同志为副组长、***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安排我单位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活动一开始,单位就制定了详实的实施方案,召开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会后,单位利用广播、橱窗、板报,印刷材料等,做好宣传工作,并编发活动简报,营造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良好氛围。
(二)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在学习阶段,我们组织全体干部职工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活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学习与专家辅导相结合、集体讨论与个人交流相结合、写笔记与写心得相结合,考试与竞赛相结合,先后学习了十七大报告、上级领导的讲话精神、县领导**在全县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以及有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资料等。通过学习,广大职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明显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三)全面分析排查,整改提高。通过“五查”,我们找准了存在的突出问题,查清了问题根源,提出了思路对策,形成了分析报告,具体做法是:
一是建言献策集中民智。单位组织开展“科学发展献计策”活动。针对我单位发展的薄弱环节,通过召开座谈会、打电话、发放调查表、网络征集等方式,组织干部职工建言献策,并听取各界、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此次活动共收集到各类意见建议168条。
二是理清思路制订措施。针对建言献策活动征求到的意见建议情况,分门别类,责成相关人员撰写专题报告,就当前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工作措施,确定了责任人,限定了时间,并对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进行了公示。
三是督促落实解决问题。针对**和**这两个主体,结合征求到的意见,我们坚持两个“不懈”:一方面,**安全教育常抓不懈。开展**会,结合抗震救灾、防洪防火、安全生产等内容进行安全常识的普及。并督促相关部门查漏补缺,把不安全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另方面,**培训常抓不懈。针对新进**管理经验贫乏,**不熟,**未系统学习的现状,单位把培训任务分解到**科、**科;与此同时,加强集体学习,以老带新,结对培训。并在四月底五月初,利用两个双休日进行了青年**基本功比赛活动。
二、主要成效
(一)积极改进决策制度。通过学习,领导班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意识进一步增强,坚持班子集体议事,重大决策必须通过教代会审议通过的议事制度。
(二)积极谋划单位发展。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单位充分发动广大职工集思广义,班子成员也多次调研、学习兄弟单位的经验,积极争取县里的支持,多方论证,积极探索单位发展的新思路,确定了立足传统特色,把我单位办成全县**示范基地的思路。
(三)积极解决热点问题。一方面,针对群众反应的**硬化问题,单位经过多方努力,现已立项。入秋前,群众呼声最高的人造草坪在单位的多方努力下,筹措了部分启动资金,现已开工修建。另一方面,单位领导班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目前登记造册工作完成,此项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由于方法得当,解释到位,思想工作耐心,广泛受到好评。
(四)单位教育坚持科学节能和自我环保。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节约用电用水教育的同时,对单位用电用水进行专人统一管理。同时,组建**小组,监督和管理**卫生。
三、经验体会
(一)坚持自觉能动与完善机制相结合。在增强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的持久性上下功夫。在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的同时,我们不断完善监督考评机制,努力做到三个公开:即公开个人学习次数(参加集体学习的次数),公开个人学习内容(包括学习笔记、心得体会等),公开个人学习结果(考试成绩)。
(二)坚持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在增强理论学习的实效性上下功夫。坚持以科学理论观武装头脑,促使广大干部职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学习内容上,既学政治理论、学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又学**、**、**等。
(三)坚持理论研讨与**实践相结合。在增强**理论学习的创新性上下功夫。要对照先进单位的发展意识、发展成就、发展方向,查找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形成争做**开拓创新急先锋和谋求单位理性科学新发展的共识,并把先进的科学的方法运用到**工作中。
(四)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单位制定了相应的《领导集体决策重大问题议事规则》,进一步提高了单位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集体决策都能够建立在民主的科学的基础之上,并得以贯彻落实。
一、优化学习氛围,创设问题情境和会话环境。
要使英语学习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语言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学英语用英语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所谓"硬环境",就是在室内设置英语墙报 ,英文标语,英语画刊等,在室外,开办"英语角",强化对各种物品的英语名称的识记,以此体现和强化一种外语氛围;所谓"软环境",就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课内外经常用英语进行会话。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来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譬如在上Go for it Grade 9 Reading “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 此课可以让学生先通过多媒体观看美国NBA职业篮球比赛,同学们很感兴趣,非常激动兴奋,教师可及时抓住契机,自然导入课题“basketball” 同时设计情景问题:(1)Are you excited about basketball? (2) Do you know the history of basketball?(3) Do you know who invented basketball? (4) 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 在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阅读,他们会主动认真地去读,轻松地达到阅读目的。用英语看图说话,用英语扮演角色,用英语搞抢答赛,用英语进行演讲,用英语进行英文歌曲大赛,用英语进行诗歌朗诵,用英语进行故事大王争霸赛,总之,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想象,最大限度地创设会话环境,使学生学习英语有一种自我追求,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兴趣和动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实践语言"内化"。
英语教学的成功不仅仅看一节课教了多少内容,而是看学生练了多少,学会了多少,在实践中能运用多少,这种"学会","能用"就是"内化",因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就要以此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优化"识记——操练——运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成功感。要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就必须吃透教材,活化教材,使教材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感到书本语言和我们生活实践 贴得很近,对教学内容具有亲切感,进而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强烈的进取欲,变被动吸取为主动探索,因此,创造性地钻研教学内容,在“利教、便学、易记”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是切实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优化教学手段,必须充分利用和创设情景,无论是语言情景、实物情景、声像情景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在问题情境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边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如听录音、看多媒体,角色对话等,让学生入情入景,努力使书本语言和实际运用统一起来,使课堂教学在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进行。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上。例如Go for it Grade8上学期Unit3 Section B中谈论My vacation plan的话题,教师可用自己的假期计划引出孩子们对假期的讨论及期待。T:National Day and Mid-Autumn Day are coming now. I have a good vacation plan, I’m planning to visit my grandparents in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Why? Because I miss them very much and I’m going sightseeing to Mount Yellow.让学生参与我的假期计划并提出一些问题如:(1)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2)Who are you going with?(3)When are you leaving?(4)Where are you going?(5)How are you going there?(6)What are you taking with?(7)How’s the weather there?(8)Are people there friendly to you?(9)When are you getting back?(10)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vacation plan孩子们围绕假期计划合情合理的提出问题,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同时纠正从书本回到书本的一读二背的简单识记,从识记,操练向运用飞跃。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使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得到全面发展,并能综合运用,必须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动脑、 动口、动手能力,坚持每天值日汇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如阅读、讲故事、唱歌、书法、简笔画等,这是提高学生外语素质,实践外语"内化"的重要举措。
三、优化教学活动,提高运用能力。
摘 要:“李约瑟难题”可另读另解为:由于制度安排的不同,导致经过不同的发展路径之后古中国的科学文化到近代仍然是中国古代实用科学,而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却成为近代科学的直接先声。这对当代中国构建创新型国家提供有益警示:没有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科学发展,社会需求终究会枯竭,科学的发展方向也会因此改变。
关键词:制度安排;科学形态;科技政策;“李约瑟难题”
中图分类号:B0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1-0045-04
在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时,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为什么当代科学、伽利略时代的‘新哲学’或称‘实验哲学’只产生于欧洲文化,而非中国文化或是印度文化中呢?”[1]长期以来,这个被称为“李约瑟难题”的谜题困扰了几代中国学者。对这一迷题的解答,不同学者见仁见智。
一、李约瑟难题的另一种解读
古中国和古希腊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它们都发育出比较发达的科学文化。从科学形态看,两者都没有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都处于以直觉为主的、对自然界进行猜测的自然哲学阶段;从科学文化的内容看,李约瑟曾经把《墨经》中有关的集合定义和定理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做了对比,发现欧氏书中的许多定义和定理与《墨经》中的表述一模一样。[2]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公元前4世纪前后(西方是希腊文化时期,中国是战国时期),中西方处于大致相同的水平。
尽管起点相同,考察古希腊和古中国科学文化其后的发展轨迹,我们发现,两者发展路径差别很大(见图1)。
中国春秋战国之后是秦始皇统一六国,进入封建社会,从中国科学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这一阶段是中国古代实用科学的萌芽和奠基时期,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中国古代实用科学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到唐宋达到,中国古代实用科学日趋完善,明清时期的发展可以说是唐宋科技发展的延续,其中,虽有很多值得称道之处,但也只是“落日的辉煌”。可以说,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到19世纪,从科学形态上看与秦汉时期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都是理论与技术混杂在一起的实用科学形态(按照不同的标准,科学形态的划分方法是多样的,我们从科学体系本身的角度(如体系结构、逻辑性等)可以将古代科学分为两类:理论形态的科学和实用形态的科学。如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古希腊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表达形式是a2+b2=c2(a、b是两条直角边,c是斜边),这种形式高度抽象,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是以理论形式表达客观真理(自然规律的),用这种方式表达客观规律所构成的理论体系,我们称之为理论形态的科学。但在中国古代,上述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则是以另外一种方式表达的,在《周髀算经》中有一段现在被称为勾股定理(或商高定理)的记载:“勾三,股四,弦五”。看到勾股弦,就是目不识丁的匠人也知道它们指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它们之间满足3、4、5的关系,这种将客观规律寓于生产实践当中,以生产生活中的物的关系来表达客观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可以称为实用形态的科学)。
古代科学文化之花在西方走过的则是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与春秋战国时期相同的古希腊文化经过了几个世纪的辉煌之后,恺撒大帝的铁骑横扫希腊半岛,对古希腊科学文化进行了无情的摧残,亚历山大图书馆被烈火焚毁、柏拉图学院被下令关闭、欧几里德倒在古罗马士兵的屠刀之下……,古希腊科学文化被埋藏在厚厚的历史尘埃之中,被湮没了,西方进入了以实用技术为主的古罗马时期;紧随古罗马之后是欧洲的中世纪,在谈及中世纪时我们经常在前面还要加一个定语――“黑暗”的中世纪,在中世纪,科学在封建神学的统治之下,没有自己独立的位置,沦为神学的婢女;15世纪前后,发生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对近代科学的影响怎样评价都不为过,这场运动复兴了古希腊时期的科学文化,就好像将覆盖在古希腊科学文化这个稚嫩的种子之上的尘土和重负给去除了,让这个稚嫩的种子能够接触到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幸运的是,这个种子刚破土而出就在一种崭新的制度安排中发育成长,最终导致近代科学革命,形成了以理论形态为主要特点的近代科学,以至“在古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萌芽、胚胎。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3]。
在两种不同的路径发展下,古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文化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到近代仍然是中国古代实用科学;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却成为近代科学的直接渊源。由此,我们可将“李约瑟难题”换一种表述――古中国和古希腊科学文化处于同样的高度,但是经过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之后,为什么古中国的科学文化发展到近代仍然是中国古代实用科学,而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却成为近代科学的直接先声?
二、制度安排和科学形态间的张力
科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其发展变化的方向并不是唯一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科学和技术形态并不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除科学自身的因素外,科技发展与社会制度安排有很大关系,这种制度安排某种程度上决定影响了科学的发展及表现形态。某个社会的制度安排(包括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制度等)是由这个社会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即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是由这个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的。由此,我们可以推论,某一社会的制度安排是由以科学发展水平为主要标志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另一方面,科学发展和社会制度安排之间保持着必要的张力。当社会制度的安排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进步时,这种制度将会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当生产力水平和科学进步与社会制度安排不相适应时,这种生产力发展水平就不能为当时的社会制度安排所容纳,科学进步就会受到抑制。对此,马克思有一个著名的结论性命题,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4]。(如图2)
古希腊和古中国的科学文化起点相同,都是一种朴素的、原始的科学形态,在这种原始的科学形态中,理论形态的科学和实用形态的科学混杂在一起,其后的分化是因为遇到了不同的制度安排。
众所周知,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开世界文明之先进入了封建社会――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社会制度安排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封建制生产关系。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可以肯定,古中国率先进入封建社会是与其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的。我们认为导致古中国的科学演变为实用形态科学的原因是中国过早地进入了封建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殊结构的产物。封建的制度安排需要比奴隶制社会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如果达不到相应的水平,封建的制度安排是不能维持的。问题是,古代中国朴素的科学形态所能支撑起的生产力水平是有限的,但社会应用的要求却很高。在中国古代就出现了这样的矛盾:封建制度安排对生产力发展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但是中国古代科学却处于自然哲学阶段的萌芽状态,它的发展水平不能给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于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求得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得不将“原动力”的寻求转向另一个方向――技术,但是技术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受科学知识指导的,失去科学指导的技术只能寻求对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这样,中国古代科学走上了另一条发展道路,只重视技术而忽视科学理论的发展,最后只能形成实用形态的科学。
可见,因为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科学提出了不合其自身发展阶段的要求,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古代朴素的科学理论在强大的封建社会发展生产力需求面前只能提前发芽,改变其发展方向,形成实用科学这一不成熟的果实(科学形态)。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始终没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因为失去科学基础的技术发展是不能持久的。
对于希腊文明之后古罗马人的杀戮(或征服)和中世纪的黑暗,我们通常会遗憾地认为,古希腊文明从此衰落了,但是,从制度安排中科学的作用以及社会需求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来看,反倒是古罗马保存了古希腊文明,保存了古希腊科学文化,使古希腊科学文化这个稚嫩的种子深埋在地下,没有在超出其科学形态的社会需求下提前发芽(这时没有适合科学发展的土壤,封存起来对科学的发展是有利的――不至使它发展成为畸形――实用形态的科学),以至和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一样结出实用科学的果实。
古希腊科学文化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的沉寂(这种休眠对于科学的发展其实是极为有利的),到文艺复兴时期,遇到了合适的土壤,才萌芽最终成为近代科学的先驱。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资本主义制度安排比封建制度蕴涵着更大的生产力发展空间。但是,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某种制度安排(资本主义或封建主义)受到威胁时,这种制度就会反过来抑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科学进步停滞,或使其畸形发展。因此,在古代中国,由于封建社会漫长,制度对科学发展的长期压抑催生了实用形态的科学。
上述情况在近代科学、在产业革命时期的发展中也能得到旁证。在前人发明蒸汽推动活塞的基础上,瓦特发明了离心式调节器。瓦特是一名技工,没有太多的热力学方面的知识,他对活塞的改进不过是生产需要使然。中国古代科学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形:在萌芽状态(朴素的自然哲学)的科学知识“指导”下,面对社会生产的需要,古代的工匠们只能凭自己的经验从技术角度对生产过程进行改进,然后再总结。问题是,中国古代实用形态的科学形成之后为什么一直没有太大的发展?这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社会需要一直停留在某一水平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没有对社会生产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在理性化的社会及经济结构的史境中,经济发展所提出的工业技术要求对于科学活动的方向具有虽不是惟一的,也是强有力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通过特别为此目的而建立的社会机构而直接施加的,由工业、政府和私人基金资助的现代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科学研究基金,现已成为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科学兴趣焦点的最重要因素。”[5]也就是说,具体的和历史的社会因素可以解释科学知识生产的“前进速度”。
三、对当代中国科学政策的启示
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科学是原动力,社会需求是推进器,只有推进器(社会需求)和原动力(科学)处于协调状态,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和经济方能获得持续发展。在国家的科学进步水平和社会制度安排中,通常可能出现两种情形:一是科学发展水平高,但是由于制度、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社会对与科学水平相联系的需求不旺盛,这时这个国家不仅经济得不到快速的发展,而且科学的发展也会失去方向和动力,现代英国的衰落对此是很好的说明。英国科学在20世纪中叶之前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但由于国家创新制度安排的问题,最终沦为二流资本主义国家。二是科学水平发展不高,但由于国家创新系统的效率比较高,社会需求很旺盛,以至超出了科学水平的承载能力,这时该国家和地区会取得某一阶段的快速发展,但终究没有“原动力”,它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如现代日本的崛起。而且由于社会提出了超过科学水平的要求,还会使科学的发展方向甚至科学形态发展变化。
联系上述科学和社会发展的两种情形所致的不同结果及我们国家的现实不禁令人担忧。我国近年来基础研究的投入明显不足、成果很少,但是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却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借鉴历史,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没有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科学的发展,社会需求终究会枯竭,科学的发展方向也会因此改变。现代日本发展史不能不令我们警觉,二战后,日本经济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没有科学发展的支撑,其发展终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日本近十年的经济衰退就是很好的例证),而且由于经济的发展对科学的发展水平提出了超越可能的要求,迫使科学形态发生了变化,日本只能确立“技术立国”的方针,以至日本诺贝尔奖得主在论及日本科学技术发展时痛心地说日本没有科学,这对我国的科学发展和科学政策的制定应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传统、贫困与成就[J].科学与哲学,1982(1).
[2]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03-212.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