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科学专业分析

管理科学专业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科学专业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科学专业分析

管理科学专业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校管理;科层取向;专业取向

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是当前学校两种不同的管理价值取向。科层取向以追求效率为原则,旨在促使成员为最大化完成目标做出努力;专业取向强调教师运用专业能力参与学校管理,更多的关注个体发展问题。这两种取向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又存在较大冲突,使当前学校管理陷入一定程度的困境。因此,通过分析两种取向的内涵特征,有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促使学校良性发展。

一、学校管理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的内涵解读

科层制作为当代组织主要的管理制度,应用于学校有利于明确分工、提高效率、规范行为。但随着现代学校文化组织的特殊属性日益彰显,追求效率不应作为唯一的目标追求。以人为本,提高决策的专业化程度成为新的要求。单一的科层制取向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管理工作的需要,专业取向由此产生。1.科层取向的含义及特征学校管理的科层取向是马克思•韦伯在《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所提出的科层制理论在学校中的应用,即以科层体制的价值观念和是非标准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1]正如韦恩•k•霍伊所说的,包括学校在内的几乎所有的现代组织都具有明确的劳动分工,遵循等级制度等特征。我国当前学校“金字塔式”的分层等级结构,正是科层制在学校组织中的诠释与表现。(1)以效率为本的原则导向科层制旨在使管理效率最大化,效率观念自本世纪出现以来,是管理科学化的标志。直到现在,效率仍是包括教育管理在内的各种管理系统追求的理想。[2]学校是一个需要综合处理好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以及各机构良性运转的现代系统,以效率为指向,可以保证组织运行的统一性与稳定性。首先,科层制中组织成员只是决策的执行者,而不是制定者,这减少了形成完整决策方案的时间。其次,垂直式的“金字塔”形组织结构,保证了决策的高效率层级下达。(2)注重分工与专业化现代组织要求对成员进行科学分工,让不同的人从事与其专业相吻合的工作。在学校系统中表现为:在教育层级中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阶段,在教育内容上,包括文、理、工等不同的专业分类,同时管理系统中的科研、教学、德育等部门也各司其职。显然,分工与专业化作为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可使管理活动在井然有序的氛围下进行。(3)强化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科层体系是由不同规章制度组成的一个规则系统,它有助于等级体系中各种活动的协调。在学校中包括校规、教师管理条例等各个方面。它所具备的约束力,可以控制和维持决策,使组织成员行动保持一致,同时又可作为学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矛盾的缓冲物。由于规则是针对职位而不是针对任何个人制定的,所以它实际上隐含着一种平等、公平的观念。[3](4)追求理韦伯所强调的科层组织是一个以非人格因素指导各项事宜的组织,他认为排除个人因素越彻底,科层制越完善。这在学校组织中体现为教师只可在学校目标的指导之下做出行为选择,而不能以个人意识来做出自我价值判断。以理性要求来指导决策,从个体角度来看,有利于减少和防止。从整体角度来看,有利于在良好而公平的氛围中强化学校的秩序,提高决策的科学有效性。2.专业取向的含义及特征尽管科层制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组织理论,但它实际在文化、艺术、教育及其他社会服务性组织中的效率导向存在许多问题。[4]于学校而言,首先,盲目的追求效率,会使个体拘泥于做本职工作而忽视组织整体的目标,甚至会导致疲于应付、注重形式的弊病。其次,受制于上级的行政命令与指挥,忽视了教师自身的素养形成和文化积淀,不利于职业健康发展。最后,学校组织的分工始终无法涉及全部工作,因此带来成员责任推诿的现象;而机械的专业化使得员工丧失新鲜感,产生消极怠工的不良情绪。总之,科层制在学校组织中愈发暴露出自身的缺陷,加之教师专业性增强,实现自治的愿望愈发强烈,使得专业取向应运而生。专业取向所反映的不仅是教师对于自身地位提高和拥有更多工作控制权的渴望,同时也是获得更多权威和权力的需要。专业取向以人的发展作为管理工作的重心,这对科层制提出了一定的挑战。(1)以个体发展为原则导向专业取向反对将高效率的完成目标作为组织最根本的追求,转而认为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正如马克•汉森所反复强调的:“将古典理论观点应用于学校会具有极大的价值。但是,当它应用于缺乏艺术的模式中时,就会给系统留下巨大的灾难。”科层制作为古典管理理论发挥了一定价值作用,但忽视学校育人这门艺术使其价值大打折扣。专业取向强调个人发展,将教育产品与一般劳动产品进行了区分,认为教育应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人,而不是统一标准化的劳动产品。因此,学校树立以个人发展为核心的原则,是符合发展的目标和现实需要的。(2)突出专业知识的自治作用新时期教师在职前阶段的专业知识储备带来的是职后更精准的教学水平和更高的综合素养,以及捍卫其专业权威的诉求彰显。教师群体在现代学校组织中已经不单单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专职人员,而是能基于专业技能或伦理做出判断并进行自我规约的专业人员。一个优秀教师需要从专业实践需求出发,表现出对专业理论和方法的自觉意识。专业取向正是要捍卫教师的这种专业型权威,遵从专业知识的自治。(3)强调专业人员参与管理专业取向除了强调教师自治之外,还主张教师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学校管理之中。科层制下,学校的管理决策是垂直式的“一个中心”,最高管理层就是决策层,即“金字塔”的顶峰,而其他层级是执行层。这导致决策的制定与执行相分离,以制定者的意愿指导执行者的行为,会出现诸如管理者的方案缺乏实际意义、教师的民主意愿未能在决策中表达等问题。而专业取向认为,要解决一些科层制中的管理问题,需要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实现管理的“多中心”。强调教师参与管理,既是《教师法》所赋予教师权利的题中之义;又受制于教师专业素养、职业责任感的驱使。

二、科层管理取向与专业管理取向对比分析

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在学校共存的现状说明二者都有合理性,因此我们不能断言哪种取向的价值更高,而是应从管理目标、管理理念、管理手段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在学校管理中综合发挥两种取向的优势。1.管理目标的选择两种取向在管理目标上的分歧集中于“效率”和“人的发展”的选择。效率是一把双刃剑,利于目标快速落实的同时也会使人沦为工具。专业取向强调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对科层取向的补充。它所强调的人文关怀,并不是完全摒弃效率观,而是应当学会处理好品性德行、人的发展等文化属性与效率这一经济属性之间的关系。因此,学校的管理工作既要注重效率,也要注重人的发展,致力于打造具有个性特征的多元化主体。2.管理理念的构建科层取向和专业取向在管理理念上主要是“组织理性”与“个人理性”的博弈。韦伯强调科层应以“客观、理性”的原则来指导管理活动。这里所说的理性仅指组织理性,而专业取向则侧重于个人理性的实现,即教师和学生个体目标的达成度。但在实际中,教师由于自身理性与组织理性的冲突,在完成自身目标与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相互掣肘,最终影响自身与组织发展,故而解决此障碍离不开管理者和教师共同努力,使管理理念多一些专业理性自治,少一些权威理性控制,让教师更富有进取精神。3.管理手段的权衡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在管理手段上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是通过刚性的规章约束成员的行为还是通过柔性的专业自治实现管理。这对矛盾的存在使组织成员的意愿被束缚在规章的桎梏中,影响了个人目标的实现程度和组织目标的执行力度。由于单一的科层规章过于死板,而专业自治又过于灵活,因此最好的解决方法无疑是以科层取向的规章制度作为强制约束力,同时又在专业范畴领域如教学活动、职业规划、自我发展等方面让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集权下的放权,统一下的自主。

三、从冲突到调和———科层权威与专业权威的和谐共存

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尽管存在矛盾冲突,但二者并非完全无法调和。笔者认为两种取向共存必然成为今后学校管理模式的最佳选择,因此就两种取向的和谐共存提出以下建议。1.建立双轨权力管理系统调和两种取向首先要求兼顾两种权力体系,只有二者的权威地位都得到满足,才能为学校工作的开展创设和谐安定的环境。在实行双重取向的学校,存在着两个权力体系,一是行政,二是专业。前者利于保证学校系统有序运行,后者利于满足教师自治。建立体系,一轨自上而下,实行行政分层管理;一轨自下而上,建立教师专业自治委员会,教师意愿可层层上传。同时,不同学科设立交流小组,涉及到教学、教师发展等问题,可由学科小组进行研讨,实现自我管理。这两种系统既是对科层制权威的维护,同时也可满足教师参与管理的需要,双轨系统协作,互为补充,共管共赢。2.增强规章制度的人文色彩当前学校规章引发的管理死板等问题,追溯根源是指导理念的偏差导致形式化色彩严重,缺乏对教师、学生的关注。在规章制度中增强人文色彩,可以体现学校以人为本的理念,反映教书育人目标。贴近教师实际需要的规章能够增强教师的主动性。人性化的规章所体现出的复杂、灵活性,能有效避免教师“照章办事”,减少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事件发生。3.把握非个人取向的纯粹化程度在管理过程中,“正义、理性”原则的贯穿可使决策者无所偏袒,公正客观。故“纯粹的个人取向”应该在宏观上作为组织成员的价值导向和选择,而在具体事宜中,可适当加入个人积极情感。毕竟教学作为学校的主要活动,是师生知、情、意、行的互动,是各方情感交流与分享的过程。教师若以单纯的“非个人取向”来进行教学与管理,势必会产生冷漠、古板的班级文化,对学生性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而只有当教师全情投入,把教学当做一件艺术品精心雕琢,而不是一件件按照条例去完成的任务,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育人育才。4.提高行政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教师的管理技能双重取向产生冲突的另一原因是教学与管理的分离,突出表现为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而教师又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因而,提高行政人员的专业素养,在不破坏科层制行政体系的同时让管理决策者进入到课堂中,切实增强教学感悟,毕竟只有具备教学经验的领导才能理解教师的自治诉求,理解教师与管理者之间产生分歧的来源。此外,通过对教师的系统培训,可有效提高教师管理技能,使他们从宏观层面把握学校管理者做决策的出发点,增强对各项工作合理性的把握。因此,增强两种技能,既有利于行政管理和教师自治,也能促进双方的沟通与理解,为学校领导做出符合教师需要的决策以及教师为管理出谋献计创设条件。笔者认为,探求两种取向的和谐共存势必从理念入手,将两种取向放置在为管理服务的方式层面,建立学校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在此基础上综合二者的优势效力,才能促进学校管理机制的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张新平.论学校管理的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J].教育评论,2001(5).

[2]李春玲.理性—效率取向的学校管理思想述评[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

[3]张新平.对学校科层制的批判与反思[J].教育探索,2003(8).

管理科学专业分析范文第2篇

随着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微观物流管理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2001年教育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开始培养物流高素质人才。鉴于物流产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及物流人才的严重缺乏,经管类非物流管理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为了配合专业调整后的需求,纷纷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

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课程性质为专业通识课或公共选修课,其教学体系应区别于物流专业,要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特色来完善课程体系,尤其要重点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如何紧跟市场发展,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从而构建一个科学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体系。

2 现有的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课程,选修课程有管理学、生产运作管理、运筹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等,该课程以提高物流系统效率为目标,对物流系统进行设计、组织及控制。经管类专业虽然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但由于起步较晚,硬件设施投资严重不足、实践型师资欠缺等多方面原因,使得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环节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课程没有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切实提高学生管理技能的教学目的。

(1)教学内容方面

高校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基本以介绍不同功能要素(运输、仓储、配送、装卸与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管理)及功能实施方法为主,该体系虽然促进了单项物流功能的深入学习,但忽略了各功能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导致学生对物流系统整体的运作缺乏认识。此外教学内容也没有考虑到其所属专业的特点以及该课程与整体专业体系的融合。

(2)教学方法方面

经管类专业的授课教师大多为非物流专业毕业且缺乏物流企业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理论教学为主,且过多介绍理论,缺乏与实践的相结合,从而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必须引入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研讨及讨论,可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案例的选取也很关键,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多为新闻报道、公司报告,且存在滞后、缺乏从专业的角度对物流过程进行审视,这导致案例教学流于形式,缺乏专业化分析。此外,案例教学基本是在各教学知识点中融入,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讨论案例情节,忽略了包括物流综合知识的案例的引入。

(3)实践教学方面

物流学科在国内发展较晚,物流实践教学仍然处于摸索中。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体系中,由于受教学硬件及师资力量的限制,理论课所占比重较大,实践教学比重较小,例如内蒙古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及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课程为56学时,但实践教学环节仅10学时。此外,实践教学环节单一,大多为上机实验,学生被动按照软件流程进行操作,缺乏企业环境的模拟,实践教学远远未达到预期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3 基于专业特色构建教学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内蒙古科技大学对《物流管理》教学体系进行如下改革:

(1)教学内容

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与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为了体现物流课程辅和服务性的特征,教学内容应与专业高度结合。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物流功能的学习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课堂讲授则侧重于企业物流的相关知识,将物流功能的知识融于采购物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与废弃物物流的讲解中。高校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因此教学内容特色要与地方经济相结合。例如基于学生的就业情况及地区企业的特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物流知识在钢铁企业、稀土企业的应用,重点突出生产物流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将生产物流与钢材生产工艺、稀土萃取生产工艺相结合;而市场营销专业则侧重于有关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知识在流通企业的应用,在授课过程中将包头苏宁、国美、包百、王府井等企业的采购物流、销售物流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2)课程设计环节

物流课程设计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中间环 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基于此目标,物流课程设计以物流系统分析设计为主要内容,包括选址分析、设施布局分析、运输搬运系统分析以及综合的物流系统分析设计与优化,课程设计时间为2周。在选址分析中,将营销专业的学生分为4个小组,对包头市永盛成连锁超市的4个昆区店作为分析目标,进行位置、商圈、交通、竞争、商品线设计以及管理体系的调研和分析;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分为2个小组,对包头乐园及包头体育馆选址作为分析目标,进行自然条件、市场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等方面的调研及分析。在设施布局分析中,选择包头钢联股份有限公司和苏宁作为分析目标。包钢为大型工业企业,其厂区总平面布局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组织学生从场地地形条件、工艺流程、各作业单位相关关系、外部运输、供电、供水、供气、排水等方面进行调研,研究其厂区总平面布局的合理性;对于苏宁,则主要研究其卖场布局及商品陈列特点。在运输搬运系统分析中,选择北方重工的装配车间作为分析目标,进行物料分类、集装器具规划、装配场地零部件存放区规划、车间平面布置等物流分析,该分析中因要处理的数据、表格相当多,因此必须与计算机相结合,教学过程中引进数据库软件,把物流分析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综合物流系统分析中,选择国美作为分析目标,对其选址、布局、采购、仓储、配送进行全面调研,了解其作为国内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在物流系统方面的成功之处。课程设计要求撰写调研及分析报告,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物流课程设计环节增强了学生对物流系统的分析能力,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及就业都有较大帮助。

(3)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实现《物流管理》理论教学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学方法要突出案例教学,并建立案例教学库。案例选择应避免案例的滞后性及非专业性,既考虑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也要注重时代性和先进性,尽可能充分地表现物流学科与物流发展的水平与进展。物流管理为内蒙古科技大学重点建设课程,因此组织专业教师成立小组,建设案例库。案例库中的案例按照行业进行分类,根据不同行业的物流特点,对当地企业按行业进行调研并整理,具体包括钢铁物流、稀土物流、超市物流、食品物流、家电物流、医药物流等方面的经典案例,此外也搜集了物流方面成就非常突出的世界知名企业的物流实践,如海尔的“三网一流”、沃尔玛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等。案例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前布置案例,各小组将分析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演示,其余小组及教师根据课件效果及内容分析的深度对该组进行打分,此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该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协作能力。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实际案例的启发中、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真正掌握并升华所学知识的目的。

内蒙古科技大学已建成校内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案例库、作业等上传及进行在线考试;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问、讨论、提交实验报告等。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4)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基于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和教学需要,将实验课时由原来的10学时增加到26课时,实验课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多。

①校内建立物流实验室

基于物流的核心流程,建立了物流实验室,引进相关物流管理模拟软件。物流软件模拟,分为单项实验与综合性实验。购进了浙江航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物流模拟软件,该软件是通过模拟一个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操作来实现物流的实验教学。根据公司的各个部门的职能和重要性,软件设定了4个公司内部的角色分别为:公司总经理,调度中心,仓库中心和运输中心。学生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担任公司的不同角色并进行工作轮换,来了解和熟悉软件中实际的物流操作,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物流知识进行规划设计调整所在公司的各项资源,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教师可增设不同的班级,根据各个班级的不同需求开设不同的实验,在实验进行中调整整个实验的各项市场的资源来增强学生操作的难度和竞争性。此外,还引进了中诺斯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方物流核心流程模拟软件,模拟物流业务流程涵盖了7大行业:连锁、医药、汽车、食品、冷链、电子、危险品,并可根据各行业业务运作模式的特点进行组合,形成可定制的业务流程。软件包含模块有:情景数据、客户服务、采购管理、入库管理、出库管理、越库发货、库存管理、配送运输、报关报检、单据查询、供应商管理。该实验为综合性实验,促进了学生对物流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管理和协调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这两个软件都配有较详细的实验指导书,便于学生独立完成模拟内容,教师仅在容易出错的地方予以指导。教师可以针对软件中的内容设计设计实验考核,考核成绩及实验报告都作为物流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有条件的学校可增加校内实验内容,如ERP沙盘模拟、仿真模拟、报关及报检、集装箱码头及堆场管理、国际货运等软件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②校外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

与校外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校外的实践基地,是加强实践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举措。为了提高学生与物流相关的实践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校外物流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基地实习,使学生把书本知识与企业物流业务的实际相联系,促进了学生对企业物流的了解,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包头钢联股份有限公司是内蒙古科技大学工商专业的工程教育基地和产学研合作企业,依托该基地,组织学生去选矿厂、炼钢厂、无缝厂、薄板厂、轨梁厂进行实习,了解企业内部供应物流与生产物流过程管理情况。包头三森家具城也是内蒙古科技大学营销专业的实习基地,在该基地学生对装卸搬运设备有了一定的认识,此外通过对销售物流进行调查,学生对建材、家具企业的运作也有了较深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的能力。有的企业基地在学生实习结束时直接招聘了部分优秀学生,在经过一段在岗培训委以一定的管理职务。

除了实践基地,也可以结合当地特色组织学生到相应的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及车站、仓库等进行参观,提高对物流的感性认识。如学校组织学生去包头钢材集货中心、包头货运站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调研、参观。

(5)学科竞赛活动和职业技能考证培训

经管类专业开设物流管理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弥补教学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状况,在第二课堂中鼓励学生参加物流竞赛活动和职业考证,如物流师、报关员等,不仅提升了学生素质,还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及拓展了学生就业面。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考证辅导,为物流企业输送了一批具有从业资格的符合需求的物流人才。

管理科学专业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 微课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a)-0158-02

高职物流开设的课程大都是一些具备较强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课程,教学内容牵涉到很多的流程、条款、概念等,要想使学生迅速地掌握专业理论内容,以及根据实际分析问题并加以操作,只是凭借传统的教学模式较难实现理想的成效,也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鉴于此,微课教学在高职物流中的应用自然应运而生,其可以优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

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和缺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不熟悉自身学习的专业

毋庸置疑,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差,也不具备学习的强大动力,特别不喜欢学习单调乏味的理论知识,以及不熟悉自身学习的专业,一致感觉物流管理专业就是所谓的搬运货物和存储货物。

1.2 学生挑课现象严重,厌恶理论课程,青睐趣味性与直观性的课程

跟大部分的高职学生相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学习情绪倾向,这重点体现为学生不喜欢学习《采购管理》与《物流基础》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而基于教师的引导之下学习《物流信息管理》和《物流设备技术》等与实际软硬件相结合的课程,能够完成一系列任务和设备的操作,常常能够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1.3 高职物流专业改革教学的成效不理想

近些年以来,高职积极地建设物流管理专业的一些重要课程,这涵盖项目教学的实施和精品资源课的建设等,然而,依旧实施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结果难以实现显著的教学成效。

2 微课的涵义与优势

2.1 微课的涵义

微课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些视频教学,并且还涵盖关于教学主题的素材课件、教学设计、测试练习、教师评价、学生反馈、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它们以相应的组合方式与组织联系一起建构了一种主题画与半结构化的小资源环境。为此,微课跟一般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存在差异性,其属于发展与继承的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形式。

2.2 微课的优势

2.2.1 精致化,非常容易传播

微课的时间通常是5~8 min,因此时间比较短,然而具备清楚的内容,能够迅速地为学生教授某个内容,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当中,能够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因此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并且,微课视频便于上传、下载、传播。

2.2.2 富有趣味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制作微课的方式多样和丰富,能够以某个内容作为核心应用动画、视频软件、PPT等形式进行制作,因而具备富有趣味性的知识,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理想的学习效果。

2.2.3 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在传统的课程模式当中,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都较为固定,而微课能够摆脱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并且凭借网络技术,学生能够实时地下载、观看、浏览微课资源,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灵活自如。

2.2.4 能够实时地进行反馈,具备较强的互动性

因为学生能够实时地学习微课资源,也能够实时地评价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这样教师可以迅速地获得学生的反馈建议,从而优化自身的微课资源,以及在线回答学生的疑问,这是由于很多的学生不愿意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问教师或者是回答教师的问题,然而通过微课资源的形式,学生能够以网络留言的形式跟教师交流,这样的模式教师和学生也非常容易认可,从而能够活跃教学的气氛。

3 微课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3.1 教学规划的一致性设计

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来讲,要求教学知识方面比较高,以及规划教学的质量跟教学知识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保障紧密相关。要想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科学地应用微课资源,首先应当进行科学地设计与规划,划分教学知识为一系列的方面,且在所有的教学过程中呈现微课资源,进而对教学知识进行有效地分解。并且,一致性教学的设计规划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水平和素质。像是在设计物流功能要素的过程中,教师先要根据物流的一系列作用搜集信息资料,像是视频和图片等,再根据动画和PPT的形式制作视频、图片为微课资源,进而设计为一致性的微课,实现教学资源的跨越时间性和空间性以及一致性。

3.2 开发微课程资源

开发微课程知识具有内容多、环节多的特点。为了提高微课资源的质量,微课程的知识应当涵盖在线报送、设计选题、之后加工、培训技术、反馈评价、分布审核、宣传、拍摄课例等一系列的方面。其中,建设微课程知识重点存在两种模式,即征集评审模式与项目开发模式,而前者的对象是教师,后者的对象是学校或者是教育机构。

3.3 建设网络平台

执行微课程务必具备一个方便和可靠的网络平台,并且网络平台也是建设微课程的关键硬件装置,这要求学校或者是教育部分的一致安排,从而一起创建一种公共的网络教育平台。网络平台需要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不可以仅仅面向一种课程和一个学校而构建,需要面向省级网络教育平台和教育部门的网络教育平台。只有如此,网络平台才可以将教育资源提供给学生进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并便于集中教学资源。

3.4 日常管理微课程

建设微课程网络平台属于教师一起努力的成就,因此教学资源十分宝贵,这就要求在平时维护好教学资源,且增加维护的强度。平时的维护不但确保平台运行的顺利,而且还应当实现平台教学资源的持续健全,进而更加方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

3.5 考核微课模式的有效设置

要想切实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应用微课教学模式,就务必具备一种真正可行和合理科学的考核模式,当今,世界不少高校(像是斯坦福大W和哈佛大学)设置了慕课课程,其考核模式是,学生学习完每一次的慕课课程之后都应当签到,以此充当考核的根据,而依旧实施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来考核课程,像是网络答题与出卷等。当然,如此考核模式跟高职学生的特性不是非常适宜。教师能够划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知识为一些知识点与模块,然后制作这一系列的内容为微课视频,像是教师能够制作物流信息技术传递的内容为一些微课视频,然后以微信、MSN、QQ等方式进行传递,这样学生在学习视频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地熟悉视频当中呈现的技术,教师再界定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不是也已考核通过。针对高职学生来讲,考试并非仅仅限制在教室或者是试卷上,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学习,从而顺利地完成课程内容,从而实现考核的通过。

4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国家教育部门日益注重高职教育与信息化技术不断进步的影响下,高职教学存在转型的一个重要阶段。而怎样优化与改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从而跟企业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这是广大高职学校及其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而在微课程教学资源盛行的影响下,教师设计物流管理专业的知识为一些微课资源,常常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与技能型的优秀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律星光.互联互通・合作共赢 第三届中国国际物流发展大会十月举行[J].财经界,2016(8):134-135.

管理科学专业分析范文第4篇

工农产业结构的质性变动。农业经济进入转型期的一个典型标志是工业与农业这一产业结构内部开始变化,由原来的利用剪刀差牺牲农业发展换取工业发展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国家出于产业结构均衡发展的考虑,会加强相应的宏观调控,力求通过工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发展,从而完成以工促农这一反哺过程。我国的工业已经获得了很大发展,已经具备了支持农业发展的能力,目前我国正处在以工促农的新阶段。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我国经过30年快速的城市化,造就繁荣的城市的同时,也造成城乡的差距拉大,农村在城乡收入、文明水平、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经济增速等各个方面都落后于城市。目前我国城市化的水平已经具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国家以城带乡的战略开始付诸实践,城乡由二元割裂开始走向一体化。这一质性变化将极大地改变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模式,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在城乡一体化中自由高效地流通,极大地提高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水平。

二、农业经济转型期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

工农产业结构的质性变动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农业产业链的拉长将是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重点,特别是由于工业对农业全面反哺的铺开,传统学科研究的农业结构将随之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对农业经济进行全局性探究,对农产品的精细化加工、农业大物流的构建、农村绿色生态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健全等等都将是今后学科研究的重点。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解除,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变化予以足够重视,才能跟上实践的变化并更好地服务于实践。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在城乡各个发展领域的陆续展开,城乡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大流通将是今后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方面,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要实现发展生态化,这种可持续发展略的革新式的提出,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对农业发展方式领域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在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增加研究力量,并直接倒逼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的革命式的颠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比较缓慢,我国农业经济在国际先进农业经济面前缺乏竞争性,如何应对国际化带来的挑战也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

三、积极面对新特点、应对新变化,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差异化学科战略。针对上述分析的处在农业经济转型期的三大特点以及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可以实施差异化学科战略,即把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产业结构质性变化、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农业现代化战略驱动这三个方面,着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对农业经济进行全局性探究,着重加大城乡生产要素大循环大流通方面的科研力度,着重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应对农业国际化方面的研究。

科研人才战略。要根据差异化学科战略,有选择性地按照上述研究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工程设计和实施。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材、教辅资料以及理论的更新引进,也应根据研究重点的调整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契合研究重点的新知识、技术和理念融入到具体的人才培养和农业经济管理中去。同时,从国家层面来讲,要加大教育规划力度,出台扶持性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政策,加大培养投入力度,对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和长期在农业经济管理一线从事研究工作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支持和培养。

学科互补性战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两门学科,与之有直接联系的学科就有数学、法学、金融学、环境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这些学科间不能割裂开来进行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应对由农业经济转型期催生的新特点并由此对科研带来的新变化时,“关起门”来搞研究,只有死路一条,只做简单的“1+1=2”的叠加研究也是没效果的。正确科学的路径应该是以农业经济管理这一学科确定的研究重点为核心来确定所涉及的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并由此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不断付诸实践,在大量的鲜活的农业经济管理现象和事件中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四、结语

管理科学专业分析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 探讨高等护理自学考试本科考试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成绩间的相关关系,为提高高护自考的针对性,指导考生自学提供参考。 方法: 选用2001年至2003年参加潍坊医学院高护(独立本科段)专升本考试的959名考生的成绩作为研究内容,所得数据采用SAS8.0统计软件进行典型相关分析。 结果: 第一、第二和第三典型相关系数有显著性意义(P

【关键词】 高护自学考试; 基础学科; 专业学科; 典型相关分析

高等护理自学考试是护理学历教育和护理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其考试成绩是对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手段。而对自学考试考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对优化自学考试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研究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方面,大多应用简单相关分析(simple correlation analysis)[1]。简单相关分析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关联性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而学生成绩往往是多个成绩变量同时存在并彼此相互影响,因此应用简单相关分析把两个成绩变量之间的关系从多个成绩变量中独立出来进行分析是相对欠缺的。所以,本研究提出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学生成绩,它是在考虑了多个成绩变量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更加科学地体现了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间的相互关系,为改革旧有的考试课程体系、分析和评价其考试成绩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联性提供参考。

1 方法

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是研究两组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典型相关分析的思想首先由霍特林于1936年提出,目前成为普遍应用的进行两组变量之间相关性分析的技术[2]。典型相关分析借用主成分分析降维的思想,将一组变量与另一组变量之间单变量的多重线性相关性研究转化为对少数几对综合变量之间的简单线性相关性的研究,并且这少数几对变量所包含的线性相关性的信息几乎覆盖了原变量组所包含的全部相应信息[3]。它把每组课程作为整体考虑,比一般的研究单一课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一门或一类课程与多个课程间的关系,可以找出所有成绩变量中的主要变量,用于衡量和反映社会对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的原理是:对所要研究的两组指标变量x=(x1,x2,…,xp)和y=(y1,y2,…,yq),各建立一个线性组合表达式,即:u=α1x1+α2x2+…+αpxpv=β1y1+β2y2+…+βqyq

其中,u和v分别是由x变量和y变量的线性组合产生的综合指标变量,典型相关分析中称之为典型变量(canonical variable)。α=(α1,α2,…,αp)和β=(β1,β2,…,βq)是待估计的组合系数。显然,对于任意给定的一组组合系数α和β,都可以通过上式求出一对变量u和v,进而又可以求出典型变量u和v的简单相关系数ρ=ρ(u ,v),称之为典型相关系数(canonic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ρ=ρ(u,v)=cov(u,v)var(u) var(v)

其中,cov(u ,v)表示变量u与v之间的协方差,var(u)和var(v)分别表示变量u和v的方差。

典型相关分析的第一步是估计组合系数α和β,使得对应的典型变量u1和v1的相关系数达到最大。假设这个最大相关系数是ρ1=ρ(u1,v1),则称ρ1为第一典型相关系数,且称具有最大相关系数的这对典型变量u1和v1为第一典型变量。求出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之后,可以类似的去求第二对,使得对应的典型变量u2和v2的相关系数达到第二大,且第二对典型变量中的每一个变量都与第一对典型变量中的每一个变量不相关。如此进行下去,直到典型变量的对数等于两组变量中数目较少的那一组变量的个数。

从上述分析的过程可以看出,第一对典型变量提取的两组变量相关性的信息量最多,第二对次之,依此类推,最后一对典型变量提取的相关成分最少。对典型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采用似然比 F 统计量。如果典型相关变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显著地大于零,这一对综合变量就真的具有代表性,如果不是,这一对变量就不具有代表性,就可以忽略。实际上,求得的典型变量对子数越少越好,最好是第一对典型变量就提取了足够的相关成分。

2 应用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用2001年至2003年参加潍坊医学院高护(独立本科段)专升本考试的959名考生的基础学科成绩和专业学科成绩作为研究内容(变量名称及代码见表1)。所得数据采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应用SAS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拟分析高护专业本科自学考试考生基础学科成绩和专业学科成绩间的关系。表1 课程名称、代码及基本统计量(略)

3 结果

3.1 典型相关系数

对山东省高护本科自学考试考生的基础学科成绩和专业学科成绩两组变量作典型相关分析,得出7对典型变量。经似然比法检验,第一、第二和第三典型相关系数有显著性意义(P

3.2 标准化指标表达的典型变量

从标准化指标线性组合的系数可以了解各指标对典型变量的影响大小。系数越大,表示该指标对典型变量的影响越大,即为该典型变量的主要指标。标准系数的正负号不同,表明指标对典型变量影响的方向不同。反映基础学科成绩的第一典型变量V1主要由x7(护理学导论)决定,第二典型变量V2主要由x5(预防医学)决定。反映专业学科成绩的第一典型变量W1主要由y3(护理学研究)决定,第二典型变量W2主要由y1(社区护理学)和y7(外科护理学)决定。见表3。表3 标准化指标典型变量的线性组合(略)

4 结论

典型相关分析表明,高护本科自学考试考生的基础学科成绩和专业学科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说明高护专升本自学考试考生的基础学科成绩与专业学科成绩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基础学科成绩与专业学科成绩之间相互影响。这与很多研究结果是一致的[4]。高护自学考试考生的基础学科成绩与专业学科成绩的相关主要是第一对典型变量V1和W1,第二对典型变量V2和W2的相关。在这两对典型变量中,主要变量为x7(护理学导论)、x5(预防医学)、y3(护理学研究)y1(社区护理学)和y7(外科护理学)。这表明这些课程在高护本科自学考试考生的医学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在教学中予以加强。

本研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高等护理自学考试本科考生的基础学科成绩与专业学科成绩之间的关系。它在考虑了多个成绩变量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更加科学地体现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它把每组变量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不同于一般的研究单一变量间的关系和研究一个变量与多个变量间的关系。典型变量的线性组合产生的综合指标既代替了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又减少了指标个数,利用这些综合指标可以更科学更全面地来分析高护自学考试成绩,有利于提高高护自考的考试针对性,为考生自学提供参考,也为进行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荣,张卧波,孙永平.大学生入学和在校成绩的相关分析.航海教育研究.1996,15(2):14.

2 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0.

3 张家放.医用多元统计方法.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