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公司规模财务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小型广告公司管理大多是靠人管,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公司要想发展制度要健全,要人性化管理。诚信经营是公司生存的命脉,产品质量是公司立足的根本,价格合理,是留住客户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管理制度诚信经营产品质量价格合理
一直以来,人们对大公司、大企业的经营管理都非常热衷的去研究,而对于中、小型的公司却疏于管理或者认为比较简单,也很少有具体的规章制度出台,毕竟小型公司的人比较少,而且一般的工作老板亲力亲为的比较多,能有效地执行和监管。但是如果一直是这样一种模式长期发展下去的话,这个公司也就很难发展壮大。相对于大型公司专业、全面的人才储备、健全的管理制度、按部就班的工作流程来说,小型公司的人员比较全才,制度不多、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岗位职责等等,小型公司管理难度实际上要比大型公司难很多。因为大型公司靠的是制度管人,而小公司则是靠人来管,人管人就会夹杂很多感情因素。长此以往自然会有人觉得不公平,也没办法做到公平。
一般的小公司成立之初,发展势头都比较强劲,尤其是几个人合伙共同创业,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兴趣爱好,良好的感情基础,不计个人得失、不辞辛苦,没有攀比的忘我状态,有一个坚定信念,就是大家共同努力把公司做强做大,最终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这也正是一个团队的优势所在,无论任何情况下大家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远大的目标,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配合的默契、沟通的畅通,有事情大家一起商量最终总会达成一致。
经过了创业初期的冲动阶段,每个人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思想的沉淀,思想趋于成熟稳定,有了立业的概念,对生活有了新的感受,开始考虑了生活的压力,长远的发展。公司的发展、壮大并不是靠一时的冲动就能够完成的,单纯的感情维系也不是长久之计,这个时候小公司靠人治的弊病就已经显现出来了。公司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人员增加,同时出现了新的问题、困惑、迷茫、动摇……这时更要求全员必须坚定信念、明确目标、统一思想、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行为规范、同时要统一企业的形象,树立自己独有的企业文化就很重要了。
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明确公司的立足之本,以下四点:
第一:制定好基本的管理制度,是公司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
第二:诚信经营,是公司生存的命脉。
第三:产品质量,是公司立足的根本。
第四:价格合理,是留住客户的必要条件。
第一:制定好基本的管理制度,是公司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
①基本的管理制度包括人事制度、薪酬制度、财务制度、工作流程、部门管理、岗位职责规定等等。这些制度之所以称为基本管理制度,是因为这是保证公司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是必要的前提条件。
②公司要极力推行人性化管理。“大公司靠制度管人,小公司靠人管人”。所以,小型公司的人性化管理就非常重要,“人性化”主要表现为老板的人格魅力、领导魅力、处事能力、管控能力等等。我见过很多小型公司,员工和老板称兄道弟,关系非常融洽,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人治”。“人性化”与“人治”是不一样的,“人治”没有规章制度或说制度存在于员工的“心中”,“人性化”是有制度的,但是不仅仅依赖制度,还有老板的为人处事的作风起很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很多小型公司在开始时都是“人治”,慢慢到“人性化”和制度管理阶段,最后发展到制度化管理的“法治”阶段。
③加强职业培训,全面提升人员素质,给员工一个美好的期望。为公司描绘一个美好的未来。在小型公司,企业理念、企业文化都没有有效地形成,但是,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是公司的灵魂,非常重要,所以,在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为公司描绘一个美好的未来就显得非常重要,它起着和企业文化一样的作用,能够团结、激励公司全体人员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第二:诚信经营,是公司生存的命脉。①保持公司的良好信誉、名声、口碑很重要(口碑,就是我们做的超出了客户的期望值),诚信经营,这也是一个公司成立之初就该定下的经营理念,也是公司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也是保证业务不断扩大的前提条件。
业务要扩大,并不是只有跑客户一条途径,那样永远处在不断开发新客户丢失老客户的过程中,进入一个怪圈,后边会更难办。保证老客户的稳定,并带来新客户,这是一种特别见效的广告形式,客户口口相传,和他的朋友说上一句这家公司态度好,产品质量好,信誉好、售后无忧,往往比我们自己跑去跟客户说上十句、百句甚至更多的话都管用。
②市场中有一条永远不变的规律就是“物以稀为贵”如果大多数人不诚实,不诚信,说话出尔反尔,这时诚信的公司就更加宝贵,市场资源社会资源就会源源不断的流进这些诚信的企业中去。
③把眼光放长远,不要急于一时之利,不要光看眼前,可能有的时候某一单生意很小,不赚钱甚至赔上一点也没关系,有失才有得,起码我们赚了口碑,这就是好事,后边就有可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业务,所以不管多大的生意都要尽全力去做。引用胡雪岩的一句话“做生意眼光放的有多远,生意做的就有多大”。
④答应客户的事一定要做到,有的时候可能为了兑现自己的一句诺言,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吃多少苦、受多少累、甚至受了很多委屈那是自己的事,客户关心的只是结果,如果我们付出了很多,苦也吃了,累也受了,结果是客户不满意,那所有的前期付出都等于没有。
⑤遇到了问题先要想着怎样去解决,不要急着推卸责任,不管是谁的责任,都是公司的事情,问题都要解决,事情处理了之后再找原因,该谁的责任谁承担,那是公司自己内部的事,万不可当着客户的面你怪我我怪你,相互推卸责任。遇到问题不敢承担只会找借口推卸责任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第三:产品质量,是公司立足的根本。
把事情做到你能做到最好的,就是别人达不到的高度。干活做事不要想对付,用心去做每一件事。不管大小,无论多少,只要做就要保证公司出去的每一件产品都是精品。有的时候可能会想差不多就得了,明明发现了问题也不去改正,该重做的就重做。不要贪图一点小利,应付客户就是应付自己。大部分时间干活只要用点心,认真一点,遇事多想一步或者多问一句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失误。如果等到完成以后才发现问题,不光东西要重做还会更费劲,浪费材料事小、浪费精力、体力、时间是无法弥补的。我说这话并不是说绝对不能犯错误,允许人犯错误,但要看错误是怎么造成的,敢不敢承担。如果真的是无心出现错误很正常,但是如果因为不用心、马虎、大意所犯的错误就是不能原谅的。任何时候不要抱侥幸心理,想客户可能看不见,蒙混过关,要知道每个客户都很挑剔,首先我们要做到自己看着没问题才能拿去给客户。
第四:价格合理,是留住客户的必要条件。
大部分小广告公司没有明确的价目表,价格因人而异。从而导致了价格随便报,张口就来,逮着一个赚了,逮不着算了,这种生意只做一次的想法就很可怕了。这样必然会影响到公司的信用度,而给客户留下了公司不正规、太黑的印象。公司要想发展,价格必须明确,让所有来公司的客户都放心,真正做到童叟无欺其实很难,但如果真的做到了,也就说明这个公司正规了,也该强大了。
前边说了这么多,但最终所有的问题又都归于一点,做人。要做事,先做人。做人很重要,人做好了,做事情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参考文献:
[1]肖蓉.TY 公司员工激励方案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10.
摘 要 房地产开发业是竞争性行业,所需资金量大,资源占用多,而且涉及到社会非常敏感的住房问题。分析我国房地产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对促进房地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乃至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的的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中面临时的问题,然后着重阐述了房地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房地产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一、现今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
1.房地产企业开发能力低,规模经济差
房地产企业是非常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并且具有高投入、高回报、规模经济性强的特点。而我国大多数房地产企业规模小,资源分散,企业整体开发能力低,与其资源密集型的行业特点极不相适应。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房地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虽然我国房地产开发业不再象以前那么混乱,许多房地产公司已初具规模,有些还颇具实力,但相对“ 小、散、差”的特点并没有改变。
2.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经营风险大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我国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着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企业所需资金主要是靠银行贷款解决。这种过高的负债必然影响企业的资信,增加其运作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财务成本,使其盈利水平下降或出现亏损现象,甚至引发负效应的连锁反应。
3.房地产企业信用差,不重视品牌的创立
作为现代经济的基本单位和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企业,必须具备一系列的条件,这些条件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从这些条件和要求来看,中国的房地产企业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总体来说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要求。不论是开发商还是政府管理部门都需要对这些问题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把握。
二、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企业的所有制性质问题
由于房地产业本身的特点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对宏观经济的增长和波动造成的影响更大,房地产占有的土地、人才、资本等社会稀缺资源的数量巨大,国有房地产企业对市场的影响仍然举足轻重。由于所有制问题给中国房地产企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的制约效果就更加显著了。
2.企业发展中的规模问题
目前中国房地产企业“散、小、差”的特点已是有目共睹。大多数是小公司或者项目公司。缺少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即使是规模较大的开发公司也是资本少、市场份额小。然而,从理论上讲,房地产业所需资金量大、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特性,以及房地产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管理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企业等特点,决定了房地产开发行业的进入门槛应该较高。与国际经验相比,大陆房地产业进入门槛过低、房地产企业规模过小等问题亟待改进。
3.房地产企业的效益问题
目前,从利润获得的容易程度上看,对于已经储备大量地块的房地产开发商而言,被利用的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地方政府拍卖土地或“勾地”、开发商和政府的特殊关系都有助于其“坐地加价”,获取房价失控状态下的超级暴利。一个几乎不做任何物质劳动、增值的行业,或者说顶多做了房地产创意策划和住房销售的行业,却获得了远比房地产金融、整个建筑业、房地产服务业等整个产业链加起来大得多的超额利润,成了整个社会不得不负担的沉重成本。
三、房地产企业发展趋势分析
1.努力实现法制化正规化
制度化是企业发展规模化,民营化的制度基础和保障,加强企业内外制度的建设是中国房地产企业下一步的重点,加入世贸则加速了这一进程。未来中国房地产企业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原则,加强房地产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激励制度、用人制度、财务制度等的规范化,企业的内部运行和组织以及企业的外部环境和房地产行业管理都将进一步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2.企业应该逐步走向民营化
近年来,民营经济在房地产领域中迅速崛起,并逐渐成为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几年来,由于我国买方市场的全面形成,其他实业领域投资机会越来越少,而房地产领域相对来说则机会大、获利高,加上政府的一系列鼓励措施,所以吸引了许多在其他领域积累了一定资金实力的民营企业家转向投资房地产。民营企业具有良好的管理机制而迅速增强了企业综合实力。而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和机制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深层次原因,往往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发展相对缓慢。
3.房地产企业需要实现集团化规模化经营
未来中国房地产业竞争加剧,将导致房地产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其实,目前中国房地产开发行业中大鱼吃小鱼的态势已然显现,快鱼吃慢鱼也是早晚的事。企业集团化经营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社会化和生产专业化是近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的新特点和基本形式。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进步,生产过程中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企业实行多种经营逐步联合,集中使用生产资料和资金,采用专业分工和相互协作的先进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交换。联合提高了生产力,增强了竞争力。由此可见集团化经营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从而形成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要武.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前景与对策.建设科技.2008.04.
[2]葛小波.对房地产金融发展的思考.金融与经济.2010.04.
[关键词] 自主创业;商业环境;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1-0158-03
[作者简介] 丁兆明,江西理工大学讲师,金融硕士,研究方向为金融;
曾春水,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江西 南昌 330013)
周贤群,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江西 南昌 330063)
一、引言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显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众多,国民教育水平较低,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近年来,在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中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控制城镇失业率的急剧上升。2003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人。而今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创记录的413万。要解决这么多人的就业,需要下大力气、苦功夫拓宽就业渠道。
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等量资金投资于小企业,它所创造就业的机会是大企业的4倍。 如果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小企业,劳动者就有65-80%在其中就业(包括社区与中介)。据来自APEC的21个成员统计表明,中小企业占各自企业总量的97-99.7%,就业占55-78%,各国、地区无不把中小企业作为扶持的重点。我国小企业太少,中国13亿人口,小企业只有700多万个。为了创造了一个比较宽松的自主创业的政策环境,这几年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各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鼓励小企业创业和发展,希望能够以此来活跃经济,促进就业。一般来讲,同样的资金,大企业通常是越大的企业、越先进的企业越是资本密集型的,它的资金的投入产出率较高,但是它用人量就相对较少。小企业一般来说是劳动密集型的,它的资金回报率可能并不是很高,但是它创造就业的机会很多。所以,世界各国对小企业都实行减税、免税政策鼓励。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对小企业减免税收,就是希望小企业活跃经济,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小企业间接地对社会的贡献是很大的。
但是,鼓励小企业的发展,除了政府出台的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即宽松的政策环境)之外,还要有一个相对较好的商业环境。那当前我国自主创业的商业环境如何呢?
二、一种普遍现象――开户门槛太高
1.据近期中央电视台、国家发改委、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曾经联合做过一项调查――《中国百姓创业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有48%的人,他们的创业资金规模是在10万元以下。而且大部分自主创业者的创业资金规模也就是3-4万元,也就是说,目前创业者成立的都是小公司、小企业。
2.一例个案。徐先生大学毕业后,准备自主创业。他好不容易筹集了一笔资金,在北京中关村成立一家公司,公司刚刚成立,注册资金为20万元。由于国家在自主创业方面的政策影响,公司在办理营业执照、企业代码证书等方面都比较顺利,但接下来在银行开户问题上遇到了麻烦。银行拒绝为他的公司开户,原因是该银行规定企业最低开户金额为100万,相对徐先生的20万差了一大截。徐先生跑了几家银行,情况均是如此。
本案中徐先生的创业资金相对大部分创业者3-4万元来说算不少了,但在银行仍然开不了户。拒绝开户的现象是个别情况吗?下表所示为北京中关村地区银行开户最低资金统计。
从上表看出,若按照北京中关村地区的开户要求,有将近一半的创业者无法开户,也就无法享受到银行便捷的服务。即使考虑到全国地域的差别,有些地方的最低开户要求可能会低一些,但由于企业资金达不到银行最低开户金额要求而无法开户的小企业比例应该是较高的。而《公司法》修订以后,把注册资本金的数额降低了,这个问题便更突出,可能3-5万元就成立一个新公司,这种情况在银行看来,就是属于太小的客户,它不愿意提供这种服务。而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其自主创业普遍存在资金缺乏,创业的资金可能就只有1-2万元,那银行更可能拒绝开户,从而使其创业之路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国家出台了比较宽松的政策环境,而银行却设立如此高的门槛。显然,就银行开户的门槛来看,目前创业的商业环境并不大宽松。
三、银行拒绝提供金融服务的原因
1.银行有自己的经济核算指标。银行是个商业机构,它有自己的经济核算指标,有各种各样比例的业绩衡量指标,如吸收存款的比率、贷款的比率、收回贷款的状况,银行关注的是这些指标,在这些指标当中大企业的业务占到相当的比重,银行可能没有把小企业这块当回事,它认为可以忽略不计。相对做大公司,一笔业务的利润相当于银行做许多个小企业的类似业务,而许多小企业到银行开户,可能就是转个账,发个工资,银行认为在小企业方面得不到什么利润,反而会增加其人工的成本开支,银行得不偿失,致使银行拒绝为小企业提供服务。
2.资金是一切社会的稀缺资源。在当前我国经济环境下,金融产品的供给尤显不足,银行更加有机会去挑选客户,致使银行有了天生的优越感。此外,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漫长的过程,而目前我国银行职员的“升迁”激励机制,容易走向“官本位”。为了追求短期的政绩,使得银行倾向于拒绝为小企业提供服务,这是银行的短视行为,也是银行激励机制方面的欠缺。
3.小企业存在的问题。(1)由于小企业实力较弱,其财务制度不建全。据调查,我国小企业有近50%存在着财务制度不健全的情况。(2)资信等级差。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小企业60%的资信等级在3B或3B以下,有些小企业开具空头支票,拿着支票到处乱填,使得银行觉得麻烦,因为持票人找到支票开具的相关银行去兑付的时候,发现这张是空头支票,银行就会觉得信誉受到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负面的指标,如果银行大量吸收小企业,但由于市场的无情,小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弱,自生自灭的小企业很多,肯定会存在一批实际上没有业务,这个户可能就沉淀下来变成死户。如果“死户率”过高,也许这个营业所、支行就会受到它的上级行的处分。为此,银行为了规避其考核上的责任风险可能就会拒绝这些小企业。
4.银行员工中的寻租现象。如果严格按照银行所设立的注册资金的门槛的话,绝大部分的小企业(公司)是无法在相应的银行开户的。但问题是,有的能够开户,有的就不能开户。这些小企业为了能够在银行开户,通过各种各样的例外情况,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破例,然后突破银行规定的界限,可以注册了。这就等于是银行给它内部职工、关系户人为地设立了一个寻租的机会,平白地给那些小企业增加了成本。同时也污染了社会风气,助长了腐败的滋生。实际上当寻租现象变得很严重时,它可能对银行造成的潜在风险非常大,如果银行的业务人员已经被金钱所收买,已经彻底丧失了作为一个机构、一个从业人员所应当具有的操守,这种小的腐败现象一旦被演绎放大,将造成银行经营的极大风险。
5.银行缺乏改革创新的动力。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国有银行取代财政成为企业的主要资金供给者。虽然我国的金融市场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融资工具、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已经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格局,但到目前为止,占存贷款市场份额60%以上的国有银行贷款仍然投向国有企业,约占贷款总额的80%。相对于经营大企业的收益和风险而言,小企业规模、资金量小,收益低,但风险大,银行自然也没有研究小企业风险测度、营销策略、资产负债管理的动力。在现行银行体制下,尽管国有商业银行丧失了相当部分的经营自,但在银行利率尚未市场化和政策性金融还没有彻底分离之前,对银行的经营绩效缺乏客观、合理的评价机制,加之中央银行近乎无限的支持,又无倒闭之虞,银行自然缺乏改革的动力。
四、加强银行对自主创业者的金融服务
1.鼓励自主创业,需要银行履行其社会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在我国确定的原则中,将国际商业银行通用的经营与管理内容中的“盈利性”变为了“效益性”,而效益性既包括银行的经营效益,也包括宏观经济效益,国家要求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将自身的盈利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但当前银行对自身盈利看得太重,而将其承担的社会效益置之不理,比如房贷,国家三令五申地强调不许盲目放贷,但所有的银行趋之若鹜,其原因是因为银行觉得房贷利息高,而且放贷时间长,它只要放出一笔可能就是30年的收益、20年的收益。可是相比国家助学贷款,政府反复地让银行贷,但每个银行都不愿意放贷,为什么?每一笔可能助学贷款额度都不多,利息也很低,且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工成本,银行都不愿意做。同样地,现在国家鼓励自主创业,需要银行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商业环境,是银行履行其社会责任。总理强调:国家要保证对四大商业银行的绝对控股。鼓励自主创业是国家既定的方针政策,作为国家金融主体的商业银行有义务为这项政策提供良好的商业环境。对银行来说,银行提供的是一种“准公共”服务,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也是银行营销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实行培养客户的战略。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其机构网点遍布全国(甚至全世界),采用多层管理体制,由于结构层次多,在客户管理上必然有一个分工,级层高的机构管理大客户,级层较低的机构管理小客户,这种分工在战略上要求注意培养潜在的有发展前景的客户,因为现在的小客户将来有可能成为大客户。因此,对于处在级层较低的基层分(支)行在选择客户上要发展和培养那些潜在的优良客户。虽然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规避风险是其重要的准则。但银行规避风险并不是把有风险的业务全都放弃不做,因为这类业务中有风险,同样它也存在商机。关键是银行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防范风险的制度、机制。
3.商业银行设立另类考核指标或由大企业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对于商业银行,有些已经股份化,或者已经上市了,它要回归自己的商业本性,许多银行着力强调这一点。银行可能会提出,国家能不能设立政策性的银行,类似国外的风险投资基金,重点是提供大学生助学贷款、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进行政策扶持。但是从近期来看,这是不太现实的,那么多小公司等着开户,那么多大学生等着贷款,银行不能让这些人都等着国家先去成立一个政策性银行,再来做这项工作。现实的做法是:首先,政府要对银行进行善意的规劝,商业银行可以设立一个另类考核的指标,不要设立门槛逼分行、支行、分理处拒绝接受这类小客户,但是银行在对下级机构的考核指标上可做另外的安排,不至于因为吸收小客户就可能在业绩上受影响。其次,可以更高程度地开放金融业务。金融业的管制可以稍微放松一点,使开设银行,或者信用机构的可能性变得更大一点。因为有些具实力的企业可能愿意扶持、培育这些小企业,由这些有实力的企业出资成立一个促进小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基金,用于资助小企业的成长。一旦这些小企业得到发展,那么扶持企业也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或许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小企业解决一些问题。
4.改革银行的经营机制,提高经营的灵活性和激励性。从当前银行的经营制度方面来看,银行主要面对大企业,从大企业、优质客户的角度考虑自身的经营,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激励动力。我国加入WTO后,已经到了金融放开的时间,在与外资银行竞争中,优质客户的竞争在所难免,一些优质客户可能因此流失。但广大的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市场,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后方阵地”。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工业、乡镇企业来吸纳过剩的劳动力,以实现农村与城市的“趋同”,这种发展道路使得农村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日益显现化。而在中小城市、农村中存在的企业大部分是小企业,这就要求银行下力气去研究经营小企业业务的办法,通过灵活的经营机制,培育新的优质客户,从而增加自身的发展空间和获利机会,从容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
一个好的创业环境的形成,需要政府出台宽松的政策环境,通过减免税收、制止乱收费、减低门槛等;银行应该给这些小企业提供充分的、到位的服务来完善这个环境;当然,还有其他一些部门,比如舆论、媒体的大力宣传等等,这个环境是各部门共同促成的。既然国家要保证对商业银行的绝对控股,银行就有义务从国家整个经济发展的全局去着眼,此外它们也可借鉴国外银行对小企业的一些做法,开动脑筋,制订一定的办法,使得银行既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又可以积极地为小企业做一些实事,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创业和发展的商业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EB/OL]. 中国人口网,2005-06-20.
[2]熊继洲,楼铭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营改增 企业 利弊
一、“营改增”对企业有利影响的分析
“营改增”试点改革实施至今已将近两年。当前,我国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以及完善税制的关键时刻,“营改增”改革对企业的影响无疑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1.“营改增”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受“营改增”影响,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主辅分离、专业化协作的方式,重新寻找产业链的定位。武汉工贸有限公司是湖北省地方家电连锁企业,“营改增”之后,该公司于2013年9月底成立独立的物流子公司,通过主辅业分离进一步扩展市场。通过对外提供服务后,该公司增值税抵扣范围更大,营利前景更广阔。
除了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营改增”对于整个行业的细化、升级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往业务环节越多税负越重,“营改增”消除了重复征税。企业从以前不得不外包,到主动寻求外包。以IT行业为例,“营改增”后IT行业更加集群化,从市场测算情况来看,“营改增”后不少IT软件企业的外包比例达到20%以上。这样既能提高收益水平,也给小公司发展壮大的空间,有利于整个行业集群化发展。
“营改增”后,由于企业外购的设备和服务都可以允许抵扣,而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允许抵扣更是吸引企业加大设备的更新与改造力度。网易公司财务总监刘正俊介绍说,从2012年底实施“营改增”以后,网易公司加大对增值税抵扣链条上相关固定资产和服务的采购。从8月份的增值税申报情况来看,该公司固定资产进项所抵扣的税额就达到了218万元,这说明公司在8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1500万元。此外,2013年上半年,浙江有代表性的试点企业普遍加大了对固定资产设备的投入,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浙江天猫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分别达到6980万元、3402万元、3390万元。
“营改增”从制度上促进了试点纳税人加速设备的更新与改造,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2.“营改增”有利于部分企业减轻税负
无论是试点行业和企业、还是购买服务的制造业,其税负都由此而减轻。以上海市为例,通过一年“营改增”的试点,2012年,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累计减轻有关企业税负高达170余亿元,且服务业减税效果最为明显,实现10%以上的增长。同样,“营改增”后,青岛市一些交通运输企业、电视广告企业税负有较为明显的减轻。经测算,青岛公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每年将减税2000万元,青岛广播电视台预计年税负降低14.3%,对当地服务业和制造业形成互动良性循环起到积极作用,也为促进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了机遇。
具体就统计数据而言,2013年9月-10月两个月时间里,青岛市增值税纳税人整体减税已达2.45亿元。其中,“营改增”效果明显,试点纳税人减税1.29亿元,减税幅度为22.2%;非试点一般纳税人则增加抵扣1.16亿元。此外,多数试点纳税人税负均有所下降。试点的一般纳税人中,4037户税负减轻,占一般纳税人的37.7%,减少税额2.25亿元;不过,有1131户税负增加,占10.5%,增加税额1.2亿元。增减相抵后,共减少税收1.05亿元。小规模纳税人税负则因税率降低而全面下降,共减少税收0.24亿元,减税幅度为36%。
从行业来看,在11个试点子行业中除物流辅助、管道运输业外,其它行业税负均呈现下降态势。其中,交通运输业整体税负减少7850万元,减税幅度为41.12%,主要是航空运输服务采取预征率征收拉低了整体税负;现代服务业中,减税数额较大的为文化创意服务、信息技术服务、鉴证咨询服务、广播影视服务等。
3.“营改增”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总体来说,随着税收制度的改革发展,为了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税收制度,企业不仅单单只在财务制度上进行改革,还需在经营模式、市场营销、对外服务、对内管理和生产组织方式等多方面的进行改革。如很多企业从商业链的构建开始,对财务管理、合同管理、合作伙伴的选择上等等都有明确的标准和企业机制,使得企业管理水平大幅度上升,再鼓励企业的科技创新,加速企业资产更新,降低税收,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营改增”有利于同业整合,鼓励其他参与国际竞争
“营改增”还有诸多好处,如企业可以将财务、人事等职能部门服务外包,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同时取得进项税额进行抵扣等;引导企业同业整合,如这次“营改增”交通运输行业中的不少陆路运输企业税负增加,主要原因是企业本身管理分散、财务核算基础差,企业的车辆多为个人经营挂靠模式,可以通过合作、契约、股份等形式组成经营联合体,进行同业整合,便于取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营改增”后,服务外包实行零税率,为服务类企业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扫除了税收障碍。 以青岛市为例,在实施“营改增”的8月-9月两个月内,该市已有3户应税服务企业实现出口服务,享受抵退税额127万元,有利于激励企业对外参与全球竞争的积极性。
二、“营改增”对企业不利影响的分析
尽管“营改增”试点的步伐在稳步推进,此次税改的积极意义也在企业运行过程中不断显现,但是,由于制度执行的衔接缺少具体的参考范例,“营改增”和增值税税收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可避免地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需要在以后的改革中进一步完善。
1.“营改增”对抵扣不足企业会造成税负增加的不利影响
这一特点典型的主要是交通运输业,其可抵扣税额少,较大部分试点企业的税负并未减轻,反而有所上升。这是由于这部分企业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的主要是经营初期所购进的固定资产。但是这类企业的固定资产,比如运输工具,其经营周期大概是5年~10年,这样可以预计,企业在5年~10年内仅仅可以抵扣一次固定资产进项税。此外,一些有形动产租赁企业,也比较容易出现税负上升的情况。因此,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经营的实际情况,采取对应措施,以降低税负。
与此同时,由于可进项少的服务业中从事金融服务业及信息服务业的企业的主要成本构成中固定成本和人工成本较高,而该些成本不能产生进项税,其成本可抵扣的项目比重过低,则进一步导致税基过高,变相增加了税负。
在上海等地“营改增”试点地区,一些交通运输企业就存在税负不降反升的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车辆等大型固定资产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前购置,其进项税不允许抵扣,但是在“营改增”实施后,其形成的销项税会远远高于进项税抵扣。同时,由于税改政策实施之初,一些相应的措施还没有全部推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比如,路桥费是运输企业的主要成本,但是,由于路桥费还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因此,交通运输企业的路桥支出不能抵扣,相应增加税负。
2.“营改增”对企业财务核算带来调整的挑战
由于增值税,其计算相对比营业税要复杂一些,收入入账的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举个实例说明,企业收入要按一定税率进行扣除销项税额,成本也要抵扣进项税额,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以一种全新的应交税金方式审核,应交的税金是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之间的差额,所以一旦企业实行“营改增”,那么必须要对企业的会计审核做出调整。因为增值税在我国分为试点和非试点,所以对于跨试点和非试点的企业将会使得在企业内有两种税收制度,税收的衔接和调整很是麻烦,加大会计核算的难度,这对该类企业是一种挑战。
3.“营改增”还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税务风险
比如不熟悉政策,不能很好地运用现有政策和资源,对相关经营状况不能充分预测和应对。因此,笔者建议,随着“营改增”政策的全面实施,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经营情况对企业未来发展做好科学地合理规划,并就有关涉税事项进行分析,根据“营改增”实施政策并结合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对各个纳税环节进行税务风险控制,这样,可以帮助企业节约成本,真正意义上享受到“营改增”政策所带来的优惠。
总之,“营改增”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作,企业在实施过程中不能简单定义为税种的改变,而是应该从多个角度,尤其是从财务角度,分析企业生产、销售以及经营的各个税负环节,重新审视和改变现有内部控制流程,最大程度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参考文献:
[1]周丽娜.“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完善措施探析.创新科技,2013.08
[2]陆琳.“营改增”政策对企业经济的影响.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8
[3]王思杰.浅析营改增政策对企业税费的影响.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8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香港成本结构
1、作业成本法的发展背景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先进的制造技术的应用,另一个是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推广和实施。本文所讨论的作业成本法是成本控制方面的又一新领域。许多学者都对作业成本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考察(staubus,1971;1987a;1987b;johnson,1988;kaplan,1994等)。
技术上的变化使许多公司的生产制造环境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使用大量机器和由计算机控制的仪器设备,使得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减少了从事直接生产的人工。而许多早期的会计系统主要是为人工成本的计量和报告而设计的,已不适用于自动化生产的要求。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会计系统,将过高地估计高产量、低复杂度产品的成本,过低地估计低产量、高复杂度产品的成本,无法准确地知道每一种产品的毛利,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难以立足。此外,随着经营复杂性的增加,产品、服务的多样化也随之增加,要求更为精确地定量资源消耗,产品组合、定价和其他决策也都需要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1987年哈佛商学院的roberkaplan和robincooper两位教授所进行的研究使作业成本法赢得了广泛的重视。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和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竞争力。
文献中所调查的公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先进的国际制造企业;②会计师事务所的顾客;③专业会计软件公司的顾客。选择先进的制造企业是因为该行业里的企业被认为是高度自动化的,具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条件,其行业的产值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也最能代表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先进程度。后两者的选择主要从作业成本法的传播渠道入手,从专业的软件公司中购买有关作业成本法软件的顾客,以及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作业成本法服务的客户不但对作业成本法有所需求,并有进一步实施的行动。他们是了解作业成本法实施情况的最好窗口。
2、调查的反馈率、发放对象及调查方法
高的反馈率说明分析结果是具有代表性的,但一个国家的统计分析并不一定适用于其它国家或其它行业。
调查表的发放对象大多是财务总监、财务主管,或者常务经理(工厂经理、产品经理、材料经理、设计工程师、制造工程师、市场营销经理)。这些人熟悉公司日常的经营运作和财务制度,又有一定的教育背景,比一般员工更具备了解作业成本法的能力,且具有实施一定决策的权力。
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邮寄问卷调查、面对面采访以及电话采访。当前实证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方法(fieldstudy),针对有限的研究对象,采用邮寄调查方法可以从研究对象的横截面上提供深入的分析,且收集资料的成本较低。面对面采访或电话采访相对邮寄问卷调查具有更高的反馈率和言语上细致的沟通,更有利于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3、调查的反馈类型
对作业成本法调查的反馈类型有如下几种情况:
通过对反应者具体的分类,一方面可以调查作业成本法作为一项新知识传播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更进一步重点调查作业成本法作为一项管理技术应用的情况,在同样拥有作业成本法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实施作业成本法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在成本结构、现行的会计系统、产品的多样性、竞争环境等特征方面的对比,来分析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和哪些因素有关。
尽管作业成本法在学术界很早就出现,作业成本法的知识也越来越被人熟知,但其实际应用并不广泛。armitage和nicholson(1993)比较了加拿大企业和其他国家企业后发现,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比例较小:加拿大为14%(1992),英国为6%(1990),美国在1991年为11%,1993年显著增加到36%。同样的,teoh和schoch(1993)发现作业成本法的使用率较低,澳大利亚为17%、马来西亚为13%。inners和mitchell(1995a)的最近调查显示被调查的英国公司有20%采用作业成本法。
4、分析数据的方法
在问卷的设计上有几种类型,一种是问题回答型的,例如“您认为哪些因素决定了您的公司使用作业成本法”,还有一种是直接列出可能的答案,让被调查者选择,还可能让每个选项带有权重,评价其重要性的大小。问题的内容首先涉及被调查者的信息和被调查者公司的有关情况,接下来是对作业成本法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大多不会直接询问被调查者“您是否了解作业成本法”这样的是非题,而是就作业成本法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询问被调查者,以测试作业成本法真正被了解的程度。至于考察哪些因素影响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主要通过比较实施作业成本法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企业的数据(公司的人数、生产线的数量),作相应的统计分析,检验其差异的显著性来判断该因素是否是实施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公司的明显区别之一。关于实施者对作业成本法的满意程度,主要通过一套评分办法对比使用前和使用后的满意程度来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文献中的主要结论
(1)实施作业成本法和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
在拥有作业成本法知识的反馈者中,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主要有:①现存成本信息不准确;②面临相对较激烈的竞争环境,例如与日剧增的自动化生产;③目前缺少制定决策的信息,如非财务信息;④目前面临资源分配的问题。
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主要有:①作业成本法太复杂太耗时;②目前的会计系统还够用;③采用作业成本法的收益不确定;④缺少经验;⑤员工不熟悉或不愿意使用作业成本法;③管理决策或过程中的不便;⑦高昂的实施费用;⑧选择成本动因有困难;⑨目前缺乏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降低开发作业成本法和跟踪作业活动的费用;⑩人力资源的缺乏和过高的培训费用。
(2)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的特征
作业成本法的使用和公司的一些因素有关,如公司的成本结构、现行的会计体系、成本的多样性和竞争环境。
a、成本结构
对作业成本法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可以更为精确地将制造及用分配到产品上去,通过增加成本库,更多地基于作业而非产品成本,采用一种使用面更广的成本动因。引进作业成本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最近几年里成本结构上的变化(制造费用的增加,cooper和kaplan,1988)。基于这种假设,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都具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即制造费用相对价值附加成本(直接人工十制造费用)很高。
b、现行的会计系统
引进新的会计计算方法的价值依靠现行的会计系统。有关作业成本法的文献认为传统的会计计算方法使用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有限(详见cooper,1988b)。而作业成本法增加了成本库(作业)和成本动因。管理层在考虑实施作业成本法时,通常会考虑是将作业成本法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还是将该系统和现行的会计系统融合(cooper,1990,1991)。yvonnep.shanaban(1997)认为做上述决定时应考虑到两个因素,一个是改变现行的会计系统的有效途径,另一个是开发和现行系统融合的软件成本。
c、产品的多样性
产品的多样性是引起传统会计系统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发生成本信息扭曲的原因之一。产品的多样性包括:产品产量的多样性,规模的多样性,原材料的多样性和安装的多样性(cooper,1988a)。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往往产品多样性程度较高。值得一提的是,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其定制化的产品多于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原因有可能是,虽然定制化的产品通常意味着产品的多样性、材料的多样性和安装的多样性,但是定制化的产品通常会增加开发新的会计系统的成本,会计成本的重要性通常被定制化的程度所决定。
d、竞争环境
cooper和kaplan(1991,pp372)对作业成本法使用的情况进行了描述:如果现行的会计系统是在测量成本高、竞争弱、产品的多样性低的背景下设计的,那么当测量成本变低、竞争变得激烈、产品的多样性增加时,实施作业成本法是可行且有利的。
由于经济环境越来越动荡,竞争越来越激烈,相对于作业成本法而言,传统会计增加了由失误造成的成本,因而改善现行的会计系统显得十分重要。
e、公司的规模
有很多资料表明公司的规模是区别使用作业成本法和非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一个重要的特征(ask和ax,1992;drury和tayles,1994;davies和sweeting,1993;innes和mitchell,1995)。由于大公司拥有更为强大的沟通渠道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且对信息的需求更为强烈,所以他们比小公司对作业成本法更感兴趣。
(3)作业成本法的预期收益和实施中的问题